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珠江兩岸城市什麼年代經濟崛起的

珠江兩岸城市什麼年代經濟崛起的

發布時間:2022-09-04 07:13:58

⑴ 珠江三角洲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因為經濟開放,對外交流。

1986年,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得以接受海外先進的技術、大量的資金和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最快,最富生機活力的地區之一。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農業基地、輕工業基地、外貿出口基地。

外向型經濟總體水平較高。珠江三角洲地區9個城市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和僑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條件,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國內市場為依託,推動外向型經濟高水平、快速度發展。

(1)珠江兩岸城市什麼年代經濟崛起的擴展閱讀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簡稱珠三角經濟區,是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東江入海時沖擊沉澱而成的一個三角洲,面積大約一萬多平方公里。

一般來說它的最西點定義在三水。 2009年1月8日,《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 規劃范圍以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和肇慶市為主體,輻射泛珠江三角洲區域。

「珠三角」概念1994年10月8日首次正式提出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珠三角」最初由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江門7個城市組成(不含香港澳門2個特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珠江三角洲。

後來,「珠三角」范圍調整擴大為由珠江沿岸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9個城市組成的區域,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珠三角經濟區。

⑵ 20世紀80年代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原因是什麼

20世紀90年代後,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升級面臨困境的原因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崛起,使得支撐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升級的動力正在減弱,許多外資企業由珠江三角洲地區遷往長江三角洲及國內的其它地區,主要是由於其產業特點或者說是缺點:勞動密集型產業不發達。 具體分析如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化與城市化是在外資的推動下不斷發展的。伴隨著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過去對個別地區傾斜等特殊優惠政策,逐步為建立在統一公平基礎上的產業政策所取代。由此,珠江三角洲地區早先被掩飾了的缺陷如產業基礎、科技實力、人才隊伍、腹地狹小等漸漸暴露出來,相比長三角等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基礎、科技實力、人才隊伍均處於劣勢,國內腹地范圍較小,外資企業由珠江三角洲地區遷往長江三角洲及國內其他地區,致使珠江三角洲地區迅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如何妥善解決這些問題,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珠江三角洲區域發展所面臨的緊迫任務。

⑶ 歷史 1980年,我國決定在 最早、被稱為一夜之間崛起的城市 (1988年,最大的經濟特區)設置經濟特區

福建的是廈門,廣東的是深圳,珠海,汕頭!海南是以後才設立的,城市是三亞和海口吧!可以說是一夜崛起的城市只有深圳!

⑷ 經濟特區的由來

「經濟特區」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後的一個新的名詞,從詞面意思來看,是和經濟有關系的。對於經濟特區的政策來說,是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促進特區所在國經濟技術發展的目的。當然,經濟特區也會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並堅持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目標。

我國的經濟特區誕生於70年代末,1979年4月,小平同志首次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這是我國首次提出成立以經濟手段來發展的特區。經過80年代初的發展、90年代的成長,經濟特區的設置標志著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從70年代末到90年代,我國大陸地區共設立了7個經濟特區。期間,於1980年3月由「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並在深圳加以實施。按其實質的劃分,經濟特區也是世界自由港區的主要形式之一。

經濟特區的設立

1979年7月,中央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這四個城市成為了我國經濟特區的雛形。

1980年5月,中央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而且現在的發展勢頭都很猛,特別是深圳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由一個小漁村演變成了一個經濟強市,並且躋身於一線城市行列。

1988年4月,設立海南經濟特區。海南省成為了我國唯一一個省級行政區域為經濟特區的先例。

從1992年起,我國開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其中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開始逐步運轉起來,成為我國新一輪經濟改革重要標志。

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霍爾果斯、喀什設立經濟特區。這也是經濟發展由沿海城市轉向內陸城市的標志。

這些經濟特區現在發展怎麼樣呢?

