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經濟學經常能給人震撼的感覺呢
我剛開始學習經濟學的時候,也有類似的被震撼到的感覺,看世界的角度為之一變。
那經濟學的視角和我們的日常視角有什麼不一樣呢,為什麼經濟學經常能給人震撼的感覺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我們的日常視角,是億萬年進化而來的直覺。直覺本來是一個神奇的東西,它是大自然最寶貴的饋贈,是一個幫助我們高效地趨利避害的反應系統。
但是請注意,進入現代社會之後,人類的生存處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從熟人的群居生活,變成了陌生人的大規模協作。
那整個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律也就大不一樣了,在這個新環境下,如果我們再通過直覺看問題,不僅看不到事實真相,也得不出有效的策略,更沒法做到趨利避害。這個時候經濟學就來了,那經濟學是幹嘛的?
經濟學本質上就是要總結這種陌生人大規模協作社會的運行規律。之所以經濟學上的很多結論經常讓我們大跌眼鏡,就是因為它往往和我們的直覺相反。
這么說有點抽象,還是來舉兩個例子。
在媒體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對所謂「行業暴利黑幕」的揭露:某某行業,商品的進貨價低得驚人,而銷售價則非常之高,所以利潤高得驚人,簡直就是暴利。
比如眼鏡行業,就經常遭到這樣的指責,據說高檔國產眼鏡片的利潤在95%以上。如果是真的,那確實要算暴利了。
再比如說鋼琴,有人就告訴我,一架鋼琴的進貨價不超過一萬,但是賣給你要好幾萬,幾倍的利潤,這是不是也是暴利呢?
可是如果你反過來想想,如果賣眼鏡、賣鋼琴那麼掙錢,為什麼眼鏡店、鋼琴店也會倒閉呢?
我們羅輯思維節目的策劃人李子?D告訴我,他家附近就有個眼鏡店,最近因為生意不景氣,就把半邊店面租給別人賣服裝了。95%的暴利,怎麼還會不景氣呢?應該是數錢數到手軟啊。
其實稍微算算賬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有的商品,比如鋼琴,單品可能利潤率很高,但一年也許只能賣出去幾台。而有的商品,比如礦泉水,單品利潤率很低,但是每天都在大量走貨,總體算下來,其實沒准比賣鋼琴賺的要多得多。
你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如果從直覺出發,那看到的就是「銷售利潤」,就是「售價」減去「進價」的利潤。
但是,如果把視角提升到整個社會的高度,我們就不僅要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問題,還要從做生意的人的角度看問題。你會發現,從買賣人的角度算賬,是另一種利潤,叫「投資利潤」:也就是他投進一筆錢去,一定時間後(比如一年之後),到底能掙回多少錢。
不同行業的銷售速度大不一樣:有的行業,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銷售頻次低,單筆銷售利潤驚人;有的行業,天天都有買賣,忙得不可開交,資金快速周轉,雖然銷售利潤率很低,但總體核算下來,大家其實賺的錢差不多。
換句話說,不同行業的銷售利潤率有很大差異,但各個行業的投資利潤率其實相差不大。
有人說不對啊,有的行業分明就是很賺錢的,比如說游戲行業。
有新聞報道,某款游戲一天就能賺將近一個億。確實有這樣的明星游戲,但是如果你說游戲行業都非常賺錢,這就是咱們直覺的偏差了。
實際上,至少到目前為止,中國的電子游戲行業整體仍然是虧損的,大量游戲公司投資下去,實際上是血本無歸的。
你看,直覺和事實的差距有多大。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請問商家在媒體上做廣告,廣告費到底是誰出的?
直覺的答案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廣告費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的頭上,當然是消費者出的了。如果你這么理解問題,那就很可能得出兩個推論。
第一,如果企業不花這么多錢做廣告,自然也就節約了成本,那產品的價格就可以低一點。或者把錢花在產品本身上,增加研發經費,多多創新,提高產品質量,不是更好嗎?
你還別說,真就有人認真討論過,讓政府出面限制或者取消廣告。他們認為,廣告是市場競爭造成的一種浪費。
如果你接受這個觀點,廣告是浪費,那第二個推論也就順理成章了。
你想,某明星只是在電視廣告中舉著飲料瓶扭扭屁股,呲牙笑笑,就拿走幾百萬幾千萬的廣告費。而買飲料的消費者,每買一瓶飲料,就要交給那個明星一些錢。明星都那麼有錢了,消費者還要補貼他們,說得不好聽,這完全是一個「劫貧濟富」的邪惡過程啊。
你看,從一個認知出發,居然我們推導出了一種情緒,而這種情緒,分明是有問題的。
後來經濟學家知道了,上面這種論證是錯誤的。
在市場中,廣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雖然從財務上看,所有的廣告費用都由最終消費者承擔,但好的廣告其實是減少而不是增加了消費者的支出。
這種說法肯定和許多人的常識,或者說直覺沖突,所以有必要解釋一下。
廣告的作用是推銷,擴大銷售量,那在不同的銷售量下,商家願意給出的價格是一樣的嗎?
