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國分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經濟發展有哪些具體表現
您好!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以開發
一、條件原因:⑴南方相對穩定,戰亂較少;⑵一些統治者努力革除弊政,發展生產;⑶大量北方人口南遷,帶去了充足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工具、以及優良品種;(最主要的)⑷江南自然條件優越。表現,影響。
二、表現:⑴農業: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荒田被開發為農田,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被推廣,實行麥稻兼種,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等。⑵手工業:織錦在江南地區迅速發展,江南的青瓷燒制技術達到高水平,青瓷成為人們日常的生活用具。灌鋼法的發明,是冶金技術的一大進步,造紙有新的發展。⑶商業:城市繁榮,建康是當時最繁榮的城市。番禹成為海外貿易的中心。
三、影響:⑴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創造了條件;⑵促進了民族融合以及經濟、文化的交流,社會的進步。
參考資料:歷史書及網路
㈡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發展表現在哪些
①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
②大片的荒地被開墾為良田。
③稻田裡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得到推廣。
④小麥的種植,推廣到江南。
影響: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㈢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在哪些方面得到了發展
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的農業普遍有所發展。比較突出的地區,是長江中、下游的荊、揚二州。揚州是東晉、南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其中都城建康及其周圍地區發展很快。東晉在曲阿(江蘇丹陽)立新豐塘,溉田八百多頃。宋在湖熟起廢田四千多頃。宋向京口、姑熟移民,齊在句容修赤山塘。揚州「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三吳(吳郡、吳興、會稽)是東晉政府最重要的基地,經濟發展尤為突出。
東晉在吳興烏程(浙江湖州)築荻塘,溉田千頃。宋在烏程修吳興塘,溉田二千餘頃;又在會稽一帶開墾湖田,「皆成良業」。東晉、南朝政府的各種支出,主要依靠三吳。洞庭湖周圍的荊、湘地區發展也很快。梁罷義陽(河南信陽)鎮兵以後,「江湖諸州並得休息,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後,倉廩充實」。
與浙江相鄰的閩中、鄱陽湖周圍地區,也有較快的發展。此外,淮南地區,土地肥沃,流民集中。壽春附近有芍陂灌溉農田,地方千里,「良疇萬頃」,是重要糧食產地。
元嘉以前,淮南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元嘉末,由於宋魏戰爭,淮南遭到破壞。經過齊、梁二代的經營,江淮間一些地區的生產也迅速恢復、發展。益州則號稱「沃野天府」,物產豐富。廣州也是富庶的經濟地區。
東晉南朝時期,紡織業比較發達,養蠶技術已經相當可觀,豫章等地一年蠶四、五熟,永嘉等地一年八熟。絲、綿、絹、布等是南朝調稅的主要項目,因此紡織是民間普遍的副業。其中荊、揚二州的紡織業尤為發達。
錦業在益州也早負盛名。劉裕滅後秦,把關中的織錦戶遷到江南。南朝後期,織錦業也發達起來。富豪人家穿綉裙,著錦履,以彩帛作雜花,綾作服飾,錦作屏障。
南朝時,政府都設有專官管理礦冶。建康尚方有東、西二冶(宋、齊時有南冶,後廢),州、郡有礦冶的設冶令。另外還有不少私家冶鋪作坊。在冶鑄技術上,用水排鼓風冶鑄已在南朝應用。煉鋼技術也有很大進步。那時還發明一種雜煉生鐵和熟鐵的灌鋼法,即把生熟鐵混雜起來冶煉,火候到時,生鐵先熔化,滲淋入熟鐵中,然後取出反復鍛煉,就成為優質鋼,用來製造寶劍和刀、鐮。
到三國、西晉時,瓷器的燒制已經達到成熟階段,東晉、南朝時又有新的發展。當時瓷器的代表性產品是一種通體青釉的青瓷,產地比較集中的是會稽郡(浙江紹興)一帶。青瓷胎質純,硬度高,釉料勻,通體青瑩,造型多樣美觀。據近年考古發掘,江南許多地區的制瓷技術逐漸成名,並各有自己的特點。
造船業在吳國的基礎上又有較大的發展。運輸、作戰用的艦船隻很多,往來於東海、南海和內地河道的船隻頻繁,大者可載重二萬斛。
造紙業有了新的發展。壓光和染色是這一時期造紙技術的新成就。當時紙的名目很多,其中用藤皮造的藤角紙是一種質地優良的紙張。造紙業的發達對當時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加上江南河流縱橫,水上交通方便,為商業發達提供了基礎和有利條件。 士族豪強兼並土地,官府賦稅徭役繁重,許多中小地主和農民被迫從事商販活動。貴族官僚有免關津稅特權,在任期屆滿時帶著大批貨物作為「還資」,然後轉販各地。官府徵收 南北朝
租調要農民折錢交納,農民被迫出賣自己僅有的農副產品。因此,南朝出現商業畸形發展的現象。
當時南方的重要城市有建康、江陵、成都、番禺(廣州)等地。建康是東晉南朝的政治中心,也是長江下游的經濟中心。這里「貢使商旅,方舟萬計」。蕭梁時期,建康城內有居民28萬。城內有四個市,秦淮河北有大市和小市十餘處。會稽、吳郡、餘杭等地也是「商賈並湊」。 番禺是海外貿易中心,南洋各國,以及天竺、獅子國(斯里蘭卡)、波斯(伊朗)等國的商船,「每歲數至」,或「歲十餘至」。江陵「當雍、岷、交、梁之會」,商業也較發達。成都不僅商業繁盛,而且也是高級絲織品的重要產地。市場上既有奢侈品,也有普通的生產、生活用品。商賈小者坐販於列肆,大者轉運於四方。商稅是南朝收入的大宗。東晉、南朝都注意貨幣鑄造,但幣制混亂,數量不足。
㈣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的表現是什麼
1.江南農業開發的表現及其歷史地位
