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20年中國百強縣中33個縣GDP破千億了
2020年中國百強縣中33個縣GDP破千億。
根據賽迪顧問近日發布的《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下稱「報告」),百強縣中GDP(2019年,下同)千億縣域突破33個。
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馬承恩表示,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礎在縣域,難點在縣域,活力也在縣域。該項研究聚焦了新時代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新機制,全面解讀了縣域百強的區域格局和發展特徵。
據介紹,本次評價指標體系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從經濟實力、增長潛力、富裕程度、綠色發展四個方面對縣域經濟發展進行評價。
「在評選中遵循科學、系統、客觀、可操作、可對比的基本原則,建立地區生產總值>4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億元『雙門檻』,從全國(不包括港澳台)除市轄區、林區特區外的1879個縣級行政區劃中篩選出230多個縣(縣級市、旗)進入2020年賽迪百強縣候選庫。」馬承恩說。
(1)中國縣域經濟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百強縣東多西少 2%的土地創造全國1/10的GDP
研究表明,百強縣東多西少、強省強縣,平衡、充分發展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百強縣東部地區佔68席,中部地區佔21席、西部地區佔8席,東北地區有3席。與2019年相比,東部地區席位減少3位,中部地區增加2席,西部地區增加1席位。
其中,在百強縣前10名中,江蘇省獨佔一半,並包攬前3位。江蘇、浙江、山東三省表現搶眼,分別佔25席、18席和15席。
② 縣域經濟是內涵、特點、發展模式介紹
一、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目前尚未有統一的概念,2012年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關於縣域經濟的研究開始增多,任萃穎(2016)研究認為:縣域經濟是在縣行政區劃范圍內的具有地理性綜合性特徵的經濟單元,是要素資源在縣域范圍空間集聚和擴散,以及經濟要素在縣域范圍內相互配置的一種區域經濟形態。
王瀟音(2017)研究認為:縣域經濟是以縣為依託,以鄉鎮農村為經濟腹地的具有綜合性特徵的區域經濟地理單元。
嚴珺文(2018)研究認為:縣域經濟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內涵:一是縣域經濟具有空間上的概念特徵,是在縣級行政區域的范圍內所形成的地理經濟單元;二是縣域經濟發展是要以市場為引導,已優化縣域經濟結構為手段,以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以及完善縣域經濟功能體系為目的經濟活動主體。
綜合來看,縣域經濟是一種按照縣級行政區來進行劃分的區域經濟,在區位上以縣城為核心、以鄉鎮為紐帶、將農村作為腹地的區域經濟,形成以農業和農村經濟為主體,以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為發展主題和方向的經濟發展模式,通過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實現縣域內各個產業的協調和全面發展,從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縣域經濟特徵
(1)縣域經濟發展具有綜合性特點
縣域經濟的構成具有多樣性和綜合性特徵,既包括了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產業經濟部門,也包含與之配套的關聯性輔助性的產業部門,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各個產業部門經濟的帶動,也影響著生產,流通,分配,銷售等環節經濟活動。從這個角度看,縣域經濟發展具有綜合性特徵。
(2)縣域經濟具有地域邊界性特徵
根據縣域經濟的概念,縣域經濟是進行特定經濟活動的特定地理空間,而且,這個特定的地理空間就是限定了經濟上的邊界,其實質就是在縣級行政區域單元內所發生的經濟活動的集合體,因此,縣域經濟發展具有地域邊界性特徵。
(3)縣域經濟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特徵
不同地域范圍的縣域經濟發展其發展目標,資源優勢,發展戰略以及政策等各不相同,因而其縣域經濟發展存在著相對獨立性的特徵。
(4)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農村性特徵
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是農業產業,而農業產業發展大部分是在農村地域范圍內進行的,無論是從事農業種植,還是林業畜牧業等發展,農業經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對於縣域工業和服務業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撐作用。而大部分縣域地區的主導產業是農業經濟,因此,從某種程度講,縣域經濟發展具有農村性的特徵。
三、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一)主導產業驅動型模式
(1)農業主導型
