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經濟復甦的多重因素有哪些
世界經濟復甦的多重因素有:
1、新冠病毒疫情
短期內疫情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難以消除。今年以來,部分國家疫情反復,雖尚未明顯改變世界經濟復甦勢頭,但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揮之不去,變異病毒快速傳播對經濟修復前景正在構成越來越大的風險。
近日,因擔憂變異病毒全球肆虐可能引發新一輪大范圍防控封鎖、進而拖累或延緩經濟復甦進程,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劇烈動盪,進入避險模式。疫情持續反復導致封鎖措施加強,可能影響全球供應鏈的恢復,延後服務業的復甦,使消費者行為變得更加謹慎,從而抑制經濟復甦趨勢。
2、各國經濟復甦分化加劇,使全球經濟復甦更趨復雜
在世界經濟整體加快復甦中,不同經濟體復甦程度非同步、不均衡,分化顯著,脆弱經濟反彈尚困擾許多國家。由於疫苗接種不均衡、政策支持力度和經濟修復能力等差異,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恢復態勢不同,前者明顯領先後者。
3、美聯儲貨幣政策調整漸行漸近,或加劇金融市場動盪
美聯儲縮減購債規模或加息,都會提振美元的利率和匯率,對國際資本流動帶來影響。鑒於本輪美歐日貨幣寬松力度前所未有,並已造成全球資產價格與實體經濟嚴重背離,資產泡沫化加劇,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將對其他國家帶來較大外溢效應。
一旦美聯儲開始縮減購債規模,意味著全球流動性態勢會發生變化,金融市場動盪難以避免,引起市場避險情緒波動、資產價格劇烈調整。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可能出現跨境資本外流,匯率貶值不可避免。
『貳』 影響世界經濟復甦的多重因素有
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快速變異及疫苗分配不均衡、各國經濟復甦分化加劇、全球通脹傳導上升、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預期升溫、金融領域風險有所抬升、全球高債務問題凸顯、地緣政經博弈加劇等,都在加強經濟復甦的脆弱性,威脅經濟前景。
發達國家加快疫苗接種進程使其能夠及早獲得群體性免疫,而落後國家本身就遭受了疫情重大打擊,同時還將面臨因為沒有疫苗而導致的經濟停擺甚至休克的情況。
『叄』 影響世界經濟復甦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世界經濟復甦的因素有如下:
1、歐洲部分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問題。雖然歐盟聯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立了7500億歐元的主權債務危機解決機制,但是,危機國家的財政緊縮計劃對歐盟乃至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將是深遠的。
2、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型金融機構的風險化解還需時日。
3、主要國際貨幣匯率大幅波動。今年以來,由於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主要國際貨幣間匯率大幅波動,這給國際貿易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的國際貿易持續復甦蒙上陰影。
4、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明顯增多。
5、主要經濟體在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上存在很大困難。
6、各國刺激政策在退出時機選擇和具體操作方面可能存在操作失誤或出現「各自為戰」的情況,等等。
『肆』 危機面前,中國經濟率先復甦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麼
你這個立論是不準確的。中國經濟的能夠出現表象復甦的根本原因是政府驅動投資。但不一定是長久的。------------------------------------------------------
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規模和人均收入都取得了
大幅增長。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社會穩定、明晰產權、市場化改革、對外開放和政
府主導。對外貿易和投資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但是,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也積累了很多問題,投資率和外貿依存度都嚴重偏高,已經
達到了危險的地步。而居民消費則由於兩極分化、社會福利體制不健全等等因素嚴重萎縮。
中國要維持舊的發展模式成本越來越高,從長遠來看是不可持續的。
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在「十一五」規劃中就推出了經濟結構調整、啟動內需
等政策,但由於缺乏有限的機制設計,也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政府為了「保增長」而淡
化了「調結構」政策,結果收效甚微,經濟結構失衡反而越來越嚴重。
「十二五」規劃中再次提出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產業、
城鎮化等一系列「調結構」政策。從政策內容來看,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新興產業可望取
得較大進展,但這並不能解決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而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城鎮化
政策的推動則面臨較大困難。
2012年後政府可能推出更多、力度更大的「調結構」政策。政府需要減少對經濟的控制,
改革財稅體制,完善社會福利制度,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基礎上推動城鎮化,才能真正實現
