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美國什麼時候擺脫經濟滯脹

美國什麼時候擺脫經濟滯脹

發布時間:2022-09-02 02:44:08

① 70年代美過總統滯脹時期

首先,美國的滯脹是20世紀70年代的事情,羅斯福新政是20世紀30年代的事,所以有沒有關系應該很清楚了。但是美國的滯脹說明從羅斯福以來延續下的政策開始失去作用,凱恩斯主義開始盛行,也就是奉行經濟自由化的思想潮流。美國經濟競爭力的下滑及西歐、日本等經濟體的崛起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在美國總統尼克松與柯林頓的大力改革下,滯脹問題逐漸解決。

② 美國經濟滯脹是哪一年

二十世紀70年代。

上世紀70年代,美國經歷了三輪嚴重滯脹,期間美國經濟增長放緩,高失業與高通脹並存,菲律普斯曲線失效,即貨幣政策已無法通過影響產出缺口來調節物價水平。導致美國經濟出現滯脹的內在原因是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動力下滑。

外部因素:

兩次石油危機引發的原油價格飆升。1973年的中東戰爭與1979年的兩伊戰爭引發了兩次石油危機,期間原油產量銳減,造成原油價格暴漲。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美元貶值進一步抬升能源價格,帶動美國原材料、消費品價格普遍上漲,形成「產品價格上漲—居民消費減少—企業利潤下滑—經濟產出下降」的惡性循環。

③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經濟出現滯脹局面開始改變這一局面的美國總統是誰

羅納德·里根
1981年1月,里根入主白宮,根據供給學派的理論主張,里根制定了減稅、削減預算支出和 減少政府對企業干預的經濟政策。在里根總統的兩屆任期內,雖然他的經濟政策經歷過不少 挫折和反復,但最終還是較為成功地得以貫徹和實施。里根執政8年,使美國跳出了凱恩斯主 義的羈絆並擺脫了經濟滯脹。

④ 美國滯脹時期指的是什麼時期

美國滯脹時期指的是二十世紀70年代。

美國滯脹主要是在20世紀70年代,准確的說是1970年-1983年左右。

從外部看,一是1973年10月第4次中東戰爭爆發,引發了石油危機,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這次危機持續了3年,對美國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

二是在1978年底,受兩伊戰爭影響,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

這兩次石油危機直接引發了1973和1979年的經濟危機,成為70年代美國滯脹的重要的外部原因。

從內部看,這段時間美國的科技發展處於低潮。在經歷了近20年的科技高潮後,到7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力已經明顯減弱。此外,美國在世界市場上的出口貿易額開始下降,幾乎均為逆差。

科技革命推動力減弱、出口減少,導致美國實體經濟停滯不前、生產力水平下降。加之工資福利水平不斷提高,其增長速度超過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這樣的惡劣局面一直持續,最終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且通貨膨脹率一度上升到了二位數。

當時,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交織在一起,形成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滯漲。在滯漲中,美國長期推行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失靈。

(4)美國什麼時候擺脫經濟滯脹擴展閱讀:

滯脹對美國經濟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1、美國工業經歷了長時間的生產下降。1973年發生的經濟危機使得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5.3%,持續時間為18個月;1979年發生的經濟危機使得美國工業生產下降了11.8%,持續時間約44個月。

2、企業倒閉、銀行破產數和失業率都創出戰後最高紀錄。企業破產數量達25300 家,失業率最高時達10.8%。

3、固定資產投資大幅下降、物價上漲都嚴重影響了美國的經濟發展。「滯脹」階段是美國「二戰」結束後最為艱難的一個階段。

4、經濟的衰退通常伴隨著股市的下跌。整個滯脹期間,股票市場經過了6次調整,約有一半的時間處於熊市之中。滯脹嚴重影響了美國股市的發展。

5、異常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同時發生,使得美國政府進退兩難。為了應對這次危機,先後有四任政府與其進行了不懈的斗爭。其中最為有效的兩條是穩定貨幣供應量和減少政府幹預。

