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機票經濟學有哪些研究

機票經濟學有哪些研究

發布時間:2022-09-06 01:32:46

Ⅰ 用經濟學原理解釋為什麼有一折飛機票

從經濟方面去理解一折機票這主要是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的問題。
一折飛機票大部分在飛機前不久在機場直接出售,因為那時候那飛機多一個乘客的邊際成本幾乎是0,所以無論飛機票賣什麼價格都可以基本變成純利潤,所以會有一折機票。
機票打折經濟分析:
(1)打折原因分析。從市場結構來分析可以看出航空公司面臨兩種競爭力量,一是各公司內部的競爭;二是民就與鐵路、公路和水運等外部集團的競爭。對內部競爭,每個航空公司都高度關注其競爭對手對其所採取的行動的反應,但一看到用打折的方法爭取顧客是不夠的,因為只用證利的手段去競爭,結果將是企業的虧損。事實是如此,最近公布的統計說明,我國多數航空公司經常出現虧損,所以絕不能以低價作為增加客源的唯一辦法。對外部競爭,民航有集體行動——降價的傾向,因為民航屬於臭爾需意義上的相容性集體,所以既要降價會因消費需求價格彈性增強便預期收益大於降價帶來的成本,進而便所有航空公司受益,但各公司經營規模不一,降價對其潛在收益亦不相同,獲取收益大者更傾向於降價。
(2)價格經濟分析。計劃經濟下機震價格取決於供給方,其定價的主要依據是供給成本。但實際市場經濟下,價格區分為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兩個方面,機震成交價格並不取決於成本,成本加利和潤決定的是供給價格,供給價格不是成交的價格,航班確定後,無論上座率高低,大部分成本已經付出,超飛後剩餘的空座是對固定運營成本的浪費,根據經濟學原理中判斷最優解的標準是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MR=MC),所以最優的辦法是保證已有收入的基礎上,只要到余機票的賣價高於邊際成本,就全部賣掉;而實際邊際成本很低,因此應盡量把余票全賣掉,實際中成交價取決於需求價格,而需求價格與供給方和供給成本無關,消費者買和不買,取決於是否有支付能力和其效用大小兩個因素。
(3)打折帶來的績效分析。各航空公司通過降價增加了貨幣收益便其效用增大,民航總局通過降價提高了市場的競爭能力,推進了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效用亦有所增加:而消費者由於降價增加了消費者剩餘。

Ⅱ 運輸經濟學目前包括哪些主要研究領域

運輸經濟學,transport economics,研究社會生產和生活中旅客和貨物藉助各種運輸工具進行位置轉移的經濟問題的學科。主要包括:
①運輸的性質和特徵,運輸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運輸與生產力布局的關系,運輸與流通的關系,運輸業的管理體制。
③運輸合理化的經濟效果,運輸業採用新技術的經濟問題,各種運輸技術措施的經濟效果計算及評價。
④運輸業的經濟政策和技術政策及其理論依據。
⑤運輸業的勞動組織、勞動生產率和工資制度。
⑥運價形成,運輸成本分析及運輸業的經濟核算等。
社會主義國家的運輸經濟學在上述研究內容中,重視運輸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經濟關系。如運輸業的發展戰略及其宏觀經濟效益和微觀經濟效益的評價,運輸業與工農業的發展比例,各種運輸方式的綜合利用、合理分工和各種運輸方式內部的經濟管理等。

Ⅲ 影響機票價格有什麼新穎的因素

您好
根據你已經提出的因素
還有飛機的大小,還有機場的吞吐量。當一架飛機從一個人滿為患的國際航線起飛的時候,在高峰期擁有起飛權也會影響擁有高收入的商旅顧客,這對市場上的其他航司也是一個競爭優勢,從而導致價格波動。當然還有已經確定出行的人數、競爭對手的價格都會影響機票的價格。