顧名思義,農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發展其經濟支柱是農業產業部門,農業產業在縣域經濟中的佔比最大,超過了工業和服務業等其他產業部門經濟。而且農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發展其主要發展在於推進農業產業的升級,提高農業對地方經濟的貢獻和帶動作用,進而發揮農業的關聯效應,實現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發展,據此不斷推進縣域經濟做大做強。
(2)工業主導型
一個縣域地區的工業產業部門經濟在縣域經濟中比重超過農業和服務業的比重,且佔主導的情況下,那麼該縣域經濟可以稱作為工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工業經濟在縣域經濟的比重逐步增加,工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模式已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為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助力。
(3)第三產業驅動型
如果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第三產業部門的總產值佔比最大,那麼,就可以將這種模式稱作第三產業驅動型的縣域經濟模式。第三產業就是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來看,最有活力的產業,且創產創收相對於其他產業來說較快。所以該產業模式的發展對帶動農民增收來講非常有利。
(二)地方特色驅動型模式
(1)特色資源帶動型
特色資源帶動型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一些縣域地區由於本身所具有的特色資源稟賦,無論是農業特色資源,工業特色資源還是第三產業的特色資源,通過對這些資源的培育和挖掘,使之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型和主導型產業部門,進而通過構建縣域特色農業體系,工業體系和服務體系,提升縣域經濟發展的實力和質量。
(2)外向經濟主導型
所謂外向經濟主導型的模式就是指該縣域的經濟構成中,外向型經濟產業或部門是縣域經濟的主導部門,對縣域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作用。通過外向型的企業部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實現縣域經濟發展的模式。這類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對外依賴度較高。
(三)混合發展型模式
所謂混合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指的就是在縣域經濟的構成中,三次產業在縣域經濟GDP的比重差不多,沒有哪個產業部門具有絕對的優勢,不存在單一的產業主導形態,一二三次產業在縣域經濟混合發展,共同帶動縣域經濟進步。
推薦閱讀
:《賽迪白皮書:2021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47頁).pdf》
《抖音&人大:短視頻、直播助力新型縣域經濟發展研究報告(46頁).pdf》
《賽迪報告: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34頁).pdf》
本文標簽
縣域經濟
什麼是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特點
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上一篇:網路地圖《2021年度中國城市交通報告》發布,數據解讀
下一篇:2022年中國智能語音發展情況分析,top10企業排名一覽
③ 中國百強縣的介紹
中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簡稱中國百強縣(市),是為了客觀衡量中國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狀況,國家統計局連續多年根據全國2000多個縣域的社會經濟統計資料,從發展水平,發展活力,發展潛力三個方面對縣域的社會經濟綜合發展進行測算,這就是每年一屆的全國百強縣評比。2007年以後,在國家統計局的「百強縣」評比取消後,中郡所的「百強縣」名單「取而代之」,不具資質,每次公布都引起輿論的極大關注,與原先官方評比極易混淆。1中國百強縣或「中國百強縣(市)」,是對現行中國縣級行政區域以縣份、縣級市與旗為主。包括部分市轄區的綜合評價。早期曾有多家機構組織過評價,但影響最大的是中國國家統計局組織的評估,國家僅2004年、2005年組織過二次評估,其後終止。中國百強縣數量佔全國縣域經濟單位總數的5.57%,其地區生產總值總量佔全國縣域經濟的26.60%,其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佔全國縣域經濟的33.17%,即中國百強縣數量不足中國縣(市)總數的十八分之一,創造的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卻分別佔全國縣(市)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④ 全國經濟100強縣排名後青田縣排名第幾位