先秦與秦漢時期,江南農業雖然也有所發展,但是其發展水平明顯落後於黃河流域,南方的農業區域也很稀疏,大部分地區是山林沼澤,遍布竹木茂草。那時候,黃河流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
六朝時,特別是東晉南朝,江南農業開發的地區明顯擴大。農耕較發達的地方從江南擴展到整個長江流域,進而擴展到嶺南地區與閩江流域(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形圖》,如能課前准備綠色的粘貼紙,則可將相應地區標明)。當時,三吳(晉時指吳興、吳郡、會稽,今太湖流域一帶)地區發展最快,逐漸成為富庶之地,洞庭湖、鄱陽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有較大的發展。但是,南方各地發展極不平衡,還有一些地方仍較落後。
那時候,土地利用率提高,南方耕地面積增加,「良田美拓,畦畎相望」;耕作技術有很大的進步,施肥技術與牛耕、鐵農具得到推廣;水利興修十分突出,由於江南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的需要,許多防汛、灌溉工程興建起來;農作物品種增多,單位面積的產量也大有提高。據記載,東晉南朝的財政收入主要靠三吳,「三吳奧區,地惟河輔,網路所資,罕不自出」,荊州也有「南楚之富」,「田土肥美」。
六朝江南農業開發,不僅改變了當地的面貌,而且對全國經濟發展格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使落後的江南逐漸追趕黃河流域,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2.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流域戰亂頻仍,大量北方人口南遷,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以後,上百萬中原人口遷到長江流域定居,南遷農民渴望安定地生產與生活,具有強烈的農業開發的願望。他們的南下,不僅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而且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一些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他們共同開發南方,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當時,南方相對安定,一些統治者實行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他們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為江南開發提供了較好的環境。
㈤ 魏晉南北朝時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和表現
1.南方相對安定,為南方經濟的開發提供了有利條件。
2.北方大量人口南遷,充實了南方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
3.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4.一些統治者(如:劉裕)推行了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等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措施。
影響: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㈥ 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開發的原因及表現。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農業發展的原因:
(1)北方大量人口南遷,充實了江南地區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
(2)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3)一些統治者推行了有利於農業生產發展的措施;
(4)南方戰亂較少,社會局勢相對穩定;
㈦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表現在哪些方面
1.北民南遷充實了江南地區的勞動力
2。江南有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
3.統治者推行勸棵農桑獎勵耕織的辦法
4.民族經濟融合加強
㈧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得到發展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1.江南農業開發,其地區擴大,從江東擴展到整個長江流域,而且波及嶺南及閩江流域
2.江南農作物品種增多,土地大量開墾,耕作技術進步,水利工程得到興修,單位面積產量提高;
3.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流域、成都平原成為重要產糧區。
4.手工業也有迅速發展,絲織、冶鐵、制瓷、造紙等技術不斷改進、創新,產品質量好,品種多。
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有什麼
①北方戰亂,北方大量農民南遷,為南方增加了勞動力,也帶來了比較進步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
②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比較安定,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重大戰爭都發生在北方,基本沒有波及江南地區.如最著名的官渡、赤壁和泥水之戰都發生在江北.
③江南的一些統治者採取發展經濟的措施,如三國時期,蜀漢實行減輕賦稅、獎勵農耕政策.南朝劉裕比較注意發展生產,減輕農民負擔,在宋初30多年裡,南方出現了東晉以來少有的安定局面.
南方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在:①水利的興修,②生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