Ⅳ 用經濟學知識解釋飛機票打折

飛機票經常打折主要有以下原因:
1、為了彌補空置率造成的損失。
航空的路線一般來說集中在大城市,有的時候空置率很高,為了提高上客率,航空公司往往會給出很便宜價格的機票來彌補上坐率不足的問題。
2、乘坐飛機也有旺季和淡季之分。
淡季時(比如:旅遊淡季往往也是坐飛機的淡季),為了提高上座率,航空公司往往推出打折機票。
3、市場競爭的壓力。
為了和高鐵競爭,航空公司經常採取機票打折的促銷辦法,提高上座率。
4、提前購票的時間。
提前購票(也稱預售票)通常有提前15、30、45、60、90天五個檔次,一般「提前30天」買票可享受的折扣要比「提前15天」低,優惠大。而通常在航班起飛前10天內是沒有超低折扣的預售票銷售的。
5、網上購買電子機票。
網上直銷電子機票降低了航空公司銷售成本,對於登錄航空公司網站購得的機票折扣一般比其他途徑購買的稍低。
6、轉機比直達便宜。
如果旅客准備從廣州飛到拉薩,可以選擇廣州至成都,通過轉機到拉薩,其價格比直達便宜。
7、正價票與特價票的不同選擇。
(1)正價票指旅客購買的是航空公司正常票價,允許進行簽轉和更改,一年有效。此類價格高於特價票。
(2)特價票指旅客購買的是航空公司特殊優惠票價,不允許簽轉,有很多限制條件,有效期各異,但較便宜。
票價等級劃分航空公司票價一般分為頭等艙、公務艙和經濟艙三種等級。每種等級又按照正常票價和多種不同特殊優惠票價劃分為不同的艙位代號。
8、不同艙位機票的不同選擇。
頭等艙代號一般為F,A;公務艙代號一般為C,D等等。
(1)經濟艙的代號,如:有的航線經濟艙劃分為Y、M、L、K、T五種代號,代表不同的票價,分別擁有不同的座位數量,世界上各個航空公司一般均自行定義使用那些字母作為艙位代號,在艙位代號上無統一的規定。旅客只要預訂上了規定的艙位,就可使用規定的價格。
(2)優惠機票,是指航空公司淡季不定期推出促銷活動的促銷票,限制標准因航空公司而異,差別較大。教師機票是指航空公司為響應國家「尊師重教」的方針政策而退出的在特定時期內,旨在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士提供的優惠機票。革命殘廢軍人機票,票面價值是成人適用的正常票價的80%,須出具《革命殘廢軍人撫恤證》。

Ⅳ 用微觀經濟學分析高鐵對航空機票的沖擊

一.高鐵行業與飛機運輸業屬於替代性行業,當高鐵運輸價格下降,將會導致人們選擇低價格的運輸方式,即替代乘坐飛機。相互替代品之間一種商品價格的上升將會導致其他商品的需求量增多。二經濟學10大原理: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他而放棄的東西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4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5貿易可以是每個人的狀況變的更好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9當政府發行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間的短期權衡取捨案例分析:理性人考慮邊際量一個航空公司決定對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價格?假設一架有200個座位的飛機橫越美國飛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0萬美元。這種情況下平均每個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人們很容易得出結論,航空公司的票價不應少於500美元。而事實上,一個理性的航空公司往往考慮邊際量來設法增加利潤。設想一架飛機臨起飛時還有10個座位,而在登機口等待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把票賣給他么?答案是肯定的。如果飛機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不足道的,雖然每位乘客的平均成標本是500美元,但是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一包花生米和一罐飲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的錢大於邊際成本,賣給他機票就有利可圖。先分析一個吧,今天有點晚了,該睡覺了,要是不夠的話有時間再給你添幾個案例分析,順便分給了吧,呵呵

Ⅵ 經濟學原理解答一下為什麼訂機票,越早就越便宜,越晚機票就越貴

經濟學原理:供應和需求的關系

提早預訂沒那麼多人預訂,所以供應就充足,所以就便宜,越晚需求就越多,供應就緊張,所以就越貴。

Ⅶ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淡季機票打折原因

關於機票打折的經濟學原理

我們暫且把航空工司看成是壟斷者,因為在不少航線上只有一家公司在運營。但是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我們經常可以買到打折的機票,有時甚至是一折,低於相應火車票的價格。既然航空公司是個壟斷者,有定價的權力,它為什麼還要低價銷售機票呢?