⑤ 美國如何應對歷史上經濟危機

在1929~1932年大蕭條和上世紀70~80年代的滯脹時期,針對經濟衰退導致的失業問題,羅斯福和里根兩位美國總統,選擇了兩條不同的政策路線圖,並都成功地渡過了經濟危機。但是,由於採取幾乎截然相反的社會福利政策,民眾利益則損益分明。

大蕭條促使社會福利制度建立

盡管已經過去了70多年,至今回憶起來,1929~1933年的大蕭條,仍然是20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

1932年,20歲的希爾維亞·波特從亨特學院畢業。她沒能趕上好年景,這一年,每4個美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找不到工作。

激烈的就業競爭場景隨處可見:在紐約曼哈頓六號街某職業介紹所要招聘300人,卻有超過5000人前來應聘。盡管紐約本市的失業人口已經多達百萬之眾,但是仍有無數人從鄰近各州到紐約來找飯碗。

一個阿肯色州的男子為了找工作,竟步行了900英里,來到美國汽車城底特律職業介紹所,當他到達時介紹所門外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當中的很多人都是通宵排隊。

據1932年的《財富》雜志統計,美國有3400萬成年人和兒童沒有任何收入,失業人數占當時美國總人口的近3成,這還沒有將近1000萬的農民包括在內,否則情況還要嚴重。

當時的工廠確實不需要1929年之前那麼多的工人。美國機車公司在1932年整整1年,只賣出了1台機車。而在20年代,它平均每年要賣600台。大蕭條時期,美國全國近86000多家企業破產,5500多家銀行倒閉,整個工業生產陷入停頓,金融系統也全部癱瘓。

當時普通美國人缺衣少食,生活艱難程度超乎想像。波特很多同學的午餐,往往只花5美分——在餐飲店裡點一杯咖啡,然後要杯白開水,把櫃台上的免費番茄醬倒到開水裡一攪和,就算是一杯番茄湯了。冬天來臨,只得將報紙塞在襯衣里禦寒,往鞋裡墊入硬紙板和棉花取暖。

成千上萬的失業者淪落為流民。1932年,有200萬人美國人在四處流浪。在芝加哥市,近200名婦女在格蘭達公園和林肯公園露宿。他們一無窩棚,二無鋪蓋,什麼遮身保暖的東西也沒有。到了晚上就在冰涼的地上打顫,直至第二天天明。

此前,波特就想弄清楚,為什麼經濟突然崩潰,大家紛紛失業。於是她把主修課改為經濟學。畢業後,波特憑借伶俐的口才,在一家投資咨詢公司謀到了一個職位。後來,她一邊幹活,一邊開始研究金融界的狀態。

1933年,新就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也在思索如何擺脫大蕭條。

羅斯福認為,一個政府「如果對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顧,不能為壯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輕人注入工業體系之中,聽任無保障的陰影籠罩每個家庭,那就不是一個能夠存在下去,或是應該存在下去的政府」,社會保險應該負責「從搖籃到墳墓」整個一生。

羅斯福一改美國政府施政傳統,採取了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觀點,推行政府幹預經濟的系列政策,史稱「羅斯福新政」。

為了讓全美國1700多萬人不再依靠親屬和政府救濟,1933年5月,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單純救濟改為「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就業崗位。

1935年後,羅斯福通過社會保險法案、全國勞工關系法案、公用事業法案、公平勞動標准法等立法,創立失業保險、老年保險、最低工資標准、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寡而徵收的累進稅,保障工薪族的經濟安全。

羅斯福新政很快將美國帶出大蕭條的泥沼。從 1935 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國民生產總值從 1933 年的 742 億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 2049 億美元,失業人數從 1700 萬下降至 800 萬。

而羅斯福本人,也成為美國歷史上,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連任4屆的總統。

滯脹時代社會福利難削減

在經歷了大蕭條和二次世界大戰,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世界經濟終於迎來了高增長、低失業、低通脹的黃金發展的20年。

