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經濟不景氣
最近幾年來比較低迷,大家有些困惑,在我看來確實現在中國經濟比較低迷,有點過於低迷,這個過於低迷就是低於正常增長,它的表現就是通貨緊縮。我們現在已經有40個月PPI為負的,按CPI算是1.3、1.4,美國、歐洲都是把2%當做目標的,我們只有1點幾,嚴格來說也是通貨緊縮了。
為什麼過於低迷?基本原因是因為我們過去十年內兩次經濟過熱,大家都應該記得,不用多說。但是稍微說說不同的原因,第一次過熱2004年到2007年,不是政府刺激出來的,現在一個流行的說法是中國政府過去成天刺激經濟,咱們客觀一點,諸位想想過去「宏觀調控」這個詞的含義,在多數人的記憶當中宏觀調控就是政府不讓干這個、不讓投那個,過去政府多數是一直壓著的,不讓經濟太熱。
但是有人說市場的力量太強,當時是全世界的經濟過熱,出口30%、40%地增長,國內各種投資當時也非常火爆,又是房地產泡沫、又是股市泡沫,2007年的時候增長速度到了14.7%。後來調整了一次,當時自己實現了一次調整,2007年9月份出了國幾條,進一步加大房地產市場調控,這時候房地產開始調頭,10月份股市開始調頭,本來2008、2009想著繼續調整2011年回到繼續增長,沒想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來了,危機來了以後20國領導人一致同意吸取上次的教訓得聯手救市。
現在還有人批判救市,批判當時的刺激政策。當時為什麼世界領導人都沒有什麼異議?1929年的教訓是慘痛的教訓,是血的教訓,當時沒有宏觀經濟政策、沒有宏觀經濟學,諸位都學過宏觀經濟學,那是1936年大蕭條都走了一半多了,一個英國人叫凱恩斯的寫了一本書,後來一致公認那本書標志著現代經濟學的誕生,羅斯福當選搞新政代表著宏觀調控政策的誕生。
1929年的時候是沒有的,看著經濟往下滑,當時不是沒有人說要救市,當時的金融家、企業家們跟現在的表現是一樣的,掙錢掙的好的時候政府離得遠遠的,危機來了找政府救市了,救市的時候不說要救他,他說要救工人,否則工人就失業了等等。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說不救,第一你們說市場決定,市場出了危機你們市場自己調整。
第二也沒有機制,當時沒有這套理論和機制,聯儲當時都沒有貨幣政策的職能。市場行為和規律基本都是一樣的,危機來了成災的時候各種說法,說的越懸乎越好,讓政府托底救市。
然後搞出一個十年大蕭條,世界GDP減少50%,然後出了極端納粹,納粹是國家資本主義,搞出了極端的思潮成了納粹,納粹打了一次世界大戰,死了幾千萬人口,1945年經濟重新恢復增長,1954年時隔25年之後世界經濟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你說這個教訓慘不慘痛?現在還有人批判刺激政策,美國現在還沒退出呢,歐洲沒退出又加了一把,日本在加碼。問題不在這兒,需要討論的是怎麼刺激、刺激多少、刺激多大。
事後看中國政府刺激的政策確實大了點,有點過大,這個大不是體現在四萬億,四萬億其實很少,四萬億是兩年的數,一年只有兩萬億,而且四萬億當中絕大部分是政府的正常開支,不屬於刺激政策,收了稅搞些項目,刺激政策必須是無中生有的需求,必須是財政赤字,當年財政赤字沒有增長多少,從1.6上升到2.3。
真正的大頭是一年就暴漲了六萬億的地方融資平台,這也是政府債務,這屬於政府赤字,只不過是以金融債的形式表現出來,一下子把GDP拉到13%、14%,然後再刺激買房買車,刺激出了一輪,2009、2010年又熱了一把。
所以兩次過熱累加在一起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什麼問題?產能過剩,產能過剩的後面是債務,借了那麼多錢結果沒有定單,產能過剩就是債務問題,債務問題的背後就是企業,企業當然融資難了、融資貴了,東西賣不出去了,連定單都沒有了,原來的債都還不起了誰還借你新錢,借你錢的得加一部分吧,得風險貼水吧。
現在老怪財政政策過緊,有沒有過緊?有過緊,我後面再說這個問題。但是最近的問題是銀行有了錢了也不一定往外貸啊,典型的就是危機時候的表現,經濟下調期的表現。一樣的,只不過我們中國沒有採取硬著陸式的危機式的調整,我們喜歡軟著陸。
軟著陸說明什麼呢?能軟著陸因為原來的政策沒有起太多作用,有泡沫但沒有太大,我們要承認這一點,無論如何,中國的貨幣政策還是起點作用,2004到2007年的時候不斷地壓著沒使泡沫太大,2009年、2010年的時候我們採取世界最大的刺激政策,但是第一個最早退出了刺激政策,日本、歐美還沒退出呢。
中國2010年4月份退出了,住房限購政策推出標志著這個政策從刺激政策退出走向緊縮政策,2010年的中期開始清查地方融資平台,2010年的下半年各種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從緊了。及時退出的作用是什麼呢?