1 浙江強縣經濟排名1 杭州市區 1949.41 2 寧波市區 1260.03 3 溫州市區 622.36 4 台州市區 449.61 5 紹興縣 328.96 6 慈溪市 295.67 7 溫嶺市 291.78 8 湖州市區 283.13 9 諸暨市 276.56 10 餘姚市 252.71 11 樂清市 252.5 12 嘉興市區 248.24 13 義烏市 232.3 14 海寧市 229.47 15 紹興市區 229.4 16 瑞安市 227.65 17 桐鄉市 215.49 18 上虞市 200.3 19 富陽市 176.71 20 金華市區 176.21 21 東陽市 171.34 22 臨海市 150.53 23 平湖市 148.51 24 舟山市區 146.39 25 海鹽縣 140.51 26 玉環縣 136.92 27 永康市 135.08 28 臨安市 134.36 29 長興縣 129.26 30 嘉善縣 124.93 31 蒼南縣 123.02 32 象山縣 122.93 33 嵊州市 122.48 34 寧海縣 115.67 35 衢州市區 115.61 36 奉化市 111.03 37 蘭溪市 111.03 38 新昌縣 107.86 39 永嘉縣 105.6 40 德清縣 105.32 41 建德市 102.52 42 平陽縣 101.1 43 桐廬縣 95.4 44 安吉縣 82.38 45 麗水市區 65.42 46 江山市 61.64 47 天台縣 57.28 48 淳安縣 56.61 49 浦江縣 55.62 50 武義縣 52.22 51 仙居縣 44.61 52 縉雲縣 42.23 53 龍游縣 42.14 54 三門縣 41.88 55 青田縣 41.74 56 岱山縣 37.25 57 常山縣 31.02 58 開化縣 29.51 59 龍泉市 27.24 60 嵊泗縣 26.95 61 遂昌縣 26.12 62 磐安縣 20.16 63 松陽縣 19.74 64 文成縣 19.59 65 泰順縣 17.75 66 洞頭縣 15.9 67 雲和縣 14.21 68 慶元縣 13.31 69 景寧自治縣13.31
⑤ 全國百強縣
中國百強縣(市)全稱為中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是對現行中國縣級行政區域以縣份、縣級市與旗為主,包括部分市轄區的綜合評價。
早期曾有多家機構組織過評價,但影響最大的是中國國家統計局組織的評估,國家僅2004年、2005年組織過二次評估,其後終止。為了客觀衡量中國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狀況,國家統計局連續多年根據全國2000多個縣域的社會經濟統計資料,從發展水平,發展活力,發展潛力三個方面對縣域的社會經濟綜合發展進行測算。2007年以後,在國家統計局的「百強縣」評比取消後,中郡所的「百強縣」名單「取而代之」,不具資質,每次公布都引起輿論的極大關注,與原先官方評比極易混淆。[1]
中國百強縣數量佔全國縣域經濟單位總數的5.57%,其地區生產總值總量佔全國縣域經濟的26.60%,其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佔全國縣域經濟的33.17%,即中國百強縣數量不足中國縣(市)總數的十八分之一,創造的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卻分別佔全國縣(市)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⑥ 縣域是指什麼
縣域:以縣為行政區劃的地理空間范圍內的政府行政機構。縣域機構是在縣域經濟的基礎上建立的。補充:縣域經濟:縱觀縣域經濟的發展歷程和它特有的屬性,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
⑦ 如何看待賽迪顧問發布《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
2020年12月24日,「2020年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百強榜」由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在北京發布。榜單發布以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該榜一時成為西部縣域經濟研究領域的焦點。為了更准確地解讀榜單信息,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組對一些關注度較高的問題進行了細致解答。
第一問:西部百強縣的研究對象是哪些?
為了提高評價的全面性、可比性、科學性,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將評價對象界定為:截至2020年2月(根據民政部2020年3月30日發布的《2020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縣以上行政區劃代碼》),西部地區12省(區、市)除市轄區和林區、特區以外的830個縣級行政區(包含107個縣級市、591個縣、80個自治縣、49個旗、3個自治旗)。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通過政府公開數據、大數據監測等方式獲得廣泛而全面的基礎數據。
第二問:西部百強縣研究的指標體系有什麼特點?
基於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特點與新時代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堅持五大發展理念,注重經濟發展過程中「質」與「量」的結合,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建立了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8個,三級指標18個。
第三問:西部百強縣的省(區、市)分布有何特點?
各省(區、市)上榜數量差異較大,四川縣域成為西部縣域的領頭羊。2020年西部12省(區、市)中共有10個省(區、市)的縣市進入西部百強縣。四川上榜數量保持領先地位,佔百強榜34個席位,超過總數的1/3。雲南迎面趕超位居第二,上榜數量達到14個。貴州、陝西、廣西、內蒙古、新疆上榜數量依次遞減,分別佔11席、10席、9席、8席、7席。甘肅、西藏的縣(市)均無緣進入百強榜。
第四問:2018-2020年西部百強縣各省(區、市)上榜數量有何變化?
