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河南的經濟中心在哪裡

河南的經濟中心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9-03 02:40:27

Ⅰ 河南三大中心城市是哪些

1、洛陽市

洛陽古稱京洛、雒陽、斟鄩、洛州、河南府,位於河南西部、黃河中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部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河南省的3個省域副中心城市洛陽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後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

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河南省的3個省域副中心城市。截至2015年,洛陽擁有三項世界文化遺產,沿洛河兩岸分布著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等五大都城遺址;河南省的3個省域副中心城市。有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廟、白雲山、龍潭峽、雞冠洞、重渡溝等景點。

Ⅱ 河南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在哪

鄭州

Ⅲ 河南哪裡經濟發達

  1. 河南最發達的地方是鄭州。

  2. 因為鄭州不僅是省會城市,還是中國最大的交通樞紐城市之一,俗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

  3. 中國華北地區的高鐵網和火車網都是以北京、鄭州、徐州為支點四散開來發往全國各地。

  4. 鄭州經濟發達的主要原因就是交通帶動了經濟的騰飛。

Ⅳ 河南省經濟地理區位特點

當列舉河南經濟發展的優越條件時,其區位優勢一定會被提及:

地處祖國中部,承東啟西、連接南北,京廣、隴海兩大鐵路干線穿省而過並在鄭州相匯,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

「東部沿海開放」時,河南不屬於東部;「西部大開發」時,河南仍然不屬於西部。因此,其區位優勢一直未換來經濟發展,在「中部崛起」戰略中,河南登場了,希望在「區位優勢」的幫助下成為追餅大軍中的領導者。但我們有必要仔細審視河南的「區位優勢」。

一、河南的地理優勢

即使在「中部崛起」戰略下,河南的地理優勢能否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尚不可知。「中部崛起」戰略主要體現為政策優勢,政策優勢要轉化為經濟發展,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外部條件。放眼望去,安徽、江西將融入「長三角經濟圈」;河北、山西將依託「環渤海經濟圈」及「京津經濟走廊」謀劃自己的棋局;湖北會依託「長江經濟帶」,上連「成渝經濟帶」,下引「長三角經濟圈」,通過「武漢-襄樊-十堰」經濟帶謀劃發展;至於湖南,其也有「珠三角經濟圈」可依可靠。

河南呢?目前高調唱響的是「中原城市群」,但從鄭州通往各地市的高速路上所行駛的車輛數量、類型可以看出,目前「中原城市群」間的城際經濟聯系並不緊密。並且,只有內部的循環是無法實現真正的經濟發展的,珠三角的兩頭在外經濟,長三角的外銷經濟,無不說明此點。因此,押寶在「中原城市群」能贏嗎?由此而來的疑問就是,地處中部,不沿海、不靠邊,與中國經濟發達地區相距甚遠,這還能稱得上「優勢」嗎?

二、河南的交通優勢

無可否認,京廣、京九、隴海鐵路,京珠高速、連霍高速的穿省而過,為河南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條件。但京廣、隴海已經存在了幾十年,我們並未看到他顯著的提升河南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並未帶動相關行業經濟的發展,如物流、倉儲、運輸等。為什麼?就是因為河南沒有自己的經濟中心,也不靠近經濟中心,以至這些所謂的優勢帶給我們的只能是沿線農民賣幾個盒飯而已。「中部崛起」戰略,「中原城市群」策略再次燃起了以交通優勢帶動經濟發展的希望,但,這些曾經的優勢還存在嗎?

京九線的中部樞紐在安徽的阜陽而不是在隴海、京九交匯的商丘;鄭州鐵路局被肢解,連同屬一省的信陽都不再歸屬鄭鐵局管理;亞洲最大的鐵路中轉站正在武漢建設,這一切還能讓河南一再宣揚自己的交通優勢嗎?如果別人的車輪只是在你的土地上經過,這能帶來經濟的發展嗎?

中國25年的改革開放,最終形成了「珠三角經濟圈」和「長三角經濟圈」,並未形成整個東部沿海的同質發展,這點從同屬一省的蘇北、蘇南的經濟發展差距即可得到明證。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最終也只會形成某些固定的經濟中心,而不會帶來所在區域的全面經濟發展,成渝經濟帶、環渤海經濟圈將很可能是對應國家戰略的經濟中心,河南,仍然在這些圈子這外。並且可以看到,隨著國家交通網路的建設,幾大經濟圈的交流完全可以不再經由河南。因此,河南還能一再宣揚自己的交通優勢嗎?

