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新經濟的盡頭在哪裡

新經濟的盡頭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9-01 02:23:44

㈠ 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下面臨哪些挑戰

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正面臨一系列不容忽視的新挑戰。
第一個挑戰來自於經濟速度。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我國經濟進入增速換擋
期,由高速轉入中高速。2003年至2007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長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
7.7%,今年上半年為7.4%。經濟增速「下台階」,是新常態下經濟規律自我作用的結果,也是各種資源和環境約束所決定的,我們要以平常心看待,只要就
業、物價、收入等保持穩定,經濟增速低一點沒什麼關系,也很正常。但同時也要認識到,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十分必要。如果經濟增速滑出合理區間,市場預期就
會受到影響,民生支出就難以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迴旋空間也會被壓縮,保持社會穩定的經濟基礎也就會動搖。

第二個挑戰來自於增長動力的轉化。轉向新常態,意味著粗放式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原有動力加速弱化,新的動力加快形成。過去很長時間,我們依靠廉價
勞動力和資源要素投入,塑造著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現在的問題是,原有動力減弱了,新的增長動力尚未完全形成,「創新紅利」和「體制紅利」的充分釋放還需
要一個過程。從統計數據看,國內生產成本連年大幅攀升是不爭的事實。現在,不僅一些發展中國家比我們更具有低成本優勢,連發達國家也在步步緊逼。

三個挑戰來自於傳統產業的收縮。進入產業加快升級新階段,是新常態的重要表現。在新舊產業交替過程中,容易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目前,多年來一直「高
歌猛進」的煤炭、鋼鐵、水泥等部分重化工行業或出現產能過剩,或出現價格下跌。房地產市場低迷,汽車銷量增速也在放緩。新興產業快速崛起,亮點很多,但由
於市場競爭環境不完善、領軍人才和技術支撐不足等因素制約,短期內還難以形成像傳統支柱產業那麼大的拉動力。
還有一個挑戰,就是受經濟減
速、增長動力轉換和傳統產業收縮等影響,過去一些隱性矛盾暴露出來。比如,就業。傳統產業往往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機器換人」熱潮興起,如何依靠擴大服
務業加以吸收,值得研究。如果將新常態放在更長的時間軸里觀察,就可以發現,我國經濟還面臨著讓老百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重大挑戰。
挑戰看似重重,新的發展潛力恰恰蘊含其中。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具有巨大韌性、巨大潛力和巨大迴旋餘地,保持持續健康發展有很多有利條件,一些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加快形成。只要措施得當,我們就能把潛力釋放出來,把各種可能的風險與挑戰化解掉。

