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中國經濟會發展的那麼迅速
根本原因就是通過改革開放,將革命紅利,或教員紅利,與全球化信息化,嫁接了起來,疊加了起來。沒有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浪潮,不行;沒有改革開放的嫁接疊加,也不行;沒有革命紅利,或教員紅利,就如印度,還是不行。
拓展資料:
一、打破經濟發展速度的定律
自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對於中國來說要想從經濟弱國向經濟強國轉變,它所面臨的困難是難以預見的。但是他突破重重的困境,只用了短短的40年的時間就走過了西方很多國家用200年才能走完的路,時間比西方還要迅速,,中國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改革開放後,中國提倡九年義務教育,這為提高中國的國民素質提供了基礎,也為生產更多的生產力,創新知識提供了條件。所以中國的發展規律和中國的模式成為其他國家的一件值得研究的事情。
二、中國發展迅速地原因
1、因為中國人相信天道酬勤。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和西方國家人口加起來還要多。正所謂:人多力量大,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中國人的力量在世界來說是巨大的。每個人都會為了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中國擁有的5000年文化歷史也深刻在中國人的骨頭里的,他們相信只能勤勞就一定會致富,通過自己的雙手努力就會獲得他們想要獲得的財富。隨著時間不斷地積累著自己的能量,不斷地壯大自己的國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做貢獻,13億的人,13億的勤勞,13億的雙手來證明我們的國家會不斷地趕超其他的國家。讓自己的國家在世界的地位不斷地提高,與強國並列,增加中國在世界的實力。
2、中國的制度也會在實際運行中不斷地革新,用最少的時間和力量辦理最重要的事情,有效地提高了辦事效率。我國在改革開放時,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但是並不影響中國人樂觀積極的心態,培養少年,加大教育的投入,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基礎教育的實行轉化了那些低級勞動力,讓他們可以從事更加復雜的勞動形式。
3、個人崗位的不斷增加也讓中國人之間的配合變得非常默契。因此我國集中一切力量實行改革開放,構成最強大的力量,這些力量但看很少,但不影響他們積少成多,積流成河,把中國速度提得越來越快。
4、智慧的積累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遞,知識的繼承就相當於我們站在巨人的身上開創新的知識,中國人的學習力是非常強悍的,創造力也是天馬行空的,這一點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核心力量。
5、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這只雄獅也從沉睡轉醒,從不被其他國家重視到現在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其他國家的注意,彷彿雨後的梨花,奼紫嫣紅燦爛盛開,跳躍成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集齊經濟、軍事、科技三位一體的發展。曾經傲視群雄的國家也在看著中國的發展,中國的發展引領著這個時代的潮流。雖然改革開放經歷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十年,但是其他的國家終究是低估了中國人的能力,中國人在經濟戰略的布局上,合理地運用發展規劃,在穩中求進,謀劃布局策略。
6、中國人帶著的是敢於拼搏的勇氣,吃苦耐勞的決心,用恆心和毅力,也要沖破經濟的桎梏。改革開放貢獻著每個人的力量,只為讓中國人擁有更好地生活。
7、中國人無論在哪一個國家生活,都會迅速融入當地的生活,站穩腳跟並成為當地社會發展的先驅者,在東南亞的國家更是突出,很多的華人也是當地精英階層的代表。
三、少年強、中國強
最後一個也非常重要也更有意思。放眼世界,所有國家小學、中學的教育中在課程安排上唯有中國的中小學生全面學習世界歷史、世界地理,其他國家雖然也有學習的,但不全面、不客觀、不豐富。
② 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
與CPI關系
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狹隘的理解是GDP增長速度,廣義上講:國民經濟的發展是以人的全面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基礎的,也就是綠色GDP的基本含義。
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不一定會體現在與CPI成正比例關系的,CPI主要受市場的影響和國家經濟政策的影響,區域性也會帶來CPI的變動。因此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不是形成CPI速度增加的唯一因素。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提高會提高人民群眾的普通生活水平,但是不能夠消除貧富之間的差距,反而會使這種差距更加拉大,簡單的道理就是你增加1000元收入,人家是你的100倍就是十萬元,雖然比例是定數,但是差距數值是在劇增的。簡單的比方,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帶動了房地產事業的發展,其結果就是決大多數的人買不起房子了。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決定性因素不是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而是看人們的所得與購買力,能夠在經濟增加的情況下,人們的購買力也跟著加強才體現了這個國家是真正的全民發展。
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例如,在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也就是說,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元紙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97.70元的貨品及服務。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INFLATION,就是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把他稱為SERIOUS INFLATION,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
CPI物價指數指標十分重要,而且具有啟示性,必須慎重把握,因為有時公布了該指標上升,貨幣匯率向好,有時則相反。因為消費物價指數水平表明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也反映經濟的景氣狀況,如果該指數下跌,反映經濟衰退,必然對貨幣匯率走勢不利。但如果消費物價指數上升,匯率是否一定有利好呢?不一定,須看消費物價指數升幅如何。倘若該指數升幅溫和,則表示經濟穩定向上,當然對該國貨幣有利,但如果該指數升幅過大卻有不良影響,因為物價指數與購買能力成反比,物價越貴,貨幣的購買能力越低,必然對該國貨幣不利。如果考慮對利率的影響,則該指標對外匯匯率的影響作用更加復雜。當一國的消費物價指數上升時,表明該國的通貨膨脹率上升,亦即是貨幣的購買力減弱,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該國的貨幣應走弱。相反,當一國的消費物價指數下降時,表明該國的通貨膨脹率下降,亦即是貨幣的購買力上升,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該國的貨幣應走強。但是由於各個國家均以控制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通貨膨脹上升同時亦帶來利率上升的機會,因此,反而利好該貨幣。假如通貨膨脹率受到控制而下跌,利率亦同時趨於回落,反而會利淡該地區的貨幣了。降低通貨膨脹率的政策會導致「龍舌蘭酒效應」,這是拉美國家常見的現象。
