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慢讀《經濟學原理》:十大經濟學原理
選擇慢讀是因為這段時間以來其實讀了不少書,但是記下的並沒有多少,也就是說明讀了沒用。
後來也嘗試了記重點筆記,但是讀書其實和看電影差不多,同樣一句話只有在場景里才能有更深的體會,另外有些讀書時覺得看了就懂的淺顯道理,等到生活中再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還是會忘了。
因此我選擇慢讀,一點點架構整個知識體系,雖然在快節奏社會效率才是很重要,但是看得快了等於沒看,不如慢慢來吧。
劃線是原文,未劃線是自己的理解,劃線加塗色代表自認為很重要,盡量跳過描述性的話語,盡量吸取精華。
第一章經濟學十大原理
由於資源稀缺,社會資源的管理就是重要的。資源天生具有稀缺性,即社會提供的東西少於人們想擁有的。經濟學也就是研究人們如何對自己擁有的資源進行分配決策,從而探索出規律和趨勢。
原理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獲得一樣東西,通常要放棄另一樣東西,而著就是一種交替關系。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交替關系。比如學生有時間,那麼是用時間來學習還是用時間來玩,選任何一樣都會失去時間,其實就是一種資源配置。
社會面臨的另一種交替關系是效率與平等之間的交替。效率是指怎麼樣拿的快,拿得多,平等是平均分配。以政策為例,有利於成功人士的政策固然可以更快創造財富,但也拉大了貧富差距,就減少了窮人的獲取,換句話說犧牲了平等。但如果過於側重平等有利於窮人,從成功人士身上拿走太多,又會挫傷成功人士創造財富的積極性。
良好的政策一定是頭部玩家有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底層又不至於掉的太遠,甚至被拋棄。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句話:兼顧效率與公平。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這也就是傳說中的機會成本,由於面臨取捨,人們就會考慮成本和收益,換句話說哪個更有利選哪個,而被放棄的就是機會成本。
在現實生活中,機會成本通常不直觀,很難直接看出來,比如上大學和進社會工作,看起來上大學花的學費和生活費是機會成本,但是大學里吃住要遠比進社會花的少,吃住的節省也可以算是一種上大學的收益。
由此延申還有短期收益、長期收益的問題,比如學習當然是有長期收益的事情,但是玩樂的短期收益又更加直觀,道理就這么簡單。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這種調整就是邊際變動,由此也產生邊際效應。舉例:同樣是讀書,上三年學跟上兩年學之間的差別就是一種邊際效應,比較兩者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就能夠做出考慮,是否值得多上一年學。
再比如飛機有空位時,多一名乘客的收益大,成本增加卻很少,這也是邊際效益。
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作出更好的決策。只有一個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會考慮成本和收益作決策,所以當成本或收益變動時,人們的決策也會受影響。蘋果貴了,人們就會少吃,但生產商就會僱傭更多人去採摘,也就是擴產能,供需雙方都因為成本收益變動而做出了決策。
所以制定政策就要多考慮隨之而來導致的行為變化。比如安全帶普及,原本是希望保護人的安全,但是人們因為有了安全帶,感覺安全了,反而更加放肆的開車,最後,安全帶的普及導致的結果時:司機死亡率下降,車禍數量上升,行人死亡人數增加。
所以,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所以,分析任何政策,不僅要考慮直接影響,也要考慮間接影響。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貿易並不是零和博弈,也就是說你贏我輸。比如一個家庭如果完全與其他家庭隔絕,沒有貿易沒有競爭,那麼這個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做衣服、蓋房,而貿易可以使每個人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事,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來以較低的價格買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和勞務。
國家貿易也可以使本國專門從事自己擅長的獲得,並享有更多豐富的物品和勞務。當然,這是理想原理,在實際操作里,各國還是會設置貿易壁壘保護自己的本國產業,否則問題就來了。
比如,如果中國做衣服比種糧食掙錢,那大家都去做衣服,糧食全靠進口,萬一哪天人家不賣糧食,那你也就失去自主權要麼高價買要麼等餓死,所以國家說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裡。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市場經濟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的觀點就是價格指引家庭和企業在市場進行交易。價格反映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生產該物品的社會成本。
由於在不知不覺中權衡利弊,價格指引大家趨向於更有利的活動,從而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社會福利社會財富最大化。
而這也被西方學者用來闡釋為什麼共產主義蘇聯走向失敗,蘇聯的價格由政府指定而不是市場決定,導致價格指引家庭和企業實現效率的作用失靈,簡單來說就是經濟發展之後。
但這個看法也比較片面,如果只做經濟考量,只考慮價格,那毒品是不是應該放開?因為管控所以取得毒品的成本巨高,導致毒品價格高,按照這個市場邏輯,那就應該放開毒品管控,大量資本湧入毒品市場,導致的結果就是社會失控。
所以市場經濟有它的優點,但也需要管控,所以我們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該放就放,該管就管。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幹預經濟就是促進效率或者促進平等,但市場有時並不能有效配置資源,也就是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兩個原因:一是外部性,一個行動對其他人福利的影響,如果化工廠不承擔排污的成本,它絕對會大量排放。二是市場勢力,也可以理解為壟斷,獨家佔有資源那麼就獨家享有議價權。
