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人們如何做出決策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經濟學十大原理:
這一篇,我們來詳細討論第一部分:人們如何做出決策。
資源永遠是稀缺的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在這個背景下,我們發現經濟學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
「沒有最佳答案、只有權衡取捨」。
首先, 在微觀經濟學中 ,研究的對象是個體。
對個體來說,時間是稀缺的。我們總是想賺最多的錢,就沒法把大把的時間都去享受生活。如果我們想把時間都花在享樂上,往往又沒時間去學習精進、沒時間讓自己賺更多的錢。
享樂和賺更多的錢都是我們想要的,沒法同時最大化,那麼就只有權衡取捨。看如何分配工作和享樂的時間,讓總的收益最大化。
這是微觀中的權衡取捨。
千萬別忘了,經濟學里這個收益可不止是錢,而是綜合地給生活帶來的「爽」的感覺。
另外, 在宏觀經濟學中, 關注的對象是經濟體,或者說一個國家。
比如在一個宏觀經濟低迷時,想刺激經濟增長,可能會讓央行「開閘放水」,也就是印錢,這樣會刺激經濟增長,但是「放水」又會導致物價指數過高,高通脹一定又不是好事。
經濟增長和低通脹率不可兼得,這又是在宏觀經濟中的權衡取捨。
我們再想想,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無形的手」和「有形的手」。
市場是「無形的手」 ,可以在市場中優化資源配置。但是市場並不是完美的,有外部性、有信息不對稱、有壟斷勢力等等問題,這時 市場就會失靈 ,需要政府去協調。
政府這只「有形的手」, 需要對市場進行一系列的干預,解決 「市場失靈」 的問題,試圖讓市場更加有效,但也經常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矯枉過正」等等問題,這又可能會導致 「政府失靈」 。
市場機制不完美,市場會失靈;
政府想去校正市場失靈,但是政府本身也會失靈。
沒有最佳答案,只有權衡取捨。
再者,天然的市場機制必然導致財富的兩極分化,那是否需要對貧困人口進行幫扶,是否需要政府進行財富再分配呢?
不進行財富再分配,讓人們喪失了「平等」的權力;進行財富再分配,又會犧牲市場效率。
平等和效率不可兼得。
你看,最後還是那句話,沒有最佳答案,只有權衡取捨。
相信你也知道了「機會成本」的概念。
機會成本,就是你選擇一件事,必須放棄另一件事情。
凡事都有機會成本,只要是作出選擇必定是要付出代價的。 比如:我們都要工作,我如果做程序員,就不能做產品經理;我現在想睡覺,就沒法看電影;現在你在看我的文章,就放棄了做其他的事情。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覺得你現在工作的成本是什麼?
你可能認為是:我上班的路費啊、我的飯費啊…
其實不是的。機會成本告訴你的是,你現在工作的成本是你放棄的、在別處的機會。
這個機會不只是你可能找到另一個工作的薪水,還包括你可以享受的生活、對家庭的照顧、忙碌程度等等的綜合評價。
當然,戀愛也是有成本的,這個成本不止是放棄的其他追求者,還有原本的你自己,你需要放棄的個人時間、個人愛好、對父母的陪伴等。
凡事都是有成本的,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天下確實沒有免費的午餐。
當你想去吃一頓免費的、又好吃的午餐時,那裡一定有很多人排隊。你需要排隊的時間本可以用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現在我不會為了幾塊錢的優惠在淘寶糾結很久了,因為我知道我的時間和注意力是更珍貴的。
我們在做任何行動時,都要再想想,我的成本有哪些,尤其要關注那些容易被忽視的部分。
「邊際」是經濟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邊際就是在「邊緣」上帶來的變化。什麼意思呢?
