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經濟來源主要靠什麼詳情資料.
1)簡單分析:
除多優良港灣外,促使日本工業業發展的原因還有以下幾方面。
●深刻的歷史原因。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後,對外侵略擴張,實行殖民統治,靠戰爭和掠奪來積累資本,刺激本國的工業發展,給亞洲許多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出於戰略需要,投入巨額資金扶持日本經濟,使日本工業很快得到恢復。從50年代開始,歐美發達國家相繼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日本抓住機遇,使工業生產開始高速增長。
●重視科技。日本一直重視發展科技。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國」的新戰略。在大力開發尖端科技的同時,日本特別重視將國內外先進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從而推動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和出口。
●發展教育。日本發展經濟的優勢之一是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因此,日本努力發展國民教育,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同時,日本政府通過「危機意識」的灌輸,使國民自覺地努力工作。長期以來,日本人工作強度之大和每周工作時間之長,是歐美發達國家無法比擬的。
(摘自高中地理新教材)
(2)詳細分析
日本戰後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在戰後不同時期,日本經濟發展有著不同的業績和表現,但從總體上看,其發展速度一直遙遙領先於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其宏觀及微觀經濟效益也令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望塵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夠從戰敗的廢墟上迅速站立起來,隨之又實現了經濟的長期高度發展,這中間既有歷史方面的原因,也得益於戰後政治、經濟等多方面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條件,還受益於戰後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
一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歷史條件歷史賦予戰後日本的條件是雙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卻在充分認識客觀條件的基礎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變了其不利的一面,從而實現了經濟的長期迅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日本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均處於嚴重的癱瘓和混亂狀態,大多數國民在飢餓失業的困境中幾乎失去了恢復和重建經濟的信心。但事過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請了許多專家,請他們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對日本經濟恢復和進一步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條件進行評估。專家們指出,日本面臨的不利條件主要是:(1)國土狹小,總面積只有37.7萬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總面積的75%。(2)礦產資源貧乏。雖有鐵礦和煤礦,但儲量極少,而原油儲量則更少,只有900萬噸左右。(3)人口相對過剩,人均耕地面積太少。(4)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技術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大約落後20~30年。(5)產品國際競爭能力差,被視為劣等貨。(6)戰敗投降,社會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7)企業資金不足。同時他們也指出,日本經濟發展不光有不利條件,也有有利條件:(1)尚有相當的物質技術基礎。(2)重化工業發展有較長歷史,也較為先進,盡管已轉化成了軍工產業,但恢復民用並不難。(3)勞動力質量高,這是自明治維新以來重視教育的結果。(4)國民長期接受島國意識熏陶,受儒家思想影響,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場經濟觀念,危機感和競爭意識強,工作勤奮,集體感強,能夠聯合對外。(5)擁有大量高級技術管理人才,隨著戰後對日官僚財閥的整肅,他們脫穎而出,走上社會經濟、政治主導崗位。(6)國家干預經濟有經驗,效果突出。(7)有美國的保護,軍費支出少。(8)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貿易自由化進步顯著。(9)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尤其是大戰中的軍工技術大量轉向和平經濟,新的科學技術在和平環境中發展更快。(10)作為東亞經濟強國,日本在東亞乃至整個世界,均有著廣泛的經貿關系,有利於展拓市場。、戰後日本經濟的展大約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
