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時間是什麼時候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時間是1992年。
1992年,經過「南巡講話」後,很多改革的成果得到認可,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具體措施並不明確,建立的方向也是不很明確,總體來說,需要探索著前進。但是這次提出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正式提出和形成。
從這里開始,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開始正式建設和完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表現:
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標準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2、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3、在宏觀調控上,以實現最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⑵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是在哪一年
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是在1992年形成。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改革開放,於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大多數國家重點企業進行了公司制改革,企業扭虧增盈成效顯著,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和三年脫困目標基本實現。在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私營、個體經濟有了較快發展。市場體系建設繼續推進,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迅速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明顯增強。財稅體制繼續完善,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城鎮住房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政府機構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國家宏觀調控體系進一步健全。
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它必然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徵:
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份和集體成份,而且公有制形式可以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都可以大膽利用。
2、在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通過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可以鼓勵先進,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兼顧公平與效率,又可以對過高的收入進行調節,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3、在宏觀調控上,把人民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1982年)提出的。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會議上,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
十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黨的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點和最重要的貢獻,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由此進一步加快。
供參考。
⑷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什麼時候確立的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確立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85年10月23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說:「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社會生產力。」1992年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時又進一步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構想。(
⑸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的時間背景及意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的時間:1992年10月。此時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形成。
背景: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是改革開放實踐的必然結果,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理論探索的重要成果。
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改革經濟體制的決定》,這個決定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沒有必然聯系,那麼社會主義發展商品經濟也是可行的。從而以「放權讓利」為起點,開始了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
到十三大的時候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開始取得重大突破了,特別是認為市場和計劃是內在統一的,計劃和市場只是經濟調節的方法,只要對經濟發展有好處都可以利用,利用市場調節不等於是資本主義,應該建立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運行機制,這時市場經濟與經濟制度之間的關系已經開始變得清晰了,這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開始掃清了道路。
1992年,經過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很多改革的成果得到認可,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正式提出和形成。從這里開始,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開始正式建設和完善。
意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飛躍,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個大台階。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正確的,是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全面推進的。
改革開放近40年,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使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取得了全面進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通過不斷改革正在逐步走向完善,中國社會空前活躍起來,中國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極大地迸發出來,目前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一種新的歷史形式,也可以說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它包含著兩個方面的規定性,一是市場經濟的一般共性,二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特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積極有效的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能夠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主要表現在:
一、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二、在分配製度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三、在宏觀調控上,由於公有制為主體,因而國家對市場的調控具有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礎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發揮計劃與市場兩個手段的長處,把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結合起來。
⑹ 我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
1978年開始農業改革,建立市場經濟則是1992年之後的事情。
⑺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什麼時候提出的
最早1982年提出。
1、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會議上,又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
2、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從此,確立了中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觀點。
3、中共十三大1987年10月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新體制概括為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新體制,明確提出要運用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兩種手段,逐步建立「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
(7)什麼時候市場經濟為主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特徵:
1、市場經濟作為經濟機制,它的基本特點或內在要求,就在於通過運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競爭性和有效性來配置資源,本身不具有制度屬性,可以和不同的社會制度結合,從而表現出不同的性質。
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即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它強調的是在社會主義經濟下發展市場經濟,而不是說市場經濟本身具有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性質的區分。
2、市場經濟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不同利益關系決定的一種經濟形式,它有自身的規定性,這種規定性是不同社會經濟制度下市場經濟的共性或一般性;而不同的社會制度條件,使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同的特點,表現為市場經濟在不同社會條件下的特殊性。
3、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必然受到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制約和影響,從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呈現獨特的基本特徵。
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什麼時候建立的
1978開始了改革開放,指出了經濟建設取代階級斗爭為中心
1984年中共12屆三中全會討論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議》,指出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建議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社會主義經濟體制。
1992年,面對東歐巨變,蘇聯解體,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到了一個由初期到中期的關鍵時刻。當年,鄧小平到南方各省視察,發表了著名的南巡談話,指出改革的「三個有利於」標准,社會主義的本質,發展的意義,市場與計劃的辨證關系(不是判斷社會性質的標准),這有利於解放全國人民的思想,為下一步的改革奠定基礎。
1992年,中共14大召開,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3年中共13屆三中全會召開,規定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997年中共15大召開,指出我過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這以後又開了大大小小的會議,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⑼ 我國正式確認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什麼時候
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講話強調要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確認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⑽ 中國歷史. 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分別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市場經濟源於1978年年改革開放,而計劃經濟開始於1949年到1978年。計劃經濟是根據政府計劃調節經濟活動的經濟運行體制。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計劃,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計劃地安排重大經濟活動,引導和調節經濟運行方向。資源的分配,包括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都由政府計劃決定。
拓展資料:
1、 計劃經濟的弊端
①容易偏離實際,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②難以有效調節微觀經濟活動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容易產生生產與需求的脫節;
③未能合理調整經濟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容易造成動力不足、效率低下;
④特權階級和奴役階級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被動破壞成為工人的必然選擇,制約著企業的手腳,企業缺乏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⑤不利於促進技術進步和創新;
⑥容易造成供需脫節,宏觀經濟比例嚴重失衡。
2、 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是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簡單地說,市場就是商品或勞務交換的場所或接觸點。市場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在市場上從事各種交易活動的當事人,稱為市場主體。市場主體以買者、賣者的身份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活動中不僅有買賣雙方的關系,還會有買方之間、賣方之間的關系。如果不考慮政府的作用,市場經濟體系中有兩個部門,一個是公眾(消費者),一個是企業(廠商)。兩個部門的相互關系,可以說明市場供求的一般原理。
3、 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市場經濟又叫做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而不是像計劃經濟一般由國家所引導。不論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即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開放性。這四個基本特徵是經濟規律的具體體現,是否遵循經濟規律,就體現在是否按照這四個基本特徵去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