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今疫情不斷,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
中國這次疫情對國內經濟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主要重創了以前一些利潤大,比較輕松的產業,比如KTV,洗浴,旅遊,民宿這類,尤其和旅遊有關聯的基本全軍覆沒。
但是也會有些特殊行業異軍突起,比如制葯,醫療器械,生物,這些門檻比較高,投資大,技術性強的會突飛猛進。
疫情在短時間內不會結束,該考慮轉行的要趕緊行動。
② 如何看待疫情下的中國的經濟發展
從當前情況看,疫情防控已經轉入常態化,在這種情況下,對經濟顯而易見的會造成一定影響。首先受到沖擊的應該是傳統的製造業,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導致消費需求猥瑣,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製造產業在出口受阻、消費低迷的影響下,肯定會收到影響。但是要注意到我國產業機構的多樣性,在信息技術、智力輸出等方面我們這幾年都有較大的突破,傳統的製造業大省也都在加快轉型升級向「無人區」挺進,所以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變,短期影響估計需要靠國家加大宏觀調控手段來對沖。
關鍵在於擴大內需。我們早就已經是內需為主的經濟,加上我們在全球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全國絕大多數省份已經進入疫情低風險區域,生產和生活秩序正在陸續恢復,因而如何有效擴大內需,將是對沖疫情影響的關鍵所在。
3月27日的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要抓緊研究提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因此,對沖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貨幣和財政政策勢必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③ 積極抗疫是中國唯一出路,抗疫成功,我國會不會獲得新的經濟增長點
當然會,在本次疫情中,我國體現了強大的抗疫協調能力,這個是西方國家無法做到的,而且控制那麼迅速那麼有成效,同時也是率先恢復有序復工復產經濟復甦的國家,加之我國本身就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其他國家被疫情弄得焦頭爛額時候我國已經開啟了增長勢頭,這樣會很快縮小甚至持平與美國的差距以及拉開與後面經濟體的距離
④ 如何看待疫情壓力下中國經濟的活力
疫情及防控工作的進展對於我國宏觀經濟及資本市場將有何影響?就此,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
劉鋒認為,如果能夠通過嚴格措施使疫情拐點在一季度出現,則疫情進展對於全年經濟的影響不必要過度悲觀。應科學客觀冷靜應對內外復雜局面,立足市場化思維激發經濟活力。宏觀政策應當全力施為,果斷降准降息。適度階段性給中小企業減免稅費。資本市場應著重引導機構投資者的理性投資行為,避免非理性的恐慌情緒宣洩。
客觀評估疫情對於宏觀經濟的影響
記者:您認為當前疫情對於經濟活動有多大影響?
劉鋒:疫情對於經濟活動到底有多大影響,首先應該弄清兩個關鍵因素:第一,疫情影響經濟的作用機制;第二,影響會持續多長時間。在此基礎上客觀評估疫情及全國防疫工作對於經濟和市場的影響。
從疫情對於經濟的影響機制看,主要是從防疫角度,各地主動(政府作為)或被動(居民部門自發)地限制並大量縮減經濟社會活動,導致人流、物流與資金流的萎縮而帶來需求緊縮。旅遊、餐飲、娛樂、酒店、交通運輸及零售等服務行業的終端需求顯著減少;隨著終端消費需求的減少,經由供應鏈傳導,整個經濟體系的生產、投資與進出口將會受到顯著影響,各類企業將面臨顯著增大的經營壓力;進而居民收入可能因上述形勢減少、失業人口可能因上述原因增加;財政收支與信用擴張受阻;最終經濟運行將因此而進一步放緩。
從疫情影響持續時間看,依據現有的疫病傳播速度和廣度、治療效率與公共衛生應對措施,並參考2003年SARS病毒傳播及消亡的經驗,預計疫情完全得到控制並消亡要到5~7月,也即初夏。換言之,有較大概率是整個事件會持續到第二季度,而一季度經濟運行將受到疫情進展的顯著影響,全年角度預計疫情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沖擊在0.5個百分點左右,估計2020年經濟增速將放緩至5.5%左右。考慮經濟政策對沖效果之後,估計實際經濟增長處於5.5%~6.0%的增速區間。
既不能輕視也無需恐慌
記者:那麼,經濟預期豈不是不容樂觀?
