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指標什麼推進

經濟指標什麼推進

發布時間:2022-09-01 18:52:50

Ⅰ 發動機的動力性指標和經濟性指標是什麼

發動機的動力性指標是表示發動機做功能力大小的指標,可用有效轉矩、有效功率、發動機轉速、升功率作為評價指標。

發動機經濟性指標一般用有效燃油消耗率表示,發動機每輸出1kW·h的有效功所消耗的燃油量(以g為單位)稱為有效燃油消耗率。

(1)經濟指標什麼推進擴展閱讀:

發動機除了動力性指標和經濟性指標,還有環境指標和可靠性指標和耐久性指標:

1、環境指標

環境指標主要指發動機排氣品質和雜訊水平。由於它關繫到人類的健康及其賴以生存的環境,因此各國政府都制定出嚴格的控製法規,以期削減發動機排氣和雜訊對環境的污染。當前,排放指標和雜訊水平已成為發動機的重要性能指標。

排放指標主要是指從發動機油箱、曲軸箱排出的氣體和從汽缸排出的廢氣中所含的有害排放物的量。對汽油機來說主要是廢氣中的一氧化碳(CO)和碳氫化合物(HC)含量;對柴油機來說主要是廢氣中的氮氧化物(NOx)和顆粒(PM)含量。

雜訊是指對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及對學習、工作和休息等正常活動發生干擾的聲音。由於汽車是城市中的主要雜訊源之一,而發動機又是汽車的主要雜訊源,因此控制發動機的雜訊就顯得十分重要。如我國的雜訊標准(GB/T
18697—2002)中規定,轎車的雜訊不得大於79dB(A)。

2、可靠性指標和耐久性指標

可靠性指標是表徵發動機在規定的使用條件下,在規定的時間內,正常持續工作能力的指標。可靠性有多種評價方法,如首次故障行駛里程、平均故障間隔里程等。耐久性指標是指發動機主要零件磨損到不能繼續正常工作的極限時間。

Ⅱ 聚焦總目標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抓實抓好什麼

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如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十分重要。從今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市場信心明顯提升,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實施,改革開放繼續有力推進。
在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開局良好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全年經濟工作,需緊緊圍繞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好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謀劃與部署,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決定性基礎。
一、充分認識我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基礎
2018年,我國面臨三方面嚴峻挑戰。首先是深刻變化的外部環境,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其次是經濟轉型陣痛凸顯,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再次是兩難多難問題增多,要實現多重目標、完成多項任務、處理多種關系,政策選擇和工作難度加大。
盡管如此,我國經濟仍然在高基數上達到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2019年,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仍不樂觀。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下調全球經濟增長展望,把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值降為3.5%。
與此同時,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加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外部輸入性風險上升。盡管如此,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沒有也不會改變。這表現在:
我國經濟擁有足夠的韌性。2018年在大幅度壓減工業產能和嚴格環保督察的環境下,工業增加值突破30萬億元。在國內結構性去杠桿以及融資環境收緊的情況下,企業經濟效益繼續提高。2018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66351億元,比上年增長10.3%。
同時,受服務業需求持續擴大以及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服務業經營利潤同樣保持快速增長,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1.4%,營業利潤增長6.5%。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潛力。我國經濟的需求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
2018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6.2%。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看,未來幾年我國商品零售規模有望突破4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零售市場。我國經濟不斷迸發創新活力。2018年研發(R&D)經費支出19657億元,比上年增長11.6%。
2018年日均新設企業超過1.8萬戶,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億戶。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軌道交通裝備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
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基礎
在經濟運行層面,我們面臨新老矛盾交織,周期性、結構性問題疊加的雙重風險。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在宏觀調控上,推出調結構、防風險的政策措施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為此,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度加大需求調控力度。

特別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是,這些逆周期的宏觀調控措施,決不意味著「大水漫灌」,更不意味著宏觀政策導向的根本轉變。2019年乃至更長遠的一段時期,我國經濟宏觀調控的基本政策取向都將遵循「五個堅持」。
1、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
2、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出台更有效的措施,繼續推動生動實踐。
3、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既要體現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上,還要體現在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
4、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同時要繼續打好三大攻堅戰,堅持結構性去杠桿,防範金融市場異常波動,處理好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5、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這就要求我們繼續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一方面要使國有企業通過改革創新強身健體,不斷增強發展活力和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要下大氣力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促進民營經濟更好發展。同時要在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中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特別是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賦予微觀主體更大活力。
三、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了10項工作任務,每項任務都很重要。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角度看,關鍵一環是要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促進新舊動能轉換要立足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基本途徑是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提高製造業服務化水平。
其基本規律大致包含以下三點:一是價值鏈上的橫向升級。由製造環節向上游延伸,向研發、設計、創意、標准環節推進,如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由製造環節向下游延伸,向品牌、渠道、物流、服務環節推進,如家用電器產業。二是價值鏈網路上的縱向升級。
要使從事製造環節的企業由模塊供應商上升為系統集成商,如高端船舶、重大技術裝備產業。三是價值整合層面的創新。這主要包括製造業的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超前布局新興產業。深化大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等研發應用。
發展高端製造、生物醫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壯大數字經濟。應該看到,以數據為關鍵投入要素的數字經濟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對此,要加大投入,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還要看到,智能製造成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趨勢,自動駕駛是智能製造最具商用前景的領域之一。我們需要著眼這些新興產業,提前進行布局,為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積聚力量。
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改革攻堅。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更多集中於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需求上。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不優是當前發展不充分的主要表現,引入市場機制能有效解決供給不足、不優等問題。
公共品既具有不同程度的福利性,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商品性,應恰當分類、區別對待、具體施策;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緩解政府投入資金的不足。這些特殊產業也帶有普惠性特徵,引入市場機制後不能以盈利為唯一目的,但需要解決投資回報和企業發展的商業利益問題。
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解決好知識經驗短缺和資本積聚不足的問題。當前,不少中小企業感到憂慮和困惑,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新形勢下,要依靠新動能發展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新產業,就超出了以往的知識和經驗,以至於一些企業不知從何著手。
還要看到,一些新產業需要的投資較大、需要的技術較高,大量中小企業缺乏相應的投資和運營能力。因此,促進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激發全社會對新知識的學習熱情,推動新技能的普及,同時探索社會資本積聚的新模式。

