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余承東稱上海不復工汽車業將停產,上海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多重要
余承東稱上海不復工汽車業將停產,上海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多重要?
記者查閱網路資料發現,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日前發出了「5月汽車廠可能停產」的預測,之後華為消費者業務CEO、智能汽車BU CEO余承東貼出相關報道,稱上海不復工汽車產業將停產。那麼上海對我國經濟發展到底有多重要,筆者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
第三、上海港口貿易也是全國最大的,上海港口的吞吐量常年位居全國第一,2021年超過4700萬個標准箱,中國進口的手錶、服飾大部分由上海進入國內市場,有一半以上的化妝品、醫療器械通過上海進入內地。
綜上所述,上海的經濟是否健康直接關繫到全國經濟發展。
B. 四大支柱支撐中國經濟奇跡進入第二階段是怎麼回事
3月30日,美國《福布斯》雙周刊刊登湯普金斯國際公司負責中國業務的副總裁邁克爾·扎庫爾的文章,題為《中國奇跡沒有終結,它進入了第二階段》。
文章稱,1980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40年時光荏苒,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去年,其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0.8萬億美元。許多人把這個轉變稱為「中國經濟奇跡」,描述得恰如其分。以前從來沒有哪個擁有中國這種面積、范圍、復雜性和歷史的國家在這么短時間內這么快崛起:它從一個基本停滯不前的中央計劃經濟體變成了一個連續20年每年增長逾10%的市場經濟體。
但在過去六年裡,中國的增長率為「區區」6%至9%,於是有些人稱之為中國奇跡的終結。他們錯了。它只是進入了第二階段。中國剛剛開完兩會,一個關鍵性重點是經濟和「穩中求進」。我們可以把這理解為中國致力於使經濟從重型製造和出口轉向更加成熟的支撐GDP增長的行業。以下是中國實現這一點並繼續增長須重點關注的四個行業:
4、服務業
服務業必須成為中國未來增長和財富的第四塊基石。歷史證明,一個經濟體想要擺脫出口和基礎設施求進步,就必須使服務業成為財富創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為此,中國正在推進FIRE + H行業(金融、保險、房地產+醫療保健)。但這個支柱雖然是最重要的卻恐怕也是最難實現的。
文章稱,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相關聯,其增長不僅關繫到中國公民生活的改善,而且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如今,中國佔全球經濟增長的30%左右。
文章最後指出,中國可以通過著眼於消費、技術、先進製造業和服務業這四大支柱來轉變和發揚其「奇跡」。如果說從過去可推知未來,那麼,我相信,匪夷所思之事在中國將依然是現實。
C. 中國三大城市群,是嘛三個
中國三大城市群分別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城市群逐步增加,2018年國務院共先後批復了9個國家級城市群,分別是:長江中游城市群、哈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蘭西城市群。
(3)上海將引領中國經濟多少年擴展閱讀:
中國城市群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的顯著特徵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三大城市群不僅發展速度快,而且經濟規模佔全國的比重越來越高,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未來20年,長三角的腹地將繼續擴大,浙江大部、江蘇大部、安徽一部分地區都將進入城市群的范圍。
珠三角地區將和香港、澳門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其優勢更大,輻射力更強,珠江三角洲超越日本東京,成為世界人口和面積最大的城市帶。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各大城市特色和優勢十分明顯,互補作用強。
北京具有政治、文化和高科技的優勢、天津具有港口和製造業的優勢,石家莊具有商貿業的優勢。尤其是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成為國家戰略,對城市群發展的影響更大。一旦突破行政的藩籬,發展的潛力就會迅速釋放出來。可以肯定,三大城市群在未來20年仍將主導中國經濟的發展。
D. 上海人均生產總值突破2.3萬美元,你對這波數據怎麼看
在1月24日開幕的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上海市市長龔正在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20年上海市全年生產總值達到3.87萬億元,同比增長1.7%,人均生產總值突破2.3萬美元,是國內人均生產總值僅次於北京的城市。上海GDP總量一直以來都位於國內各大城市之首,因此,上海目前所取得的經濟成就既在意料之中,也合情合理。
從改革開放之日起,上海就引領了中國城市的經濟發展。上海的GDP總量一直是位於中國城市之首。從國內首個GDP破萬億人民幣,破兩萬億人民幣到最快破3萬億人民幣城市,上海一直在創造奇跡。上海能成為國內GDP總量第一,人均GDP第二的城市,一點也不奇怪。
E. 上海的發展對全國意味著什麼
