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近幾年gdp增長率
列舉近5年我國GDP總量以及增長率 - : 2008年美國gdp(國內生產總值):143690.8億美元,2008年gdp實際增長2.2%.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ct)是指一個國家(國界范圍內)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
我國歷年GDP增長率是多少? - : 不知道你曉不曉得,每年國家統計局都會修正以前的經濟數據,並且全都是上調,所以,改革開放31年來,GDP年增長率在10%稍多一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2005~2009年中國第二次經濟普查修訂數據,2007年增長率與1992年以來最高值持平...
歷年中國gdp增長率: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13.40% 11.80% 10.20% 9.70% 8.80%1998 1999 2000 2001 20027.80% 7.10% 8.00% 7.30% 8.00%2003 2004 20059.10% 10.10% 9.90%
近十年我國GDP總量情況:總額與增長率. - : 近十年我國主要GDP指標(基於現價;GDP:百萬元;人均GDP:元) 年份 GDP(本幣) GDP(美元) 增長率(%) 人均GDP(本幣) 人均GDP(美元) 人均GDP增長率(%) 2010 39...
中國近8年經濟增長及gdp的增長: 2007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率逐年緩慢降低,但是,依然保持住了較高的增長水平,但在2008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後,觸發了全球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從北美洲向歐洲蔓延,使得中國出口量減少,拉動市場處在下行狀態.為讓國內經濟恢復活躍的活力,中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刺激計劃,這雖然維持了經濟增長,但也使隨後的幾年出現 產能過剩的後遺症.這期間,從2011年起,中國一躍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長率近年雖然有所放緩,但依然高於全球各國的水平,2014年國內經濟增長率將近7.5%,經濟總量已達6.5萬億美元,約佔全球的20%.
中國近五年來GDP總量及其增速變化情況是怎樣的? - : 我國近10年GDP數據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從2006年的217657億元人民幣,到2015年的676708億元人民幣,十年時間里中國GDP提高了300%.但年度增長率確實呈逐年下降的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2016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340637億元,GDP同比增長6.7%,預計全年GDP增長率為6.7%,比2015年6.9%的增長率有所降低.
中國歷年國民經濟增長率 - : 1953 15.6% 1954 4.2% 1955 6.8% 1956 15.0% 1957 5.1% 1958 21.3% 1959 8.8% 1960 -0.3% 1961 -27.3% 1962 -5.6% 1963 10.2% 1964 18.3% 1965 17.0% 1966 10.7% 1967 -5.7% 1968 -4.1% 1969 16.9% 1970 19.4% 1971 7.0% 1972 3.8% ...
中國2020年GDP增長2.3%,那2021年GDP增長目標是多少? - :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GDP目標增長6%以上.當前,中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經濟不僅有速度,更有質量.6%以上經濟增速目標,要放在2021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綜合目標中才能看到其中所蘊含的「含金量」.2021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進出口量穩質升,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這一系列發展目標綜合反映出中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思路.
中國GDP的各產業各個年份增長率 - : 中國各產業各個年份增長率 (單位:%;不變價,上年為100%) 年份 GDP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工業(第二產業) 建築業(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2013年 7.7 4.0 7.8 7.6 9.5 8.3 2012年 7.8 4.5 8.1 7.9 9.3 8.1 2011年 9.3 4.3 10.3 10.4 9.7 9.4 ...
近幾年中國GDP增長情況 - :11月4日,世界銀行發布的最新《中國經濟季報》認為,中國正在穩步實現2009年8%的GDP增長目標,預測GDP增長將達到8.4%. 世界銀行同時發布的《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半年報》也表示,中國...