Ⅲ 國民經濟指標是什麼

一、 關於主要指標
國民經濟指標非常多,僅《中國統計年鑒》中發布的統計指標就有數千個。就宏觀經濟指標來說,至今國際上也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宏觀調控指標體系。經過長期探索,並借鑒一些國家的經驗,黨的十六大確定了我國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這里重點報告一下這四大指標。
(一)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是衡量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是一個寬泛、綜合的概念,是國力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體現。所以,幾乎所有國家都把經濟增長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
考察經濟增長的最常用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及其增長速度。GDP代表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和個人在一定時期內全部生產活動(包括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成果,是社會總產品價值扣除了中間投入價值後的余額,也就是當期新創造財富(包括有形和無形)的價值總量。國內生產總值是對一國總體經濟運行表現作出的概括性衡量,具有國際可比性,是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中最重要的總量指標,為世界各國廣泛使用並作國際比較。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繆爾森在《經濟學》教科書中把GDP稱作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GDP核算有三種方法:一是生產法,由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的總和來表示,各產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是各產業總產值減去中間消耗;二是收入法,用勞動者(個人)收入、國家稅收(含規費)、企業利潤和折舊的總和來核算;三是支出法,用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存貨增加、凈出口幾項的總和來核算。實際上,任何國家的核算結果都不可能絕對准確地反映實際情況。但只要按照科學的態度去做,核算出的GDP及其增長率是可以基本反映總體經濟增長水平和發展趨勢的。
GDP是考察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並不是萬能的。一是它不能反映社會成本,二是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方式和為此付出的代價,三是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效率、效益和質量,四是不能反映社會財富的總積累,五是不能衡量社會分配和社會公正。如果只注重經濟總量和速度的增長,而不顧資源損失、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就有可能造成經濟增長了,而人民生活質量卻下降了的局面,甚至經濟本身也不可能持續增長。因此,我們應該採取科學的態度對待GDP。既需要高度重視它,卻又不能片面地去追求其增長速度。
很多人都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就是我國各地區GDP的匯總數比國家核算的GDP數要大。從2000到2003年,各省區市核算的GDP增長速度的平均數,比國家統計局核算的全國數分別高出1.7、2.0、2.6和2.8個百分點,差距呈逐年擴大趨勢。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價格因素。以前地方統計工業產品大多使用1990年不變價,而十幾年來工業產品的結構和內涵已發生很大變化,國家統計局在核算時考慮了這些因素,做了適當調整。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統計局決定從今年起全國和各地區工業和農業不變價增加值一律採用價格指數縮減法計算,以解決這一問題。二是跨地區的人員、物資、資金流動規模越來越大,在地區核算中是難以區分的,往往出現重復計算的問題。跨地區的大公司(企業集團),其總公司和分公司的經營活動在地區核算中也容易產生重復統計的現象。三是統計方法不同。如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下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很多地區還沿用全面報表數據進行統計。國家統計局對規模以下工業則是通過直屬企調隊抽樣調查資料進行計算的。四是統計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國的統計網路還不能完全覆蓋第三產業的各個方面。由於第三產業統計領域的薄弱,為地區調整核算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往往「總量不夠三產湊」。五是受年初預期目標的影晌。各級政府制訂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往往自上而下層層加碼,於是統計數據就相應層層加「水」。多年來的數據顯示,各省區市匯總GDP增長率高於全國核算數2個百分點左右,而省內各地市匯總的增長率又高於省級核算數2個百分點左右,各縣級匯總的增長率又高於市級核算數1~2個百分點。六是思想認識有偏差。有的地方按GDP增長率等指標排隊,統計數據成了基層幹部的「政績單」,上報數字時往往左顧右盼,相互攀比,甚至不惜弄虛作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改革統計體制,加強基礎工作,改進統計方法。比如,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實行GDP下算一級的辦法。美國、德國、義大利等許多國家,各州、省都不進行本地區GDP的核算,而是由國家統計部門統一核算後分解到各地區。省對地市也下算一級。同時,國家統計局正在從數據採集、方法制度以及信息發布等各個環節積極推進GDP核算制度的改革。
另外,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國家統計局正在積極開展綠色GDP的研究。綠色GDP是在傳統GDP數量的基礎上,扣除或增加環境、資源和生態變化的價值量因素。但具體核算非常困難,至今還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實施,都處於研究階段。去年,國家統計局已經會同有關部委、科研部門、大專院校等單位,就綠色GDP問題開展課題研究。作為一個過渡性措施,我們在2003年統計公報中已設立了一個「衛星賬戶」指標體系,即在公布GDP數據等各項指標的同時,把環境、資源、生態等的變化情況單列出來,由此可以看出為實現經濟增長在這些方面付出的代價,以警示世人;或者反映出在這些方面取得的成果,以激勵大家。
(二)就業
就業狀況通常用失業率來衡量。目前我國主要使用城鎮登記失業率來反映。2003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城鎮登記失業率指標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反映就業情況。比如,外來勞動力中的失業人員、不願進行登記的失業人員和已經登記失業但實際處於隱性就業的人員還不能得到完全反映。所以,還需要按國際通用做法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通過科學設計調查方案,採取抽樣調查的辦法,獲得調查失業率數據。對此,國家統計局作了長期探索,並在部分地區作了試點。從幾年的試點情況看,調查數據可以基本反映我國勞動力就業情況,為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提供有關依據。2000年人口普查的直接調查失業率為7.12%,據今年5月對48萬個樣本量調查,與國際同口徑的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5%(未公布),比登記失業率高一些。最近,統計局已與發改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聯名就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問題向國務院提交了報告,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技術准備已完成,一經批准很快就可以在全國城鎮開展調查失業率的統計工作。為滿足有關部門用於失業保險金的發放和對特殊困難群體提供就業幫助的需要,登記失業率統計還將繼續保留。
(三)價格
目前,我國從生產、建設領域到流通、消費領域,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價格指數體系。主要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業生產價格指數、工業品價格指數(包括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房地產價格指數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等。
這里僅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為代表作一說明。該指數反映城鄉居民購買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是分析和制定貨幣政策、價格政策、居民消費政策、工資政策以及進行國民經濟核算的一個重要依據。按國際慣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還是反映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程度的重要指標。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的調查范圍是城鄉居民日常生活消費的全部商品和服務項目,主要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及用品、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和文化用品、居住等八大類。根據全國550個市縣、近12萬戶城鄉居民家庭(其中城市5萬戶、農村7萬戶)的消費支出資料,並結合相關市場資料,從中選取了251個基本分類、約700個品種、120萬個以上價格,作為經常性調查項目,並計算其相應的權數和指數。具體是由國家統計局直屬的全國調查系統以定時、定點、定人的直接調查方式採集數據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品類的權數已由1995年的91.0%下降到2004年的76.64%,其中糧食的權數相應由6.37%降到3.12%;而服務類的權數則由1995年的9.0%上升到2004年的23.36%。我國選用的品種數、調查價格數、調查地區數都比西方國家多,計算方法也採用了國際通用的鏈式拉氏公式。經國際專家嚴格論證,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工業品價格指數已登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全球數據通用公布系統(GDDS)網站,因此不僅具有法定的權威性,而且方法是科學的,結果也是可信的。
(四)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與其他國家商品、服務貿易和資本流動的結果。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是保持國家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條件之一。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的形勢下,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對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更有重要意義。當然,適度的順差或逆差是允許的。
國際收支平衡由經常項目(主要是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生產經營要素收入)、資本項目和統計誤差三個部分組成。
由於國際收支表一般比較滯後,我國在月度、季度分析中經常通過進出口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以及國家外匯儲備等情況來觀察國際收支狀況的變化。
(五)其他幾個重要指標
除了前面所講的指標外,固定資產投資、市場銷售、工業生產、居民收入等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基本指標。
固定資產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通過全面報表層層上報匯總得出,按月公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是今年開始採用的新口徑,與原來的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相比,增加了城鎮集體、私營個體投資以及城鎮工礦區私人建房的投資。目前(2004年一季度)約佔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80%。二是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採用抽樣調查方法取得,只有季度數據。所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只有季度數據。固定資產投資額不能等同於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是GDP核算中的數據,要在固定資產投資額中扣除土地購置費、舊建築和舊設備的購置費等項目,因為這些不屬當期新增財富。同時,還要加上商品房銷售增值等項目。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該指標是採用全面報表,層層上報匯總取得的,每月都公布數據。它不能等同於最終消費,最終消費也是核算概念,既包括商品消費,也包括服務類消費。
工業增加值。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二是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是指全部國有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的增加值,是通過全面報表取得的,為月度公布指標。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是年產品銷售收入低於500萬元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的增加值,是採用抽樣調查取得的,為季度公布指標。目前(2004年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總的工業增加值約近70%。
居民收入。通常分別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來表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指農村住戶人均當年從各個來源得到的總收入相應地扣除了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稅費、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贈送農村外部親友等支出費用後的收入總和,反映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情況。在季度調查中,只有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指標,它與人均純收入的區別在於沒有包括實物性收入,沒有扣除相應的生產費用支出。社會上常有人反映統計局發布的居民收入數與他們自身的情況差別很大,於是批評統計部門數據不真實。而我們公布的是全國平均數,具體個人一般是難以完全對號入座的。平均數也確實掩蓋了收入分配的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要經濟指標體系不斷得到改革,逐步與國際接軌。但反映新興產業、新業態的指標還很不健全,特別是反映第三產業的指標覆蓋面遠遠不夠。這一切,都需通過深化統計改革,進一步加以完善。

