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美國生活與經濟從哪裡了解

美國生活與經濟從哪裡了解

發布時間:2022-09-01 13:12:21

1. 請在美國生活過或是正在美國的大蝦幫我講下美國的經濟狀況噶~要自己寫,盡量詳細點~

1789年的美國憲法確定了在州際之間的商業貿易沒有關稅,整個國家是一個統一聯合的整體。在對聯邦的權利范圍的討論中,第一任美國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持有一個很寬松的界定。漢密爾頓利用國債建立了強大的國家信用,這些國債被貴族們持有(因為貴族們有利益驅動將國家保持在健康的狀態下),並利用進口關稅作為擔保。漢密爾頓相信國家能通過分散投資船運業,製造業和銀行業來實現經濟增長。他提議徵收保護性關稅來為政府支出買單,然而西部的農民很不滿政府徵收威士忌稅。1791年他從國會得到特許,成立了美國第一銀行,有效期至1811年。
托馬斯·傑斐遜和詹姆斯·麥迪遜反對建立一個極權中央政府(相應的也反對漢密爾頓大多數的經濟政策),但他們無法阻止漢密爾頓,因為當時漢密爾頓在華盛頓管理層里有著很大的權力和政治影響力。到了1801年,傑斐遜當選總統之後,開始推行一個分散的土地式民主(agrarian democracy),被稱為傑斐遜式民主(Jeffersonian democracy)。其理念是保護普通民眾免於政治和經濟上的暴政。他稱贊小農們是「最有價值的公民」。在他之後的麥迪遜總統讓銀行特許證於1811年到期,但在美國經濟走下坡路之後,於1816年成立美國第二銀行。
經濟危機蔓延全球一年半後,美國上下如今被淡淡的樂觀情緒籠罩:經濟學家們預計明年美國GDP增長百分之三點二,股市也將高奏凱歌向上增長一成五,彷彿危機前的繁榮已經觸手可得。
但在和樂融融的復甦中,高失業、低消費、弱出口三大軟肋使得美國經濟充滿變數,不得不高度依賴於政府刺激性的財政、貨幣和金融政策:這如同一輛爬坡的平板車,看似緩慢上升,但都靠人拉肩扛,稍一鬆手就會下滑。
美國銀行北美首席經濟學家伊桑•哈里斯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二0一0年將註定成為「真正的分水嶺」:這一年中,人們或將看到投資者充滿信心的向前推進,或將看到來之不易的緩慢復甦中斷、美國重新進入二次衰退。
這樣的論斷並非獨辟蹊徑或危言聳聽,明眼人都已經看到,美國如今的經濟復甦徒有框架,其實內里空虛一片。盡管股市已經提早恢復,道瓊斯指數與今年三月相比增長了六成;盡管原油期貨和黃金價格居高不下,投資一片繁榮;盡管市場借貸和並購行為不斷增加,融資渠道正在恢復,但出口低迷,消費疲軟,只有投資,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失力其二。
在那些可喜的數字之下,有百分之十的失業人口難以找到工作,民眾購物畏手縮腳,過去為美國經濟增長貢獻超過百分之七十的消費,如今動力不再;而且美國製造業問題重重,令奧巴馬總統推行的「出口拉動經濟」轉型更顯得前路迢迢。
美國總統奧巴馬的首席經濟顧問薩默斯此前也坦承,「此前美國經濟的幾次復甦所以不穩定,因為這些復甦都是通過刺激消費、增加投資來實現,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問題」。
對此美國銀行經濟學家伊桑•哈里斯認為,能否增加就業將成為美國經濟恢復最大的「變數」,緊隨其後則是促進消費和增加出口。如果就業增長緩慢,就無法拉動消費增長,更令信貸壞賬加劇,繼而拖垮仍然虛弱的金融機構,影響製造業恢復,阻斷出口,最終累及經濟復甦。三環相扣,一環鬆懈,美國經濟鏈條就無法恢復。
但遺憾的是,美聯儲剛剛警告說,美國的失業率會「持續攀升,未來數年都居高不下」。為此美國經濟現在必須依賴政策決策者,人人都在問「激勵計劃能堅持多久」?奧巴馬政府也深知其中利害,正努力擴大開支修建道路和橋梁、並要求國會盡快通過諸如「修屋換現金」等系列計劃,一切都只為「擴大就業」。
經濟學家伊桑•哈里斯很肯定地對記者說,「任何可能的決策失誤都將令美國緩慢的經濟復甦中止」。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4.2662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人均GDP為4,6442.644美元(居世界第6)。 [1]。 美國經濟是資本主義兼混合經濟體:大多數微觀經濟決策由公司或私人企業做出;政府則以法律、財稅政策、貨幣政策等方式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並在基礎研究和教育、公共衛生、社會安全保障、儲蓄保險等領域提供相當一部分資助或服務。
經歷了1970年代的滯脹以後,近年來美國經濟大致呈現緩慢增長的狀態。2007年以來則經受了金融危機的影響。 美國經濟面臨的長期問題包括:巨額貿易赤字及政府財政赤字,1930年代以來最低的儲蓄率,日益增長的高額負債如約9萬億美元國債,9萬億美元公司債務,超過10萬億美元房屋抵押債務,30萬億美元潛在的醫療負債,12萬億美元的社會安全保障基金的缺口,等等。
美國經濟依然有世界上最大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其他的正面因素包括:較低的失業率,發達國家中相對較高的經濟增長率,比較成熟和規范的金融市場,按人均計算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對新移民人才的吸引力,等等。