⑵ 1992年到2020年中國GDP年增速是達到百分之多少
是6.1%,社科院在12月24日發布了《經濟藍皮書:2019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對2019年GDP增速的預測為6.3%,相比於2018年放緩0.3%。
社科院表示,2019年中國的經濟將在新常態下運行在合理區間,就業、物價保持基本穩定,中國經濟不會發生硬著陸。
(2)20年國民經濟增長率是多少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整個經濟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來說,中國經濟是靠大量廉價勞動力、積極引進外資成功的,現在中國能否轉變為內需主導型經濟,是關鍵。
同時,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房產泡沫等問題也困擾著中國,人民幣匯率、全球變暖等,也需要中國擔負起大國應有的責任。下面從一些具體數據來認識中國的GDP。
⑶ 中國歷年gdp增長率一覽表
2月28日上午,《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布。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143670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年末全國人口14126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8萬人。
*
國家統計局局長盛來運評價公報數據時表示,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
中國男性人口出現下降
*
人口數據方面,年末全國人口14126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142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出生率為7.52‰;死亡人口1014萬人,死亡率為7.18‰;自然增長率為0.34‰。全國人戶分離的人口5.04億人,其中流動人口3.85億人。
*
*
圖表來源:《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
從性別構成看,男性人口72311萬人,女性人口68949萬人,男比女多3362萬人。中新財經記者注意到,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20年男性人口為72357萬人,女性人口為68855萬人,這意味著2021年男性人口下降了46萬人。
*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國家統計局歷年數據梳理發現,2021年是中國男性人口近60年來(自1962年以來)首次出現減少的年份。
*
統計公布發布一系列國民經濟數據
*
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
*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3086億元,比上年增長7.1%;第二產業增加值450904億元,增長8.2%;第三產業增加值609680億元,增長8.2%。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7.3%,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9.4%,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3.3%。
*
全年最終消費支出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3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1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7個百分點。
*
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0976元,比上年增長8.0%。國民總收入1133518億元,比上年增長7.9%。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46380元/人,比上年提高8.7%。
*
就業是民生之本。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4652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6773萬人,佔全國就業人員比重為62.7%,比上年末上升1.1個百分點。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比上年多增83萬人。全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1%。年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6%。全國農民工總量29251萬人,比上年增長2.4%。其中,外出農民工17172萬人,增長1.3%;本地農民工12079萬人,增長4.1%。
*
去年物價保持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上漲0.9%。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上漲8.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11.0%。農產品生產者價格下降2.2%。12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個數為53個,下降的為17個;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個數為43個,持平的為1個,下降的為26個。
*
年末國家外匯儲備32502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336億美元。全年人民幣平均匯率為1美元兌6.4515元人民幣,比上年升值6.9%。
*
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成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8.2%,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5.1%;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2.9%,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2.4%。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6.0%。全年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7.1%。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367.7萬輛,比上年增長152.5%;集成電路產量3594.3億塊,增長37.5%。全年網上零售額130884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4.1%。全年新登記市場主體2887萬戶,日均新登記企業2.5萬戶,年末市場主體總數達1.5億戶。
*
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新成效。全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22]比上年下降2.7%。在監測的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全年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佔64.3%,未達標的城市佔35.7%;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30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9.1%。3641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全年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4.9%,Ⅳ類斷面比例為11.8%,Ⅴ類斷面比例為2.2%,劣Ⅴ類斷面比例為1.2%。
*
來源:綜合國家統計局、中國新聞網、中新財經、第一財經
","force_purephv":"0","gnid":"958b712e8f54ec6a2","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253","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11c6351dd4f3432b.jpg","width":"600"}]}],"original":"1","pat":"art_src_1,sexf,sex8,sexc,fts0,sts0","powerby":"cache","pub_time":1646041551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redirect":0,"rptid":"2a728a0dd0f85559","src":"映象網","tag":[{"clk":"keconomy_1:國內生產總值","k":"國內生產總值","u":""},{"clk":"keconomy_1:國家統計局","k":"國家統計局","u":""},{"clk":"keconomy_1:中國","k":"中國","u":""}],"title":"2021年中國全年GDP破110萬億 中國男性人口出現下降中國GDP的各產業各個年份增長率 - : 中國各產業各個年份增長率 (單位:%;不變價,上年為100%) 年份 GDP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工業(第二產業) 建築業(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2013年 7.7 4.0 7.8 7.6 9.5 8.3 2012年 7.8 4.5 8.1 7.9 9.3 8.1 2011年 9.3 4.3 10.3 10.4 9.7 9.4 ...