Ⅳ 所謂經濟繁榮有哪些重要指標

經濟繁榮可以由多方面的指標來衡量,一般適用較多的是人均GDP、人均能源消費、農村人口比重、人口預期壽命、新生嬰兒死亡率、識字率等。

有些和經濟直接相關,有些是間接影響,但都和經濟繁榮不可分的。不同的組織還制定指標來衡量各種制度環境。其中,比如「人口預期壽命」、「新生嬰兒死亡率」能比較合理的反應出一個國家的人民生活水平狀況,是廣泛適用的衡量發展水平的指標。



1、人均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最普遍的一個標准,一般地說,人均GDP高, 社會 福利水平也就高。國際上比較通行的標准為:人均GDP在400美元以下為貧困,達到400美元為溫飽,達到800美元為小康,達到4000美元為富裕。按照這個標准,我國除貴州以外人均GDP都超過了800美元,也就是總體上都達到了小康水平(但不是全面的小康)。

2、基尼系數:基尼系數是用來判斷 社會 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個指標,它的數值在0~1之間,基尼系數越小,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0表示絕對平均,1表示絕對不平均。目前公認的標準是,基尼系數在0.3以下為「好」,0.3—0.4之間為「正常」,超過0.4為「警戒」。一旦基尼系數超過0.6,表明該國 社會 處於可能發生動亂的「危險」狀態;



3、城鄉居民收入這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最為直接的指標。在城鎮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叫農民人均純收入!

4、恩格爾系數它是世界上比較通用的衡量國民生活質量的一個指標。它是指用於購買食品的支出占整個支出的比例。通用的標准為:恩格爾系數高於60%為貧困,60%~50%之間為溫飽,50%~40%為小康,40%~30%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

所以可以從多角度去衡量經濟繁榮的進程以及成果。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1、國內生產總值(GDP): 是某一國在一定時期其境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總值。反映一個國家總體經濟形勢的好壞,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被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視為「最富有綜合性的經濟動態指標」。主要由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額四部分組成。

2、工業生產(INDUSTRIAL PRODUCTION): 某國工業生產部門在一定時間內生產的全部工業產品的總價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有很大比重

3、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 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數據上升說明經濟發展受阻,反之則看好。對於大多數西方國家來說,失業率在4%左右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過9%,則說明經濟處於衰退。此數據由美國勞工部編制,每月第一個周五21:30公布

常用的宏觀經濟指標有:

1、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2、生產者物價指數(Procer Price Indexes)英文縮寫為PPI,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

3、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ct)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各部門增加值的總額。該指標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4、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

市場人氣,收入保障,生活富足,幸福指數較高!

實際增長 工業總產值 職工人、數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年末人口、 人均國民收入 農業總產值 、居民人均收入

1、人民衣食無憂。

2、政治清明。

3、自然災害較少。

4、文化繁盛。

gdp和失業率,和實質利率

GDP,NDP,CPI,NI,PI,DPI等等

感謝誠邀回答這個問題,我是一個 財經 領域的創作者:信源金瞳。 經濟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生產總值、失業率、貿易赤字、物價水平、貨幣流通量等方面,這幾個方面的指標就是關繫到經濟是否繁榮的重要依據。

1、消費者物價指數 ,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2、生產者物價指數 ,英文縮寫為PPI,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

3、國內生產總值GDP ,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各部門增加值的總額。該指標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4、貨幣存量或者說流通量 。M=流通中的現金;狹義貨幣(M)=M+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廣義貨幣(M)=M+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信託類存款+其他存款。M反映著經濟中的現實購買力;M不僅反映現實的購買力,還反映潛在的購買力。若M增速較快,則消費和終端市場活躍,出現通貨膨脹;若M增速較快,則投資和中間市場活躍。出現資產泡沫。

5、工業生產總值 ,某國工業生產部門在一定時間內生產的全部工業產品的總價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有很大比重。由於工業部門僱傭了大量工人,其變動對整個國民經濟有著重大影響,與匯率呈正相關。尤其以製造業為代表。

6、失業率 ,經濟發展的天氣表,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數據上升說明經濟發展受阻,反之則看好。對於大多數西方國家來說,失業率在%左右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過9%,則說明經濟處於衰退。

7、貿易赤字 ,國際間的貿易是構成經濟活動的重要環節。當一國出口大於進口時稱為貿易順差;反之,稱逆差。

總結:以上就是影響經濟繁榮的幾個重要指標,它們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因而非常重要。

商品交換的總和是經濟,繁榮就是無限的商品交換。馬克思的財富觀是廣大的商品堆積,人類進入「資產階級時代」其經濟生產只有「資產階級生產方式」是人類唯一能達到經濟繁榮的境界,沒有第二條路可走。由於商品交換的活躍,帶動了人類 社會 的整體的經濟活躍,交換次數與量是經濟繁榮唯一指標。

關於一個國家經濟問題,特別是象中國這樣一個復雜,各行各業體系齊全,經濟升級循序漸進,有問題才是正常的,因為象其它發達國家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逐漸發展。

回顧中國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如果放大整個格局,從周期循環論中,可以看到一個穩健發展,逐步完善,充分利用資本金融市場循環周期,充分發揮除特定行業外的自由競爭力量,採取各個行業,資本金融子平台波動,採取靈活的交叉沉澱和激活存量貨幣,善用周期循環理論,當然,作為每個時期的主政者,善用群體性弱點,國民性弱點,激化他們的消費沖動,激活各行各業創新力,走過四十年改革開放過程,脈絡和步驟,非常明顯,發展速度是當今世界最快的,特別是資本金融改革開放,做到收放自如,控制了經濟血脈流動節奏。

因此,回到一個國家經濟好壞最主要指標,特別象中國這樣的復雜特殊資本金融復合經濟體,主要指標是就業率,這是治理一個國家,洞察經濟畫像的一個測試紙。所有經濟發展,圍繞這一主題,因為主政者和群體性之間的矛盾關系,只有大多數幹活,激活他們人性弱點,才能平穩發展。從個體弱點,家庭弱點,圈子弱點,組織弱點,企業弱點,甚至其它群體,只要有理想,夢想,追求,等等,就會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生生不息,繁榮昌盛!