以房地產為例,沒有使房地產的一二線城市鼓起的泡沫波及到全國的三四線城市,現在三四五線城市有點問題屬於長期的結構性問題,是城市化政策出了問題的問題,不是這輪波動影響的,三四五線城市的投資在前一輪就開始了,沒有波及到全國,全國的泡沫並不大。
中國的泡沫實際上已經破了,房地產泡沫前年已經破了,現在還有人在講中國的泡沫沒有破,還要硬著陸,我們這幾年就在跟這些觀點做辯論,它是一種軟著陸的方式,已經軟著陸了就不會在乎硬著陸了。
最近房地產市場進入一二線城市,原來泡沫不大調整也不深,現在政策一調整之後開始回暖。但是軟著陸有一個問題,就是調整的時期會比較長,軟著陸另外一個起的作用就是政府喜歡掩著蓋著,這些問題不讓它破,慢慢在時間的過程當中逐步加以調整,逐步消化一些問題。
破一點別破太多,市場相對來講比較平穩,這種方法不會出現大規模的倒閉破產、大規模的經濟振盪,但是會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比較疲軟,調整期比較長,比市場經濟國家沒有政府的那隻手調控著的時間可能比較長。多長呢?這不好說,但是我們可以回顧上一輪調整。
過去三十幾年中國經濟兩位數高增長,並不是這樣的,要看GDP增長速度和通貨膨脹率。多數年份不是兩位數增長,這是第一;第二,那一年到了14.3%,那邊是2007年到過14.7%,最低谷那塊7%左右,跟我們現在差不多,那是從哪兒開始呢,從1995年開始,1995年還有10%以上的增長,但是第二年已經開始下滑了,有點像我們的2011年,2011年已經低於10%了,處於下滑的開始。
2002年還有通貨緊縮,為什麼沒到2003年呢?2003年有非典,沒有非典的話也就上去了,有非典2003年還低一點。就是1995年到2002年八年時間屬於調整時期,有一段下滑,滑到底部不再下滑了但仍然沒有很大起色,它穩定在比較低的水平上,或者在低的水平上有點掙扎,還有通貨緊縮。那就是90年代中期到2000年初期的情況。
我們記憶有選擇性,喜歡記住自己輝煌的時代、掙錢容易的時代、東西好賣的時代,不記得自己低迷的時代。當時也很痛苦,當時說的問題跟現在說的都一樣的,現在我們說的這點事都一樣的,產能過剩、債務問題,當時銀行壞債,也是質疑GDP有沒有7%呀。後來MF和世界銀行[微博]專門派一個研究小組調查你們的統計數據到底怎麼回事,結論是中國的GDP會有正負1個點的差額,但是整個體系還是符合國際准則的。
談論的話題也是一樣,中國6%左右的增長就不錯了,不要提什麼7%、8%,現在也一樣嘛,我不用那些政治術語,現在的說法都一樣。那時候年年討論怎麼擴大內需、討論怎麼治理通貨緊縮,那時候PPI 31個月通貨緊縮,現在已經40個月了,這次多長還說不好,可能得50個月。
產能過剩,那時候是一次過熱的產能過剩,這次兩次過熱產能過剩,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這次可能比上次調整的力度還要大一點,2008年討論產能過剩是鋼鐵,4億噸的需求,6億噸的產能,2011年的時候再算,6億噸的需求,10億噸的產能。防過熱防的不是過熱,過熱的時候大家多高興呀,防的就是現在這點事,防的就是現在的過剩、低迷、債務,經濟規律就是這么調整的。
從這個角度看,這次調整到什麼時候?這條線還沒有尾呢,按照上次的情況我們才走了一半,清理問題現在也走了一半,大家得有思想准備,准備什麼呢?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一年、兩年、三年中國經濟處在相對比較低迷的狀態,處在低谷,調整時期,不一定再往下了,但可能還是比較低的狀態。
這時候還需要政府採取一定的措施托一托,政府的一些措施還不能放,保持總需求一定的規模,通常會調整的很深,調整低於增長速度很多,這時候需要政府的政策托住它,盡管還不能實現正常的增長,但是比較穩定的增長,防止深度的下滑所產生的不良後果。這時候我們得有思想准備。
是不是能夠聽出一點裡面積極的因素,和現在有些人看待中國經濟比較悲觀的觀點不太一樣,現在過於低迷,這句話的含義就是說我們如果度過了這個調整時期,我們完成了這段調整,經濟不再過於低迷了,恢復到正常增長,我們的正常增長會比現在高。現在7%或者低一點的增長速度不是我們的正常增長速度,屬於比較低的調整時期的增長速度,對不對?