總體要覽
縱觀美國經濟史,是一個從成功的殖民地經濟於20世紀過渡到世界最大的工業國的歷程。

紐約華爾街代表了美國強大的金融力量。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系,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四萬美元,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佔GDP的36%;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已開發國家[35]。
各地區的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航運、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也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中心;洛杉磯是唱片、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中心,也是北美洲西岸以至亞太區的經濟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矽谷更是全球高科技和科研中心;美國中西部是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葯研究、旅遊業和建造業為主要產業,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一座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農場。農業在美國只佔了不到1%的GDP,但仍是重要的經濟活動。
美國的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力從事服務業[36],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紐約市不僅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教育是美國最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也為吸納不少人才。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了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煙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37]。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美國也有發達的旅遊業,排名世界第三[38]。美國也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毗鄰的加拿大(19%),中國(12%)、墨西哥(11%)和日本(8%)緊隨其後,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國經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經濟高度發達,全球多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而美國的證券市場和債劵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從1980年代隆納·雷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派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1990年年代,電腦及互聯網的普及令美國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及全球科技的領先地位。21世紀初,互聯網經濟泡沫爆破,導致美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陷入持久低速增長。雖然美國經濟在2003年後恢復較好的成長局面,但於2007年又爆發次級房貸風暴,令美國及整個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且美國金融與經濟的威信一落千丈,並且以美元計算國際黃金和原油的地位也被拿出來討論,隨後到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演變成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導致金融海嘯波及各國經濟,令全球的金融業、房地產、汽車業、精品、與民間實質消費的成長嚴重下跌,尤其是英美為首的已開發國家,目前已經逐漸進入後金融海嘯時代,經濟的模式與未來的重新檢討與改革正逐漸明朗,但不確定性相當高(大量印製鈔票),但盡管如此,美國經濟的份量仍是相當的高。
[編輯]居民收入
雖然美國的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但財富相對集中,與西歐相比,40%的人口相對更為貧困,而前20%的人則更富裕[39]。自1975年以來,社會流動程度較低,勞動力市場兩極化,經濟增長的成果流向收入較高的20%的家庭。[40]美國的居民家庭收入仍保留很高水平,但各州之間也存在顯著差距。西弗吉尼亞州的中間家庭收入為33,000美元,而新罕布希爾州則高達57,000美元,[41]全國的平均水平是46,000美元。[42]這些指標接近後工業化國,如瑞士(54,000美元),[43]英國(45,575美元)[44]和紐西蘭(30,256美元)。[45]
中等收入群的長期工資趨勢自1970年代一直陷入停滯,而低收入者的總體收入在下降,雖然時均勞動生產率業已大幅提高。[46][47]非法移民所得的低工資使之成為最貧困的10%勞動力,[48]然而肉類包裝業和農業之類的產業大量依賴於非法勞工。[49]在2005年的一份來自美國勞工部的報告中說,自1960年代以來,工資占國民GDP的比例之低和企業盈利水平之高同時創了歷史紀錄。[50]
[編輯]科學和技術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執行載人任務。
美國在科學和技術研究,以及技術產品創新方面都是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人類工業史上許多最重要的發明,包括了軋棉機、通用零件、生產線等都是源自美國,其中工業的生產線尤其重要,它使得工業的大量生產從夢想變為真實。其他重要的發明還包括飛機、電燈泡、電話。美國還在20世紀策劃了著名的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在二次大戰時期,美國最早研製出原子彈,將人類科技帶入原子時代的新紀元。冷戰開始後,美國最先在太空科學和技術領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競賽中領跑,從而導致了火箭技術、武器研究、材料科學和計算機等領域的重大進步,1969年7月,當尼爾·阿姆斯特朗從阿波羅11號飛船中走出,成為踏上月球的第一人時,標志著競賽達到巔峰。美國為計算機與網際網路發展史上貢獻至豐,包括二戰中發明的計算機、初期的軍事化應用,到今日個人電腦發展與革新,美國國防部創辦的ARPA網是網路技術的先驅。
在科學研究方面,美國學者贏得了大量的諾貝爾獎,特別是在生物和醫學領域。國家健康研究中心是美國生物醫學的聚焦點,並已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使人類對腫瘤、阿茲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癒研究進入重要階段[51]。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機構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之類的私營企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2. 哪裡可以了解美國近100年的經濟發展的過程

美國歷史
美國人民是個勇敢而愛好自由的民族. 他們原本來自世界各地, 是許多不同的文化、種族和宗教, 經過長時期的共存結合而形成的, 漸漸他們以身為美國人而自豪.

