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唐太宗時期採取了哪些發展經濟措施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訓,認識到皇帝要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統治才能鞏固。 ②他善於用人和重視納諫,貞觀時期,名相名將輩出,如「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敢於直言的魏徵等。 ③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數,避免宰相專權。 ④合並州縣,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減輕人民負擔。 ⑤重視文化教育,完善科舉制,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中央設國子學、太學等,學校還有了專業分科,如醫學、算學、天文學等。 ⑥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民族的擁戴,北方各族尊稱他為「天可汗」。唐太宗還設立安西都護符作為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加強了唐蕃友好關系,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發展。⑧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學習熬制砂糖的技術 結果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諍臣;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
㈡ 請你列舉唐太宗為發展經濟所採取的主要措施
1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太宗比較注意節儉,不濫用民力、注意與民休息,當時社會形成了一種樸素求實的作風;太宗皇帝也相當重視農業,京官外巡迴京太宗先問及此事,因太子冠禮與農時違背而更改。
2狹鄉遷寬鄉。所謂「狹鄉」,就是人均土地面積少,人口密集的地區。所謂「寬鄉」,就是人均土地面積少,人口較多的地區。說白了就是
人少地多的地方 。使得每個可授田的人口得到的土地達到政府的規定。不過這個設想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一大部分土地問題,但是最後農民還是沒有能夠拿到規定土地,至少歷史記載是這樣的。
3攘外安內。唐太宗時期,除了東征高句麗失敗以外,其他的戰爭(如漠北薛延陀、東西兩突厥,吐谷渾等)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尤其是打敗了強大的突厥部落,非但維護了唐民的利益,而且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發展,並且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戰爭的連連勝利確保了國內發展的有利環境,唐朝的商業空前發達。
4實施均田制和租庸調制。
㈢ 唐太宗開創了怎樣的社會局面為此他在政治、 經濟方面分別採取了什麼主要措施
唐太宗時期繁榮昌盛的局面叫「貞觀之治」
政治措施,唐初政治主要延隋舊制,唐太宗主要政治貢獻集中在納諫和用人上,兼聽是指廣泛聽取不同的意見和建議,不偏聽偏信;納諫是指君主接受正確的意見和批評,改正缺點、錯誤,防止政治上和個人的失誤。兼聽納諫是封建帝王重要的個人政治修養和品質、作風。要兼聽納諫,也是封建君主都知道的,但要做到卻是十分不容易的。
唐太宗力求成為明君,魏徽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他希望唐太宗能夠「兼聽納下」,成為一個有道明君。君主兼聽納諫,則「貴臣不得壅蔽」,「下情必得上通」。國家便能治理好。唐太宗很重視魏徵的意見,並在自己的行動中,盡可能兼聽納諫。 唐太宗與直言進諫的魏徵的關系,以及對魏徵進諫的態度,證明了他確實是個善於納諫的君主。魏徵有「恥君不及堯、舜」的忠誠,在貞觀年間,無論是國家政事,還是唐太宗的個人行為,只要他認為不妥的,便直言進諫,即使要冒犯唐太宗,也不退卻。唐太宗也認為,魏徵「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魏徵進諫,唐太宗納諫,成為封建社會君明臣賢的美談,唐太宗被譽為「從諫如流」的明君,是與魏徵不斷直諫密切有關的。唐太宗也從兼聽納諫中獲得政治上極大的好處。唐太宗深深體會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他要求臣下「務盡忠讜,匡救朕惡」。他也以「終不以直言忤意,輒相責怒」相許。而且每次都和顏悅色聽取批評意見。事實上,唐太宗對能直言進諫的官員,不僅不加責備,而且給以獎勵。如給事中張玄素諫修洛陽宮殿,賞絹200匹;孫伏伽諫刑賞不當,賞以價值百萬錢的蘭陵公主園;魏徵諫用人不當,賞絹500匹。這不僅表彰了進諫的臣下;而且也起到了引導進諫的作用。