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大海嘯帶給中國經濟的一大反思就是:改革開放30年我們積累了巨大的財富,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也領會了勤勞致富、科技治國的深刻含義。但是,由於我們經濟還處於發展階段中,無論是個人的收入能力還是產業和貿易結構的定位方式都無法通過現有內需能量來支撐我們企業日益膨脹的產能,所以,中國的財富先天就帶來匯率風險和市場風險的缺陷,只不過政府以穩定的匯率和結售匯制度的方式承擔了大部分的匯率風險,今天在美聯儲啟動印鈔機購買美國國債的時候,我們更加意識到挽救美國金融危機的救市成本也在讓中國這個持有美國國債最多的債權國在承擔。於是,如何管理好我們自己創造的財富就成為中國政府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今天,「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一攬子政策的申請已獲國務院同意」這則消息的公布,向海內外釋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以它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宏偉目標和挑戰現有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膽略將努力把中國在不遠的將來打造成為能和現在製造大國相媲美的金融強國。 今天,在周邊市場外需癱瘓的倒逼機制中,我們意識到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缺乏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學生的創業、中小企業家的商業開拓無法在一個缺乏規避風險和分散風險的環境中完成。美國之所以在國際市場中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專利和經濟運行的標准,完全仰仗於它金融創新及其由此推動的技術創新的能力。只不過「次貸危機」暴露了美國的金融創新能力偏離了實體經濟支撐的巨大缺陷,而我們無法否認美國實體經濟面的核心競爭力今天依然是它對沖風險的殺手鐧。所以,今天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起飛,中國財富的積累已經讓我們具備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條件,但關鍵是我們的金融創新能力無法勝任這樣的社會使命,這也是今天需要發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以此來推動創造中國品牌和中國標準的新型企業的誕生、成長和發展的真正用意所在。同時中心的建設也能培養出一大批能夠管理金融風險、開拓多元化金融市場、駕馭各種國際金融業務的高端金融服務人才,從而使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更具有國際競爭力、高附加價值性和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性。 上海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一扇具有代表性的窗戶,從裡面既能看到中國經濟利用世界的舞台發展壯大的成果,也能看到今天她直面受到危機所帶來的巨大挑戰。從已有的產業模式中去挖掘利潤降低成本的那種被動應對危機的方法,效果會變得越來越有限。為了增強中國大眾抗擊風險戰勝危機的信心,我們必須要主動出擊,尋找新的增長點,先聲奪人,開出中國經濟自身所擁有的一片新的發展天地。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就是一個水到渠成、轉危為安的切入點。事實上,截止到2008年12月底,上海已經有外資法人銀行17家、法人銀行分行和保留分行31家,單一分行33家,支行64家。而且,2008年上海外資法人銀行資產、貸款、存款和利潤四項指標增幅分別高於全國外資銀行增幅7.28、4.25、2.96和16.85個百分點。四項指標分別佔全國外資銀行的63.06%、60.95%、78.34%和63.44%。這些數據都表明,上海產業結構的轉型從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起步完全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必然選擇。 當然,從今天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先行先試」的一些新開創的業務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所面臨的挑戰並不少: 首先,在中國產業結構轉型沒有到位,外貿產業的發展還需要一個穩定的金融要素價格體系(利率和匯率等)、結售匯體系以及外資管理體系的情況下,如何吸引大批的海外投資機構和企業參與到人民幣投融資和貿易結算的行列中,現有的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如何提升自己管理國際金融業務的能力和服務意識,都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追求和其他國際金融中心運作形式上的「貌似」並不困難,但關鍵是能否做到在外部沖擊面前能否掌控風險保持收益的「神似」,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至少,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在監管制度的建立、激勵機制的設計和金融產品的創新以及一流人才的集聚等方面,去不斷追求國際金融中心所必需要發揮的六大基本功能——那就是金融產品的價格發現,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保障,社會全體的風險分散,金融市場參與者挖掘和披露真實的信息,金融體系對投融資雙方的公司治理機制,以及金融活動所帶來的價值創造的能力。而絕不能在「先行先試」的保護傘下,鑽制度的漏洞以犧牲大眾投資者和企業的利益為代價來獲取自己的暴利。