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雲南高原的經濟概況
雲南高原是由90%中山、低山、丘陵和10%的盆地(包括水域在內)組成,故有「九分山,一分壩」之說。國民經濟發展的自然資源優勢和經濟發展潛力均在山區,而壩區則是目前工農業生產、技術力量比較集中地區。
雲南高原是雲南省的工農業重心所在。全省1400多個壩子,高原佔70%以上,集中了全省大部的水田及糧食、油菜籽、煙葉等產量。又為雲南磷、煤、岩、鹽、石膏等非金屬及銅、錫等有色金屬的主要分布區,故亦為雲南最大的有色金屬冶煉基地(見雲南省)。省境最大的幾座城市,如昆明、東川、個舊均坐落於高原上。雲南高原也是雲南境內彝、壯、瑤、苗等民族的主要分布區。
『貳』 秦漢時期的西南彝區經濟是怎樣的
秦漢時期,「西南夷」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很不平衡的。秦到西漢時,滇池及滇中、滇東北、滇西的一些壩區,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而遠離壩子的邊遠地區和山區,有不少地方還停留在原始的生產狀態。《史記·西南夷列傳》說,邛都、夜郎以及與滇同姓的「靡莫之屬」屬於一種「椎髻、耕田、有邑聚」的部落經濟文化類型,以同期發展水平較高的「滇人」相差不大。而同時期的「昆明人」和「人」,則過著「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的游牧生活,他們之中還沒有明顯的階級分化。 東漢時期,雲南彝區的生產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農作物種植開始引水入田種稻。王莽時期的朱提(昭通)地方官文齊組織人修「龍池」(千頃池)灌溉稻田,繼而又在滇池周邊造稻田二千餘頃,引水種稻技術逐步推廣開來。
同時,也有一部分靠近彝族居住地區的漢族人口,在設立郡縣後,主動流入彝族地區墾荒。進入雲南彝區的移民主要是從僰道進入,大體上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從僰道(今宜賓)南下,經朱提(今昭通)、味縣(今曲靖)、滇池、雲南(今祥雲)而抵於不韋(今保山東部);另一條也是從僰道縣開始,然後往東南,經牂牁江(今北盤江)流域地帶(今貴州西部)而抵於且蘭(今貴州黃平、福泉一帶)。這些移民墾殖范圍大都集中在以上地區的交通沿線和平壩地區,以及郡、縣治所住地周邊。
『叄』 什麼是庫區 什麼是壩址區
庫區:水庫內最高蓄水位的水面所覆蓋的區域。壩址區:水庫大壩所在的區域。
『肆』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自治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結合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制定本條例。第二條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自治州)地處祖國西南邊疆,是傣族實行區域自治的地方。自治州內還居住著漢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諾族、瑤族等民族。
自治州的轄區為:景洪縣、勐海縣、勐臘縣。第三條自治州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和自治州人民政府。
自治州的自治機關設在允景洪。第四條自治州的自治機關行使下設區、縣的市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行使自治權。第五條自治州的自治機關維護國家的統一,保證憲法和法律在自治州的遵守和執行,積極完成上級國家機關交給的各項任務。
自治州的自治機關在不違背憲法和法律的原則下,採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加速自治州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
自治州的自治機關對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適合自治州的實際情況的,可以報經該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第六條自治州的自治機關要充分發揮自治州位於熱帶北緣,有大片原始森林和豐富的動物、植物資源,具有發展熱帶、亞熱帶作物和旅遊事業的優勢,在保護生態平衡的前提下,依靠科學技術,大力發展壩區經濟,加速山區、邊沿地區的開發和建設,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提高社會生產力,逐步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第七條自治州的自治機關加強具有民族特點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