比如說,賣一種產品,一年賣一萬個,企業定價是每個10塊錢。如果你問企業老闆,假設我有辦法讓你一年賣1000萬個產品,你願意降低定價嗎?
所有做過生意的人都知道,有一種效應叫「規模效應」。能賣1000萬個,算到每個產品里,各個方面的成本都在劇烈下降,那賣給消費者的定價當然就可以大幅度便宜下來,增加競爭力。
那誰能讓一個商品從一年賣一萬個,變成一年賣1000萬個呢?
答案就是廣告。
對,雖然直覺上,廣告費是消費者出的。但是所有做了成功廣告的商家,產品銷量急劇擴大,通常都會帶來價格的下降。所以,廣告費的本質是啥?
是廣告創造了規模效應,這個規模效應帶來的好處,由商家、消費者和廣告媒體三家瓜分。
這就回到了市場的一個基本原理:沒有創造價值的環節,在市場中是不可能長期存在的。反過來說,只要在自由市場中長期存在的東西,就一定創造了價值,而不是製造了浪費。
那你可能會說,剛才說的是廣告成功的情況,但是商家做廣告,不見得會成功。如果商家做廣告失敗了,那廣告費是不是就轉嫁給消費者了呢?
這更不可能啊,廣告失敗,銷售量沒有增加,企業家只好自己承擔廣告費,這叫「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他怎麼還能有膽子漲價,讓消費者承擔廣告費呢?這是商業上的自殺。
你看,學經濟學的樂趣就在這里——它讓你時刻反省自己的本能反應,讓你換一個角度來看周邊事物,在雲開霧散的那一刻,你會更接近世界的本來面目。
『貳』 羅輯思維144《什麼是好的經濟學》
1.如果是按照開始的「替別人讀書」的定位,那麼羅胖是可以保持比較客觀謙虛的態度,但是那隻會類似《開卷八分鍾》那樣,成為一個不溫不火的節目,因為實際上愛讀書的人就直接讀書,不讀書的人也不會去聽讀書節目;2.但是在這個節目湊巧火了以後,申音就提出了這么個「魅力人格體」的概念,通過羅胖的個人魅力來吸引會員的無條件供養,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可是為了達到這個魅力人格,肯定就要讓羅胖成為一個高於他自己的人(AMANMUCHBETTERTHANHIMSELF),不但要脫離原來「書本知識搬運工」的位置,裝成本身就很有學問很有思想的樣子,而且對他講的題材,也要有很明確的好惡態度,這樣才會有人格魅力(因為人們不可能去喜歡一個看起來超然的人,而是會喜歡和自己想法一樣的人).所以從那時開始,羅振宇就是在扮演羅胖這個角色了。3.到了後來申音退出李天田接手後,羅輯思維更是在流量變現的道路上加速。可是要怎麼賺錢呢?除了收會員費,就只能賣東西和參加培訓,所以節目的題材就越來越偏向他們自己賣的書,而且節目的主導思想也越來越各種互聯網思維了,甚至有陣子羅胖和雕爺也混得很近,肯定被這傢伙教壞了。但是,作為一種產品,羅輯思維恰恰放棄了對它最重要的部分---產品品質的打造。其實對於這種節目,知識策劃人就是產品經理。可是從最新這些期來看,羅輯思維的知識策劃人就是原來近親繁殖的那幾個人,所以還會沒底線地來知乎盜取謝熊貓君的內容,可見這塊的能力非常薄弱,和羅輯思維的社會知名度根本匹配不上。看來注意力都用在商業套現上了。
『叄』 因果玄學:聽《羅輯思維》51期「怎麼當個明白人」有感
文 / 沉靜
01
說起「因果玄學」,高中時候我的一個習慣讓我印象深刻。
那時候有個做筆記的習慣非常好,語文課上學到的容易搞混的字、詞、發音,我都記錄在本子上,方便以後復習。
那時候又挺喜歡聽歌,一些比較喜歡的歌,我會把歌詞也抄到這個筆記本上。
在一次月考的前夕,因為明天第一場要考語文,大家都在復習語文,而我們對待語文的復習方式,就是大聲地朗讀、背誦課文。
這時候,我就會拿出自己的筆記本,把之前記錄的東西都再背一遍。中間看到了自己抄的歌詞,便索性趁著班裡面雜訊比較大,就唱起歌來,竟然沒被老師和同學發現。幾輪下來,也算是打發了高中學習壓力的煩悶。
結果第二天語文考試考得還不錯。從此我就形成了一種認知:我認為,只要我在考試前一天晚上,把小本本翻一遍,把裡面抄的歌唱一遍,第二天就能考高分。
說起來感覺很可笑,但是當時的自己的的確確就是那樣想的。
學生時代,想要考高分靠得是自己的長期積累,而不是靠在考試前做了什麼「儀式」。但是那時候的自己,必須給自己一個堅持下去的理由: 給這個長期以往得,漫長看不到邊際得,又著實無聊得學習過程一點似乎帶有確定性的事情去做 。
現在的我,已然認識到這只是一種心理暗示,是一種被強加的因果關系。而這個心理暗示也的確增強了我後面考試的信心。
這個習慣我一直堅持到了高考。事實證明,它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它讓我在面對後面的考試有了更強的信心,有了更加平靜的心態去面對一次次殘酷的歷練。
02
最近還在讀一本書:《時間的形狀》。書中提到了一個「時間」的相對性的理論(也算是「相對論」的雛形),引發了我的思考。在很久以前,人們認為光速是無限的,一個人判斷兩件事是否同時發生,通常的方式是「看」這兩件事是否同時發生。