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部門要鼓勵制度、技術和產品創新,對所出現的問題要敢於承擔一定的風險,通過制度的創新來接解決發展中的問題,而不能一出問題就打退堂鼓,就把金融創新的節奏放慢下來。面對問題,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些問題都是中國金融創新、積累國際金融中心運營經驗所需要付出的學費,歐美在金融創新的歷史上也經歷過無數次的波折,結果在危機過後金融創新能力不但沒有削弱反而變得越來越強。 第二,金融中心的建設和推進會帶來集聚效應,在某種程度上會推高上海的商務成本,如果不能及時改變產業結構的調整,完全有可能造成其他金融中心發展過程中也經歷過的產業空心化的問題。所以,上海航運中心建設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配套發展,既反映了上海產業的比較優勢,也反映了國家對上海健康平衡發展的長遠戰略。具體而言,上海應該通過大力發展船舶融資、海上保險、國際結算、資金管理、外匯交易和中介服務等,來謀求上海整個產業結構向高附加價值升級和轉型的效果,從而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的可持續的健康發展提供厚實的物質基礎。 第三,為了打造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創造人民幣國際化的良好生態環境,上海最最短缺的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所需要的軟實力!它體現在行政部門的高效有序的服務意識上,也體現在全體參與者對金融中心建設的認同感,更反映在一個國家和民族對金融業所帶來的財富效應和形影不離的金融風險的正確理解和包容的良好心態。否則,沒有這些方面的逐步改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就將停留在一個形象工程的水平上,它無法在伴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打造出一大批一流的、能夠創造出中國品牌的企業家,也無法通過人民幣國際化的金融服務提升我們金融體系整體管理財富的能力,更無法讓我們的國民真正享受到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對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所帶來的便利性和財富效應的好處。 事實上,根據08年《全球國際金融中心指數》所羅列的指標,建設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確立一個完善的金融生態環境。它包括一流的金融人才團隊、高附加價值的金融創新服務以及社會整體認知風險的金融文化水平這三大因素。這里,根據國際金融機構對影響金融中心建設的諸因素所做的重要性評價,按序排列如下,可以看出,下面絕大部分的要素都是對金融生態環境建立的具體要求: 1,金融業務順利展開所需要的寬松的制度環境。這對實體經濟發展放在首位的東亞國家來說是最大的挑戰。國際資本的自由進出就意味著能夠容忍投機資本的沖擊,意味著有充分的自信能夠化解沖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2,要能夠成為各個洲際或國家及地區金融服務的中樞,即非常便捷的能夠把每一筆交易都及時地通過有效的「網點」,在成本最低、質量最高的地方迅速完成。 3,要具有良好的外部網路效應——隨時能夠匯集需要服務的廣大客戶。上海被海內外金融機構看好的很大原因是未來中國實體經濟的繁榮所需要的龐大的金融業務的支撐。 4,在開展一切金融業務的活動中,要能夠享受完全同等的國民待遇。這需要中國社會上下要擁有一個包容的胸懷。 5,改善經營環境過程中所需要政府的迅速和及時地回應,政府的行政效率,決定金融中心的發展能量。 6,要具備合理的企業稅制度。這並不意味著稅負越低越有吸引力。倫敦的企業稅負一點兒也不低,但是人們還是願意聚集那裡,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倫敦得到了比付出更多的回報。 7,要使開展金融中心業務所需要付出的運營成本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其中,當然包括最關鍵的人力資本的成本因素。 8,能夠及時提供最好的專業化後勤服務。一旦出現故障,就能夠迅速的得到援助,迅速解決,使金融活動的損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 9,保證一流的生活的環境和質量。金融人才由於超強的工作壓力,在閑暇時間能否通過舒適的生活環境來緩解身心疲勞這一點,也看得較為重要。比如,在日本,很難簽發為外國金融人才提供後勤服務的專職保姆所需要的入國簽證。這一問題在日本國際銀行協會撰寫的「東京應該作為全球范圍的金融中心」 報告中還被重點指出,並告誡政府這一困難將嚴重阻礙東京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步伐。 10,是否具有容易融入的文化和可以交流的語言也是金融人才評價自己的能力能否正常發揮的一個重要因素。東亞在文化上有著很大的親和感,但語言的交流還有很大的障礙,日本反省自己金融主導權弱化的一大原因是他們缺乏能夠流利地用英語交流的專業金融人才。 11,開展金融業務所需要的房地產質量和數量。如果沒有一個現代化的金融街乃至金融城,很難形成金融業務所需要的集聚效應,從而發揮不了其規模經濟性的比較優勢。 12,最後才是考慮個人所得稅的優惠程度。所以,中國政府在吸引人才政策上,更應該關註上述金融人才所需要的投資環境。 總之,這些成為全球化金融中心的條件,倫敦做到了,紐約也基本做到了,而東亞國家,包括OECD成員國日本和韓國在內,都還有很多缺陷,真是因為彼此之間不分上下的緣故,才使得具有全世界三分之二外匯儲備的亞洲國家,今天爭奪金融主導權的競爭變得如此白熱化。而且,它會隨著對美國次貸危機給東亞製造大國所帶來的負面沖擊的反思不斷深入,也會隨著美元的疲軟和歐美市場金融資產價格的波動而變得越來越激烈。因此,只有發揮和協調好上述金融體系的六大基本功能,上海,才能以它優良的投資環境來吸引來自全球的高端金融人才,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建立起一個具有支撐亞洲乃至世界的強大實體經濟所需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從而才能使人民幣在國際舞台上擁有較高和較穩定的金融主導權。