1、海南省

海南是我國經濟特區中的唯一一個省級單位,海南也是唯一一個在全省設立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省陸地總面積3.54萬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島3.39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

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台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汶萊和馬來西亞為鄰。

海南轄4個地級市,5個縣級市、4個縣、6個自治縣。常住人口944.72萬人。2020年海南省的GDP為5532.39億元。

2、深圳市

深圳市是廣東省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超大城市,國家批復確定的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深圳全市下轄9個區,總面積1997.4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927.9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43.88萬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494.78萬人,常住非戶籍人口849.10萬人。

深圳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國家物流樞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8] 、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中國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並全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水陸空鐵口岸俱全,是中國擁有口岸數量最多、出入境人員最多、車流量最大的口岸城市。

深圳市成立於1979年,1980年成為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新興移民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被譽為「中國矽谷」 。2020年深圳市的GDP為27670.24 億元。

3、珠海市

珠海是廣東省地級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國家批復確定的中國經濟特區,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濱海風景旅遊城市、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珠海是廣府文化的代表城市之一,是廣府人走向海外的重要起航地之一,是中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之一。

珠海先後榮獲「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中國十佳宜居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生態文明獎」等稱號;聯合國人居中心頒發的「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中國最具有幸福感城市」。2020年中國100座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排名中,珠海已經連續三年位列第一。

截至2020年,珠海市下轄3個行政區(香洲區、斗門區、金灣區),15個鎮,10個街道,5個經濟功能區(橫琴新區、珠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珠海保稅區、珠海高欄港經濟區、珠海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2020年珠海市GDP為3481.94 億元。

4、廈門市

是福建省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風景旅遊城市。

廈門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福建省東南端,是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物流樞紐、東南國際航運中心、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已成為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和兩岸貿易中心。

全市下轄6個區,總面積1700.61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97.8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29萬人,戶籍人口261.10萬人,常住外來人口達221萬人。2020年廈門市的GDP為6384.02 億元。

5、汕頭市

汕頭市是廣東省地級市,潮汕四市之一,汕潮揭都市圈城市之一,是我國第一批設立的經濟特區。汕頭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門戶、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國沿海開放港口城市、中國著名僑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中國品牌經濟城市。

汕頭市位於韓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西鄰揭陽,南瀕南海,與台灣隔海相望,境內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入海,是中國大陸唯一擁有內海灣的城市。

汕頭全市下轄6個區、1個縣,總面積2198.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66.48萬人。2020年汕頭市的GDP為2730.58 億元。

6、喀什地區

喀什地區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轄的地區。喀什地區地處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地區,新疆西南部。喀什作為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是中外商人雲集的國際商埠;還是新疆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集中體現了維吾爾族民俗風情、文化藝術、建築風格及傳統經濟的特色和精華。 2010年,喀什經濟開發區被批准為經濟特區,是經濟特區中的唯一一個地區。

喀什東臨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北與柯坪縣、阿瓦提縣相連,西北與阿圖什市、烏恰縣和阿克陶縣相連,東南與皮山縣相連,西部與塔吉克相連,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接壤。

喀什地區共轄1個縣級市、10個縣、1個自治縣,總面積16.2萬平方千米,總人口463.38萬。2020年喀什地區GDP為1130.2億元。

7、霍爾果斯市

霍爾果斯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縣級市,地處中國西部邊陲,與哈薩克接壤,西承中亞五國,東接內陸省市。

2006年,中國和哈薩克共同設立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成為全球首個跨境自由貿易區,總面積5.28平方公里,其中中方區域3.43平方公里,哈方區域1.85平方公里。

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霍爾果斯設立經濟特區,成為了我國唯一一個經濟特區中的縣級市。2020年霍爾果斯的GDP為近60億元。

建立經濟特區的意義

可以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可以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了解世界經濟信息;有利於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訓管理人才;可以擴大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開辟世界了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窗口。