㈡ 什麼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中國進入新常態有哪些挑戰和機遇

當前的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進入了可控、相對平衡的運行區間。在外需疲軟、內需回落、房地產調整及深層次結構變動的力量綜合作用下,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劇。然而,「新常態」並不是只有困難、挑戰和風險,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因此,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暴露了世界經濟面臨巨大的結構性問題,同時也宣告了鑲嵌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傳統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高投資帶來的高能耗與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帶來的社會經濟沖突以及過度管制帶來的創新不足已經成為中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足和民族復興的絆腳石。人民深深認識到,大改革和大調整是重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基石的唯一選擇。這種「大改革」與「大調整」共識的形成是「新常態」帶給中國經濟下一輪發展的最大禮物,在世界性結構改革的大浪潮中給予了中國良好的機遇期。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中國在GDP穩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時,其市場份額和消費規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國需求成為世界需求最為重要的決定因素,「大國經濟效應」開始全面顯現。一是在市場上出現全面的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生產效率的提升有效對沖著各種成本的上升,使中國在世界市場的份額並沒有下降;二是消費開始上台階,中國消費規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長,中國開始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市場」。三是中國的「世界工廠」開始與中國的「世界市場」相對接,在內外貿一體化的作用下使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抵抗世界經濟波動的能力大幅度上揚。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雖然到2014年年底,中國各類產業結構的指標已經標志著中國經濟開始向後工業化階段轉化,工業化紅利開始衰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國經濟縱深的厚度和寬度,即「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區」雖然開始全面轉向服務業驅動,但廣大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工業化依然處於高速發展的中期階段。這不僅為東部產業升級提供有效的騰挪空間,也為中西部加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因此,中國產業的梯度大轉移不僅大大延緩了中國工業化紅利消退的速度,同時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增長極使中國空間布局更加科學。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和老齡社會的逼近意味著中國傳統的人口紅利開始消退。但必須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難」和「用工貴」問題主要凸顯在農民工領域。中國的就業格局是「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相並存。每年700多萬大學生畢業壓力已經使大學生就業起薪與農民工平均工資開始拉平。而這恰恰是中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這說明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經為中國產業升級准備了大量高素質、低成本的產業後備大軍。以大學生和人力資源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紅利開始替代以農民工和低端勞動力為核心的傳統人口紅利。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仔細梳理中國技術創新發展的各類指標,我們會發現,在粗放式發展模式走到盡頭的同時,中國創新發展模式已經嶄露頭角:一是專利申請大幅度提升,於2013年達到257.7萬,增速為15.9%,佔世界總數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經費支出突破低水平閥值,於2014年達到GDP的2.09%,增速達12.4%,進入高速度、中等強度階段;三是技術市場活躍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術市場交易額達到7469億元,增速達到16%;四是高技術產品出口大幅增長,總額達到660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0%;五是國外發表的科技論文在2013年已接近30萬篇,邁入世界科技論文大國的行列;六是中國擁有世界最龐大的科學技術研究人員。上述這些參數說明,只要進一步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和鼓勵各類創新創業活動,中國技術創新紅利必將逐步實現。「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創新」轉型,從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向知識密集產業過渡。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在市場、技術、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全面升級的勢頭: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時,消費開始出現大幅度升級,開始從過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為主體的工業化消費轉向以高端製成品和服務消費為主的後工業化消費;二是產業在需求拉動下,開始大幅度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升級版經濟的雛形開始顯現。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中國經濟實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給予中國前所未有的進行大開放和全球布局的機遇。一是中國開始從「商品輸出時代」轉向更為高級的「資本輸出時代」,海外並購突飛猛進,其平均增速超過30%,對外投資總量2014年已突破1000億美元;二是以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構建全面強化中國開放的板塊效應;三是以「一帶一路」為核心展開中國空間戰略與開放戰略全面對接,並通過互聯互通打造中國新的國際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磚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國際金融機構的構建,打破歐美一統國際金融的格局。這些拓展有效擴張了中國資源配置的空間以及盈利模式,必將把中國發展帶入新階段。

㈢ 新經濟理論是怎樣解釋"財政懸崖

財政懸崖,即指財政狀況走到了盡頭。例如:經濟學家在評論美國的「財政懸崖」時,就有這四項內容:小布希總統減稅計劃即將到期,2%個人所得稅「假期」即將結束,發放已延長的失業救濟金時間即將截止,以及如果國會未達成「超級委員會定下的赤字削減目標,根據預算控製法,美國將在2013年啟動自動削減赤字機制—即在十年內削減國防等安全開支和國內其他項目開支共約1.2萬億美元。

㈣ "新經濟"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哪個刊物

「新經濟」一詞最初出現在1996年美國著名刊物《商業周刊》發表的一篇文章上.
該文分析了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發展的軌跡,發現了與七八十年代經濟不同的特點,提出美國出現了新經濟的觀點.

㈤ 中國的下個經濟增長點在哪裡

中國的經濟不缺增長點,但在先今比較嚴峻的形勢下,我國將重點通過創新引領產業結構升級,並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培育新增長點。

一是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產業有序轉移,引導產業集聚發展,避免產業在空間上的簡單平移;
二是以增強核心競爭力為重點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以工業機器人、軌道交通裝備、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汽車、現代農業機械、高端醫療器械和葯品等領域為重點,培育製造業競爭新優勢;
三是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支持雲計算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工業設計、融資租賃等生產性服務業。

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思維,打造發展空間新格局,中國經濟還將呈現更多新增長點。明年我國將培育壯大「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新的經濟增長極和支撐帶,整合建立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推進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沿線地區互聯互通、協調發展。