而事實證明,光速是有限的,只是他的速度大到我們無法想像而已。當你的速度接近光速的數量級的時候,就不得不考慮光速對你判斷「時間」是否同時的影響,因為你的重要觀察方式——看,就是物體的反射光以光速傳播到你的眼睛的。
這個例子說起來可能還是很多朋友看不明白。之所以我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想要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是需要對它做一定地簡化的。不然我們腦海中的「經典牛頓力學」就站不住腳了。
我們學物理的時候,會假定平面是光滑的,忽視空氣阻力,都是對模型進行簡化的結果。
而因果關系,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個方式,古人可能因為天亮了公雞打鳴,就以為是公雞叫起來了太陽。我們現在會認為,只要我努力學習,我就一定能考上好大學;只要我好好工作,就一定能夠升職加薪。得出這樣的因果關系,正是人們對這個復雜世界進行簡化的結果。
這樣的簡化,毫無疑問,對人們認識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幫助。但是也產生了不少被強加的因果關系, 一些人認為他們找到了世界運行的規律,但是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只是顛倒了因果而已 。
03
從歷史的數據中,找到相關性,進而分析得出因果。這樣的一個因果,可能只是強加的因果。
最近在關注基金,看到很多奉行「價值投資」的大V喜歡說一句話:「後視鏡里看不到未來」。
同樣的道理,在這期《羅輯思維》的後半部分,羅胖子給了這種強加因果的思路找到了一粒解葯:用經濟學的眼光向前看。
譬如,我周末去參加朋友的生日 Party ,成本到底應該怎麼算?難道就只是我打車過去的車費和准備禮物的錢嗎?
經濟學探討的不是你為得到這個東西花了什麼,而是你為得到這個東西放棄了什麼。所有已經花出去的東西都叫沉沒成本。你買得到這個東西所花費的成本只是會計成本。在這里,我們換個角度,用經濟學的眼光去分析一下機會成本:
在經濟學的世界裡,經驗不是用來強行解釋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需要 利用經驗,嘗試去預測未來,嘗試去分析當前的做法即將引發的因果關系。
這也是為什麼物理學家常常會使用經驗、實驗來分析當前已經成為事實的世界規律,而經濟學家常常會使用經驗去預測未來的經濟走勢。
04
這樣的結論,無疑給近幾年比較流行的大數據分析潑了一盆冷水。我並不是想要否定數據分析的作用。事實上,我們非常熟知的各大電商網站,給我推薦的東西大部分情況確實就是我想要的。統計學還是能夠證明一些相關性和因果性的。
所以,我也不認同英國哲學家休謨「世上並沒有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只是人們腦海中的想像」這種極端的想法。世間必然有很多事情是經由因果牽連在一起。
羅輯思維這個節目,最大的特色就是給你另外一個角度去看世界。通過這樣一個新的角度,往往能夠得到更加獨特的結論——在大家都認為可以從統計學上理所當然地推斷因果關系的時候,羅胖告訴我們,可以藉助經濟學,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世界。
從原來的角度上看,通過建立因果關系,我們得以認識這個世界的運作原理。另外,我們甚至可以藉此建立良好的心理暗示,以使得自己能夠在面對一些過於緊張的事情前,起到良好的心理安慰作用。
從新的角度上看,我們使用經濟學的思考方式,以現在為「因」,思考未來的「果」,通過向前看,來更好地認識世界。
所以,我認為,這次節目給我最大的收獲不是否定一切因果,而是在正視因果的情況下,嘗試從經濟學這個全新的角度去看世界: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在真理與謬論之間,更多的是灰色 。
文章推薦:
1、 學習如何失敗:理財投資中的六大陷阱
2、 電影《後來的我們》解析:幸福的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肆』 如何評價羅振宇的邏輯思維
『伍』 羅輯思維是什麼
邏輯思維:人們在認識過程中藉助於概念、判斷、推理反映現實的思維方式。它同形象思維不同,用科學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質,表述認識現實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