劉鋒: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既不能輕視也無需恐慌。預計2020年的就業與居民收入情況也會面臨顯著壓力,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估計高於2019年各月保持所在的5.0%~5.3%區間,對5.5%的控制線構成顯著壓力。但也應看到,上述經濟影響並未使得經濟增速和失業水平顯著滑出合理區間,況且2019年四季度開始,由於各項政策措施得力,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階段性反彈,屬於短周期復甦態勢,上遊行業出現一定的被動庫存回補也有利於對沖疫情帶來需求弱化,因此總體上不必對2020年的經濟增長過度悲觀。
對於因防疫需要而推遲的春節後復工對經濟的影響不必過於擔憂。最遲2月10日前後,全國經濟部門生產經營秩序將得到基本恢復。目前,廣東、福建、浙江、江蘇與上海等東南各省市已經要求非必要企業不早於2月9日(正月十六)24時復工。那麼,可以預見之後全國(除湖北之外)的生產經營秩序將基本恢復。根據國家專家組鍾南山院士及曾光教授的估計,正月十五左右現有防疫措施會看到效果,那麼整體上看3月開始全國生產經營將進入相對較好的狀態。
⑤ 今年疫情沖擊下中美經濟差距詳情
【導讀】疫情沖擊之下,各國經濟增長不一。得益於良好的抗疫表現,中國經濟表現相對出色,幾乎是所有大型經濟體中唯一正增長的。美國經濟則相對較弱,整體屬於負增長。由於兩國經濟增長一正一負,有觀點認為,中國經濟會加快追趕和超越美國。
從中美GDP增長歷史看,2020年中美GDP增速之差並不特別醒目。從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到2020年這42年間,中國每年經濟增速均高於美國。其中又有兩個階段經濟增速差尤為明顯。第一個階段是1991年到1995年。在這5年中,中美GDP增速差年均為9.7%。第二個階段是2006年至2010年。在這5年中,中美GDP增速差年均更是高達10.4%,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縮小與美國經濟差距最顯著的階段。在中美經濟年度增速差前10的排位中,有8年屬於這兩個階段。
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中美兩國2020年GDP增速分別為1.9%和-4.3%,中國GDP增速超過美國6.2%,這一數字要大大高於2018年的3.78%和2019年的3.82%。由於2020年的增速差,中國GDP將持續地縮小與美國的差距。按照匯率計算,今年中國GDP佔美國GDP之比大概率會超過70%。
中美GDP增速差大小,一是看中國GDP本身增速高低。二是取決於美國經濟好壞。當然,如果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中美GDP增速差通常就會顯著擴大。這集中體現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後一段時間。
中國經濟總量由小到大,逐漸接近美國,是較長時間作用的結果。2020年6.2%的增速差,事實上只能排在中美建交42年的第24位。由於疫情有突發性和偶然性,2021年各國經濟有可能回歸常態,增速同比大都會上漲明顯。同樣根據IMF預測,2021年中國GDP為8.2%,美國為3.1%,增速差回落到5.1%。因此,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時段看,處於疫情階段的2020年,恐怕不是中國經濟追趕美國的關鍵之年,也非加速之年,但卻又是非常扎實的一年,構成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版圖中持續擴大份額的重要年份。
中美經濟增速差,是兩國國內經濟發展好壞的正常反映。哪個國家能充分調動經濟發展要素,通過不斷改革釋放經濟增長的活力,創造有助於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就必然會取得更好的發展成績。過於強調疫情對於中美經濟增速的不同影響,恐怕是誇大了疫情的歷史作用。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沖擊,沒有國家能夠倖免。中國不會從狹隘的中美競爭出發,為新冠疫情所帶來中美經濟差距的縮小而歡喜。更何況,中國已經明確了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的經濟發展理念調整。如果說中國經濟總量未來超越了美國,不是、也不需要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這只是中國過去數十年經濟發展成功機制的累積結果而已。
危機之下,中美兩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整體地位反而進一步凸顯。從IMF的預測看,今年美國經濟增速要遠遠好於其他主要發達經濟體,其在發達經濟體中的經濟比重將進一步提升。中美兩國GDP佔全球比重也將超過40%。在這個意義上,中美兩國確實肩負著全球經濟增長這一特殊而重要的責任。中美兩國要超越雙邊經濟競爭,發揮全球經濟領導者的作用,通過國內經濟穩定和宏觀政策協調確保疫情之下的世界經濟穩定增長。
疫情對於全球經濟的真正塑造,不在於中國經濟加速縮小和美國的差距,而在於中美兩國作為全球前兩大經濟體,將進一步擴大與其他經濟體的差距。這和2008國際金融危機衍生的全球政治後果相似。
⑥ 開年成績單彰顯中國經濟穩中向好態勢,疫情下,中國為何還能經濟穩定
開年中國經濟恢復好於預期!3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至2月份,國民經濟持續穩定恢復,新動能繼續成長,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
越是面對挑戰,越要堅定信心、真抓實干、擔當盡責,激揚風雨無阻向前進的精氣神。畢力同心、勇毅前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強化創新驅動,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國經濟巨輪就一定能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⑦ 中國經濟為何能有效應對此次疫情打擊
中國經濟體量大,主要是經濟結構比較全,且還處在高增長階段。
⑧ 經濟「抗疫」政策已在路上 專家認為財政政策更能見效
經濟「抗疫」到了關鍵時刻。
近期,經濟學家們紛紛就如何應對疫情對民生的沖擊獻計獻策。
其中,清華產業轉型顧問委員會主席黃奇帆撰文談及疫情對中國經濟發展和製造業的影響時提出,建議取消企業住房公積金制度,引起市場廣泛討論。
建議取消公積金引熱議
近日,黃奇帆在《新冠疫情下對經濟發展和製造業復工的幾點建議》文章中表示,住房公積金制度是1990年代初從新加坡學來的,現在我國房地產早已市場化,商業銀行已成為提供房貸的主體,住房公積金存在的意義已經不大,將之取消可為企業和職工直接降低12%的成本。