17世紀以前, 北美廣大原野僅有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居住, 但經過百餘年的移民, 這里已成為歐洲國家人民的新家園, 而其中最主要為英國人所建立的13州殖民地, 這13州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而獨立. 幾經協商與改革, 聯邦體制的美國, 於法國大革命前夕, 正式登上世界舞台. 早期的美國很歡迎外來的移民, 這些移民使她迅速地成長. 美國人口, 在1776 年只有300萬人, 而現在則超過2億. 在人口迅速增加的過程中, 新的生存空間, 也跟著不斷開拓, 而方向則由東向西, 拓疆的先驅們不但從事農耕畜牧, 也尋找礦產及其它資源. 到了20世紀,美國不但已成為世界強國, 並且也是科學、技術、醫葯及軍事力量的先進國家.

殖民時期以前(1607以前)

在兩萬多年前, 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 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 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 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2,000萬, 其中有大約1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 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 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 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 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 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1607~1753) 1607年, 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 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 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 定居於沿岸地區, 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 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 18世紀中葉, 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 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 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1754~1783)

18世紀中葉, 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 已有了裂痕. 殖民地的擴張, 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 自覺到英國的迫害, 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4年, 來自12州的代表, 聚集在費城, 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 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 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 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 並接受處分. 1775年, 在麻州點燃戰火, 5月, 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 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 並發表有名的獨立宣言, 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 這也是最後致勝的要素. 1781年, 美軍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783年, 美英簽定巴黎條約, 結束了獨立戰爭.

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 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 1787年, 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 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 他們採取一項原則, 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 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 同時, 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 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 此外, 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 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 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 即立法、行 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 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1820~1849)

19世紀初期, 數以千計的人, 越過阿帕拉契山, 向西移動, 有些開拓者, 移居到美國的邊界, 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 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沖突(1850~1869)

引起內戰的原因, 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 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 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 對這個國家的存在, 作了一番考驗. 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 南北之間, 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 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 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 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 金融的中心, 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 1860年代初期, 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 另組政府, 北方則表示, 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1861年, 內戰爆發了, 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 打了四年, 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 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 1865年, 北方戰勝了, 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回復統一, 而且, 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1870~1916)

19世紀初期, 美國開始工業化, 而內戰之後, 則步入成熟階段. 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 她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 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 全國性的鐵道網, 增進了貨品流通. 應大眾的需要, 許多新發明應市了. 銀行業提供貸款, 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 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 1914 年, 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 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世界的新地位(1917~1929)

在戰後的10年間, 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可說是個無生氣、無感情, 屬於商人階級的10年. 據1929年統計, 居城 與居鄉的比率是56%∶44%, 這時舉凡現代生活的特色, 諸如汽車、電話、收音機、洗衣機, 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戰後經濟呈現極度的繁榮, 原因有二, 一為政府不再干涉私營企業且有立法保護之, 二為新技術的帶 動. 雖然經濟成長很快, 但是基礎不穩.

不景氣時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0~1959)

經濟大恐慌, 影響的不只是美國, 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 經濟大恐慌, 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 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 工廠商店關門, 銀行倒閉…… 一片蕭條. 1932年, 羅斯福當選總統, 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 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 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二次大戰, 才蘇醒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美蘇兩國, 關系日趨惡化, 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 加緊准備, 一如戰時, 這種狀態, 被稱為"冷戰".

1960年以來

美國歷史自1960以來, 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 經濟方面, 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 則仍不斷膨脹;從 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 繼續增加, 1970年, 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 1960年初期, 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

1960年代中期, 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 此外, 由於工業的發展, 人口的集中, 60年代後期, 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注意. 70年代初期, 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 是大恐慌以來, 最嚴重的一次.

70年代中期, 經濟一度復甦, 但到70年代未期, 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 美國建國200周年, 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 1981年4月12日, 美國成功地發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1985年, 里根連任總統, 在日新月異的人類發展史中,美國將展開新的一頁.
http://www.cbwchina.com/global/america/society/uahis.htm
美國為什麼能在100年內如此輝煌,除了三權鼎立外,看看它是如何培養軍官的?
「西點」不是軍校的大名

西點軍校創立於1802年。不過,西點並不是它的大名。它的正式名稱是美國陸軍軍官學校。只是因為它的校址在紐約市西北70多公里的西點鎮而被簡稱為西點軍校。久而久之,它的大名反而很少有人提起,而小名卻名滿天下了。
西點軍校之所以出名,首先是由於它為美軍、為美國培養了大批人才。在200多年裡,光是培育出4000名將軍就很不一般了,何況它培育出了兩名總統和許多軍事家、政治家,特別是涌現出了眾多的總司令,從南北戰爭中北軍總司令格蘭特、南軍總司令羅伯特·李、二次大戰中歐洲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遠東盟軍和侵朝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和他的繼任者李奇微、克拉克,侵越美軍總司令威斯特摩蘭,以及海灣戰爭聯軍總司令施瓦茨科夫等,此外,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將領潘興、布萊德雷、巴頓、阿諾德、史迪威、魏德邁等也出自該校。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軍赴歐作戰的36名軍、師長中,有34名來自西點。現在美軍培養軍官的院校多了,但在陸軍中仍有40%的將軍是西點的畢業生。