就是所謂的潛在增長率,本來是這么多,經濟過熱的時候個高於潛在增長率,那時候有通貨膨脹。而在低迷時期,通貨緊縮的時期表明你現在的增長速度低於你的正常速度、低於你的潛在增長力,綠波方法可以計算正常增長,把通貨緊縮的年份去掉,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中間沒有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叫正常增長,我們現在不屬於正常增長,我們屬於有負差距的狀態。因此,當我們恢復正常的時候中國經濟不至於這么低吧。
我個人認為中國經濟今後長期來看,五年、十年、二十年不一定就是6%、7%,有些人還說3%、5%,在調整時期說這個話不把調整、不把周期性的因素考慮進去,這是一個錯誤的分析,現在很多分析這個因素、那個因素,說了半天產能過剩這些都是周期性因素,你把它當做長期的趨勢來看,這是錯誤的分析,調整時期過了之後恢復到正常水平,不講長期的增長速度了,我個人的看法是會高於7%,至少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高於7%。
中國經濟是有周期的,看中國的潛在增長率也要在長期的波動當中分析這個問題。西方人老說看不懂中國經濟的問題,他們說你們怎麼沒有經濟周期、沒有經濟危機啊。我說我們有經濟周期,只不過沒有負增長,我們的周期幅度可能比你們還大,我們是14.7%和7%之間的將近8%的波動,而你們看不見中國有經濟危機是因為中國7%是低谷,你們是負增長才是低谷,叫衰退,我們沒有衰退,但是我們是低谷。兩位數的增長也不是中國正常增長。
中國經濟一超過9%就通貨膨脹了,超過10%又是通貨膨脹又是資產泡沫,那都不是正常增長,不是過去的舊常態,那是變態,那叫過熱增長,我們希望以後不再有了,通貨緊縮也不是正常增長,我們把這些去掉,去掉之後統計上看就和世界上若干個研究小組過去這些年研究的中國潛在增長率結論是一樣的,過去二三十年就是7-9之間,有的十年可能是8-9,有的十年可能是7-8,這個可能也會變化。
現在可能比過去稍微低了點,有過去的長期因素,成本提高了、環境難以為繼了等等,世界經濟再不好了,加在一起,現在我們可能比以前低一點,在7-8或者7-7.5這么一個區間還是完全有可能的。
再一個積極的方面,經濟確實在進行調整,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很多企業不景氣,但是你看到這些企業不景氣的時候正在調整,這個時期正是優勝劣汰發生的時期,不能再刺激出一把過熱,因為市場決定著調整過程,就是淘汰一批過去生產的過多又不很專業的企業。
經濟熱的時候泥沙俱下,誰都能掙碗飯吃,當時建了很多企業,有的搞了幾年東張西望轉產包括政府和業內人士就忽悠,轉型升級變成了轉產,於是都做的不專業,這個時候一定就是被淘汰的時候。然後誰來淘汰別人呢?有人被兼並重組,有人兼並重組別人,一定是過去這些年專注而專業的發展自己產品創新的那些企業。
現在是大浪淘沙的時候了,熱潮退了以後大家能看出哪個企業好、哪個企業不好,我們的風投、PE選擇企業相對容易一點,反倒准一點。而且現在定單集中,以後產業集中提高。
這樣的調整就為下一輪中國經濟的增長創造新的價值,效率更高了、資源配置更好了、利潤情況也更好了,競爭力會增強。所以應該說現在我們處的階段有它積極的變化正在發生。也不必特別悲觀,包括我們有些產業現在正在恢復正常狀態,汽車製造啊、一般基建行業,除了建築基建之外的基建行業都在增長,消費品在增長,消費品比較穩定,有些產業也在逐步恢復正常。
現在為什麼這么低迷而且過於低迷呢?今後兩年至少估計都是7%左右。再一個因素就是政府政策還是有問題的,2010年及時退出了刺激政策,為了應對過熱採取了一系列的緊縮政策,但是忘了及時退出緊縮政策,那些政策一放放那兒四五年,經濟回歸正常或者進入調整了,這些政策沒有及時退出,沒有回歸中性。
當時很嚴厲的刺激政策包括住房限購,20%的准備金率,20%的准備金率當時是為了過快增長的外匯儲備,現在外匯儲備不增長了還按20%的准備金率,很多刺激政策是為了應對當時的,結果沒有及時退出,搞的政策過緊,一直到去年4季度才逐步有所退出,包括住房。退出之後就會有一些調整不太一樣了。
第二就是應對風險不積極,資本市場上投資者過去這幾年壓著大家一直覺得有風險的大事,地方融資平台的事,本來可以早點化解風險,因為融資平台的事主要是期限錯配所表現出來的融資機制錯配,地方融資平台建的都是基礎設施。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和西方不一樣,西方是消費型,都是花了錢,畢竟是投資了,投資會有無效率的地方,但大部分還是投資,而投資這些項目是長期項目,地鐵高鐵都是幾百年。
我前兩天看英國地鐵150周年紀念,車皮大概每十年換一次,但地鐵的洞就是150年,300年的時候那個洞還是300年前挖的,修地鐵最貴的就是那個洞,回報是長期的,融資方式是短期的。銀行借款本質上就是短期的,中長期貸款五年十年也很長了,現在變成了影子銀行信託,信託更短,一年兩年三年,這是融資機制錯配。
如果早點置換,現在做這點事早就可以做,盡管當時預演算法沒有修改,中央政府也可以替地方發債,因為是置換,因此可以多做一點,不要拘泥於中央財政那點赤字,已經那麼多赤字發生了,置換一部分反倒化解金融風險,遲遲不做,現在做了力度又很小。這就是政府應該積極的面對這些風險,積極的化解這些風險,我們的經濟就會好一點。
第三個因素就是政府不作為,這個大家都知道,不作為不僅是很多地方不給企業、企業家辦事了,而是自己的事也不辦了,自己的錢也花不出去,如果去年都花出去了也不至於7.4。這是一個次要的因素,但仍然是一個要素,主要因素是我們在進行調整,加上政府政策有一些問題,使得我們過於低迷的問題更加嚴重。
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態。這個狀態當中顯示出中國經濟長期增長仍然具有一潛力,我們度過這個艱難的調整時期、痛苦的調整時期,但是還得經歷一段時期。
