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戰略決策名詞解釋
戰略決策是關系企業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的決策。是非程序化的、帶有風險性的決策。涉及企業發展方向、經營方針、經營目標、產品發展、技術改造、市場開發、企業轉向、人力資源開發等事關企業生存的重大問題。因此,在決策中要注意依靠集體的智慧,要進行嚴格的可行性論證。在進行戰略決策時必須注意:(1) 充分考慮企業的經營環境因素(包括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科技因素、法律因素和社會因素等)。(2) 結合企業內部條件 (包括:人力、物力、財力、自然條件、技術專利、商標信譽等經營資源條件,企業的生產能力、技術能力、銷售能力、競爭能力、適應能力以及管理水平等),進行認真分析研究。[1]
中文名
戰略決策
外文名
strategic decision
戰略決策模型
SWOT模型、GE矩陣等
三要素
戰略背景、戰略內容、戰略過程
意義
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
快速
導航
三要素
步驟
模型
典型思路比較
專業研究
簡介
戰略決策是戰略管理中極為重要的環節,其起著承前啟後的樞紐作用。戰略決策依據戰略分析階段所提供的決策信息,包括行業機會、競爭格局、企業能力等方面。戰略決策要綜合各項信息確定企業戰略及相關方案。戰略實施則是更詳細地分解展開各項戰略部署,實現戰略決策意圖和目標。
戰略決策
戰略決策階段可分為戰略定位決策、戰略指標決策、業務戰略決策三個步驟。
戰略決策思路指企業在戰略決策時的出發點,其與戰略分析十分密切,戰略決策思路類型很多。
傳統戰略決策模型主要有:SWOT模型,除SWOT模型外,還有其他模型可同時用於戰略分析和戰略決策,如波士頓矩陣、GE矩陣。[2]
三要素
戰略決策三要素是指在戰略制定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三個影響戰略決策的因素,即戰略背景、戰略內容、戰略過程。
戰略背景是指戰略執行和發展的環境;
戰略內容是指戰略決策包括的主要活動;
戰略過程是指當戰略面對富於變化的環境時,各項活動之間是如何聯系的;
戰略背景、戰略內容和戰略過程三個要素共同決定了一個戰略決策。[2]
步驟
戰略定位決策
戰略決策階段首要任務是戰略定位問題,相當於制定「做什麼」的公司戰略,重點包括市場范圍S定位和產品門類P定位,二者密切聯系,組合形成一定的SP戰略單元。戰略定位依據戰略分析階段所分析的不同SP戰略單元的行業盈利性變化規律、競爭格局和企業自身能力。[2]
戰略指標決策
在企業戰略定位決策之後,企業需要確定各SP戰略單元的戰略指標目標值,重點包括凈利潤指標、企業資本收益率目標、資本投入目標、市場份額目標、資本產出目標等。
企業要對不同SP戰略單元相關指標值進行綜合分析,包括不同戰略單元凈利潤的構成比重,資本量的比重,相對競爭力比較等,以優化調整各戰略單元的戰略目標,促進整體經營最優化。
企業在戰略指標決策時往往要受企業自身資源狀況的約束,要綜合權衡不同戰略單元的機會和資源投入,要考慮資源獲得的渠道以及投入的策略,要結合市場類型分析,如對大筆投資而言還要考慮自身決策對行業整體的影響。
業務戰略決策
在戰略定位決策和戰略指標決策基礎上,企業需要制定保障指標實現的相關業務戰略。重點包括提高企業資本收益率的業務戰略,如成本領先戰略、質量領先戰略;提高可投入資本量的業務戰略,如融資戰略、並購戰略等;提高市場份額的業務戰略,如低價戰略、渠道戰略等;提高資本產出的業務戰略,如精益生產戰略、流程再造戰略、信息化戰略等。提高凈利潤的目標依賴於以上各項業務戰略的制定和實施。
業務戰略決策需要業務職能領域的專業分析,此處的分析不同於戰略管理循環中的戰略分析,其分析內容要為廣泛和靈活。對業務戰略決策要有其自身的目標和行動方案,對業務戰略實施所制定的具體保障措施可不列為業務戰略決策的內容,可作為戰略實施階段的內容。
模型
SWOT模型,(也稱TOWS分析法、道斯矩陣)即態勢分析法,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里克提出,經常被用於企業戰略制定、競爭對手分析等場合。在現在的戰略規劃報告里,SWOT分析應該算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工具。來自於麥肯錫咨詢公司的SWOT分析,包括分析企業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s)。因此,SWOT分析實際上是將對企業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通過SWOT分析,可以幫助企業把資源和行動聚集在自己的強項和有最多機會的地方除SWOT模型外,還有其他模型可同時用於戰略分析和戰略決策,如波士頓矩陣、GE矩陣。
波士頓矩陣(BCG Matrix)又稱市場增長率-相對市場份額矩陣、波士頓咨詢集團法、四象限分析法、產品系列結構管理法等。制定公司層戰略最流行的方法之一就是BCG矩陣。該方法是由波士頓咨詢集團(BostonConsultingGroup,BCG)在上世紀70年代初開發的。BCG矩陣將組織的每一個戰略事業單位(SBUs)標在一種2維的矩陣圖上,從而顯示出哪個SBUs提供高額的潛在收益,以及哪個SBUs是組織資源的漏斗。BCG矩陣的發明者、波士頓公司的創立者布魯斯認為「公司若要取得成功,就必須擁有增長率和市場分額各不相同的產品組合。組合的構成取決於現金流量的平衡。」如此看來,BCG的實質是為了通過業務的優化組合實現企業的現金流量平衡。
BCG矩陣區分出4種業務組合。
問題型業務
(QuestionMarks,指高增長、低市場份額)
處在這個領域中的是一些投機性產品,帶有較大的風險。這些產品可能利潤率很高,但佔有的市場份額很小。這往往是一個公司的新業務,為發展問題業務,公司必須建立工廠,增加設備和人員,以便跟上迅速發展的市場,並超過競爭對手,這些意味著大量的資金投入。「問題」非常貼切地描述了公司對待這類業務的態度,因為這時公司必須慎重回答「是否繼續投資,發展該業務?」這個問題。只有那些符合企業發展長遠目標、企業具有資源優勢、能夠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業務才得到肯定的回答。得到肯定回答的問題型業務適合於採用戰略框架中提到的增長戰略,目的是擴大SBUs的市場份額,甚至不惜放棄近期收入來達到這一目標,因為要問題型要發展成為明星型業務,其市場份額必須有較大的增長。得到否定回答的問題型業務則適合採用收縮戰略。如何選擇問題型業務是用BCG矩陣制定戰略的重中之重也是難點,這關乎企業未來的發展。對於增長戰略中各種業務增長方案來確定優先次序,BCG也提供了一種簡單的方法。通過下圖權衡選擇ROI相對高然後需要投入的資源占的寬度不太多的方案。
明星型業務
(stars,指高增長、高市場份額)
這個領域中的產品處於快速增長的市場中並且佔有支配地位的市場份額,但也許會或也許不會產生正現金流量,這取決於新工廠、設備和產品開發對投資的需要量。明星型業務是由問題型業務繼續投資發展起來的,可以視為高速成長市場中的領導者,它將成為公司未來的現金牛業務。但這並不意味著明星業務一定可以給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因為市場還在高速成長,企業必須繼續投資,以保持與市場同步增長,並擊退競爭對手。企業如果沒有明星業務,就失去了希望,但群星閃爍也可能會閃花企業高層管理者的眼睛,導致做出錯誤的決策。這時必須具備識別行星和恆星的能力,將企業有限的資源投入在能夠發展成為現金牛的恆星上。同樣的,明星型業務要發展成為現金牛業務適合於採用增長戰略。
現金牛業務
(Cashcows,指低增長、高市場份額)
處在這個領域中的產品產生大量的現金,但未來的增長前景是有限的。這是成熟市場中的領導者,它是企業現金的來源。由於市場已經成熟,企業不必大量投資來擴展市場規模,同時作為市場中的領導者,該業務享有規模經濟和高邊際利潤的優勢,因而給企業帶來大量現金流。企業往往用現金牛業務來支付帳款並支持其他三種需大量現金的業務。現金牛業務適合採用戰略框架中提到的穩定戰略,目的是保持SBUs的市場份額。
瘦狗型業務
(Dogs,指低增長、低市場份額)