沒有圍牆沒有哨兵

哈德遜河(Hudson River)是一條幾百米寬的大河,河水清澈,自西向東緩緩流向紐約市區,匯入大西洋。河的兩邊是幾百米高的小山,山上是茂密的樹林。西點軍校就坐落在這河畔優美的環境中。校園里的大小建築造型別致,形態各異,錯落有致,各種植物絢麗多彩,賞心悅目。
漫步在校園中,我們既為遠遠近近的秀麗景色所吸引,更為該校大膽開放的舉措所嘆服。這所全美國最負盛名的軍事學校,9萬多畝的大校園,竟然沒有圍牆,沒有固定的或者游動的哨兵,外邊的人可以隨便出入。據說每年來參觀的遊客就超過300萬,當然誰都不用買什麼門票。遊客們可以看學員在綠草如茵的大操場上訓練,可以看內容豐富的博物館,可以看眾多西點名人的塑像,可以看西點學員陵園,可以和遇到的學員交談,可以到處照相,也可以邀請學員合影。
西點軍校的教員隊伍也是開放型的,每年有進有出,長期任教的極少。大部分軍事教官是從部隊指揮官中挑選來的,任教3年左右仍回部隊帶兵。文職教官中不少是政府官員,任職時間一般為一到三年。學校還經常邀請在職與卸任的總統、副總統、內閣部長、國會議員、高級將領,以及聯合國秘書長、副秘書長、外國駐美大使、武官等軍政要員和社會名流到校講演。在假期里,學校會安排高年級學員進行軍政實習,為高級軍政官員、國會議員擔任臨時助理,讓學員們了解大局,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

最低錄取率33∶1

最近幾年,美國的陸、海、空軍都沒有完成招兵計劃。但是每年報考西點軍校的高中學生卻是異常踴躍,雖然每年只錄取1400名學員,而報考的人數每年都有幾萬,一般錄取率只有5%左右,最低的時候33人中才取1名。
經過千挑萬選出來的學員,無論文化、身體、組織才能等都很出眾,但並不能保證每個幸運兒都能順利畢業。因為該校實行全程淘汰制,每個學年都有相對差一些的學員被淘汰,到最後大約只有70%的學員能學完全部課程,成為陸軍少尉軍官。去年就只有934名學員畢業,畢業率僅為67%。所以,有幸進了西點,學員們仍然都有危機感,學習、訓練、體育無一不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不敢稍有懈怠。
西點學制4年,開課48門,科學文化佔57%,學習普通大學文理的主要課程,軍事佔35%,體育也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學校有上百種條例和規章制度,學員必須熟記和遵守。每天集體活動17至18小時左右,只有6至7小時睡眠時間。每兩周才有半天自由活動時間。
西點學員不能在宿舍里聽收音機和看電視,不能帶小汽車進校園,不能隨便出校門,校園里只有軍樂沒有其他音樂,沒有啤酒,沒有吉他,只能在大廳里集體收看電視。夜間緊急集合必須在兩分鍾內完成,吃飯只有20分鍾。女學員不準留長發,不準燙發,不準將頭發扎在一起,不準穿涼鞋。新學員必須絕對服從長官和高年級學員的命令,在他們面前只能回答「是」或「不是」,不能問「為什麼」,否則就會挨罵、受罰。
當然,升入二年級以後,學校則鼓勵學員們思考,鼓勵他們既堅決執行命令,又能獨立思考,敢作敢為。到畢業時,使他們在智能、軍事、組織領導、體能、品德等方面,都具備職業軍官必備的基本素質,並為今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西點的校訓是:職責、榮譽、國家,很重視思想、品德教育,總統或副總統每年都親臨西點畢業典禮。

重視傳統強化責任

該校有一座常年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不僅是對遊人的宣傳陣地,也是對學員進傳統教育的重要課堂。我們參觀那天,就遇到身穿灰蘭色制服的男女學員三三兩兩地拿著筆記本在館內仔細地觀看、抄寫。一位學員告訴我,他們都是利用自由活動時間來找資料的,差不多每年都要來好幾次。
博物館主體為地上3層,地下一層,面積約兩千平方米。各層分別展出學員使用過的手槍、機關槍、大炮、坦克等各種輕、重武器,不同歷史時期的軍服,獲得的各種勛章、獎章、獎狀,以及反映重大戰役的作戰地圖、歷史照片、介紹學校歷史狀況的圖表等。在早期畢業學員、美國歷史上著名總統格蘭特、艾森豪威爾等眾多政治家、國務活動家、軍事教育家、高級將領的巨幅畫像或照片前,總是佇立著許多年輕的學員。從年輕學員們莊重和專注的神情中可以看出,這些傑出的前輩無疑是新一代尊崇和學習的榜樣。
陵園是學校進行傳統教育的又一重要場所,裡面安葬的都是為國捐軀的西點學員。不論死者生前職位高低,所有墓碑一律高72厘米,白色,加之排列成行,使整個墓地更像是學員們嚴整的隊列,庄嚴肅穆的氛圍強烈地震撼著每一位到此的學員和參觀者。
http://www2.qglt.com.cn/cgi-bbs/ReadFile?whichfile=5830627&typeid=14