看不見的手也不能確保公平地分配經濟成果。市場有效率,但是不能保證公平。NBA球星比國際象棋手掙的多,是因為人們更願意看NBA,但你能保證球星一定比棋手更幸苦?這公平嗎?所以網上也總有一種聲音,憑什麼明星收入那麼高,還不是因為觀眾多,他們不見得比科學家付出多吧?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生產率決定生活水平,換句話說誰會掙錢,誰就有錢,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生產率增長的放緩也就導致了生活水平增加的緩慢,這是根本,也是幸福感降低的緣由。
美國日本這些年來生活水平沒有增加多少,並不是因為中國強大的競爭力,而是他們自身的生產率增長變慢,但是政客們都是看破不說破,轉移矛盾去甩鍋。
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關鍵問題是政策如何影響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為了提高生活水平,決策者需要通過讓工人受良好教育,擁有生活物品與勞務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獲取最好技術的機會。
這才是根本,而不是像西方一些人叫囂著中國人搶了他們的飯碗,本質上還是他們的生產率低,不考慮提高生產率只想著不讓別人進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有財政赤字的政府需要為赤字籌資,也就是到金融市場去借錢,那麼就減少了其他借款人獲得的資金量,這也就減少了人力資本(學生的教育)和物質的資本(企業的工廠)。
現在的低投資意味著未來的低生產率,所以通常預算赤字抑制了生活水平的增長。錢都被國家耗著了,大家能用的也就少了,就這么簡單。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罪魁禍首是貨幣量的增長,大發貨幣導致貨幣貶值,錢不值錢。
按道理,各國都應該抑制通貨膨脹,但美國就是會濫發美元,因為美元是世界貨幣,它多印錢也就可以在全世界掠奪資源,而讓持有美元的其他國家承擔損失。短期來說這當然是美國佔便宜,但是也就影響了美元的信用,所以都在考慮慢慢棄用美元。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存在短期交替關系,而這種交替關系的產生是由於某些價格調整緩慢。
低通貨膨脹也就是通貨緊縮會引起失業增加。例如當政府減少了貨幣量,就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遭遇居高不下的價格,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下滑又導致企業解僱工人,也就是失業問題,因此貨幣量減少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簡單來說就是人手上錢少了不值錢了不願意買東西,商家賣不出去就解僱人,導致人手上的錢進一步減少。雖然這是暫時的,但這個暫時也可能持續多年。
與通貨膨脹對應起來看更容易理解。所以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都不是好事。
再次梳理十大原理:
人們如何作出決策:1.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們如何相互交易: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整個經濟如何運行: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關於個人作出決策的基本結論:人們面臨不同目標之間的交替關系,任何一種行動的成本可以用所放棄的機會來衡量,理性人通過比較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作出決策,以及人們根據他們所面臨的激勵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關於人們之間相互交易的基本結論:貿易可以是互利的,市場通常是協調人們之間貿易的一種好方法,如果存在某種市場失靈,或者如果市場結果不平等,政府有可能改善市場結果。
關於整體經濟的基本結論: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終根源,貨幣增長是通貨膨脹的最終的根源,而社會面臨著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歡迎留言評論,如果你覺得有幫助,歡迎點贊收藏加關注。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②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的理解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的方法,就是說市場可以按照價值規律的原則,對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進行合理化配置,以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大優化,這樣可以更好地使市場主體進行生產,達到效益最大化。
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以公理為出發點的經濟學科學體系,以及從科學的經濟學公理中衍生出來的經濟學定理。不同的經濟範式有不同的經濟學基本理論,但只有科學經濟學才有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是一般均衡理論,對稱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是對稱均衡理論。對稱平衡理論是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
(2)市場靠什麼組織經濟活動擴展閱讀:
經濟學十大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某樣東西的代價是得到它並放棄它。
3、通情達理的人考慮邊際權力的大小。
4、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5、貿易讓每個人都過得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個國家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商品和服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過多的貨幣時,價格就會上漲。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③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靠什麼調節經濟活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調節有兩只手:「看不見的手」是指市場調節作用,「看得見的手」是指國家對經濟宏觀調控。