明年開始「十三五」,「十三五」前期還在應對「十一五」、「十二五」以來過熱的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逐步實現長期的正常增長,希望不再是過熱增長了,7%-8%的正常增長持續一段時間,中國又上一個新的台階。
大家現在對中國的長期增長有很多懷疑,各種因素,比如成本提高、環境因素等產生一些困難。剛才說的那些是短期、周期性的因素,周期性的因素現在在發生,長期性的因素也在發生,處理的辦法是不同的。它所發生的方式也是不同的,經濟研究最怕就是一鍋粥在那兒攪和,永遠討論不清楚,我們把它區分開,有長期的問題、結構性問題、體制問題等等,也有周期性因素。
在這些長期的問題背後中國還有巨大潛力,人均GDP只是發達國家很少的一部分,工業化程度說了半天,天天轉移人口,還有30%多的勞動力是農民,不是因為他沒出來,出來又回去了,這是中國特殊的體制問題導致的。
工業化程度老提不高,然後沿海地區和勞動力短缺,工資成本上漲過快,過早進入了工資成本上漲時期,是因為農民工早退,干個七八年、八九年早早退出了城市勞動力供給,這不是中國的勞動力用完了,不是人口紅利沒了,中國過去三十年製造業、服務業,大量的勞動力供給,不是因為中國過去幾十年生了太多的孩子,是因為農業勞動力的轉移,這是基本的邏輯。
現在有些人說中國人口不增長了、中國沒希望了,解決辦法是再生孩子,我說人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作為一個經濟學者巴不得現在勞動力用完了,勞動力用完了我們再發展別的,現在的問題是沒轉移完就發生勞動力短缺,這是新型城市化要解決的問題,怎麼讓這一代農民不回去,下一代農民也不回去,解決中國的工業化問題。這個過程中只要勞動力不斷轉移,勞動力供給基本是有保障的。分析這個問題很多人犯很嚴重的錯誤。
另一個嚴重的錯誤說中國勞動力沒有了,因此中國不增長了,即使勞動力人數減少了,現在的經濟增長不能光算勞動力,要算人力資本,就是勞動力加上教育,把這個因素帶進去現在進入勞動大軍的勞動力資本比退出勞動力大軍的資本至少多四到五年的教育,把這個因素一帶進去,出來的潛在增長率就是不一樣的。
然後城市化只有52%。70%的人口為低收入階層,70%當中一半是農民、一半是農民工。儲蓄率過高,一方面表明我們不缺錢,錢到處在找項目,但是另一方面說明我們的消費特別低,居民消費只佔GDP的3-5。看看這個指標(見PPT),今後每年增長1個百分點的小,降低一個百分點的儲蓄,這個潛力有多大(見PPT)。
按照人均GDP,經濟學算一個指數叫「追趕指數」,人均GDP比你的標桿國家人均GDP就是美國,它現在是五萬多美元,我們是七千多美元,我們只有百分之十三點幾。四小龍,韓國是百分之六十幾,新加坡和香港已經一百多了,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富的國家,阿根廷、墨西哥,馬來西亞泰國百分之二十左右,我們只有百分制十三點幾。韓國1979年左右達到這個水平,以後又二十年增長,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結束,按這個算中國二十年的高增長是有可能的。
我們要做很多正確的事,包括不要出現危機,包括經濟危機、政治危機、金融危機等等,金融危機了就慘了。順便說一句,關於流行的中等收入陷阱的說法是不對的,說是技術問題,現在到了中等收入階段了,競爭力和低收入國家不行了,做不了低端產業了,但是你又沒有高新技術,又競爭不過發達國家,高不成低不就就掉在那兒了,這個不對。
拉美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不是因為他沒技術和創新的能力,是因為社會出了問題,真正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是中等收入階段收入差距特別大,收入差距一方面可能導致政治動盪,另一方面容易導致福利陷阱,為了緩解差距擴大各種社會支出和社會福利,結果財政危機、債務危機、金融危機,這個我們現在都能體會到,這是真正的中等收入水平,所以在這方面還要做,還得顧及考慮緩解社會緊張,還不能出現金融危機。
下一階段確實是最難的時候,我們的收入差距現在是最大的階段,這是真正的問題。定義的一個基本錯誤是怎麼能假定世界只有一個高端技術和一個低端技術,它不是跳躍的。有大量的企業就在拿著中間的技術掙著中間的收入,那是很正常的事情,收支是平衡的,仍然可以有利潤的,包括韓國和其它國家都在吃著中等技術的飯在逐步發展,可以把產業低端的部分轉移出去,中端和高端的東西繼續做、繼續可以發展。
中國人到韓國去買東西就是買兩樣,一個衣服、一個化妝品,都是中間技術,它繼續在做衣服,把一部分低端的衣服轉到中國來了,它繼續做中高端的衣服,我們也可以繼續做,中間漫長的空間可以發展,不一定非得是高端技術。中國的製造業也大有前途。
在未來直接投資市場有很大的發展前途。應該說大家都希望中國的資本市場有健康穩定的發展,我相信政策層面誰都希望看到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因為中國太缺直接融資、太缺諸位做的事情。2013年中國的IPO只佔全部社會融資的1%,加上前面的風投、創投、天使投資、PE不超過3%,這么多年還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發達國家不說美國高到60%、70%的融資比例,日本、德國間接融資比較高的國家也有20%、30%的直接融資方式,而我們太缺了。
資本市場的穩定有利於IPO之前的一系列投資發展,但是無論如何這個領域仍然是大有發展前途,也是政府應該支持鼓勵和配套的,政府不見得搞很多基金,但政府搞的基金跟著私人的投資走,給私人政策添個碼,但是選企業產業要讓企業去選,讓我們的風投創投首先選企業然後承擔風險,政府跟著一塊去承擔風險,至少方興未艾。
互聯網特別熱,我也非常贊同互聯網是這幾十年來最偉大的技術進步和最偉大的技術革命,一定要應用在各行各業,但是基本內容是信息技術,它節省的信息成本,節省了各行各業我們每個人的信息成本,但是它不解決內容問題,它收集整理傳輸信息有新的方法了,但是傳遞的什麼東西這個問題沒解決,所以我個人的觀點是要「互聯網+」。