三、結論

「中部崛起」形成的經濟中心,只可能是「鄭州經濟圈」或「武漢經濟圈」中的一個,兩相比較,河南,真的需要仔細的尋找自己的優勢,因為,前方的路,還很遠、很長!

Ⅳ 河南主要經濟區域是怎麼劃分的

《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綱要》中將全省劃分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區、豫西豫西南地區和黃淮地區四個經濟區。中原城市群:是以鄭州為中心,包括洛陽、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平頂山、漯河、濟源在內的城市密集區。該經濟區域位於河南省中部,各城市之間距離較近,距離中心城市鄭州大都在100公里以內。該區域內礦產資源豐富,工業門類齊全,交通便利,全省90%以上的高等院校聚集此地,區位優勢顯著,發展基礎較好。從經濟發展來看,中原城市群在河南省經濟發展中處於「龍頭」地位。豫北經濟區:豫北經濟區由安陽、鶴壁、濮陽3市組成,位於河南北部,與山西、河北和山東省相鄰。工農業基礎較好,油氣、煤炭資源比較豐富。豫西、豫西南經濟區:包括三門峽和南陽2市,位於河南西南部,與山西、陝西和湖北省相鄰。工業有一定基礎,煤炭、有色金屬資源比較豐富。黃淮經濟區:包括駐馬店、商丘、周口和信陽4市,位於河南東南部,與湖北、安徽和山東省相鄰。以平原為主,河網密布,農業發展條件優越。河南省的四個經濟區域之間的經濟總量、產業結構、工業化程度、城市化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並且這種差距有繼續擴大的態勢,區域差異的擴大會嚴重製約河南省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因此,為加快縮小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要堅持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Ⅵ 河南的省會在開封市,為何1954年遷到了西邊的鄭州市

一、開封交通不便,處在黃河懸河之下,危險性大,開封東部鹽鹼地較多。開封位於河南省東部,也不在交通要道上,無論是商業貿易還是對全省的輻射帶動都不能盡善盡美。並且開封 歷史 上多受黃河水患,也不利於城市的擴大。另外開封東部鹽鹼地較多,農業發展緩慢,經濟上比較貧窮。

二、鄭州處在隴海、京廣鐵路交叉處,貿易日漸繁榮,民國時期有行政署基礎。京廣鐵路的前身京漢鐵路修建較早,鄭縣的貿易也逐漸興盛,原來鄭縣的主城區便是在今天的二七廣場附近。京廣與隴海線交叉在鄭州也為鄭州帶來了希望,民國時期鄭州便是國民黨河南第一行政署的署地,再加上鄭州位於河南省較為中心的位置,便使當初的政府看到了鄭州的前途。

三、行政區劃的調整。在1952年之前河南省區劃都是黃河以南,黃河以北則是平原省及其它,後來平原省撤銷,河南省在黃河以北面積大大增加,因此必須要讓省會能夠跨越黃河通達北方,所以此時鄭州的地理位置更加凸顯。

最後細想洛陽和開封都是古都,很多人也都支持洛陽開封成為省會,但偏偏選擇了它們之間的鄭州,這其中也非常耐人尋味。如今鄭州成為省會已經64年了,這64年來鄭州經歷了翻天覆地、脫胎換骨的變化,最起碼從現在來看,鄭州對於全省的交通輻射能力要大於洛陽,所以不得不佩服當初預見未來的決策。

我是 海域藍豚 ,河南自媒體,僅僅是回答者,喜歡請點右上角加關注,歡迎評論點贊,謝謝!

