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經濟的瓶頸在哪裡
第一,經濟增長約束。在這樣的「加快增長」目標框架下,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過度工業化、過度重工業化、過度出口依賴、過度投資驅動、過度粗放增長」的模式,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的上限,它的上限就是資源供給約束、環境質量約束、生態容量約束、氣候變化約束。
第二,發展紅利衰減。高增長透支了發展紅利,隨著紅利的衰減,潛在增長率已經開始下行。潛在增長率是指一國(或地區)經濟所生產的最大產品和勞務總量的增長率,或者說一國(或地區)在各種資源得到最優和充分配置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最大經濟增長率,而決定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供給要素正在發生改變。
第三,「中等收入陷阱」。隨著中國國家財富的迅速增長,「中等收入陷阱」風險也在逼近。從中國的實際問題看,「中等收入陷阱」已經是近在眼前的迫切問題,顯示出越來越多的「陷阱」徵兆 中國經濟增長的投資效率越來越低,能源消耗越來越大,福利缺失的問題益發嚴重,兩極分化拉大導致社會中堅力量下沉。因此,在結構主動開始調整,而新的發展支撐尚未確立的現階段就出現了動力轉換的「空檔期」。
應該講,經濟增速的放緩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小國內通脹壓力,有利於房地產調控的進行,更能給貨幣政策減壓。但是這也意味著中國很可能步入了發展的「瓶頸期」,中國能否通過動力結構、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等增長格局的調整和結構轉換,順利渡過轉型的「陣痛期」,需要更多的「體制攻堅」,希望增速的放緩能真正成為中國經濟走向成熟的有益代價。
『貳』 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是什麼
祝樓主好運,願政客們能發現並重視你的技術。
在中國任何東西都是,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貴。
『叄』 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在哪
隨著中國經濟近年來迅速崛起並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不太遙遠的未來趕超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但中國是否能成功提升人均收入?中國經濟是否能成功轉型為內需拉動型?
今天,亞洲佔全球經濟總量的30%;其中,中國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迅速崛起,其發展成就舉世矚目。2009年,中國佔全球經濟總量12%。展望未來,中國憑借其人口資源和勞動力優勢,是否能再創奇跡?
去年11月在INSEAD新加坡亞洲校區召開的「INSEAD領導力峰會」就此課題進行了探討。與會嘉賓認為,盡管中國存在巨大機遇,但中國要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成功進入發達經濟體行列,經濟政策調整和經濟結構轉型必不可少。
INSEAD策略學客座教授、「中印學會」管理合夥人王海燕說,即使中國經濟在2025年時能夠達到美國經濟的規模,但中國的人均收入仍將只及美國的四分之一。中國經濟面臨若干挑戰,一系列的經濟機構轉型必不可少。首先, 中國經濟要從出口導向型轉變為內需拉動型;其次,中國要拋開模仿走向創新,依靠更多的創新,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鑒於中國擁有龐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隊伍,政府投入大量資源鼓勵創新,再加上跨國企業在華研究機構的助力,創新最終會在中國出現。
【中國本土企業的崛起】
博斯咨詢公司大中華區董事長謝祖墀指出,在中國經營的跨國公司已不再是純粹的賺錢單位,它們已發展成為配備研發中心的完整業務。
謝祖墀說道:「中國策略指的不是如何進入中國市場,而是如何以中國為核心發展全球策略。」 他指出,中國的競爭態勢比全球其它地區都復雜。跨國公司的競爭者不但包括他們本就熟悉的國際對手,還有新涌現的大批本土公司;後者「敢拼搏、敢創新、善於靈活應變、擁有強大的市場能力,是不可低估的本土競爭者」。比如在電信設備行業,華為(Huawei)、中興(ZTE)等中國本土企業就得益於低製造成本而在中國市場獨占鰲頭並躋身國際前列。
阿爾卡特朗訊的拉傑夫辛格(Rajeev Singh-Morales)在談到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態勢時指出:「這些公司不和跨國公司競爭高端市場。相反,他們的目標先鎖定在跨國公司不一定有能力觸及得到的中端和大眾市場。」 一旦這些市場穩固了,他們就通過模仿或本身研發進軍高端市場。這些公司的產品品質一般達到跨國公司的八成,可是所花成本相當於四成,售價則介於四成和五成之間。
【政府的角色】
中國本土公司是否能真正走向全球?這還存在許多爭議。這些公司的不足之處包括:對低成本國有資本的過度依賴;財務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組織管理能力,特別是管理多元團隊的能力也面臨挑戰;以及較為受政治因素影響等。亞洲開發銀行副首席經濟學家莊巨忠指出:「就目前來說,中國模式頗為成功,但以長遠來看,中國必須認清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