㈥ 勃列日涅夫新經濟體制新在哪裡

新經濟體制新在減少中央的指令性計劃指標,改革管理體制、改進管理方法和擴大企業自主權,強調利潤對企業領導和工人的物質刺激作用。
其實質是在計劃經濟的框架內,有限地利用市場機制;以行政手段為主輔之以經濟手段管理經濟。
這個改革在當時曾一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促進了蘇聯經濟的發展,使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都達到了鼎盛期。 勃列日涅夫時期的經濟改革對蘇聯長期以來實行的高度集中的計劃命令式的經濟管理體制沒有根本的觸動,沒有解決蘇聯經濟如何持續增長這一實質性問題,到 70年代後半期,蘇聯的經濟增長速度慢了下來,蘇聯的經濟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㈦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新機遇

當前的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進入了可控、相對平衡的運行區間。在外需疲軟、內需回落、房地產調整及深層次結構變動的力量綜合作用下,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劇。然而,「新常態」並不是只有困難、挑戰和風險,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因此,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暴露了世界經濟面臨巨大的結構性問題,同時也宣告了鑲嵌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傳統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高投資帶來的高能耗與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帶來的社會經濟沖突以及過度管制帶來的創新不足已經成為中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足和民族復興的絆腳石。人民深深認識到,大改革和大調整是重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基石的唯一選擇。這種「大改革」與「大調整」共識的形成是「新常態」帶給中國經濟下一輪發展的最大禮物,在世界性結構改革的大浪潮中給予了中國良好的機遇期。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中國在GDP穩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時,其市場份額和消費規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國需求成為世界需求最為重要的決定因素,「大國經濟效應」開始全面顯現。一是在市場上出現全面的規模效應和范圍效應,生產效率的提升有效對沖著各種成本的上升,使中國在世界市場的份額並沒有下降;二是消費開始上台階,中國消費規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長,中國開始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市場」。三是中國的「世界工廠」開始與中國的「世界市場」相對接,在內外貿一體化的作用下使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抵抗世界經濟波動的能力大幅度上揚。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雖然到2014年年底,中國各類產業結構的指標已經標志著中國經濟開始向後工業化階段轉化,工業化紅利開始衰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國經濟縱深的厚度和寬度,即「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區」雖然開始全面轉向服務業驅動,但廣大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工業化依然處於高速發展的中期階段。這不僅為東部產業升級提供有效的騰挪空間,也為中西部加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因此,中國產業的梯度大轉移不僅大大延緩了中國工業化紅利消退的速度,同時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增長極使中國空間布局更加科學。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和老齡社會的逼近意味著中國傳統的人口紅利開始消退。但必須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難」和「用工貴」問題主要凸顯在農民工領域。中國的就業格局是「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相並存。每年700多萬大學生畢業壓力已經使大學生就業起薪與農民工平均工資開始拉平。而這恰恰是中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這說明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經為中國產業升級准備了大量高素質、低成本的產業後備大軍。以大學生和人力資源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紅利開始替代以農民工和低端勞動力為核心的傳統人口紅利。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仔細梳理中國技術創新發展的各類指標,我們會發現,在粗放式發展模式走到盡頭的同時,中國創新發展模式已經嶄露頭角:一是專利申請大幅度提升,於2013年達到257.7萬,增速為15.9%,佔世界總數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經費支出突破低水平閥值,於2014年達到GDP的2.09%,增速達12.4%,進入高速度、中等強度階段;三是技術市場活躍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術市場交易額達到7469億元,增速達到16%;四是高技術產品出口大幅增長,總額達到660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0%;五是國外發表的科技論文在2013年已接近30萬篇,邁入世界科技論文大國的行列;六是中國擁有世界最龐大的科學技術研究人員。上述這些參數說明,只要進一步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和鼓勵各類創新創業活動,中國技術創新紅利必將逐步實現。「中國製造」開始向「中國創新」轉型,從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向知識密集產業過渡。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在市場、技術、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全面升級的勢頭: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時,消費開始出現大幅度升級,開始從過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為主體的工業化消費轉向以高端製成品和服務消費為主的後工業化消費;二是產業在需求拉動下,開始大幅度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升級版經濟的雛形開始顯現。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中國經濟實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給予中國前所未有的進行大開放和全球布局的機遇。一是中國開始從「商品輸出時代」轉向更為高級的「資本輸出時代」,海外並購突飛猛進,其平均增速超過30%,對外投資總量2014年已突破1000億美元;二是以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構建全面強化中國開放的板塊效應;三是以「一帶一路」為核心展開中國空間戰略與開放戰略全面對接,並通過互聯互通打造中國新的國際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磚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國際金融機構的構建,打破歐美一統國際金融的格局。這些拓展有效擴張了中國資源配置的空間以及盈利模式,必將把中國發展帶入新階段。