其實,河南的省會原本在開封,直到1954年,也就是建國的初期,河南省會才從開封搬遷到了鄭州。那麼,最大的一個問題出現了,既然開封已經做了幾百年的省會,為何又會搬遷到鄭州呢。其實,這就是很多古城面臨的問題。

開封的繁榮主要依靠發達的水運交通,在宋元時期,開封地區水網非常的發達。因此,北宋的首都在開封。元朝統一天下以後,開封雖然不是首都,但也是河南江北行省的省會,從而奠定了開封城省會的地位。明朝和清朝時期,雖然河南省的管轄區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省會一直在開封。其實,進入清朝後期,開封已經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由於黃河改道,曾經引以為傲的水運網路已經不復存在。我去看過古運河,現在都是荒草。

開封的興衰和黃河有很大的關系,黃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在開封地段沉積下來,逐步形成了地上河,對開封城造成了很大的威脅。由於鹽鹼地嚴重,開封的農業也出現了問題。當然,在古代框架下,開封仍是河南最適合做省會的城市。接下來,鄭州該出場了。在20世紀初期,清朝開始修建京漢鐵路。原本計劃從省會開封經過,但是開封地區的土質松軟,而是黃河的寬度太大,對鐵路的施工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把鐵路地點向西轉移到了鄭縣,也就是現在的鄭州。依靠鐵路運輸的帶動,鄭州開始迅速發展。尤其是成為交通樞紐以後,鄭州的發展速度更快。在抗戰爆發之前,鄭州城內已經擁有商鋪兩千多家。在抗戰時期,日本軍隊佔領了河南大部分地區。日本軍隊曾經計劃把河南的省會,從開封遷移到鄭州,不過還沒有開始,日本就戰敗投降了。在二戰結束以後,開封仍是河南的省會,但地位已經發生動搖。

在建國的初期,鄭州的經濟已經超越了開封,國家對鄭州很重視。進入50年代,隨著國家局勢全面穩定下來,國家開始考慮省會的變遷問題。1954年,河南的省會從開封遷移到了鄭州。鄭州從此成為了省會,也是重要的棉紡織基地。順便說一句,當時,河南省內最大的城市是西邊的洛陽。洛陽曾經是重要的重工業基地,直到90年代,鄭州的經濟才超越了洛陽。洛陽和開封一東一西,省會鄭州夾在中間。

我曾經在河南生活了很長時間,發現洛陽和開封都有點不服。由於老城區的各種限制,開封老城無法大拆大建,10年過去了,發現老城區的變化很小。在開封讀書的時候,周邊人喜歡說開封當年如何如何,喜歡講述過去的輝煌。洛陽和開封的情況不一樣,洛陽至今仍是河南第二大城市,我感覺洛陽有一種潛在的傲嬌,感覺自己才應該是老大。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及省一級群眾團體由開封遷往了鄭州,從此,鄭州成為了河南省的省會城市。

其實,開封是七朝古都,甚至,到了明清兩代,河南的省會一直在開封,而且,在1949年5月,河南省政府成立後,依然將開封定為省會城市。

至於,後來,河南的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還要從鄭州和開封的地理位置、經濟情況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從而總結出由汴遷鄭的原因。

1.地理位置方面:鄭州交通發達,開封有黃河水患

鄭州位於河南省的中部,略偏北,北鄰黃河,西靠中嶽嵩山,東、南兩面是廣闊的黃淮平原,早在3000多年前,商朝曾經在這里建都,後來,各朝各代多在此設立州縣,所以,鄭州也是一座 歷史 文化名城。

不僅如此,它還是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滿目瘡痍的清朝向比利時借款修建了由盧溝橋經鄭州到漢口的盧漢鐵路,後來衍變成了京漢鐵路。

同時,還修建了由開封經鄭州到洛陽的汴洛鐵路。後來,汴洛鐵路又向東西延伸,成為了著名的隴海鐵路。

如此一來, 京漢、隴海鐵路在鄭州交會,這讓原本交通落後的鄭州成為了我國中部地區既可連接東北、又可溝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這給鄭州的崛起帶來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

便利的交通一度讓鄭州成為河南選擇省會新址的重要因素。

反觀開封,就大為不同了。

開封位於河南的東部,略靠中部,雖為七朝古都,但是,與鄭州相比,沒有任何的交通優勢。

而且,途徑開封的黃河,在開封段已經成為了「懸河」,河床比市區的標高還要高,這是一個安全隱患。

據統計,在1194年至1949年的750多年間,黃河在開封境內決堤多達338次,開封城被洪水圍困多達15次之多,這樣頻繁的黃河水患,在省會城市的競爭中,顯然比不上交通便捷的鄭州。