互聯網+這個詞說起來上口了,在我看來應該各行各業+互聯網,否則加了一千次互聯網仍然沒有解決好產品質量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基本的競爭力問題,你加了一千遍互聯網仍然是三流企業、四流企業,根本的問題還是怎麼做好你自己,利用互聯網技術節省你的信息成本使你發展的更好、市場做的更大,互聯網一定要發展,而且最好在各行各業。
「十三五」我們建議用普惠式的,誰有先進技術、發明創造就鼓勵誰,加強它的發展勢頭,包括應用互聯網。我說我們看一個企業根本的還是看他提供什麼東西,而不是看他是不是用了互聯網,用了互聯網是一個+號,確實是一個+號,根本的還是怎麼做好,長期專業專注的做好各行各業,專注專業的產業是值得我們投資,是有發展潛力的
㈡ 為什麼現在的經濟情況這么糟糕
是因為經濟發展過快, 超過了人們的適應能力, 卻改變了人的價值觀, 在人的生存當中, 沒有錢能生存嗎, 不能, 這就導致了經濟利益高於一切
㈢ 為什麼2021年經濟不行
2021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導致全球的經濟環境受到影響,所以很多的產業行業會導致縮水。相較於國外,中國是全球製造業中心,當全球製造業都無法開工之時,中國經濟相對繁榮。但是相較於自己的過去,只能說還算是勉強穩住了。
1. 全球資源錯配,上游原材料漲價,首當其沖的就是製造業,而且全球海運大面積癱瘓,出口也相當乏力,上游原材料和能源漲價,是對宏觀經濟的第一道損傷;
2. 基建乏力,樓市進入了寒冬,對經濟的拉動能力徹底不在,甚至拖累了經濟。房地產行業發展到現在,早就和國內經濟息息相關,過去幾十年,中國居民經濟水平飛速提升,但是大多數人的財富都是房地產漲價帶動的,要知道,房地產天然具備杠桿屬性,而且是傾盡全部身家再疊加杠桿,那賺錢速度得有多快。房價暴漲,成為中國大多數家庭資產增值的頭號功臣,盡管都是紙面富貴,但對於那些人心理來說卻是巨大的沖擊,就跟炒股一樣,盡管我股票還沒賣,如果已經爆賺了10倍,資產千萬,我都是個千萬富翁/富婆了,不得再買個二套房來投資?不得旅遊購物買點奢侈品?一來二去,經濟的景氣度就提升了。過去二十年靠房地產帶動經濟有多麼爽,未來十年就有多麼刺痛,前兩天,一篇名為《如何防範房地產市場硬著陸風險》的論文廣為流傳,其中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如果房地產投資和銷售下降15%,那麼就會拉低1.5%的GDP」。
拓展資料:
1. 未來兩到三年,中國的消費市場將達到7萬億美元,這個超大規模的市場對於出口商、企業家和跨國公司來講有很強的吸引力。我國將會密集出台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政策,建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市場體系,打造全球最好的營商環境。「最終表現為更多地吸引外資,在去年1630億美元的基礎上,今年或將超過1700或者1800億美元。
2. 」魏建國也表示,未來一段時間特別是「十四五」期間,中國外貿出口在加工貿易、一般貿易和跨境電商貿易「三駕馬車」並行的情況下仍將會有兩位數的增長。「十四五」期間,新的全球化將由中國提出來。
3. 魏建國認為,疫情過後一至兩年會有逆全球化的回頭浪,但人們在痛定思痛後會意識到,全球化仍是發揮各國比較優勢的最好方式。「如果說舊的全球化有缺陷的話,那就是沒有與時俱進,新的全球化將會是平衡、包容、發展、合作和創新的全球化,涵蓋5G、機器人、大數據、智慧城市、雲計算等內容,中國會更多地在這些方面和各國建成命運共同體。」
㈣ 為什麼這兩年經濟不好是怎麼回事
這個問題太大。
總體來說是國家前些年為了刺激消費,需要有一個支柱產業所以選擇房地產,現在產能過剩,形成泡沫,必須刺破,所以國家又進行宏觀調控,慢慢降低房地產,房地產又和銀行密切相關,房地產附帶的產業鏈也逐漸走下坡路。
房地產貸款蓋樓,房價太高,百姓攢錢,買房難。國家調控,蓋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百姓觀望,房地產賣不出去,資金鏈斷裂,房地產跑路破產,銀行沒錢,小企業貸款難,百姓沒工資,更沒錢,錢存手裡,不消費,市場沒錢,惡性循環了。
總體來說是這么個事情。
㈤ 經濟為什麼會崩潰
在原始社會,財富是極少的,那時最富有的人所擁有的物質財富也不如工業化社會中窮人的財富多。在中世紀,即便是至高無上的國王也缺乏基礎的娛樂設施,而在今天的美國,中央空調、室內管網以及冬天裡的新鮮蔬菜等幾乎是人人都能享受的。盡管貝克和查理認為每天吃兩條魚簡直奢侈到了極點,可在我們看來,這種生活絲毫不值得羨慕。但是令人吃驚的是,財富是分等級的,這個事實本身就不公平。人們認為富人之所以富有,是因為他們攫取別人的財富,並由此產生了窮人。在現代經濟學中有一個理論認為,利潤是通過少付工人工資產生的,有人稱之為勞動價值論。這樣看來,像艾伯這樣的企業家或類似的大型公司要想致富,只能先讓別人變窮。
上述理念與道德取捨息息相關,但與現實無甚關聯。富人致富的原因(至少開始時)是他們為他人提供了有價值的東西。艾伯就為那些沒有足夠儲蓄的人提供了儲蓄。如果他贏利了,那也是因為他提供的服務對別人是有價值的。
如果艾伯是一個無賴,每天所做的就是去竊取鄰居的一半勞動成果,那麼他的財富就是建立在那些受其壓迫的人的貧窮基礎之上的。這種做法會迫使他人去做一些損害自己利益的事情,不會增強這座小島的整體生產能力。艾伯可能會直接拿走別人生產的東西,而島上的產量並沒有任何變化,不僅如此,他們的整體產能還可能會下降。當被壓迫階級認識到自己的勞動果實被人偷走時,就會縮減自己的勞動量。
歷史上,此類事例並不少見,奴隸制、農奴制以及佃農制都屬於這一類型。當自身的利益受到損害時,勞動者就會奮起反抗壓迫,如果他們的勞動惠及自身的話,這種反抗會更加強烈。
不幸的是,爭取充分經濟自由的實例在世界歷史上還很鮮見。不過,一旦利己主義得到發展機會,生產能力就會迅速提高。
