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和法國的關系好嗎
過去非常好
法國是最先跟我國建交的西方發達國家
我們的關系一直很好
在經濟 軍事 科技 上的交流都非常多
我們從法國也得到了很多先進的技術
不過自從 法國現在的總統薩克奇上任以後
中法的關系變得非常不好了
政治上處於敵對狀態
2. 明清中國與歐洲經濟文化交流有那些
明朝:鄭和下西洋
利馬竇來中國
清朝:先是有湯若望、南懷仁在順治年間左右來到中國
義大利人郎世寧在康熙年間來中國呆了整整五十年,作為宮廷御畫師,同時還參與圓明園的設計建造
還有法國的王致誠等等
他們以行醫為名來到中國傳教
3. 中國與外國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方面的合作和沖突都有哪些
國際摩擦時代"中國經濟外交
只螞蟻闖入瓷器店,必然無聲無息。而一頭公牛闖進來,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這是中國經濟進入21世紀後面對國際社會的寫照。
從2003年的中國對外商品出口頻頻被「反傾銷」立案、中國企業「走出去」後出現一些始料未及的摩擦(如中國在南美及韓國的工廠遭遇「罷工」),到今年「粵商南非遇刺事件」以及9月28日爆發的「西班牙燒鞋事件」。中國商人的非商業風險在這個時代似乎急劇增長。其背後的原因是中國崛起與國際社會發生的碰撞,正使中國進入「國際摩擦時代」。
必須從戰略和歷史的角度,從大國興起的角度來看中國所遭遇的「國際經濟摩擦」。事實上,對於中國的興起,美國人比我們看得遠。早在上個世紀,在中國世貿談判時,就有一位美國智囊向柯林頓進言:必須允許中國加入世貿,讓中國獨處世貿組織之外極其危險。究其原因是,中國將成為經濟大國。從歷史的角度看,20世紀最重要的事件不是蘇聯成立和蘇東解體,不是二次世界大戰,而是中國的崛起,由此將改變世界的秩序。
中國的經濟規模正迅速上升。雖然我們在經濟總量上還是中等身材,但從經濟的增量以及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角度看,中國儼然已成「超級大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日益擴大。2002年,我國的GDP總量為1.25萬億美元,不足全球份額的4%,按當年匯率計只是美國GDP總量的八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但在全球GDP新增份額中中國的貢獻率卻達到17.5%,僅次於美國。
而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顯示,從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間,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GDP(以購買力平價衡量)增長的貢獻率年均為14%,僅次於美國的20.7%。中國的國際貿易在這20年間保持了5%的年增長率,貿易增長對世界貿易的貢獻率是4.7%,僅次於美國的14.4%和日本的6.9%。在製造業方面,2002年中國製造業出口雖只佔全球總值的5%,但增長率卻佔了全球增長的29%。此外,中國在糧食、石油等大宗產品以及初級工業製造品的進出口增長的貢獻率上都占據了重要位置。
世界銀行副行長戈賓德-南尼卡公開表示:中國經濟是快速增長的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可以大膽預言,作為經濟增量「超級大國」的中國,依其相當於世界平均增長率2.4倍的增長潛能,中國經濟總量將在近年內超過法國,近幾年內超過英國和德國,20年後在經濟總量趕上日本,成為世界老二。
中國崛起必經之階段就是國際經濟摩擦,而且會體現為典型的「大國摩擦」。筆者將中國崛起劃分為包括國際摩擦時代在內的三個階段:一是20世紀最後20年,中國作為大國崛起的准備期,國際經濟摩擦處於隱性的階段;二是中國作為大國快速崛起、國際經濟摩擦日益顯性的時期,大概也將經歷20餘年的時間;三是中國作為新的大國被接納、達致新的國際均衡的時期,這大概會是20餘年後的事情了。眼下,中國正進入至少長達20年的國際經濟摩擦期。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國際經濟摩擦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不是戰術性的,而是戰略性的。在這種時候,外交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而它也正在悄然變化:從純粹的政治外交、關系外交發展成經濟外交。「經濟外交」不僅折射在西班牙燒鞋之類的事件上,在國際能源的獲得、能源與原料運輸線的保障等更具戰略性的問題上,尤其如此。
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外擴將日益導致中國外交資源、政治資源和軍事資源的外擴。筆者曾與小布希政府專門負責對華商務的美國商務副代表巴澤爾在搜狐有一席難忘的對話。期間,有網友問巴澤爾,美國為什麼喜歡干預國際事務。巴澤爾的回答是,美國並不是一個喜歡多管他人閑事的國家。事實上,美國在很長一段時期,長期奉行的是「孤立主義」,喜歡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然而,當美國經濟日益發展,美國公民進入世界各地進行貿易和投資時,美國政府便責無旁貸地需要擔負起保護本國公民合法與正當利益、保護其產權在世界各國不受侵犯的任務。
巴澤爾的話有辯解的意味,但也有一定的真實性。從他的話我聯想到:有一天中國經濟強大起來,中國商人走向全世界時,中國政府的「保護產權」、保護本國公民利益的責任也將驅使中國的外交進入全新的「經濟外交」時代,而中國的軍事、政治也將因此引起變化。中國號稱要和平崛起,但和平崛起與其說是戰略,不如說是目標。要做到和平崛起,其實需要以實力為後盾,以外交為長袖,在許多方面實施變革,而如何通過包括官方外交和民間外交在內的外交手段,盡可能多地保障本國經濟利益,將日益成為外交的首要任務。
