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學基礎 影響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需求量是指消費者一定時間內,在各種價格水平下,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影響需求的因素1、商品價格,隨著商品價格的升高,需求量會下降.2、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消費者收入越多,對某一商品的需求量越大.3、相關商品的價格.4、消費者偏好.5、對商品的價格預期,預期下期價格升高,則現期需求量會增加.(這都是正常物品啊,劣等品和積分商品變化情況會有差別).需求規律即商品需求量與商品價格之間反向變動的規律,即商品價格升高,需求量下降,商品價格下降,需求量升高.例子有很多,比如說汽車房子什麼的,價格下降,買的人會變多,需求量升高.
2. 電大本科政府經濟學案例分析,要求一千字以上。
《政府經濟學》案例分析
第1章 政府與市場
案例:
在2002年的最後一個周日,中國為電力行業的壟斷畫上了句號。擁有佔全國46%發電資產和90%輸電資產的原國家電力公司被拆分重組為11家獨立的公司,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時宣布正式成立。
從1987年持續至今的中國民航業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進展。隨著6大民航集團10月11日的成立,中國民航總局與下屬的民航企業徹底脫鉤。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公司為基礎組建的三大航空運輸集團,其資產總和將占據中國民航總資產的80%。
問題:政府對市場失靈的糾正。
分析:市場失靈的主要表現:
(1)競爭失效
(2)外部性
(3)市場不完全
(4)公共產品
(5)信息不對稱
為彌補市場失靈需要政府介入,政府介入的手段和領域為:
(1)對效率的介入
① 財政支出 ② 財政補貼 ③ 政府采購 ④ 限制壟斷
(2)對收入再分配的介入
① 稅收和轉移支付
② 公共事業投資
③ 特別征稅
(3)對經濟穩定的介入
① 財政制度內在的自動穩定器
② 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③ 金融政策
④ 緊急行政措施
⑤ 道義上的勸告
本案例中,政府通過限制壟斷,恢復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可操作的競爭。
第2章 促進競爭
案例1:
1998年5月18日,美國司法部和20個州向最高法院遞交訴狀,控告微軟公司利用其「視窗」操作系統來迫使消費者使用它的其它軟體產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網路探索者」Internet瀏覽器。1999年,該案做出了一審判決,在長達270頁的判決中,法官傑克遜列舉了微軟一系列反競爭,保護壟斷勢力的行為。微軟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勢力范圍,使其超越軟體行業,而進入日趨有利可圖的電子商務和網路連接行業,他們已經投資數以百億計的資金在通訊和科技公司中(如AT&T)。由於微軟的「視窗」操作系統具有壟斷狀態,把Internet瀏覽軟體「網路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與「視窗」捆綁在一起也就相當於壟斷了消費者和與電子商務有關的廠商上網的交通通道。
問題:
1、結合該案例分析壟斷和反壟斷對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2、美國的反壟斷法對我國市場經濟建設有何借鑒意義?
分析:壟斷市場會帶來效率損失,影響市場作用的正常發揮,主要體現在:壟斷使產量減少,價格增加;壟斷造成社會無謂損失;壟斷造成企業不思進取。
有必要通過反壟斷措施糾正這種市場失靈,使價格降低,增加消費者和社會的福利水平。
1890年,美國通過了美國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謝爾曼法。1914年,美國又制定了克萊頓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這三個法案基本形成了美國的反壟斷法律體系。
美國反托拉斯法所規范的反競爭行為包括:聯合限制競爭行為、濫用經濟優勢的行為、價格歧視行為、壟斷與企業兼並行為、其他反競爭行為(股份保有、董事兼任、瓶頸壟斷、商業賄賂)、損害消費者的行為(欺騙性定價、欺騙性廣告宣傳、虛假不實的標簽)。
美國反托拉斯法的特點是以限製造成壟斷的不公平競爭行為為主,而不反對現有的壟斷企業。所以,一個行業中壟斷企業的存在本身並不違法,只有壟斷企業應用其壟斷力量不公平地競爭時才算違法。這使得美國的反托拉斯法具有很強的「行為法」特點,即一切以企業行為是否違背公平競爭為判斷依據。