然而,好景不長,從1970年開始,滯脹——這一新的經濟難題,開始困擾著美國和歐洲。與大蕭條時的「低增長、低通脹、高失業率」不同,滯脹則意味著「低增長、高通脹、高失業率」。

1973年,美國人第一次在和平時期遭遇了短缺。當時,美國政府為應對食品價格猛漲,曾於6月間不顧一切地再次實施價格凍結。結果是災難性的:市場上見不到牛肉的蹤影,食品貨架上空空如野。

物價瘋漲,使得同一年尼克松政府為價格管制而成立物價委員會形同虛設。一開始,物價委員會就批准了兩家鋼鐵公司生產的白鐵皮提價。在接下來不到3周的時間內,全美國最大的1500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一提出了提價申請,95%獲得批准。結果,1972年物價在管制的條件下仍然上漲3.2%,失業率也保持在5%的水平上。

接下來,從1973年下半年至1974年,通貨膨脹有增無減,美國人的生活成本持續上升。此時不巧又碰上石油危機,石油價格整整漲了4倍。結果,1974年全年,美國通貨膨脹率超過12%,破了二戰後的最高紀錄。

對於當時的美國人而言,殘酷的不僅是節節攀升的物價,工作機會也越來越少。1975年,美國的失業率攀升至二戰以來的最高點,達到了9%,成為當年的特大新聞。大批汽車廠商又面臨著大蕭條以來最為嚴峻的倒閉浪潮。

事實上,一年前,滯脹局面已經形成。當時剛剛就任的美國總統福特也意識到,通貨膨脹是美國政府面臨的頭號敵人,但他沒有想到失業率居然上升得如此之快。

不僅是美國,整個西方世界均於70年代初開始陷入了「滯脹」的泥潭。西方7個主要發達國家的GNP平均年增長率為2.4%,失業率為5.3%,消費物價指數年增長率為9.4%。而在此之前的1968?1972年,該七國的平均增長率為4.3%,平均失業率為3.2%,物價平均上漲率為4.8%。

宏觀政策失誤、社會福利膨脹和政府管制過度,被認為是導致西方世界滯脹的主要因素,並在20世紀70年代末引發了西方世界長達10年的高通脹、經濟停滯和高失業率並存的滯脹局面,各國的消費和投資都出現收縮,世界經濟步入繼大蕭條以來的新一輪大衰退。

1981年裡根總統上台後,開始顛覆羅斯福的「第二次美國革命」。里根採納了供給學派的經濟政策主張,即減稅、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縮減社會福利。這些措施,對當時的普通美國人來說,形同雙刃劍。

減稅自然是有利。里根政府時期,美國人的所得稅減少了23%;原來政府劃分的14個稅收檔次,被精簡到3個檔次,私人納稅率平均降低85%,公司的納稅率平均降低3.7%。

但是,在社會福利政策上,里根政府決定「開倒車」。

此前,20世紀60年代,美國第36屆總統約翰遜提出了建設「偉大社會」的內政綱領,共制訂和實施了近500項計劃,增加社會福利開支,主要用於改善和提高就業、醫療、教育、生活和住房以及城市發展。1970年後,美國工薪階層工資上升幅度,甚至超過了勞動生產率增長。

然而,里根政府在1981年頒布的《經濟復興計劃》中,決定削減的社會福利支出的約有200個項目,如食品券、失業保障、新生兒家庭補貼、醫療保健、學生營養補貼、住房補貼、失業者培訓等。

由於這一計劃觸及了人數眾多的中產階級的利益,與約翰遜政府建設「偉大社會」時期福利改革相比,里根政府的「逆向改革」則要「痛苦」得多。由於工資、福利的剛性性質,財政開支始終未能壓下來。削減中等收入階層——這也是構成美國選民的絕大多數——的福利待遇遭遇巨大政治壓力。最終,羅斯福新政涉及的社會福利得以保全,而「偉大社會」計劃則大部分遭到砍削。