發展
2015全年國內生產總值6767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0%,二季度增長7.0%,三季度增長6.9%,四季度增長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0863億元,比上年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274278億元,增長6.0%;第三產業增加值341567億元,增長8.3%。從環比看,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6%。
③ 我國GDP首次突破100萬億元!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快與什麼有關
在最近有新聞報道說我國的GDP首次突破了100萬億元,這表明出我們國家的經濟正在持續的發展,同時也可以看出來我們國家的經濟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並且也可以去通過這個數據我們也可以看出來我們國家的地位也在不斷地提高,同時我們國家也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並且我們國家的經濟速度發展的如此快與我們國家的性質也是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除了這些之外,也與我們國家的經濟政策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因為我們國家現在在大力支持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國家對於發展經濟提供了許多的優惠政策,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也可以去幫助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
④ 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體現在哪幾方面
創新型國家戰略得到有效貫徹。
經濟結構得到優化,供給側結構改革取得進展,過剩產能得到化解
城鄉一體化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取得進展
區域協調發展,均衡性得到改善
資源環境矛盾得到緩解,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社會,人與環境和諧共生得到推進。
⑤ 經濟發展體現在什麼方面
就中國而言,主要體現在:
經濟發展的速度——中速還是高速發展?
產業結構——三次產業的比重、輕重工業的比重
市場結構——國內外市場比例關系
能源和資源的利用方式——粗放還是集約
能源的結構——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經濟發展對地區差異的影響
經濟發展對環境與生態的影響
經濟發展對人們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
這是一道開放式的題目。建議多閱讀文獻,勤思考。
⑥ 經濟發展體現在什麼方面
1、經濟結構方面,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2、經濟質量方面,經濟發展的財富增長體現在國民生產總值,費用與時間在流通、管理、服務等環節的分配與效率直接影響生產的質量與效率。
3、經濟發展方式方面,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容既包括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容,還包括產業結構、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鄉結構、區域結構、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內容。
⑦ 我國經濟不斷增長創造世界奇跡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1978年,我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當時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156美元,當時最貧窮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人均GDP平均數是490美元,我們連它的三分之一都沒達到。中國在1978年底擁有10億的龐大人口,其中81%是農民,文盲眾多,84%的人每天的生活費達不到每人每日1.25美元的國際貧困線標准。而且,當時我們處在一個非常封閉的環境中,進出口貿易中,出口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1%,進口佔5.6%,兩項加起來只有9.7%,也就是說,當時我們90%以上的國民經濟跟世界經濟是不相乾的。就是在這么低的起點上,1978年至2017年的39年間,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9.5%。這樣一個增長速度,在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罕見,而且幾乎超出所有人的預期。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為改革開放提出了一個20年「翻兩番」的目標,即從1981年到20世紀末的20年內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這個目標意味著,中國每年的平均經濟增長率必須達到7.2%。根據當時國際經濟學界流行的「自然增長率」理論,任何一個國家或者社會,除了在戰爭破壞以後的恢復期或是大的自然災害破壞的恢復期,可以取得兩三年7%或稍微高點兒的經濟增長外,正常狀況下,很難實現7%的增長。我們現在不是20年平均每年增長7.2%,而是39年平均每年增長9.5%。如果按照39年年均增長7.2%計算,我國現在的經濟規模是1978年的15倍。事實是,我們以年均9.5%的速度增長了39年,我國現在的經濟規模是1978年的34倍。
在這40年裡,我國貿易增長也非常迅速。統計顯示,過去39年間,我國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達到14.5%。1978年,貿易總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只有9.7%,現在這一比重已經超過30%。一個國家的開放程度,通常可以用貿易佔GDP的比重來衡量。經濟學界有個術語叫「貿易依存度」。從貿易依存度角度看,在人口超過一億人的大國中,我國的貿易依存度最高。就是在這一經濟快速增長的條件下,2009年我國經濟規模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我國的出口數量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而且出口的產品有很大變化。1978年,我國75%以上的出口產品都是農產品或者農產品消費品。現在97%以上的出口產品都是工業製造品,所以中國在國際上被稱為世界工廠,變成世界製造業的基地。2013年,我國的貿易總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