考慮邊際量時,一般涉及的是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
先解釋一下邊際成本,對消費者來說,是每新增一個單位產品的消費,需要新增的成本;對供給者來說,是每新增一個單位產品的生產,需要新增的成本。
舉個例子,我去麥當勞吃飯,買第一杯可樂是5元,第二杯是半價。那我買第一杯可樂的邊際成本就是5元,買第二杯可樂的邊際成本是2.5元。
那邊際收益呢?就是指每多消費一個產品,能給你帶來「爽」的感覺。
第一杯可樂和第二杯可樂給你帶來的滿足感是不同的。第一杯可樂讓你滿足感很高,第二杯可樂就讓你沒有那麼開心了,第三杯、第四杯...給我帶來的滿足感會越來越低。
這就是經濟學非常重要的: 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 。
我覺得喝第一杯可樂的滿足感值5元錢,所以我會購買,但是第二杯呢?我就要衡量一下,再喝第二杯可樂給我帶來的「邊際收益」,與第二杯可樂的「邊際成本」2.5元比較。
如果邊際收益>邊際成本,那就應該購買;如果邊際收益<邊際成本,那我就不會買了。
所以理性的經濟人不會聽到五折就覺得好便宜,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價格設置,就是因為第二杯的邊際收益已經遞減了,如果不打折你可能就不會買這第二杯的可樂,餐廳是在用打折的方式促進你的更多消費。
邊際的概念,還能讓我們更好的理解生活。
比如,為什麼戀愛時間久了,伴侶總是會喜歡打游戲、刷抖音、刷朋友圈呢?為什麼任何公司、任何工作都禁不住近處來看?因為邊際收益會遞減,伴侶之間相處的邊際收益會遞減,工作帶來的邊際感受也會遞減。
理解了邊際收益遞減,我們能夠好好接納自己的「三分鍾熱度」,能夠好好接納別人的「心不在焉」,讓我們更好的和世界相處、與自己和解。
邊際的概念,能給我們決策上的啟示。
我們怎麼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快樂呢?把每多一個單位的成本,可以是一個單位的時間、抑或是一個單位的金錢,花在讓你獲得收益最大的事情上,那麼總收益就會達到最大。
我們如何面對商業上的決策呢?不要盯著沉沒成本,已經投入的成本就不要再考慮了。只需要考慮未來的邊際收益——哪種方案能讓每投入的1塊錢,產生更大的收益,這就是應該選擇的方案。
激勵會改變人的行為。
一個經典的例子是,為了保障駕駛員、乘車人的安全,汽車中配備了安全帶。但是安全帶被裝到車上之後,駕駛員知道自己的安全有保障了,會開車更快、也會在駕駛時做更多危險的行為。所以,在汽車安裝上了安全帶之後,駕駛員的受傷率降低了,車禍率卻提升了,行人的受傷概率也變高了。
這就是一個「安全保障」的激勵,對人的行為的改變。
在市場上,更多的激勵是以價格為信號進行的。
在其他條件都沒有變化時,當某種商品價格降低了,市場上的需求量就會提高,但是供給者就會減少。而如果某種商品價格提高了,市場上的需求量就會下降,但是供給者就會變多。
我還記得之前有一年多寶魚的價格比較貴,而第二年多寶魚就忽然便宜起來了,這就是因為高價格給出了一個「激勵」,讓更多的人加入養殖多寶魚的供給者的隊伍,這就讓多寶魚的價格便宜了起來。
而今年因為豬瘟影響,豬肉的價格提高了很多,市場上願意買豬肉的人就減少了。豬肉價格提高,在病情在國內並不嚴重的情況下,也能讓一些人考慮去養豬,隨著一波一波新豬的出欄,豬肉的供給量提高,價格就可以逐漸降低下來,豬肉的需求量就也逐漸提高了。
除了市場的價格激勵,政府也可以使用很多激勵方式,影響市場中人們的行為。
通過減稅刺激企業生產和僱傭員工、還可以刺激人們的消費;通過降息、降准來刺激經濟復甦,加息、提准來防止經濟過熱。
另外,很多政策的使用也會產生一些不好的激勵結果,比如政府對貧困人口的救助,會造成養懶漢的情況。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這是我們在做出決策是不能忘記的第四個原理。
本文介紹了「人們如何做出決策」的四大經濟學原理,它們是:
下一篇,我們會討論人們如何互相影響的三大原理。
希望經濟學的十大原理能夠幫助你更好的理解生活中的現象,並且幫助你做出更好的決策。
上一篇: 你一定要知道的經濟學十大原理
⑵ 應用經濟學理論及知識結合實踐談談自己作為一個消費者如何調整決策實現效應最
從經濟學理論上來說,作為一個消費者應該樹立起正確的消費觀,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保護環境,綠色消費,艱苦奮斗,勤儉節約。
⑶ 慢讀《經濟學原理》:十大經濟學原理
選擇慢讀是因為這段時間以來其實讀了不少書,但是記下的並沒有多少,也就是說明讀了沒用。
後來也嘗試了記重點筆記,但是讀書其實和看電影差不多,同樣一句話只有在場景里才能有更深的體會,另外有些讀書時覺得看了就懂的淺顯道理,等到生活中再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還是會忘了。
因此我選擇慢讀,一點點架構整個知識體系,雖然在快節奏社會效率才是很重要,但是看得快了等於沒看,不如慢慢來吧。
劃線是原文,未劃線是自己的理解,劃線加塗色代表自認為很重要,盡量跳過描述性的話語,盡量吸取精華。
第一章經濟學十大原理
由於資源稀缺,社會資源的管理就是重要的。資源天生具有稀缺性,即社會提供的東西少於人們想擁有的。經濟學也就是研究人們如何對自己擁有的資源進行分配決策,從而探索出規律和趨勢。