航空公司打折,也是要看對象的,對於坐頭等艙的人、坐公務艙的或臨時買票上飛機的,基本沒有折扣。折扣大部分是給那些提前買票的人和非商務人士等。飛機票打折意味著坐同一架飛機的人,所付的價格卻不同,經學上把這個現象叫「價格歧視」。

不要以為航空公司打折是為了乘客的利益,自己吃了虧。航空公司沒有這么高的境界。它打折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讓乘客付出更高的代價。

比如不考慮機場建設費,北京到成都的機票全價是1500元。如果不實行價格歧視,即不打折,那就要按照同一個價格出售揚有機票。

按照什麼價格呢,這個價格不會是1500元,也不會是只有一二折。我們假定這個單一價格是6折,即900元。

這時候,願意坐飛機去成都的人,是那些對乘坐飛機的評價高於或等於900元的人,而那些評價低於900元的人,將不會買機票,而選折其他交通工具。

你想想,那些對坐飛機的評價高於900元的人,本來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最高可以是1500元,現在只要900就可以了。這些人就獲得了消費者剩餘,消費者剩餘越多,航空公司的利潤就越少。

現在看看 打折後的情況又如何,假如最低價是三折,即450元,最高是全價1500元。

打折後的結果是這樣:提前10天訂票的可以打3折;提前8天打4折;提前6天5折,4天6折,3天7折,2天8折;1天9折;當天不打折。

打折的結果是,第一,乘坐飛機的人比不打折時增加了,買3折,4折和5折的人原來是不打算買機票的,現在卻買了。第二,那些對乘飛機評價高於900元的人,原來付的價格是900元,即6折,現在可以讓他們支付7折到全價。幾乎所有的消費者剩餘都消失了,變成了航空公司的利潤。

Ⅷ 經濟學原理:解釋航班價格歧視

航班的價格歧視是第三級價格歧視,按照市場劃分價格。比如你去北京,大清早起飛的飛機要比中午起飛的飛機便宜。因為大清早起來的人少,如果大清早坐飛機,很趕很忙,所以人少,大家都集中到中午去坐飛機。那麼如果兩個時間段票價一致,這種情況會加劇。所以航空公司把早上價格調便宜,一方面可以吸引很多價格承受能力差的客源坐早上飛機,另一方面可以緩解中午起飛飛機的乘客數量的壓力。