中國2003~2013,10年的GDP增長率各是多少? - : 2003年 10.00%2004年 10.10%2005年 11.30%2006年 12.70%2007年 14.20%2008年 9.60%2009年 9.20%2010年 10.50%2011年 9.30%2012年 7.80%2013年 7.70%
歷年中國gdp增長率: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13.40% 11.80% 10.20% 9.70% 8.80%1998 1999 2000 2001 20027.80% 7.10% 8.00% 7.30% 8.00%2003 2004 20059.10% 10.10% 9.90%
1953 - 2006年中國歷年GDP增長率 - : 1953 15.6%1954 4.2%1955 6.8%1956 15.0%1957 5.1%1958 21.3%1959 8.8%1960 -0.3%1961 -27.3%1962 -5.6%1963 10.2%1964 18.3%1965 17.0%1966 10.7%1967 -5.7%1968 -4.1%1969 16.9%1970 19.4%1971 7.0%1972 3.8%1973 7.9%...
我國歷年GDP增長率是多少? - : 不知道你曉不曉得,每年國家統計局都會修正以前的經濟數據,並且全都是上調,所以,改革開放31年來,GDP年增長率在10%稍多一些.希望對你有幫助. 2005~2009年中國第二次經濟普查修訂數據,2007年增長率與1992年以來最高值持平...
中國歷年gdp一覽表 - : 中國最近5年的GDP為:2019年14.34萬億美元,2018年13.89萬億美元,2017年12.31萬億美元,2016年11.23萬億美元,2015年11.06萬億美元.注:以上數據僅供參考.
2007年至2018年中國GDP增長率 - : 中國2007年至2018GDP年度增長率:2018年增長6.8%,其它年份如下供參考.
近十年我國GDP總量情況:總額與增長率. - : 近十年我國主要GDP指標(基於現價;GDP:百萬元;人均GDP:元) 年份 GDP(本幣) GDP(美元) 增長率(%) 人均GDP(本幣) 人均GDP(美元) 人均GDP增長率(%)2010 39,798,315 5,879,063 10.3 29,748 4,394 (N)2009 34,...
1990 - 2010年中國GDP值是多少 - : 中國歷年GDP數據歷年主要GDP指標(基於現價;GDP:百萬元;人均GDP:元)年份 GDP(本幣) GDP(美元) 增長率(%) 人均GDP(本幣) 人均GDP(美元) 人均GDP增長率(%)2010 39,798,315 5,879,063 10.3 29,748 4,394 (N)...
⑷ 中國近20年的經濟增長率
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連續性的特徵。20世紀後半期,尤其是80年代末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將深刻地影響21世紀初世界經濟的基本狀況。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區域經濟合作的加深和知識經濟的推進對新世紀的影響最大。國際貿易、投資與生產的變化,是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的晴雨表。反過來,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又在質與量兩方面影響著國際貿易、投資與生產。
21世紀前5年世界經濟的基本狀況
21世紀初世界經濟的基本特徵並不是一夜之間突然形成的,它同20世紀的國際政治、經濟現實緊密相關。20世紀國際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建立在兩次世界大戰和持續近半個世紀的美、蘇兩極世界之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冷戰,反映在經濟上,實質是兩種經濟體制的競爭。90年代初,冷戰格局隨著蘇聯和東歐劇變而宣告結束。90年代前期,世界經濟經歷了一個從衰退到緩慢回升的階段。發生在90年代後半期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經濟陷入低谷,也說明現在的世界經濟體系並不完全適應變化中的國際經濟的需要。
(一)世界經濟仍處於調整期,呈現低速穩定增長態勢
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經歷了一個激烈動盪的階段,出現了兩次經濟增長速度大幅下降的局面,最終導致90年代的全球平均經濟增長率低於80年代與70年代。由此世界經濟進入調整期,一方面,在世界不同區域,經濟狀況的差異比較大;另一方面,這個調整在對世紀的前5年還將繼續。
(1)東亞地區的經濟調整將基本完成
據亞洲開發銀行統計,最近20年,東亞經濟年平均增長8%,遠遠高於全部發展中國家年平均4.3%、發達國家年平均3%的經濟增長率。東亞地區成為世界上最具經濟活力的區域,同時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與投資市場之一。1997年的金融危機不僅打斷了東亞經濟的高速增長,而且不同程度蔓延到了其他地區,對90年代末世界經濟的影響很大。
因此,我們的一個基本觀點是,21世紀的前5年中,東亞經濟將進入一個低速、穩定增長的階段。東亞區域各國將進一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以求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的增長點。東亞區域經濟復甦,對我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貿易與投資方面。我國同東亞其他國家的競爭將會加劇。
(2)以歐洲聯盟為代表的歐洲經濟將逐步走出低谷