經濟結構的轉型,中國經濟才能真正實現內需驅動的、可持續增長。
『伍』 中國經濟復甦的力量來自於什麼
一是內需對經濟增長繼續發揮主要拉動作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了25.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7.9%,其中汽車銷售增長39.8%。這三個數據說明我們在擴大內需方針的指引下,內需驅動型的經濟增長不斷得到強化。去年我們在出口下降16%的情況下,依靠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投資,實現了8.7%的經濟增長速度。國外的經濟學家對此作出了一個評論,說「2009年中國經濟運行的實踐標志著中國經濟增長已經從外需驅動型轉變為內需驅動型,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轉變」。這個評價我認為是合乎實際的。今年一季度的數據來看,內需驅動型的經濟增長得到了進一步強化,這是符合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因此是非常可喜的。
二是投資與消費比例失衡的局面開始出現變化。一季度投資的增長速度比去年同期回落了3.2個百分點,而消費的增長速度比去年同期加快了2.9個百分點。盡管變化的速度不是很快,因為這需要有一個緩慢的、長期的過程來調整投資和消費比例失衡的局面。但是出現這樣一種變化,說明我們的經濟運行正沿著轉變發展方式的方向有了可喜的進步。因為轉變發展方式的第一個轉變就是要調整需求結構,要適當降低投資率,提高消費率,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一季度的數據說明,我們整個經濟運行的方向是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第一個要求來運行的,因此是可喜的。
三是出口增長由負轉正,進出口趨於平衡,一季度的出口同比增長28.7%,扭轉了去年大幅度下降的局面。進出口的順差144.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了479億美元。進口增長了64.6%,出現了超常增長,這說明中國經濟作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發動機,其拉動能力不斷增強。一季度我們出口增長百分之六十幾,這在世界經濟增長史上也是很少有的,那麼這個增長說明我們對其它國家的商品的吸納能力大大增強了。從這裡面受益的國家,受益最多的是一個是日本,一個是韓國,這兩年日本的經濟增長百分之七十左右都是向中國出口拉動的,尤其是汽車超常增長,帶動了日本對中國汽車零部件的增長,對日本經濟增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韓國也是這樣,韓國這些年是從中國市場上受益最大的,連續多年對中國出口都是貿易順差,所以有些經濟學家提出現在已經到了依靠中國市場來拉動全球經濟的時代了。
『陸』 白岩松專訪IMF總裁,全球經濟如何復甦
疫苗的接種和疫情的防控,這些將會幫助全球經濟更快的進行復甦。近日,IMF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未來一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將突破8%,他表示,能實現這么高的GDP增長主要還是來源於,中國國內疫情的有效防控,另一方面央行提供了足夠寬松的貨幣政策,釋放了更多的流動性這讓,中國經濟的活力得以展現。除了對中國經濟的預測外,該總裁還表示,未來一年世界經濟依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經濟能否復甦,取決於疫情能否控制,而疫苗的研發和生產已經在分秒必爭,如果疫苗能夠早日生產出來,那疫情就能得到控制。
『柒』 經濟復甦取決於什麼因素 如果數據看到GDP一直上升,那能夠說哪個國家是經濟復甦時期嗎 有沒經濟
消費決定經濟……
『捌』 目前世界經濟復甦的最大不確定因素是
目前世界經濟復甦的最大不確定因素就是:疫情持續反復。
2021年全球經濟以復甦為主旋律,各主要經濟體經濟發展逐步回歸正軌,但疫情持續反復仍是經濟復甦進程中的最大不確定因素,特別是在全球經濟預期不斷上調的背景下,復甦不充分、不均衡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將直接制約未來的復甦節奏與效果。
總體而言,世界經濟似乎在黎明前夕,但黑暗還有多久,猶未可知。
世界經濟復甦仍需過三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1年7月27日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將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維持在6%不變,但警告不同經濟體之間的復甦「斷層」正在擴大。
分析人士認為,疫情反復、復甦割裂、通脹攀升,成為世界經濟持續復甦必須跨越的三重險關。
以上內容參考光明網-疫情 割裂 通脹——世界經濟復甦仍需過三關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網-二〇二一世界經濟形勢:在疲弱復甦中應對失衡挑戰
『玖』 日本在戰後的經濟復甦靠的是什麼
日本的戰後經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巨大破壞的工業基礎設施的殘余中發展起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的經濟陷入混亂,其國際經濟關系幾乎完全被破壞。最初,進口僅限於基本食品和原材料,其中大部分來自美國的經濟援助。日本國內物質極為匱乏,直到朝鮮戰爭(1950-53年),美國軍隊的特殊采購工業創造了日本繁榮的條件,出口才開始恢復。1952年,同盟國結束時,日本是一個「欠發達國家」,人均消費量約為美國的五分之一。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 日本的年平均增長率為8%,使其成為戰後時代第一個從「欠發達」狀態轉變為「發達」狀態的國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個人儲蓄和私營部門設施投資的比率很高,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的勞動力,廉價石油的充足供應,創新技術以及政府對私營部門行業的有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