這個剩下的領域中的產品既不能產生大量的現金,也不需要投入大量現金,這些產品沒有希望改進其績效。一般情況下,這類業務常常是微利甚至是虧損的,瘦狗型業務存在的原因更多的是由於感情上的因素,雖然一直微利經營,但象人養了多年的狗一樣戀戀不舍而不忍放棄。其實,瘦狗型業務通常要佔用很多資源,如資金、管理部門的時間等,多數時候是得不償失的。瘦狗型業務適合採用戰略框架中提到的收縮戰略,目的在於出售或清算業務,以便把資源轉移到更有利的領域。
Why BCG Matrix?BCG矩陣的精髓在於把戰略規劃和資本預算緊密結合了起來,把一個復雜的企業行為用兩個重要的衡量指標來分為四種類型,用四個相對簡單的分析來應對復雜的戰略問題。該矩陣幫助多種經營的公司確定哪些產品宜於投資,宜於操縱哪些產品以獲取利潤,宜於從業務組合中剔除哪些產品,從而使業務組合達到最佳經營成效。
GE矩陣(GE Matrix/Mckinsey Matrix)GE矩陣法又稱通用電器公司法、麥肯錫矩陣、九盒矩陣法、行業吸引力矩陣。說到GE矩陣就一定要結合BCG矩陣一起比較討論,因為GE矩陣可以說是為了克服BCG矩陣缺點所開發出來的。由於基本假設和很多局限性都和BCG矩陣相同,最大的改善就在於用了更多的指標來衡量兩個維度。針對波士頓矩陣所存在的很多問題,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於70年代開發了新的投資組合分析方法——GE矩陣。相信很多人都聽過GE多元化的故事了,如果非「數一數二」的SBUs都要脫離GE的航母,GE就是用這個矩陣的。GE矩陣相比BCG矩陣,GE矩陣也提供了產業吸引力和業務實力之間的類似比較,但不象BCG矩陣用市場增長率來衡量吸引力,用相對市場份額來衡量實力,只是單一指標;而GE矩陣使用數量更多的因素來衡量這兩個變數,縱軸用多個指標反應產業吸引力,橫軸用多個指標反應企業競爭地位,同時增加了中間等級。也由於GE矩陣使用多個因素,可以通過增減某些因素或改變它們的重點所在,很容易地使GE矩陣適應經理的具體意向或某產業特殊性的要求。
典型思路比較
資源導向型
企業資源類型多種多樣,資源導向型決策思路即先看企業擁有什麼資源,再分析資源可投入行業的機會,由此進行決策。如企業擁有大量閑置土地,其往往會尋求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如果房地產機會好,會選擇進入房地產行業。企業擁有客戶資源,往往會為客戶提供其他類型產品或服務,以獲得更多賺錢機會。
資源導向型決策思路,優點是善於利用企業資源,但缺點是企業容易臃腫肥胖,會因資源過於分散而使主業不清晰不強大,使企業在各個戰線上競爭不利,甚至導致企業過早死亡。資源導向型決策需要真正認清企業的資源,否則若過高估計自己的資源和能力,所做決策往往出現自己難以控制的局面。當前人們對TCL國際化戰略的關注度很高,國際化出師不利往往有多方面原因,對自身國際化運作能力過高估計而准備不充分是TCL當前被動的重要原因。
機會導向型
機會導向型決策思路即先看外部機會,再組織資源抓住機會,其成功的基礎依賴於對機會的准確判斷。網路經濟開始之初,網路風險投資十分火熱,其成為機會至上型決策最流行的行業,在眾多失敗者中誕生了少數成功精英,機會導向型思路讓一批平凡人變得不平凡。
機會導向型的弊端常是缺乏資源情況下決策,有時往往能輸起第一次,卻輸不起第二次。機會導向型有的企業是什麼機會都想抓,結果往往是什麼都抓得不牢或甚至沒抓住。有時對機會看不準又怕錯失,結果企業資源過於分散,難以形成強勢主業,各競爭領域均為配角。看來機會至上型要把握好度,不能無視機會,也不能什麼行業都淺嘗轍止。
攀比跟風型
攀比跟風型決策思路在中國企業中大量存在,當前在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中都大量存在。同行其他企業搞起多元化上了什麼產品賺了錢,自己不根據新時期情況做認真分析,就投機式跟風進入,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如前幾年家電企業掀起的造車運動,一些民營企業的煉鋼沖動,結果許多企業為此項決策付出慘痛代價。
一些企業經營行為過去受外界或同行的影響,如別的企業都搞起國際化、搞起多元化,自己不跟流行趨勢就怕被視為落伍,結果不根據自身實際也選擇了國際化、多元化。結果別人能做成的事自己並沒能力做成功,弄得企業陷入國際化或多元化的被動。
攀比跟風型失敗的關鍵還是自己不善於分析把握機會。如果能真正洞察到機會,比別人慢半拍也是種大智慧,別的企業可能是烈士,自己企業成為英雄。如對一些新興技術機會的分析把握上,如VCD的萬燕被稱為先驅,而其他跟進者成為後起之秀。
被逼無奈型
被逼無奈型往往由多種原因造成。有些企業不關心外部變化,只知低頭拉車不知抬頭看路,結果當行業衰敗時企業才被逼想出路。有時被逼無奈是企業受種種情況限制難以做出壯士斷腕的決策,比如退出成本過高等,企業只好選擇熬下去等轉機。
有時對外部機會誰都說不清,企業只好押寶隨命了,沒押對只好無奈轉型緊追了。如四五年前開始的彩電行業傳統顯像管彩電出路問題,平板彩電是趨勢,但究竟要多久才是主角,企業一時都難以說清。著名彩電企業長虹認為此過渡期要用約十年左右時間,結果在資源分配上重背投而輕平板,結果平板電視三年後就快速成長,背投產品一時輝煌卻迅速衰落,企業被迫調整方向將資源重點轉向平板彩電。與之對比,海信較早認定了平板電視的前景,雖曾嘗試背投又因某原因較早放棄背投,投全力於平板彩電,結果平板行業機會如期而至,海信成為彩電升級中的大贏家。
戰略決策四種典型思路中,資源導向型和機會導向型均各有利弊,企業要結合自身靈活應用。攀比跟風型與被逼無奈型均是企業應予以反思改進的。
專業研究
課程案例
當今世界,高新技術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國內外政治經濟凸現出新的發展態勢。面臨當前金融危機、股市樓市變局,企業該如何應對?管理者的成長必須超前於社會的發展;管理者的思考必須超前於社會的認知。如何從容面對市場競爭,怎樣才能輕松應對企業管理?客觀形勢要求業界精英們不斷改造自己的思維、豐富自己的思想以適應前所未有的挑戰。
主要內容:
1.如何深層次理解企業戰略管理
戰略------針對相對較長時間對全局的決策
戰略具有指導性、全局性、長遠性、競爭性、系統性、風險性的特點
2.管理者的心智模式研究
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影響著決定公司業績的不同類型的戰略決策
思想――行動――習慣――性格――命運
3.競爭優勢與核心競爭力
競爭優勢是一系列要素或能力,它使得公司一直比對手業績要好
核心競爭力,是有價值的、稀缺的、無可替代的,且是難以模仿的
4.當前形勢下,如何進行戰略規劃
面對當今天多變的經濟環境,利用多種分析工具,解決企業戰略規劃問題
5.現階段企業競爭戰略的選擇
借鑒中外企業成功與失敗戰略案例,明確戰略意義 ,選擇適應企業發展的戰略管理模式
專家
賴偉民,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企業商學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北京大學《企業戰略》課題組組長,中國企業聯合會特聘專家,清華大學客座教授。近年來一直致力於經濟管理領域的研究與實踐,主持和參與了《GSP系統開發》、《動態經濟模型研究》、《制葯版ERP的開發與研究》等多個省級、國家級項目。近期發表的《浦東機場怎麼回事》、《當危機見底,我們如何布局》、《後危機時代的機遇與戰略選擇》等文在國內經濟學界有較大影響。
賴教授曾經在多家知名企業任高管,有豐富的企業管理實戰經驗。訪問調研了數千家企業,建立了大量的研究模型。並且擔任多家企業的管理顧問,實際操刀企業的戰略規劃、營銷策劃和制度建設。多年來,賴偉民教授一直擔任北京大學總裁班、清華大學總裁班主講教授,全國財務總監、人力資源總監、市場總監、職業經理人等職業資格認證培訓班的主講專家,並多次在國家銀河培訓工程、國家653培訓工程及各類大型論壇、研討會擔任主講嘉賓。賴教授在全國演講授課數千場,學識淵博,實戰經驗豐富。全國各地十萬余名學員在現場接受過賴教授的思想,大量企業家因為參加了賴教授的課程,使自己的企業走出困境,實現財富倍增。賴教授善於把創新性理論思想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和大家一起完成把管理思想從抽象到具體,從理論到實踐的蛻變過程。
㈡ 均衡策略是什麼意思
博弈論里的.
