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舉例說明生產者和消費者是如何在市場經濟中進行生產和消費決策的
文檔介紹:短期成本 短期中, 固定投入無法變動, 故成本也可區分為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 分別稱之為總固定成本 (TFC) 與總變動成本 (TVC)。兩者合計稱為總成本 (TC) 由總成本可進一步計算平均成本 (簡寫為 AC) 與邊際成本 (簡稱 MC) 平均成本包括平均固定成本 (簡稱 AFC) 與平均變動成本 (簡稱 AVC) 以數學表示: 邊際成本 (MC) 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 長期成本 在長期中, 廠商有足夠的時間變更其生產設備; 因此長期中沒有固定成本 任一產量總成本最低之必要條件: 各要素最後一元的邊際產量相等 (與消費者追求最大效用之必要條件道理是一樣的) 長期成本線 假定生產技術與要素價格是固定的, 則對應於每一個特定的產量, 均可找出一種最低成本的要素組合 長期平均成本線是短期成本線的包絡曲線 長期平均成本線的形狀 長期平均成本線有三種可能的形狀: 隨產量增加而 遞減 (規模經濟, 或生產上有規模報酬遞增) 不變 (規模報酬不變, 或固定規模報酬) 遞增 (規模不經濟, 規模報酬遞減) 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的來源 企業內的專業與分工 設備的不可分割性 大規模采購與副產品之利用 規模經濟有時而窮, 產量增加後會逐漸變成規模不經濟 * 5 消費者與生產者的決策 第3章說明市場供給與需求決定的均衡點, 能達到最大的社會福祉。 經濟學的供給與需求分析方法, 背後的根據是什麼呢? 本章將討論這個問題。 本章前半部分從消費者的選擇, 解釋需求線的來源; 後半部分則從生產者的行為, 說明供給線背後的根據, 即生產理論與成本分析。 效用與價值 一個人做消費決策時, 經濟學就稱他為消費者; 做生產決策時, 就叫做生產者 消費、生產或其他任何涉及選擇的行為, 都是經濟行為 自利與效用 滿足慾望是人類經濟行為的最終目標,而消費就是人們用來滿足慾望的行為 慾望滿足程度, 稱為效用 經濟分析是建
⑵ 在日常經濟生活中作為理性消費者,你是如何進行消費決策的,怎樣實現效用最優
理性分析自己的需求,盡可能做到把錢花在刀刃上。當消費者最為滿足的時候效用達到最大。消費者對若干消費品的選擇,在達到每一種消費品的單位貨幣支付所得的邊際效用相等時,實現最大總效用,我們也稱之為效用最大化原則。
⑶ 消費對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投資、出口和消費,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據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4%;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上半年的消費,一如既往地扮演了經濟發展第一驅動力的角色;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大、後勁足,也將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年中回望,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已成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巨大的內需增長潛力、完善的宏觀調控政策工具手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釋放的紅利,也將有效對沖經濟運行中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可以肯定,通過深化改革、持續創新、改善供給,消費將對中國經濟增長發揮更加重要的拉動作用。
⑷ 為什麼在市場經濟中消費者佔主導地位
在市場經濟中,消費者肯定是佔主導地位的,因為消費者決定了市場經濟中生產者需要生產的物質資料,有需求就會有供給,這就形成市場經濟中供求關系,對於商品製造者來說,他所佔有的商品對他自己沒有直接的使用價值,否則他就不會把它拿到市場上去買,所以消費者才是決定商品價值和生產者生產什麼物質的關鍵的環節,所以消費者在市場經濟中肯定是佔主導地位的。
在我國如今的經濟制度中,政府和市場都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經濟要發展離不開市場,但是健康的經濟發展也離不開政府的把控,兩者結合才能夠把利益最大化。
拓展資料
在我國如今的經濟制度中,市場起著主導作用,政府起著調節作用,兩者互相結合,才能夠推動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我國如今的經濟制度中,政府和市場就是兩只手,只不過市場是一隻看不見的手,而政府是一隻看得見的手。市場在經濟的發展中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決定著資源的配置,因為市場自有自我調節的功能,如果過多的干預市場,會讓市場失去自由和活力,近而阻礙經濟的快速發展,所以在我國的經治制度中,市場是起著主導作用的,因此市場也被稱為看不見的手。