貞觀年間,在唐太宗的倡導下,進諫蔚然成風,不僅大臣進諫,連宮中的長孫皇後、徐賢妃也能進諫。當以直諫著名的魏徵去世時,唐太宗十分難受,他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為此而悲泣久之。像唐太宗這樣以身作則兼聽納諫的皇帝,在封建時代,確實是不多見的。 為了讓子孫也能兼聽納諫,鞏固唐朝的統治,唐太宗還對進諫、納諫作了具體規定。他規定,三品以上官員人閣議事,要有諫官隨同,有失便諫。貞觀元年,唐太宗下詔「自是宰相入內平章國計,必使諫官隨人,預聞政事,有所開說,必虛己納之」。唐太宗還規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輪流到宮中直宿,以便皇帝召見,詢問外間事務,了解民間疾苦,以及政事得失,使下情多少得以上達。
從唐代戶籍上的田籍出發,比較深入地論述了唐代均田制的性質與施行方面的一些疑難問題。翁俊雄《隋代均田制研究》(1984)不同意有些論著關於隋代只是承認一下北齊均田制、並末認真推行的觀點。認為隋頒布過新均田令,內容比豐富,並根據鉤稽考訂的零散史料論述了《隋書·食貨志》所載《田令》之遺漏、實行情況及其過於簡略的原因。胡如雷《也談『自田』兼論與唐代田制有關的一些問題》(1986)認為不論相符與否,「自田」均是均田制外私田。不能簡單地根據戶籍上登記的「已受田」判斷階級成份。戶稅便宜地主,損害貧苦農民。「自田」在每戶田籍上出現的至數,雖不能准確反映該戶私田多少,但各個不同時期「自田」至數增減,可大體反映其私田數量變化。宋家鈺的專著《唐朝戶籍法與均田制研究》(1988)及相關的論文通過對戶籍法的研究發現均田令實際上是國家關於土地佔有最高限額的規定,戶籍上的已受田就是來自祖業的私田,它們被劃分為口分田和永業田,是為了按照均田令審查民戶土地的繼承和轉讓的合法性,性質上是私田。王永興《論唐代均田制》(1987)一文也認為均田制是國家對私田的管理制度。翁雄《唐代職分田制度研究》(1990)認為職分田不是均田制的一個組成部分,或是從均田制中脫穎而出的,唐代官員政府取得收入中,職分田地租占重要地位,與官永業田比較,前者比較落後,後者有名無實。楊際平《均田制新探》(1991)肯定均田制的土地國有性質,但他通過對四至和自田的考察,認為永業田、口分田之外仍存在私田。武建國《均田制研究》(1992)對均田制進行了整體、系統的探索和研究,提出均田制下的永業田和口分田具有國有和私有兩重性質,認為封建國家對民戶土地的登記即所謂簿籍授受也體現了國家對土地的某種所有制關系。趙雲旗《隋代均田令補遺與分期》和《論隋代均田令的諸問題》(1993)對內容穿插交織、條理不清的田令予以考訂補遺,並討論了關於中男受田和職分田的問題。
賦稅與徭役。張澤鹹的《五代賦役史草》(1986)比較詳細地論述了賦稅和徭役問題,賦稅包括租庸調、地稅戶稅、資課勾剝、兩稅法、工商稅雜稅等;徭役包括力役、雜徭、色役、和庸和兵役。周殿傑《肅代之際的江淮和大歷財政改革》(1986)認為大歷改革中心課題是經濟低落出現的財政枯竭。特點是財政政策調整。它在唐代生活許多方面打下了烙印,深刻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後半期經濟發展途程。張澤咸《論田畝稅在唐五代兩稅法中的地位》(1986)認為新田畝稅始征於肅宗時。夏秋稅之名始於代宗時田畝稅。戶稅斂以夏秋,晚於田畝稅。田畝稅在兩稅法中占重要地位,但全國無統一稅額。附加稅不少隨田畝稅增派。朱睿根《唐代兩稅法前的戶稅》(1986)指出,戶稅是從解決官吏俸料錢發展演變而來。大歷時,戶稅包括庸調而成主稅。隋開皇三年已訂戶等。唐繼行隋三等戶制。武德九年立九等戶,迄肅宗末基本按九等定戶。定戶的資產包括廬舍、菜園等。趙和平《唐代兩稅法實行後兩個突出問題》(1986)認為錢重物輕和估法帶給勞動人民的災難,是兩稅法實行後的兩個突出問題,而其產生的原因則是政治上的腐敗、法令規定不完善,超越客觀條件。黃永年《論建中元年實行兩稅法的意圖》(1988)不同意兩稅法是唐政府迫於當時農民起義威力而被迫改革的產物的看法。認為實施兩稅法的主要意圖,在於從財政稅收來解決中央和地方的經濟矛盾。兩稅法在建中元年以後實施的認真與否,既和中央、地方勢力的消長有緊密關系,更證實實施這一稅法確實是一項向地方爭奪財權的重大措施。