案例2:
中國電信改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國聯通公司的成立。當時聯通的總資產雖然只有中國電信的1/260。但此舉使郵電部獨家壟斷國內電信市場的局面開始改變。1999年2月,信息產業部決定把中國電信的尋呼、衛星和移動業務剝離出去。原中國電信被拆分成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衛星通信三個公司,尋呼業務並入聯通公司。2001年12月,國務院批准了新的電信體制改革方案,對現有的電信企業進行重組。中國電信現有資產劃分為南北兩個部分。華北地區、東北地區和河南、山東共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電信公司歸中國電信北方部分;其餘歸中國電信南方部分。
問題:1. 壟斷和市場失靈。2. 政府對壟斷的態度和措施。
分析:
1. 壟斷市場的效率損失。
(1)壟斷使產量減少,價格增加;
(2)壟斷造成社會無謂損失;
(3)壟斷造成企業不思進取。
壟斷市場的非效率導致市場機制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是導致市場失靈的情況之一。
2. 現今世界各發達國家限制壟斷、促進競爭的政策措施,基本上是根據上述標准把促進「可操作競爭」作為政策目標。
在各主要發達國家,基本上都制定了有關禁止壟斷、維持公正交易的法律。具體措施主要是通過限制壟斷的立法,由行政機構加以監督,由司法機關加以執行。各國政府的反壟斷政策就是以這些法律為依據展開的。
我國的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應在學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國情。
第4章 抑制外部性
案例1:
在小鎮上,該鎮的人從事的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種是養羊。鎮上的許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羊群,並出實用以做衣服的羊毛來養家。大部分時間羊在鎮周圍土地的草場上吃草,這塊地被稱為鎮共有地。沒有一個家庭擁有土地。相反,鎮里的居民集體擁有這塊土地,所有的居民被允許在這塊地的草場上放羊。集體所有權很好地發揮作用,因為土地很大。只要每個人都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有良好草場的土地,鎮共有地就不是一種競爭性物品,而且,允許居民在草場上免費放羊也沒有引起問題。 時光流逝,鎮上的人口在增加,鎮共有地草場上的羊也在增加。由於羊的數量日益增加而土地是固定的,土地開始失去自我養護的能力。最後,土地變得寸草不生。由於共有地上沒有草,養羊不可能了,而且,該鎮曾經繁榮的羊毛業也消失了。許多家庭失去了生活的來源。
問題:什麼原因引起這種悲劇?
分析:實際上,共有地悲劇的產生是因為外部性。當一個家庭的羊群在共有地上吃草時,它降低了其他家庭可以得到的土地質量。由於人們在決定自己有多少學時並不考慮這種負外部性,結果羊的數量過多。
如果預見到了這種悲劇,鎮里可以用各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它可以控制每個家庭羊群的數量,通過對羊征稅把外部性內在化,或者拍賣有限量的牧羊許可證。這就是說,中世紀小鎮可以用現代社會解決污染問題的方法來解決放牧過度的問題。
但是,土地的這個例子還有一種較簡單的解決方法。該鎮可以把土地分給各個家庭。每個家庭都可以把自己的一塊地用柵欄圈起來,並使之免於過分放牧。用這種方法,土地就成為私人物品而不是共有資源。在17世紀英國圈地運動時期實際就出現了這種結果。
共有地悲劇是一個有一般性結論的故事:當一個人用共有資源時,他減少了其他人對這種資源的享用。由於這種負外部性,共有資源往往被過度使用。政府可以通過管制或稅收減少共有資源的使用來解決這個問題。此外,政府有時也可以把共有資源變為私人物品。數千年前人們就知道這個結論。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土多德就指出了共有資源的問題:「許多人共有的東西總是被關心最少的,因為所有人對自己東西的關心都大於與其他人共同擁有的東西。」
案例2:
一個養蜂人住在一個果園旁邊,果園主人由於蜜蜂而受益,因為每箱蜜蜂大約能為一英畝果樹授粉,然而果園主人並不為這一服務支付任何費用,因為蜜蜂並不需要做任何事就會到果園來,蜜蜂不足以使果園都授到粉,因此果園主人必須以每畝果樹10元的成本,用人工來完成授粉。養蜂人的邊際成本MC=10+2Q,Q為蜂箱數目,每箱產生20元的蜂蜜。
問題:(1)養蜂人會持有多少箱蜜蜂?(2)經濟上有效率的蜂箱數目。(3)什麼樣的改變可以導致更有效率的運作?