原理一: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獲得一樣東西,通常要放棄另一樣東西,而著就是一種交替關系。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交替關系。比如學生有時間,那麼是用時間來學習還是用時間來玩,選任何一樣都會失去時間,其實就是一種資源配置。
社會面臨的另一種交替關系是效率與平等之間的交替。效率是指怎麼樣拿的快,拿得多,平等是平均分配。以政策為例,有利於成功人士的政策固然可以更快創造財富,但也拉大了貧富差距,就減少了窮人的獲取,換句話說犧牲了平等。但如果過於側重平等有利於窮人,從成功人士身上拿走太多,又會挫傷成功人士創造財富的積極性。
良好的政策一定是頭部玩家有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底層又不至於掉的太遠,甚至被拋棄。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句話:兼顧效率與公平。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這也就是傳說中的機會成本,由於面臨取捨,人們就會考慮成本和收益,換句話說哪個更有利選哪個,而被放棄的就是機會成本。
在現實生活中,機會成本通常不直觀,很難直接看出來,比如上大學和進社會工作,看起來上大學花的學費和生活費是機會成本,但是大學里吃住要遠比進社會花的少,吃住的節省也可以算是一種上大學的收益。
由此延申還有短期收益、長期收益的問題,比如學習當然是有長期收益的事情,但是玩樂的短期收益又更加直觀,道理就這么簡單。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對現有行動計劃進行微小的增量調整,這種調整就是邊際變動,由此也產生邊際效應。舉例:同樣是讀書,上三年學跟上兩年學之間的差別就是一種邊際效應,比較兩者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就能夠做出考慮,是否值得多上一年學。
再比如飛機有空位時,多一名乘客的收益大,成本增加卻很少,這也是邊際效益。
個人和企業通過考慮邊際量將會作出更好的決策。只有一個行動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理性決策者才會採取這項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會考慮成本和收益作決策,所以當成本或收益變動時,人們的決策也會受影響。蘋果貴了,人們就會少吃,但生產商就會僱傭更多人去採摘,也就是擴產能,供需雙方都因為成本收益變動而做出了決策。
所以制定政策就要多考慮隨之而來導致的行為變化。比如安全帶普及,原本是希望保護人的安全,但是人們因為有了安全帶,感覺安全了,反而更加放肆的開車,最後,安全帶的普及導致的結果時:司機死亡率下降,車禍數量上升,行人死亡人數增加。
所以,政策有時也會有事先並不明顯的影響。所以,分析任何政策,不僅要考慮直接影響,也要考慮間接影響。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貿易並不是零和博弈,也就是說你贏我輸。比如一個家庭如果完全與其他家庭隔絕,沒有貿易沒有競爭,那麼這個家庭就必須自己種糧、做衣服、蓋房,而貿易可以使每個人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事,通過與其他人交易來以較低的價格買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和勞務。
國家貿易也可以使本國專門從事自己擅長的獲得,並享有更多豐富的物品和勞務。當然,這是理想原理,在實際操作里,各國還是會設置貿易壁壘保護自己的本國產業,否則問題就來了。
比如,如果中國做衣服比種糧食掙錢,那大家都去做衣服,糧食全靠進口,萬一哪天人家不賣糧食,那你也就失去自主權要麼高價買要麼等餓死,所以國家說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裡。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市場經濟中,中央計劃者的決策被千百萬企業和家庭的決策所取代。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里的觀點就是價格指引家庭和企業在市場進行交易。價格反映一種物品的社會價值,也反映生產該物品的社會成本。
由於在不知不覺中權衡利弊,價格指引大家趨向於更有利的活動,從而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社會福利社會財富最大化。
而這也被西方學者用來闡釋為什麼共產主義蘇聯走向失敗,蘇聯的價格由政府指定而不是市場決定,導致價格指引家庭和企業實現效率的作用失靈,簡單來說就是經濟發展之後。
但這個看法也比較片面,如果只做經濟考量,只考慮價格,那毒品是不是應該放開?因為管控所以取得毒品的成本巨高,導致毒品價格高,按照這個市場邏輯,那就應該放開毒品管控,大量資本湧入毒品市場,導致的結果就是社會失控。