陳明光《唐朝兩稅三分制的財政內涵試析》(1988)認為通過實施兩稅三分制,中央財政完成了與地方財政「劃分收支」的程序,理順了自安史之亂以來中央與地方之間混亂不堪的預算收支關系,建立起國家預算新體系,收到鞏固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傾向的政治效果,同時也展開了中央與地方爭奪兩稅收入的新斗爭。鄭學檬《唐代德兩朝黨爭和兩稅法》(1992)認為楊炎和劉晏的矛盾發展引起了理財政策的變化,其中兩稅法的頒布最為重要。楊炎改變理財政策的目的是剝奪劉晏的權力,帶有明顯的朋黨性質。楊際平在《中國賦役制度史》(1994)中對隋唐五代的賦役制度進行了探討。對於兩稅法長期以來分歧較大,對兩稅法與戶稅、地稅的關系是爭論的焦點,不過大多數學者贊成鞠清遠在《唐代經濟史》中提出的兩稅即是地稅和戶稅的觀點。對於兩稅法是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丁柏傳《談對唐代兩稅法的再評價問題》認為兩稅法沒有減輕農民負擔,它不是商品生產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不能反映商品貨幣關系發展水平。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土地制度史、賦稅制度史和階級關系史一個重要界標。
資課是唐代賦役制度中較復雜的問題。鞠清遠、陶希聖《唐代經濟史》指出資課是官民皆納的代役錢。李春潤《唐開元以前的納資納課初探》(1983)和《略論唐代的資課》(1983)首次提出納資與納課的區別在於身份性,開元前的納資是有官資的人納錢代替色役,納課是課口納錢代役。對唐代資課的本意和特點作了較明確的論述。
教育方面,為了提供優良教育的環境,太宗建立了以國子監為首的京師學。包括在高祖時建立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太宗時建立的律學和書學,增建校舍,足以容納二千名學生學習。又設弘文館,專門供皇族及高級官員子弟入讀,一時文教之風大盛,四夷君長都遣子弟來長安學習。
同時,太宗又注重編修書籍和歷史。他命令搜求民間死去學者的遺書。隋末,在洛陽的隋代藏書在運住長安途中都於黃河,勢余的只有一萬四千部,約九萬卷,但到太宗成立弘文館,其中就藏書二十多萬卷;太宗又認為南北朝時期經學分為南北兩學,經學紛雲,於是孔穎達加以整理,頒為《五經定本》,是為《五經正義》的稿本,成為科舉考試提供了基本。史學方面,太宗立國史館,編選南北朝及隋朝歷史,一方面以示唐室正統,另一方面從中汲取歷史教訓。
其實關於唐太宗時期的綜述,完全可以買範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來看,裡面有很詳細的記述,不用這么費勁
㈣ 唐太宗在政治、經濟、民族關系方面推行的措施
1、施政特點:「以民為本」、「存百姓」
2、貞觀成就:
(1)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虛懷納諫.皇帝充分發揮臣僚作用,減少了政策的失誤.其根本目的在於實現唐朝的長治久安.②革新政治.唐初部分沿用隋制,但又有改革,沿用的部分隋制是因為那些制度不僅適應隋朝,在隋朝發揮了一定作用,而且在唐朝也能適應,有利於鞏固封建統治.鑒於隋亡,制度又有所革新.關於革新、完善制度,將在「隋唐制度的革新」一節里講,這里不必重復.
(2) 經濟方面:① 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隋煬帝無休止地征發徭役,迫使農民起義,唐朝吸取了隋亡的教訓.封建統治者立國的基礎在農業,此項措施可以看做是「貞觀之治」局面出現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②戒奢從簡.這與上面的措施互為表裡,一方面發展農業生產,另一方面大力提倡節儉,「貞觀之治」的出現,與這種風氣不無關系.
(3)文化方面:興科舉.以儒為師,大辦學校.唐朝的文化策略,既有繼承又有創新.興科舉是繼承隋制,以儒為師是繼承漢制.但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都有較大的發展.大辦學校,就其規模、種類、數量和課目設置,都是前代無法比擬的.
3、貞觀時期取得的成就和唐太宗個人之間的關系:
這與唐太宗個人所具有的優秀品質密切相關,他(1)總結經驗教訓,選官任賢,大度納諫.
(2)節儉自律,厲行法制,發展國家經濟.
(3)和睦相處,融洽的民族關系 .
(4)對外交流,傳播世界的盛唐氣象 .
4、形成唐太宗施政特點的歷史原因:
①隋朝的建設和經濟繁榮,為唐朝加強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②隋末農民戰爭推翻了隋煬帝的暴政,有力地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使唐初統治者吸取隋亡教訓,調整了統治政策.