信用卡的使用就是經濟自由惠及百姓的最好例子。只要貸款人和借款人可以自由地達成協議,總體效果就是好的。然而,我們將來會發現,借貸市場會受到外力擠壓,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災難便在所難免了。
㈥ 全球經濟衰退的原因
一、什麼是經濟衰退 經濟衰退(Recession),指經濟出現停滯或負增長的時期。不同的國家對衰退有不同的定義,但美國以經濟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為衰退的定義被人們廣泛使用。而在宏觀經濟學上通常定義為「在一年中,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連續兩個或兩個以上季度出現下跌」。但是這個定義並未被全世界各國廣泛接受。比如,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就將經濟衰退定義成更為模糊的「大多數經濟領域內的經濟活動連續幾個月出現下滑」。凱恩斯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經濟衰退的表現形式 經濟衰退可能會導致多項經濟指標同時出現下滑,比如就業、投資和公司盈利,其它伴隨現象還包括下跌的物價(通貨緊縮)。當然,如果經濟處於滯脹(Stagflation)的狀態下,物價也可能快速上漲。 經濟衰退表現為普遍性的經濟活力下降,和隨之產生的大量工人失業。嚴重的經濟衰退會被定義為經濟蕭條。毀滅性的經濟衰退則被稱為經濟崩潰。經濟衰退與過量商品存貨、消費量的下降(可能由於對未來失去信心)、技術創新和新資本積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隨機性有關。 市場經濟的特點之一是經濟周期的存在,然而經濟衰退並非總是存在。經濟學領域在「政府幹涉是可以抹平經濟周期(凱恩斯主義)、或是放大經濟周期後果的影響(真實經濟周期理論)、還是製造了經濟周期(貨幣主義)」的問題上存在著很多的爭論。 歷史上最糟糕的經濟衰退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失業率大約是25%,也就是說4個人中就有1個人失業。這段經濟大蕭條給人們帶來的困難不僅僅限於收入的減少,對於某些人來說,它還破壞了正常生活和健康的家庭關系。 美國經濟衰退原因及前景預測 2000年下半年,美國經濟結束了自1991年3月以來長達10年的高速增長期,步入了低速增長時期。2001年的經濟增幅逐季下降,突如其來的「9.11事件」更是嚴重打擊了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加快了美國經濟的下滑速度。2001年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出現了1.3%的負增長。美國政府為挽救經濟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緊急撥款400億美元用於反恐和經濟重建計劃,並向航空、保險業提供150億美元的援助;四次調低聯邦基金利率(2001年美聯儲共11次降息);提出了10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等各種方案用以挽救美國經濟。經過多方干預,美國經濟重現曙光:2001年第四季度GDP止跌略升,經濟增長率達到1.4%,各項經濟指標也似乎表明美國經濟出現了觸底反彈的跡象。然而美國經濟是否確實復甦,復甦的力度有多大,仍然是眾說紛紜。 美國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總的來說,美國經濟衰退是經濟發展周期性調整的結果,是美國經濟經過10年的高速增長後進行的一次結構性修復。自1991年走出衰退後,美國經濟開始高速擴張並持續了10年之久。但是,經濟周期的內在規律客觀上要求美國經濟必須進行適度的調整,因此在高新技術行業進行產業調整之時美國經濟陷入周期性波動也就顯得十分必然了。 1.「新經濟」不但無*消除周期波動,而且自身也需要結構性調整 「新經濟」雖然有高增長、低通貨膨脹、全球化導向和倍速發展等新特徵,但由於其脫胎於傳統經濟並與傳統經濟長期共存,所以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傳統經濟周期規律仍將發揮作用。同時,由於信息技術及網路化的發展,使整體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經濟調整從一個部門向另一個部門的傳導速度加快,從而導致整體經濟的變化速度與增幅較以往的經濟變動更為靈敏。「新經濟」對經濟波動的放大作用是此*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隨著信息產業投資熱的蔓延,美國在90年代後期吸收了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大量外資,從而造成美國股市的大規模膨脹。1999年外國在美國的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不包括美國財政部的國債)為6070億美元,2000年為7824億美元。由於信息不對稱,爭先恐後的群體效應造成了投資需求的過度膨脹,出現了大量重復建設。一旦經濟出現波動,技術投資造成的供給過剩就立刻顯現出來,其直接後果就是網路公司大批倒閉。據美國網路兼並公司調查,到2000年底約有210家上市的網路公司停止營業,約占上市網路公司總數的60%左右。 2.股市泡沫破滅後,財富效應變為負效應,使過度消費驟然下挫到谷底 據美國稅收署估算,1995年-1999年美國股市處於牛市時期,實際資本收益的年均增長率達到34%,為居民增加了1.7萬億美元的收入。股市的財富效應刺激了消費的空前高漲,帶動經濟每年多增長約1個百分點。