我們也能看到,這些經濟特區取得的成果,有效地帶動了全國經濟的發展。

⑸ 珠江三角洲模式的珠三角模式」的前世今生

「中國改革開放」之樹生長了30年,結出的最豐碩的果實是什麼?珠三角。
在20世紀70年代末還是香港和廣州之間的4萬平方公里丘陵和水田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現在是一年超過7000億美元工業生產總值的世界工廠,擁有超過6000萬人口的中國最密集的城市群,其中包括中國第三和第四大城市廣州與深圳,它們構成全球最出色的中國經濟兩大發動機之一。如果說中國的改革是增量改革的話,中國的經濟增長首先是增量的添置,,其次才是存量的盤活,而最大的增量就是珠三角。
作為增量的珠三角,深圳特區和廣東「四小虎」是過去20多年裡的爆發力量,它們主演了南方的改革開放傳奇劇目。珠三角的四種模式,為「北京共識」和「中國經驗」添上了好看的一筆。
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探究珠三角模式的來龍去脈,其演變過程對中國發展的啟示,是本專題「珠三角模式再報告」之主旨。
在互聯網上搜索一下「珠三角模式」五個字,你會得到什麼?
「珠三角困局」、「珠三角模式危機」,這樣的字眼比比皆是,而關於珠三角或珠三角模式的各種斷言都不假思索。比如說,「製造困局」已經成為珠三角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全球化競爭面臨的最大難題」等等。
「珠三角許多企業已掉進低成本競爭的泥潭,不能自拔。這時企業要想生存,只有盡量在工人頭上打主意。珠三角的桎梏,帶有明顯的「天生」性質,崛起之初,就註定會走到今天這一步。」(《珠三角模式之辯》)
這里所說的珠三角模式,基本上只指的是所謂「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產業,好像這已是「珠三角模式」的全部。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珠三角的四種模式
現實中,根本沒有一個統一的「珠三角模式」。上世紀80年代學術界曾有過「珠江模式」與「蘇南模式」的對比,但其時主要是指鄉鎮企業的發展模式,所謂「珠江模式」主要是指順德、中山一帶的鄉鎮工業發展模式,可能稱之為「順德模式」會更准確一些。至於上文所指責的「珠三角模式」,其實更多是「東莞模式」的特點。
但是「東莞模式」只是珠三角多種發展模式中之一種,甚至並不是最主流的發展模式。在珠三角,至少曾經擁有四種以上的獨特發展模式,分別為順德模式、南海模式、東莞模式、深圳模式。
即便在上述四種模式中,最值得稱道的也並非「東莞模式」,「順德模式」很早就以「可怕的順德人」而名聲在外,「南海模式」也同樣創造了經濟奇跡,而「深圳模式」顯然更代表中國應該追求的發展方向。
在80年代論及的中國地方發展模式,大多是以誘發工業化的主導因素而論,即通過何種途徑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化。
在珠三角的四種模式中,「南海模式」是最為典型的本土生成型民營經濟,珠三角善於經商的本地農民,利用珠三角最先改革開放的天時地利之便,先從貿易做起,賺到了第一桶金,隨即由貿易向上追溯到工業製造領域,並逐步在工業中加入技術研發的因素,一步步提升其產業檔次,完成柳傳志總結聯想的貿-工-技轉換過程。南海模式亦可見於廣州的番禺、江門的新會等地區。
「順德模式」在工業化的誘發過程中,基層政府發揮了更多一些的作用。順德在計劃經濟時期,就有一些農機工業和繅絲工業的基礎,培養了一些小工業經營人才,在80年代率先開放後,縣鎮村政府對工業化充滿了極端的興趣,鼓勵大辦鄉鎮工業,並想方設法從金融機構獲得資本支持,遂使順德在一些產業領域迅速成為全國市場的佼佼者,奠定了順德的產業競爭力基礎;90年代的改革完成了這些鄉鎮工業的私有化過程,使順德轉型為以民營經濟為主的地區。中山市的西北部小欖、東鳳等鎮,以及佛山市區等部分地區,亦具備順德模式的特點。
就整個城市來說,深圳特區亦走過了一條類似聯想的「貿工技模式」,在80年代初特區創辦之初,事實上是依靠優惠政策,做貿易起家,奠定了特區的資本基礎,之後在1985-1986年深圳特區開始第一次產業轉型,由貿易轉向大規模投資工業,20世紀90年代中期,深圳提出發展高科技產業的計劃,產業重心由工業向科技產業升級,原有的加工貿易業則向關外的寶安龍崗以及東莞地區遷移。2006-2008年前後,深圳開始第三次產業轉型,在原有工業、高科技產業的基礎上,產業重心開始向高端服務業轉移。在深圳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到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和外資的基本平衡,而在其國資體系中,可以看到本地國資、北京央企與香港央企資本的平衡,在外資中,則可看到港台資本、亞洲資本和歐美資本的基本平衡,而在深圳的民營資本中,則可以看到深圳模式的精華部分:民營創新科技企業群體。