3. 如何通過網路去了解美國的經濟、政治、人文、地理、歷史等等,或者有什麼好網址,哪些節目可以介紹下。

了解本土文化自然要從他們的媒體開始。建議網上閱覽華爾街日報等美國主流報紙,收看熱門美劇等,如有條件,加入推特和非死不可了解美國年輕人的生活

4. 你對美國有哪些方面的了解請解答

從地理上看,它是一個大國。從地緣政治的觀點來看,所處道理位置優越。從自然環境來看,美麗而富饒。從政治,經濟,軍事及諸多方面看,它是當今世界最強大
的國家。從文化上說,美國文化雖然有很多地實用主義的烙印,但仍然產生了許多優美乃至偉大的精神貢獻給我們這個的世界。這些即是我認識它的依據。也是觀察
這個國家的窗口。從獨立戰爭時的華盛頓到南北戰爭的林肯。從文筆熱情而又時顯憂郁的詩人惠特曼到辛辣戲謔的小說家馬克.吐溫。從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寫出宣
揚個人英雄的《馬丁.伊敦》的傑克.倫敦到走出書齋、至今仍十分活躍的地緣政治學家基辛格和布熱津斯基。……這些,這一切告訴我們。美國是自由的。美國人
是自由的。如果說自由是一種幸福。那美國是幸福的。做為美國人也是幸福的。如果說自由來自民主、來自於法制,那美國也是民主的,也是法制的國家。雖然它的
民主和法制並不是沒有垢病的。比如,金錢對民主的影響。再比如,它的選舉人制度。等等

5. 美國的地理、文化和經濟

美國地理位置:
美國是個多文化和民族多元的國家;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美國是個多文化和民族多元的國家;國土面積超過962萬平方公里 。
美國文化:
美國的文化最早受歐洲影響較大,現今美國已經發展美國有著多元而時尚的文化,是最吸引留學生的國家之一。
美國經濟:
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 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 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發達國家。
在全國各地區,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洛杉磯是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中西部是製造業和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葯研究、旅遊業和建材業為主要產業。等等。

6. 美國的經濟與技術詳細介紹

美國經濟
根據目前的統計顯示, 美國人民已經達到世界很高的生活水準. 美國經濟制度曾經多次受到責難, 可是它的確刺激人們開發土地上的資源, 並且鼓勵他們去尋找更新更好的途徑.

少數公司控制了殖民時代帝國的大多數企業. 其中多半是家庭公司, 由父子共同經營. 直到今日,小型企業仍然在美國經濟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然而近年來, 有些公司已經發展成大企業.

工業
在美國工業中, 製造業佔了全國生產總額的四分之三, 每年為國家爭取了4,500億美元左右的收入. 這個數目反映出美國製造業的價值, 其中還不包括原料費、補給費、及燃料費等費用.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生產國, 其工廠每年所生產的貨品價值, 比世界第二大生產國蘇聯多出了將近500億美元.就工業基本金屬鋼鐵來說, 美國產量佔世界五分之一;汽車產量佔世界四分之一, 肉類產量也佔世界五分之一, 並且生產佔世界上三分之一的鋁. 在乳 酪、衣服、化學品、紙張、紙板、紡織品及其他許多製造品上, 美國都居世界上的領導地位. 在印刷業與出版業上, 美國也是首屈一指的國家. 其最大的生產工業首推機械製造, 其次是食品製造業. 其他佔領導地位的製造工業包括運輸裝備、化學品、電器與電子器材、基本金屬、印刷業、出版業、紙張製造業以及金屬產品製造業等.

美國工業品製造以加州為首. 其次為紐約州、俄亥 俄州、伊利諾州、賓州以及密執安等製造業中心.

美國第一個工業製造中心是沿著新英格蘭地區河流發展的. 來自湍急的河流與瀑布的水力推動工廠的機器. 自從煤變成動力的主要來源後, 許多的工廠遷移到賓州或其他州的產煤地區. 大的工業城市如伯明罕、克利夫蘭與匹茲堡都是因產煤而興盛. 等到石油和電力成為重要能源後, 有些工業就不再設於產煤區了. 只要在人力或原料充足的地方, 都可以設立工廠.

