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生態系統如何影響經濟

生態系統如何影響經濟

發布時間:2022-09-02 21:33:56

①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是須臾不可脫離的。離開生態文明單純地去抓經濟發展,不僅不會成功,反而會使經濟發展遠離既定的目標。同樣,離開經濟發展來談生態文明,也不會有真正地發展。

1、生態文明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生態文明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其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礎。我們都知道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

經濟發展雖然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但是,如果離開了生態環境這一前提條件,經濟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通俗地說,如果沒有森林,鋸木廠的價值就為零;如果沒有魚,漁業的價值就為零。

2、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經濟的發展

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物質保障。生態文明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建立新型的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而生態文明建設中遇到的一切問題都要靠發展來解決。

(1)生態系統如何影響經濟擴展閱讀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提出了優、節、保、建四大戰略任務。

一是優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是節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是保

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是建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② 石漠化對地區生態,社會經濟發展有何危害

石漠化的危害的確非常之大,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第一,它直接導致土地承載能力大幅度降低甚至喪失,縮小了人類的生存發展空間,包括減少了我們的耕地資源。第二,加重了自然災害,經常表現為乾旱和洪澇並存的狀態。
第三,嚴重影響長江、珠江流域的生態安全。
第四,容易導致這些地區貧困加劇,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第五,石漠化會造成植被結構簡單化、生態系統簡單化,導致生物多樣性銳減。
石漠化主要發生在岩溶地區,它的成因非常復雜,既有自然因素,更有社會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第一,岩溶地區的基岩大多是碳酸鹽,這種岩石極易流失,它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質基礎。
第二,石漠化地區地形地貌陡峭而且破碎,相對落差大,為雨水沖刷、地表的侵蝕提供了足夠的勢能。
第三,岩溶地區降水量大,而且降水集中,強度很大。這就為雨水沖刷、地表侵蝕提供了足夠的動能。第四,岩溶地區熱量條件非常好,絕大多數地區平均年氣溫在15-20度之間,加快了岩溶的溶蝕速度。第五,酸雨沉降也加速了石漠化的發生。
人為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陡坡耕種。岩溶地區普遍耕地資源較少,特別少的地方人均只有半畝耕地,所以毀林開墾、毀草開墾的現象非常嚴重。在現有的耕地當中,坡耕地佔到40%左右,加劇了石漠化。
第二,過度樵採薪材在農村農業結構當中,佔比達到40%左右。高強度的集中連片樵採容易導致植被破壞、土壤流失,加重了石漠化。
第三,過度放牧,岩溶地區的牲畜一般是放養,不僅破壞植被,而且破壞地表,加重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第四,無序的工礦建設開發也加重了石漠化。

③ 生態經濟系統的構成原理包括什麼

生態經濟系統是由生態子系統、經濟子系統、社會子系統三者共同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相互混合而成的復合系統。在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不僅存在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還有著價值流的循環與轉換。所以說,生態經濟系統是具有獨立的特徵、結構和機能的生態經濟復合體,它有著自身運動的規律性,如物質運轉、能最轉換、信息傳遞和價值轉移都不同於單獨的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
所以說,大多數的復合生態經濟系統就是通常人類見到的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生態經濟系統之間存在著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它們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就組成了有機體,因此生態經濟系統不是自然的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簡單疊加,而是生態經濟要素遵循某種生態經濟關系的集合體。一般來說,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基礎,但經濟系統在依賴其存在的同時也反過來影響它。
一個生態經濟系統既有生態特徵,又有經濟特徵,還有生態與經濟相互交織融合的特徵。生態經濟特點是「生態經濟系統狀態的描述,其關鍵在於分析生態經濟矛盾,透過生態經濟現象,揭示系統的生態經濟本質」。在生態經濟系統中存在著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這種循環和流動在系統中具有普遍性。人類的經濟系統需要依賴於自然生態系統來生存和發展。
人類因為自身的活動涉及很多領域,便因研究的客體形成許多學科,像對生物學、生態學、地質學、物理學、化學等的研究,而人們從生態經濟特徵的角度來研究生態經濟周,就形成生態經濟學。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經濟系統就是地球系統,與之相關的就是人類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以及經濟生態系統等。生態經濟系統因不同的特徵分出許多生態經濟類型和子系統。