1、電力

關注指標: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發電量數據、國家能源局和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用電量數據

說明:電力數據和工業生產及消費活動密切相關。由於中央對地方單位GDP能耗控製得日益嚴格,因此地方官員不太願意在能源問題上虛報。另外,中國五大發電集團在全國發電量中占據「半壁江山」,令發電量數據亦不太容易被扭曲。

用電量和發電量指標相比較,前者相對更可靠一些。因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發電量數據,僅包括年營收超2000萬元人民幣的大型發電企業,小型電廠則被排除在外。

2、煤炭

價格指標:秦皇島港口5500大卡大同優混動力煤價格、山西柳林4號焦煤價格、澳洲BJ動力煤價格指數

庫存指標:秦皇島港動力煤庫存(該港口佔中國港口煤炭吞吐量的約50%)、電廠動力煤庫存(包含沿海地區六家主要發電集團)、鋼鐵企業焦煤庫存

說明:煤炭需求主要受電力、水泥和鋼鐵需求推動。動力煤價格和庫存主要跟隨發電量而波動,但有一定滯後。因此,要牢記僅僅關注煤炭數據,可能對中國經濟做出錯誤評判。

3、鋼鐵

產量指標:國家統計局月度鋼材產量數據、中鋼協按旬發布產量數據

(兩者因統計方法不同,可能會有偏差。出於宏觀研究的目的,更偏好國家統計局鋼材數據)

價格指標:河北唐山鐵礦石現貨價,上海的螺紋鋼、熱軋板和冷軋板價格

庫存指標:「我的鋼鐵網」按周發布鋼材貿易商庫存、中鋼協發布成員企業鋼材庫存

說明:一旦下游需求回升,鋼材需求就會隨之走高;一旦鋼材庫存下降,鋼廠生產、設備利用率以及鋼材價格都將上漲。因此,鋼鐵業對追蹤中國經濟表現尤為重要。

4、水泥

價格指標:由於水泥不容易儲存,所以中國水泥生產高度本地化,非常分散。可以拿區域水泥價格的平均值,來衡量全國水泥的價格。

產量指標:國家統計局月度水泥產量數據

由於水泥不太容易儲存,其生產幾乎完全取決於需求。因此,水泥是衡量總需求的一個更為精確的指標。此外,中國政府為應對經濟放緩,傾向於大力推進基礎設施投資和保障房建設,故而水泥比鋼鐵更能反應政策刺激的效果,因為水泥需求幾乎全部來自於基建和房地產,而只有50%的鋼鐵需求來自固定資產投資。

5、有色金屬

指標: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和上海期貨交易所(SHFE)三個月期銅、期鋁、期錫和期鋅價格以及庫存指標,國家統計局每月公布工業增加值的同時發布有色金屬產量數據

說明:有色金屬價格、生產和庫存信息可反映下游需求。不過,由於其金融屬性較強,其價格對市場信心和流動性狀況非常敏感,而這兩者未必與經濟基本面相關。

6、工程機械

指標: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每月公布的裝載機、挖掘機、起重機、壓路機和推土機銷量數據

說明:工程機械的需求主要來自於基建和房地產投資等下游需求,因而其銷量是衡量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良好指標。不過需要注意,工程機械屬於耐用品。高銷量之後往往銷量就下滑了;其銷量極易受到信貸狀況的影響,而且呈現出很強的季節性。

7、 交通

貨運量指標:交通部每月中旬公布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在海關貿易數據後公布),以及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寧波、廈門、廣州和深圳八大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交通部每月中旬公布的公路水路貨運量,以及鐵道部和民航總局公布的鐵路和航空貨運量。

其中鐵路貨運量數據受干擾較小,而且過去也很好地反映了工業生產情況。

運價指標: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

說明:集裝箱吞吐量用來衡量外需;水路、公路、鐵路、航空貨運量衡量內需,運費則衡量商品周期。交通數據的不足之處是在貿易和工業生產數據後公布,且糟糕的天氣可能會對其產生極大影響。

8、電信

電信數據是衡量網路流量的指標,電信流量與實體經濟同步。經濟繁榮時,人們傾向於多進行商務交流,反之亦然。工信部每月會公布此數據。

9、 汽車 銷量

指標:中國 汽車 工業協會月度發布的 汽車 銷售和產量分項數據。

以上數據來源為 汽車 廠商,可以用產量和銷量間的差距來估算它們的庫存水平。

汽車 銷售數字會受到行業政策的強烈影響,包括牌照限制和偶爾的供應限制。因此,在使用此類數據時,應持有一些保留態度。

10、房地產

房價數據:中指院的百城新建住宅價格指數、國家統計局的70個大中城市房價指數

投資數據:統計局月度的開發投資和新開工面積數據

銷售數據:國家統計局每月公布商品房銷售額和銷售面積

11、軟商品

指標: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大豆、豆油、棕櫚油、豆粕,部分化工和能源期貨;鄭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麥、白糖、棉花、大米、菜籽油期貨。

說明:在所有農產品中,玉米價格尤其受到關注,玉米佔中國豬飼料的75%,在養豬成本中佔到一半。


結論,看各行各業,各個圈子,組織,團體等等是否忙碌。

Ⅳ 國民經濟增長的七大指標是什麼

一、 關於主要指標

國民經濟指標非常多,僅《中國統計年鑒》中發布的統計指標就有數千個。就宏觀經濟指標來說,至今國際上也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宏觀調控指標體系。經過長期探索,並借鑒一些國家的經驗,黨的十六大確定了我國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這里重點報告一下這四大指標。

(一)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是衡量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是一個寬泛、綜合的概念,是國力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體現。所以,幾乎所有國家都把經濟增長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

考察經濟增長的最常用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及其增長速度。GDP代表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和個人在一定時期內全部生產活動(包括貨物和服務)的最終成果,是社會總產品價值扣除了中間投入價值後的余額,也就是當期新創造財富(包括有形和無形)的價值總量。國內生產總值是對一國總體經濟運行表現作出的概括性衡量,具有國際可比性,是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中最重要的總量指標,為世界各國廣泛使用並作國際比較。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繆爾森在《經濟學》教科書中把GDP稱作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GDP核算有三種方法:一是生產法,由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的總和來表示,各產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是各產業總產值減去中間消耗;二是收入法,用勞動者(個人)收入、國家稅收(含規費)、企業利潤和折舊的總和來核算;三是支出法,用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存貨增加、凈出口幾項的總和來核算。實際上,任何國家的核算結果都不可能絕對准確地反映實際情況。但只要按照科學的態度去做,核算出的GDP及其增長率是可以基本反映總體經濟增長水平和發展趨勢的。