1、市場的調節作用是靠「看不見的手」進行的自發調節,通過價格、供求和競爭,調節資源,優化配置;
2、國家的宏觀調控是通過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這只「看得見的手」引導市場,使市場按價值規律的要求去發展。國家的宏觀調控要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而市場的基礎作用只有在國家的調控下,才能克服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的弱點。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兩只手」缺一不可,「兩只手」結合起來才能推動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④ 第1章:微觀經濟學原理 - 經濟學十大原理
家庭成員誰負債做飯、上班、打掃家務都有分工,社會也必須找到某種方法決定將要做哪些工作以及誰來做這些工作。社會需要一些人種糧食、做衣服、開發軟體等,一旦社會分配了人們(以及土地、建築物和機器)去做各種工作,它就必然需要將他們生產的物品與服務進行分配。社會必須決定誰吃魚子醬、誰吃土豆,它也必須決定誰將開法拉利而誰將坐公共汽車。
所以家庭、企業、社會、國家都需找到一種方法來配置資源,將資源放在合適的地方產生最大價值,使整個團體獲得最大收益。教育體系是往企業、社會輸送專業人才的主要方式,小學、初中、高中、大專、本科、研究生、博士都可以提供相應的專業技能,承擔企業工作,有些工作內容比較基礎得到的報酬少、有些工作需要較高技能得到的報酬豐富,通過專業的事由專業的人才完成,即可自動完成社會資源配置。
由於資源是稀缺的,社會資源的管理尤為重要。稀缺性是指社會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經濟學是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資源如何配置是由眾多家庭和企業共同選擇的,經濟學家研究人們如何做出決策:做多少工作、購買什麼、儲蓄多少、如何把儲蓄用於投資、人們如何相互影響,例如買者和賣者如何共同決定物品的銷售價格和銷售量,分析影響整個經濟的力量和趨勢,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長、失業率、價格上升的速度等。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面對稀缺資源如何配置,就會讓人進行權衡取捨,例如時間規劃、資金配置。
社會還面臨一種權衡取捨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間,效率是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大利益。平等是指將這些利益平均的分配給社會成員。效率是指如何將蛋糕做得越來越大,平等是指如何分割這塊蛋糕。
原理二:機會成本 -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由於面臨權衡取捨,決策者就需要比較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的成本與收益。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理性人:系統而有目的的盡最大努力實現其目標。
邊際變動:描述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
邊際收益:增加一單位物品獲得的收益,取決於一個人已經擁有多少這種物品,越稀有的物品邊際收益越大
邊際成本:增加一單位物品付出的成本
當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時,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種行為。
人願意給鑽石比水支付更高的錢,是因為一個人對任何一種物品的支付意願都基於其增加一單位該物品所獲得的邊際收益。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激勵是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例如懲罰或獎勵的預期)。
原理五: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
貿易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其他人進行貿易,人們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與服務。
不應該只看到表面的競爭關系,還要看到潛在的合作關系。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20世紀80年代蘇聯解體是20世紀世界上最重大的變化之一,當時蘇聯施行的是中央計劃經濟,由政府作為決策者決定社會生產什麼物品、生產多少、由誰生產,只有政府才能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福利的方式組織經濟活動。
目前大部分中央計劃經濟國家已經放棄了這種制度,使用的是市場價經濟,中央計劃中的決策被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由企業決定僱傭誰和生產什麼,家庭決定為哪家企業工作,用自己的收入購買什麼。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利己引導者他們的決策。
作為買者和賣者決策的結果,市場價格既反映了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了生產該物品的社會成本。
由於政府缺乏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量和產品成本等關鍵信息,當政府組織價格根據供求狀況自發調整時,就限制了看不見的手對組成經濟的家庭和企業的決策進行協調的能力。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既然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如此強大,那為什麼還需要政府呢?學習經濟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我們對政府政策的適當作用於范圍的認識。
原因之一是只有在政府實施規則並維持對市場經濟至關重要的制度時,看不見的手才能施展魔力。也就是政府負責維持市場的安定和合法性,看不見的手負責調控市場運行,例如產權制度,保障個人可以擁有和控制稀缺資源。