2.經濟方面:鄭州工業發達,開封農副產品資源豐富

鄭州礦產資源豐富,像煤、鋁土、耐火黏土、石灰岩等礦產種類非常多,蘊藏量也非常大。

1948年10月,鄭州解放以後,經過6年的發展,鄭州成為了具有50多萬人口的新興工業城市,並一躍而上成為了河南的經濟中心和全國重點建設城市,後來,隨著國營鄭州紡織機械廠、國營第二棉紡織廠、國營第一棉紡織廠以及國營第三棉紡織廠在鄭州先後落地、施工、投產,鄭州成為了中南區最大的棉紡織工業城市;同時,它又直接聯系著洛陽、新鄉和焦作等地的工業建設。

工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鄭州的經濟發展水平,這讓鄭州的優勢越來越凸顯。

但是,開封就不同了,它農副產品較為豐富,礦產資源相對缺乏,加上嚴重的黃河水患,在當時,開封並未被確定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也沒有確定為重點建設城市。

從這一點看,開封與鄭州相比,不是省會城市的最好選擇。

3.政治方面:鄭州位置靠中,更能起到上下聯動的作用

1952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呈交中央政務院及中南軍政委員會關於省府遷鄭的報告所說:「我省省會原於開封,鑒於位置偏於全省東部,指導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鄭州市則為中原交通中樞,為全省經濟中心,將來發展前途尤大,如省會遷往該市,則對全省工作指導及上下聯系均甚便利,對該市發展也大有裨益」。

可見,地理位置優越、經濟快速發展的鄭州比開封更適合作為省會城市。

那麼,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後,有什麼影響呢?

第1,讓河南省的整體發展和城市布局更為均衡,更加合理

省會從開封遷往鄭州後,加強了省領導機關和全省各地以及首都北京的聯系,提高了省領導機關的工作效率,方便動員和團結全省人民參與到河南各項建設中去。

第2,對於鄭州市的影響更是顯而易見

省會遷往鄭州後,鄭州成為了河南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讓全省的城市和農村的與省聯系全部集中在了鄭州,這給鄭州第二次帶去重大發展機遇。

第3,對開封有些影響,但是,目前來看,開封也迎來了發展機遇期

省會從開封遷出後,肯定會影響開封人民的購買力,但是,進入21世紀後,隨著「鄭汴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開封也迎來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我相信,在開封人民的努力下,肯定會越來越好。

在我看來,河南省會遷到鄭州,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自然條件

開封在過去的幾百年中都是河南省的省會,只因為過去開封水路發達,交通便利,農業發達,人口稠密。黃河改道後,位於開封的黃河由於泥沙的淤積成為了地上懸河,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開封城摞城就是因為黃河決口而造成的景象。隨著黃河的泛濫,土地鹽鹼化嚴重,限制了農業的發展,開封這個省會自然條件日漸惡劣,省會遷出是大勢所趨。

2、交通

鄭州位於京廣鐵路和隴海鐵路的交匯點,貿易的發展使鄭縣這個小縣城的經濟越來越發達,火車拉來的城市這話一點都不假,在建國初期就超過了開封的經濟,開封的領導地位日漸不保。

開封老城就像北京的老城區一樣, 限制了開封的發展,鄭縣的城區規模小,建設新城市的阻礙小於開封,從長遠看,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鄭州發展的很快,城區規模不斷擴大。

3、區位

解放初期,鄭州處於開封和洛陽中間,其中開封是省會,洛陽是經濟第一城市,但一個偏東一個又偏西,政府協調工作不方便,就選擇了更偏向中間的鄭州。鄭州北部的新鄉曾經是平原省的省會,南部的許昌曾經管轄著平頂山和漯河,是河南中部的政治中心。這樣看來,鄭州的區位優勢明顯,處在四個行政中心之間。現在的中原城市群也是以鄭州為中心來建設的,鄭州的發展潛力巨大。

只要河南行政區劃沒有大的調整,省會地位,妥妥的,會是鄭州。

河南省版圖和格局決定了:省會定鼎鄭州,是必然的、最優的選擇!

河南省及周邊地區,有中原、中州之稱。

從先秦以來,河南地區可謂是古國林立、人口稠密,是歷代王朝的腹心——

歷史 上經歷了多輪變遷後,在明代形成了今日版圖的基礎——這個格局穩定後,河南長啥樣呢?

看到河南地圖,有什麼特點?