對各民族人民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民族政策的教育,發揚愛祖國、愛民族、愛勞動、愛科學、團結互助、敬老愛幼的優良傳統,提倡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自覺地改革妨礙民族興旺和人民致富的陳規陋習,反對封建主義的、資本主義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逐步提高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自治州的自治機關維護社會治安,加強邊境管理,依法打擊一切破壞社會主義制度的敵對分子,依法懲處經濟罪犯和其他刑事罪犯,依法禁止和取締殺雙胞胎、殺某些有生理缺陷的嬰兒和誹謗他人為「琵琶鬼」等危害人民的違法行為。第八條自治州的自治機關維護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增強各民族間的兄弟團結,發揚互助友愛精神,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自治州內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各民族公民都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種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自治州內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第九條自治州的自治機關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要加強團結,共同為社會主義建設多作貢獻。
自治州的自治機關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干涉婚姻家庭、干預國家行政司法的活動。
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第十條自治州的自治機關保護歸僑、僑眷和台灣、香港、澳門同胞及其家屬的合法權益。第十一條自治州的自治機關帶領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搞活的總方針、總政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加速自治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邊疆安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人民富裕的民族自治地方。第二章自治州的自治機關第十二條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是自治州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按照法律規定選舉產生。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中,傣族和其他民族代表的名額和比例,根據法律規定的原則確定。第十三條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對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中,傣族成員所佔比例可以略高於其人口比例,其他民族也應有適當的名額。
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應當有傣族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伍』 巍山縣城周邊農村的位置為什麼叫「壩區」
這是雲、貴、川、藏等地區一種特有的說法,因這些地區多山,當地人便將四面被山圍著的平坦盆地稱為「壩子」,有時也將壩子內的地方稱為「壩區」,與之對應的則是「山區」。壩子有大有小,小的不過一平方公里左右,大的有幾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如昆明、大理、麗江等,實際上當地人都稱其為「壩子」。
『陸』 什麼叫「壩子農業」
壩子農業:指在壩子上進行農業生產。
壩子:我國雲貴高原上的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稱。主要分布於山間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帶,按成因和沉積物類型可分為斷陷壩、岩溶壩、冰成壩和火山壩等。斷陷壩有河流或湖泊的沉積物,土層厚,比較平坦,可耕地面積大,水利條件好,是最社會農業生產的地區。滇池壩子即屬斷陷壩,它是雲貴高原最大的壩子之一,是由河流夾帶的泥沙淤積和地殼運動、湖水位下降、湖面積縮小而形成的。