運輸功能同樣也能影響工業區設立的位置. 芝加哥之所以能成為美國首要的工業中心, 部分原因就在於它位於密執安湖的頂端, 並且在美國大陸的交叉口. 紐約市傑出的運輸功能, 優良的港口, 使它成為美國第一大城和製造中心. 大湖區也使得水牛城、底特律、密爾瓦基成為重要的工業中心.

1800年兩個大發展引起工業上的革命. 一是工作母機的發明, 二是個別零件的使用. 直到20世紀, 美國工業 一直沒有將這兩個發展與生產線聯想在一塊兒. 當想到時, 低成本大量生產的新紀元便開始了. 亨利· 福特是首先從事大量生產的冒險者. 大量生產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的工業巨國, 並且提高美國的生活水準.

自動化對美國工業的重要性正在不斷地增加中. 今日, 許多工業都採用自動控制的機器. 自動化生產可以減少勞動人手的需求量, 卻使受過高級訓練的技工與工程師的地位更加重要. 自動化生產增加產量, 可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例如被機器取代的工人就必須再接受其他職業方面的訓練, 否則便會有失業的威脅.

工業界對於發展新產品和發展更優良的技術總是充滿興趣, 為了達到這些目的, 於是美國公開設立1萬間以上實驗室. 這些實驗室聘請將近38萬名科學家與工程師, 每年花費在科學研究上的經費亦高達250億美元. 工業研究是美國研究計劃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分別由政府、大學、學院, 以及私人財團支持.

農業
美國是世界上重要的農業國家之一. 美國的農場每年生產價值900億美元的農產品. 美國的農夫生產了佔世界50%的玉米, 20%的燕麥, 以及15%的雞肉、 豬肉、棉花、煙草和小麥.

1850年, 美國差不多有五分之三的工作人口是以農為生. 今日, 只有5%(約425萬)的人仍務農. 國內絕大多數的家畜及糧食作物與工業作物都靠他們生產, 同時也供應出口.

機器與科學耕種方法的大量使用, 使得人力的需要更加節省. 1820年, 一個美國農民耕種出來的糧食只能供給4個人; 今天, 一個農民所耕種出來的糧食可以養活56個人. 美國的農民利用牽引機、播種機、耕耘機、 收割機以及其他的機器從事農作, 這些設備只需很少的人便能經營一個很大的農場. 現代耕種法包括改良肥料、有抗病力植物、作物輪耕與家畜的科學飼養餵食法等. 作物生產過剩, 尋找市場成為重要的課題.

美國約有90%的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 其他的人則租用別人的土地耕種. 美國農場規模相當大, 在七十年代中期每個農場的平均面積440畝. 而當農場變得愈來愈機械化時, 農場土地的面積也就不斷地增加.

三十年代經濟大恐慌期間, 美國聯邦政府頒布一連串的法令以保護農民、防止低價、管制過剩穀物以及鼓勵水土保持. 這些目標直到今日還是聯邦農業計劃中的重要部分.

美國土地上穀物的耕種面積約達33,600萬畝. 穀物種類與耕種方式, 則依各地不同的氣候與土壤而有所改 變. 在落磯山以及新英格蘭, 農民們首先栽種穀物以便養家活口. 然後, 小型的農場也生產一些日常用品與家禽供應鄰近的城市. 但是在加州南部, 農民們發現那兒的土壤、氣候、平坦的陸地與沿海平原都適宜栽培煙草及棉花, 這些作物的栽培形成一片片有系統的耕地與農場. 在中西部, 拓荒者們發現寬廣、肥沃的土地適合多種穀物與牧草, 今日, 這塊僅佔美國面積五分之一的土地上, 卻包括美國60%穀物耕地.

無論就種植面積或經濟利益來說, 玉米都是美國最重要的作物. 其他的重要作物, 依次分別是小麥、大豆、煙草、棉花、甜菜、花生、甘蔗、橘子、大麥、蘋果、葡萄以及許多其他的作物.

美國四分之一以上的面積都是牧場及草原. 西部11州的面積約達10,600萬畝的公有土地分成許多牧草區, 私 人的牧場主人經內政部許可, 可以使用這些牧草區.

乳牛與肉牛是美國農場里最重要的家畜. 中西部的農場及西部大丘陵區是飼養肉牛最多的地方;美國的乳牛帶則由美國南部, 從新英格蘭向明尼蘇達州伸展. 大部分的豬飼養於中西部的玉米帶. 在美國, 幾乎每一個農夫都養有雞群, 以補充家中的肉類與蛋. 不過也有一些農夫特別飼養大群的肉用雞或蛋用雞.

礦業
美國每年的礦產總值約可達到600億美元, 其中石油產量的價值幾乎佔全部礦產價值的40%. 煤是價值僅次於石油的礦產, 天然氣則居第3位. 美國年產佔世界18%的天然煤與石油, 還有佔世界45%的天然氣.