指的是走比較平穩的路的策略.
舉例說,你和你弟弟猜拳,硬桌子上5個蘋果,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贏的都得,輸的沒有,一種是贏的得3輸得2個.
你怕一個都沒有,選擇輸得還得2個的方法.這就是你採取均衡策略.或許你的收入不是最高的,但是你多少都會有所得.
㈢ 什麼是博弈論,經濟學中得博弈理論又是指什麼
博弈論的概念
博弈論又被稱為對策論(Game Theory),它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組成內容。在《博弈聖經》中寫到:博弈論是二人在平等的對局中各自利用對方的策略變換自己的對抗策略,達到取勝的意義。按照2005年因對博弈論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Robert Aumann教授的說法,博弈論就是研究互動決策的理論。所謂互動決策,即各行動方(即局中人[player])的決策是相互影響的,每個人在決策的時候必須將他人的決策納入自己的決策考慮之中,當然也需要把別人對於自己的考慮也要納入考慮之中……在如此迭代考慮情形進行決策,選擇最有利於自己的戰略(strategy)。
博弈論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在經濟學、政治科學(國內的以及國際的)、軍事戰略問題、進化生物學以及當代的計算機科學等領域都已成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它還與會計學、統計學、數學基礎、社會心理學以及諸如認識論與倫理學等哲學分支有重要聯系。
按照Aumann所撰寫的《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博弈論」辭條的看法,標準的博弈論分析出發點是理性的,而不是心理的或社會的角度。不過,近20年來結合心理學和行為科學、實驗經濟學的研究成就而對博弈論進行一定改造的行為博弈論(behavoiral game theory )也日益興起。
博弈論的發展
博弈論思想古已有之,我國古代的《孫子兵法》就不僅是一部軍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論專著。博弈論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橋牌、賭博中的勝負問題,人們對博弈局勢的把握只停留在經驗上,沒有向理論化發展,正式發展成一門學科則是在20世紀初。1928年馮·諾意曼證明了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從而宣告了博弈論的正式誕生。1944年,馮·諾意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劃時代巨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將二人博弈推廣到n人博弈結構並將博弈論系統的應用於經濟領域,從而奠定了這一學科的基礎和理論體系。談到博弈論就不能忽略博弈論天才納什,納什的開創性論文《n人博弈的均衡點》(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給出了納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但納什均衡點定義只局限於任何局中人不想單方面變換策略,而忽視了其他局中人改變策略的可能性,因此,在很多情況下,納什均衡點的結論缺乏說服力,研究者們形象地稱之為「天真可愛的納什均衡點」。 塞爾頓(R·Selten)在多個均衡中剔除一些按照一定規則不合理的均衡點,從而形成了兩個均衡的精煉概念:子博弈完全均衡和顫抖的手完美均衡。 此外,塞爾頓、哈桑尼的研究也對博弈論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今天博弈論已發展成一門較完善的的學科。
博弈論的基本概念
博弈要素:
1.決策人:在博弈中率先作出決策的一方,這一方往往依據自身的感受、經驗和表面狀態優先採取一種有方向性的行動
2.對抗者:在博弈二人對局中行動滯後的那個人,與決策人要作出基本反面的決定,並且他的動作是滯後的、默認的、被動的,但最終占優。他的策略可能依賴於決策人劣勢的策略選擇,佔去空間特性,因此對抗是唯一占優的方式,實為領導人的階段性終結行為。
3.生物親序:所有生物在惡劣、未知的環境中都有尋找規律和有序的本能。在博弈中指參與者有從混亂的環境中等待、尋找有序的親近行為。
4.局中人(players):在一場競賽或博弈中,每一個有決策權的參與者成為一個局中人。只有兩個局中人的博弈現象稱為「兩人博弈」,而多於兩個局中人的博弈稱為 「多人博弈」。
5.策略(strategiges):一局博弈中,每個局中人都有選擇實際可行的完整的行動方案,即方案不是某階段的行動方案,而是指導整個行動的一個方案,一個局中人的一個可行的自始至終全局籌劃的一個行動方案,稱為這個局中人的一個策略。如果在一個博弈中局中人都總共有有限個策略,則稱為「有限博弈」,否則稱為「無限博弈」。
6.得失(payoffs):一局博弈結局時的結果稱為得失。每個局中人在一局博弈結束時的得失,不僅與該局中人自身所選擇的策略有關,而且與全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組策略有關。所以,一局博弈結束時每個局中人的「得失」是全體局中人所取定的一組策略的函數,通常稱為支付(payoff)函數。
7.次序(orders):各博弈方的決策有先後之分,且一個博弈方要作不止一次的決策選擇,就出現了次序問題;其他要素相同次序不同,博弈就不同。
8.博弈涉及到均衡:均衡是平衡的意思,在經濟學中,均衡意即相關量處於穩定值。在供求關系中,某一商品市場如果在某一價格下,想以此價格買此商品的人均能買到,而想賣的人均能賣出,此時我們就說,該商品的供求達到了均衡。
這樣,「均衡偶」的明確定義為:一對策略a*(屬於策略集A)和策略b*(屬於策略集B)稱之為均衡偶,對任一策略a(屬於策略集A)和策略b(屬於策略集B),總有:偶對(a, b*)≤偶對(a*,b*)≤偶對(a*,b)。
對於非零和博弈也有如下定義:一對策略a*(屬於策略集A)和策略b*(屬於策略集B)稱為非零和博弈的均衡偶,對任一策略a(屬於策略集A)和策略 b(屬於策略集B),總有:對局中人A的偶對(a, b*) ≤偶對(a*,b*);對局中人B的偶對(a*,b)≤偶對(a*,b*)。
博弈的類型
(1)合作博弈——研究人們達成合作時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即收益分配問題。
(2)非合作博弈——研究人們在利益相互影響的局勢中如何選決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選擇問題。
(3)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博弈:參與者對所有參與者的策略空間及策略組合下的支付有充分了解稱為完全信息;反之,則稱為不完全信息。
(4)靜態博弈和動態博弈
靜態博弈:指參與者同時採取行動,或者盡管有先後順序,但後行動者不知道先行動者的策略。
動態博弈:指雙方的的行動有先後順序並且後行動者可以知道先行動者的策略。
財產分配問題和夏普里值(Shapley value)
考慮這樣一個合作博弈:a、b、c、投票決定如何分配100萬,他們分別擁有50%、40%、10%的權力,規則規定,當超過50%的票認可了某種方案時才能通過。那麼如何分配才是合理的呢?按票力分配,a50萬、b40萬、c10萬c向a提出:a70萬、b0、c30萬b向a提出:a80萬、b20萬、c0……
權力指數:每個決策者在決策時的權力體現在他在形成的獲勝聯盟中的「關鍵加入者」的個數,這個「關鍵加入者」的個數就被稱為權利指數。
夏普里值:在各種可能的聯盟次序下,參與者對聯盟的邊際貢獻之和除以各種可能的聯盟組合。
次序 abc acb bac bca cab cba
關鍵加入者 a c a c a b
由此計算出a,b,c的夏普里值分別為4/6,1/6,1/6
所以a,b,c應分別獲得100萬的2/3,1/6,1/6。
博弈論的意義
弈論的研究方法和其他許多利用數學工具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的學科一樣,都是從復雜的現象中抽象出基本的元素,對這些元素構成的數學模型進行分析,而後逐步引入對其形勢產影響的其他因素,從而分析其結果。
基於不同抽象水平,形成三種博弈表述方式,標准型、擴展型和特徵函數型利用這三種表述形式,可以研究形形色色的問題。因此,它被稱為「社會科學的數學」從理論上講,博弈論是研究理性的行動者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論,而實際上正深入到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等,被各門社會科學所應用。
博弈論是指某個個人或是組織,面對一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約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從各自選擇的行為或是策略進行選擇並加以實施,並從各自取得相應結果或收益的過程,在經濟學上博弈論是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概念。
什麼是博弈論?古語有雲,世事如棋。生活中每個人如同棋手,其每一個行為如同在一張看不見的棋盤上布一個子,精明慎重的棋手們相互揣摩、相互牽制,人人爭贏,下出諸多精彩紛呈、變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論是研究棋手們 「出棋」 著數中理性化、邏輯化的部分,並將其系統化為一門科學。換句話說,就是研究個體如何在錯綜復雜的相互影響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實上,博弈論正是衍生於古老的游戲或曰博弈如象棋、撲克等。數學家們將具體的問題抽象化,通過建立自完備的邏輯框架、體系研究其規律及變化。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最簡單的二人對弈為例,稍想一下便知此中大有玄妙:若假設雙方都精確地記得自己和對手的每一步棋且都是最「理性」 的棋手,甲出子的時候,為了贏棋,得仔細考慮乙的想法,而乙出子時也得考慮甲的想法,所以甲還得想到乙在想他的想法,乙當然也知道甲想到了他在想甲的想法…