雲南壩子種稻的歷史悠久。豐富的野生稻在西雙版納、思茅、臨滄、德宏、保山、紅河、元江等熱帶、亞熱帶壩子和河谷的發現,證明雲南壩區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數千年來人們的辛勤勞作,使雲南壩子成為雲南稻作農業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大多數壩子都被冠以「糧倉」美稱。
『柒』 什麼是壩區
水庫大壩周邊地區 或者因為要修水庫而要遷移的地區
『捌』 什麼是灌溉農業、綠洲農業、河谷農業、壩子農業
一、灌溉農業:在乾旱時以大水灌溉的方式保證農業生產的模式。在現階段應發展節水灌溉農業。
壩子是我國雲貴高原上的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稱。主要分布於山間盆地、河谷沿岸和山麓地帶,按成因和沉積物類型可分為斷陷壩、岩溶壩、冰成壩和火山壩等,斷陷壩有河流或湖泊的沉積物,土層厚,比較平坦,可耕地面積大,水利條件好,是農業最發達的地區,滇池壩子即屬此類,滇池壩子的滇池是其中最負盛名者。它是雲貴高原最大的壩子之一,是由河流夾帶的泥沙淤積和地殼運動、湖水位下降、湖面積縮小而形成的。
壩上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雲貴高原上農業興盛、人口稠密的經濟中心。雲南省約有1100多個壩子,壩子的耕地佔全省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貴州的壩子約佔耕地的四分之一。
壩子的形態和成因多種多樣,大致分為:
(1)盆地壩;是地殼斷裂而陷落成的山間構造盆地,最初積水成湖,後淤積成平原,有的壩子里的低窪處還有湖泊存在。例如昆明壩子有滇池,通海壩子有杞麓湖等。有的盆地壩是石灰岩長期受流水溶解和沖蝕而成的溶蝕盆地。這種盆地面積很小,盆地內積有較厚的紅色土,如貴州省境內的貴陽、遵義、安順等壩子。
(2)河谷壩:分布在河流沿岸,多呈狹長狀,一般寬約幾公里,長可達幾十公里,為局部的河谷平原。如西雙版納地區的景洪壩、勐海壩等。
(3)山麓壩:位於高山的山麓,是由山麓沖積扇連結而成的山麓平原。如大理壩子,下關壩子等。
在雲南,每翻過一座大山,眼前總會出現一個綠色的壩子。雲南的壩子之多難以歷數,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壩子就有1440多個。它們雖然僅占雲南總面積的6%,但卻是雲南最美麗富饒的土地。北部高山壩子因氣候寒冷成為水草肥美的牧場外,大多數壩子則處於亞熱帶、熱帶地區,為雲南的主要農業區。由於土地肥美,氣候宜人,這些壩子很早就是人類的早期棲息地和早期農業特別是稻作農業的開發地。
雲南壩子種稻的歷史悠久。豐富的野生稻在西雙版納、思茅、臨滄、德宏、保山、紅河、元江等熱帶、亞熱帶壩子和河谷的發現,證明雲南壩區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數千年來人們的辛勤勞作,使雲南壩子成為雲南稻作農業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大多數壩子都被冠以「糧倉」美稱。
四、河谷農業:
在河谷地區發展的農業稱為河谷農業。高山地區的河谷地帶,由於地勢較高山地低,氣溫較高,無霜期比山地長,降水條件較好,河水又可作為灌溉水源,河谷之間的山嶺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質較豐富,土壤比較肥沃,是山區適宜耕作的地區,河谷地帶的農業發達,被稱為河谷農業。例如我國青海省黃河谷地,湟水谷地都是典型的谷地農業區,是青海省的主要耕作區。雅魯藏布江谷地也是河谷農業。
河谷農業分布在我國西藏和新疆地區河谷地帶平坦,土壤肥沃,有機物豐富,熱量不易散失,適宜種植。
『玖』 我國富營養化的湖泊
我國是一個多湖泊國家,天然湖泊遍布全國,湖泊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我國多個大中型湖泊不僅水質惡化,其生態系統也發生了明顯退化,有毒藍藻水華暴發頻繁,飲用水源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部分湖泊不僅喪失了其作為飲用水源的功能,其他生態服務功能,如魚類產卵場、生物棲息地、游泳和娛樂等功能也處於已經喪失或正在喪失過程中,我國已成為全球湖泊環境問題最為突出的國家之一。
一
我國湖泊保護治理回顧
從社會屬性的角度來講,由於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特殊階段,我國湖泊富營養化也具有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即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關措施及設施等較為落後間的矛盾突出。如長江中下游地區開發歷史久遠,人類活動強度大,且江湖河湖關系較特殊;雲貴高原湖泊多為斷陷形成,具有典型壩區經濟特點,狹小壩區的人地矛盾突出。由於快速城市(鎮)化及農業等產業快速發展,導致長江中下游和雲貴高原湖泊水污染及富營養化問題較為嚴重。