在此期間,中國的商人和企業家則需認清形勢,將其外擴步伐與國際摩擦時代的背景緊密考慮,與政府尤其是政府外交部門密切合作,同時大力發展各樣民間組織(如行業協會),努力拓展民間外交,摒棄單打獨斗,才能既照顧好企業發展的天花板,又確保企業安全的地板。
4. 中國商業和法國商業的矛盾
達能:自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以來,達能先後控股了娃哈哈、正廣和、樂百氏3家中國民族品牌企業,參股了蒙牛、光明乳業、匯源等公司。達能領導人從不諱言自己控股中國同行的最終目的,這也引起了像宗慶後、王佳芬這樣的中國合作者的強烈反彈。
威立雅水務:2007年年初,兩次高溢價收購中國供水企業股權,使威立雅成為眾矢之的。公眾擔心將來有可能背負高額水價,業界則擔心中國水務的安全。
SEB:2007年4月,並購蘇泊爾,持有蘇泊爾52.74%至61%的股權,成為控股股東。本次並購亦受到國內多家同行企業的聯合抵制,成為被商務部列入反壟斷審查聽證程序的首宗案例。
施耐德:1994年,它提出要求收購正泰80%的股份。1998年,要求控股51%。遭到拒絕後,施耐德收購了正泰的老對手德力西(以對等比例出資的形式),並不斷對正泰提起侵權訴訟。
從達能到家樂福,法國公司在中國給人的印象,似乎無法和法國盛產的紅酒和香水的柔和浪漫相聯系,而只有拿破崙金戈鐵馬不能自已的四處征戰。
其實,法國公司在中國一直煞費苦心地博取中國人的歡心。以浪漫稱著的法國人,應該是長於此道的。法航中法航線招聘中國內地的空姐,為中國籍的乘客提供的食物,從冷盤到甜食,都是地道的中國菜,而不是冷冰冰的西式菜餚。歐萊雅在中國市場,鞏俐紅時,鞏俐是形象代言人;章子怡熱時,章子怡是形象代言人……
只是,他們的努力並不是很成功。新浪網「聚焦達能並購娃哈哈事件」的調查,232995人參加,「對於事件的發展,您是支持達能集團還是宗慶後?」70%的被調查者選擇「宗慶後」,與此相比,只有15%被調查者選擇「達能」。
還有,2007年年底,商務部旗下《中國外資》雜志主辦「最具中國心的跨國公司」的評選。有埃森哲、阿斯利康、BP、寶潔、巴斯夫等23家跨國公司入選,但沒有一家是法國公司。
民眾情緒和業界反抗所指,為什麼總是法國公司?難道只有法國公司才是引起國人對「外資並購安全」憂慮的主角?當然不是。法國公司被捲入中國民族情緒的風口浪尖,首先大概與其在華公司的行業特點有一定關系。
美國跨國公司對華投資的行業分布較為廣泛,製造業和金融保險業投資比較突出。雖然對中國人來說,也有過「卡特彼勒通吃」的憂慮,以及凱雷收購徐工時,激起的一片異議,但製造業還是精英關注的內容,離普通民眾的生活比較遙遠。
而法國的經濟優勢集中於日常消費品領域,在國際消費市場佔有較大的話語權。法國跨國公司對華投資中,零售、食品和輕工業佔了較大比例,投資地區主要集聚在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
威立雅水務雖不屬消費領域,但城市供水涉及在城市生活的每一個人,稍有異動,自然也會引起更大的關注。
第二,法國企業的「凌越」氣質,是他們在中國引起不滿情緒的另一個原因。
所謂「凌越」是指組織內一種文化凌駕於其它文化之上而扮演統治者的角色,組織內的決策及行為均受這種文化支配,而其它文化則被壓制。這種「凌越」氣質,讓中國企業家在與法國企業的談判中,備感艱難。一家國有文化公司的總經理,記憶里最痛苦的商務談判,就是與法國樺榭菲力柏契出版集團亞太區總裁的談判。「談判進行了近三個月。不是白天談,是晚上談。晚上十一二點的時候,他打電話約我到酒吧談。最後實在支撐不了,天黑的時候,就先找個賓館睡下,然後深夜起來,再去談。經過多次談判,雙方草擬了協議,對方說還要總部再批一下,最終卻再沒有消息了。」
光明乳業原董事長王佳芬,在與達能合作中,可以說自始至終都圍繞著法國人的傲慢甚至無禮在斗爭。
本來,法國公司的氣質與中國公司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注重關系,重視親情,「見了紅燈繞著走」。加之浪漫的文化,在華法國公司原本應該很有親和力。只是法國文化自身人文底蘊較為深厚,使它不具備對外來通俗文化的包容性;同時法國人的母語優越感極強,導致英語普及率較低。這些都使得法國跨國公司在吸納和使用全球人才以及跨文化管理上面臨巨大的挑戰。
1997年廣州標致的解體,已經被商學院當成是跨國公司文化沖突的典型案例。法方管理人員以生硬的強制方式來推行全套的法式管理,與中國的傳統觀念和文化格格不入,這不僅引起中方人員的反感,還造成了罷工事件。在10多年的合資歷程中,雙方高層管理人員沒能致力於對企業共同價值觀的塑造,來消減雙方的文化沖突。廣州標致法方的主要經營目標重在短期內獲得高額利潤,其決策帶有明顯的短期行為傾向;而中方則希望通過合資帶動企業乃至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推動國產化進程。「同床異夢」,最終導致合資公司解體。
法國占據了2007年《財富》全球500強名單的38席,其中31家在華投資。法國前外長於貝爾·韋德里納法在與《中國企業家》記者交流時,認為法國企業向中國市場的滲透,是落後於歐洲其它國家的,當然也遠在美國和日本企業的後面。
可怨憤偏偏更多地落在了法國企業身上。「不了解、遵守當地法律」,「在知識產權上採取咄咄逼人的策略」,「毀滅品牌的並購」……跨國公司常犯的幾個錯誤中,法國公司在中國或多或少都犯了一些,但在「毀滅品牌的並購」這一點上似乎尤其讓人擔心。
王佳芬說:「達能從進入光明的第一天起,就希望最後擁有光明。」南存輝說,「德力西沒有錯,但施耐德值得警惕。」調查顯示,超過六成公眾認為「毀滅品牌的並購」會損害到中國經濟的自主性,應加以限制。
全球化之初,美國的跨國公司,所到之處,也都有著難以扼制的擴張慾望,但是他們最後往往屈從於現實,並針對不同情況採取了更為靈活的生存方式。
「以前我總覺得美國人在走向世界的時候,充滿了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的矛盾。現在看來,法國人的理想主義更浪漫,而法國人的現實主義也更冷酷。」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賈慶國,如此看待法國人的商業精神。