面對如許重重迷霧,博弈論怎樣著手分析解決問題,怎樣對作為現實歸納的抽象數學問題求出最優解、從而為在理論上指導實踐提供可能性呢?現代博弈理論由匈牙利大數學家馮·諾伊曼於20世紀20年代開始創立,1944年他與經濟學家奧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標志著現代系統博弈理論的初步形成。對於非合作、純競爭型博弈,諾伊曼所解決的只有二人零和博弈--好比兩個人下棋、或是打乒乓球,一個人贏一著則另一個人必輸一著,凈獲利為零。在這里抽象化後的博弈問題是,已知參與者集合(兩方) ,策略集合(所有棋著) ,和盈利集合(贏子輸子) ,能否且如何找到一個理論上的「解」 或「平衡」 ,也就是對參與雙方來說都最「合理」 、最優的具體策略?怎樣才是「合理」 ?應用傳統決定論中的「最小最大」 准則,即博弈的每一方都假設對方的所有功略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最大程度地失利,並據此最優化自己的對策,諾伊曼從數學上證明,通過一定的線性運算,對於每一個二人零和博弈,都能夠找到一個「最小最大解」 。通過一定的線性運算,競爭雙方以概率分布的形式隨機使用某套最優策略中的各個步驟,就可以最終達到彼此盈利最大且相當。當然,其隱含的意義在於,這套最優策略並不依賴於對手在博弈中的操作。用通俗的話說,這個著名的最小最大定理所體現的基本「理性」 思想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 。
博弈論--這是一個熱得燙手的概念。它不僅僅存在於數學的運籌學中,也正在經濟學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近幾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就頻頻授予博弈論研究者),但如果你認為博弈論的應用領域僅限於此的話,那你就大錯了。實際上,博弈論甚至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無處不在!在工作中,你在和上司博弈,也在和下屬博弈,你也同樣會跟其他相關部門人員博弈;而要開展業務,你更是在和你的客戶以及競爭對手博弈。在生活中,博弈仍然無處不在。博弈論代表著一種全新的分析方法和全新的思想。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包羅·薩繆爾遜如是說:
要想在現代社會做個有價值的人,你就必須對博弈論有個大致的了解。
也可以這樣說,要相贏得生意,不可不學博弈論;要想贏得生活,同樣不可不學博弈論。
博弈論很深奧嗎?通過本教材你將發現深奧的博弈論原來也可以這么生動、通俗和易懂。大量的案例、平實的語言,將幫助你輕松掌握博弈論這個今天最時髦的工具。
《博弈聖經》中也說到:21世紀,應站在博弈論的前沿。盡管博弈經濟學家很少,但其獲諾貝爾獎的比例最高。最能震動人類情感的是博弈,對未來最有影響力的還是博弈。評論一個人和一個國家的窮富,就看他分享博弈正理的多少。
可見博弈之重要。
經濟學中的「智豬博弈」(Pigs』payoffs)
這個例子講的是:豬圈裡有兩頭豬,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一邊有個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豬圈的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隻豬去踩踏板,另一隻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到另一半殘羹。
那麼,兩只豬各會採取什麼策略?答案是: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於踏板和食槽之間。
原因何在?因為,小豬踩踏板將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反觀大豬,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只好親力親為了。
「小豬躺著大豬跑」的現象是由於故事中的游戲規則所導致的。規則的核心指標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數量和踏板與投食口之間的距離。
如果改變一下核心指標,豬圈裡還會出現同樣的「小豬躺著大豬跑」的景象嗎?試試看。
改變方案一:減量方案。投食僅原來的一半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不去踩踏板了。小豬去踩,大豬將會把食物吃完;大豬去踩,小豬將也會把食物吃完。誰去踩踏板,就意味著為對方貢獻食物,所以誰也不會有踩踏板的動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讓豬們去多踩踏板,這個游戲規則的設計顯然是失敗的。
改變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為原來的一倍分量。結果是小豬、大豬都會去踩踏板。誰想吃,誰就會去踩踏板。反正對方不會一次把食物吃完。小豬和大豬相當於生活在物質相對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所以競爭意識卻不會很強。
對於游戲規則的設計者來說,這個規則的成本相當高(每次提供雙份的食物);而且因為競爭不強烈,想讓豬們去多踩踏板的效果並不好。
改變方案三:減量加移位方案。投食僅原來的一半分量,但同時將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結果呢,小豬和大豬都在拚命地搶著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勞者多得。每次的收獲剛好消費完。
對於游戲設計者,這是一個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獲最大。
原版的「智豬博弈」故事給了競爭中的弱者(小豬)以等待為最佳策略的啟發。但是對於社會而言,因為小豬未能參與競爭,小豬搭便車時的社會資源配置的並不是最佳狀態。為使資源最有效配置,規則的設計者是不願看見有人搭便車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闆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絕「搭便車」現象,就要看游戲規則的核心指標設置是否合適了。
比如,公司的激勵制度設計,獎勵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權,公司職員個個都成了百萬富翁,成本高不說,員工的積極性並不一定很高。這相當於「智豬博弈」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獎勵力度不大,而且見者有份(不勞動的「小豬」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豬也不會有動力了----就象「智豬博弈」減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勵機制設計就象改變方案三----減量加移位的辦法,獎勵並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針對個人(如業務按比例提成),既節約了成本(對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車」現象,能實現有效的激勵。
許多人並未讀過「智豬博弈」的故事,但是卻在自覺地使用小豬的策略。股市上等待莊家抬轎的散戶;等待產業市場中出現具有贏利能力新產品、繼而大舉仿製牟取暴利的游資;公司里不創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對於制訂各種經濟管理的游戲規則的人,必須深諳「智豬博弈」指標改變的個中道理。
[編輯本段]納什博弈論的原理與應用
1950年和1951年納什的兩篇關於非合作博弈論的重要論文,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競爭和市場的看法。他證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並證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納什均衡。從而揭示了博弈均衡與經濟均衡的內在聯系。納什的研究奠定了現代非合作博弈論的基石,後來的博弈論研究基本上都沿著這條主線展開的。然而,納什天才的發現卻遭到馮·諾依曼的斷然否定,在此之前他還受到愛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裡挑戰權威、藐視權威的本性,使納什堅持了自己的觀點,終成一代大師。要不是30多年的嚴重精神病折磨,恐怕他早已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台上了,而且也絕不會與其他人分享這一殊榮。
納什是一個非常天才的數學家,他的主要貢獻是1950至1951年在普林斯頓讀博士學位時做出的。然而,他的天才發現———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即「納什均衡」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1948年納什到普林斯頓大學讀數學系的博士。那一年他還不到20歲。當時普林斯頓可謂人傑地靈,大師如雲。愛因斯坦、馮·諾依曼、列夫謝茨(數學系主任)、阿爾伯特·塔克、阿倫佐·切奇、哈羅德·庫恩、諾爾曼·斯蒂恩羅德、埃爾夫·福克斯……等全都在這里。博弈論主要是由馮·諾依曼(1903—1957)創所立的。他是一位出生於匈牙利的天才的數學家。他不僅創立了經濟博弈論,而且提出了計算機的基本原理。早在20世紀初,塞梅魯(Zermelo)、鮑羅(Borel)和馮·諾伊曼已經開始研究博弈的准確的數學表達,直到1939年,馮·諾依曼遇到經濟學家奧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並與其合作才使博弈論進入經濟學的廣闊領域。
㈣ 經濟學名詞
42、經濟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
經濟效率是指這樣一種狀況,所進行的任何改變都不會給任何人帶來損失而能增加一些人的福利。這樣一種狀態就是經濟的有效率狀況(或者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優)。