自上世紀70年代起,我國開始關注湖泊保護治理問題,至今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其中「六五」到「七五」期間,主要任務是摸清家底,標志性工作是開展了我國湖泊富營養化調查。「八五」到「九五」期間為探索治理階段,以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等小型湖泊為重點,探索了湖泊富營養化治理問題;以太湖、滇池、巢湖等為重點,開展了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與富營養化控制的技術研究、工程示範及應用等,標志性工作是形成了我國湖泊富營養化治理的「一湖三圈」理論與技術方法。2000年到2010年,為控源治污階段,遵循控源和生態修復相結合的技術思路,以控源、治河與生態修復為主要技術手段。2010年以來,為山水林田湖一體化保護的流域綜合調控階段,以保護優先和流域綜合整治為技術思路。
經過多年努力,雖然部分湖泊或部分水域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我國湖泊水污染與富營養化的總體形勢依然嚴峻。一方面與我國水資源、人口及產業等資源稟賦特徵有關,像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熔岩、沙漠地區等,生態環境本身就很脆弱;而人類活動和經濟社會開發相對集中的東部地區,人口密集,水系河網復雜,且開發歷史久遠,人類活動對水環境干擾強度大。另一方面,我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走過了發達國家近百年的歷程,各種環境問題集中出現;同時,我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即污染速度遠超環境治理速度,導致目前我國水污染物排放總量遠超水環境容量。未來一段時間,經濟和人口依然將持續增長,必然會給湖泊流域帶來持續壓力,我國湖泊水環境依舊面臨嚴峻挑戰。
污染的洱海
而我國現有水環境解決方案明顯不足以支撐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其一是污水排放標准問題。按現有污水排放標准,很多企業可以做到達標排放,而現實的水污染狀況卻在加重,究其原因,與我國現行排放標准有關。目前,我國污廢水排放標准並沒有與水環境容量掛鉤,尤其未考慮目前流域城市的「高密度」布局特徵。另外,也與違法成本較低、缺乏激勵機制等有關。其二是污水處理效率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國污水處理廠建設與運營監管薄弱,管網不健全,污水處理設施運行不到位,污泥處置提升空間較大。其三是污染總量控制缺乏系統設計,質量目標與環境監管脫節,總量控制與濃度控制脫節,水污染控制與水生態保護脫節,以行政區為基礎的環境功能區劃與流域水污染調控脫節,缺乏與污染物排放標准、地表水質量標准等相適應的水環境容量核定與分配技術方法等。
二
對我國湖泊富營養化問題的幾點認識
湖泊富營養化的本質是湖泊與流域間氮磷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失衡,即過多氮磷等營養物湖內累積,導致湖泊營養物代謝失衡。就湖泊富營養化研究來講,多年來更多關注了總氮、總磷與無機氮磷等,其實有機氮磷,特別是溶解性有機氮磷在湖泊生態系統中也佔有重要比重;部分污染嚴重湖泊,沉積物溶解性有機氮磷釋放可達到氮磷釋放總量的30%以上,且具有較高的生物有效性,即如果忽略有機氮磷的作用,會在一定程度上低估湖泊富營養化風險。同時,我國湖泊大多為淺水湖泊,污染較嚴重,氮磷等污染物長期累積,在湖內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內負荷,在外源負荷逐步得到控制後,內負荷較長時間內仍然是影響湖泊水質改善的重要因素。這可能是我國湖泊水環境質量改善難度較大的原因之一。
污染的洱海
另外,改革開放40年來,流域人類活動對我國湖泊產生了巨大影響。如長江流域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導致江湖關系變化,由此導致湖泊枯水期沉積物出露時間提前,且時間延長,將引起沉積物表層環境由厭氧轉為好氧,溶解氧升高,反硝化作用減弱,好氧微生物固氮作用增強;同時,蒸發作用促使更多水溶性氮磷向沉積物表層遷移,導致表層沉積物氮磷蓄積量增大,且沉積物高程越高,出露時間越長,表層沉積物氮磷含量越高,來年水位升高會對湖泊水質產生一定影響。再如,修建巢湖閘和裕溪閘,切斷了長江與巢湖間聯系,大幅提升了巢湖水位,惡化了水生植物生存條件,導致沉水植物大量消失,進而加重了巢湖富營養化。江湖、河湖及人湖關系間的相互變化表明,新時期我國湖泊治理任務有加重趨勢。
三
洱海水環境特徵及保護治理建議