③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他的個人作用也是出現「貞觀之治」的重要因素.
5、貞觀之治對當時的歷史和人民生活的影響:
貞觀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社會安定,經濟恢復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增強,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6、唐太宗對後世歷史的影響:
(1)為唐朝的繁榮昌盛,尤其是開元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2)為後代君主提供了有益的統治經驗.
㈤ 唐太宗在經濟和軍事上採取什麼措施
唐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里住了很久.
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0餘人,其中大臣魏徵一人所諫前後200餘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布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范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由於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正是這些棟梁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㈥ 唐太宗在經濟和軍事上採取什麼措施
政治:殺兄逼父奪位;無功之人降爵;命長孫無忌定貞觀律;休養生息,與民休息
經濟:租庸調制度
軍事:完善府兵制;在當皇帝之前領導了幾乎所有國家統一戰爭,號稱常勝將軍
文化:完善科舉制;從小練王羲之的字,收藏了原版《蘭亭集序》
民族外交:放寬外國對外族人的政策.並有許多優惠政策;允許外國考察團來華訪問;允許外國人做官等等
㈦ 唐太宗在在經濟和文化上有什麼舉措
唐太宗在經濟上特別關注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人民衣食有餘,安居樂業。在文化方面,則大力獎勵學術,組織文士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在長安設國子監,允許四夷君長遣子弟到來留學。
㈧ 貞觀年間在經濟上採取了什麼措施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貞觀年間,經濟上採取一系列的措施,發展農業和商業。
如在農業方面,採用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租庸調制是貞觀之治實行的賦稅制度,以徵收穀物、布匹或者為政府服役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基礎的賦役制度,在推行過程中,薄賦尚儉,振災恤貧,讓人民得到休養生息。
唐太宗初年,大力提倡商業,給商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幫助,對外經貿的開放,促進絲綢之路的發展。
㈨ 請列舉出唐太宗李世民在經濟方面實行的措施.
(1)輕徭薄賦以人為本 由隋亡的教訓出發,唐太宗認識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貞觀政要》一《論君道》看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威力。著名的"載舟覆舟論"也就是這個時期提出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其實質就是要解決統治者與農民百姓間的關系問題。國家以人民為根本,人民以穿衣吃飯為根本。他逐漸形成"清靜無為"的統治思想,安撫百姓,發展經濟,輕徭薄賦,戒奢從儉。「崇飾宮宇,游賞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勞弊。……勞弊之事,誠不可施於百姓。」《貞觀政要》四《論儉約》也就是說,「必須先存百姓」,「不盡其力」。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讓人民活得下去,不要把他們榨取到活不下去的地步。於是要採取了輕徭薄賦的措施,減輕人民的負擔。並且重視農業生產積極推行"均田制"。
(2)重視吏治 唐太宗傾吏治注於治國治人的精力是驚人的.唐高祖年間,官員多達幾千名,冗官充斥朝廷,唐太宗則大刀闊斧地進行裁減。僅留眺名官員,大大提高了政府機構的辦事效率,相對減輕了人民負擔。太宗還對州縣大加省並,把全國劃為十道。並隨時派監察人員巡行各州縣觀風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及時獎勵選拔人才,起到勸善懲惡、激濁揚清的監督作用,大大改進了地方吏治,便於中央直接控制。 他認為,「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貞觀政要》卷2)他多次向大臣強調,「君臣合契,古來所重」,「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他把君臣關系提到了「國家興亡,社稷安危」的高度來認識,在求臣納諫的基礎上,提出了「君臣共理天下」的政治主張。貞觀三年(629年),他與群臣論治,首先闡明了「人君必須忠良輔弼」的道理,竭誠希望「君臣上下,各盡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貞觀政要》卷2),開創了君臣共商國事的開明局面。
(4)選賢任能,知人善任求賢若渴 胸懷寬闊,愛才如命,有海納百川的容量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否興旺強盛的標志,除了掌舵人具有超人的素質外,還必須有足夠的人才來執行舵手的意志。只有胸懷寬闊膽識過人,能夠認識到人才的重要的出色政治家才能夠任人唯才。李世民的對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盡其才,充分發揮其長處。 最為典型的事例是對魏徵的信任和重用。魏徵是他哥哥的舊臣,兩兄弟曾經是不共戴天的政治對手。魏徵曾不止一次地勸說李建成先發制人殺掉李世民,按理李世民應該對他恨入骨髓了。李世民在這場權力角逐中獲勝後,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定李世民會殺掉魏徵泄憤或嫁禍於人地把他作為替罪羊殺掉;誰也想不到李世民對魏徵的最大懲罰竟然是任命他當帝國宰相,還和他結成兒女親家。這一戲劇性結局的果實是:魏徵為唐帝國的強盛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從大唐創歷,任官以才,卜祝庸保,量能使用。《舊唐書》七五《張玄素傳》和《貞觀政要·擇官》記載:李世民說「古人雲,王者須為官擇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則為天下所觀;出一言,則為天下所聽。用得正人中可得,唐太宗果非凡夫俗子。