里根的政策,在降低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消費物價指數在1983年以後大幅度回落,1986年?1989年下降到3%?4%。同時在經濟增長方面,1984年GNP增長高達6.8%,為戰後之最。失業率1983年以後連續下降,從9.6%下降到1989年的5.3%,為1973年以來最低。美國經濟擺脫了「滯脹」,並為後幾屆政府帶來「政策紅利」。

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時,公平方面的損失甚大,廣大中產階級的絕對生活水平下降,只有占人口5%左右的上層社會收入上升。最終,共和黨政府在1992年的大選中失敗。

⑥ 美國經濟滯脹是哪一年

美國經濟滯脹是在二十世紀70年代,由於某一經濟現象不能完全由時間衡量,所以無法具體到某一年,應為1970年-1983年左右。

停滯性通貨膨脹(英文:stagflation),簡稱滯脹或停滯性通脹,在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中,特指經濟停滯(stagnation),失業及通貨膨脹(inflation)同時持續高漲的經濟現象。

這個概念值得注意的原因,部分基於在戰後的宏觀經濟學理論上,人們認為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不能並存,亦因為人們廣泛認為滯脹與財政赤字一樣,一旦開始就難於根治。

在政治場上滯脹以通貨膨脹痛苦指數(Misery index)來量度(簡單以失業率及通脹率相加),用以影響美國1976年及1980年的總統選舉。

經濟學家提供造成滯脹的兩個主因:

(1)經濟產能被負面的供給震盪而減少。例如石油危機造成石油價格上漲,生產成本上升及利潤減少,引致商品價格上升同時經濟放緩。

(2)另一原因為不當的經濟政策。例如中央銀行容許貨幣供應過度增長,政府在商品市場和勞動市場作出過度管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停滯性通貨膨脹

⑦ 資本主義國家對待經濟滯漲的措施

美國採取了4個措施:穩定貨幣供應量、減輕稅負、縮減開支、減少干預。特別是以控制貨幣供應量為主要目標,即使利率過高會引起經濟危機,也不放棄從緊的貨幣政策。最後,美國在83年迎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高峰。
再看看西方其它國家的實例。就70年代以後的滯漲而言,走抑制物價上漲道路的西方國家都取得成功。而為了擺脫經濟停滯採取擴大經濟政策的國家都因經受不住物價持續上漲而中途剎車。
在滯漲時期,股市大部分時間都是跌的。
拓展資料
滯脹經濟影響
短期的影響;滯脹的物價持續上漲現象會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經濟產量下降會導致企業提供的勞務和物品減少,從而導致失業率上升,企業甚至會面臨破產倒閉,整個經濟呈現衰退的趨勢。高通脹率影響財富分配並扭曲價格,高失業率使國民收入下降。
長期的影響;在長期中,物品與勞務的產量在一段時期內仍處於較低的水平,但是,隨著工資、價格和感覺根據較高的生產成本進行調整,最終衰退會自行消失。例如,低產量和低就業會加大使工人的工資下降的壓力,較低的工資又增加了供給量。隨著時間的推移,當短期總供給曲線移回到原來的位置時,物價水平下降,產量接近於其自然率,經濟回到總需求曲線與長期總供給曲線相交的位置,這一過程也就是經濟的自我糾正。
解決辦法;對付滯脹,中央銀行很難依靠單一的貨幣政策來消除滯脹,因為採用緊縮貨幣政策,一提高利率,企業經營成本加大,經濟就有可能更加蕭條,甚至引發倒退,若採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即印銀紙但同時沒有抵押),降低利率,雖然刺激了經濟增長,但又會引發惡性通貨膨脹。
因此,政府應該擴大公共財政支出,同時減稅,加上適度提高利率來壓抑通脹,隨著時間推移則可逐步消除滯脹。但此方法可能增加國債負擔。

⑧ 美國將遭遇「滯漲型債務危機」,美國通貨膨脹什麼時候會達到頂峰

有關專家認為美國將面臨滯漲和債務危機。這位專家曾經准確的預測了2008年金融危機,所以此次預測很可能成為現實。美國的通貨膨脹預計可能將會在2020年底到2023年上半年達到頂峰。