美國工業界對礦產的需要量日漸迫切, 對采礦業來說是一連串的挑戰——他們必須去發掘新的礦藏. 探勘者一度曾以十字鎬與鏟子找出礦脈. 然而今日, 采 礦公司與鑽探公司聘請受過高級訓練的工程師與地質學家, 尋找新的礦脈. 這些專家們也嘗試, 以新的辦法由那些一度被認為無用的低含量礦石中, 提煉出礦物.

石油工業是以科學方法從事探勘最好的例證. 從1900年開始, 專家們就不斷預言, 美國將會很快地在幾年中 消耗完國內石油的存量. 然而直到今日, 新油田還是不斷地被發掘出來. 工程師們也發明了一種抽取石油的新方法, 因此許多已經被棄置的油田又再度運作. 無論如何, 今日美國的石油用量使她必須由國外進口大量石油. 專家們認為, 研究更好的技術與作更多的勘察, 是減少石油進口所必須做的.

美國的采礦業對改善礦坑內工作環培所作的貢獻相當大. 同時, 它也增加礦石的產量.

只有蘇聯與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產量超過美國. 德克薩斯州是美國主要的石油生產地, 占國內石油產量的40%與 世界產量的6%. 路易斯安那與加利福尼亞是僅次於德克薩斯州的石油生產地. 美國同時也是世界上天然氣產量最大的國家. 德克薩斯州所生產的天然氣約占國內總產量的40%, 儲量則佔全國的30%.

只有蘇聯的煤產量大於美國. 美國境內最大的煤礦脈分布在伊利諾州、蒙大拿州、西佛吉尼亞州及懷俄明州.密西西比河東部8省的煤礦產量約佔全國產量的78%. 賓州是美國境內唯一蘊藏有無煙煤的地方.

美國境內五分之四以上的鐵礦均產自大湖區的密執安湖、明尼蘇達州和威斯康星州. 這些軟礦石經船運和鐵路送到芝加哥、匹茲堡這些鋼鐵中心. 美國所使用的鐵砂有三分之一是進口的.

美國的產銅量居世界第一. 主產於亞利桑那州, 產量幾乎佔美國總產量的一半. 猶他州是美國第二大銅產地, 產量約佔美國總產量的七分之一.

鋁是由一種叫做鐵礬土產量的90%. 此外, 阿拉巴馬州與喬治亞州也有鐵礬土礦.

鋅與鉛常常在同一礦區中. 美國是世界上首要的產鋅國. 紐約州是美國最大的產鋅州. 密蘇里州是最主要的產鉛州.

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蒙大拿州、內華達州、南達科他州與猶他州蘊藏美國絕大部分的金礦. 而美國主要的產銀州是亞利桑那州、愛達荷州、蒙大拿州與猶他州.

貿易
美國具有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量, 而國內貿易量又比國際貿易量高出許多. 將近1,800萬的美國人是以批發業或零售業營生, 操縱這些貿易的商人上自批發商、百貨公司, 下至地方雜貨店. 美國每一個地區都生產該地最需要的產品, 銷售剩餘的物資才再運到其他需要的地區去銷售. 美國每年的國內貿易額, 批發上約達5,800億美元. 而零售方面則達6,450億美元之多. 七十年代中期, 美國每年由國外輸入價值1,200億美元的貨品, 輸出價值1,150億美元的貨品. 美國最重要的貿易對象毫無疑問是加拿大. 美國將五分之一的輸出品運到加拿大, 而加拿大也以五分之一的輸出品回報美國. 美國其他的貿易對象依次為日本、西德和英國. 美國也與中國、巴西、法國、印度、義大利、墨西哥、委內瑞拉及其他諸國有貿易關系. 美國首要的輸出品包括機械、通訊器材、食品、野生動物、加工品及原料(如棉花、大豆、礦石等). 主要輸入品則為燃料、機械、通訊設備以及加工品