歐洲經濟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歐洲的不同區域其影響力又有較大的差別。歐洲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塊,俄羅斯、獨聯體和歐洲其他國家以及波羅的海三國為一塊,這一塊除俄羅斯外,其餘國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不甚顯著。第二塊是前東歐國家(現在一般稱為中東歐國家),包括10個國家。它們在政治、經濟方面都積極向歐洲聯盟靠攏,但自身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較小。中東歐國家同我國的經貿合作規模較小,對我國的影響也不大。第三塊是以歐洲聯盟為代表的西歐國家。這一塊是歐洲經濟的主要部分,對整個世界經濟的影響極大,同我國的聯系也很密切。
進入21世紀時,歐盟在經濟調整方面將可能加快步伐,其經濟增長速度仍將維持低速穩定增長的態勢。21世紀前5年,歐盟對世界經濟將會產生影響的事件有:歐元完成過渡階段正式進入流通領域和歐盟的東擴(第五次擴大)。
歐元能否順利完成過渡正式進入流通,對世界經濟將產生很大的影響。1999年1月1日歐元在領定同區內各成員貨幣匯率的同時,正式亮相。原本各國寄予厚望,預測歐元將是一種強勢貨幣,但歐元一登台很快就開始持續走低。歐元走低是有利於歐盟經濟發展與調整的,它可以推動歐盟出口增加,但歐元走低卻不利於歐盟形象,也不利於歐元區下一步的擴大。如何提高人們對歐元的信心,是 歐盟進入新世紀時的一項重要任務。歐元的發展必定會對國際貨幣體系產生重大影響。
歐盟已經開始了東擴的行動,准備將中東歐10個轉軌國家和1個地中海國家分批吸納到歐盟。東擴如果成功,歐盟將由現在的15國擴大到26國,從長遠來說將使歐盟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
盡管歐盟在一體化進程方面進展較大,但它在經濟調整方面也存在一些難題。例如,目前的失業率仍處於較高水平(1998年為10.6 %)。降低失業率成為歐盟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還有如歐元區成員同其它歐盟成員之間的經濟協調問題。經濟一體化的任何措施、行動,都必須首先確保整個歐盟一體化不受到損害。
(3)美國仍將保持世界經濟領頭羊的地位
美國在21世紀的前5年中,將進一步調整其以全球為目標的政治、安全和經濟戰略。依據在經濟、科技領域的絕對優勢,以加強其在全球的主導地位,繼續發揮對整個世界繹經濟的領導作用。1996年7月,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發表的題為《利國的技術》報告,得出的 一項結論是,「到20世紀結束時,信息將成為世界經濟系統中的最重要商品。美國創造知識 的速度以及利用新知識的能力,將決定下一世紀美國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
在信息產業發展的強有力帶動下,美國經濟已連續增長約107個月。從美國經濟目前調整的情況看,只要沒有重大偶然因素,未來5年中美國經濟將保持穩定發展。
綜上所述,由於受到90年代後半期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因此進入到了一個調整階段。這一調整在下一世紀初的5年裡可望完成。整個世界經濟將呈現低速、穩定增長態勢。發達國家以及受90年代末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國家,調整速度可能會快一些,調整的效益更容易體現。
從經濟調整的內容看,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將處於工業化產業結構調整的水平。有一些發展中國家,甚至僅僅處於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過渡的時期,但一些經濟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已經或正在進入「先進經濟體」的行列。在21世紀的前5年裡,這部分國家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的走向將趨於明確,它們努力在科技、信息、服務和管理等領域推進和提升自己的產業結構。發達國家將真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它們的經濟調整是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知識與智力資源,藉助所擁有的強大經濟基礎,在世界范圍內獲取高額利潤。
這次世界經濟調整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持續時間長,可能到2005年方能結束;二是涉及范圍廣,大多數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將被捲入這一調整的潮流;三是調整內容發生質的改變,不僅要解決產業結構失衡問題,而且要通過科技和信息來推動這一調整進程
(二)貿易的增長速度將繼續超過生產的增長速度
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貿易的增長率連續超過世界生產的增長率。世界貿易增長與生產發展的相關程度不斷提高。據一份研究報告稱,1960年一1969年間,世界生產每增長1%,世界貿易量增加1.42%;1970年—1979年間,世界生產每增長1%,世界貿易量增加1.25%;1990年—1994年間,世界生產每增長1%,貿易量增長2%。貿易增長與生產發展的相關度達到空前的水平,並且還在不斷提高。
世界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將使世界各國(地區)的比較利益更加明顯,促使各國進行進出口結構調整。如果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得以更好地推進,將使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獲得一定改善。國家間的貿易活動將更加頻繁,貿易仍將是各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在21世紀的前5年裡,國際貿易結構也將發生重大變化。可能出現的一種情況是,原材料等初級產品貿易數量將大幅增加,但價格則相對較低且變化無常。同它相對應的是,製成品貿易將大幅增長,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將佔世界貿易總額的較大比重。出現這種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人口增加的壓力將推動初級產品貿易的發展。