黃奇帆在文章中同時還提出了盡快落實農民工在城市落戶的有關政策,快速解決製造業用工短缺問題、出台政策鼓勵企業實行年金制度,並疏通企業年金投資資本市場的渠道和機制、想方設法降低物流成本等建議。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
事實上,取消強制繳納公積金制度的建議由來已久。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在2018年陸家嘴論壇等場合多次呼籲,逐步取消強制性住房公積金,逐步將強制性住房公積金改為自願繳存,設立政策性住宅金融機構改革。
不過是否取消強制繳納公積金制度的爭議一直不斷。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房地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尹中立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住房公積金制度是中國政策性住房金融體系的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中國的住房制度改革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動的作用。對工薪階層,尤其是年輕人完成購房置業、降低購房成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說中國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支持,唯一的渠道就是住房公積金,對政策性住房金融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尹中立表示,對於確實有困難的企業,可以採取暫緩繳納甚至暫時免除繳納公積金的政策,或者適當整體降低公積金繳存比例。
「該文章是從新冠疫情下對經濟發展和製造業復工的幾點建議角度進行的,所以客觀上偏重對企業成本降低的考慮。其提及企業成本的降低,具有較為積極的意義。2018年5月住建部、財政部、央行三部委曾發布過《關於改進住房公積金繳存機制進一步降低企業成本的通知》,各企業在原來降低繳存比例的基礎上,相關政策延長到2020年4月。所以從降低企業成本的角度出發,研究降低或取消公積金繳存的內容,也是有積極作用的。當然直接取消必須全方位論證,不排除今年4月份後,國家對於企業下調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的既有政策會延長1-2年。」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中國證券記者表示。
經濟「抗疫」相關政策已在路上
2月12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指出,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針對疫情帶來的影響,研究制定相應政策措施。要更好發揮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用,加大資金投入,保障好各地疫情防控資金需要。要繼續研究出台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措施,緩解企業經營困難。要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對防疫物資生產企業加大優惠利率信貸支持力度,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行業和企業完善差異化優惠金融服務。要以更大力度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完善支持中小微企業的財稅、金融、社保等政策。
會議指出,要積極擴大內需、穩定外需。要聚焦重點領域,優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向,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加快推動建設一批重大項目。要推動服務消費提質擴容,擴大實物商品消費,加快釋放新興消費潛力。要支持外貿企業抓緊復工生產,加大貿易融資支持,充分發揮出口信用保險作用。要積極參與國際協調合作,為對外貿易發展營造良好國際環境。要推動外資大項目落地,實施好外商投資法及配套法規,優化外商投資環境,保護外資合法權益。
對於即將出台和已經出台的各種經濟「抗疫」政策,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券商首席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相對於貨幣政策等,財政政策因為其更具針對性從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光大集團研究院副院長、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表示,就宏觀政策而言,疫情對經濟的沖擊是短期現象也是一個重要判斷。這意味著政策應對更多應該是有針對性的扶持,幫助受影響嚴重的行業、地區和群體,而不應該是大水漫灌式。也就是說,宏觀政策應該注重結構,而不是總量。雖然貨幣政策可能較沒有疫情的情形下寬松一些,但主力應該在於財政擴張,包括減收與增支。
國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財政政策上,建議發行特別國債。財政赤字率可以明顯提升,特殊時期3.5%的赤字率是可以接受的,也比較合理。增加對受影響較大行業的稅費減免,如減少企業所得稅、增值稅、政府性基金等,加大對他們的一季度的稅前抵扣范圍和力度,甚至還可以對這些企業用工成本、租金成本等進行一定的財政補貼。
同時,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勢必受到影響,此時,適當拓寬政府融資工具。例如,可以幫助地方政府發行REITS產品來盤活經營性基礎設施存量資產。
⑨ 為什麼疫情為中國帶來好處和經濟增長
誰跟你說的帶來好處,你把今年的經濟和去年對比下,看看是不是今年難過些。
⑩ 從經濟文化的角度考慮為什麼國外和中國的抗疫效果不同
國外,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大部分國家實行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抗疫這樣的公共衛生事件,必然要限制人口流動,影響經濟運行,損害了資本家利益集團的利益。而我國實行社會主義,以人民為中心,更注重人權。
從傳統文化看,西方的傳統文化崇尚個人絕對自由,以個人為中心。有產者階層根本不用擔心疫情會對自己造成傷害。普通民眾文化水平低,廣泛認同感染是小概率事件,大規模壓縮人口正常生活流動,反而影響自己的工作、收入和自由的生活狀態。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深受家國情懷影響、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我關系准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