輪廓形狀:略似一個不規則的「中」字

東、西、南、北,四個角,與多個省份相鄰,中間的河南猶如一個「中」,又好似一個胖版的「十字」。

這冥冥之中與其中原、中州的「中」完美契合。

自然地理:一半平原,一半山地;黃河分成南北兩半

交通格局:兩大幹線交匯,構成了河南的動脈

我們知道:秦嶺淮河是中國的南北方分界線,我們常常說北方人、南方人,河南人在這個問題上有一些爭議:到底是「南人」,還是「北人」?秦嶺淮河一線的最中間一段,就穿過了河南——河南既有北方區域,也有南方區域。

河南,屬於東部還是西部?不東不西,它西接西北、東望淮海。

河南,屬於北方還是南方?不北不南,它北跨黃河、南抵長江。

河南省市跨越南北、連接東西的「中樞省」,它的自然地理、交通干線格局,都是中正、嚴整;這樣的地理環境和格局,決定了它必須找一個最優中心,才能承擔起交通中心——而交通中心溝通的不僅是河南的動脈,而且是全國最重要的干線,這對於城市的推動力極大。這樣的區位的城市,必然有利於以最優化的方式吸引全國乃至周邊的資源——這樣的地方成為全省最大城市,只是時間問題。

鄭州,恰好就位於這個點上。

河南 歷史 上的洛陽、開封、安陽、商丘、許昌等在 歷史 文化上都很輝煌,但當時沒有河南省這樣的行政區域——當河南省版圖穩定下來之後,它們的區位優勢就不存在了。

鄭州,接管了這個重要角色。

如上圖(大地理館 制圖)四角的四大古都,組成了「河南中的河南、中原中的中原,這四個古都的中間則是省會鄭州。


總結一下:為什麼河南其他 歷史 名城無法成為省會?

一,因為今天這個模樣的河南省的 歷史 並不長,漢唐洛陽、宋朝開封,是全國的中心,而不是以今河南為參照的。近代以前水路運輸非常重要,後來的鐵路公路建設開展,南北東西大道的交點將更多的優勢轉移到了地圖上的——鄭縣!以河南省版圖為參照,舊時的古都安陽、商丘、洛陽、開封、許都等都偏離中心,鄭縣(今鄭州)恰好在他們中間。

二,鄭州,不僅是首都北京與華中重鎮武漢、華南中心廣州交通線——高速公路與京廣鐵路經過的點,還是中國東西最重要鐵路動脈——隴海線上的點。

兩大交通動脈,也因此將河南分成了「四格」。更直觀、簡潔一點地看,河南的輪廓,其實就是兩個三角形組成的四邊形,京廣線是一條軸、隴海線(部分與黃河重合)是一條軸線。

三、安陽、許昌、洛陽、開封(商丘),四周的重鎮就像四大護法,守衛著共和國時期的河南省會鄭州,堪稱「四星捧月」。只要河南行政區劃沒有大的調整,省會地位,妥妥的,會是鄭州——周邊幾大天王,並非不再重要,可以充當重要配角。