Ⅸ 經濟學有哪些有趣的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
人們如何做出決策1.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3.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人們如何相互交易5.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整體經濟如何運行8.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經濟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它的意思是「管理一個家庭的人」。乍一看,這個來源似乎有點奇特。但事實上,家庭和經濟有著許多相同之處。
一個家庭面臨著許多決策。它必須決定哪些家庭成員去做什麼,以及作為回報每個家庭成員能得到什麼:誰做晚飯?誰洗衣服?誰在晚餐時多得到一塊甜點?誰有權選擇看什麼電視節目?簡而言之,家庭必須考慮到每個成員的能力、努力和願望,以在各個成員中配置稀缺資源。和家庭一樣,一個社會也面臨著許多決策。一個社會必須決定將要做哪些工作和誰做這些工作。社會需要一些人種糧食,另一些人做衣服,還有一些人設計電腦軟體。一旦社會分配人們(以及土地、建築物和機器)去做各種工作,它還應該分配他們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社會必須決定誰將吃魚子醬而誰將吃土豆,誰將開法拉利( F e r r a r i)跑車而誰將坐公共汽車。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關於做出決策的第一課可以歸納為一句諺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做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權衡取捨。
我們考慮一個學生必須決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寶貴的資源—時間。她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經濟學;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心理學;也可以把時間分配在這兩個學科上。她把某一個小時用於學習一門課時,她就必須放棄本來可以學習另一門課的一小時。而且,對於她用於學習一門課的每一個小時,她都要放棄本來可用於睡眠、騎車、看電視或打工賺點零花錢的時間。我們還可以考慮父母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們可以購買食物、衣物,或全家度假。他們也可以為退休或孩子的大學教育儲蓄一部分收入。當他們選擇把額外的1美元用於上述用途中的一種時,他們在某種其他用途上就要少花1美元。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典型的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的選擇。我們把更多的錢用於國防,以保衛我們的海岸免受外國入侵(大炮)時,我們能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黃油)就少了。在現代社會里,同樣重要的是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捨。要求企業減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成本。由於成本高,結果這些企業賺的利潤少了,支付的工資低了,收取的價格高了,或者結果是這三種結果的某種結合。因此,盡管污染管制給予我們的好處是更清潔的環境,以及由此帶來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價是企業所有者、工人和消費者的收入減少了。社會面臨的另一種權衡取捨是在效率與平等之間。效率(e f f i c i e n c y)是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的東西。平等(e q u i t y)是指將這些資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給社會成員。換句話說,效率是指經濟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在設計政府政策的時候,這兩個目標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我們來考慮目的在於實現更平等地分配經濟福利的政策。某些此類政策,如福利制度或失業保障,是要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另一些政策,如個人所得稅,是要求經濟上成功的人士對政府給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雖然這些政策對實現更大的平等有好處,但它以降低效率為代價。當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給窮人時,就減少了對辛勤工作的獎勵;結果,人們工作少了,生產的物品與勞務也少了。換句話說,當政府想要把經濟蛋糕切為更均等的小塊時,這塊蛋糕本身也就變小了。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或應該做出什麼決策。一個學生不應該僅僅由於要增加用於學習經濟學的時間而放棄心理學的學習。社會不應該僅僅由於環境控制降低了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不再保護環境,也不應該僅僅由於幫助窮人扭曲了工作激勵而忽視他們。然而,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了解了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1.1.2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由於人們面臨著權衡取捨,所以做出決策就要比較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的成本與收益。但在許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例如,考慮是否上大學的決策。利益是使知識豐富和一生擁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但成本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你會想到把你用於學費、書籍、住房和伙食的錢加總起來。但這種總和並不真正代表你上一年大學所放棄的東西。
這個答案的第一個問題是,它包括的某些東西並不是上大學的真正成本。即使你離開了學校,你也需要有睡覺的地方,要吃東西。只有在大學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貴時,貴的這一部分才是上大學的成本。實際上,大學的住宿費與伙食費可能還低於你自己生活時所支付的房租與食物費用。
在這種情況下,住宿費與伙食費的節省是上大學的收益。這種成本計算的第二個問題是,它忽略了上大學最大的成本—你的時間。當你把一年的時間用於聽課、讀書和寫文章時,你就不能把這段時間用於工作。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為上學而不得不放棄的工資是他們受教育的最大單項成本。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當做出任何一項決策,例如,是否上大學時,決策者應該認識到伴隨每一種可能的行動而來的機會成本。實際上,決策者通常是知道這一點的。那些到了上大學的年齡的運動員如果退學,轉而從事職業運動就能賺幾百萬美元,他們深深認識到,他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極高。他們往往如此決定:不值得花費這種成本來獲得上大學的利益,這一點也不奇怪。
1.1.3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生活中的許多決策很少是黑與白的選擇,而往往涉及到灰色陰影。當到了吃午飯的時間時,你面臨的決策不是在快餐或豬排之間的選擇,而是是否再多吃一勺土豆泥。當考試臨近時,你的決策不是在放棄考試或一天學習2 4個小時之間的選擇,而是是否多花一小時復習功課而不看電視。經濟學家用邊際變動(marginal change )這個術語來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記住「邊際」指「邊緣」,因此,邊際變動是圍繞你所做的事的邊緣的調整。在許多情況下,人們通過考慮邊際量來做出最優決策。例如,假設你向一位朋友請教,應該在學校上多少年學。如果他給你用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的生活方式與一個沒有上完小學的人進行比較,你會抱怨這種比較無助於你的決策。你很可能已經受過某種程度的教育,並要決定是否再多上一兩年學。為了做出這種決策,你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學所帶來的額外利益(一生的更高工資和學習的全面享受)和所花費的額外成本(學費及你上學時放棄的工資)。通過比較這種邊際利益與邊際成本,你就可以評價多上一年學是否值得。另一個例子,考慮一個航空公司決定對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價格。假設一架有2 0 0個座位的飛機橫越國內飛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 0萬美元。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 0萬美元/ 2 0 0,即5 0 0美元。