GDP是考察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並不是萬能的。一是它不能反映社會成本,二是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方式和為此付出的代價,三是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效率、效益和質量,四是不能反映社會財富的總積累,五是不能衡量社會分配和社會公正。如果只注重經濟總量和速度的增長,而不顧資源損失、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就有可能造成經濟增長了,而人民生活質量卻下降了的局面,甚至經濟本身也不可能持續增長。因此,我們應該採取科學的態度對待GDP。既需要高度重視它,卻又不能片面地去追求其增長速度。

很多人都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就是我國各地區GDP的匯總數比國家核算的GDP數要大。從2000到2003年,各省區市核算的GDP增長速度的平均數,比國家統計局核算的全國數分別高出1.7、2.0、2.6和2.8個百分點,差距呈逐年擴大趨勢。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價格因素。以前地方統計工業產品大多使用1990年不變價,而十幾年來工業產品的結構和內涵已發生很大變化,國家統計局在核算時考慮了這些因素,做了適當調整。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統計局決定從今年起全國和各地區工業和農業不變價增加值一律採用價格指數縮減法計算,以解決這一問題。二是跨地區的人員、物資、資金流動規模越來越大,在地區核算中是難以區分的,往往出現重復計算的問題。跨地區的大公司(企業集團),其總公司和分公司的經營活動在地區核算中也容易產生重復統計的現象。三是統計方法不同。如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下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很多地區還沿用全面報表數據進行統計。國家統計局對規模以下工業則是通過直屬企調隊抽樣調查資料進行計算的。四是統計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國的統計網路還不能完全覆蓋第三產業的各個方面。由於第三產業統計領域的薄弱,為地區調整核算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往往「總量不夠三產湊」。五是受年初預期目標的影晌。各級政府制訂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往往自上而下層層加碼,於是統計數據就相應層層加「水」。多年來的數據顯示,各省區市匯總GDP增長率高於全國核算數2個百分點左右,而省內各地市匯總的增長率又高於省級核算數2個百分點左右,各縣級匯總的增長率又高於市級核算數1~2個百分點。六是思想認識有偏差。有的地方按GDP增長率等指標排隊,統計數據成了基層幹部的「政績單」,上報數字時往往左顧右盼,相互攀比,甚至不惜弄虛作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改革統計體制,加強基礎工作,改進統計方法。比如,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實行GDP下算一級的辦法。美國、德國、義大利等許多國家,各州、省都不進行本地區GDP的核算,而是由國家統計部門統一核算後分解到各地區。省對地市也下算一級。同時,國家統計局正在從數據採集、方法制度以及信息發布等各個環節積極推進GDP核算制度的改革。

另外,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國家統計局正在積極開展綠色GDP的研究。綠色GDP是在傳統GDP數量的基礎上,扣除或增加環境、資源和生態變化的價值量因素。但具體核算非常困難,至今還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實施,都處於研究階段。去年,國家統計局已經會同有關部委、科研部門、大專院校等單位,就綠色GDP問題開展課題研究。作為一個過渡性措施,我們在2003年統計公報中已設立了一個「衛星賬戶」指標體系,即在公布GDP數據等各項指標的同時,把環境、資源、生態等的變化情況單列出來,由此可以看出為實現經濟增長在這些方面付出的代價,以警示世人;或者反映出在這些方面取得的成果,以激勵大家。

(二)就業

就業狀況通常用失業率來衡量。目前我國主要使用城鎮登記失業率來反映。2003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城鎮登記失業率指標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反映就業情況。比如,外來勞動力中的失業人員、不願進行登記的失業人員和已經登記失業但實際處於隱性就業的人員還不能得到完全反映。所以,還需要按國際通用做法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通過科學設計調查方案,採取抽樣調查的辦法,獲得調查失業率數據。對此,國家統計局作了長期探索,並在部分地區作了試點。從幾年的試點情況看,調查數據可以基本反映我國勞動力就業情況,為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提供有關依據。2000年人口普查的直接調查失業率為7.12%,據今年5月對48萬個樣本量調查,與國際同口徑的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5%(未公布),比登記失業率高一些。最近,統計局已與發改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聯名就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問題向國務院提交了報告,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技術准備已完成,一經批准很快就可以在全國城鎮開展調查失業率的統計工作。為滿足有關部門用於失業保險金的發放和對特殊困難群體提供就業幫助的需要,登記失業率統計還將繼續保留。

(三)價格

目前,我國從生產、建設領域到流通、消費領域,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價格指數體系。主要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業生產價格指數、工業品價格指數(包括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房地產價格指數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等。

這里僅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為代表作一說明。該指數反映城鄉居民購買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是分析和制定貨幣政策、價格政策、居民消費政策、工資政策以及進行國民經濟核算的一個重要依據。按國際慣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還是反映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程度的重要指標。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的調查范圍是城鄉居民日常生活消費的全部商品和服務項目,主要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及用品、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和文化用品、居住等八大類。根據全國550個市縣、近12萬戶城鄉居民家庭(其中城市5萬戶、農村7萬戶)的消費支出資料,並結合相關市場資料,從中選取了251個基本分類、約700個品種、120萬個以上價格,作為經常性調查項目,並計算其相應的權數和指數。具體是由國家統計局直屬的全國調查系統以定時、定點、定人的直接調查方式採集數據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品類的權數已由1995年的91.0%下降到2004年的76.64%,其中糧食的權數相應由6.37%降到3.12%;而服務類的權數則由1995年的9.0%上升到2004年的23.36%。我國選用的品種數、調查價格數、調查地區數都比西方國家多,計算方法也採用了國際通用的鏈式拉氏公式。經國際專家嚴格論證,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工業品價格指數已登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全球數據通用公布系統(GDDS)網站,因此不僅具有法定的權威性,而且方法是科學的,結果也是可信的。

(四)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與其他國家商品、服務貿易和資本流動的結果。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是保持國家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條件之一。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的形勢下,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對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更有重要意義。當然,適度的順差或逆差是允許的。

國際收支平衡由經常項目(主要是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生產經營要素收入)、資本項目和統計誤差三個部分組成。

由於國際收支表一般比較滯後,我國在月度、季度分析中經常通過進出口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以及國家外匯儲備等情況來觀察國際收支狀況的變化。
(五)固定資產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通過全面報表層層上報匯總得出,按月公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是今年開始採用的新口徑,與原來的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相比,增加了城鎮集體、私營個體投資以及城鎮工礦區私人建房的投資。目前(2004年一季度)約佔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80%。二是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採用抽樣調查方法取得,只有季度數據。所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只有季度數據。固定資產投資額不能等同於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是GDP核算中的數據,要在固定資產投資額中扣除土地購置費、舊建築和舊設備的購置費等項目,因為這些不屬當期新增財富。同時,還要加上商品房銷售增值等項目。