再多的說辭都只是勉強解釋,政治決策,讓哪個是省會哪個就是省會。

鄭縣在1948年10月解放,立即把縣城區叫鄭州市,縣城區以外仍是鄭縣,之後是郊區,再後分別劃歸各市區。鄭州東區建立鄭州擴大很多。

。鐵路。少了一條線。

Ⅶ 河南北部的經濟中心是哪個城市

呵呵,是你啊:)
其實鄭州就在河南的北部,它是河南北部以及河南全省的經濟中心。
如果不算鄭州,我覺得安陽市應該是首選了。

Ⅷ 影響經濟腹地大小的因素

其規模受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制約。城市周邊地形起伏、河流長度和流域范圍、資源分布和發展程度、交通網路布局、商品流量、城市網路密度和人口分布都對城市吸引力范圍和腹地規模產生影響。城市的性質和規模也與腹地的規模和經濟特徵密切相關。如腹地農業發達,農產品商品率高,有利於城市向輕工業基地發展;內陸礦產資源的開發有利於城市重工業的建設。一般腹地越大;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城市發展的規模和潛力就越大。
經濟腹地是與經濟中心或中心城市相對應的概念。它的內涵是經濟中心的吸收和輻射能力所能達到並促進其經濟發展的地理范圍。沒有經濟腹地,就沒有經濟中心的存在基礎;沒有經濟腹地,就沒有經濟中心。以上海為例,其狹窄的經濟腹地是上海,而廣闊的經濟腹地則是整個長江三角洲。經濟腹地是產業鏈形成的基礎,兩者是密切相關的。例如,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腹地狹窄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
拓展資料
(1)首先,區域經濟有三大組成部分,即經濟中心、經濟腹地和經濟網路。其中,城市是區域經濟中心,城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集聚和輻射功能,將有效優化資源和要素的空間配置,溝通城市和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推動區域經濟由寬向深發展。因此,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規律表明,淮河流域必須以城市為中心,構建流域經濟發展新機制。
(2)其次,從區域經濟增長規律來看,在農業社會,區域經濟增長以農村為主,在工業社會,區域經濟增長以城市為主。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從農村向城市的根本轉變。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率先實現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淮河流域要想走出「經濟谷」,就必須推動這種轉型。
(3)第三,淮河流域形成了較為合理的城市體系,城市經濟發展迅速。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這些城市已經成為不同空間范圍的區域經濟中心,不同程度地發揮著集聚和輻射的作用,推動著區域經濟的發展。程一定認為地級市在構建以城市為中心的淮河流域經濟發展新機制中起著關鍵作用。淮河流域有33個地級市,每個地級市平均轄5個縣,人口500萬。要充分發揮地級市的作用和作用,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形成以地級市為中心的流域經濟發展新機制。根據經濟中心輻射強度與區域經濟空間邊界相適應的原則,淮河流域部分地級市也有必要適度調整行政區劃。
(4)此外,區域經濟學的研究還表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之間的經濟關系主要是城市之間的經濟關系,這種關系的區域空間現象是城市經濟圈或城市群經濟圈的出現。在淮河流域,形成了以蚌埠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以徐州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和以鄭州為中心的城市經濟圈三大城市經濟圈。蚌埠市地處淮河幹流與京滬鐵路交匯處,是淮河流域皖北第一個城市,歷來是淮河中游、皖北兩岸的經濟中心。徐州位於淮河流域中部蘇、皖、魯三省交匯處,京滬鐵路和隴海鐵路交匯處,南京和濟南之間的第一個城市,一直是淮海地區的交通樞紐和經濟中心。鄭州是河南省省會和經濟中心,位於淮河流域西北部,京廣鐵路和隴海鐵路交匯處。河南省淮河流域在鄭州的輻射和吸引范圍內,是淮河流域上游的經濟中心。蚌埠、徐州、鄭州三大中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甚至小城鎮形成了緊密的經濟網路和經濟圈。淮河流域要走出「經濟谷」,必須培育三大城市的經濟中心功能,擴大三大城市經濟圈的經濟聯系、產業聯系和市場聯系,優化淮河流域資源要素配置和區域經濟空間秩序,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主導作用。

Ⅸ 河南省會為什麼從開封遷到鄭州

河南省會從開封遷到鄭州有兩點原因:
(一)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
鄭州位於河南省中部偏北,北臨黃河,西依中嶽嵩山,東、南兩面為廣闊的黃淮平原。鄭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3000多年前商王朝曾建都於此,後來歷朝歷代多在此設立州縣。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清政府向比利時借款修築由盧溝橋經鄭州至漢口的盧漢鐵路,以及由開封經鄭州至洛陽的汴洛鐵路。
1906年4月,由盧漢鐵路改稱的京漢鐵路全線通車。
1908年底,汴洛鐵路也全線通車。後汴洛鐵路又向東西延伸,改稱隴海鐵路。這樣,京漢、隴海鐵路在鄭州交會,使鄭州由一個交通落後的中原小城一躍成為中國中部地區連接東西、溝通南北的重要交通粘土、石灰岩等,其蘊藏量大、分布廣,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價值。
1948年10月鄭州解放以後,經過6年的快速發展,已經是一座擁有50多萬人口的新興工業城市,並成為河南省的經濟中心和全國重點建設城市。
「一五」計劃期間,鄭州被確定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和中南區9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工業化的動力成為省會遷鄭的另一個關鍵因素。當時,國家對鄭州建設的投資是巨大的,僅1953年一年的投資就比解放4年來用於恢復、改建和新建工業的投資總和還要大3倍;1954年的投資又比1953年多55.5%,工業建設大規模展開。尤其是鄭州的紡織工業發展最為迅速。
國家在經濟恢復時期就計劃發展鄭州的紡織工業,1951年建立了國營鄭州紡織機械廠;1952年建立起國營第二棉紡織廠;1954年國營第一棉紡織廠正式投產;同時又在興建國營第三棉紡織廠。當時的鄭州已成為中南區最大的紡織工業城市。
(二)經濟及政治因素