洱海作為典型的高原湖泊,壩區經濟特點明顯,流域生態環境較脆弱。近10年來,在國家重大水專項的支持下,在雲南省及大理州政府努力下,洱海保護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流域經濟高速增長情況下,與「十一五」相比,「十二五」洱海Ⅱ類水的月份數有所增加,但主要水質指標氮磷濃度等卻呈增加趨勢,特別是2014年、2015年、2016年,洱海Ⅱ類水質月份數連續下降。基於此,雲南省啟動了洱海搶救模式,持續改善湖泊水質,防控規模藻類水華。
自1990年以來,洱海水質總體呈下降趨勢,自2003年由Ⅱ類下降到Ⅲ類;近年來水體氮濃度增加幅度大於化學需氧量大於總磷,且藻類生物量增加幅度較總氮大;2017年洱海水質與2015、2016年總體持平。多年來,洱海水生植被退化明顯,雖近幾年面積稍有增加(2017年增加到32平方千米,處於近15年來最好水平),但依然較低,尚不能對藻類形成競爭優勢;洱海魚類群落表現為外來種增加,特有種消失,土著種減少,雜型化嚴重,兇猛掠食性魚類比例偏低,銀魚佔有一定比重,魚類結構不合理,生態控藻力差;洱海藻類密度高,水華風險加重,且趨於常態;特別是近幾年,藻類密度年末較高,即未來洱海藻類水華風險較高,且持續時間可能較長。
流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等導致入湖污染負荷較高是洱海水質下降的重要原因。近年來,流域經濟社會逐步向洱海周邊發展,旅遊人口等向壩區聚集,城鎮用地與農村居民點對徑流水質有重要影響,來自大蒜和蔬菜地為主的面源污染及沿湖生活污染問題突出;城鎮污染存量大,旅遊污染快速增加,由此導致洱海入湖河流水質提升任務艱巨,湖泊對污染負荷的緩沖能力下降。經過搶救性保護行動,與2016年相比,2017年洱海入湖河流水質有所改善,主要是西部河流水質改善明顯;但入湖溝渠仍有污水直排,污染嚴重。
污染的洱海
洱海「兩污」治理及藻類水華應急控制等措施成效顯著。雖然2017年流域入湖污染負荷依然較高,但城鎮溢流污水及雨季污染負荷集中入湖得到一定控制,「七大行動」基本遏制了入湖污染負荷快速增加的勢頭。沿湖截污、關停客棧及藻類水華應急控制等措施對2017年洱海水質保持和藻類水華防控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岸水域藻類水華得到一定控制,水體感觀改善效果明顯。尤其是污染源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與2016年相比,2017年洱海氨氮、化學需氧量、總磷和總氮入湖負荷分別降低約20%、12%、12%和3%;其中,環湖旅遊污染大幅下降,城鎮截污工程開始發揮效益,農村生活污染雖有控制,但負荷總量依然較高,農田面源污染持續增加。
流域發展變化是影響洱海水質的根本所在,重視流域保護與治理才是洱海保護治理的關鍵。必須重視流域保護與生態建設,特別是要重視湖濱緩沖區的保護與建設。洱海保護治理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藻類水華風險較大,扭轉水質下降的總體趨勢尚需時日;入湖污染負荷較高,湖泊氮磷濃度處於高位,治理工程發揮效益具有一定的滯後性,且治理工程的整體效益發揮尚需時間。預測今後相當一段時間,洱海水質改善任務艱巨,亟需提高保護治理的針對性,提高保護治理效率。洱海保護治理尚處在初級階段,亟需建立和完善洱海保護治理三大體系,即保護與治理工程體系、績效評估體系和監管考核指標體系。鑒於流域污染來源變化較大,洱海水質變化不確定性增加,近期需突出重點,解決洱海保護治理首要問題,即保持湖泊水質,防控規模水華發生。
基於對洱海水環境特徵及流域發展演變等認識,初步提出近期保護治理建議。
首先是要控制負荷,改善水質。要點是精準治污、持續停污、系統減污、防控重點、修復增容、分區控制,並防控水華。應持續加強農田面源及養殖污染控制,提升入湖河流水質;充分發揮濕地及庫塘系統的水質凈化等作用,解決生態庫塘及湖濱濕地運行技術支撐不到位、運行效果不穩定、進水不暢、濃度較低及水生植物缺乏管理等問題;加強餐飲客棧監管與監測,保障處理設施穩定達標運行;提升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效率,完善村落污水處理設施,著重解決水量不足、出水水質不穩定及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加強運行監管,解決學校、農村客事辦理場所污水處理設施油污堵塞等問題;加強片區污染綜合治理,有效控制入湖溝渠污染問題,持續開展水華藍藻控制與應急處置績效評估,優化藍藻控制與應急處置設施、設備工藝及運行條件等,保障洱海藻類水華防控效果長期穩定。
其二是修復生境,優化湖泊生態系統。目前洱海緩沖區正在實施的工程包括環湖截污一期工程、環湖截污二期工程、河道綜合治理工程、湖濱緩沖帶濕地建設工程與海西高效節水減排工程等,如何發揮工程的綜合功能及協同作用是近期洱海保護治理的重點任務之一。應做好緩沖區功能定位,開展湖濱緩沖區建設與生態修復工程,在緩沖區內統一協調相關工程,充分發揮工程的綜合聯動效益。另外,洱海沉積物氮磷含量較高,全湖沉積物氮磷釋放通量總體雖然較小,但釋放風險較大,對局部水域水質在關鍵時期(夏秋季)影響較大;如環境條件變化,沉積物氮磷釋放量將會大幅增加,可能明顯影響水質。應開展洱海沉積物污染調查及治理研究,定量沉積物氮磷污染及釋放特徵;開展洱海污染沉積物工程勘測,定量不同時間不同水域沉積物氮磷釋放對洱海水污染貢獻及藻類水華影響;在控制外源污染的同時,部分重要敏感區域,結合藍藻水華防控與生態修復等,實施沉積物污染控制工程