「東莞模式」最多算是「深圳模式」的史前版而已,是從80年代的深圳移植過來的加工貿易體系,至今在深圳的關外寶安龍崗地區,還有大量「東莞模式」的殘余,只不過東莞將其迅速地復制和膨脹到幾何級數,在規模上做大到讓人驚呆的地步罷了。即便是東莞更多地以「世界工廠」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並且東莞前幾年一直在津樂道於自己的「製造業名城」桂冠,但東莞市的加工貿易產業的總產值和總出口額,其實一直沒有超過深圳市。更准確地說的話,應該是珠三角東岸地區(東莞和深圳關外地區)共同構成了「世界工廠」。
外界對珠三角模式的指責,其實大多指責的是「東莞模式」,所謂「東莞模式」是這樣的:由東莞提供土地,有可能是已建成的標准廠房,中國內地四川、湖南等省提供廉價勞動力,外資提供資金、設備、技術和管理的要素組合模式。在這一模式中,最大的特點有三:外科手術式植入的、外資主導的、外向型的,我們可以總結為「叄外模式」。
外科手術式植入,系指整個製造體系是從外部直接加入到該地區的,而非該地區自己的肌體內自發生長的、與該地區本土的文化、經濟有血肉聯系的產業體,這種產業體有一個天生特點:像游牧民族一樣逐水草而居,哪裡水草豐盛就去哪裡,而且由於其「蒙古包」是組裝式的,遷移起來也很方便容易;外資主導就不用說了,因為中國缺少資金和產業經驗,產業投資需要由外資來投入,具體到東莞來說,台資的聚集是其一大特點;外向型,是指其主要的部件等從外部進口、產品也主要是打外銷市場。在這一模式中,產業的利潤主要由外資收獲,地方獲得的是稅收(由於地方政府大量犧牲自己的稅收收益,這一收益在前五年基本很少看到)、租金、對服務業發展的拉動,以及,似乎憑空獲得了一個產業體系;外來工則賺到少得可憐的工資。而本地居民基本不參與此一工業化進程,只在為工業化提供配套服務中賺取低層次服務業(房屋或廠房租賃、餐飲、酒店等產業)的利潤。
「東莞模式」主要集中於東莞市、深圳的關外地區、惠州的博羅縣西部地區以及惠陽、惠東的個別鎮、廣州的增城市、中山的南部地區及江門的台山等部分地區。
但是「東莞模式」的其中一個特點是可以迅速復制並做到可怕的規模效應,由於操作簡單,技術含量不高,並且快速地面對巨大的全球市場,這使得「東莞模式」的產業化可以在短時間內在全球市場中占據相當的份額,並在世界各地攻城掠地。所以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東莞模式」下的製造業在全球發威,橫掃歐美日等西方市場,以致於西方媒體盯著的珠三角製造業,似乎就只是東莞,於是乎中國媒體盯著的珠三角模式,似乎也就只是東莞。
「東莞模式」在珠三角稱雄本身就已讓人感到擔心,「東莞模式」北漸到蘇州,甚至整個中國沿海地區,從南到北,大連、天津、上海、杭州、廈門、珠海等許多當紅的明星城市,都同樣面臨著「東莞化」的趨勢,那就更加讓人沮喪。可以說,這一趨勢准確體現了在最近10年、尤其是最近5年的時間里,全球產業資本流向中國大陸的情勢下,全球製造業鏈條的末端移植到中國大陸的瘋狂情形。
到2008年,當「東莞模式」遭遇空前的危機時,其實我們非常需要認真地打量一下珠三角的其它幾種更有價值的發展模式,深圳模式、順德模式、南海模式。盡管這幾種模式這些年來也經歷了多次演變,與最初我們的理解的,已大不相同,但這種演變本身,已表明了珠三角是能夠適應時代變化,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
不僅僅是四種模式
本專題由於著眼於珠三角模式30年演變的梳理,所以才重點選取了順德、南海、東莞、深圳四種主要代表模式。事實上,珠三角作為9個城市的經濟共同體,每個城市都有其發展特色,上述四種模式並不能覆蓋到整個4萬多平方公里。除上述四種模式外,至少還有幾個城市的主城區,其經濟發展路徑並不能歸類於上述四種之任一。比如廣州、惠州和珠海。
由於80、90年代廣州的發展在區域中不居於主導地位,因此在談及珠三角模式時,較少會涉及廣州的部分,但事實上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廣州的重現生機也構成了珠三角發展模式之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廣州的發展路徑顯然迥異於上述四種模式,而更接近於中國內地傳統經濟中心城市(類似南京、武漢、天津、上海等城市的產業拓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發展特點,如果說在珠三角中,廣州是與上海最為相似的城市,應該沒有人反對。
所謂廣州的「類上海模式」,其實可以簡單地描述為:本地大型國有資本與跨國公司的媾和共榮。
在珠三角,廣州是僅有的國有資本處於強有力控制地位的城市,這大部爭應歸因於國有資本原本在珠三角大部分地區投資較少,廣州由於是華南地區中心城市,廣東省省會,所有才得到了一些中等規模的投資,並且集中於重化工業領域。在改革開放的頭20年,珠三角仍處於輕工業化階段時,廣州正處在它的「大上海沉沒」時期,所以在經濟特區和四小虎的熠熠星光之下,廣州變得黯然銷魂。但是當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開始進入第二次重工業化時代之後,廣州等來了它的輝煌時代,在汽車、石化、造船等戰略性產業的投資得到了回報,廣州恢復了勃勃雄心,開始重整舊山河,並意圖占據整個區域競爭的制高點。