1、1945年—1955年是日本經濟的恢復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在美的扶植下,日本經濟全面啟動,恢復迅速。工業生產超過了戰前和戰時的最高水平,國民平均消費額也達到了戰前的標准,生鐵、粗鋼、化纖、電子、汽車等產品出現了巨大的增長。
2、1956年—1973年,是廣泛運用科技成果,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在這時期日本充分運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緊緊抓住了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50—70年代)適時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調整國內產業結構,工業生產大幅度躍升,年均增長率在10%以上,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3、1973年至今,是在危機陰影籠罩下進行經濟低速增長期。這一時期的日本雖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緩慢下來,但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仍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1971—1975年,平均年增長率達5.5%、1970—1980年度,日本國內生產總值上升3.2倍,1995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仍達到了5萬億美元。
上述一切成就的取得,可謂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不能不令人嘆服和深思。
二、戰後日本經濟崛起的主要原因:
概括地說: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美國實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一。
1、對日政策的全面調整:
根據「杜魯門主義」的戰略,美國原想通過扶助蔣介石並使之統治中國,再以它為據點進行反共的戰略。由於形勢的變化,特別是中國革命的勝利,使美國遠東的戰略而破產。於是,日本在美國的亞洲戰略中變得重要起來,即美國打逄使日本替代原來擬想中的蔣介石政權,而成為其亞洲的反共據點,為了實施這一新戰略,為了遏制社會主義蘇聯和中國,美國重新調整了對日政策,放寬了對日本的懲罰,即從削弱日本,轉為扶植日本。建設「遠東工廠」就是最好例證。
為了遏制蘇聯和中國革命的勝利,1948年1月美國提出了一個佔領日本的新方針——「建設自主國家」,這個所謂的「自主國家」,實際上只不過是美國在亞洲的「遠東工廠」的代名詞。
為了建設「遠東工廠」,美國積極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主張解除對多數軍需工廠的指定賠償,為了實現日本的復興,美國力主緩和戰爭賠償,允許日本保留賴以恢復生產特別是軍工生產的資設備基礎。
建設「遠東工廠」的重要一步就是使日本盡快擺脫戰後的通貨膨脹和糧食危機,美國於1948年12月,提出了「穩定經濟九原則」,1949年2月還派底特銀行董事長道奇到日本擔任佔領軍當局的最高財政顧問,對日本經濟進行整頓,制定了「道奇計劃」把「穩定經濟的九原則」加以具體化。道奇的緊縮財政措施實行後,通貨膨脹被抑制住了,日本經濟也穩定下來。開始向自由經濟過渡。
2、侵朝戰爭的「特需」訂貨
戰後美國為了爭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給日本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日本立時成了美煙的後方軍需物資供應基地和武器、軍械的修理廠。日本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高達36憶美元。這些「特需」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經濟的迅速恢復。給日本經濟注入活力,帶來了國內的「消費景氣」。。無怪乎日本壟斷資本家稱朝鮮戰爭為拯救日本經濟的「及時雨」,就連日本經濟學家,不論學術觀點如何,也不得不承認美國的侵朝戰爭是「救助日本經濟之神」。「以戰爭為契機而發展起來的日本資本主義體制又重新復活了」。
3、舊金山體制的構築和建立
為了積極有效的扶植日本,美國加緊策劃對日本的媾和活動,以便把日本納入它的遠東戰略計劃之中。1950年9月,杜魯門發表了作為媾和基礎的七原則,此後,雙委派國務院負責對日媾和工作的顧問杜勒斯東奔西突,穿梭往來於有關國家之間。年底同去倫敦協調同英的意見。完成一切策劃之後,1951年9月4日在舊金山召開了片面的對日媾和會議,9月8日,日美簽訂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安保條約」規定美軍有權在日本領土及其周圍駐留;駐日美軍可用以「維持」遠東的「和平與安全」;可應日本政府的要求出兵鎮壓日本內亂的。「安保條約」,宣告了美國對日本公開佔領結束,開始了美國對日本半佔領狀態的「舊金山 體制」時期。
這一時期,日本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了美國「核保傘」,日本從中獲益頗豐。從政治上看:由於美軍的「保護」使戰後日本刻的較為安定的國際環境和較為穩定的國內政局;從經濟上看,日本擺脫了戰時沉重的軍費負擔,日本戰後軍費支出只佔戰時軍費支出55左右,在國民生產總值比率中相當微小。這樣得以把資源、勞動力技術開發與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於和平經濟的發展。
二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加入國際競爭體系,是日本經濟崛起的原因之二。
