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加快了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從而推動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體地說:
所有制結構日趨多元化,國民經濟的微觀活力增強。公司制改造推動了國有企業制度創新和機制轉換。國有經濟實行戰略性調整,雖然在CDP中的比重下降,但是效益提高。1989—2001年,國有企業戶數由10.23萬戶減少到4.68萬戶,但實現利潤從743億元增加到2
388.56億元。各種新型的混合所有制經濟迅速壯大,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個體、私營等非公有經濟蓬勃發展,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1/3以上。多元
化的所有制結構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日益顯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市場體系基本形成,生產要素市場初具規模。農產品指令性計劃全部取消,目前農產品批發市場午交易額1.3萬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一半。工業品指令性計劃僅限於5種,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價格由市場競爭決定,企業普遍實現自主生產經營。資本市場發展迅速,證券市價總值超過4.5萬億元,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和外匯市場相繼建立。勞動力市場的發展促進了勞動者自主擇業,
技術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交易量不斷擴大。市場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電子商務等現代化的流通方式正在興起。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逐漸打破,整頓市場秩序取得積極成效。新型宏觀調節體系初步確立,間接調節方式開始發揮主要作用。按照現代
市場經濟規律,中央銀行宏觀調節職能得到加強,金融分業監管體制逐步完善。公共財政框架初步建立,分稅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宏觀調節由主要依靠計劃指令和信貸規模控制等直接手段,轉向綜合運用發展規劃、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間接手段。宏觀調節重點由干預微觀經濟轉向調節市場供求總量變動,由追求速度、數量擴張轉向提高質量、效益和優化結構,注重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適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取向和力度,積累了治理通貨膨脹和應對通貨緊縮趨勢的經驗。
收入分配領域的改革逐步深入。平均主義、大鍋飯式的分配製度基本打破,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格局不斷發展,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新制度正在形成,各種勞動收入與合法的非勞動收入得到國家保護和社會認可。初次分配領域堅持以效率和貢獻為導向,積極探索市場化的薪酬制度。再分配領域側重維護社會公正,努力保證低收入群體分享社會
B.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怎樣促進經濟發展
像石油什麼的國企依靠政府國家的支持進行壟斷經營,而剩下的就可以市場的優勝劣汰,多個相同的企業分市場,這就要進行競爭,從而推動創新和新市場的開發,從而促進經濟發展。這就保證了國家在關鍵地方(石油的國家資源型的)有強力支撐,下面也有積極發展。(其實就是關鍵的社會主義,剩下的資本主義。這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經濟有啥好處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啥好處,不同點就是在關鍵領域的歸屬而已。
C.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體制在我國確立並非一朝一夕,它的建立與逐步完善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
1979年,我國提出了「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以計劃調節為主」的方針,第一次使市場調節在經濟體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
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思想。
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了「建立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經濟體制」的主張。
1989年,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方針。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註:我國在計劃與市場問題上進行觀念更新的上述過程,是在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四大長達14年的時間內逐步實現的。這一觀念更新的過程表明,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不斷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我國生產力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又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從而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具體化、系統化,這就引領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到2000年底,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把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這是進一步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綱領性質文件,必將進一步失去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與創新。
註: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十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與逐步完善的十年。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使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高,推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發生了一系列歷史性變化,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D.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該如何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傳統的計劃經濟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根本的區別,前者起基礎性作用,即主要調節者作用;後者則不起作用或只起很小的作用。而在傳統計劃經濟中,價值規律不起調節作用,調節社會生產和流通的,是國家的指令性計劃.我國之所以實行改革開放,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就是因為原來實行的計劃經濟在20世紀50年代發揮了一段積極作用以後,其弊端日顯突出,效率低,缺乏活力,貨不對路,致使我們與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差距拉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很慢。與此不同,從1979年改革開放到現在,在市場化改革的有力推動下,我國經濟發展加速,25年間年均增速達9.4%,處於世界前列,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人均GDP到去年超過1000美元,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這表明,用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能進一步解放社會生產力,能更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資源,取得更為豐碩的發展成果。
E. 如何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執政。
這是西方國家最不認同的方面。但他們的有識人士在談到中國之所以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卻首先提到這一點。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最近出版的《中國大趨勢》一書中寫道:「分析中國自身的條件和優點,我們不難發現,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是堅定不移地為中國人民謀利益的。這種長遠策略方針的執行不會像西方國家那樣因為總統任期的結束而中斷。中國也沒有導致國家分裂的黨派斗爭,沒有因為路線的突然改變而使發展受阻。」「西方國家仍然宣稱西方民主是最好的執政方式。但是從在中國所見所聞來看,我們不得不懷疑現代民主是否是唯一可接受的民主形式。」[9] (P1、P6)美國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在該報網站上寫道「一黨專政當然有它的缺點。但當這個政黨的領袖是一群相當開明的人時,正如中國的情況一樣,這也會成為巨大的優勢。這樣一個政黨可以強行實施政治上很艱難但對於一個社會在21 世紀的發展來說卻極為重要的政策。」
2.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是中國模式的突出特點。
俄羅斯《導報》2009 年10月9日發表《自由思想雜志》主編弗拉基斯拉夫·伊諾澤姆采夫著文「向中國學習」說:「中國崛起的前提條件是:保留現有企業的國有制,積極主動建設新企業,因此先進行業得到快速發展。」在這次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他們特別看到了國有制的優勢。德國《星期日法蘭克福報》2009 年4 月12日發文說「還有一個將中國區別於其他國家的理由:在其他地方出現放貸困難之際,中國的銀行與一年前相比,甚至擴大了向企業的放貸量。這是上面下達的指示。銀行根本無法抗拒,因為它們畢竟都是國有的。」
3.國家計劃強有力的主導作用。
英國發展問題專家庫克認為:中國總的特徵是「權威的管理與市場經濟體制的結合」。他們談論市場與計劃結合時,強調的是計劃一面。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學院姚樹潔教授說「中國當然有獨特的發展模式。從經濟上講,中國的市場和計劃結合得很不錯。比如說經濟發展中制定五年計劃就很有效。有個五年計劃就像走路時有了目標,可以更清晰地規劃一些大項目。而英國就沒有這樣的計劃,每年只能靠預算來規劃,效果就差很多。」[10]
國際上特別看重國家制定規劃並用它指導社會生產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俄羅斯戰略文化基金會網站2009 年9 月12日發表文章「中國社會主義:普遍性與特殊性」這樣寫道:「無疑,高瞻遠矚也應該算作中國在管理方面的一項優秀傳統。這使中國避免了其他國家的許多毛病。規劃、計算,這些東西在中國是根深蒂固的,它們促使許多人想到,中國的社會主義是相對於其他國家的混亂與無秩序的另外一種選擇。」以上只是簡單地摘出了幾點國際上學者的「中國模式」觀,從這里至少可以窺見他們的更寬的視野,避免了我國學者視野和觀點的偏狹性。
F. 如何更好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不斷改革完善現有經濟體制,廣泛、深入地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充分借鑒世界上的發展經驗,吸取教訓,逐步建立符合自身發展要求的經濟體制。
G. 怎樣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首先必須讓市場通過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2)但市場調節又存在局限性,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等固有的弊端。所以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既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又需要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其中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以行政手段為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