馬上就會有人得出結論:航空公司的票價決不應該低於5 0 0美元。但實際上,航空公司可以通過考慮邊際量而增加利潤。設想一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 0個空位,而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 0 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應該賣給他票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 0 0美元,但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免費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軟飲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錢大於邊際成本,賣給他機票就是有利可圖的。正如這些例子所說明的,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做出更好的決策。而且,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1.1.4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由於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這就是說,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例如,當蘋果的價格上升時,人們就會決定多吃梨少吃蘋果,因為購買蘋果的成本高了。同時,蘋果園主決定僱傭更多工人並多摘些蘋果,因為出售蘋果的利益也高了。正如你將看到的,價格對市場上—在這種情況下,蘋果市場—買者與賣者行為的影響對了解市場如何運行是至關重要的。
公共決策者決不應該忘記激勵,因為許多政策改變了人們面臨的成本或利益,從而改變了行為。例如,對汽油征稅,鼓勵人們開小型、節油型汽車。它還鼓勵人們坐公共汽車,而不是自己開車,並鼓勵人們在離自己住的近的地方工作。如果稅收足夠大,人們就會開始駕駛電動汽車。當決策者未能考慮到他們的政策如何影響激勵時,他們就會以他們意想不到的效果結束。例如,考慮一下有關汽車安全的公共政策。今天所有的汽車都有安全帶,但5 0年前並不是這樣。2 0世紀6 0年代後期,拉爾夫?納德爾( Ralph Nader )的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引起公眾對汽車安全的關注。國會的反應是通過立法要求汽車公司生產包括安全帶在內的各種安全設備,安全帶成為所有新汽車的標准設備。
安全帶的法律如何影響汽車安全呢?直接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一個人繫上安全帶時,重大車禍發生時存活的概率提高了。但是,這並不是事情的結束,因為這項法律還通過改變激勵而影響了行為。相關的行為是司機開車時的速度和謹慎程度。緩慢而謹慎地開車是有代價的,因為這要耗費司機的時間和精力。當決定謹慎開車的程度時,理性人要比較謹慎開車的邊際利益和邊際成本。
當提高安全程度的利益高時,他們就會更慢、更謹慎地開車。例如,人們在道路有冰時會比道路干凈時更緩慢而謹慎地開車,這並不奇怪。考慮安全帶法律如何改變一個司機的成本-利益計算。安全帶降低了司機的車禍代價,因為它們減少了傷亡的概率。換言之,安全帶減少了緩慢而謹慎地開車的利益。人們對安全帶的反應和對道路狀況改善的反應一樣—更快更放肆地開車。這樣,安全帶法律最終的結果是更多的車禍次數。安全開車程度的下降對行人顯然有不利的影響,他們更可能發現自己遇上了車禍,但(與司機不同)沒有得到增加的保護的利益。乍一看,這種關於激勵與安全帶的討論似乎是毫無根據的猜測。但是,經濟學家薩姆?佩茲曼(Sam Peltzman)在1 9 7 5年的一項研究中說明了汽車安全法實際上有許多這類影響。根據佩茲曼的證據,這些法律減少了每次車禍的死亡人數,但卻增加了車禍的次數。凈結果是司機死亡人數變動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數增加了。
佩茲曼對汽車安全的分析是人們對激勵做出反應的一般原理的一個例子。經濟學家研究的許多激勵要比汽車安全法的激勵更為直接。沒有人對汽油稅高的歐洲比汽油稅低的美國開車的人少感到驚訝。然而,正如安全帶的例子所說明的,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在分析任何一種政策時,我們不僅應該考慮直接影響,而且還應該考慮通過激勵發生的間接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那就會使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即問即答列出列出並簡要解釋個人做出決策的四個原理。
1.2 人們如何相互交易
前四個原理討論了個人如何做出決策。在我們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的許多決策不僅影響我們自己,而且還會影響其他人。以下三個原理是關於人們如何互相交易的。
1.2.1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也許你在新聞中聽到過,在世界經濟中日本人是美國人的競爭對手。在某些方面這是真的,因為美國和日本企業生產許多相同的產品。福特公司和豐田公司在汽車市場上爭奪同樣的顧客。康柏公司和東芝公司在個人電腦市場上爭奪同樣的顧客。
但在思考國家之間的競爭時,這種想法很容易被誤導。美國和日本之間的貿易並不像體育比賽一樣,一方贏而另一方輸。實際上,事實正好相反:兩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兩個國家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為了說明原因,我們考慮貿易如何影響你的家庭。當你的一個家庭成員找工作時,要與也在找工作的其他家庭成員競爭。當各個家庭購物時也會相互競爭,因為每個家庭都想以最低的價格購買最好的東西。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所有其他家庭競爭。盡管有這種競爭,但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使大家過得更好。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自己做衣服,蓋自己住的房子。顯然,你的家庭在與其他家庭的交易中受益匪淺。無論是在耕種、做衣服或蓋房子方面,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貿易使各國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並享有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日本人和法國人、埃及人與巴西人一樣,在世界經濟中既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又是我們的夥伴。
1.2.2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現在大部分曾經是中央計劃經濟的國家已經放棄了這種制度,並努力發展市場經濟。在一個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企業決定僱傭誰和生產什麼。家庭決定為哪家企業工作,以及用自己的收入購買什麼。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
乍一看,市場經濟的成功是一個謎。尤其是在市場經濟中,沒有一個人追求整個社會的經濟福利。自由市場包括大量物品與勞務的許多買者與賣者,而所有人都主要關心自己的福利。盡管是分散的決策和千百萬利己的決策者,但已經證明,市場經濟在以一種促進普遍經濟福利的方式組織經濟活動方面非常成功。經濟學家亞當?斯密( Adam Smith )在他1 7 7 6年出版的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全部經濟學中最有名的觀察結果:家庭和企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他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指引,並導致了合意的市場結果。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釋這只看不見的手如何施展它的魔力。當你學習經濟學時就會知道,價格就是看不見的手用來指引經濟活動的工具。價格既反映了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了生產該物品的社會成本。由於家庭和企業在決定購買什麼和賣出什麼時關注價格,所以,他們就不知不覺地考慮到了他們行動的社會收益與成本。結果,價格指引這些個別決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結果。
關於看不見的手在指引經濟活動中的技巧有一個重要推論:當政府阻止價格根據供求自發地調整時,它就限制了看不見的手協調組成經濟的千百萬家庭和企業的能力。這個推論解釋了為什麼稅收對資源配置有不利的影響:稅收扭曲了價格,也因此扭曲了家庭和企業的決策。這個推論還解釋了租金控制這類直接控制價格的政策所引起的更大傷害。中央計劃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它們在管理經濟時把市場上那隻看不見的手縛起來了。
1.2.3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如果市場的看不見的手如此偉大,為什麼我們還需要政府呢?一種回答是,看不見的手需要政府來保護它。只有產權得到保障,市場才能運行。如果一個農民預見到他的穀物會被偷走,他就不會種莊稼,而且,除非假設顧客在離開前會付費,否則餐館就不會提供服務。我們都依靠政府提供的警察和法庭來保護我們對自己生產出來的東西的權力。