F. 為什麼說中國經濟一千年內看北京,二千年內看上海,三千年左右看西安呢
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五百年中國看北京,一千年中國看西安,三千年中國看山西,五千年中國看河南。
G. 上海經濟第一了多少年
上海(Shànghǎi)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世界第八大城市,中國中央四個直轄市之一。有超過2000萬人口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區。
H. 上海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從今年以來,上海經濟增長速度下滑較大,比全國平均水平和各省市下滑幅度都要大。
1.上海經濟下滑的原因
一是上海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比較大。二是上海自身發展階段的影響。
2.上海經濟下滑較大,但恢復速度呈逐季回升態勢
上海經濟一季度增長3.1%,二季度恢復到7.9%,三季度攀升至9.8%,全年預計達到8.2%。這一方面說明經濟總體抗衰退能力較強,表現為三產平穩發展;另一方面顯示市政府刺激政策取得效果,尤其是政府投資明顯拉動全市經濟增長。
3.上海經濟發展的結構性變化
首先,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突出表現在三產佔GDP的比重出現了顯著上升。原因之一是今年工業經濟持續低增長。原因之二是今年第三產業持續平穩高速發展,上海空間發展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突出反映在中心城區和郊區發展的差異上。第三是固定資產投資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突出反映在國有投資增幅大幅提升上。
4.上海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問題
一是企業運營效益依然相對偏低。二是工業投資增長依然低迷。三是外商投資增幅持續走低。四是隨著宏觀政策調整,股市房市可能出現加劇波動。五是在通脹預期增強下,居民消費增長可能出現減速。六是世界經濟全面復甦仍相對緩慢,出口恢復可能慢於預期。
5.明年上海經濟發展的展望和預測
情景一:基準情景。增長率將在9%左右。經濟增長回升趨勢將延續。情景二:樂觀情景。增長率將在11%左右。經濟重新回到兩位數增長。情景三:悲觀情景。增長率將在7%左右。經濟調整將延緩至2011年。在上述三種模擬情景中,出現第一種情景的可能性較大,即經濟增幅合理上升,達到9%左右。明年經濟形勢相對樂觀,發展前景良好。但也不應過度樂觀,應努力抓住當前環境變化中出現的新機遇,推動上海經濟實現平穩有序發展。
6.確保明年上海經濟抓住機遇、加快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
(1)積極開發、利用世博會效應,帶動上海經濟轉型發展
世博會將是明年上海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全力以赴。充分發揮世博會促進消費、促進服務業發展、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帶動會展、旅遊、商業餐飲、文化娛樂等服務產業發展的綜合效應,進一步改善軟環境,把世博會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效應發揮到極致,把世博會帶動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功能機制化、長效化,把世博會觸發的結構調整效應擴散化、持久化。
(2)通過改革不斷推動
當前,應抓緊梳理阻礙經濟轉型的政策和體制瓶頸,將改革作為結構調整、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進一步推動上海經濟的轉型發展,力爭在「四個中心」建設和服務經濟發展方面有新的突破。首先,要大力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其次,要進一步加大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改革。第三,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3)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建立創新驅動的發展機制
首先,要著重提升城市的自主創新能力,同時要高度重視創新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其次,要進一步完善投資環境,集聚各類企業參與上海的高新技術產業化。第三,設立專項研發基金,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到高新技術的產業化。第四,要營造城市創新軟環境,進一步推動技術創新。
(4)加快上海CBD建設,大力提升城市經濟輻射功能
首先,要構建多心的網路化CBD空間層級結構。其次,加快城市核心CBD的規劃建設。第三,以核心CBD為依託,打造東、西兩大商務圈,形成城市十字軸商業帶。第四,設立CBD產業投資基金和功能提升引導基金。第五,鼓勵和引導陸家嘴CBD通過樓層置換,實現業態合理配比。
(5)加強郊區新城的建設,進一步改善城市經濟的空間形態
首先,要以交通便捷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形成輻射效應。其次,要以社會事業先行帶動產業集聚和企業集聚,形成集聚效應。第三,以政府規劃和政策引導帶動社會資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