第二,相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那些最不發達國家只能依靠初級產品出口量的增加,緩慢推動經濟增長。
第三,世界出口商品結構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展示知識化經濟時代的特徵。以微電子、生物工程、新材料、光導纖維、航天工程海洋工程、計算機軟體和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興工業日新月異,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從而推動出口商品結構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深加工、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將成為製成品貿易的主要內容。
(三)國際貿易格局分布不平衡加大經濟差距
21世紀初的前5年,國際貿易格局分布的不平衡將進一步拉開不同類型國家間的經濟差距。下述幾個方面的狀況可能在未來5年裡繼續存在。
(1)發達國家仍將占據國際貿易的主導地位。
(2)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佔比重呈下降趨勢,發展中國家所佔比重呈上升趨勢。這一現象一方面說明,有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參加到國際貿易中來,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在增加;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所佔份額下降,並不意味著發達國家主導地位的喪失。
(3)發展中國家內部將進一步拉開差距。一些經濟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將成為重要的貿易國,在經濟發展上更接近於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水平。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基本上仍處於原料提供國和製成品銷售市場的地位。
這些國家由於處在國際生產與分工體系的最底層,受到種種國際、國內因素的限制,因此,從國際貿易的發展中獲得的利益將是有限的,經濟可能繼續處於低水平狀態。
(四)跨國公司、區域經濟合作對國際貿易的推動
國際貿易發展中,服務貿易將會有很大發展,在整個貿易中的比重將顯著加強,可望由90年代中期的約1/5強,上升到21世紀初的1/3以上。服務貿易、技術貿易與商品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跨國公司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力,在下世紀初的國際貿易中,必定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區域經濟合作的進一步發展,對貿易的推動也將是十分明顯的。無論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還是亞歐經濟合作,或者是跨大西洋的歐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合作,其目標都是推動區內相互貿易的自由化。北美、西歐、日本、東亞和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將保持世界主要市場或重要市場的地位。這是同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聯系在一起的。
(五)國際資本流動的發展變化
(1)國際資本流動的基本形式有三種,即銀行貸款、證券投資和直接投資。21世紀初國際資本流動的一個重要變化,是證券投資將成為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方式,這是信息革命推動下,金融全球化發展的結果。另外,國際直接投資在下世紀初,仍將是國際資本流動的重要形式,但投資的方式將有很大變化,對各國經濟的影響十分顯著。
(2)未來幾年國際資本的流向仍然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也是國際資本流動的主要輸出國。一部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將成為國際投資的重要吸收國。原因是這部分國家在下世紀初,將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自由化和私營化將進一步發展。
(3)伴隨國際直接投資在21世紀的擴張,投資部門結構也將發生變化,即從初級產業、資源加工型產業轉而投向服務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將進一步趨向於採用兼並與收購。
(4)跨國共購繼續成為外國直接投資(下文簡稱FDI)的重要方式。東道國吸引投資的目的是刺激本國經濟的發展,而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目的則是為了在國際間增強競爭力,兩者之間必須進行協調。從國際間的情況來看,能否更多更好地吸引FDI,關鍵在於能否採取適應跨國公司的政策。據聯合國貿發會議《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1998年全世界有60個國家對145項涉及外國直接投資的法規進行了修改,其中136項(占總數的94%)的修改是為了給FDI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
21世紀前15年世界經濟的基本狀況
(-)世界經濟的調整完成,進入新一輪的高速發展期
在經濟全球化的強有力推動下,世界經濟調整的完成,將使各國按照比較利益原則參與國際分工,在更大范圍內追求要素的最佳組合。整個世界經濟將進入新一輪的高速發展時期。