在美國的大力的扶持下,日本經濟很快完成了戰後經濟恢復,為了使經濟進入戰後發展的快車道,日本政府適時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看準當代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根據國內資源貧乏的實際,選擇了以「重、化學工作」為中心的加工貿易型的面向國際的發展戰略。力爭在鋼鐵、造船、電力、石油化學、汽車製造、重型電機、合成纖維等方面全面突破。並相應調整產業結構,優化重組國內企業,保護大型企業,鼓勵發展托拉斯企業。1964年6月,三菱系統三大重工業企業合並成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就是成功的典型。
從60年代開始,日本實行貿易資本的自由化政策,積極加入發達國家的貿易競爭體系。在國際貿易競爭體系中,日本人牢記:「有、全、新、精」的四字競爭方針,即「人無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新,人新我精」。在產品市場佔有上,做到銷售一代,儲存一代,研究一代的「三代」銷售原則。參考地
② 有人說日本的經濟,科技,工業依賴於美國。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誰占據了美國市場,誰就是占據了世界市場。日本商品要佔據世界市場,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佔領美國市場。70年代開始日本企業就積極進攻美國市場,到了80年代末,日本已經控制了美國市場,當時美國人說,二戰日本沒有戰勝美國,現在日本以和平手段戰勝了美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本田,雅馬哈,川崎,鈴木四大摩托車巨頭擊垮了歐美傳統摩托車企業。日本依賴的是美國的消費市場。日本是商家,美國是買家。日本賺美國的錢。
科技方面,日本到不是完全依賴美國,日本積極與各國合作,日本人最擅長就是改良別人的發明,變成自己的技術。比如馬自達獨門技術「轉子發動機」。世界唯一的不是氣缸的汽車發動機。轉子發動機是德國人發明的但技術不成熟不實用,但日本買下來後,馬自達潛心研發改良,世界獨一家。現在轉子發動機技術最成熟的就是日本。這只是個例子,說明日本對科技方面是博採眾長的,不完全依賴美國。
工業方面,原材料產地基本被美國控制,比如中東的石油,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加拿大的木材,東南亞的橡膠等等都是在美國的勢力控制中。所以在原材料產地上,日本需要美國給他開綠燈。保護其海上生命線。二戰日本打美國最主要的動機就是美國對日本經濟封鎖,石油禁運。日本依賴美國勢力范圍下的資源。
③ 日本的經濟發展這么快,他的主要發展支柱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現在日本的經濟是世界經濟體最發達的國家之一,而他的經濟發展這么快,主要是日本的工業與服務業都發展得特別的好。也是因為作為全球的第三經濟體,日本有許多地方都可以稱之為傲視全球。
日本的汽車產業。一直以來日本的汽車產業都是特別出名的,並且在日本的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也是難以替代的。在日本可以說日本的汽車工業相關的領域占超過了50%,是日本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並且還占據了日本勞動總人口的10%。
日本的新材料產業。在日本它曾經的電子產業可以說是在全球少有敵手的,但是遇上了國際競爭以後有開始全力的發展新材料技術產業。而現在全球最重要的電子元器件等電子產業基本上都是有日本製造的,所以其實日本已經走到了更高等的發展水平。
④ 日本經濟靠什麼發展起來的,日本未來有前途嗎
戰後的日本經濟,主要在美國的扶持下發展起來的,他美國幫他改變了政治制度,作為美國的盟友,美國在經濟上大力支持在日本發展很快。日本前途是光明的
⑤ 日本的經濟是什麼呢
日本的經濟是電子產業、半導體產業、汽車製造、動漫產業、新材料產業、鋼鐵製造、機械製造、光學材料產業,旅遊等等,這些都是規模非常大的產業。
日本主要出口汽車、電器、通用機械、化工產品等。其主要貿易夥伴是中國、美國、韓國、德國等國家。日本經濟主要依賴大量進口原材料和出口成型工業產品,這導致日本經濟會受到全球經濟的極大影響。
日本的經濟特點有: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材料,出口工業品。
日本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使其經濟得到調整和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
2、普通商品價格比較高。
日本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名字的意思是「日出之國」。它位於亞洲的東部,是一個島國。該領土由7200多個小島和四個大島組成,即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總面積為378000平方公里,由於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有限,主要依靠進口導致日本普通商品價格遠高於其他國家。
3、近幾十年來,經濟發展非常緩慢。
2017年末,日本GDP總量為48675美元,約為中國GDP總量的1/3,同比增長1.6%,增速較慢,早在1994年,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就達到49070億美元。
⑥ 日本經濟來源主要靠什麼
日本經濟來源主要靠以下: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2004年末,日本在海外的純資產達1.8萬億美元。日本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的最大比重,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東京不僅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自二次大戰後,日本的製造業得到迅速發展,尤其電子電氣產業和汽車製造業。
日本國(日語:にっぽんこく、にほんこく),簡稱日本,位於東亞、國名意為「日出之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72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千米。主體民族為大和族,通用日語,總人口約1.26億。