7. 美國的地理環境及經濟狀況

地理位置優越,三面鄰海,西鄰太平洋,東鄰大西洋,南面是墨西哥灣,海上交通便利
中部以平原為主,西部是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東部由阿巴拉契亞山脈和拉布拉多高原組成
氣候大部分是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經濟發達:
密西西比河支流眾多,河網密,河流自北向南流,南北交通便利,鐵路橫貫東西,交通發達
美國的農業以商品穀物農業為主,產量大,機械化水平高,是世界第一農業出口大國,工業發達,著名的工業區有五大湖工業區,以及墨西哥灣沿岸的航天工業區
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代表地是矽谷
自然條件特點
本土都在溫帶(南部為亞熱帶),阿拉斯加在高緯度,屬於寒帶和亞寒帶,夏威夷在熱帶(故熱帶產品需進口)
本土三面臨海,沿海多優良海港,冬季不凍,海上航運便利;
平原面積佔全國面積一半以上,耕地佔世界的10%
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長河)和五大湖為灌溉、航運和發電提供便利
美國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哥倫比亞河(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陸西岸,迎風坡降水豐富)
礦產、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豐富,但由於高消費和浪費仍大量進口,是世界進口石油最多的國家
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
①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和化學化)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生產率最高的農業國。
②種植業和畜牧業並重。(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水稻、燕麥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中國、美國、中亞地區是世界產量最多的三大棉花生產國)、大豆、甜菜、煙草等,畜牧業很發達。)
③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小麥、大豆、玉米等出口量世界首位,但進口熱帶農產品)
④農業生產實行了地域專門化(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帶等)
*地域專門化------指農業生產中按地區進行的社會分工,即各地區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市場需求及歷史地位,形成一種比較集中的特定農業部門,該部門以大量商品性農產品投入到區際農產品的交換中去。
*地域專門化生產的好處:a.充分發揮地區的環境和資源優勢。b.充分採用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缺陷:加劇了農業生產不平衡的狀況。
⑸ 發達的工業和主要城市
現代化程度高,是輸出工業產品數量最多、產值最大的國家。本國消費最大,是世界進口小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並進口大於出口,海外投資多,跨國公司遍布各大洲。由於西歐、日本的興起,地位在下降。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一個由五十個州和一個聯邦直轄特區組成的憲政聯邦共和制國家。其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美國國土面積超過962萬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三,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其人口總量也超過三億人,少於中國和印度。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在費城正式通過《獨立宣言》,宣告美國誕生。自1870年代以來,美國國民經濟就高居全球第一。今天的美國則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其在全球的政治、經濟、軍事、娛樂等眾多領域的龐大影響力更是其他國家所無法匹敵的。
美國本土位於北美洲中部,領土還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等。其北與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海岸線22,680公里。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西部沿海地區分布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中北部平原(中央大平原)溫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氣溫-3℃,7月24℃;墨西哥灣沿岸1月平均氣溫11℃,7月28℃。[1]全國最低點為死亡谷(Death Valley,-86 米),最高點為麥金利山(Mount Mckinley,6,198 米)。自然資源豐富。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戰略礦物資源鈦、錳、鈷、鉻等主要靠進口。探明煤儲量35,966億噸。探明原油儲量270億桶。探明天然氣儲量56,034億立方米。森林面積約44億畝,覆蓋率達33%。
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首次登月美國在科學和技術研究,以及技術產品創新方面都是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美國政府一貫認為,科學技術開支是對國家未來的投資,並以此為准則制定科技政策。美國科技政策一向重視國防研究與基礎研究,前者主要是為了維持軍事上的優勢,而後者則基於基礎研究乃是國家長期發展之本的考慮。 美國的農業以商品穀物農業為主,產量大,機械化水平高,是世界第一農業出口大國,工業發達,著名的工業區有五大湖工業區,以及墨西哥灣沿岸的航天工業區
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代表地是矽谷

美國是一個城市化水平極高的國家,約有81%的人口居住在都市及其郊區中(2005年年中數據),而世界城市化水平僅為49%[17]。美國的人口重心多年來一直向西南部轉移[18],其中加利福尼亞州和得克薩斯州目前為美國人口最多的州[19]。2008年,美國每個婦女平均育有2.1個後代[20]。盡管如此,美國仍然是工業化國家中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據聯合國預測,2050年美國人口將由現在的3.06億人激增至4.02億人。
美國人民已經達到世界很高的生活水準。美國經濟制度曾經多次受到責難,可是它的確刺激人們開發土地上的資源,並且鼓勵他們去尋找更新更好的途徑。 少數公司控制了殖民時代帝國的大多數企業。其中多半是家庭公司,由父子共同經營。直到今日,小型企業仍然在美國經濟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來,有些公司已經發展成大企業。

8. 從哪兒了解美國消息,主要是美國經濟,政策。以及涉及到國際方面的消息

如果能看得懂英文的,看美國的報紙。
國內了解美國經濟政策及其他涉及國際方面的,主要是看中央台國際頻道,一些證券期貨類的網站,還有期貨、證券的軟體上有每日資訊。

閱讀全文

與美國生活與經濟從哪裡了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國一生電影主要講了什麼故事 瀏覽:279
用毛筆寫幸福倆字怎麼寫 瀏覽:409
廣東和河南經濟哪個發達 瀏覽:149
青州兩個健康是指什麼內容 瀏覽:581
vivos9怎麼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200
獲得什麼會幸福 瀏覽:263
鄭州健康體檢去哪裡 瀏覽:894
談婚姻費用多少錢 瀏覽:762
處在後疫情時代對幸福有什麼感覺 瀏覽:23
愛情在發酵下一句是什麼 瀏覽:251
達州發生了哪些紅色故事 瀏覽:389
教師的事業編制一般怎麼查 瀏覽:378
出省後健康碼如何出示 瀏覽:535
哪些城市單身美女多 瀏覽:233
中核地礦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219
中國投資多少錢給體育事業 瀏覽:1002
事業單位中人過渡退休金怎麼算 瀏覽:84
三國美女有多少人 瀏覽:660
如何健康增胖增高 瀏覽:939
幸福樹的枝條發軟怎麼辦 瀏覽: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