(1)始於20世紀90年代的全球性經濟調整將推動各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方向發展,特別是作為世界經濟增長主要推動者的發達國家以及經濟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因利用了這次經濟調整的契機,不同程度地將高科技、信息和知識作為下一個世紀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所以其發展將是很迅速的。因此,下一個世紀前15年內,世界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源於高科技,信息和知識在投資、貿易和生產等領域的高度應用。
(2)下一輪世界經濟的高速增長必然會繼續加劇世界經濟的不平衡。對於「邊緣化」國家來說,同世界其他國家的差距將會進一步擴大。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1971年制訂了最初的最不發達國家標准,到1994年進行了5次修訂。伴隨著每一次修訂,最不發達國家的數量也在增加。按照1994年的標准,到1994年底全世界共有48個最不發達國家(1971年時有25個),分布在非洲(33國)、亞洲(9國)、美洲(1國)和大洋洲(5國)。
上述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是未來15年裡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不穩定因素。消除貧困,緩和不平衡是國際社會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貿易自由化成為基本潮流,但仍有變數存在
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的區域經濟合作,在未來15年裡將形成機制化。不僅區域經濟合作圈內部,貿易壁壘將極大地降低甚至基本消除,而且區域經濟合作圈相互之間的貿易自由化也將得到極大發展。貿易自由化成為不可逆轉的基本潮流。
在貿易自由化潮流下,發達國家是主要獲利者。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貿易自由化不啻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有助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本國市場與本國工業將受到發達國家資本強有力的沖擊。
從總體趨勢上說,貿易自由化不可逆轉,各國間的貿易因此將得到迅速發展。但應當指出,一些國家為了本國的國家利益,將會製造出一些新的貿易壁壘,從而對貿易自由化形成障礙。當發展中國家和一些努力加入世貿組織的國家,還未來得及處理如何將其國內經濟政策適應世貿組織的多邊貿易體制規則這類嚴肅問題的時候,發達國家已把更多的新議題,列入世貿組織新的議事日程中去了,使這些國家面臨嚴峻的國際環境。例如,貿易與環境保護,貿易與勞工標准以及貿易與競爭政策等等類似的「新貿易問題」,都已列入了世貿組織的談判議程。這些問題以抵制「生態傾銷」、「社會傾銷」及「不公平競爭」為借口,必然會給21世紀的國際貿易帶來新的障礙,對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改善帶來阻力,從而也給未來的多邊貿易體制帶來幾多變數。
(三)高新技術產品貿易在各國進出口貿易中將占很大比重
未來世界經濟的增長主要是建立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之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科技產業日益成為產業結構的中堅,高新技術產品將不斷涌現並成為未來15年內重要的貿易內容。世界銀行《1998/99年世界發展報告》指出,幾乎所有的經合組織成員,高科技產業在製造業總增加值中的比重增加,在出口中的增加相當顯著。
近年來美國的經濟增長中有2/3來源於美國發展最快的信息技術產業。美國信息技術產品的出口額已佔出口的總額的40%,下一世紀這個比例還將有更大的增加。這種變化在其他國家亦是如此。以中國為例,高新技術產業今後幾年內也將保持高速增長,據估計全社會電子信息產品市場規模在2000年將達到1萬億人民幣,2010年可能達到6萬億人民幣。中國將成為世界電子信息業的強國和全球最大的電子市場之一。
高新技術產品生產和出口的增加,不僅提高了人類生活質量,而且,其產品生產的擴大會在規模效應的作用下,急劇地降低生產成本,並帶動相關產品的出口。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形成嚴峻挑戰,同時也是一個發展機遇。
(四)國際貿易的變化趨勢
(1)綠色貿易成為主流。將在未來獲得長足發展的知識經濟,可以說是一種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這與傳統工業不同,傳統工業是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以獲取最大利潤為目的,因而不考慮或很少考慮環境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未來15年裡,生產、貿易和消費的觀念將發生很大變化。高技術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將遵循一種新的指導思想,即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開發尚未利用的富裕自然資源,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資源。因此知識經濟下的生產更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配合。在此基礎上,綠色消費將成為潮流,綠色貿易將順應環境保護的客觀要求而得到極大發展。
(2)發展中國家將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推動力量。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幾十年的奮斗,一些發展中國家(地區)在邁向工業化的目標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其經濟結構正在迅速與發達國家趨同,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中國、韓國和東南亞國家將發揮重要作用。1995年7月的第28屆東盟外長會議表示,與會各國將全力支持在2003年建成東盟自由貿易區,屆時將出現一個約4.7億人口的大市場。盡管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東盟受到沉重打擊,但從目前情況看,東盟已從打擊中復甦,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時也必定是貿易大國爭奪的重要市場。