珠三角東部邊緣的惠州市,在90年代也呈現出以國資為主導的經濟發展特點,但與廣州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產生的老國企不同,惠州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起來一批新興的、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的國資企業,以TCL、德賽、華陽等幾大國企為主,構成惠州的產業支柱。這幾大國企與深圳的賽格集團、康佳集團、三九集團等一起,被學術界稱作「南派國企」。
所謂「南派國企」,據總結有幾個特點:國家並無巨大規模的投資,而是以較小的投資,從小企業發展起來;企業並非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成長壯大,而是經受了市場經濟的洗禮,經過殘酷的市場競爭而發展起來;這些企業由一批優秀的國資經理人帶領下才得以發展壯大,並建立了較為適應市場需要的公司治理結構。其中TCL集團還於本世紀初實施了「阿波羅計劃」,較好的解決了國資經理人激勵機制問題。
珠海在珠三角則是個完全的異類。原本處於珠三角邊緣地區的珠海,並未能象南海、順德那樣生成本土萌發的工業化條件,但也未能象東莞那樣抓住港台資本遷粵的歷史機會。因而珠海的發展據說一直被視作珠三角工業化失敗的典型。但是換一種角度來看珠海,它其實兼具了深圳模式(以軟體、醫葯為代表的自主創新民營科技企業)、東莞模式(以偉創力為代表的加工貿易企業)、順德模式(格力集團)的一些特點。雖然從產業密度和集群程度來說,不如深莞南順四個地區,但是珠海整體的城市發展水平卻並不低,以其人均GDP來說,在珠三角仍處於最好的水平之一。
問題的關鍵之處還在於,在珠海西區進入新世紀開始引入石化等產業之前,珠海的經濟發展是珠三角唯一不以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為代價的發展模式,珠海一直保持了她珠三角最美麗的海濱城市的桂冠,生態體系和城市環境一直得到了較好的保育。倘若不是最近幾年珠海急不可待地引入了石化等重化工業,珠海就會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模式的要求,成為科學發展的典範。
珠海的際遇也許足以讓珠三角人思考:我們究竟想要怎樣的發展?
珠三角模式的趨同化
誠如接受本報專訪的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李貽偉所言,珠三角各個城市的發展模式,這些年來已在逐漸模糊其個性,展現出「趨同化」的態勢。
比如南海雖然以內生型民營資本為其最大特點,但是南海近幾年來卻也是區域內吸引外資最為成功的城市之一;東莞在十多年外資經濟的熏陶之下,本土居民亦開始其創業或資本化進程,當然仍是從其熟悉的配套服務業出發,在餐飲連鎖、豪華酒店經營方面形成特色;順德完成製造業民營化的同時,在商貿流通業的私人創業也蔚然成風;廣州、惠州雖然在區域內建立了重工業中心的地位,但是深圳、珠海、東莞、中山、江門等區域內多個城市均提出了「適度重型化」的戰略,不願意被中國第二次重工業化進程拋棄。
為何珠三角區域會出現嚴重的趨同化?筆者認為有兩個重要原因。
其一是廣東省十五、十一五連續10年的大規模投資,使得整個珠三角地區建立起一個高速公路網路,未來還將形成由高速鐵路、輕軌和地鐵組成的軌道交通網路,這個交通網路的形成,使得整個珠三角呈現出一種扁平化的城市集合體的趨勢,每個城市在這個交通網路的節點上,均不存在被邊緣化或中心化的問題,都可以獲得高效便捷的運輸服務。這意味著珠三角的每一個城市其實都無法再強調其優於別人的區位優勢,自身不再具有特殊的地位。而資源流動的便利性和低成本會導致資源在區域內的扁平化配置,至少在珠三角區域內會越來越顯現出這一特點或趨勢。
其二是,自90年代末以來,珠三角地區的各個城市政府,均越來越多地表現出強勢政府的特點。
在上世紀80和90年代,珠三角地區的城市以弱勢政府著稱,這也有兩個原因,一是整個八九十年代,從省政府到各地市到各縣區,廣東一向以政府放權、少管事,放手讓基層和民間求發展而著名,這種以減少管制、自由放任為特點的治理模式,也是珠三角在改革開放頭20年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大法寶;二是在90年代末之前,各城市政府均以財力嬴弱聞名,由於基礎薄弱,地方財政沒有多少力量去干預經濟,即便想強強勢,也強勢不起來。
但是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珠三角名城市政府都積累了相當的財力,加之1998年之後朱氏強勢推動中國房地產行業發展,欲以房地產業來拉動內需,這等於打開了各城市政府靠土地開發積累地方財力的大門。實力大增的珠三角各地方政府均開始變得富有企圖心,以廣州林樹森、深圳李鴻忠為代表,珠三角各城市開始進入強勢政府的時代。
其實基於同樣的原因,不僅僅是珠三角各城市之間的差異性在泯滅,就是在長三角與環渤海灣、中西部等不同地區的城市之間,城市發展戰略、產業政策等均出現了趨同化。也許過了若干年後,我們再談所謂珠三角模式,是一件極其好笑的事情。因為,沒有「珠三角模式」可言了。

