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農民階級屬於哪個經濟成分

農民階級屬於哪個經濟成分

發布時間:2022-09-04 08:48:00

『壹』 新民主主義社會主要的經濟成分有

經濟成分
新民主主義社會存在著五種經濟成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其中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度的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過度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經濟成分是三種:國營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

階級構成
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其他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等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階級力量。由於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既可以自發地走向資本主義,也可以被引導走向社會主義,其本身並不代表一種獨立的發展方向。因此,這三種基本的經濟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及與之相聯系的三種基本的積極力量之間的矛盾,就集中表現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條道路、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兩個階級的矛盾。隨著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步成為國內的主要矛盾。這一時期的民族資產階級仍然是一個具有兩面性的階級:既有剝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一面。因此,民族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矛盾也具有兩重性,既有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階級利益相互對立的、對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對抗性的一面。對於工人階級和社會主義革命來說,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剝削階級是被消滅的對象;作為可以接受共產黨和工人階級領導的社會力量,又是團結和改造的對象。

路線與任務
到1952年我國國民經濟得以恢復,民主革命遺留任務已經完成,經濟、政治及社會面貌發生巨大變化。這時,毛澤東和黨的其他領導人對原來的設想有了新的認識,認為我國正面臨著新的發展形勢,在農村和城市開始逐步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已經成為必要並有實現的可能,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機已經到來,於是重新思考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間和步驟問題。1952 年9月,毛澤東提出,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時間基本上完成向社會主義過渡,而不是10年以後才開始過渡。這是醞釀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開始。

1953年六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同年12月形成關於總路線的完整的描述:「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要內容被概括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即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它們之間相互聯系,不可分離,可以比喻為鳥的「主體」和「兩翼」。其中,「一化」是「主體」, 『三改」是「兩翼」,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路線,體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緊密結合,體現了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

『貳』 新民主主義社會存在的五種經濟成分是

新民主主義社會存在五種經濟成分:
①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
②半社會主義性質合作社經濟;
③農民和手工業的個體經濟;
④私人資本主義經濟;
⑤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不過主要的經濟成分是三種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資本主義經濟。
拓展資料: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五種經濟成分及主要矛盾。
1、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五種經濟成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其中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度的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過度的形式。
所以,主要的經濟成分是三種:國營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
2、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從新中國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廣大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徹底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下來的任務,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努力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
1952年底,當新民主主義革命遺留任務特別是土地改革在全國完成後,國內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外是中國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路線與任務
1952 年9月,毛主席提出,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時間基本上完成向社會主義過渡,而不是10年以後才開始過渡。這是醞釀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開始。
1953年六月,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同年12月形成關於總路線的完整的描述:「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
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要內容被概括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即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它們之間相互聯系,不可分離,可以比喻為鳥的「主體」和「兩翼」。
其中,「一化」是「主體」, 『三改」是「兩翼」,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路線。
體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緊密結合,體現了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

『叄』 農民是無產階級還是資產階級

在封建社會農民是農民階級,即不是無產階級也不是資產階級。
在封建社會末期和資本主義社會,農民階級受商品經濟的影響,不斷分化為富農、中農、貧農和雇農。其中富農佔有土地,剝削別人又親自參加勞動,是農村的資產階級;中農佔有小部分土地,靠自己勞動為生,是農村的小資產階級;貧農是農村的半無產階級;雇農是農村的無產階級。廣大貧農和中農,只有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進行革命,才能擺脫壓迫和剝削,走向解放的道路。
我國目前不是階級社會,當前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力量之一,農民作為一個階級已經被消滅。

『肆』 農民屬於無產階級嗎

在封建社會農民是農民階級,即不是無產階級也不是資產階級。

在封建社會末期和資本主義社會,農民階級受商品經濟的影響,不斷分化為富農、中農、貧農和雇農。其中富農佔有土地,剝削別人又親自參加勞動,是農村的資產階級;中農佔有小部分土地,靠自己勞動為生,是農村的小資產階級;貧農是農村的半無產階級;雇農是農村的無產階級。

廣大貧農和中農,只有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進行革命,才能擺脫壓迫和剝削,走向解放的道路。我國目前不是階級社會,當前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力量之一,農民作為一個階級已經被消滅。

無產階級

隨著資產階級即資本的發展,無產階級即現代禁慾階級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發展。無產階級經歷了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是和它的存在同時開始。

最初是單個的工人,然後是某一工廠的工人,然後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勞動部門的工人,同直接剝削他們的單個資產者作斗爭。他們不僅僅攻擊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而且攻擊生產工具本身。