當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機遇,將各種戰略機遇轉化為真正的增長和發展,這不僅需要我們有效解決「新常態」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同時還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構建出適合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

㈧ 新經濟的浪潮已卷席全球,世界各國都在尋求新的發展機遇,那麼傳統工農業應如何生存下去

第一,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世界格局多極化是國際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各種力量此消彼長,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的趨勢越來越清晰。一個超級大國和多種力量並存,是多極化格局最終形成前的較長過渡時期內世界力量對比的基本態勢。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多極化格局使世界各種力量逐漸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約與制衡的關系,有利於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有利於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實現各國人民對和平、穩定、繁榮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於廣大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發展自己。 但也要看到,世界多極化的最終形成將經歷一個漫長、曲折、復雜的演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成為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國際斗爭的焦點。合作中的競爭和競爭中的合作成為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特徵。 在世界格局多極化與單邊主義的斗爭中,軍事力量仍然是關鍵因素。世界上的大國強國,都把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作為搶佔新的國際格局制高點的突破口,強化軍事力量在維護和擴展國家利益中的職能和作用,謀求在世界格局多極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爭奪21世紀國際社會中的戰略主動權。 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經濟技術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強大的經濟技術力量是能否成為世界一極的根本條件。因此,各國都把發展經濟擺在優先地位。世界格局多極化能否成為現實,歸根到底,取決於世界各大力量中心的經濟能否迅速發展,取決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能否實現騰飛。 第二,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 世界格局演變的一個重要背景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世界多極化趨勢相互關聯,相互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加快了由集團化、區域化朝著全球化發展的趨勢。 經濟全球化使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組合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促進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是資本的跨國流動。新科技革命是當代經濟全球化浪潮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推動力。 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各國和全球共同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西方發達國家力圖主導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因此,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各國應本著責任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加強國際合作,共同維護國際經濟穩定發展。國際社會還應共同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我們需要的是世界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

㈨ 中國經濟年度增速拐點在哪裡

最新出爐的中國經濟三季報,讓人感受到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正持續發展: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8%,連續9個季度運行在6.7%至6.9%的區間。與此同時,茁壯成長的新動能正助推中國經濟在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邁向中高端水平。

新動能加快成長

年度增速「拐點」已現

作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經濟學家張立群今年深入全國各地的企業進行調研。他發現,很多企業在生產轉好之後都在考慮或者已經開始進行生產線的改造和技術更新。

「現在市場競爭激烈,企業對技術改造和升級的內在意願非常強烈。」張立群告訴上證報記者。

新舊動能的轉換有利於經濟平穩增長,而經濟增長的持續向好也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有利條件。

中國經濟正處於中高速增長的通道。數據顯示,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8%,連續9個季度運行在6.7%至6.9%的區間。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經濟增速達到6.9%。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全年經濟增長達到6.7%以上已成定局,表明中國經濟將改變2010年以來連續放緩的態勢,首次出現年度同比加速。

邢志宏也表示,從前三季度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支撐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有利因素在不斷積累增多,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還將持續發展,全年有望更好實現預期發展目標。

中國經濟會越來越好。

閱讀全文

與新經濟的盡頭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vivos9怎麼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200
獲得什麼會幸福 瀏覽:262
鄭州健康體檢去哪裡 瀏覽:894
談婚姻費用多少錢 瀏覽:762
處在後疫情時代對幸福有什麼感覺 瀏覽:22
愛情在發酵下一句是什麼 瀏覽:251
達州發生了哪些紅色故事 瀏覽:388
教師的事業編制一般怎麼查 瀏覽:377
出省後健康碼如何出示 瀏覽:533
哪些城市單身美女多 瀏覽:231
中核地礦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219
中國投資多少錢給體育事業 瀏覽:1002
事業單位中人過渡退休金怎麼算 瀏覽:83
三國美女有多少人 瀏覽:659
如何健康增胖增高 瀏覽:938
幸福樹的枝條發軟怎麼辦 瀏覽:499
幸福男科在哪裡 瀏覽:963
朱自清的哪些故事打動你 瀏覽:387
遇到愛情危機怎麼辦 瀏覽:732
康德的幸福概念是什麼簡述 瀏覽: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