如何激勵企業調整價值鏈,加強創新與研發,政府政策的作用舉足輕重。庄巨忠說:「改革尚未完成,政府必須打破市場壟斷,為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他指出,中國經濟要從出口導向型迅速轉向內需拉動型,經濟結構的調整勢在必行。對此,王海燕表示贊同。她說:「中國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一直小於GDP增長速度。中國政府當前的首要目標之一是關注貧富分化問題,從致力於國家經濟發展轉向致力於人民共同富裕。而提高人民的最低收入則是刺激國內消費的方法之一。」
博斯公司的謝祖墀也表示,當前中國的經濟格局依然是以政府為主導,但隨著中國的發展以及尋求在國際舞台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現行體制無可避免要變革。
【突破瓶頸】
有人擔憂,若不推動體制改革,中國經濟恐怕無法持續高速發展。對此,INSEAD經濟學教授伊利安 · 米霍夫(Ilian Mihov)指出,任何一個經濟體要突破人均收入12000美元的大關,體制改革必不可少。除非中國針對「相對不完善」的體製成功地推行「深化改革」,中國的人均收入或難以突破12000美元的瓶頸。
米霍夫以新加坡為例,指出新加坡致力於創造穩定高效的商業環境,人民的人均收入水準也隨之大幅上漲;而石油出產國委內瑞拉就受累於不健全的體制,從1960年以來,人均收入在8000美元與12000美元之間徘徊不前。「體制健全的國家一定不會是貧窮的國家。窮國和富國之間的差異是由於不健全的體制和商業環境致使生產力低下所造成的。」這可能包括諸如腐敗、管理不善、過度管制和缺乏問責等因素。 「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依靠的不是引進跨國公司,而是本國人民在良好商業環境下創建的中小型企業。」
中國經濟發展的另一塊絆腳石是創新能力。一度輝煌的日本經濟轉向日落西山可謂是前車之鑒。實際上,過去日本經濟的發展和今天的中國有類似之處,兩者都是依靠模仿復制和提升先進經濟體的技術取得經濟的騰飛。就此,米霍夫說:「模仿復制技術的確能帶來經濟的突飛猛進。」 不過,一旦到了瓶頸,創新才是經濟發展的永續之道。
米霍夫警告,就目前的增長率來看,中國經濟增長將在七到十年後達到瓶頸。根據世界銀行的分析,如果到了那時中國還沒有深入改革,經濟將會停止增長。人均收入將在10000美元至12000美元之間徘徊不前,遠遠落在人均收入達到47000美元的美國後面。
「政府和體制左右著經濟發展。政府如何推動改革關繫到經濟能否成功轉型。」
『肆』 中國經濟好於預期體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經濟好於預期,體現在統計數據令人喜出望外。今年以來,我國經濟主要指標超預期已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長6.9%,好於市場預期的6.8%;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6%,好於預期的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4%,好於預期的10.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9%,好於預期的6.7%。面對一系列向好數據,國內外權威機構在評估中國經濟表現時,主基調積極正面,並用「宏觀經濟穩定」「保持強勁增長」「外部需求旺盛」等語句來描述,以此作為調高中國經濟預測的解釋。中國經濟的穩中向好與世界經濟的廣泛復甦,兩者形成共振,產生溢出效應,助推各界的樂觀判斷。
中國經濟好於預期,體現在經濟增長韌性足有後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力推進,引導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增長動能不斷轉化。在經濟結構方面,我國服務業已成為最大產業,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今年上半年服務業的增速快於第二產業增速1.3個百分點,服務業占經濟的比重達到54.1%,高於第二產業14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4%,穩居「三駕馬車」之首;在增長動能方面,今年前8個月,全國新登記企業399萬戶,同比增長12%,全國近萬家新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投產。同期,我國高技術製造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裝備製造業增長11.4%,增速均明顯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這表明,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推進,「放管服」改革的持續深化,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日益壯大、新增長點不斷涌現。各市場主體為適應市場需求和提升自身素質而努力改造升級,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來了新動能加快成長。
『伍』 未來中國最有潛力的經濟發展區域會在哪
中國未來經濟最強的發展應該是在北京,天津,河北這一塊兒。就拿現在的雄安新區來說,之前那一片地根本就沒有人能夠重視起來,然而現在國家的發展政策確實將這個地方改造成為一個高新產業園。那個地方將是未來的中國第二深圳,可以說現在的高科技人才都是從北京往外走,然後給他們找到一個優越的辦公環境。因為北京是我們中國的首都,它的交通四通八達,所以說河北經濟跟他相鄰。