43、經濟利潤(Economic profit)
經濟利潤是指廠商的收益與它的成本之差,後者包括從最有利的另外一種廠商資源的使用中可以獲得的收益。
44、生產的經濟區域(Economic region of proction)
生產的經濟區域是指等產量線斜率為負的投入品組合。沒有一個廠商會在等產量線斜率為正的點上運行,因為在這種點上總會有一種投入品的邊際產品為負。
45、經濟資源(Economic resource)
經濟資源是指一種稀缺的、要求一個非零價格的資源。
46、范圍經濟(Economies of scope)
范圍經濟是指由廠商的范圍而非規模帶來的經濟。只要把兩種或更多的產品合並在一起生產比分開來生產的成本要低,就會存在范圍經濟。
47、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根據這一假設,投資者在買賣股票時會迅速有效地利用可能的信息.所有已知的影響一種股票價格的因素都已經反映在股票的價格中,因此根據這一理論,股票的技術分析是無效的。(這個假設有三種形式。)
48、財富狀況(Endowment position)
財富狀況是指消費者每年的收人。
49、恩格爾曲線(Engel curve)
恩格爾曲線反映的是所購買的一種商品的均衡數量與消費者收入水平之間的關系。它是以19世紀德國的統計學家恩斯特•恩格爾的名字命名的。
50、均衡(Equilibrium)
均衡是指沒有任何變化趨勢的狀態。例如,均衡價格就是一種能夠維持的價格。
51、過剩生產能力(Excess capacity)考
過剩生產能力是指成本最低產量與長期均衡中的實際產量之差。壟斷競爭理論有一個著名的且頗有爭論的結論,它認為這種市場結構之下的廠商往往會在還有過剩生產能力的情況下進行生產。
52、擴張路徑( Expansion path)網路督察
擴張路徑是指與各種產量相對應的等產量線與等成本線相切的點的軌跡。(所有投入品都是可變的。)共
53、期望貨幣價值(Expected monetary vale)
為了確定一項投機的期望貨幣價值,計算每一種可能出現的結果的貨幣收益(或損失)與其出現的概率相乘以後的和。研
54、預期利潤(Expected profit)
預期利潤就是長期的平均利潤值,也就是用所出現的概率加權以後的各種可能的利潤水平之和。
55、完全信息的預期價值(Expected value of perfect information)研
完全信息的預期價值是指決策者獲得完全信息所導致的預期的貨幣價值的增加。它是決策者為獲得完全的信息而能支付的最大數量。021-
56、顯成本(Explicit costs)考
顯成本是指賬目上所包括的廠商的正常費用,諸如工資成本和原材料支付。同濟西苑
57、外部不經濟(External diseconomy)同濟西苑
外部不經濟是指由於消費或者其他人和廠商的產出所引起的一個人或廠商無法補償的成本。200092
58、外部經濟(External economy)課
外部經濟是指由於消費或者其他人和廠商的產出所引起的一個人或廠商無法索取的收益。65542
3 17
先動優勢(First-mover advantages)院
先動優勢是由於在博弈中第一個採取行動的局中人所擁有的優勢。
59、固定成本(Fixed cost)共濟網
固定成本為每個時期不變投入品的總成本。西門
60、不變投人品(FIXed input)
不變投入品是指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如廠房和設備)、在考察的期間數量不變的資源。
61、自由資源(Free resource)
自由資源是指特別富裕以致在零價格就可以獲得的資源。
62、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一般均衡分析是指(與局部均衡分析相反)把各種市場和價格的相互作用都考慮進去的分析。
63、吉芬反論(Giffen`s paradox)
吉芬反論是指商品的需求量與價格成正向關系這樣一種狀況。當劣質商品價格的替代效應並不足以抵消收人效應時就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64、隱成本(Implicit cost)
使用企業所有者擁有的資源(諸如他的時間與資本)的選擇成本就是隱成本。
65、收入補償的需求曲線( Income-compensated demand curve)
收入補償的需求曲線表示,當消費者的收入調整到不論價格如何都可以購買最初的市場籃子,這時在每一種價格下消費者所需求的商品的數量有多少。
66、收入--消費曲線(Income-consumption curve)
收入一消費曲線是把代表與全部可能的消費者貨幣收入相應的均衡市場籃子的點連接而成的一條曲線。這種曲線可以用於推導恩格爾曲線。
67、收人效應(Income effect)
收入效應是指,所有價格不變時完全由於消費者滿足水平的變化所引起的商品X的需求量的改變。
68、需求的收入彈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的收入彈性是指,當價格保持不變時消費者收入發生1%的變化時,所引起的需求數量變化的百分比。
69、成本遞增的產業(Increasing-cost instry)
成本遞增的行業是指具有向上傾斜的長期供給曲線的行業,它的擴大會引起投入品價格的上升。
70、規模收益遞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如果所有投入品的數量都以相同的百分數增加,並導致產量增加的百分數大於該百分數,就是規模收益遞增的。
71、無差異曲線(Indifference curve)
無差異曲線表示對消費者沒有區別的市場籃子的點的軌跡。
72、劣質商品(Inferior good)
劣質商品是指其收入效應使得實際收人增加導致需求量減少的商品。
73、創新(Innovation)
當一項發明第一次使用時,我們稱之為創新。
74、投人品(Input)
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任何資源都是投入品。
75、利率(lnterest rate)
如果他借出1美元一年,一年後借出者收到的貼水為利率。如果利率為r,他一年後將收到(1+r)美元。
76、中間品(Intermediate good)
中間品是指用於生產其他商品和服務的產品。
77、內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
內部收益率是使一項投資項目的凈現金流的現值等於項目投資支出的利率。
78、投資(Investment)
投資是指創造新資產的過程。
79、投資需求曲線( Investment demand curve)
投資需求曲線表示投資的總數量與額外1美元投資的收益率之間的關系。
80、等成本曲線( Isocost curve)
等成本曲線表示一個固定的總支出所能得到的各種投入品組合。
81、等利潤曲線( Isoprofit curve)
等利潤曲線表示能夠產生某一利潤水平的所有投入品組合。
82、等產量曲線(Isoquant)
等產量曲線表示能夠產生某一產量的所有可能的(有效率的)投入品組合.
83、等收益線( lsorevenue line)
等收益線表示能夠產生相同總收益的兩種商品產量的全部組合。
84、折彎的需求曲線(Kinked demand curve)
折彎的需求曲線是壟斷廠商面對的在現行的價格下有一個折點的需求曲線,需求在價格上升時要比價格下降時更富有彈性。
85、勞動( Labor)
勞動是指生產商品和服務的過程中所使用的人們的努力、體力和腦力。
86、土地( Land)
土地是指用於生產的、包括礦產和土地在內的自然資源。
87、邊際收益遞減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根據這一法則,如果不斷添加相同增量的一種投入品(且若其他投入品保持不變),這樣所導致的產品增量在超過某一點後將會下降,也就是說,邊際產品將會減少。
邊際效用遞減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根據這一法則,當一個人消費越來越多的某種商品時(其他商品的消費保持不變),商品的邊際效用最終會趨於下降。
88、勒納指數(Lerner index)
勒納指數度量一個廠商所擁有的壟斷勢力的大小,它等於(P—MC)/P,此處P是廠商的價格,MC是邊際成本。
89、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
學習曲線表示一種商品的平均成本與生產者的累積總產量之間的關系。
90、限制性定價(Limit pricing)
限制性定價是指為了阻止其他廠商進人而採取的一種定價。限制性價格是一種使得進入者失望或阻止它們進入的價格。
91、長期(Long run)
長期是指所有投入品都是可變的時間期限。在長期中廠商可以全部改變它所使用的資源。
92、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
邊際成本是指由於增加最後一單位產量導致的總成本的增加。
93、邊際成本定價(Marginal cost pricing)
邊際成本定價是指這樣一種定價規則,廠商或國有企業使得價格等於邊際成本。
94、邊際支出曲線(Manginal expenditure curve)
邊際支出曲線表示廠商增加1單位投人品X所引起的成本的增加。
95、邊際產品(Marginal proct)
邊際產品是指由於增加最後一單位某種投入品(其他投入品的數量保持不變)所帶來的總產量的增加。
96、邊際產品轉換率(Marginal rate of proct transformation)
邊際產品轉換率是指生產可能性曲線斜率的負數。
97、邊際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邊際替代率是指如果消費者在收到額外一單位商品X之後要保持滿足水平不變而必須放棄的商品Y的數量。
98、邊際收益(Marginal revenue)
邊際收益是指出售額外一單位產品所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
99、邊際收益產品(Marginal revenue proct)
邊際收益產品是指由於使用額外一單位投入品X所帶來的總收益的增加。它等於投入X的邊際產品乘以廠商的邊際收益。
100、邊際效用( Marginal utility)
邊際效用是指(當所有其他的商品的消費水平保持不變時)從額外一單位商品中所獲得額外滿足(即效用)。
101、市場(Market)
市場是指為了買和賣某些商品而與其他廠商和個人相聯系的一群廠商和個人。