然而1999年以後,股市暴跌使金融資產大幅縮水,財富效應由此走向了反面。同時,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大批公司紛紛裁員或降低雇員薪金,消費者收入水平明顯下降。 前幾年過度消費使美國儲蓄率由1992年的8.9%下降到2000年的—1%,這是美國1933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儲蓄率。從1995年到1999年,消費貸款增加了34%,達到6.2萬億美元。如今,為了償還超前消費欠下的債務,眾多消費者開始減少消費增加儲蓄,於是消費降溫造成了美國經濟下滑。 3.油價上漲對美國經濟減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現在美國石油進口比例高達54%,國際油價從1998年底的每桶不到10美元上升到每桶14.9美元(2000年9月),這使相關企業的經營成本和消費者在能源方面的開支大幅增加,嚴重地抑制了經濟增長。據美國製造協會估計,1999年—2000年間的油價上漲使美國經濟損失了1150多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一個百分點,油價上漲對美國的經濟衰退產生了負面影響。 4.美國經濟還存在著三個沒有解決的問題 對外貿易巨額逆差、美元匯率超值和個人儲蓄負增長是當前困擾美國經濟的三個主要問題。美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內需,一般情況下對外貿易巨額逆差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不大。但是當內需大幅下滑,經濟不景氣時,巨額逆差則會加速經濟的衰退。美元保持強勢會影響出口,進一步擴大貿易逆差;個人儲蓄負增長則會導致貨幣市場萎縮,在資本市場特別是股市下挫時,貨幣市場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經濟的發展。 5.「9.11事件」加劇了美國經濟的衰退程度,對美國經濟造成了直接與潛在的影響 「9.11」事件之前,美國經濟的減速僅限於信息產業以及與之相關的產業,佔美國GDP很大比重的第三產業及航空業等還在勉力支撐。而遭受「9.11」事件打擊最重的恰恰是當前美國經濟的優勢領域,如航空、保險、金融、旅遊和商業等。另外「9.11」事件與自然災害相比,它對人們造成的心理影響更為深遠,美國民眾對經濟及政治的安全感被嚴重削弱。 現階段影響美國經濟運行的各因素分析 一.影響美國經濟運行的積極因素分析 1.企業和消費者的信心有所恢復 2001年第四季度,受汽車無息貸款促銷和消費預期有所改變的影響,耐用品消費增長了38.4%,增幅比第三季度提高了36.5個百分點,成為拉動私人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據美國會議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美國消費者信心較「9.11」事件發生時有所恢復,美國2002年1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升至97.3,比去年12月份上升了2.7個百分點。同時,The Conference Board的最新調查也顯示,企業界的商業信心也出現躍升,公司的行政主管對行業和經濟的信心普遍較以前有明顯的增強,紛紛對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看好。 2.製造業有走出持續衰退之勢 2002年1月美國供應管理研究所的經濟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12月份美國的「購買經理指數」在11月份增長的基礎上進一步上升到48.2,此後便持續上升,至2002年2月份該指數達到54.7,自2000年7月份以來首次超過50.由美國供應管理研究所公布的「購買經理指數」是衡量美國製造業是否增長的核心數據,如果該指數在50以下,即表明製造業處於衰退之中。此外,2002年2月份美國的生產指數也急增至61.2,尤其是計算機業與半導體業的工業生產值分別於2001年的10月份與8月份開始回升,其上升趨勢持續至今。根據美國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2002年3月份美國工業增長0.7%,為2000年5月份以來的最大漲幅,這些數據進一步證明美國製造業已逐步開始復甦。 3.設備和軟體投資降幅縮小,企業存貨調減已接近尾聲 2001年以來,信息產業投資銳減,全年設備和軟體投資下降4.4%,按年率計算,各季分別下降4.1%、15.4%、8.8%和5.2%。從第二季度開始降幅逐季減小,這表明美國信息產業繼續調整的空間在縮小。同時,由於企業加速消化庫存,使庫存水平持續降低。根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今年2月份美國企業的庫存比1月份下降了0.1%,已連續13個月下降。而且目前美國企業非農業部門庫存與銷售之比已降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水平。前兩年過度生產引發的泡沫已經大幅消化,PC庫存天數已降至5年來的新低,部分產品(如零售業)甚至必須提高庫存水平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4.進口降幅縮小,有利於國際市場需求的回升 美國進口額約佔全球進口總額的20%,美國進口下降會導致國際市場需求疲軟,影響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從而減少對美國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引起美國出口下滑。