④ 生態系統的生態經濟

主條目:生態經濟學
人類本身只是全球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人類社會的正常運轉需要以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作為保證。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由於人與自然的沖突較小,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較弱,生態環境問題還未受到重視,在1850年~1980年間,世界總人口增長2.65倍(吳人堅184),人類經濟行為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愈來愈大,20世紀60年代後期,Herman Daly的「穩態經濟」設想,就已經被認為是生態經濟學的奠基性工作。生態經濟學是生態學和經濟學的交叉學科。 生產的生態化是進行生態經濟建設的重要環節,生態產業指的是按生態經濟原理和知識經濟規律組織起來的,基於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具有高效經濟過程及和諧經濟功能的網路型、進化型產業(吳人堅292)生態產業的特點可以通過與傳統企業的對比來體現:
傳統產業與生態產業特徵比較表 類別 傳統產業 生態產業 系統目標 單一產品內部財務利潤 經濟社會綜合效益,社會功能導向 經營導向 以產品為導向 以消費者和市場為導向 責任 對產品、銷售端負責 對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負責 功能 出售產品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租憑、出售產品的功能 系統結構 線性 網狀 穩定性 對外部依賴高 自平衡性 規模化趨勢 產業單一化、大型化、重復投資嚴重 多樣化、網路化、規模適度 系統耦合關系 單一、縱向的部門經濟 復合、橫向的生態經濟 系統調節機制 正反饋調節為主 正負調節平衡 經濟效益 局部效益高、整體效益低 綜合效益高、整體效益大 資源消耗 掠奪式 減量化、再資源化和再循環 廢棄物 外排、負效益 系統內部資源化、正效益 環境保護 末端治理、高投入、低回報 過程式控制制、低投入、高回報 行為生態 被動、分工專門化 主動、一專多能 自然生態 廠內外環境分離 與廠外環境構成復合生態體 景觀生態 灰色、破碎、反差大 綠色、和諧 進化能力 代價高 協同進化、代價小 管理機制 人治、調節能力弱 生態控制 研發能力 低、封閉性 高、開放性 可持續能力 低 高 (吳人堅293~294,有刪節) 綠色消費是生態經濟建設的又一重要環節。綠色消費,也稱可持續消費,指一種以適度節制消費,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崇尚自然和保護生態等為特徵的新型消費行為和過程。綠色消費,不僅包括綠色產品,還包括物資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對生存環境、物種環境的保護等。
主要特徵:簡朴、擯棄過度消費與過度包裝、使用綠色材料與綠色食品

⑤ 如何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

20世紀以來,人類的城市化速度在日漸加快。據1997年聯合國人居中心預測,到2030年全世界將有60%以上的人口居住於城市,20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達61%。因此,城市作為人類的聚集地已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即使如此,人類的衣、食、住、行和從前一樣離不開自然界,城市也必須依賴於為其提供物質與能量、並可接納其「代謝」廢物的生態系統才能存在。歐洲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29個大型城市的研究表明[1],任何城市生態支撐系統的面積至少為此城市面積的500~1000倍。但在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同時,城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保護的矛盾使城市的發展面臨嚴峻考驗。

1984年馬世駿等[2]提出了「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概念。城市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具體體現。顯然,城市中的自然生態系統構成了城市的框架,是公眾健康和城市環境改善的基礎。城市生態系統對於城市內區域性環境問題(大氣污染、雜訊等)的就地解決十分有效[1]。因此,城市生態系統功能的研究就顯得更加重要。一般來說,城市生態系統是由公園、河流、森林、農田、果園苗圃、行道樹、廣場、屋頂花園和立體綠化等要素構成的,是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共同組成的網路結構[3]。本文重點從自然生態系統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功能的類型與內涵,並探討了其在評價和維持城市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城市總體規劃及土地利用中的重要性。

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2.1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概念與內涵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開始成為一個科學術語,並且成為生態學與生態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分支。Springer-Verlag首次使用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Service」一詞,並列出了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環境服務」功能,包括害蟲控制、昆蟲傳粉、漁業、土壤形成、水土保持、氣候調節、洪水控制、物質循環與大氣組成等方面。稍後,在1981年,著名生態學家Ehrilship與 Holdren論述了生態系統在土壤肥力與基因庫維持中的作用,並系統地討論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將會怎樣影響生態服務功能,以及能否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替代自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等問題[4]。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一詞很快地為生態學家所接受。