102、市場需求曲線(Market demand curve)
市場需求曲線表示在整個市場中產品的價格和它的需求量之間的關系。
103、市場周期(Market period)
市場周期是指一種商品的供給量保持不變的一段時期。
104、市場結構( Market structure)
四種一般的市場類型是完全競爭、壟斷、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一個市場的結構依賴於買者和賣者的數量以及產品差別的大小。
105、市場供給表( Market supply schele)
市場供給表表示在各種價格下一種商品所能夠供給的數量。
106、加成定價(Markup pricing)
加成定價是指,為了確定一種產品的價格而把一個百分比(或絕對的)數量加到所估計的產品平均(或邊際的)成本上,這就意味著該數量要計入某些無法化歸任何具體產品中去的成本,並且旨在維持廠商的某一投資回報率。
107、最大最小策略(Maximin strategy)
最大最小策略是指局中人使得能夠獲得的最小收益最大化的策略。
108、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
微觀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部分,它分析像消費者、廠商和資源所有者這些個體的經濟行為(宏觀經濟學與之相反,它分析像國內總產品這樣的經濟總體行為)。
109、工廠的最小有效規模(Minimum efficient size of plant)
在長期中平均成本處於或接近其最小值的最小的工廠規模。
110、模型(Model)
模型是指以對現實進行簡化和抽象的假設為基礎的理論,根據它可以引申出對現實世界的預測或結論。
111、貨幣收人(Money income)
貨幣收入是指用每個時期的實際美元數量度量的消費者的收入。
112、壟斷競爭(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壟斷競爭是指這樣一種市場結構,在該市場中有很多有差別產品的賣者,進入很容易並且廠商之間沒有勾結行為。
113、壟斷(Monopoly)
壟斷是指一種產品只有一個賣者的市場結構。公共事業通常就是這樣的情形。
114、買方壟斷(Monopsony)
買方壟斷是指一種產品只有一個買者的市場結構。僱用一個工業城鎮的全部勞動力的廠商就是一個例子。
115、道德風險(Moral hazard)
道德風險是指,在購買了保險之後一個人或廠商的行為發生變化以致增加了保險公司承擔的盜竊、火災和其他損失發生的概率。
116、跨國公司(Multinational firm)
跨國公司是指在其他國家投資並且在國外生產和銷售產品的廠商。
117、多廠壟斷( Multiplant monopoly)
多廠壟斷是指擁有和經營不止一個工廠並且要決定每個工廠產量的一個廠商。
118、多產品廠商( Multiproct firm)
多產品廠商是指生產不止一種產品的廠商。例如,杜邦公司生產化工、石油等方面的種類繁多的產品。
119、共同基金(Mutual fund)
共同基金是把大量投資者和雇員的錢集中在一起,從而購買各個廠商的股票。
120、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納什均衡是指博弈論中的一種均衡,如果給出每個其他局中人的策略,在此均衡下,所有局中人都沒有理由改變他自己的策略。
121、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
自然壟斷是指這樣一種行業,在此行業中,在產量大到足以滿足全部市場的情況下商品的平均成本達到最小,因此不可能存在競爭,僅有的一個廠商就成為壟斷者。
122、凈現值規則(Net-Present-Value Rule)
凈現值規則要求廠商應該從事凈現值為正的投資項目。投資的凈現值是投資未來現金流的現值減去投資的成本。
123、不可分散的風險(Nondiversifiable risk)
不可分散的風險是指不能通過多樣化來減小的風險。
124、非價格競爭(Nonprice competition)
由研究開發和風格的變化使商品特徵的各種改變,以及廠商間的廣告與其他營銷手段來進行的競爭,都是非價格競爭。
125、正常商品(Normal goods)
需求量隨消費者的實際收入上升而增加的商品稱為正常商品。
126、寡頭壟斷(Oligopoly)
寡頭壟斷是指這樣一種市場形態,在其中只有少數賣者,商品可以是同質的也可以是有差別的。例如,計算機和石油市場就是這樣的。
127、買方寡頭壟斷(Oligopsony)
買方寡頭壟斷是指只有少數買者的市場形態。
128、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種方式利用某種資源,它所能生產出來的價值為機會成本,也稱為選擇成本。
129、最優投人品組合(Optimal input combination)
如果投入品組合是經濟上有效率的或者使得利潤最大化(也就是說,從利潤最大化的廠商的角度出發是最優的)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這一組合就是最優投入品組合。
130、序數效用(Ordinal utility)
在序數的意義上可以度量的效用是序數效用,這表明一個消費者只能根據各種市場籃子給他帶來的滿足來給這些市場籃子排序。
131、帕累托標准(Pareto criterion)
帕累托標準是確定一種改變是否是一種改進的標准,根據這一標准,不損害任何人而能使大多數人(在他們看來)變得更好的改變才是一種改進。
132、局部均衡分析( 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局部均衡分析是指這樣一種分析,(與一般均衡分析相反)它假設一個市場上的價格改變時不會導致其他市場的價格發生明顯的變化。
133、貨幣收益( Pecuniary benefits)
由於經濟對一個項目的調整引起的相對價格的變化帶來的收益(用以與增加社會福利的真實收益相區別)。
134、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
完全競爭是這樣一種市場結構,在其中同質的商品有很多賣者,沒有一個賣者或買者能控制價格,進入很容易並且資源可以隨時從一個使用者轉向另一個使用者。例如,許多農產品市場就具有完全競爭市場這些特徵。
135、不可兌換的公司債券(Perpetuity)
不可兌換的公司債券是指永遠支付一個固定年息的債券。
136、掠奪性定價( Predatory pricing)
掠奪性定價是指為了把競爭性廠商從行業中趕走從而制定一個低價的做法。
137、現值( Present value)
現值是現在和將來(或過去)的一筆支付或支付流在今天的價值。
138、最高限價(Price ceiling)
最高限價是指政府對某種商品所規定的最高價格。例如,紐約市的租金控制就規定了房租的上限。
139、價格--消費曲線(Pric-consumption curve)
價格--消費線是把與在一種商品的各種價格下消費者所選擇的市場籃子相對應的各個均衡點連接而成的一條曲線。
140、價格歧視( Price discrimination)
價格歧視是指這樣一種做法,出售同一種商品,廠商向一個買者索取的價格高於其他的買者。
141、富有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
如果需求的價格彈性大於1,那麼商品的需求就是富有價格彈性。
142、需求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的價格彈性是指價格變化1%導致的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習慣上通常以正數表示)。
143、供給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供給的價格彈性是指價格變化1%導致的供給量變化的百分比。
144、最低限價(Price floor)
最低限價是指政府對某種商品所規定的最低價格。例如,聯邦農業計劃規定了小麥和玉米的最低價格。
145、缺乏價格彈性(Price inelastic)
如果需求的價格彈性小於1,那麼商品的需求就是缺乏價格彈性。
146、價格領導者( Price leader)
價格領導者是指在寡頭壟斷的行業中制定價格並且其他廠商願意跟隨的廠商。
147、價格系統(Price system)
在價格系統下,商品和服務都有一個價格,在純粹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價格執行一個經濟系統的基本職能(決定生產什麼、怎樣生產、每個人應該得到多少以及一個國家的增長率應該是多少)。
148、委託--代理問題(Principal-agent problem)
由於經理或工人可能會追求自己的目標,即便這樣做會減少企業所有者的利潤,從而導致了委託--代理問題。經理或工人是為所有者工作的代理人,所有者是委託人。
149、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
囚犯困境是指這樣一種情形,此時兩個人(或廠商)合作要比不合作好,但是每個人都覺得不合作符合他的利益,因此每個人的狀況都要壞於如果他們合作時的境況。
150、私人成本(Private cost)
私人成本是指單個使用者為了能夠使用某一資源而帶來的費用。
151、概率(Probability)123站台
概率是指在長期中某種結果發生的次數與總次數之比。例如,如果多次擲骰子並且 1點出現的次數是總次數的 1/6,那麼出現 1點的概率就是 1/6。
152、生產者剩餘(Procer surplus)kaoyantj
生產者剩餘等於廠商生產一種產品的總利潤加上補償給要素所有者超出和低於他們所要求的最小收益的數量。從幾何的角度看,它等於價格曲線之下、供給曲線之上的區域。
153、生產可能性曲線( Pro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
生產可能性曲線表示用一定數量的資源所能夠生產出來的兩種商品的各種數量組合。密雲路
154、生產函數(Proction function)
生產函數表示在每個時期所使用的各種投入品的數量與每個時期所能生產出來的最大產量之間的關系。655423 156、利潤(Profit)021-
廠商的收益減去它的成本就是利潤。院
157、公共物品(Public good)65976 455