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是其固有基礎、特殊條件和機遇等多種主客觀原因、國內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國獨占和美國將大量加工製造業搬進日本之機,大力吸收美國的資金,學習、借鑒美國的先進工藝、科技和管理經驗,並加強仿製、模仿和創新工作,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對外國技術、工藝消化、吸收力最強的國家之一。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
⑦ 日本的經濟主要是依靠什麼
日本發展經濟的支柱產業,具代表性的就是汽車、電子、動漫。其中,汽車產業是日本製造業的一張金牌名片。2018年,汽車產業在日本工業產中的比重達到40%之高。汽車與相關產業,至少為日本提供了超過530萬個就業崗位,占據日本勞動總人口的近10%。日本進入全球500強的工業型企業中,利潤一半以上來自於汽車製造領域,位居日本諸企業之首的豐田年營收達到2500億美元,幾乎日立、索尼、松下與東芝的總和。在眾多日本工業企業中,利潤排名前五的全是汽車製造企業。如果再加上汽車玻璃、汽車金屬材料、汽車電子等相關產業,那麼汽車工業與其相關產業在工業領域的佔比超過50%。而在電子產業上個,日本主要競爭力來自於元件,包括京瓷 (Kyocera)、村田(MuRata)、松下(Panasonic)、太陽誘電(Taiyo Yuden)、TDK、富士通(Fujitsu)、日立(HITACHI )、興亞(KOA)、羅姆(Rohm)。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就是全球最大的動漫作品出口地,占據了全球動漫市場60%以上份額,其中在歐美國家的佔比更是超過80%。
⑧ 日本經濟特點是什麼
日本經濟特點是:
1、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材料,出口工業品。
日本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使其經濟得到調整和發展。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包括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其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
2、普通商品價格比較高。
日本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名字的意思是「日出之國」,它位於亞洲的東部,是一個著名的島國。該領土由7200多個小島和四個大島組成,即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總面積為378000平方公里。由於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有限,日本主要依靠進口,導致日本普通商品價格遠高於其他國家。
3、近幾十年來,經濟發展緩慢。
2017年末,日本GDP總量為48675美元,約為中國GDP總量的1/3,同比增長1.6%,增速較慢。早在1994年,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就達到49070億美元。可以看出,近二十年來,日本的經濟總量變化不大。
4、易受其他經濟影響。
除了豐富的森林和漁業資源外,日本自然資源貧乏,大部分依賴進口。從國外進口的自然資源包括石油、鐵礦石和銅礦。日本依靠海港進口原材料和出口工業產品,主要依靠國際市場。
5、受全球經濟影響。
日本主要出口汽車、電器、通用機械、化工產品等。其主要貿易夥伴是中國、美國、韓國、德國等國家。日本經濟主要依賴大量進口原材料和出口成型工業產品,這導致日本經濟受到全球經濟的極大影響。
⑨ 日本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什麼
日本因為國內市場有限,是屬於依賴出口的國家,日本國土狹小,資源貧乏,但戰後的日本奉行「重經濟、輕軍備」路線,重點發展經濟,使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末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日本礦產資源貧乏,除煤、鋅有一定儲量外,絕大部分依賴進口。主要資源依賴進口的程度為:煤95.2%,石油99.7%,天然氣96.4%,鐵礦石100%,銅99.8%,鋁礬土100%,鉛礦石94.9%,鎳礦石100%,磷礦石100%,鋅礦石85.2%。森林面積2526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66.6%,但木材55.1%依賴進口,是世界上進口木材最多的國家。水力資源豐富,水力發電量約占總發電量的12%左右。近海漁業資源豐富。工業高度發達,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工業總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京浜、阪神、中京和北九州為四大傳統工業區,後又出現北關東、千葉、瀨戶內海及駿河灣等新興工業地帶。日本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確立了貿易立國的發展方針。"入關"後,日本開始取得和其他締約方同樣的平等地位。按照關貿總協定最惠國待遇的基本原則,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進行自由貿易,為日本對外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創造了有利的國際市場條件。此後,日本對外貿易迅速增長,主要貿易對象為美國、亞洲國家和歐盟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