鄭州周圍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鋁土、耐火粘土、石灰岩等,其蘊藏量大、分布廣,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價值。
1948年10月鄭州解放以後,經過6年的快速發展,已經是一座擁有50多萬人口的新興工業城市,並成為河南省的經濟中心和全國重點建設城市。
「一五」計劃期間,鄭州被確定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和中南區9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工業化的動力成為省會遷鄭的另一個關鍵因素。當時,國家對鄭州建設的投資是巨大的,僅1953年一年的投資就比解放4年來用於恢復、改建和新建工業的投資總和還要大3倍;1954年的投資又比1953年多55.5%,工業建設大規模展開。尤其是鄭州的紡織工業發展最為迅速。
國家在經濟恢復時期就計劃發展鄭州的紡織工業,1951年建立了國營鄭州紡織機械廠;1952年建立起國營第二棉紡織廠;1954年國營第一棉紡織廠正式投產;同時又在興建國營第三棉紡織廠。當時的鄭州已成為中南區最大的紡織工業城市。而開封境內以農副產品資源為主,當時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相對缺乏,加上黃河水患的嚴重威脅,所以,「一五」計劃時期開封並未被確定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和重點建設城市。
此外,當時在選擇省會的時候,中央和河南省還有政治方面的考慮,就是要選一個最有利於省領導機關有效地領導全省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城市。從各方面條件來看鄭州最適宜作為省會,特別是便利的交通和適中的位置使鄭州和全省主要城市及廣大農村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正如1952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呈交中央政務院及中南軍政委員會關於省府遷鄭的報告所說:「我省省會原於開封,鑒於位置偏於全省東部,指導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鄭州市則為中原交通中樞,為全省經濟中心,將來發展前途尤大,如省會遷往該市,則對全省工作指導及上下聯系均甚便利,對該市發展也大有裨益。」
因此,河南省會從開封遷到了鄭州。

Ⅹ 河南省洛陽和濟源兩大潛力城市對比,誰更勝一籌

雖然現在處在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各個城市的經濟也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也不免一些城市的經濟總量仍舊比較低,然而現在還能夠單純的用GDP來衡量一個城市整體的經濟發展狀況嗎?在河南有個普通的地級市,它的經濟總量在全省倒數第一,卻能夠和十三朝古都洛陽一爭河南下一個經濟中心的地位,那它的經濟發展算是緩慢呢、還是迅速呢?而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來看看濟源憑借什麼和洛陽爭奪下一個經濟中心,而洛陽又能力挫濟源嗎?


雖然濟源的經濟總量低,但是它的人均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良好,所以在與洛陽的角逐中也是佔一定優勢的,對於這講座城市,你更看好哪一座呢?認為誰更有希望比肩省會鄭州,成為河南的第二大經濟中心呢?

閱讀全文

與河南的經濟中心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飽得故事屋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344
西廂記源於唐代元稹的哪個故事 瀏覽:155
手機幸福卡怎麼取消 瀏覽:60
物業如何發展經濟 瀏覽:285
美女為什麼笑得這么可愛 瀏覽:795
夜鶯講什麼故事 瀏覽:803
夫妻的婚姻如何保持良好的關系 瀏覽:146
自相矛盾是一件什麼體裁故事 瀏覽:319
如何避免眼睛健康 瀏覽:511
愛情中隔閡是什麼 瀏覽:543
經濟學中rs表示什麼 瀏覽:186
鎮政府事業編人員如何改制 瀏覽:788
虎男猴女婚姻會克什麼 瀏覽:17
健康保險價格多少 瀏覽:98
有哪些愛情養成游戲 瀏覽:454
廈門人叫美女叫什麼 瀏覽:992
長春大學哪個美女多 瀏覽:153
大連人美女哪裡最多 瀏覽:770
廣西健康碼怎麼弄場所碼 瀏覽:823
為革命事業壯烈犧牲的人有哪些 瀏覽: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