⑹ 廣東四小虎是什麼,它們“虎”在什麼地方

廣東四小虎指1980年代廣東珠三角崛起的四座經濟發展迅猛的中小城市—東莞、中山、順德、南海,當時是廣東改革開放先走一步的象徵。2005年廣東四小虎已接近或達到了國際公認的人均GDP5000至9000美元的發展門坎。所謂小虎,是指跟深圳這樣的大經濟特區相比,它們的城市基礎設施規模、人口規模等較小,而實際的外向型產業規模並不小。

從廣州出發,向南的兩條公路,一條向珠海,一條向深圳——兩個經濟特區。它們分別經過南海、順德、中山和東莞。改革開放初它們還是農村,但從1978年全國最早的「三來一補」企業——大進制衣廠開始,四個城市在各自不同的條件下風生水起。

廣東四小虎真正形成氣候是在1986年和1987年,距離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有八九年的時間。這個格局基本上是以珠江為界,珠江東側和西側出現了兩種很有意思的經濟發展模式。東側以東莞為代表,與香港形成了一個「前店後廠」的關系,成為香港轉移加工工業的一個基地。

當年有6萬家香港企業向內地轉移,有4萬家選擇了東莞。而在珠江西側,以順德、南海、中山為代表,形成了另外一種發展模式。就是以香港的資訊、訂單、技術為支持,發展物流,發揮當地市場經濟的傳統,企業逐漸「北伐」佔領全國市場。也就是所謂的東莞模式、中山模式、順德模式、南海模式。

東莞廣東省第四大城市、中國著名工業城市,世界製造業名城,廣東四小虎之首,廣東四大名市—香市,天朝四大都會—浪都,全國文明城市,連續五次被評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連續五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籃球城市、游泳之城、舉重之城,中國著名僑鄉。