雖然上述發展中國家(地區)不可能與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處於同等地位,但新的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將大大促進其國民經濟的發展。隨著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逐步發展,一部分較先進的發展中國家必定會成為未來國際貿易重要的推動力量。
(五)資本將在全球各地加速流動,成為各國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經過對90年代兩次重大金融危機(墨西哥危機與亞洲危機)的反思,各國的金融改革將逐步完成,從而有利於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促進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以高科技、信息、知識為內容的國際分工,也將促進資本在國際間的快速流動。資本在全球各地的快速流動,對各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可能遠遠超出20世紀。未來15年裡,歐元可望確立其國際貨幣的地位,並同美元、日元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⑸ 我國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大概是多少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
《2020年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是由國家統計局給出的全國居民收入和消費官方賬單。數據顯示,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義增長4.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1%。與此同時,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義下降1.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4.0%。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1-1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⑹ 2020年我國經濟預計增長多少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年我國經濟將增長1.9%,是唯一保持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綜合研判,臨近年底,消費市場將保持持續回暖、加快復甦態勢,初步預計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簡稱社零總額)將會進一步回升,有望實現較快恢復性增長。
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副司長王斌表示,我國有14億人口的大市場,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中等收入群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蘊含大體量、多層次、多樣化的消費潛力。
加之國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援企穩崗、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擴大財政赤字規模,發行抗疫特別國債,政策效應將進一步顯現。
(6)20年國民經濟增長率是多少擴展閱讀:
其他國家的IMF預測
日本: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據IMF預測,2020年日本GDP增長速度為-5.3%,總量可達到4.93萬億左右。預測2021年,日本GDP將增至2.3%,至時,日本經濟總量就達到了5.047萬億美元。還不到2019年5.21萬億美元的97%。
東盟: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東盟(ASEAN)。成員國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汶萊、越南、寮國、緬甸和柬埔寨。據IMF預測,2020年東盟GDP增長速度為-3.4%,預測2021年,東盟GDP將增至6.2%。
美國: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2019年美國GDP總量達到了21.7萬億美元,增長速度為2.2%,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為-4.3%,也就說,2020年美國全年GDP收縮了4.3%,總量也就在20.67萬億美元左右。比去年減少了0.933萬億元美元。2021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將達到3.1%,增長速度超過2019年2.2%之0.9個百分點。
⑺ 2020中國gdp總量為多少
