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解放初的社區建設包括哪些
1、社區服務,開展面向社區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的生活救助和福利服務,面向全體社區成員的便民利民服務和面向屬地單位的社會化服務;
2、社區衛生,包括社區的公共衛生、醫療保健和計劃生育等;
3、社區治安,包括社區內的治安保衛、民事調解、幫教失足青少年、防火防盜和其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如組織開展本社區經常性和群眾性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詢、民事調解工作等;
4、社區環境,包括綠化、環境建設和環境保護等;
5、社區文化,包括各種群眾性的文化、體育、教育、科普活動,以及其他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6、社區組織,包括社區黨組織、社區自治組織、社區中介組織的建設。
(1)社區經濟建設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根據不同階段社區的建設內容及特點,可將社區建設歷程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社區服務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1990年)。這一階段,社區建設以社區服務為核心。1986年民政部首次把「社區」概念引入城市管理,提出要在城市中開展社區服務工作。
提出城市社區服務應從老人服務、殘疾人服務、優撫對象服務、困難戶服務、兒童服務、家庭服務以及其他便民服務做起。
2、社區建設試驗探索階段(1991年—1999年)。這一階段,中國政府提出社會建設的概念,並開始進行社區建設。1999年,民政部制定《全國社區建設試驗區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社區建設的總體要求、基本原則、工作步驟以及工作內容。
3、社區建設全面深化階段(2000年—2009年)。這一階段,社區建設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推廣,社區建設的核心工作為創新社區管理體制、構建新的社區組織體系。
明確「社區建設是指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社區力量,利用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協調和健康發展,不斷提高社區成員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過程」,推動各地區將社區建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
4、社區治理階段(2010年至今)。這一階段,社區建設的重點在於構建城鄉社區治理體系,提升城鄉社區治理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社區治理是社區建設的新階段,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貳』 社區建設的基本內涵是什麼啊
社區建設指的是一種社區工作,是指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社會力量,利用社會資源,強化社區功能,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協調個健康發展,不斷提高社區成員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過程。社區建設是一項新的工作,大力推進社會建設,是我國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紀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途徑。
『叄』 什麼是社區經濟諸特徵中最為突出的體現
第一、地域性。社區經濟首先是必須是在某一特定的區域范圍之內。社區即地域性社會,地域性是社區經濟的首要特徵,超出了特定區域范圍的經濟活動,就不能被稱作社區經濟。社區經濟的地域性不僅指其經濟主體分布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而且其勞動力的構成也要具有一定的社區地域性特徵,社區居民必須是社區經濟的基本勞力、主要技術的構成以及主要的服務對象;
第二、社會性。社會性是社區經濟諸特徵中最為突出的體現。社區除了地域性特徵外,其內部關系還具有情感等取向。因此,社區經濟不能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社會性。
第三、服務性。社區經濟是為了發展社區建設而興辦的,其宗旨是為社區居民更好地生活和全面發展服務,其發展方針是"圍繞服務辦經濟,辦好經濟促服務"。因此,並非在社區內的一切經濟都是屬於社區經濟的范疇,這正是社區經濟區分於其他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
『肆』 社區建設的主要目標是什麼
社區建設目標各地區不盡相同,一般說來,主要有六個方面。
1.社區服務,開展面向社區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的生活救助和福利服務,面向全體社區成員的便民利民服務和面向屬地單位的社會化服務;
2.社區衛生,包括社區的公共衛生、醫療保健和計劃生育等
具體的範文模板鏈接:https://pan..com/s/11B8HHCyfmq39g9nbToQ_0A
『伍』 社區建設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社區建設的基本內容有:
一、要相信社區居民能夠依法管理好社區事務
一是治理好社區必須依靠社區居民。二是社區建設既是自治過程,也是法治過程。自治過程,就是要給居民更大的空間參與自治,處理好自身事務。三是社區機制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它需要個人堅守對集體的責任、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機構。
二、依法建立政府社區公共事務准入制度
機關事業單位過多介入社區事務是「十二五」時期各界較為關注的問題。社區公共服務事項准入范圍包括就業、救助、養老、衛生計生、文體、安全等六類服務。凡屬社區自治的事務,交由社居委自主管理凡屬有關政府事業單位職責范圍的工作任務,不得隨意下放居委會;未經批準的事務,居委會有權拒絕。
三、在社區自治中始終堅持通過法治來規范各個行為主
一是發揮鄉規民約在社區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二是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社區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區的任務之一就是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教育居民依法履行應盡的義務。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義務,在建立和諧的鄰里關系中實現個人安全、自我放鬆、家庭溫馨、鄰里和睦、共同認知。
(5)社區經濟建設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如何正確處理政府與社區建設的關系:
一、進一步明確社區事務是地方政府的公共事務
一是在政府全面履行職能的過程中加強社區建設,要求中央政府把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政府管理。二是加快適合地方發展需要的人事制度的改革。
二、鼓勵地方政府立足現實發展,大膽探索社區發展
「十二五」規劃實施以來,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針對公共服務設施如何才能跟城鎮化,特別是城鎮人口保持一致,外來農民工如何通過申請租房落戶並獲得公共服務,如何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在村民生活方式轉變過程中的作用,農民工的住房保障,以及如何建立流動人口信息平台等問題。
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要與人民的「微生活」有機結合
基層社會對公共服務有著巨大需求。從有關城鄉居民社區服務需求的比較研究可看出,城鎮居民的服務需求依次是家政、就業、老年人、兒童青少年、低收入家庭服務,而農村依次是老年人、文體生活、兒童青少年、低收入家庭和殘疾人服務。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根據各地實際具體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政策加以解決。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推進「十三五」時期社區建設的三個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