但是,對於為什麼我們需要政府還有另一種回答。盡管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但這個規律也有一些重要的例外。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這就是說,大多數政策的目標不是把經濟蛋糕做大,就是改變蛋糕的分割。盡管看不見的手通常會使市場有效地配置資源,但情況並不總是這樣。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 )這個術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市場失靈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外市場失靈: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部性, 外部性(e x t e r n a l i t y)是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例如,外部成本的典型例子是污染。市場失靈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市場勢力,市場勢力(market power)是指一個人(或一小群人)不適當地影響市場價格的能力。例如,假設鎮里的每個人都需要水,但只有一口井,這口井的所有者並不受殘酷競爭的限制,而正常情況下,看不見的手正是以這種競爭來制約個人的私利。在存在外部性或市場勢力的情況下,設計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提高經濟效率。看不見的手也不能確保公平地分配經濟成果。市場經濟根據人們生產其他人願意買的東西的能力來給予報酬。世界上最優秀的籃球運動員賺的錢比世界上最優秀的棋手多,只是因為人們願意為看籃球比賽比看象棋比賽付更多的錢。看不見的手並沒有保證每個人都有充足的食品、體面的衣服和充分的醫療。許多公共政策,例如所得稅和福利制度的目標就是要實現更平等的經濟福利分配。
我們說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公共政策並不是天使制定的,而是由極不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的。有時所設計的政策只是為了有利於政治上有權勢的人;有時政策由動機良好但信息不充分的領導人制定。學習經濟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你判斷什麼時候一項政府政策適用於促進效率與公正,而什麼時候不行。
即問即答列列列出並簡要解釋關於經濟相互交易的三個原理。
1.3 整體經濟如何運行
我們從討論個人如何做出決策開始,然後考察人們如何相互交易。所有這些決策和相互交易共同組成了「經濟」。最後三個原理涉及到整體經濟的運行。
1.3.1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世界各國生活水平的差別是驚人的。在2 0 0 0年,美國人均收入約為3 . 4 1萬美元。同一年,墨西哥人均收入為8 790美元,而奈及利亞的人均收入為8 0 0美元。毫不奇怪,這種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別反映在生活質量的各種衡量指標上。高收入國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國家的公民擁有更多電視機、更多汽車、更好的營養、更好的醫療保健,以及更長的預期壽命。隨著時間推移,生活水平的變化也很大。在美國,從歷史上看,收入的增長每年為2 %左右(根據生活費用變動進行調整之後)。按這個比率,人均收入每3 5年翻一番。在過去一個世紀中,人均收入約為開始時的9倍左右。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非常簡單。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p r o d u c t i v i t y)的差別—這就是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的差別。在那些每單位時間工人能生產大量物品與勞務的國家,大多數人享有高生活水平;在那些工人生產率低的國家,大多數人必須忍受貧困的生活。同樣,一國的生產率增長率決定了平均收入增長率。
生產率和生活水平之間的基本關系是簡單的,但它的意義是深遠的。如果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決定因素,那麼,其他解釋的重要性就應該是次要的。例如,有人想把上個世紀美國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歸功於工會或最低工資法。但美國工人的真正英雄行為是他們提高了生產率。另一個例子是,一些評論家聲稱, 2 0世紀7 0年代和2 0世紀8 0年代美國收入增長放慢是由於日本和其他國家日益激烈的競爭。但真正的敵人不是來自國外的競爭,而是美國生產率增長的放慢。生產率與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對公共政策也有深遠的含義。在考慮任何一項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時,關鍵問題是這項政策如何影響我們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為了提高生活水平,決策者需要通過讓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擁有生產物品與勞務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獲取最好技術的機會。
1.3.2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 9 2 1年1月,德國一份日報價格為0 . 3馬克。不到兩年之後,也就是1 9 2 2年1 1月,一份同樣的報紙價格為7 000萬馬克。經濟中所有其他價格都以類似的程度上升。這個事件是歷史上最驚人的通貨膨脹(i n f l a t i o n)的例子,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雖然美國從未經歷過接近於德國2 0世紀2 0年代的情況,但通貨膨脹有時也成為一個經濟問題。例如,2 0世紀7 0年代期間,物價總水平翻了一番多,傑拉爾德?福特( Cerald Ford)總統稱通貨膨脹是「公眾的頭號敵人」。與此相比,在2 0世紀9 0年代,通貨膨脹是每年3 %左右;按這個比率,物價2 0多年才翻一番。由於高通貨膨脹給社會帶來了各種代價,所以世界各國都把保持低通貨膨脹作為經濟政策的一個目標。
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在2 0世紀2 0年代初的德國,當物價平均每月上升3倍時,貨幣量每月也增加了3倍。美國的情況雖然沒有這么嚴重,但美國經濟史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2 0世紀7 0年代的高通貨膨脹與貨幣量的迅速增長是相關的,而2 0世紀9 0年代的低通貨膨脹與貨幣量的緩慢增長也是相關的。