所以市場經濟有它的優點,但也需要管控,所以我們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該放就放,該管就管。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政府幹預經濟就是促進效率或者促進平等,但市場有時並不能有效配置資源,也就是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兩個原因:一是外部性,一個行動對其他人福利的影響,如果化工廠不承擔排污的成本,它絕對會大量排放。二是市場勢力,也可以理解為壟斷,獨家佔有資源那麼就獨家享有議價權。
看不見的手也不能確保公平地分配經濟成果。市場有效率,但是不能保證公平。NBA球星比國際象棋手掙的多,是因為人們更願意看NBA,但你能保證球星一定比棋手更幸苦?這公平嗎?所以網上也總有一種聲音,憑什麼明星收入那麼高,還不是因為觀眾多,他們不見得比科學家付出多吧?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生產率決定生活水平,換句話說誰會掙錢,誰就有錢,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生產率增長的放緩也就導致了生活水平增加的緩慢,這是根本,也是幸福感降低的緣由。
美國日本這些年來生活水平沒有增加多少,並不是因為中國強大的競爭力,而是他們自身的生產率增長變慢,但是政客們都是看破不說破,轉移矛盾去甩鍋。
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關鍵問題是政策如何影響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為了提高生活水平,決策者需要通過讓工人受良好教育,擁有生活物品與勞務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獲取最好技術的機會。
這才是根本,而不是像西方一些人叫囂著中國人搶了他們的飯碗,本質上還是他們的生產率低,不考慮提高生產率只想著不讓別人進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有財政赤字的政府需要為赤字籌資,也就是到金融市場去借錢,那麼就減少了其他借款人獲得的資金量,這也就減少了人力資本(學生的教育)和物質的資本(企業的工廠)。
現在的低投資意味著未來的低生產率,所以通常預算赤字抑制了生活水平的增長。錢都被國家耗著了,大家能用的也就少了,就這么簡單。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罪魁禍首是貨幣量的增長,大發貨幣導致貨幣貶值,錢不值錢。
按道理,各國都應該抑制通貨膨脹,但美國就是會濫發美元,因為美元是世界貨幣,它多印錢也就可以在全世界掠奪資源,而讓持有美元的其他國家承擔損失。短期來說這當然是美國佔便宜,但是也就影響了美元的信用,所以都在考慮慢慢棄用美元。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存在短期交替關系,而這種交替關系的產生是由於某些價格調整緩慢。
低通貨膨脹也就是通貨緊縮會引起失業增加。例如當政府減少了貨幣量,就減少了人們支出的數量,較低的支出遭遇居高不下的價格,就減少了企業銷售的物品與勞務量。銷售下滑又導致企業解僱工人,也就是失業問題,因此貨幣量減少就暫時增加了失業。
簡單來說就是人手上錢少了不值錢了不願意買東西,商家賣不出去就解僱人,導致人手上的錢進一步減少。雖然這是暫時的,但這個暫時也可能持續多年。
與通貨膨脹對應起來看更容易理解。所以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都不是好事。
再次梳理十大原理:
人們如何作出決策:1.人們面臨交替關系。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們如何相互交易:5.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整個經濟如何運行: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關於個人作出決策的基本結論:人們面臨不同目標之間的交替關系,任何一種行動的成本可以用所放棄的機會來衡量,理性人通過比較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作出決策,以及人們根據他們所面臨的激勵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關於人們之間相互交易的基本結論:貿易可以是互利的,市場通常是協調人們之間貿易的一種好方法,如果存在某種市場失靈,或者如果市場結果不平等,政府有可能改善市場結果。
關於整體經濟的基本結論: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終根源,貨幣增長是通貨膨脹的最終的根源,而社會面臨著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
歡迎留言評論,如果你覺得有幫助,歡迎點贊收藏加關注。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⑷ 誰知道經濟學研究是從研究個人如何做出決策的四個原理開始
答: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都是從構成社會的人和關系開始的。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關於做出決策的第一課可以歸納為一句諺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