答案:(1)MC=MR,對養蜂人來說即10+2Q=20,Q=5。(2)MC=MR,對整體來說即10+2Q=10+20,Q=10。(3)方法一:果園主人向養蜂人支付一定的費用,要求養蜂人多養蜜蜂;方法二:果園主人兼並養蜂人自己養蜜蜂。
案例3:
我國是燃煤大國,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總量近70%,隨之而來的燃煤二氧化硫大氣污染也相對較為嚴重。二氧化硫排放又引發了酸雨,對居民健康和生態系統都造成了重大影響。據測算,每年我國由酸雨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1100億元人民幣,為此,中國政府一直在尋求有效的防止辦法,在部分省市試行排污權交易。2002年9月30日,江蘇省環保廳與省經貿委正式公布了國內出台的第一部排污權交易辦法,2003年1月中旬,江蘇完成了首筆一滴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位於江蘇省太倉市的太倉港環保發電機公司以340萬元的價格,向南京市下關發電廠購買為期兩年的二氧化硫排污權。
問題:1.什麼是外部性 2.外部性的糾正措施有哪些?
分析:外部性的定義:某些經濟主體的行為,影響了其他經濟主體,卻沒有為之承擔應有的成本費用或沒有獲得應有補償的現象。用最簡單的話來定義外部性是指某個人的行為對他人福利造成的影響。
矯正外部性的措施可分為:
(1)政府進行行政管制
①禁止某些行為來解決外部性問題。如禁止將有毒的化學物質倒入供水區。
②規定採用新技術
③規定排放標准
(2)經濟管制
①徵收庇古稅和進行補貼
庇古稅的定義:用於糾正負外部性影響的稅收。最早由庇古提出,主要對排污者進行征稅,又叫「排污收費」。
徵收庇古稅這種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對產生負外部性的企業或個人,課征相當於他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的稅收,這樣外部成本便成了當事企業或個人的內部成本,即實現了負外部性的內在化,從而迫使其決策時必須考慮該成本。
②排污產權交易
排污權交易指管制當局制定總排污量上限,按此上限發放排污許可,排污許可可以在市場上買賣。
案例4:
2002年3月22日,一場特殊的官司在浙江省長興縣人民法院開庭審理。長興縣泗安水庫的養魚戶把安徽省廣德縣的有機合成化工廠推上了法庭,要求賠償因水庫受污染而造成水產品死亡的損失。
2001年4月30日,長興縣泗安水庫2000畝左右的水體遭受化學污染,魚蝦青蟹大面積死亡。此前,1999年7月19日,泗安水庫也曾有3000畝水體遭受同樣類型污染。根據長興漁業部門調查,兩次污染給長興養殖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87萬元。
問題:1.外部性的含義 2.政府對外部性的糾正。3.產權界定和污染治理。
分析:
1. 外部性的定義:某些經濟主體的行為,影響了其他經濟主體,卻沒有為之承擔應有的成本費用或沒有獲得應有補償的現象。用最簡單的話來定義外部性是指某個人的行為對他人福利造成的影響。化工廠的生產排污具有生產的負外部性。
2. 政府對外部性的糾正:
(1)政府進行行政管制。
① 禁止某些行為來解決外部性問題。如禁止將有毒的化學物質倒入供水區。
② 規定採用新技術。
③ 規定排放標准。
1)排污標準是由管制部門制定並依法實施的每一污染源特定污染物排放的最高限度。
2)規定排污標准中存在的問題。
A、如何確定排污標准。
B、如何確定罰款。
(2)經濟管制。
① 徵收庇古稅和進行補貼。
庇古稅的定義:用於糾正負外部性影響的稅收。最早由庇古提出,主要對排污者進行征稅,又叫「排污收費」。
徵收庇古稅這種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對產生負外部性的企業或個人,課征相當於他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的稅收,這樣外部成本便成了當事企業或個人的內部成本,即實現了負外部性的內在化,從而迫使其決策時必須考慮該成本。
② 排污產權交易。
排污權交易指管制當局制定總排污量上限,按此上限發放排污許可,排污許可可以在市場上買賣。
3. 如果能夠清楚的界定產權,則可以通過科斯定理解決污染問題。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情況下,無論初始權利如何界定,通過當事人之間進行協商並達成一定的協議,可以很好地解決外部性問題,並有效地配置資源。
第5章 提供公共物品
案例1:
我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國家對接受義務教育者免受學費」。雖然經過長期努力,目前我國絕大部分的地方義務教育都作到了免收學費,但其他如書費、雜費、住宿費、補課費、校服費、報刊費、校舍維修基金等收費項目卻是名目繁多。
為此,我國一些地方已經開始陸續實施一些針對性的措施:
廣東省從2001年起,每年撥出3億元專項資金,用於免收農村困難家庭義務教育階段書雜費;北京市從2002年9月1日起,將有約60萬名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免交雜費。它意味著在北京109萬名接受義務教育的中小學生中將有半數以上的學生享受免費義務教育。