看另一隻看得見的手是政府,對於經濟的發展起著調控的作用,雖然市場具有自我調節的功能,但有時候市場的承受力超過了這個自我調節的功能,會嚴重阻礙經濟的發展,嚴重的話甚至會引起通貨膨脹,導致人民幣貶值、外幣升值,進而會影響物價的穩定。所以當市場的調節功能失調的時候,此時就是要政府來干預經濟的發展,通過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來讓經濟撥亂反正,重新回到正常的發展軌道上來,所以政府的調控作用其實是對經濟進行宏觀的調節,利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調節經濟的發展。
⑸ 在日常經濟生活中作為理性消費者你是如何進行消費決策的怎麼實現效用最優
要實現理性消費也不是特別的困難,如果你總是忍不住的買買買,看見優惠就想剁手,你可以試試:一、先想想自己是不是特別需要這東西,可以用其他的或者現有的東西代替嗎?二、如果確實需要用,是不是需要長期用到,如果只是暫時用一下,可不可以找朋友或者熟人借一下,或者找個地方租用一下;三、如果確實非用不可,需要長期用到,沒辦法借或者租,那再買;四、如果只是看到優惠很大,確實也能用到一兩次,那就先忍住不買,冷靜兩天,兩天以後基本就沒那麼沖動了,也許就不想買了;五、實在不行就看看自己的銀行卡余額,錢包是不是允許自己買;
六、如果是大款,不差錢,閑著沒事就想買點東西打發時間的那種,那就算了,當我沒說,打擾了。
⑹ 消費者均衡的經濟意義
消費者均衡的經濟意義在於確定消費者的最佳購買行為。
消費者均衡經濟意義的解釋:
一、生產決定消費
(1)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總體上處於「短缺經濟」狀態,有效供給嚴重不足。這種狀況實際就是生產為消費提供的對象在數量、品種方面的局限所致。
(2)生產決定消費方式。在生產力發展水平比較低的時候,先只能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一旦生產力發展了,收入提高了,消費方式就會隨之多樣化,比如當前有不少人已進入休閑、家政服務等消費領域。
(3)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近年來,我國出現了一些產品剩餘的現象,但不是全面的生產過剩,消費需求遠沒有達到飽和的地步。這說明某些產品的生產能力過剩,主要是質量和效益處於低水平階段,自然難以啟動新的消費需求。
(4)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目前我國一些消費品出現供過於求.並不表明我們的生產力水平已很高,而恰恰是因為質量好、技術含量高、競爭力強的產品生產不出來或者產量不多。因此,投資(生產)需求大有文章可做。要啟動新的消費需求,還必須由生產來完成。
二、消費對生產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
(1)只有生產出來的產品被消費了,這種產品的生產才算真正完成,消費的這一作用也叫做「消費是生產的目的」。
(2)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消費的這一作用也叫做「消費調節生產」,指需求的數量和質量調節供給的數量和質量。如汽車的需求量增加必然帶動汽車產量的增加,對汽車性能要求的提高必然推動汽車產業的升級。
(3)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消費的這一作用也叫做「消費是生產的動力」。
(4)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能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三、注意的問題
(1)「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和「消費是生產的動力」的涵不同,「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是指生產發展一方面推動人們收入的增長,擴大消費;另一方面,增加消費數量和降低消費品價格,從而使人們購買力得到提高。「消費是生產的動力」是指: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甚至幾個相關產業的出現和成長。
(2)消費是生產的動力,並不是任何形式的消費都能促進生產發展。消費對生產的促進作用是有條件的。只有不超越現實社會生產能力,同時又是合理的適度消費才是生產發展的真正動力;那種過度的、不合理的超前消費、高消費或是滯後消費則會阻礙生產發展。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生產力水平比較低,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消費要與國情相適應,提倡適度消費,既不超前也不滯後,才會有利於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從社會再生產活動的全過程來看,它是由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組成的。