做出決策就是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權衡取捨。
我們考慮一個學生必須決定如何配置他最寶貴的資源-時間。他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經濟學,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心理學,也可以把時間在這兩個學科之間進行分配。對於他用於學習一門課的每一個小時,他都要放棄本來可以學習另一門課的一小時。而且,對於他用於學習功課的每一個小時,都要放棄本來可以用於睡眠、騎車、看電視、上網或打工賺點零花錢的一小時。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經典的權衡取捨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我們把更多的錢用於保衛我們的海岸免受外國入侵的國防(大炮)時,我們能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黃油)就少了。在現代社會里,同樣重要的是在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捨。要求企業減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成本。由於成本高,結果這些企業賺的利潤少了,支付的工資低了,收取的價格高了,或者是這三種結果的某種結合。因此,盡管污染管制給予我們的好處是更清潔的環境,以及由此帶來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價是企業所有者、工人和消費者的收入減少了。
例如:我們來考慮目的在於實現更平等地分配經濟福利的政策。這些此類政策,如福利制度或失業保障,是要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另一些政策,如個人所得稅,是要求經濟上成功的人士對政府給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雖然這些政策對實現更大的平等有好處,但它以降低效率為代價的。當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給窮人時,就減少了對辛勤工作的獎勵;結果是,人們工作少了,生產的物品與勞務也少了。換句話說,當政策想要把經濟蛋糕切為更均等的小塊時,這塊蛋糕就變小了。
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或應該做什麼決策。一個學生不應該僅僅因為要增加用於學習經濟學的時間而放棄心理學的學習。社會不應該僅僅因為環境控制降低了我們物質生產水平而不再保護環境,也不應該僅僅因為幫助窮人扭曲了工作激勵而忽視他們。然而,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了解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耘:請列舉三個你在生活中面臨的重大權衡取捨的例子。
⑸ 如何提高經濟學邏輯思維能力
1、多思考。經濟學中的現象的產生必然伴隨著前兆,而前兆的出現一定會帶來經濟形勢的變化,有因必有果,學會不斷的思考,從現象推斷可能產生的結果,再用現實來驗證,這樣做可以很大能力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2、多總結。經濟學的內容有很強的邏輯性,是因果原則體現最好的一門學科之一,所有的內容都是伴隨著正常邏輯來進行的,可以把書中的內容以一種提綱的形式來下來從而擁有更清晰的邏輯能力。
3、多提問。假設是最好的學習方法,經濟學中的各項理論也是在不斷的變化中的,不能只局限於現有的理論,要在現有的理論基礎上不斷的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見解。
4、多結合實際分析。經濟學是一門實用學科,在實際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基本上都可以找到相應的解釋,因此要不斷在從實際現象中回歸到書中,從而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應用。
⑹ 如何提升個人經濟學素養
首先,提升經濟學素養,和提升數學素養,物理學素養,社會學素養,以及許多其他學科的素養,方法並沒有什麼不同,就是多讀(讀書,讀人,讀事),多思考。
其次,完成具有一定經濟學素養這個目標,具體的路徑可能有很多種,無非是保持持久的興趣,堅持看經典好書,多多思考理論與經濟事實。不要妄想走捷徑,想著看一篇文章就能有什麼「經濟學素養」。
方法就是如此,接下來我就談一談我個人認為的培養經濟學素養的三重境界吧。
相關性:非經濟學專業出身,但是大學期間閱讀過很多經濟學,金融學,財務學教材與經典書籍;工作的時候,也曾經與名校畢業的金融學碩士,傳統意義上的風投,互聯網風投談笑風生。。
第一重境界:構建經濟學的知識體系
這就是純粹學習經濟學知識與理論所應該達到的境界。
在學習的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經濟學知識體系,和其他的學科所建立起來的學科知識體系,沒有什麼區別。它可以是一個典型的樹形結構,金字塔結構,也可以是你自己總結出來的邏輯圖形結構。