(5)善於納諫.. 皇帝因為位高權重的緣故,皇帝手中擁有生殺大權,其人性的弱點若不加以嚴格控制的話,即可釀成巨大的社會危害和的嚴重後果。歷史上的傑出帝王在這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典範,但作得最好且始終如一的還是李世民。他意識到絕大多數的好話都是別有用心的,因此對阿諛奉迎之言格外警惕。在歷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又從諫如流,位及人主而兼聽納下」的開明作風而聞名於世的。他指出:「朕年十八,猶在民間,百姓艱難,無不諳練。及居帝位,每商量處置,或時有乖疏,得人諫諍,方始覺悟。若無忠諫者為說,何由行得好事?」(《貞觀政要》卷4) 他還常常告誡身邊的官員:"君主如果剛愎自用,自以為比別人聰明,他的部下一定會諂媚他。結果君主失去國家,部下也不能單獨保全。隋王朝的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諛楊廣,以保全他的富貴,結果也難逃一死。各位應以此為戒,對國家大事有意見,一定要直言相告,切莫報喜不報憂。"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
魏徵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他的虛心納諫之心。
(6)稱天可汗 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的做法也值得稱道,作為一個開明的政治家,民族隔閡、民族偏見、歧視的思想是很少的,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出現了歷史上難得的民族關系融洽、各族和睦共處的黃金時期。
他從德治為主的指導思想出發,為了使少數民族心悅誠服,對邊疆少數民族和鄰國盡量少使用武力,而採取安撫、和親的政策。包括任用少數民族人做官;准許少數民族內遷,定居長安,當時的突厥族就有萬家之多;採取和親政策;建立了州縣制度,仍然用少數民族領袖為官。在和親上有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贊干布結婚。由於採取了這種正確的政策,也由於太宗治國有方,國內社會穩定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軍事強大,富庶強大的唐朝對中原漢族和邊疆少數民族都具有巨大的向心力。然而邊境的安定,民族關系的密切,大大促進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對祖國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高度先進的唐代文化,也對亞洲各國甚至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使者、商人的足跡,遍布亞洲各國。"唐家子"就是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統稱。直到今天,西方國家的語言中,還留有以"唐人"稱呼中國人的習慣。
(7)唯一沒有「貪污」的王朝。中國官場的貪污病菌是無孔不入的,以至占絕大多數的國人都認定貪污是人類社會的不治之症. 這里所說的基本上消滅了貪污並不是說完全杜絕了貪污現象,而是指貪污行為在整個官場中屬極個別的現象,且貪污的數額不大,並且都會很快敗露且受到毫不留情的嚴懲 .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貪污的王朝,這也許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稱導的政績。在李世民統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份,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更為可貴的是:李世民並沒有用殘酷的刑罰來敬告貪污,主要是以身示範和制定一套盡科學的政治體制來預防貪污。明王朝的朱元璋對貪污的處罰最為嚴酷,貪官一律處以剝皮的慘刑,可明王朝的貪官之多在歷史上仍屬罕見。可見防範貪污主要取決於一套科學修明的政治體制,光靠事後的打擊只能取效於一時,不能從根子上鏟除貪污賴以滋生的社會土壤。
(8)分權制度的初步嘗試。中國封建體制的主要特徵是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馬首是瞻。這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中國封建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於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李世民規定自已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歷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個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擁有如此傑出的智慧和胸襟!
2、經濟 高度發達的商業。中國封建王朝的經濟特徵是"重農抑商",商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相當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種田人要低好幾個等次。這也是中國的封建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貞觀王朝是唯一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的高瞻遠矚之處。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後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楊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肅敦煌)、涼州(甘肅武威)。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舉世文明的「絲綢之路」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可這條商業通道在唐帝國時才達到她的最高使用價值。唐帝國的疆域空前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四個軍事重鎮(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