原因之二是政府幹預經濟並改變人們自己選擇的資源配置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或促進平等。
當市場失靈時,市場並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當發生外部性時,一個企業從中獲利,但是卻危害了周圍人的福利,例如身體時,市場是無法起作用的。
當稀缺資源在面對市場勢力時,單個人或公司不適當的影響了市場價格,發生了損失公共利益的現象。
在這兩種情況下,需要政府設計良好的公共政策以提高經濟效率。
看不見的手帶來了有效率的產出,但是不能消除經濟福利上巨大的不對稱。例如所得稅和福利制度的目標就是要實現更平等的經濟福利分配。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
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別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即每一單位勞動投入所生產的物品與服務數量的差別。
一國生產率的增長率決定了它的平均收入的增長率。
當考慮任何一項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時,關鍵問題是這項政策如何影響我們生產物品與服務的能力。為了提高生活水平,決策者需要通過讓工人接受良好的教育、擁有生產物品與服務需要的工具以及獲得最好的技術來提高生產率。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各國經濟決策人會把保持低通貨膨脹作為目標之一。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取捨
- 當經濟中貨幣量增加刺激了社會的整體支出水平,增加了對物品與服務的需求
- 需求的增加隨著時間推移,會引起企業提高物價,但同時也會擴大經營,僱傭更多工人,生產更多物品與服務
- 僱傭更多工人意味著更少的失業
所以在整個經濟范圍內一種最終的權衡取捨是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經濟活動無規律,經濟周期是就業和生產等經濟活動的波動。
決策者可以通過改變政府支出量、稅收量和發行的貨幣量來影響對物品和服務的總需求。需求的變動反過來又影響經濟在短期中所經歷的通貨膨脹和失業的組合。
為了降低失業率,需要刺激總需求,激發企業的生產動力,僱傭更多的工人,擴大生產,但是會造成通貨膨脹,引起物價上升;
為了降低通貨膨脹,需要降低總需求,最終會削弱企業的生產動力,造成失業率上升;
預期通貨膨脹率和長期菲利普斯曲線相交。
先降低失業率的效果:增加貨幣供給,提高總需求,物價水平上升(A -> B),失業率降低,實際通貨膨脹率高於預期通貨膨脹率,當人們習慣了這種較高的通貨膨脹率,也提高了預期通貨膨脹;當預期通貨膨脹提高時,工資和產品價格也會更高,導致菲利普斯曲線往右移動(B -> C),這時通貨膨脹高於A點,但是失業水平和A點相同。即決策者只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在長期中,更快的擴大總需求將引起更高的通貨膨脹,而失業沒有任何減少。
先降低通貨膨脹的效果:減少貨幣供給,降低總需求,物價水平下降,引起失業增加(A -> B),這一點有較低的通貨膨脹和較高的失業,當人們逐漸知道物價上升會較緩慢時,預期通貨膨脹會下降,短期菲利普斯曲線也向左移動,經濟從B點到C,此時的通貨膨脹低於最初的A點,而失業又回到了自然失業率。因此一個國家如果想降低通貨膨脹率,就必然要忍受一個高失業和低產量的時代。
更多詳細介紹可見宏觀經濟學第35章: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⑤ 市場經濟活動是由什麼主導
自主性、平等性、法制性、競爭性、開放性
市場經濟(又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而不是像計劃經濟一般由國家所引導。市場經濟也被用作資本主義的同義詞。
在市場經濟里並沒有一個中央協調的體制來市場經濟指引其運作,但是在理論上,市場將會透過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產生復雜的相互作用,進而達成自我組織的效果。市場經濟的支持者通常主張,人們所追求的私利其實是一個社會最好的利益。亞當·斯密說:「藉由追求他個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為有效地促進了這個社會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多少好事是由那些佯裝增進公共利益而干預貿易的人所達成的。」(國富論)
對於市場經濟的經濟原則也有許多不同的批評。這些批評者的的分布相當廣泛,從徹底反對市場經濟(共產主義)、到計劃經濟的支持者—例如社會主義的支持者,或者是那些希望政府實行大量管制的人,又或者是那些認為人性的貪婪是註定不道德的人。對於市場經濟在實踐上的主要批評之一,便是主張市場的外部性(亦即那些無法經由市場價格反映出的問題)將會造成大浩劫,如環境的污染便是一例。另一項批評則主張市場經濟將會產生壟斷,市場最終將會毀滅自身的機制。
一些市場經濟的支持者認為政府不該減少市場的自由,因為他們不同意市場本身存在外部性,認為那其實是政府所製造的,他們也不認為市場上存在著需要政府介入才能解決的問題。其他一些人則認為政府應該在適當的程度下介入市場,以避免市場失靈導致的產生。在社會市場經濟的模型里,國家將會針對那些市場無法滿足其參與者需求的部分進行干預,約翰·羅爾斯便是這種概念的知名支持者。
經濟學家所定義的自由市場模型,則是一個完全沒有政府幹預或其他強迫力量的體制。這種理論上的自由市場經濟在實際上可能有許多無法合法進行的部分,不過地下經濟便可以被視為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實踐。
⑥ 經濟學十大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6)市場靠什麼組織經濟活動擴展閱讀:
經濟學基本原理:
經濟學基本原理是作為經濟學科學體系的出發點的公理、由科學的經濟學公理推導出來的經濟學定理。不同的經濟學範式有不同的經濟學基礎理論,但只有科學的經濟學才有經濟學基本原理。
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一般均衡論,對稱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對稱平衡論。對稱平衡論是經濟學的最基本原理。
經濟學核心規律:
經濟學核心規律是由經濟活動中最深層次的本質展開來的經濟活動的內在必然聯系,決定支配經濟活動中其他層次的規律。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價值規律而非價格規律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