中山是中國著名工業城市,下轄5街道、18鎮、一個國家級開發區。戶籍人口136萬,常住人口270萬。面積1800平方公里。國父孫中山的故鄉、廣東四小虎之一、中國著名僑鄉。曾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國家城市創新50強、國家宜居城市10強等。

如今佛山市順德區享有「家電王國」、「家電之都」美譽,一心一意要作中國家電業的莊家。但問題是,青島海爾、海信這樣的巨頭會聽任順德坐莊么?家電業的競爭無疑將越來越慘烈。

南海現為佛山市一個區,位於珠江三角洲腹地,緊連廣州,毗鄰香港、澳門。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40多萬人。南海是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先進城市,是「國家信息化示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區域技術創新示範城市」、「廣東省教育強區」。

⑺ 五大經濟特區排名

排在第一位的自然就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經濟特區深圳了,深圳地理位置優越,海陸空航運有體系也有規劃,特別是深圳毗鄰中國特別行政區香港,作為珠三角的軸心位置,深圳的改革開發的幾十年時間里經濟得到了跨越式發展。經濟實力在華南地區僅次於廣州,位居中國十大城市的第四位。深圳是中國最受跨國公司親眯的城市之一。
排在第二位的是廈門經濟特區,廈門位在閩南金三角,陸域面積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但是以廈門一個海區城市,200萬的人口,卻創造了1080億的GDP,廈門的生活水平很高,高新技術企業在廈門落戶的很多,國內的聯想,國外的戴爾電子在廈門都有大型生產基地,廈門是和深圳一樣經濟發展迅速的特區城市,連續6年經濟都以每年15%的速度發展。廈門最大的優勢還是這里有華東地區最重要的國際空港之一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和中國十大集裝箱港口廈門港,廈門的太古飛機維修中心是亞洲最大的飛機維修中心,2005年,廈門獲得全國十大文明城市之一。
排在第三位的是珠海經濟特區,珠海特區為在珠江三角洲,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隔江相望,境內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珠海經濟特區也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城市,高新技術企業在珠海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集群,珠海還是台灣同胞最重要的投資城市之一,2005年珠海經濟特區和廈門經濟特區雙雙被評為全國十大文明城市。排在第四位的是海南經濟特區,這里是中國面積最大經濟特區,海南島全省都被規劃為經濟特區,台灣島作為一個島嶼經濟體的崛起,刺激了海南的經濟發展,海南島作為中國南方連接東南亞各國最重要的省份,在未來的幾十年必然崛起,這里還是中國最大的熱帶島嶼。
排在最後一位的汕頭經濟特區,汕頭特區在這里20年裡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相比其他四大特區,還顯後勁不足,汕頭特區的區位優勢不是很大,有影響力的企業不多,在空港和海港上優勢不足,汕頭港的集裝箱年吞吐量還不足廈門港的2/1。

⑻ 20世紀80年代初,對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作用較強的城市是A.廣州B.深圳C.珠海D.香港20世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在世紀80年代初,對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作用較強的城市是香港,在那個時候,三角洲地帶利用靠近香港的地理位置,才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珠江兩岸城市什麼年代經濟崛起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引導企業更好的投資實體經濟 瀏覽:452
哪個地區的美女帥哥最多 瀏覽:899
和平區幸福里怎麼樣 瀏覽:474
愛情用古代字怎麼說 瀏覽:53
為什麼自學了婚姻還是經營不好 瀏覽:892
成都經濟環線大邑入口在哪裡 瀏覽:843
什麼電視劇好看愛情劇 瀏覽:989
什麼像美女的下面 瀏覽:797
一定會幸福的俄語怎麼說 瀏覽:438
生多少孩子比較幸福 瀏覽:526
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是什麼 瀏覽:417
幸福指數論是什麼意思 瀏覽:267
健康碼lgG是什麼意思 瀏覽:106
事業編列印准考證在哪裡 瀏覽:929
對外經濟政策包括哪些 瀏覽:153
愛情這東西真的很奇妙是什麼歌 瀏覽:235
成都婚姻關系哪裡查 瀏覽:724
省編和事業編有什麼區別 瀏覽:384
妹妹和哥哥談愛情是什麼電視劇 瀏覽:604
女的兔男的龍婚姻怎麼樣 瀏覽: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