另外,假如你讀過曼昆的的《經濟學原理》這本很好的經濟學入門讀物,你還可以構建出一個由它的十大原理支撐起來的知識體系。在該體系中遊走的時候,可以把這「十大原理」當作是思考的線索。
在這里也附上曼昆的十大經濟學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捨。人們為了獲得一件東西,必須放棄另一件東西。決策需要對目標進行比較。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決策者必須要考慮其行為的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理性的決策者當且僅當行動的邊際收益超過邊際成本時才採取行動。
4.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當成本或收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發生變動。
5.交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交易使每個人專攻於他或她最擅長的領域。通過和他人的交易,人們可以購買更多樣的產品和服務。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在市場中相互影響的家庭和企業實施行動,好像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們來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與此相反的是在政府指導下的計劃經濟。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當一個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政府可以通過公共政策改變結果。例如反壟斷和污染的法規。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一個國家的工人單位時間內能生產大量的商品和服務,那麼這個國家享受較高的生活水準。類似的,當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提高,那麼它的平均收入也會提高。
9.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當一個政府發行了大量該國貨幣,貨幣的價值下跌。因此,價格的上漲,使得需要更多貨幣來購買商品和服務。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降低通貨膨脹往往伴隨著失業率的暫時上升。這種此消彼長的現象是理解稅法,政府支出和貨幣政策的變化短期效應的關鍵。
當然,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只適合入門,我這里拿它拿它舉個例子而已。
我另外推薦一種交叉閱讀方法,也是我一直在提的一種方法。那就是,對於一門學科的了解,可以多讀幾本書,交叉來看原理是如何被表達的。
比如讀了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之後,還可以閱讀: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斯蒂格利茲的經濟學;楊小凱的經濟學,以及其它已經被證明是經濟學經典教材的經濟學書籍。(高鴻業的,我覺得就不咋地。)
然後,我覺得你應該讀一下經濟思想史,經濟史方面的書籍。
比如汪丁丁的經濟學思想史講義;蘭德雷斯的經濟學思想史,以及楊小凱的百年中國經濟史筆記等等好書。
(PS:我這里不建議讀斯坦利.L.布魯的《經濟思想史》,這本書雖然也很好,但是我覺得不適合學生讀,因為我覺得他的行文有點隨心所欲,有些東西寫的並不通俗易懂。我推薦另外一本基於這本書,但是讀起來相對好玩兒一點的書:經濟思想史的趣味,當然,這本書不能用來當做了解經濟思想史,或者經濟學思想史的書籍,因為它雖然有趣,但是並不成體系,不太嚴謹。)
再然後,你就可以讀一些大師的經典著作,比如哈耶克文選,弗里德曼的自由選擇(PS:這本書不難,可以當做入門讀物。),乃至馬克思的資本論等等。
再再然後,你就可以閱讀一些研究具體經濟發展狀況,或者某個支脈的經濟學著作了。
比如說:楊小凱談經濟;中國經濟:轉型與增長;讀懂中國改革;
以及:貨幣金融學;證券分析;演化經濟學
第二重境界:理解作為復雜系統的經濟系統
首先,境界之間的區分並不是機械的,你不用把上面的書都讀完,就能夠隱隱感覺到自己的思想水平在提升,對經濟學與經濟現象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體系化的看法。
把標題展開來講,所謂理解作為復雜系統的經濟系統是個什麼意思?
其實,對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有一個歷史性的轉向,那就是研究以復雜系統為導向來重新定義對於這些學科的研究。而經濟學作為一門「定量研究社會」的學科,應該是跟隨這個導向,使自己的研究得以深化的。
就算是對於我們這些非研究者而言,從復雜系統的高度來重新審視經濟學,也是很有必要的。
那麼,從復雜系統的高度來審視經濟學,具體是怎樣的呢?