⑦ 西方經濟學十大原理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得到一件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東西。作出決策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捨。
學生面臨如何分配學習時間的交替,父母在購物,旅遊和儲蓄間面臨交替,社會面臨效率與平等的交替。
--
效率:社會能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的特性。
平等:經濟成果在社會成員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很多情況下,某種行動的成本並不像乍看時那麼明顯。
一種東西的機會成本是為了得到這種東西所放棄的東西。
考慮上大學的決策,成本不是住房和伙食,因為即使不上大學,也要租房和吃飯。最大的成本是時間,如果把上大學的時間用於工作,能賺到的工資就是上大學最大的單項成本。
因此,很多正值上大學年齡的職業運動員如果放棄運動而上大學,可能每年少賺幾百萬美元,因此他們上大學的成本比普通人高得多。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職業運動員一定要退役後才去上大學的原因。
--
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許多決策涉及到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經濟學家把這些調整稱為邊際變動。
假設一架200個座位的飛機飛一次的成本是10萬美元,每個座位的成本是500美元,有人會說:票價決不應低於500美元。但是當飛機即將起飛時仍有10個空座,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應該賣給他嗎?當然應該。如果飛機有空座,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微乎其微。雖然一位乘客飛行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但是邊際成本僅僅是這位額外的乘客將消費的一包花生米和一杯飲料而已。
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
邊際變動:對行動計劃小的增量調整。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貿易使每個人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通過與他人交易,人們可以按較低的價格買到各種各樣的物品與勞務。
經濟中每個家庭都與其他所有家庭競爭,但是把你的家庭與所有其他家庭隔絕開來並不會過得更好,如果是這樣的話,你的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食,做衣服,蓋房子。
國家和家庭一樣也能從相互交易中獲益。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辦法
在一個市場經濟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這些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交易,價格和個人利益引導著他們的決策,他們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場結果。
價格指引這些個別決策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結果。
市場經濟: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與勞務市場上相互交易時通過他們的分散決策配置資源的經濟。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幹預經濟的原因有兩類:促進效率和促進平等。
經濟學家用市場失靈這個詞來指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市場失靈的一個可能原因是外部性。污染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廠不承擔排放煙塵的全部成本,它就會大量排放。
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市場勢力。假設鎮里只有一口井,這口井的所有者對水的銷售就有市場勢力。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並不意味著它總能這樣。
市場失靈:市場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
外部性:一個人的行動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
市場勢力:一個經濟活動者對市場價格有顯著影響的能力。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用什麼來解釋各國和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呢?答案之簡單出人意料之外。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以歸因於各國生產率的差別: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的差別。同樣,一國的生產率增長率決定了平均收入增長率。
生產率: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什麼引起了通貨膨脹?在大多數嚴重或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罪魁禍首結果總是相同的:貨幣量的增長。當一個政府創造了大量本國貨幣時,貨幣的價值下降了。
通貨膨脹: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人們通常認為降低通貨膨脹會引起失業暫時增加。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這種交替關系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
當政府減少貨幣量時,它就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與居高不下的價格結合在一起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量減少又引起企業解僱工人,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菲利普斯曲線: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