問題:1.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2.義務教育的外部性。
分析:
1. 公共產品因為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費的非競爭性,會帶來搭便車的行為,如果由市場提供會造成公共物品缺乏供應或供應不足。政府供應公共產品的必要性:公共物品的充分供應既是政府履行好其經濟職能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政府履行其經濟職能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要履行好其所應該履行的經濟職能,成為有效政府,就應該供應公共物品。政府具有更強的供應公共物品的能力。第一,政府作為公共權力機構,它具有市場力量所不具有的合法強制力;第二,政府是一種長期存在的公共權力機構,它能夠持續地向社會提供公共物品;第三,政府可以通過立法賦予政府供應公共物品的責任,並授予其籌資和分配資源的權力,從而可以使公共物品的供應具有穩定性;第四,政府是代表公共利益的公共權力機構,民主政府受到選民監督,因而能夠保持公正,從而適合提供公共物品。
2. 外部性的定義:某些經濟主體的行為,影響了其他經濟主體,卻沒有為之承擔應有的成本費用或沒有獲得應有補償的現象。用最簡單的話來定義外部性是指某個人的行為對他人福利造成的影響。義務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市場力量難以提供社會需求的數量。
案例2:
義烏和東陽同處金華江流域。東陽市在上游,水資源豐富,僅一個橫錦水庫,在滿足灌溉區農業灌溉及城市供水外,還有1.65億方水可供利用。然而,義烏市卻嚴重缺水,特別是發展現代化的商貿城,水城為第一個制約因素。
2001年2月,義烏和東陽簽訂了有償轉讓橫錦水庫部分用水權的協議。根據協議規定,義烏市一次性出資2億元,購買東陽橫錦水庫每年4999.9萬立方米水的使用權。轉讓用水權後,水庫原所有權不變,水庫運行、工程維護仍由東陽負責。除一次性出資外,義烏市每年按實際供水量以每立方米0.1元的價格支付總和管理費(包括水資源費)。這個協議打破了水資源使用權完全由國家壟斷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水權制度改革的先例。
問題:1.公共產品與共有資源 2.政府對公共資源的管理 3.科斯定理怎樣發生作用的?
分析:
1.一種產品或勞務同時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費的非競爭性,但在技術上能夠排他,排他的成本很高,則該種產品或勞務應屬純公共產品;如果一種產品或勞務同
時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但在消費上具有競爭性,則該種產品或勞務屬於公共資源。
2.政府可以通過界定產權,劃歸國有,收費、征稅,合理規劃,限制使用量等方式,使公共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3.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情況下,無論初始權利如何界定,通過當事人之間進行協商並達成一定的協議,可以很好地解決外部性問題,並有效地配置資源。當交
易成本很小,當事人數量不多時,可以通過此方法有效解決問題。
案例3:
設想鄉下地方有一個只有兩戶人家的小居民點,由於道路情況不好,與外界的交通比較困難。如果修一條路,則能解決這些不便。假設修路的成本為4,每家得到的好處為3。如果兩家聯合修路,每家分攤成本2,各得好處3,兩家的純「贏利」都是1;如果一家修路,另一家坐享其成,修路的一家要支付全部成本4,獲得好處3,凈「贏利」為-1;如果兩家都不修,結果兩家的贏利都為0。
問題:對其進行博弈分析。
分析: 修路博弈戰略式: 李四
修 不修
1,1
-1,3
3,-1
0,0
張 修
三 不修
這個博棄中,修路是張三的嚴格劣勢策略,我們把它消去,修路也是李四的嚴格劣勢策略,所以也把它消去。這樣運用嚴格劣勢策略消去法,我們就得到黑體字所示的這個博弈的嚴格優勢策略均衡:兩家都不動手,大家都得零。
第6章 調控宏觀經濟
案例:
2002年4月16日,財政部長項懷成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在特定的國內環境下採取的積極政策,4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後要繼續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情況的變化,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會逐漸淡出。
問題:1.財政政策的含義及作用機制。 2.擴張性財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及作用。
分析:
1.所謂財政政策是運用政府支出和稅收的變動來影響總需求和總供給以平抑經濟波動的干預措施。財政政策主要包括發揮內在穩定器作用的財政政策和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自動財政穩定器,簡稱自動穩定器,是指不需要政府的干預和抑制,自動而即時地朝正確的方向變化,藉以對總需求產生一種穩定作用的因素,也稱內在穩定器。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又叫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它是指一個國家為了穩定物價,抑制經濟周期的波動,實現充分就業,進而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高效均衡,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變動財政支出和增減稅收的行動。包括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財政政策。
2.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包括減稅和增加政府支出。通過減稅使企業擴大生產,人民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來進行消費;政府支出的增加包括兩部分,政府購買性支出的增加能夠刺激生產,轉移支付的增加能刺激有效需求,從而起到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
第7章 促進公平分配
案例:
經濟發達國家特別是歐盟國家,為解決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開征了環保稅。進入80年代後,環保稅受到各發達國家的高度重視,經歷了一個從零散的、個別的環保稅種開征,到逐漸形成環保稅收體系的過程。包括對廢氣排放課征污染稅,對廢水排放課征污染稅,對垃圾排放課征污染稅,對噪音課征的污染稅。對農業污染物課征的污染稅等。
另外,對援用稅制的調整主要包括:一是取消了原有稅制中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不利於可持續發展的規定;二是在原有稅種中採取新的有利於環保的稅收措施。從調整的稅種看,比較突出的是消費稅、所得稅和機動車稅。
問題:1.稅收的替代效應 2.稅收與外部性。
分析:
1. (1)稅收對消費者的替代效應
政府的課稅造成消費者減少對課稅商品和重稅商品的購買量,增加無稅商品和輕稅商品的購買量,因此,發生了稅收對消費者選擇的替代效應。
(2)由於政府征稅,會造成生產者減少課稅商品和重稅商品的生產量,增加無稅商品和輕稅商品的生產量,這就產生了稅收對生產者選擇的替代效應。
(3)稅收對總收益率的影響,首先是由於納稅的緣故總收益率下降了。如果其影響降低了投資對納稅人的吸引力,造成納稅人以消費替代投資,即發生了稅收對投資的替代效應。
2. 外部性的定義:某些經濟主體的行為,影響了其他經濟主體,卻沒有為之承擔應有的成本費用或沒有獲得應有補償的現象。用最簡單的話來定義外部性是指某個人的行為對他人福利造成的影響。在解決外部性時,稅收可以通過替代效應,引導生產者和消費者將這種外部性內部化,減少外部性的生產。
第9章 政府失敗
案例:修路問題。
假設在一個由100個農場主組成的國家中,要投票表決一項由政府負責實施的修路計劃。關於修路計劃有許多提案,但每一項提案只能使一部分農場主受益。
問題:分析採用簡單多數投票方式帶來的結果。
分析:如果採用簡單多數規則,那麼被採納的提案至少必須能使51個農場主受益。如果現在這100個農場主中,有51個依據他們的共同利益都能從某一項修路提案中獲益,而組成一個利益集團,那麼,由於提案通過後,實際修路的費用是所有100個農場主分攤的,得益的51個農場主只分擔了其中的51%(假定平均分攤成本),他們組成的利益集團將選擇一項修路提案,它的支出額超過51個農場主承擔所有成本時那項提案的支出額。事實上,當一項修路提案完全由這51個農場主協商實施時,他們可能同意一項價值為100萬元的修路計劃。但現在是由100個農場主來承擔的,這51個農場主的合作足以使任何一項提案在簡單多數制下獲得通過,於是,如果他們仍願意支付100萬元來修路,此時,他們將支持一項價值高達100+(51%),即約196萬元的計劃,原因是他們只需負擔51%而不是全部。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支出凈增加 96萬元。由此可見,簡單多數規則的使用和利益集團的存在容易使政府支出超過必要限度。
3. 經濟增長的因素有那些
經濟增長的因素有:
一、投資量。一般情況下,投資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二、勞動量。在勞動者同生產資料數量、結構相適應的條件下,勞動者數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三、生產率。生產率是指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產率也對經濟增長直接作出貢獻。
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階段,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階段,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或階段,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經濟增長的度量:
度量經濟增長速度快慢的指標是經濟增長率。度量經濟增長除了測算增長總量和總量增長率之外,還應計算人均佔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拉動國民經濟增長有三大要素,分別是投資、出口和消費。