其中,生產決定消費,為消費提供對象,決定消費的水平和方式,並為消費創造動力。同時,消費也能夠帶動生產的發展,為生產創造新的勞動力,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和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企業生產可以引導市場消費,市場消費可以反過來促進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如果只有產品生產,沒有了市場消費,最終再生產就無法延續和維持。
就我們自己而言,消費雖然是個人的行為,但它絕非與社會無關。健康、合理、文明的消費方式,既關繫到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又關繫到社會的市場發展及產品的開發。
因此,人們應當樹立正確、合理的消費觀念。虛構高消費不是造成統計數字失真,就是超前消費,極有可能最終擾亂了市場的正常秩序,破壞了生產-消費的有序化、對應化、均衡化。
⑺ 消費者選擇理論是如何解釋經濟學的現象的
最好的方法是把消費者選擇理論作為消費者如何作出決策的一個比喻。沒有一個消費者(除非一位職業經濟學家)是明確地藉助這種理論中包含的最大化來作出決策的。但消費者知道他們的選擇要受到自己財力的約束。而且,在這些約束為既定時,他們所能做的最好的就是達到最高滿足程度。消費者選擇理論努力用使經濟學分析明確的方法來描述隱含的心理過程。
布丁好不好,吃了就知道。理論的檢驗在其運用。在本章最後一部分我們把消費者選擇理論運用於有關經濟的四個實際問題。如果你選修更高深的經濟學課程,你將看到,這種理論為更多的分析提供了一個框架。
內容提要
◎消費者預算約束線表示在其收入與物品價格既定時他可以購買的不同物品的可能組合。預算約束線的斜率等於這些物品的相對價格。
◎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代表他的偏好。無差異曲線表示能使消費者同樣幸福的各種物品組合。對較高無差異曲線上各點的偏好大於對較低無差異曲線上各點。任何一點上無差異曲線的斜率是消費者的邊際替代率——消費者願意用一種物品交換另一種物品的比率。
◎消費者通過選擇既在預算約束線上又在最高無差異曲線上的一點而實現最優。在這一點上,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物品之間的邊際替代率)等於預算約束線的斜率(物品的相對價格)。
◎當一種物品價格下降時,對消費者選擇的影響可以分解為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收入效應是由於低價格使消費者狀況變好而引起的消費變動。替代效應是由於價格變動鼓勵更多消費變得便宜的物品而引起的消費變動。收入效應反映在無差異曲線由低向高的移動上,而替代效應表現為沿著一條無差異曲線向有不同斜率的點的移動上。
⑻ 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最重要的經濟
經濟因素影響消費者行為的三個主要因素:
一是個人心理因素,除了由需要引起動機這一最重要因素外,還有知覺、學習和態度三個因素,知覺是指消費者感官直接接觸刺激物所獲得的直觀的、形象化的反映,屬於感性認識。 任何消費者購買商品,都要根據自己的感官感覺到的印象,來決定是否購買,所以對產品的包裝、宣傳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經濟因素,概括地說,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主要是經濟因素和商品價格、消費者收入、商品效用的價格等。 三是社會文化因素,每個消費者都是社會的一員,他的行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受到社會階層、文化和亞文化、相關群體、家庭等社會因素的影響。
⑼ 消費如何帶動經濟
一般我們用GDP增幅來衡量經濟表現,公式 Y (GDP) = Consumption (消費)+Investment (投資) + Government spending (政府支出)+NX (凈出口:出口(X) 減進口(M))
1)首先,消費的增加本身就可以帶動經濟增長,因為它本身就是GDP的變數;
2)投資很大程度也是由消費拉動的 I (C),消費越多,需求量越大,投資者信心增加,進而增加投資量;
3)消費也可以影響到凈出口,但有二種不同的影響,X(C)和M(C), 取決於外國消費者所消費的出口產品和國內消費者所消費的進口產品的相互作用,如果本國消費者消費國外的進口產品,對經濟的影響是負面的(單純從GDP公式角度看)。如果外國消費者增加進口我們的出口商品,對我們經濟的影響是積極的。最終的凈值則是凈出口 NX, NX若為正,則為順差,NX若為負,則為逆差。
根據GDP的公式,可以推論消費是經濟中最重要的變數,它不僅本身占很大很大比重的GDP,還顯著影響GDP的其他變數,需求和供給均被消費強烈影響,由此可見消費對經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