這個話題太大,我個人的一些想法還不太成熟,我覺得重要的幾個認識的點包括:
1.復雜系統的概念與範式
復雜系統意味著,靜態上來說,在一個系統內部,構建系統的元素是多元的,元素間的聯系、互動也是十分復雜十分麻煩的,元素間往往形成了復雜的耦合關系;動態來講,在一個復雜系統內部的決策,也會產生非常復雜的漣漪效應與系統效應,系統本身也具有自己的生命特徵(奧地利學派,演化經濟學等等)。
這里講的很初步,建議閱讀相關著作,多加感悟。比如兩本《復雜》:復雜;復雜。以及其它的關於復雜系統的著作,將其思維方式帶入到經濟學的思考過程中。
(補:復雜系統的支撐學科包括老三論(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與新三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等)
2.重新審視經濟學概念,方法與學科
從復雜系統的角度來審視經濟學,舉一些例子來說:
概 念
外部性:在一個復雜系統內部做出的決策,會產生漣漪效應,連鎖效應,或者系統效應,這個效應不只是正負兩個維度這么簡單;
稅收歸宿:稅收往往並不會最終降臨到收稅的群體上,而是由消費者與生產者共同承擔,具體分配結果取決於各自的彈性。這在系統內,可視作系統對於外部反映的一種自我內部整合;乘數效應與擠出效應的對抗性:政府投資不一定使得經濟按照預期增長,而是呈現出一種正反的對抗性,對於這種對抗性,僅僅說是「凡事有利又有弊」是膚淺的,而應該從系統的角度來看待,即一種決策或者行為,在一個復雜系統內,其結果有時候會收斂成一個事件環,決策最終產生的效應取決於外部的時間與其它的環境約束;
方 法
方法,主要指的是線性的研究方法轉向非線性,簡單的動力學分析轉向復雜多元分析,分立的研究視角轉向系統的研究視角。
比如局部均衡分析向一般均衡分析轉型;
比如演化證券分析方法。
學 科
比如博弈論,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系統研究方法,研究多個變數交互作用如何達到(或達不到)均衡狀態,研究信息如何在系統內流轉。(如果從資訊理論的角度來理解博弈過程,會不會有新的感悟?)
比如演化經濟學,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待經濟系統。
之前看到@張英鋒先生的一個答案,寫的非常不錯,從系統的角度來分析經濟危機:為什麼每隔幾年就會產生經濟危機?-張英鋒的回答
第三重境界:超越經濟學
先講一個例子,關於亞當.斯密的「社會分工」。
斯密是西方經濟學的鼻祖,他在巨著《國富論》裡面提到了一條事實,即社會分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一大動力,越來越精細的分工有助於培養熟練工人,節省成本,提高效率,甚至有助於產生機器化大生產。
但是,現代社會對斯密的「社會分工」卻是持批評態度的(可見彼得.德魯克的相關著作),認為斯密的社會分工根本不是真正的社會分工,而是簡單、片面地用「技術分工」來代替了社會分工,即認為工人的勞動模式可以被機械化地劃分,同時也沒有考慮市場存在的動態需求。(這也是為什麼馬克思後來要談他的「勞動的異化作用」。)
斯密的這一思想,還催生了近代的管理學,即泰勒的科學管理。另外,福特的流水線生產,也是來自於斯密的分工的思想的啟發。
這時候,我們就要想一想,為什麼要說斯密的社會分工,在現代社會里要接受批判呢?
簡單來說,答案是:這種分工模式,是反人性的——人不是機器,人有情感,日復一日地做一些重復的工作,是對人的一種摧殘,長此以往,生產效率反而會降低。(從市場存在動態需求的角度,也能講,我就不細講了。)
這時候,我們可以再深入地思考:現代社會尊重人與人性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如果你了解西方哲學的發展,你就會意識到:近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或者思想史,一條隱含的脈絡,就是逐漸建構真正的個人,逐漸加強對每一個體的情感與人格的尊重。(比如,始於克爾凱郭爾的「存在主義」)。
再再深入地思考:為什麼斯密的分工在他的年代是正確的,這說明了他的年代是有著怎樣的一個歷史心態?這種差別與變化,在歷史上是怎樣一個過程,從社會學角度來講,現代人的概念是如何建構的?什麼是經濟人?什麼是政治人?
再再再深入地思考:從經濟人與政治人的差別上來思考,什麼是經濟學?它如何從哲學中發展出來的?什麼是經濟學的思考方式?
你看,你的思想就在不知不覺間超越經濟學了。
你看,你需要學習的,不只是經濟學,還有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當然,還包括心理學,傳播學等等學科。
最終,經濟學對你來說,就不是經濟學了,而是一種思考慣性,你甚至用的是其它學科的術語,甚至不用任何術語,思考與解釋一件事情之時,卻是經濟學的。
⑺ 如何利用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來幫助決策
機會成本,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利用機會成本概念進行經濟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資源是稀缺的;2、資源具有多種用途;3、資源已經得到充分利用;4、資源可以自由流動。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4-2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⑻ 如何提高個人在經濟生活中的決策水平
在經濟生活中做決策的時候是需要具有一定的經濟知識的,如果想要提高個人在經濟生活中的決策水平,那就需要有意識地學習一些相關的經濟知識,不懂的東西不要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