(六)工業增加值

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二是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是指全部國有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的增加值,是通過全面報表取得的,為月度公布指標。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是年產品銷售收入低於500萬元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的增加值,是採用抽樣調查取得的,為季度公布指標。目前(2004年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總的工業增加值約近70%。

(七)居民收入

通常分別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來表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指農村住戶人均當年從各個來源得到的總收入相應地扣除了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稅費、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贈送農村外部親友等支出費用後的收入總和,反映農村居民的實際收入情況。在季度調查中,只有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指標,它與人均純收入的區別在於沒有包括實物性收入,沒有扣除相應的生產費用支出。社會上常有人反映統計局發布的居民收入數與他們自身的情況差別很大,於是批評統計部門數據不真實。而我們公布的是全國平均數,具體個人一般是難以完全對號入座的。平均數也確實掩蓋了收入分配的差距。

Ⅵ 「六穩」措施齊發力 經濟指標超預期

中國經濟怎麼樣?上市公司是最具代表性的群體之一。截至目前,A股滬深兩市上市公司一季報已經披露完畢。與2018年年報頻頻爆雷的慘淡情況相比,一季報不少公司盈利增速出現了快速反彈,部分細分領域表現出高景氣。在當前仍然復雜嚴峻的內外部經濟形勢下,上市公司業績表現不俗。

其實上市公司只是中國經濟韌性十足的縮影。今年以來,「六穩」措施全面發力,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經濟指標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部分指標表現十分亮眼。從這些指標當中,可以看出中國經濟應對內外部沖擊的韌性十足。

部分經濟指標表現超預期

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約為21.3萬億元,超過2005年全年GDP總量。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6.4%,超出市場預期。同時,一季度工業和消費數據也均好於預期。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曉光認為,這體現出隨著各類逆周期宏觀經濟政策效果開始顯現,經濟實現超預期企穩。雖然仍面臨結構性壓力,經濟二三季度將進一步企穩。

近期,部分4月經濟數據陸續出爐。製造業PMI連續兩個月處於擴張區間,非製造業PMI則持續四個月處於較高擴張區間。作為觀察經濟的先行指標,PMI持續處於擴張區間表明經濟運行向好。

比如,4月份CPI的增幅基本符合甚至略低於預期,多數市場機構的分析報告均指出,高通脹預期緩和,CPI增速年內突破3%概率不大,不會對貨幣政策形成掣肘。從外貿來看,考慮到前期搶出口因素消退,4月出口增速符合預期的回落,但進口的修復速度卻超出市場預期。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對記者表示,數據體現國內需求短期有所企穩,進口增速快速回升,這得益於逆周期調控政策不斷發力。

企業部門方面,中央企業和上市公司同樣取得超預期的開門紅。央企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一季度中央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8萬億元,同比增長6.3%,實現利潤4265億元,同比增長13.1%。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周麗莎認為,央企利潤保持高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綜合性改革工作的推動。國有企業在盤活存量、提高增量、聚焦實業、突出主業上下功夫,風險管理體系建設也得到加強。

上市公司方面,今年一季度六成公司實現了利潤正增長。其中畜牧業、基建業、5G產業鏈、證券業等相關公司業績表現較為突出。綜合分析來看,上市公司業績向好主要得益於行業景氣度提升的帶動。

中小企業方面,國家統計局公布的4月份生產指數為51.2%,已連續兩個月位於擴張區間。4月份購進和出廠價格指數差值連續兩個月縮小。國家統計局城市司處長董雅秀表示,這表明相關行業企業利潤空間有所改善。減稅降費及支持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步顯現,小型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有所改善。

積極財政政策力度效果超預期

減稅降費與基建並舉是今年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著力點。劉曉光認為,今年以來積極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明顯加大,比如財政支出增速進一步加快,為近年來最高水平。

數據顯示,一季度公共財政支出同比大幅增長15%,比去年全年增速大幅提高6.3個百分點。一季度財政赤字規模達到4973億元,為歷年同期的較高水平;同時,一季度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長55.9%,政府性基金赤字4581億元;兩項赤字合計為9554億元,接近萬億元規模。4月份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較上個月又提升了0.5個百分點。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前四個月財政支出的著力點主要覆蓋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出現「基建領頭,科技跟上」的特徵。從4月份數據來看,基建類支出結構性回落,城鄉社區支出、農林水支出仍保持高速增長,交通運輸類支出增速有所回落。同時,科技類支出開始發力。4月科學技術類財政支出同比增長達78%。

財政支出的投入帶動相關行業投資積極性提升。數據顯示,一季度高技術製造業、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同比增長11.4%和19.3%;製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6.9%,比全部投資快10.6個百分點;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7%,比規模以上工業快0.2個百分點。

地方債發行進度也大大快於去年。截至4月底,各地已組織發行地方政府債券16333億元,其中新增地方政府債券12940億元,占提前下達新增債務限額的93%,佔全年債務限額的42%。財政部近期下發了通知,要求各地爭取在6月底前完成提前下達新增債券額度的發行,爭取在9月底前完成全年新增債券發行。據悉,這些資金將被重點用於在建項目建設和補短板,這將對穩投資、促消費發揮積極作用。

劉曉光預計,今年二三季度基建投資增速有望逐步回升,全年增速有望回升至6%左右。

此外,減稅降費刺激生產消費的作用也正在累積。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計劃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並進一步推動結構性減稅。

在5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專題座談會上,海信集團、三一重工、特變電工、中建一局、中通快遞、順豐控股、中國鐵建、江淮汽車等企業負責人結合自身稅費變化情況發了言,普遍認為今年國家減稅降費力度超出預期,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公平的惠企措施,企業負擔顯著減輕,帶動投資與研發投入增加和就業擴大。

蘇劍認為,中國當前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培育國內市場必須要擴大消費需求,而其前提是收入增長。對個人出台各種專項稅抵扣政策,相當於間接增加了中低收入群體的個人收入,對擴大消費需求起到促進作用。

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1~4月全國累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2651億元,同比增長5.3%,相比一季度增速下降0.9個百分點。其中受個稅減稅政策的影響,個人所得稅同比下降30.9%。今年以來穩定的就業形勢和平穩增長的居民收入也有利於提振消費信心。

劉曉光說,減稅降費系列改革舉措既有長期經濟結構調整的目標導向,又能夠在短期內有效提振總需求。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小長假的消費數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減稅降費對消費的促進作用。今年「五一」小長假全國國內旅遊接待總人數1.9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增長13.7%;實現旅遊收入1176.7億元,同比增長16.1%。

市場主體信心修復速度超預期

2019年一季度新增貸款和社融數據大幅優於市場預期,寬松的貨幣環境帶動了市場主體信心和預期的修復。

央行調查統計司副司長張文紅指出,目前實體經濟融資狀況較2018年有明顯改善。今年1~4月份社會融資規模新增9.54萬億元,同比多1.93萬億元,4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比上年末提高0.6個百分點。總體來看,當前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增速與GDP名義增速基本匹配。