2001年第四季度美國進口降幅開始大幅縮小,加上國內需求止跌轉升,有利於擴大國際市場需求,增加美國出口,促使美國經濟加速上升。 5.個人可支配收入增長較快,消費潛力增大 受減稅、降息和政府轉移支付增多等因素的影響,2001年美國個人可支配收入增長了3.6%,比2000年提高0.1%。收入的增加增強了消費者的購買能力,,消費需求有望繼續回升。 二.影響美國經濟運行的不利因素分析 1.美國企業與宏觀經濟的表現不同步 至2001年第四季度,美國非金融公司的稅前利潤繼續下降,其中製造業、運輸業和服務業利潤下降的幅度最大。2001年第三季度,非金融公司稅前利潤下降了577億美元,第四季度非但沒有止跌反而加快了下降速度,達到612億美元。再考慮到政府減稅等因素的作用,第三季度企業稅後利潤下降347億美元,而第四季度企業稅後利潤下降額則達到540億美元。如果美國公司的利潤無法在短期內真正實現止跌轉升,那麼企業投資就無法真正恢復,勢必會影響總需求的增長。 2.美國固定資產投資(包括住宅投資在內的各類投資)仍在繼續大幅度下降 在2000年第二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包括住宅投資在內的各類投資)的增長速度為19.5%,此後固定資產的投資速度便逐季度下滑。事實上,在2001年第四季度,當個人消費需求恢復增長的同時,固定資產的投資下降幅度卻達到了自2000年以來的最大值。從2000年第三季度到2001年第四季度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幅度分別為:—2.8%,—2.3%,—12.3%,—12.1%,—10.5%和—23.5%。其中,2001年第四季度非居民固定投資下降了3.8%(第三季度下降8.5%),非居民建築投資下降了33.6%(第三季度下降7.5%)。 未完繼續 xjzrckfaym1136128405ug栓bxスソm¥k、q┱xスソg栓l住ω
㈦ 為什麼會發生經濟危機的
用白話講,其實就是前面經濟並不是發展得好好的,有很多潛在的危機。等到了合適的時間就爆發了。簡單講一下過程:
前幾年,全球經濟處於上升階段,以美國為代表的大部分國家都以很低的利率刺激經濟,而通貨膨脹還不構成威脅。(其中,中國的廉價產品也起了一定的支持作用)
當時經濟情況很好,大量的消費支撐了實體經濟的發展;低利率使很多人大膽購房,還能享受升值;金融創新,進入以前認為的高風險領域;流動性增加,實際上已經埋下隱患。
表面的繁榮不可能持續太久,過多的流動性最終還是要引起全球范圍的通貨膨脹。嚴重的通貨膨脹在持續,影響到了實體經濟和國計民生。還是以美國為例,為了控制通脹,加息是必然選擇。
由於加息,使很多原來的隱患暴露出來,最典型的是次貸產品。利息提高使原來脆弱次貸人群無法還貸 -普遍的壞賬可能引發了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的蔓延波及了金融業,炒作過度的金融市場開始崩潰,既而蔓延到全世界。信用危機、社會信心低迷、實體經濟受挫 - 全球經濟下滑。供參考。
㈧ 經濟為什麼會衰退
下面我簡單說下吧:如果能解決你的疑惑我感到榮幸.
經濟之所以會衰退.是由於這一次的金融海嘯所造成.金融海嘯是由於經濟泡沫引起的,個人和公司向銀行大量貸款,而短期內造成無法還貸,所以造成銀行倒閉,而儲戶的利益無法保障,所以造成一系列的惡性循環
㈨ 為什麼現在國內經濟不景氣
國內經濟不景氣原因:
1、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主導的經濟模式缺乏活力,主要依靠土地出讓金收入等不可持續發展推動經濟發展;
2、我國的融資體制不完善,傳統銀行在滿足有風險的資本金融資需求(新產品、新技術、新產業開發)等方面完全沒有任何的優勢,甚至有些保守;
3、受到國際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歐美由於債務危機導致經濟不景氣,拖累中國出口產業,影響了國內上游產業,加上能源業壟斷造成的市場價格上漲,抑制消費欲求,市場活力降低;
補充:
1、經濟景氣,是指總體經濟呈上升發展趨勢,呈現市場繁榮、經濟總量增長速度加快的景氣狀態。經濟不景氣是指總體經濟呈下滑的發展趨勢,絕大部分經濟活動處於收縮或半收縮狀態,表現出市場疲軟、經濟增長速度停滯或遲緩、許多企業破產倒閉、失業人數增加等現象。
2、資料介紹:http://www.chinanews.com/cj/2014/05-20/6191800.shtml
㈩ 經濟衰退的原因是什麼
貧富分化已經嚴重製約經濟發展。可是因為資源的傾斜和政府的不斷扶持。大的龍頭企業得到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財富越來越得到增加。貧富分化越來越大。
我們國家基尼系數在世界排名居前。貧富分化較為嚴重。基於婚姻觀念和教育就業等資源束縛。階層固化越來越多得到社會重視。
教育資源的不均等。利益階層可以享受更多優質資源。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加上就業的資源比一般人更加的寬闊。發展起步更高。以後工作過程。會得到更多的人脈關系支持。發展會更加順利。更容易獲得升遷機會。
婚姻的門當戶對。更是深入人心。婚姻不再以愛情感情為基礎。而是以金錢權勢為基礎。造就了很多強強聯合。
破解貧富分化最好辦法是教育資源的均等。國家資源更多向一般民眾傾斜。可現實往往相反。很多人近水樓台先得月得到更多資源。獲得更多權力和財富。緩解貧富分化在於稅收的調劑。像遺產稅個稅的徵收。但很多國家執行太難。
經濟衰退可能會導致多項經濟指標同時出現下滑,比如就業、投資和公司盈利,其它伴隨現象還包括下跌的物價(通貨緊縮)。當然,如果經濟處於滯脹(Stagflation)的狀態下,物價也可能快速上漲。
毀滅性的經濟衰退則被稱為經濟崩潰。經濟衰退與過量商品存貨、消費量的下降(可能由於對未來失去信心)、技術創新和新資本積累的缺乏,以及股市的隨機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