1.3.3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當政府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時,一個結果是通貨膨脹,另一個結果是至少在短期內降低失業水平。說明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短期權衡取捨的曲線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 ),這個名稱是為了紀念第一個研究了這種關系的經濟學家而命名的。
經濟學家仍對菲利普斯曲線有所爭議,但大多數經濟學家現在接受了這樣一種思想: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存在短期權衡取捨。這就簡單地意味著,在一兩年的時期中,許多經濟政策在相反的方向推動通貨膨脹與失業。無論通貨膨脹和失業從高水平開始(正如2 0世紀8 0年代初的情況),從低水平開始(正如2 0世紀9 0年代後期的情況),或者從這兩者之間某個地方開始,決策者都面臨這種權衡取捨。
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權衡取捨只是暫時的,但這種關系會持續好幾年。因此,菲利普斯曲線是理解經濟中許多發展的關鍵。特別是,它對理解經濟周期(business cycle)—用僱用的人數或生產的物品與勞務衡量的,經濟活動中無規律的、大部分無法預測的波動—是重要的。決策者在運用各種政策工具時可以利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這種短期權衡取捨。決策者可以通過改變政府支出量、稅收量和發行的貨幣量來影響經濟所經歷的通貨膨脹與失業的組合。由於這些貨幣與財政政策工具具有如此大的潛在力量,所以,決策者應該如何運用這些工具來控制經濟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Ⅹ 用西方經濟學的知識說明飛機票打折這一現象