經濟增長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統計數據。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總量對比往年的GDP總量,而得出經濟增長的百分比。如果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負數,即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往年減少,就叫做經濟衰退。
4. 電大政府經濟學作業什麼是政府經濟如何理解政府經濟
案例四: 中國的收入分配狀況及政策
一、改革開放以來的收入分配狀況
(-)改革的第一階段一一一一農村分配製度改革的突破(1978-1984年)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從農村開始並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在此期間,實施了兩項重大改革措施,一項是以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產權改革,另一項是市場化改革,其中包括了農副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提高和放鬆管制。這兩項改革舉措極大地刺激了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與此同時農戶人均收入迅速增加。從各個改革階段經濟增長與收入均等之間的替代系數來看,這一時期是最低的,總體說來居民人均收入增長一個百分點所引起的基尼系數僅上升了0.084個百分點。由於這個時期的經濟增長是在擺脫傳統經濟體制後產生的一次全面的突破性的增長過程,加上兩項舉措為農村居民創造了較為平等的、無歧視的致富機會,絕大多數農戶從快速農業經濟增長中受益,因而伴隨著農村內部收入差距擴大的同時並沒有出現窮者更窮的現象。
由於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長幅度超過了城鎮居民,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出現了逐漸縮小的趨勢。城鎮居民的人均生活費收入與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之比由1978年的2.37下降到1983年1.70的最低點。需要特別指出,這一時期城鄉之間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的幅度之大和持續時間之長是建國以來所罕見的,也正是由於城鄉之間收入差距的大幅度下降,這一時期全國的收入差距也出現了縮小的趨勢。
(二)改革的第二階段——以城市為重點推進全面改革(1984—1992年)
1984—1988年:直接影響城鎮居民收入差距變動的改革舉措有兩項:一項企業承包制的推廣,它不僅拉開了企業內部職工之間的工資和收入差距,也拉開了企業之間和部門之間的工資和收入差距。另一項改革舉措是允許和鼓勵非公經濟的發展。這一舉措的直接效應也是雙重的,它一方面導致了非國有部門內的收入差異明顯化,出現了一些高收入職業群,另一方面也拉開了國有和非國部門之間的收入差距。這一時期城鎮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上升幅度是整個改革期中最大的,年均上升了l。8個百分點。
在農村地區,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農業生產所產生的激勵效應的不斷遞減,國家對農產品收購價格的上調幅度又有限,致使這一時期農戶人均實際純收入的年均增長率僅為l。9%。並且這一增長主要是靠非農業生產收入的支撐,因為這一時期農戶從農業生產中獲得的人均實際純收入出現了下降,年增長率為-0.08%。不難想像,如果農戶的收入增長主要源自於農村中的非農業收入的增長,那麼非農收入增長的均衡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戶之間收入差距的變動幅度。這一時期的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出現了逐年上升的勢頭。到1988年,城鄉收入比率上升到7205,相當於1981年的水平。由於城鎮、農村內部收入差距和城鄉之間收入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擴大,因而也就必然引起全國收入差距的擴大。
(三)改革的第三階段——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對應的分配製度
中國自1993年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後,經濟改革和經濟增長又重新步入了快車道。在此期間,城鎮經濟中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非國有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在工業產值、固定資產投資、勞動就業、商品零售額等方面,非國有經濟的年增長率都大大超過了國有經濟。與多種所有制並存的經濟結構相對應,在分配領域也存在著多種不同的分配形式。而非國營經濟的收入分配製度的靈活性以及非國營經濟之間本身差異的客觀存在,使得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的結果呈現高低不同的階梯狀分布,進而導致居民間收入差距隨經濟增長而逐年拉大。