根據2018-2020年各省上榜數量分析,西南地區的四川、雲南兩省上榜數量較多且呈現遞增趨勢,重慶2020年上榜數量增加到5個。隨著成渝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的蓬勃發展,川、滇、渝成為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縣(市)發展也邁向新台階。陝西、廣西、內蒙古百強縣數量呈現遞減趨勢。青海、寧夏入榜數量保持穩定,每年均有一個縣(市)上榜。
第五問:西部百強縣各省(區、市)位次分布有何特點?
各省(區、市)上榜縣(市)位次分布顯著不均。四川省縣(市)進入西部百強榜數量最多,在各個名次段內均有分布,但頭部力量不足,僅有一個市進入前十強且排名第九,四川省縣(市)亟待壯大先鋒力量。雲南、陝西名次分布較均勻。貴州省在西部百強縣前15名中占據3個席位,但15-45名中出現斷檔,應積極發揮強縣(市、旗)帶動作用,促進入榜縣市「提檔升位」。內蒙古與廣西兩個自治區形成鮮明對比,內蒙古搶佔十強兩個席位,其餘入榜縣(市、旗)位次分布在65名之前;廣西入榜縣(市)集中在55-80名,整體排名靠後。寧夏與青海均只有一個縣(市)入榜,但縣(市)實力突出,位次靠前,尤其是寧夏的靈武市,躋身前十強。
第六問:西部縣域十強在各省(區、市)中如何分布?
2020年西部十強縣中,內蒙古、新疆、陝西分別占兩個席位,貴州、四川、雲南、寧夏各佔一席。西部百強縣上榜數量較多的四川與雲南兩省,各有一席進入前十強,縣域綜合實力強而不優,亟待尋找新突破口,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寧夏縣(市)首次進入前十強。
第七問:關於西部地區縣域發展有何建議?
構建西部縣域發展新生態。新形勢下,西部縣域要搶抓構建完整國內大循環的歷史機遇,瞄準薄弱環節,通過打造產業發展創新鏈、提升區域協同發展鏈、構建精準高效招商鏈、建立梯次分明產業體系等措施,構建西部縣域發展新生態。
加強與東部地區戰略合作。充分學習、吸收東部地區先進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及發展理念,充分激發新活力推動西部縣域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積極發揮東西部結對發展優勢,加強戰略合作,形成與東部產業環節互補、要素互補、市場互補的特色經濟區域。
積極培育壯大經濟新動能。西部縣域未來應積極培育壯大經濟新動能,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加大研發投入,完善政策扶持方式方法,支持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通過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培育壯大新動能,促進新舊動能及時接續轉換。
2020年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百強榜
本公眾號提供的內容用於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不可用於其他商業用途。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及其它問題,請及時在公眾號留言。
⑧ 我們常說的縣域經濟是否包括地級市下設區的經濟
縣域經濟包括縣和縣級市,不包括地級市市轄區
⑨ 何為縣域經濟
自從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的戰略任務之後,對於"縣域經濟"概念的理解和說法很多,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很多專家學者看來,縣域經濟就是特色經濟。實際上,經濟活動的特色化,既是縣域生產要素差異性所自然形成的本質特徵,也是縣域經濟得以超越常規發展的必然要求。雖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法對於學術研究來講十分必要,但這種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混亂,卻往往容易讓那些在縣域前沿從事具體操作的基層幹部陷入"雲里霧里"而迷失方向,影響甚至傷害縣域經濟的健康發展。筆者根據自己在縣域擔任黨政主職和領導經濟工作多年的經驗,談談個人的一些體會與感想,以供同志們參考。
⑩ 縣域是什麼意思
縣域是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是一種行政區劃型區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不是封閉的「諸侯經濟」,具有開放性。
在2000多年的傳統小農經濟時代,由於化儒愚民、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政策效應愈積愈深,自唐宋盛世以後中國縣域經濟開始變得越來越單一、越來越萎縮、越來越蕭條,整個封建王朝也由興盛走向衰敗,由富強走向貧弱,由先進走向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