實際解釋起來挺麻煩,主要從兩方面考慮,一生產者理論,邊際成本遞減,航空公司多載一個乘客的邊際成本幾乎為0,二壟斷定價理論。考慮價格歧視政策,壟斷公司為賺取最大化的利潤,總是希望直接根據每個消費者對商品效用的評價進行差別化定價。具體的可以查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壟斷那一章,裡面詳細分析了包括機票打折在內的所有價格歧視現象。

與機票經濟學有哪些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故事中有哪些經典名句 瀏覽:362
事業單位補發總額怎麼求 瀏覽:581
大連幸福社區包括哪些小區 瀏覽:414
阿里健康付款了怎麼找不到了 瀏覽:966
為什麼護士大部分都是美女 瀏覽:301
女生對愛情嚮往的階段是什麼階段 瀏覽:797
工作和愛情你會怎麼選擇未完待續 瀏覽:757
我什麼故事 瀏覽:353
如何做企事業單位體檢項目 瀏覽:727
叫什麼愛情緣 瀏覽:263
全國哪個地方國營經濟發達 瀏覽:145
體彩有多少錢用於體育事業 瀏覽:268
上海哪些藝校美女多 瀏覽:996
美女用什麼手機好 瀏覽:604
愛情小金庫怎麼開通 瀏覽:767
二次婚姻如何協議 瀏覽:1002
三圈排查表的身體健康狀況寫什麼 瀏覽:927
中國導盲犬事業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854
事業單位社保都交哪些 瀏覽:838
怎麼寫老師講故事 瀏覽:761
© Arrange www.gzoltjx.com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