2020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0159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6.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77754億元,比上年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384255億元,增長2.6%;第三產業增加值553977億元,增長2.1%。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2020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經濟運行穩定恢復,就業民生保障有力,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好於預期。
(7)20年國民經濟增長率是多少擴展閱讀
全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義下降1.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4.0%。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7007元,名義下降3.8%;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713元,名義增長2.9%。
寧吉喆指出,總的來看,2020年國民經濟運行穩定恢復,穩就業保民生成效顯著,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同時應看到,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
下一步,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創新,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⑻ 中國歷年gdp增長率
以最近五年為例,GDP增長率:
一、2020增長率:2.35%。
二、2019增長率:5.95%。
三、2018增長率:6.75%。
四、2017增長率:6.95%。
五、2016增長率:6.85%。
【拓展資料】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2022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
國民生產總值(GNP)是一個國民概念,是指某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舉例說明:一個在日本工作的美國公民所創造的財富計入美國的GNP,但不計入美國的GDP,而是計入日本的GDP。
在1991年之前,美國均是採用GNP作為經濟總產出的基本測量指標,後來因為大多數國家都採用GDP,加之國外凈收入數據不足,GDP相對於GNP來說是衡量國內就業潛力的更好指標,易於測量,所以美國才改用GDP。
另外,國民生產總值(GNP)這個指標已被更名為國民總收入(GNI)。
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創造並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減去進口貨物和服務。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採納了聯合國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則、內容和方法,因而GDP數據具有國際可比性。
在開展全國經濟普查或計算方法及分類標准發生變化後對季度GDP歷史數據進行了修訂,因此1992年1季度以來的季度GDP時間序列具有可比性。
⑼ 中國歷年國民經濟增長率
先說之後的(1977—-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率。
1977 10.7% 1978 11.7% 1979 7.6% 1980 7.8% 1981 5.2% 1982 9.1% 1983 10.9% 1984 15.2%
1985 13.5% 1986 8.8% 1987 11.6% 1988 11.3% 1989 4.1% 1990 3.8% 1991 9.2% 1992 14.2%
1993 13.5% 1994 12.6% 1995 10.5% 1996 9.6% 1997 8.8% 1998 7.8% 1999 7.1% 2000 8.0%
2001 7.5% 2002 8.3% 2003 9.5% 2004 10.1% 2005 10.4% 2006 11.6% 2007 11.9%
詳細請看參考資料
⑽ 2000年到2019年中國每年度經濟增長率
2000年經濟增長率為8.43%,2001年經濟增長率為8.30%;2002年經濟增長率為9.08%;2003年經濟增長率為10.03%;2004年經濟增長率為10.09%;2005年經濟增長率為11.31%;2006年經濟增長率為12.68%;
2007年經濟增長率為14.16%;2008年經濟增長率為9.63%;2009年經濟增長率為9.21%;2010年經濟增長率為10.45%;2011年經濟增長率為9.3%;2012年經濟增長率為7.65%,2013年經濟增長率為7.67%;2014年經濟增長率為7.4%;
2015年經濟增長率為;2016年經濟增長率為6.7%;2017年經濟增長率為6.9% ;2018年經濟增長率為6.6%;2019年經濟增長率為長6.1%。
(10)20年國民經濟增長率是多少擴展閱讀
2020年1月17日,2019年中國經濟數據火熱出爐。初步核算,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9.086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1%;按年平均匯率折算,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達到10276美元。
「中國經濟增長連續18個季度保持在6%—7%之間,經濟發展的韌性持續顯現。這不僅表明201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經濟總量上取得了新的進展,也表明2019年經濟發展為2020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保障。」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