如果具體到個人,則差異更大。1993年10月11日上海《文匯報》稱:國家工商局通過調查,中國私營企業中百萬富翁已有近500名。1994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全國私營企業調查後認為,全國百萬富翁有五千戶。1994年,美國的《福市斯》雜志有名有姓地統計出中國大陸資產超過一個億的有17人。1995年11月 20日《人民日報》報道:「中國擁有 100萬元以上資產的人已超過 100萬人。」同年《中華工商時報》的文章說:「實際上這個數字乘以三還保守。」以1995年末全國城鄉居民存款總額三萬億元計算,僅佔全國1%。的這部分人卻佔有全國居民存款的1/3。1999年中國個人擁有資產100萬元以上的已超過500萬人,擁有500萬元資產的也已達到及100萬人左右。這一階段也是資本市場逐步形成時期,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異常活躍,外資大規模湧入,與此相伴而生的是一批參與這類經濟活動的高收入者。1999年,中國滬深股市中,個人大戶擁有股票市值超千萬元者近500人,其中超億元者也有7人。
這一時期,國有企業的虧損面在逐年擴大,但是政府對其虧損補貼卻在逐年減少。如果以不變價格計算,虧損補貼減少的幅度會更大。部分國有企業的虧損、停產和破產的最直接結果是企業職工工資的減少、職工下崗和失業。城鎮中的低收入階層隨之擴大。
1994年開始的機關事業單位的工資改革進一步拉開了不同年齡組之間和不同職務之間的工資差異。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導致了這一時期城鎮內部的收入差距的擴大速度明顯加快,尤其是1993年和1994年,其基尼系數分別比上一年上升了2個和3個百分點。然而,由於城鎮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也有了較快的增長,這一時期收入增長對收入差距的替代系數並不是很高。
城鎮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流入城鎮尋求就業機會。這不僅減輕了農村中剩餘勞動力的壓力,也增加了農村人均收入水平。此外,1994年政府又一次較大幅度地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也刺激了農業生產的增長和農戶收入的增加。但是一些收入不均等指數卻表明這一時期農村內部收入差距仍在繼續擴大。
至於城鄉人均收入的差別自1984年以來基本處於擴大狀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五上升到1997年的2.47:l。
據測算,1996年,中國10%的最高收入者與10%的最低收入者之間的收入差距,為4倍以上。
1997年中國最貧困的兩成家庭佔有全部收入的4.7%,而最富有的兩成家庭佔有全部收入的50.24%。
5. 經濟學中,影響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需求的因素
(一)消費者的收入。一般來說,在其它條件不變的的情況下,消費者的收入越高,對商品的需求越多。但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需求結構會發生變化,即隨著收入的提高,對有些商品的需求會增加,而對有些商品的需求會減少。經濟學把需求數量的變動與消費者收入同方向變化的物品稱為正常品,把需求數量的變動與消費者收入反方向變化的物品稱為劣等品。
(二)消費者的偏好。當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強時,對該商品的需求數量就會增加。相反,當偏好程度減弱時,需求數量就會減少。人們的偏好一般與所處的社會環境及當時當地的社會風俗習慣等因素有關。
(三)相關商品的價格。當一種商品本身的價格不變,而和它相關的其它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化時,這種商品的需求數量也會發生變化。如果其他商品和被考察的商品是替代品,如牛肉和豬肉、蘋果和梨子等。由於它們在消費中可以相互替代以滿足消費者的某種慾望,故一種商品的需求與它的替代品價格成同方向變化,即替代品價格的提高將引起該商品需求的增加,替代品價格的降低將引起該商品需求的減少。如果其它商品和被考察的商品是互補品,如汽車與汽油、影碟與影碟機等,由於它們必須相互結合才能滿足消費者的某種慾望,故一種商品的需求與它的互補品的價格成反方向變化,即互補品價格的提高將引起該商品需求的降低,互補品價格的下降將引起該商品需求的增加。
(四)消費者對商品價格的預期。當消費者預期某種商品的價格在將來某一時期會上升時,就會增加目前的需求,當消費者預期某商品的價格在將來某一時期會下降時,就會減少對該商品的現期需求。
(五)商品自身的價格。對於正常商品,價格越高則需求量越小;價格越低則需求量越大。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