所以說我認為在未來的幾年當中,京津冀這個地方的經濟肯定會高於其他省,或者說直接要超過別的省份的。因為每個省份都是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發展,但是我認為京津冀是最好的一個。
『陸』 中國經濟出路會在哪裡
中國經濟的出路還真的就在高科技上。而且這些高科技並不遙遠,比如5g,比如互聯網,比如物流,你覺得快遞小哥是高科技嗎?其實這還真是高科技,如何能把物流成本降下來,降到中國這么低,這絕對的是硬核黑科技。未來的科技不會高高在上可能就是一個普通的員工的一個小想法,一個思路就帶來一個行業的變化。就以廣告業來說,過去的廣告就是央視的幾秒鍾廣告的效果帶來的銷量可能還不及未來一個網紅的流量大。所有的行業都下沉,下沉到平民老百姓身邊。
未來,所有的行業,都會有這樣的黑科技。把成本降下來。你叫一個蛋炒飯,從大米的種植到做成炒飯到送到你手裡,這一連串的其實是經歷了很多環節的。這每一個環節進步一點點,效率提高一點點,經濟增長就非常巨大。要知道有多少人和你一樣叫蛋炒飯吃。這巨大的消費會帶動經濟增長,而這一條鏈條上的每一個人,從農民不用自己種地了,在家點點滑鼠米就種植到收割甚至到銷售都自動完成了,到廚子也不用炒飯了,廚子只是接到訂單然後指揮機器會自己把飯炒好,到送貨也不用快遞員了,快遞員只要在遠處遙控,快遞就被送到你手裡了。這樣帶來的一個好處就是原先很累的工作,現在很輕松,而且效率還很高。有人看到是機器會讓人大量的人會下崗。卻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過去的一個農民要必須有很好的體力才能幹農活,才能種地,過去廚師必須要會做飯才會從事這個工作,而有了高科技,對於普通人來說,都可以了。實際上是人們從事這個工作的門檻更低了。就像你說的很多人沒有辦法進入職場的門,事實上恰恰相反,高科技會讓很多高門檻的職場變得很低,人人都可以入門,人人都可以干更多的工作了。5G不只是下載速度更快,而是讓人與人的關系更加密切,相互合作更加容易。不再需要技能門檻,有了人工智慧,人人都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人都是科學家,藝術家,工程師。
科學技術才是未來的第一生產力。這一天會很快到來,這些科學技術是每一個人的科學技術,不再那麼遙不可及,不再高高在上。
當然科技是動力的源泉。但是在遍地科技之後,這種生產力還會落到一個行業,就是製造業。中國製造還會再上一層,不只僅局限於中國,而且會把全球都連接起來,中國的出路不在中國而在中國和全球的關系。
『柒』 分析中國經濟發展後勁。
個人認為中國經濟發展還是必須以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和第三產業以及工業,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結構,根據客觀環境來正確調整經濟調控政策~!
『捌』 山東省的經濟為何後勁不足
1、山東是北方經濟最好的一個省。很早之前,1985年山東的GDP排名全國第一。有個說法是80年代看廣東,90年代看山東。現在的山東GDP依然全國GDP排名第三。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現在山東一個省的GDP是一個京津冀的總和。
2、論客觀自然和地理條件,山東在全國發展條件是第一的。它緊鄰日韓發達國家,能源資源也可以說是地大物博,山東在上個世紀因為德國、日本殖民留下了較好的工業基礎,有人說山東是中國的小德國。就是說山東在工業上的發展得天獨厚。
3、很多人說山東落後了,是說山東在經濟結構或者說經濟發展質量上落後了。山東的經濟被稱為【大象經濟】,因為山東的工業經濟以重工業為主,超級穩重,重於泰山。也有人說這是形容山東經濟轉身慢、市場反應遲鈍,民營經濟發展落後。
4、整個山東就是國企的天下。據AD財經了解,山東納入國有資產統計范圍的企業8099戶,2018年山東籍國企資產總額70560億元。對之作對比的是,去年山東全省GDP為7.65萬億元(初步統計),量級同處7萬億元級。山東熟知的品牌你能列幾個:青島啤酒的控股股東是青啤集團,實際控制人為國資委。海信也是國企、張裕葡萄酒-國企、浪潮集團-國企……
5、國企發達之下,民企的經濟活力就被壓制了。在2019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榜單里,山東民營企業上榜數量有23個,比江蘇少。浙江上榜數量幾乎是山東的3倍,廣東幾乎是山東的6倍。真是觸目驚心啊!
民營企業熱愛體制、人才熱衷體制,在官本位的思想下,山東經濟轉型還需要從觀念著手,這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玖』 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樑,我國都有哪些經濟大省
有浙江省、廣東省、北京、上海等地方。
說起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市首個不得不提的就是廣東省,它可謂是中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廣東省之所以經濟實力如此強大,是因為它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歷史發展條件以及人才優勢,廣東省下拉動GDP發展的幾匹快馬有如下幾個。
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有著發展的地理優勢和政策優勢,北京也的確沒有辜負全國人民的期望,每年發展迅速,經濟排名一直全國靠前,而且帶動了附近其他城市的發展。
湖南省作為中國的內陸省份,經濟實力雖然不敵廣東和浙江,但是也一直在平穩發展,尤其是長沙市依託於旅遊產業的帶動已經成為了中國的新一線城市。
『拾』 中國經濟後勁很強,為何中國的第三產業的發展相對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