公共物品是指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所謂非競爭性,意指為另一個消費者提供這一物品所帶來的邊際成本為零。所謂非排他性,意指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費這一物品(不論他們是否付費)。課
158、准租金(Quasi-rent)課
准租金是指對供給暫時不變的投入品的支付。例如,廠商的廠房在短期中是不能改變的,對它和其他不變投人品的支付就是准租金。
159、配額(Quota)共濟網
配額是指對一種商品每年能夠進口的數量所施加的限制。共
160、射線(Ray)123站台
射線是指從某些點出發向空間延伸的線。如果資本在一個軸上,勞動在另外一個軸上,那麼從原點出發的一條射線就描述了資本一勞動比率不變的全部投入品組合。200092
161、反應曲線( Reaction curve)院
反應曲線表示一個雙頭壟斷者生產和銷售多少數量,該曲線依賴於一個廠商認為另一個雙頭壟斷者將生產和銷售的數量。471弄
162、真實收益(Real benefits)kaoyantj
真實收益是指能夠增加社會福利的收益。(貨幣收益與此不同,它表示由於當經濟向另一個計劃調整引起相對價格改變時所帶來的收益增加。)
163、租金(Rent)
租金是指對供給不變的投入品的支付。
164、脊線(Ridge lines)
在勞動位於一個軸而資本位於另一個軸的圖中,脊線是指在此之間包括了利潤最大化的廠商能夠選擇的全部投入品組合的線。
165、風險(Risk)
風險是指這樣一種狀況,其中結果是不確定的,但是每個結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計的。
166、風險厭惡者(Risk averter)
當面對具有相同預期貨幣價值的投機時,風險厭惡者喜歡結果比較確定的投機,而不喜歡結果不那麼確定的投機。
167、風險愛好者(Risk lover)
面對具有相同預期貨幣價值的投機時,風險愛好者喜歡結果不那麼確定的投機,而不喜歡結果比較確定的投機。
168、風險中性(Risk neutral)
風險中性者並不介意一項投機是否具有比較確定或者不那麼確定的結果。他們只是根據預期的貨幣價值來選擇投機,特別而言,他們要使期望貨幣價值最大化。
169、儲蓄(Saving)
儲蓄是指消費者從他所有的、正在消費的那些商品中節省下來部分。
170、二級價格歧視(Secon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二級價格歧視是指,壟斷廠商依照消費者購買的數量多少索取不同的價格從而提高它的收益和利潤。
171、銷售費用(Selling expenses)
銷售費用是指一種產品的廣告和銷售以及試圖說服可能購買它的潛在消費者所用的費用。
172、短期(Short run)
短期是指廠商的一些投入品(通常指它的廠房和設備)在數量上保持不變的時期。
173、社會成本(Social cost)
社會成本是指生產一種商品或者採取某種行動給社會帶來的成本。這一成本不一定等於私人成本。
174、靜態效率(Static efficiency)
靜態效率是指技術和偏好保持不變時的效率。如果偏離靜態效率引起一個更快的技術變化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它們就會產生高於滿足靜態效率的條件時的消費者滿足水平。
175、策略舉措(Strategic move)
策略舉措是指以對自己有利的方式影響他人選擇的舉措,它是通過影響其他人對自己將如何行動的預期來做到的。
176、替代品(Substitutes)
如果商品X和商品Y是相互替代的,X的需求量就與Y的價格呈同方向變化。
177、替代效應(Substitution effect)
替代效應是指,當消費者的滿足水平保持不變時一種商品價格變化所引起的需求數量的改變。
178、供給曲線(Supply curve)
供給曲線表示在商品的每一價格水平下能夠供給多少某種商品。
179、可貸資金的供給曲線(Supply curve of loanable funds)
可貸資金的供給曲線表示所供給的可貸資金的數量與利率之間的關系。
180、目標收益(Target return)
目標收益是指一個廠商希望用成本加成的方法所獲得的合意的收益率。
181、關稅(Tariff)
關稅是指政府對進口商品所徵收的稅(目的是為了減少進口以及保護與外國競爭的本國產業和工人)。
182、技術進步(Technological changes)
技術進步是指生產現有產品的新方法、使新產品的生產得以實現的新設計和組織、營銷、及管理的新技術。
183、技術(Technology)
技術是與用一定數量的資源能夠生產出多少商品和服務有關的社會共有知識。
184、三級價格歧視(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
三級價格歧視是指這樣一種狀況,在此之中,一個壟斷者在不止一個市場上銷售商品並且這種商品不能從一個市場轉移到另一個市場上再銷售,因此廠商可以在不同市場上制定不同的價格。
185、針鋒相對(Tit for tat)
針鋒相對是博弈論中的一種策略,即每個局中人在這一輪中所做的都是其他局中人在上一輪所採取的。
186、總成本(Total cost)
總成本是一個廠商的總固定成本和總可變成本之和。
187、總成本函數(Total cost function)
總成本函數是指廠商的總成本和它的產量之間的關系。
188、總固定成本〔Total cost)
總固定成本是指每個時期廠商在不變投入品上的總支出。
189、總收益(Total revenue)
總收益是每個時期廠商總的美元銷售額。
190、總剩餘(Total surplus)
總剩餘是消費者剩餘和生產者剩餘之和。
還有很多呢,簡訊郵箱給我,都發給你。分數不好得,留著以後用吧。
㈤ 經濟學與管理學的區別是什麼
1.研究目的不同:
經濟學與管理學兩門學科區別的根源就在於研究目的不同。經濟學的研究目的是解釋社會資源利用和配置的方式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管理學的研究目的是提供實現組織目標的組織資源最優使用原理和方法。
2.研究視角不同:
經濟學主要從經濟利益的角度來分析社會資源的利用和配置問題。經濟學無論是市場自由主義還是國家干涉主義都是以經濟利益作為誘導來調節社會資源。而管理學則主要是從組織激勵的角度來分析組織資源的利用問題。管理學的科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理論以及管理叢林時期的理論都是從組織提供的經濟刺激、社會需要、價值體現等幾個方面作為誘導來調節組織資源。
3.研究內容不同:
研究目的決定了研究內容,經濟學與管理學研究的內容因目的不同而不同。經濟學以研究一般社會資源的使用為主要內容,管理學以研究特定組織資源的使用為主要內容。
4.研究方法不同:
(1)經濟學運用解析主義的研究方法,把社會經濟包含的內容區分為相互隔離的個體,然後研究個體之間的對立關系。管理學運用整體主義的研究方法,把組織作為一個有機體,用系統論的觀點來分析組織構成要素之間相互獨立、轉化和依存的關系。
(2)經濟學以演繹法為主,通過從一般到個別,從邏輯或理論上預期的模式到觀察檢驗預期的模式是否確實存在。主流經濟學是前提假設抽象程度高的公理化的演繹體系。而管理學以歸納法為主,從個別出發以達到一般性,從一系列特定的觀察中發現一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給定事件的秩序。管理學是經驗的總結和運用,其理論只為直觀地解釋具體的管理活動。
(3)經濟學以定量分析為主,管理學則是定性與定量分析並重。經濟學主要研究經濟資源問題,研究的對象能夠定量化。經濟學從新古典經濟學家提出邊際理論開始廣泛地運用各種數理分析方法進行定量分析,分析工具主要是各種圖像模型和數學模型,數學在現代經濟學研究中的地位日益強化。經濟學運用數學和統計方法可以進行實證研究,並從系統的數據定量地檢驗理論假設和估計參數的數值,這就可以減少經驗生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可以得出定量性結論。
(4)經濟學注重科學方法的運用,管理學注重實證方法的運用。主流經濟學家主張在經濟學研究中保持價值中立。自從邊際效用學派以來,主流經濟學家用科學的態度來審視社會經濟問題,並運用數理分析方法來闡釋經濟現象,迴避道德規范問題。管理學認為組織中的人不僅是「經濟人」,也是「社會人」,因此在研究中必須注重組織中人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包含了價值判斷。這就是管理學規范的分析方法。當然管理學也注重科學方法的運用,但社會責任始終是擺在第一位的。
(5)什麼是策略型經濟學擴展閱讀
經濟學暗含資源的有限性假設,管理學暗含資源的非有限性假設。經濟學認為社會資源相對於人類的需求而言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才需要研究合理配置資源,節約資源。管理學認為組織可利用的資源相對於目標實現並非是有限的,而是可以通過組織管理不斷擴充的。
人力資源培訓、員工激勵和創新的運用可以充分挖掘出組織中人無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戰略聯盟和合作還可以充分利用外部環境中的資源。與此同時,政治和文化資源也是組織資源的一部分。所以管理的資源是無限的。但是為了降低成本,管理學還是要研究如何有效使用組織資源。
參考資料網路——經濟學