工業的進步把統治階級的整批成員拋到無產階級隊伍里去,或者至少也使他們的生活條件受到威脅。他們也給無產階級帶來了大量的教育因素。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無產階級

『伍』 農民、地主階級、民族資產階級最開始的組成成分是什麼

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
地主階級,一般指封建社會地主制經濟下,統治階級剝奪人民的土地所有權,主要以地租形式剝削農民的土地所有者。封建社會中領主制經濟下的一切大土地所有者,如封建領主亦稱地主。
民族資產階級是具有兩面性的。一方面,他們遭受帝國主義、國外大資本的剝削和壓迫,所以他們反帝。另一方面,他們剝削壓迫本國無產階級,並且不信任本國人民,所以他們對本國無產階級毫不手軟。

『陸』 農民階級是無產階級嗎

農民階級是無產階級。

無產階級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指沒有生產資源、靠出賣勞動力為生被僱傭的勞動者階級。

在社會主義社會,政治上,無產勞動階級已擺脫了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成為掌握國家政權的領導階級。

無產包括擁有都為國家財產,沒有私產。無產階級從早期資本主義國家不佔有生產資料的勞動者階級抽象而來,如當時的工人階級等。

在社會主義國家,社會的主體是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包括廣大民營企業,私營企業等僱傭勞動者,以及個體戶,自由職業者等無生產資料的勞動人民。在某些情況下,僱傭勞動者被迫自帶生產工具為剝削階級服務。

因此農民階級是無產階級。

(6)農民階級屬於哪個經濟成分擴展閱讀:

農民階級的功能:

1、聚斂功能

一般賬戶引導眾多分散的小額資金匯聚成為可以投入社會再生產的資金集合功能。在這里,股票市場起著資金 「蓄水池」的作用。

2、配置功能

資源的配置,一般賬戶通過將資源從低效率利用的部門轉移到高效率的部門,從而使一個社會的經濟資源能最有效的配置在效率最高或效用最大的用途上,實現稀缺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無產階級的功能:

1、調節功能

個人賬戶對宏觀經濟的調節作用。股票市場一邊連著儲蓄者,另一邊連著投資者,股票市場的運行機制通過對儲蓄者和投資者的影響而發揮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農民階級

網路-無產階級

『柒』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五種經濟成分及主要矛盾。

1、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五種經濟成分: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其中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度的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過度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經濟成分是三種:國營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

2、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從新中國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廣大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徹底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下來的任務,迅速恢復國民經濟,努力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

1952年底,當新民主主義革命遺留任務特別是土地改革在全國完成後,國內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外是中國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7)農民階級屬於哪個經濟成分擴展閱讀: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路線與任務

1952 年9月,毛澤東提出,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時間基本上完成向社會主義過渡,而不是10年以後才開始過渡。這是醞釀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開始。

1953年六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同年12月形成關於總路線的完整的描述:「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

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要內容被概括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即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它們之間相互聯系,不可分離,可以比喻為鳥的「主體」和「兩翼」。

其中,「一化」是「主體」, 『三改」是「兩翼」,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路線,體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緊密結合,體現了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

『捌』 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期,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主要包括哪些

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其他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等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階級力量。由於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既可以自發地走向資本主義,也可以被引導走向社會主義,其本身並不代表一種獨立的發展方向。因此,這三種基本的經濟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及與之相聯系的三種基本的積極力量之間的矛盾,就集中表現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條道路、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兩個階級的矛盾。隨著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步成為國內的主要矛盾。

閱讀全文

與農民階級屬於哪個經濟成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引導企業更好的投資實體經濟 瀏覽:452
哪個地區的美女帥哥最多 瀏覽:899
和平區幸福里怎麼樣 瀏覽:474
愛情用古代字怎麼說 瀏覽:53
為什麼自學了婚姻還是經營不好 瀏覽:892
成都經濟環線大邑入口在哪裡 瀏覽:843
什麼電視劇好看愛情劇 瀏覽:989
什麼像美女的下面 瀏覽:797
一定會幸福的俄語怎麼說 瀏覽:438
生多少孩子比較幸福 瀏覽:526
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是什麼 瀏覽:417
幸福指數論是什麼意思 瀏覽:267
健康碼lgG是什麼意思 瀏覽:106
事業編列印准考證在哪裡 瀏覽:929
對外經濟政策包括哪些 瀏覽:153
愛情這東西真的很奇妙是什麼歌 瀏覽:235
成都婚姻關系哪裡查 瀏覽:724
省編和事業編有什麼區別 瀏覽:384
妹妹和哥哥談愛情是什麼電視劇 瀏覽:604
女的兔男的龍婚姻怎麼樣 瀏覽: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