『拾』 五里沖水庫建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應
6.2.4.1 建庫前後土地覆蓋類型動態變化分析與對比
本次研究,通過土地覆蓋類型動態變化的分析與對比,來揭示五里沖水庫建設後區內岩溶生態環境的變化。分別選擇建庫前的1993年和建庫後的2001年作為對比時段。1993年土地覆蓋類型為土地利用詳查數據,經數字化並進行了幾何精校正(圖版Ⅴ-1);2001年土地覆蓋遙感分類採用美國陸地衛星Landsat的ETM數據(2001年6月14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接收),經過圖像增強、幾何精校正後(圖版Ⅳ-1),對其進行計算機自動識別分類,得出當期的土地覆蓋類型數據(圖版Ⅴ-2)。根據土地利用類型的劃分標准,結合各種地類的生態效應,將土地覆蓋類型劃分為:水田、旱地、果園、有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草地、石漠、水域、居民地等11類。工作區1993~2001 8a間土地覆蓋類型總體變化特徵(表6-8)為:與1993年相比,2001年的耕地略有減少,園地有所增加,說明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調整;有林地和灌木林總數基本保持不變,森林覆蓋率8a來基本維持在28.8%的水平上;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大量減少,荒草地、建築用地增加,而石漠面積增加近一倍,顯示工作區岩溶石漠化問題仍比較嚴重。
表6-8 蒙自盆地1993年與2001年土地覆蓋類型面積對比(單位:畝)
土地覆蓋類型的變化並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某一地類面積的「增加」不是在原基礎上的簡單增加,而是減中有增、增中有減。即某一地類由於自然的或人為的因素,在某一時段內演變成其他的一種或多種地類,在同一時段內同樣也會有其他一種或多種地類演變成該地類,各種地類之間始終存在著相互消長的關系。通過進一步分析各種土地覆蓋類型的減少去向或增加由來,有助於對區內生態環境變化的更深入的了解。
(1)耕地變化特徵
包括水田、旱地及園地。由於五里沖水庫的建成,蒙自盆地的農業用水狀況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從而有條件進行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全區耕地總面積由1993年的953789.1畝減少到2001年的903165.5畝,陡坡開荒得到了控制,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已經啟動,特別是耕地內部結構發生了變化。
1)水田總體減少,主要變成了園地、旱地和有林地
如表6-9、6-12和圖6-8所示,1993年的水田到2001年有36065.6畝(佔22.99%)變成了旱地,而2001年水田中有29366.9畝(佔21.31%)是由1993年旱地變化而來的,水田與旱地之間凈變化值為水田減少6698.7畝;水田與園地之間凈變化值為水田減少9287.0畝,水田與有林地之間凈變化值為水田減少2479.6畝,水田與石漠之間凈變化值為水田減少1624.1畝。
表6-9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水田動態變化
表6-10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旱地動態變化
表6-11 蒙自盆地1993~2001年園地動態變化
表6-12 五里沖水庫灌區耕地歷年變化情況表(單位:畝)
2)旱地略有減少,主要是產生了石漠化
如表6-10和圖6-8所示,1993年的旱地到2001年有96947.0畝(佔12.61%)變成了荒草地,而2001年荒草地中有71498.7畝(佔9.78%)是由1993年旱地變化而來的,旱地與荒草地之間凈變化值為旱地減少25448.3畝;旱地與石漠之間凈變化值為旱地減少42749.1畝,旱地與有林地之間凈變化值為旱地增加21384.4畝。可見,旱地與其他地類之間相互轉變較大,但總體保持平衡,略有減少,石漠化未能有效控制。
3)園地明顯增加,主要由水田和旱地轉變而來
如表6-11和圖6-8所示,1993~2001年園地與水田之間凈變化值為園地增加了9287.0畝,園地與旱地之間凈變化值為園地增加了2000.0畝,但園地與石漠之間凈變化值為園地減少了3228.8畝。可見,園地的增加主要是由水田和旱地轉變而來的,而園地也有石漠化現象,應加以控制。
圖6-8 蒙自盆地1993~02001年耕地動態變化圖
(2)林地類變化特徵