㈥ 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概念是什麼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詹姆斯?布朗德、巴巴拉?斯潘塞等人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所謂戰略性貿易政策,是指發達國家通過關稅補貼等實現規模經濟效益,擴大市場份額,提高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主要表現在: 1)通過徵收高額的反傾銷稅削弱對方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2)通過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是發展中國家喪失高附加值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通過設置動植物檢疫標准、勞工標准等是發展中國家喪失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出口方面的國際競爭力。 戰略性貿易政策的起源 戰略性貿易政策是20世紀80年代由布蘭德(J.A.Brander )、斯潘塞(B.J.Spencer )、克魯格曼(P.R.Krugman )等人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貿易政策理論。該理論以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理論為前提,以產業組織中的市場結構理論和企業競爭理論為分析框架,突破了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自由貿易學說,強調了政府適度干預貿易對於本國企業和產業發展的作用。 戰略性貿易政策從本質上說並不是關於戰略性產業的貿易政策,但卻是一種有利於促進戰略性產業發展的、政府有效干預的對外貿易政策。 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基本內容 戰略性貿易政策有兩大內容:利潤轉移理論和外部經濟理論。 利潤轉移論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的主體內容,指的是在寡頭競爭的國際市場上,存在著因產品價格高於邊際成本而形成的租金或超額壟斷利潤。一國政府可以通過對出口或進口的貿易干預,影響本國企業及其國外競爭者的行為,改變國際競爭的格局,從而從國外寡頭廠商抽取租金或向本國企業轉移利潤,達到增加本國凈福利,並促進本國企業和產業發展的目的。利潤轉移論包括戰略性出口政策、進口政策和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的政策。戰略性出口政策的核心內容,是以出口補貼支持本國寡頭廠商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在與國外寡頭廠商進行古諾(Cournot)雙頭競爭的國際市場上,政府通過對國內廠商提供出口補貼,可使其降低邊際成本,提高在國際市場的銷售份額和利潤,同時減少國外廠商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由此帶來的本國廠商的利潤增加可以超過政府的補貼支出,從而使本國的國民凈福利上升。戰略性進口政策的核心內容,是用關稅抽取外國寡頭廠商的壟斷利潤。 對於不完全競爭產品來說,由於產品價格高於邊際成本,進口國等於向出口國支付了租金或壟斷利潤,而關稅可以用於向國外壟斷廠商抽取租金;當存在著本國廠商進入的潛在可能性時,這將使國外廠商的行為受到一定約束;如果本國和國外廠商都屬於寡頭廠商,對國外出口廠商徵收關稅就更容易被其部分吸收,這將導致壟斷利潤的部分轉移,從而增加本國的凈福利。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的政策,則主要是指通過國內市場保護使本國廠商獲得規模優勢,進而擴大在國內外市場(主要是沒有保護的國外市場)的份額。這種理論以寡頭壟斷、市場分割和規模收益遞增為前提,從國際競爭和競爭戰略的角度來分析政府幹預的理由與作用:對於規模經濟效應很強的產業來說,對本國市場的保護可以使本國廠商在國內市場的地位相對穩定,使國內廠商獲得一種相對於外國廠商的規模優勢,由此降低生產的邊際成本,同時使外國廠商在保護市場上的銷售量下降而邊際成本上升;國內外廠商邊際成本的反向變化將導致它們分別調整保護國以外市場的銷量,本國廠商的產量將進一步擴張,外國廠商的產量將進一步減少,從而再次對兩國廠商的邊際成本產生相反的影響。這種從產量到邊際成本的不斷循環和調整過程,將使進口保護成為促進出口的重要機制。 外部經濟理論 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另一項內容。外部經濟包括技術性外部經濟和收益性外部經濟。前者是指,廠商通過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中其他廠商的技術外溢獲得技術和知識;後者是指,廠商從同一產業或相關產業廠商的集聚中獲得市場規模效應(包括獲得便利而低價的原材料、中間產品、技術工人、專業化服務等),兩者都能使廠商提高生產率和降低成本。技術性外部經濟與政策干預的內容是,在RD投入強度大的產業(一般為技術密集型產業,特別是高技術產業)中,技術外溢效應使廠商不可能完全獲得RD投資的收益,由此導致的私人投資不足使這些產業不能發展到社會最佳狀態,因而需要貿易政策的扶持。如果政府採取保護或補貼的政策,將能夠促進這些產業的發展,並增加國民福利;而外國政府對這些部門的支持和保護,可能使本國喪失或減少這些有益的技術外溢,因此本國必須採取對應或反擊的行動。由於這些包括高技術產業在內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對國家利益來說具有戰略性意義,政府的積極干預政策對於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具有戰略性作用。收益性外部經濟與政策干預的內容是,一個國家產業規模的大小反映了廠商所獲得的市場規模效應(相當於產業集聚效應)的大小,產業規模大的國家的廠商將具有較高的收益性外部經濟,因而產業規模小的國家的廠商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如果一個國家中處於發展初期而規模小的產業屬於戰略性產業,政府可以通過保護和扶持的貿易政策,支持這些產業的廠商擴張產量,提高產業的市場規模效應和廠商的收益性外部經濟,從而促進這些產業較快地增強國際競爭力。 戰略貿易政策的模型分析 一、布朗德斯潘塞以補貼促進出口模型 加拿大布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布朗德和斯潘塞(James Brander&Borbara Spencer)是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始作俑者。他們認為,傳統貿易理論建立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之上,與之相應的自由貿易順理成章成為最優政策。然而,在當代世界的現實經濟生活中,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卻是最大量、最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許多產業領域,貿易由數目有限的企業所控制,這些企業相當強大,足以左右市場價格。他們根據產業組織理論和博奕論的研究成果,創造性地探討了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補貼政策對出口生產和貿易的影響,建立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研究的基本框架。 以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不變為基礎的傳統貿易理論對政府補貼之舉從來是嗤之以鼻的。道理很簡單:一國無論實行生產補貼還是出口補貼,該國的社會福利狀況反而惡化,唯一的收益者是可以買到更便宜的進口品的外國消費者。但是,如果存在著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上述結論即告作廢。現採用圖(1)論證如下: 假設Y是在規模收益不變條件下生產出來的競爭性商品,X則是在規模收益遞增條件下生產的。其初始投入的固定成本是F,爾後以不變的邊際成本(即圖(1)中邊際成本曲線的斜率)進行生產。F是具有向原點凸出性質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的一個特例,這種折彎的生產可能性曲線意味著X產業是規模收益遞增的。 現假定有兩個完全相似的國家,兩國各有一個生產X產品的壟斷者,這兩個寡頭都遵守古諾(Cournot)競爭行為模式,即每一企業都這樣假設,當自己改變產量時,另一企業的產量保持不變。在賣方壟斷競爭市場上,價格必然高於邊際成本。兩國的均衡在A點達成,在那裡,價格線P*的斜率大於F的斜率,這就表明價格大於邊際成本。鑒於兩國情形完全雷同,故無凈貿易發生,兩國的生產點和消費點同一,均為A點。 為了謀取規模經濟效益,一國(姑且稱之為本國)實行少許生產或出口補貼,這種補貼刺激了生產,生產點移至圖(1)中的B點,從而使本國得以出口X產品。在本國為大國的假定下,X產品生產擴張必然會使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下跌,跌至圖(1)所示的P’的水平,消費為C點,這時,本國社會福利水平有所提高,明顯超過了該國無補貼時的福利水平。而在本國為小國的假定下,在新的生產點B處按原來的世界價格比例P*對外交換,則本國福利水平還會進一步提高。 本國福利何以改善?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初始價格水平超過邊際成本。正是因為價格(對消費者而言的商品價值)高於邊際成本(追加生產一單位產品所需資源的價值),這就形成了一種刺激,促使政府啟用補貼來鼓勵出口生產,少許補貼確實能夠起到改善福利的作用。 本國實行補貼擴產X產品意味著,本國在國際市場上佔有較大的份額,而本國多佔的市場份額就是外國廠商喪失的市場份額。在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條件下,本國實行補貼有可能使外國經濟惡化這一點,恰與規模收益不變及完全競爭條件下本國的補貼反而使外國經濟改善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布朗德斯潘塞的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告訴人們:一個實行輕微補貼這樣一種貿易干預政策的政府,可以使本國廠商在世界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壟斷利潤份額。而本國所得乃是外國所失,實際上,這不過是世界范圍內壟斷利潤的抽取和轉移罷了。只要世界市場上某項經濟活動存在大於零的純經濟利潤,就有可能刺激、驅使政府在這類產業和市場上帶有戰略意圖地補貼本國企業,以便幫助它們攫取世界利潤中的較大份額。
㈦ 如何理解經濟學中的混合策略
在完全信息博弈中,如果在每個給定信息下,只能選擇一種特定策略,這個策略為純策略(pure strategy)。如果在每個給定信息下只以某種概率選擇不同策略,稱為混合策略(mixed strategy)。混合策略是純策略在空間上的概率分布,純策略是混合策略的特例。純策略的收益可以用效用表示,混合策略的收益只能以預期效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