可以明確出美國此次遭遇的經濟危機是前所未有的,他與美國前兩次遭遇的經濟危機是不同的。美國在面臨高負債率的情況下,同時面臨供應不足的沖擊。而這對美國股市來說也是一場考驗。有專家預計在接下來即將到來的危機中,股市可能會遭遇下跌,而且這種下跌是崩盤式的。

⑨ 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為了扭轉70年代經濟滯漲採取了哪些措施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聯邦政府機構臃腫,財政支出龐大。總統尼克松在咨文中呼籲,應當「使權力和資源開始從華盛頓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體人民手中。我們要使各州和地方擔負更多的責任,我們將同他們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國聯邦政府試圖消除國家干預經濟的弊端。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資本主義相比,當代資本主義在許多方面已經並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國家資本所有制形成並發揮重要作用,法人資本所有制崛起並成為居主導地位的資本所有制形式;(二)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資本家及其代理人為緩和勞資關系所採取的激勵制度有職工參與決策制度、職工終身僱傭制度、職工持股制度;(三)社會階層和階級結構的變化:一是資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二是高級職業經理成為大公司經營活動的實際控制者,三是知識型和服務型勞動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四)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為盡快恢復國民經濟,在繼續發揮市場機制主導性作用的同時,開始對經濟進行全面干預,但從20世紀70年代起,西方國家普遍走上強化市場調節、弱化政府幹預的道路,即通過國有企業私有化來提升經濟競爭力,通過福利制度改革減少政府的財政負擔,通過放鬆對經濟和金融的管制釋放經濟活力,經濟危機呈現新的特點:去工業化和產業空心化日趨嚴重,產業競爭力下降;經濟高度金融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財政嚴重債務化,債務危機頻繁爆發;兩極分化和社會對立加劇;經濟增長乏力,發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機和結構性危機交織在一起;金融危機頻發,全球經濟屢受打擊;(五)政治制度的變化:政治制度出現多元化趨勢,改良主義政黨在政治舞台上的影響日益擴大,公民權利有所擴大。

⑩ 美國通脹刷新近40年以來最高紀錄,未來美國要怎樣擺脫高通脹

美國通貨膨脹刷新40年來的記錄,現在進入高通貨膨脹率並且經濟發展速度下降的事情,有點類似於上世紀的羅斯福新政之前的美國經濟狀態只不過還沒有那麼嚴重。現在已經有朝那個方向發展的趨勢了。

要破解這種高通貨膨脹率的狀態,有辦法就是穩定就業,但是現在這個情況跟上世紀又不一樣,上世紀是當初的經濟危機,現在是由於疫情這種人為的病毒傳播所導致的情況他跟以前不同了,所以疫情不解決的話,這個經濟高通貨膨脹率的狀態是解決不了的。因為美國的經濟要想維持發展,它就必須要有足夠多的貨幣政策上的刺激,而這離不開高通脹。

閱讀全文

與美國什麼時候擺脫經濟滯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幸福卡怎麼取消 瀏覽:60
物業如何發展經濟 瀏覽:285
美女為什麼笑得這么可愛 瀏覽:795
夜鶯講什麼故事 瀏覽:803
夫妻的婚姻如何保持良好的關系 瀏覽:146
自相矛盾是一件什麼體裁故事 瀏覽:319
如何避免眼睛健康 瀏覽:511
愛情中隔閡是什麼 瀏覽:543
經濟學中rs表示什麼 瀏覽:186
鎮政府事業編人員如何改制 瀏覽:788
虎男猴女婚姻會克什麼 瀏覽:16
健康保險價格多少 瀏覽:96
有哪些愛情養成游戲 瀏覽:452
廈門人叫美女叫什麼 瀏覽:990
長春大學哪個美女多 瀏覽:151
大連人美女哪裡最多 瀏覽:768
廣西健康碼怎麼弄場所碼 瀏覽:821
為革命事業壯烈犧牲的人有哪些 瀏覽:439
如何引導企業更好的投資實體經濟 瀏覽:460
哪個地區的美女帥哥最多 瀏覽: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