包括有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和疏林地,其中有林地和灌木林總量變化不大,但卻處於不斷變化的動態平衡之中。與其他地類相比,有林地與灌木林影像特徵最為接近,二者之間有較大比例屬於混分,故從生態意義角度可以忽略二者之間的相互轉化。未成林造林地和疏林地總量大量減少,造林成效有待提高。
1)有林地總體略有增加,主要由未成林造林地和灌木林演變而來
如表6-13和圖6-9所示,1993~2001年8a間,有37429.8畝未成林造林地變成了有林地,有林地與灌木林之間凈變化值為有林地增加了19322.9畝。有林地與旱地間動態變化值也較大,其凈變化值為有林地減少了21384.4畝。同時,有林地與石漠之間凈變化值為有林地減少了20475.8畝。加強現有林地的保護,防止其退化,應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表6-13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有林地動態變化
表6-14 蒙自盆地1993~2001年灌木林動態變化
表6-15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未成林造林地動態變化
2)未成林造林地大幅度減少,近一半變成了有林地,持續造林和維護工作未跟上
如表6-15和圖6-9所示,1993年的未成林造林地到2001年有46.45%(37429.8畝)成為有林地,7.13%(5748.3畝)變成了灌木林,計有53.63%的成活成林,造林成果已經不錯。但應看到還有16.63%、11.99%和4.26%分別變成了旱地、荒草地和石漠,若能根據岩溶地區的特點選好樹種,造林後給予適當的護理,還可提高造林成效。從表中還可看出,荒草地、石漠、旱地等其他地類成為未成林造林地的極少,區內持續造林工作比較薄弱,致使未成林造林地大幅度減少,2001年比1993年減少了87.44%。
(3)荒草地變化特徵
荒草地總體略有增加,主要由旱地演變而成,但荒草地的石漠化相當嚴重。如表6-16和圖6-10所示,荒草地8 a後多了16153畝,增加了5.78%。歷時8 a,1993 年的荒草地中有12.0%和6.89%變成有林地和灌木林,而25.57%和24.86%分別變成了旱地和石漠。荒草地與旱地之間凈變化值為荒草地增加了25448.3畝,荒草地與石漠之間凈變化值為荒草地減少了42995畝。
圖6-9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林地類動態變化圖
(4)石漠變化特徵
區內石漠化嚴重,8a間石漠面積增加了94.90%,荒草地和旱地最容易石漠化,存在林地砍伐和退化現象。
表6-16 蒙自盆地1993~2001年荒草地動態變化
圖6-10 蒙自盆地1993~2001年荒草地動態變化圖
表6-17 蒙自盆地1993~2001年石漠動態變化
圖6-11 蒙自盆地1993年至2001年石漠動態變化圖
如表6-17和圖6-11所示,1993年的石漠面積為118479.4畝,到2001年增加到230913.1畝。1993年的石漠中有9.73%和13.30%變成了有林地和灌木林,這些石漠區得到了很好的生態恢復,有22.37%變成了荒草地,也處在一種恢復的進程中;2001年石漠中,有69495.6畝(佔30.10%)是由荒草地演變而來的,有65853.0畝(佔28.52%)是由旱地演變而來的,有林地也有32006.1(佔13.86%)演變為石漠,人為砍伐、毀林開荒,造成了生態環境惡化。
6.2.4.2 五里沖水庫建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應
五里沖水庫1997年開始供水,供水量分別為:1997年847.88萬m3,1998年2016.8萬m3,1999年2600.2萬m3,2000年3730.0萬m3,2001年2259.36萬m3,現已產生了明顯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1)解決了蒙自壩區乾旱缺水問題,灌溉面積廣,受益人口多
蒙自壩區旱地一般無水灌溉,產量低,但增產潛力很大。過去因農灌用水問題未能解決,一直乾旱缺水,嚴重製約壩區經濟的發展。直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糧食自給率仍不足50%,每年需國家調入糧食5億kg。
五里沖水庫灌區主要涉及6個鄉鎮,2000年農村人口116332人(表6-18、6-19)。水庫自流灌溉控制土地面積26.878萬畝(耕地19.177萬畝),其中東灌區(6片)為水稻旱作交叉灌區,犁江河為水稻集中灌區(4片),西灌區為旱作物集中灌區(10片)。水庫引、蓄水供水系統年總供水量可達8972.0萬m3,灌溉面積18.23萬畝,將水利化程度由1996年的40.67%提高到86.40%。
表6-18 五里沖水庫灌區農村基本情況表
表6-19 五里沖水庫灌區水果生產總體情況表
(2)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調整,擴大了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資源利用更趨合理,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綜合試驗示範區的建設。