1997年Daily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定義為:生態系統與生態過程所形成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並認為它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食品、醫葯及其他生產生活資料,還創造與維持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統,形成了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環境條件[5]。

2.2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類型劃分

1997年Robert Costanza等[6]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和自然資本」,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巨大反響。Costanza等將全球生態系統類型劃分為海洋、森林、草原、濕地、水面、荒漠、農田、城市等16個大類26個小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劃分為氣候調節、水調控、水土流失控制、物質循環、污染凈化、文化娛樂價值等17種功能。以上17種服務功能類型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大方面:即生產和生活方面
生態系統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生物體和它們周圍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綜合體。而城市是在人類不斷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實際上,與真正的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發展快、能量及水等資源利用效率低、區域性強、人為因素多等特徵,因此並非發展成熟的自然生態系統。著名生態學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蟲」。

生態系統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生物體和它們周圍的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共同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綜合體。而城市是在人類不斷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人工—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實際上,與真正的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發展快、能量及水等資源利用效率低、區域性強、人為因素多等特徵,因此並非發展成熟的自然生態系統。著名生態學家Om[1]在1971年就曾提出「城市可以看作是生物圈的寄生蟲」。

⑥ 生態經濟系統的原理

(1)追求的目標不同傳統工業發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目標為己任,忽略了對生態效益的重視,導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發生;而生態工業將工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並重,從戰略上重視環境保護和資源的集約、循環利用,有助於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2)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不同傳統工業由於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目標,只要有利於在較短時期內提高產量、增加收入的方式都可採用。因此,工礦企業林立,資源的過度開采、單一利用等狀況比比皆是,引發資源短缺、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生態工業從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兼顧的目標出發,在生態經濟系統的共生原理、長鏈利用原理、價值增值原理和生態經濟系統的耐受性原理指導下,對資源進行合理開采,使各種工礦企業相互依存,形成共生的網狀生態工業鏈,達到資源的集約利用和循環使用。(3)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的要求不同傳統工業由於只注重工業生產的經濟效益,而且是區際封閉式發展,導致各地產業結構趨同、產業布局集中,與當地的生態系統和自然結構不相適應。資源過度開采和浪費、環境惡化嚴重,不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生態工業系統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其中的人流、物流、價值流、信息流和能量流在整個工業生態經濟系統中合理流動和轉換增值,這要求合理的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以與其所處的生態系統和自然結構相適應,以符合生態經濟系統的耐受性原理。(4)廢棄物的處理方式不同傳統工業實行單一產品的生產加工模式,對廢棄物一棄了之。因為這樣有利於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產出率,從而提高其經濟效益。而生態工業不僅從環保的角度遵循生態系統的耐受性原理而盡量減少廢棄物的排放,而且還充分利用共生原理和長鏈利用原理,改過去的「原料—產品—廢料」的生產模式為「原料—產品—廢料—原料」的模式,通過生態工藝關系,盡量延伸資源的加工鏈,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資源,既獲得了價值增值,又保護了環境,實現了工業產品的「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過程式控制制和利用。(5)工業成果在技術經濟上的要求不同各種生態產品,無論作為生產資料,或作為消費資料,都強調其技術經濟指標有利於經濟的協調,有利於資源、能源的節約和環境保護,而傳統的工業產品對此沒有要求。(6)工業產品的流通控制不同只要是市場所需的工業產品,傳統工業一律放行,而生態工業卻加入了環保限制。只有那些對生態環境不具有較大危害性,而且符合市場原則的工業產品才能流通。這無疑更利於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口、經濟、環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⑦ 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關系

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是兩大平衡的系統:兩者關系是並列關系。簡而言之,經濟系統的建立要以完善生態系統為前提。也就是說:發展經濟要以生態環境的保護為前提;惡劣的環境下,不利於經濟系統的構建。反過來,經濟發展了,就有利於加大生態系統的建設投入,加快生態產業的研發和保護,使生態系統越來越好。總之,人類發展經濟,應以環境保護為前提,既重視經濟效益又重視環境效益,使兩者達到和諧的統一。