除了社融規模增速,市場主體信心的超預期修復還可以從貸款結構中窺見一二。央行公布數據顯示,4月份新增中長期貸款的佔比為68.6%,比前三個月提高了0.5個百分點。

據張文紅介紹,從一季度中長期貸款實際投向看,工業、基礎設施業、製造業(尤其是高技術製造業)、不含房地產業的服務業中長期貸款增速回升,房地產業中長期貸款增速回落,金融對企業信貸支持力度較大。

在資金需求端,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透露,從央行了解的情況看,信貸需求還比較強。總體來看,穩健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取得了非常積極的效果,信用收縮風險明顯緩解,市場信心提振,社會預期逆轉。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也印證了企業對市場發展繼續保持樂觀態度。數據顯示,4月份服務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60%,已連續3個月位於高位景氣區間,這表明我國著力加強法治建設、切實改善營商環境、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加大對外開放等舉措,有效提振了市場主體信心。

Ⅶ 經濟指標有哪些具體指什麼意思

經濟指標有哪些?具體指什麼意思
經濟指標是指反映一定社會經濟現象數量方面的名稱及其數值。經濟現象的名稱用經濟范疇表述,經濟范疇的數量方面則通過數值反映。例如,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是經濟范疇,表現這些經濟范疇數量方面的名稱及其數值「社會總產值××億元」、「國民收入××億元」就是經濟指標。經濟指標在反映經濟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數量表現時,是以理論經濟學所確定的經濟范疇的涵義為依據。
經濟指標體系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的經濟指標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在社會主義國家,根據各種經濟事物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和在時間、空間上的位置不同而存在不同聯系。與之對應的經濟指標可劃分為不同的體系。

綜合平衡宏觀經濟指標體系按照經濟指標在社會產品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分為下列前後銜接、計算配套的指標體系:

①生產要素和生活條件指標體系。分為人口、自然資源、勞動力、生產性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消費資料、物資儲備等指標體系。

②社會生產成果指標體系。即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包括郵電業)、商業(包括外貿)五個物質生產部門的實物產量或實際工作量、總產值、凈產值(即國民收入)等指標體系。

③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指標體系。前者包括生產部門勞動報酬和構成社會純收入的利潤、稅收等指標體系,後者包括國家財政部門和金融機構的收支、非生產部門的經費收支等指標體系。

④國民收入的最終使用指標體系。包括國民收入經過分配和再分配,最後形成可以用於購買實物的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指標體系。前者又分為居民個人消費基金和社會集體消費基金;後者分為生產性積累基金和非生產性積累基金等指標體系。

⑤社會產品實物的流通和消費指標體系。包括運輸和交換指標體系,以及表明最後用於補償原材料燃料消耗、固定資產維修和更新、擴大再生產需要增加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非生產性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的增長、物資儲備的擴大、居民個人消費和社會集體消費、出口等各種用途的產品指標體系。

⑥人民生活指標體系。包括吃、穿、用、住等消費水平和教育、科學、文化、體育、衛生等指標體系。

以上各種經濟指標體系既有實物量的又有價值量的,兩套指標體系應該各自綜合平衡並相互對應。為了考核經濟效益和實際管理的需要,還應該按性質、時間、空間等因素層層細分和補充,成為各種互相獨立而又互相聯系的指標體系。

按性質或作用劃分的指標體系

主要有:①為綜合計算全部物質財富和實物產品價值的各種產品的價格指標體系;②為綜合對比不同時期物質財富和實物產品達到的實際水平的各種產品的不變價格指標體系;③表明事物實際規模或水平的絕對數指標體系;④表明事物發展速度、構成或比例的相對數指標體系;⑤反映事物個別水平或總量的指標體系;⑥反映一般水平的平均數指標體系和指數體系;⑦考核生產成果的實物量和價值量指標體系;⑧考核素質和效益的各種指標體系。

從時間上劃分的指標體系

主要有:①說明社會經濟過去發展狀況、現有實際情況和當前經濟活動成果的統計指標體系;②根據統計指標體系反映的國情、國力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對未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擬定的近期、中期和遠景戰略計劃指標體系。這兩種指標體系不僅在時間上有差異,在范圍上也有區別。計劃指標體系只包括計劃部分,而統計指標體系除包括計劃調節部分以外,還包括不作計劃的部分。但兩者都包括綜合平衡、質量、效益、速度、構成、比例等指標體系,在針對共同事物時,在涵義、口徑和計算方法上應該一致,以便相互對比。

從空間上劃分的指標體系

主要有:①按省、市、自治區以至地、縣的塊塊系統劃分的區域性指標體系;②按部、司(局)、專業公司到企業的行政領導條條系統劃分的指標體系;③按經濟部門、經濟類型層層下到企業的業務領導系統劃分的指標體系。