灌區原以種植業為主,農業總產值中農業佔74.62%,林業佔1.46%,牧業佔21.45%,漁業佔2.47%。水庫建成後,因灌溉水源得到了保證,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主要發展水果業,建成了萬畝石榴園。石榴面積由1996年的3885畝增加到2000年的10363畝(表6-20)。
表6-20 五里沖水庫灌區石榴生產情況表
1997年11月15日,雲南省政府批准蒙自為農業現代化綜合試驗示範區。五里沖水庫灌區處於紅河自治州和昆河經濟帶之中心位置,土地廣闊,光熱優越,具有大規模農業深度開發的顯著優勢,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建成為一個以高投入、高科技為支撐條件,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商品化的現代化農業區域。
(3)糧食單產有明顯提高,水果產量大幅度增加,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建庫後灌區水田面積和播種面積略有減少,為調整產業結構增加經濟作物所致。但因灌溉水源得到了保證,水稻單產有明顯提高,由1996年的每畝400多公斤增加到2000年的每畝500多公斤(表6-21)。水果產量由1996年的626.94萬kg增加到2000年的1023.43萬kg。
表6-21 五里沖水庫灌區水稻生產情況表
(4)促進了生態建設,陡坡開荒得到了控制,灌區內生態環境正在改善,區域性石漠化防治工作有待加強
建庫後,五里沖水庫的直接灌區(蒙自壩區)和水庫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壩區內原來的旱地變成了連片的果園,特別是盆地邊緣山坡腳一帶的果園建設,不僅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而且起到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由於林地用水得到保障,促進了灌區植樹造林,提高了成活率,沿公路兩側綠化帶的建設效果明顯;五里沖水庫對盆地內乾旱湖盆(南湖、長橋海和大屯海等)定期輸水,不僅蓄積了水源,而且調節了氣候。
雖然五里沖水庫的直接灌區和水庫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工作區總體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8年來,區域上未成林造林地和疏林地分別減少了87.44%和87.65%,而石漠面積增加幅度達94.90%,說明工作區呈持續的岩溶石漠化狀態。盆地周邊的斜坡地帶為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一方面斜坡地帶生態條件最為脆弱;另一方面該地帶原是陡坡開荒最嚴重的地區,現在雖然得到了控制,但退耕後沒有及時還林還草,而是成了荒蕪的石漠。
(5)城鎮供水得到了保障,區位優勢得以發揮,蒙自成為紅河自治州的社會、經濟中心
蒙自處於紅河自治州和昆明—河口經濟帶之中心位置,土地廣闊,資源豐富,具有顯著的地域優勢。早在1957年11月18日,雲南省最初成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時,就將蒙自作為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後於1958年7月,州府遷往個舊。五里沖水庫建成後,城鎮供水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蒙自社會和經濟發展有了保障,紅河自治州政府於2001年遷回蒙自縣。可見,五里沖水庫不僅對蒙自,而且對整個紅河自治州的社會、經濟發展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6)為岩溶斷陷盆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建設積累了經驗
五里沖水庫採取了上游高原區引水和蓄水—基岩山區建立生態經濟林—盆地內建立高效農業基地三方面有機結合的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建設模式;水資源開發方面,以五里沖水庫為樞紐,將響水河水庫、小新寨水庫、菲白水庫等山區分散小水庫聯合形成供水系統,統一調度,利用工程群體優勢,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出最大灌溉效益;工程建設方面,五里沖水庫是我國在強岩溶地區利用天然溶蝕窪地,採用一系列高新技術防滲堵漏,首次建成水深超過百米(106m)無大壩的中型水利工程。其開發建設的模式和經驗,在同類地區(特別是西南岩溶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