5. 中國與法國經濟有什麼不同點,請列舉最重要的至少5項。謝謝(留法面簽時的回答,所以不需要太專業)
中法 一個歐洲大國一個亞洲大國,並且同樣是五常 都算是政治大國
法國工業 農業都很發達,國土大部平原,經濟交通便捷,是世界主要的
經濟體08年排名第6 人均GDP也很高
中國工業 農業部分發達 體系完善,也是主要是經濟體和貿易大國
人均不高,按世界銀行的標准算中等國家
法國軍工體系完整發達,是全球僅次與美俄的第三家軍火出口大國
武器系統自成一派
中國在軍工上跟法國還有一段距離 中國也裝備和仿製過一批法國武器
如 響尾蛇防空導彈 中國礦產資源比法國更豐富,儲量更大。
法國70%的電是核電,中國核電比例小。
6. 中國和法國之間關於經濟丶政治等方面的商談叫作什麼關系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關於政治、經濟等方面問題的商談,叫做(南北對話),
南北對話是指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圍繞改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加強南北雙方的經濟合作等問題所進行的談判和斗爭。因發展中國家多在南半球,習稱「南方」,發達國家多在北半球,習稱「北方」,故名南北對話。
7. 總結我國歷史上各國對外交流的情況
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三個時期
在古代,我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是逐漸發展的。
先是從周圍的鄰國開始,如朝鮮、日本、東南亞,以後逐漸擴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後到歐洲、東非和北非。
我國封建社會對外經濟文化往來,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秦漢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往來僅限於近鄰的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等一些國家。直到東漢晚期才和西亞、歐洲有了正式直接往來。由張騫開通的「絲綢之路」,是這一時期我國外交關系最光輝的表現,教材里對此有重點敘述。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時,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到達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況行至波斯灣而還。到166年,大秦國王安敦派使者正式來中國,這是中國和歐洲正式交往的開始。上述情況在教材里都有介紹。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二個時期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封建經濟處於繁榮上升階段,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也大大發展。這一時期的對外關系有三個特點:第一,我國已經逐步形成為東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對一些近鄰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已經不僅限於一般的來往,而是作為培養人才的中心和經濟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時期我國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空間范圍大大擴大,除東亞和東南亞外,中亞、西亞、歐洲甚至非洲都已經有比較頻繁的商業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往來。最顯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節的商人
1
大量來中國。唐朝時還有一批留居中國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時期海運和陸運都很發達。
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三個時期是宋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這一時期的對外關系也有三個特點:第一,由於自北宋開始,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發展,內外貿易繁榮,對外航運也突飛猛進,尤其是海上運輸,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時代,在南中國海和印度洋上中國船隊是最活躍的船隊。第二,宋元明時期,我國在對外經濟文化方面出現了一批富有遠航經驗的國際大游歷家。他們包括元朝的汪大淵、明朝的鄭和等人。同時從阿拉伯、波斯和歐洲來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現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時來華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摩洛哥人伊本白圖泰等等。當然,汪大淵和伊本白圖泰在教材上沒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後,由於封建統治階段採取閉關政策,這些聯系便逐漸中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