我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主要指標
一、國內生產總值(一)國內生產總值的概念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有常住單位, 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的價值,它是社會總產品價值扣除中間產品價值後的余額,也是社會最終使用於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產品價值之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核算范圍包括了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在價值構成上避免了中間產品的重復計算,因而能全面地、確切地反映全社會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並具有國際可比性,所以成為社會生產與使用核算的核心指標。
(二)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和主要指標
1.生產法及有關指標
生產法是從生產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一定時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的價值,從而得到各部門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公式為:
增加值 = 總產出-中間投入
(1) 總產出是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貨物和服務的價值總和,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經營的總成果,即社會總產品。以工業部門總產出的計算方法為例加以說明:
工業總產出是工業企業在核算期內生產活動的總成果,即工業總產值。採用「工廠法」計算,即以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計算企業工業生產活動的成果,企業內部不允許重復計算。它包括核算期內生產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價值和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價值差額等。
(2) 中間投入是常住單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消費和使用的所有原材料、 燃料動力和各種服務的價值。 計算中間投入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總產出的計算口徑范圍保持一致,即計算與總產出相對應的生產經營過程所消耗的中間產品的價值。二是一般為本期一次性使用的,即本期消耗的不屬於固定資產的非耐用品;低值耗品則按本期攤銷的部分計算。
中間投入分為物質產品投入和非物質性服務投入,一般按購買者價格計算。
物質產品投入是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換的物質產品。物質產品投入包括貨物和物質性服務(貨運、郵電通訊、商業和飲食等服務)的消耗,不包括固定資產折舊。
服務投入是在生產過程中消耗的除物質性服務以外的各種服務。包括金融保險、文化教育、科學研究、醫療衛生、行政管理等。
下面介紹工業部門的中間投入的計算方法:
工業中間投入是在工業生產活動中耗用的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其他實物產品和服務費用(物質性服務費和非物質性服務費)。外購材料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一切從外部購進的原材料及材料、半成品、輔助材料、修理用備件、低值易耗品等,不包括生產過程中回收的廢料的價值和自製交庫的材料的實際成本,以及計人材料采購成本的自營運輸費用;外購燃料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從外部購進的各種燃料,不包括生產過程中回收作為燃料的廢料的價值、自製燃料實際成本,以及計人燃料采購成本的自營運輸費用,也不包括燒油特別稅;外購動力是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從外部購進的各種動力;物質性服務費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除上述中間產品以外的物質性服務費用,如支付外單位的運輸費、郵電費、修理費、倉儲費等;非物質性服務費指工業企業在生產和經營活動中對外單位支付的各種非物質性服務,如金融服務費、保險服務費、廣告費、職工教育費等。
(3) 增加值是總產出減去中間投入後的余額,反映一定時期內各部門、各單位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也就是本部門、本單位對國內生產總值提供的份額。
按生產法計算增加值應注意對增值稅的處理,如果總產出包含增值稅(銷項稅額),則中間投入也應包含增值稅(進項稅額)計算;如果總產出和中間投入均不含增值稅,則按此計算增加值還應加上企業在核算期內應交的增值稅額,即: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應交增值稅。 本期應交增值稅-本期銷項稅額-(本期進項稅額-出口退稅-進項稅轉出數)。
2.收入法及有關指標
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中各生產要素創造收入的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即各常住單位的增加值,等於固定資產損耗、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四項之和,這四項也稱為最初投入價值。各常住單位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
計算公式為:
國內生產總值 = 固定資產損耗 + 勞動者報酬
+ 生產稅凈額 + 營業盈餘
(1) 固定資產損耗是核算期內生產中因耗用固定資產而磨損的價值。按SNA的要求, 應按固定資產重估價的價值和使用年限計算,我國限於條件,暫以固定資產折舊代替。固定資產損耗雖然也是在生產過程中損耗與轉移的價值,但它是社會最終產品價值的組成部分,這是與中間投入不相同的。
(2) 勞動者報酬是指勞動者從事生產活動而從生產單位得到的各種形式的報酬,包括工費、福利費及實物報酬。個體勞動者通過生產經營獲得的純收入也列入此項。
(3) 生產稅凈額是指各部門間向政府繳納的生產稅與政府向各部門支付的生產補貼相抵後的差額。生產稅是政府向各部門徵收的有關生產、銷售、購買、使用貨物和服務的稅金,包括各種利前稅。生產補貼是政府為控制價格又要扶持生產而支付給生產部門的補貼,包括價格補貼和虧損補貼。實行增值稅後,生產稅中還包括本期應交增值稅(產品銷項稅額與中間投入進項稅額之差, 進項稅中要扣除出口退稅及進項稅轉出數)。
(4) 營業盈餘是指總產出扣除中間投入、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 生產稅凈額後的剩餘部分, 是企業組織生產經營所得到的盈餘。
3.支出法及有關指標
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及其使用去向的一種方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最終使用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總消費、總投資和凈出口三部分。計算公式為:
國內生產總值 = 總消費 + 總投資 + 凈出口
(1) 總消費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用於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包括居民消費和社會消費,前者指居民個人滿足物質與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消費,後者是社會公共服務部門提供給全社會享用的消費。
(2) 總投資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投資支出合計,分為固定資產形成和庫存增加兩項。 固定資產形成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購置、建造的固定資產價值,包括各種有形的固定資產和無形的固定資產投資。庫存增加是指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庫存實物量變動的價值。一般採用 「差額法」 計算,即期末與期初庫存價值差額作為庫存增加,如庫存減少則用負數表示。
總投資 = 固定資產形成 + 庫存增加
(3) 凈出口是指出口總額減去進口總額的差額,如進口大於出口則用負數表示。出口是指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出售及無償提供的貨物和服務總值;進口是指常住單位從非常住單位購買及無償得到的貨物和服務總值。

Ⅷ 經濟指標有哪些

常用的宏觀經濟指標有:

1、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縮寫為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

2、生產者物價指數(Procer Price Indexes)英文縮寫為PPI,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

3、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ct)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各部門增加值的總額。該指標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4、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

第一產業是指種植業與養殖業 。也就是通常講的「大農業」。第二產業是指採掘業.製造業(工業).建築業。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等。

5、固定資產投資額是以貨幣表現的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活動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速度、比例關系和使用方向的綜合性指標。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按經濟類型可分為國有、集體、個體、聯營、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按照管理渠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分為基本建設、更新改造、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其他固定資產投資四個部分。

經濟指標是反映一定社會經濟現象數量方面的名稱及其數值。經濟現象的名稱用經濟范疇表述,經濟范疇的數量方面則通過數值反映。

例如,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是經濟范疇,表現這些經濟范疇數量方面的名稱及其數值「社會總產值××億元」、「國民收入××億元」就是經濟指標。經濟指標在反映經濟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數量表現時,是以理論經濟學所確定的經濟范疇的涵義為依據。

Ⅸ 衡量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指標有哪些

人均GDP是一個廣泛使用的指標。 另外,對於一個城市,我們可以看它的城市化水平、工業化水平以及城市間三大產業的比例,看它的結構是否合理。 還有什麼,城市內的收入分配。 政府稅收也可以作為衡量標准。
拓展資料
城市經濟發展是城市功能發揮的重要物質基礎。西部中小城市經濟總量小、產業水平低、輻射效應小,遠落後於東部地區。 中國東西部發展水平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供給、城市發展質量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 因此,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核心是將西部工業化和城鎮化有機結合,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城市經濟是指由工商業等各種非農經濟部門聚集的區域經濟。 城市經濟是以城市為載體和發展空間,二三產業繁榮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資本、技術、勞動力、信息等生產要素高度聚集的區域經濟, 以及突出的規模效應、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人們了解和掌握一個國家或地區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在發展經濟學中常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也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
一國會計期間(通常為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以該國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是衡量各國生活水平的標准.為了更客觀,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使用。
據中國統計局數據,2011年和2012年分別為5577美元和6264美元,2013年為6995美元,2014年為7595美元,2015年為8016美元,2018年為9800美元。 據人民公報統計。中華民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2017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8665美元,比上年增長6.3%。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900309億元,比上年增長6.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長6.1%。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元,比上年增長6.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0892元,比上年增長5.7%。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100萬億元,人均GDP將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

閱讀全文

與經濟指標什麼推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物業如何發展經濟 瀏覽:285
美女為什麼笑得這么可愛 瀏覽:795
夜鶯講什麼故事 瀏覽:803
夫妻的婚姻如何保持良好的關系 瀏覽:146
自相矛盾是一件什麼體裁故事 瀏覽:319
如何避免眼睛健康 瀏覽:511
愛情中隔閡是什麼 瀏覽:543
經濟學中rs表示什麼 瀏覽:186
鎮政府事業編人員如何改制 瀏覽:788
虎男猴女婚姻會克什麼 瀏覽:15
健康保險價格多少 瀏覽:96
有哪些愛情養成游戲 瀏覽:452
廈門人叫美女叫什麼 瀏覽:990
長春大學哪個美女多 瀏覽:151
大連人美女哪裡最多 瀏覽:768
廣西健康碼怎麼弄場所碼 瀏覽:821
為革命事業壯烈犧牲的人有哪些 瀏覽:439
如何引導企業更好的投資實體經濟 瀏覽:460
哪個地區的美女帥哥最多 瀏覽:906
和平區幸福里怎麼樣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