⑧ 生態平衡原理對人類經濟活動有什麼啟示

人類根據蒼耳特性發明了魔術貼 人類根據蝙蝠回聲定位發明了雷達 人類根據鯨魚儲水特性發明的潛水艇 人類根據打孔的飯勺發明了拉鏈 人類根據鳥鳥類飛行機構原理發明的滑翔機 人類根據蜻蜓的翅膀發明了飛機 人類根據海豚的定位能力發明了聲納

⑨ 氣候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接威脅著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1992年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確立了穩定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最終目標。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第三次締約方會議通過了《京都議定書》,為發達國家規定了量化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公約和議定書還都強調了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性。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比較顯著的國家。觀測表明,過去100年全國平均氣溫上升了0.7~0.8℃;模型預測到2020年溫度還將上升0.2~3.7℃,到2100年溫度將上升1.3~8.9℃。到2050年,我國沿海海平面將上升約12~50 cm。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概率也將有所變化。氣候變化將給中國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是現實的和多方面的,目前已經觀測到的主要影響有:沿海海平面每年上升了1~3 mm;渤海和黃海北部冰情等級下降,西北冰川面積減少了21%,西藏凍土最大減薄了4~5 m;20世紀80年代以來,春季物候期提前了2~4天,北方乾旱受災面積擴大,損失加重,南方洪澇加重,損失加大,廣西和海南海域發現珊瑚礁白化。

氣候變化將繼續對我國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對能源生產、能源密集型工業生產、農牧業生產、森林和草地、水資源供需、沿海地帶等的影響較為顯著,而且這些影響以負面為主,某些影響具有不可逆性。

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產量波動增大。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減產為主。2050年後受到的沖擊會更大,甚至威脅到糧食安全。

近40年來六大江河的實測徑流量都呈下降趨勢,未來50~100年,北方地區的部分省份年平均徑流深減少2~10%;而南方地區卻平均增幅達24%。預計2010~2030年我國西部地區每年缺水量約為200億m3。

中國的海岸帶在響應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方面不同於歐美,風暴潮極端氣候事件是中國沿海致災的主要原因,黃河、長江、珠江三角洲是最脆弱地區。到2030年我國沿岸海平面上升幅度為0.01~0.16m。將對我國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引起熱浪頻率和強度的增加,由極端高溫事件引起的死亡人數和嚴重疾病將增加。預計氣候變化將增加心血管病、瘧疾、登革熱和中暑等疾病發生的程度和范圍。

氣候變化對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以及對旅遊者的安全和行為將產生重大影響。有時對旅遊業造成嚴重打擊。

由於全球變暖,將加劇未來我國空調製冷的電力消費的持續增長趨勢,對保障電力供應帶來更大壓力。氣候變化引起的凍土融化也將對青藏鐵路等重大建設工程產生不利影響。

⑩ 什麼是經濟生態系統(定義)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經濟生態系統就是【人類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不是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簡單地疊加,而是在人的主觀作用下,由生態、經濟和技術三個子系統不可分割地、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建成了有機的聯系,形成了以人為中心、以人類更好地生存、生活為目的的、統一的結構.】

閱讀全文

與生態系統如何影響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廂記源於唐代元稹的哪個故事 瀏覽:155
手機幸福卡怎麼取消 瀏覽:60
物業如何發展經濟 瀏覽:285
美女為什麼笑得這么可愛 瀏覽:795
夜鶯講什麼故事 瀏覽:803
夫妻的婚姻如何保持良好的關系 瀏覽:146
自相矛盾是一件什麼體裁故事 瀏覽:319
如何避免眼睛健康 瀏覽:511
愛情中隔閡是什麼 瀏覽:543
經濟學中rs表示什麼 瀏覽:186
鎮政府事業編人員如何改制 瀏覽:788
虎男猴女婚姻會克什麼 瀏覽:16
健康保險價格多少 瀏覽:97
有哪些愛情養成游戲 瀏覽:452
廈門人叫美女叫什麼 瀏覽:990
長春大學哪個美女多 瀏覽:153
大連人美女哪裡最多 瀏覽:768
廣西健康碼怎麼弄場所碼 瀏覽:822
為革命事業壯烈犧牲的人有哪些 瀏覽:439
如何引導企業更好的投資實體經濟 瀏覽: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