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當前全球化面臨的主要障礙是什麼
一 市場經濟與國家職能的矛盾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二 貿易保護主義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三 經濟關系常常受政治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不得不考慮政治因素的制約; 四 經濟體制問題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意味著不同發展水平國家完全開放國內市場,拆除各種貿易壁壘和障礙,市場規律成為經濟活動的准則。然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國內經濟狀況使經濟全球化的實現未必盡如人意);五 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一種跨文化行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孕育著不同的民族心理和價值觀念,各國之間文化差異導致的矛盾對經濟全球化形成了不小的制約 ;六 不平等的國際經濟法規和規則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七 經濟差距和發展空間的矛盾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八 區域經濟集團化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② 當前阻礙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政治經濟原因是什麼
最大原因是特朗普推行單邊主義,仗著自己老大的地位,動輒向全世界發難,這就是當前阻礙全球化的原因。
③ 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主要表現在:
1、全球化可以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由於經濟全球化實現了人才、資本、信息、知識和物質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中國能夠引進、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
2、全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經濟全球化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3、全球化有助於促進市場經濟建設,中國既存在發展動力的不足,缺乏新的投資來源和技術來源,又存在改革動力的不足,缺乏競爭機制和淘汰機制。抓住全球化機遇可以有效地解決改革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4、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科技人才、跨國公司、國家之間以及民間的全球性科技活動日趨活躍,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積極參與,就能有效地促進中國技術水平的提高。
5、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
(3)阻礙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有哪些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其客觀必然性。這是因為:
1、 新科技革命和生產的高度社會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
2、國際貿易的高度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現實基礎;
3、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
4、國際間相互投資的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④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積極作用: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它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年誒資源培植效率的提高和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消極作用:
第一,經濟全球化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發達國傢具有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掌握著推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的現代信息技術,主導著世界市場的發展,左右著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一邊是發達國家財富的不斷積累,一邊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不斷加劇,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第二,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在一起,這在促進各國經濟合作的同時,也使得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可能殃及其他國家,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經濟全球化原因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因素主要有:
首先,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送的成本,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制,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系在一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
其次,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大大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間分工,並由此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最後,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計劃經濟國家紛紛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轉而向市場經濟過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經濟滯脹而減弱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更加強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在國際范圍內,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其成員對本國或本地區市場的控制大大放鬆,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所有這些都為國際資本的流動、國際貿易的擴大、國際生產的大規模進行提供了適宜的體質環境和政策條件,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網路--經濟全球化
⑤ 當前阻礙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政治經濟動因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和核心就是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要求超越部分國家職能,即國家對經濟管理的職能。
而國家對經濟管理的職能關繫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和國家利益,是國家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國家職能是不能被市場經濟完全超越的,這對矛盾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基本矛盾,是影響著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政治動因。
(5)阻礙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有哪些擴展閱讀:
市場經濟和國家職能的矛盾自它們誕生之日起一直就存在。國家在推動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發展中曾經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促進作用。
但是,經濟全球化要求自由與平等,而國家職能決定了國家的管理在一定意義上是對市場經濟的束縛,只是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國家管理所起的推動作用大大超過了其隱含的制約作用。因此,市場經濟在國家管理下緩慢發展。但是,它們的矛盾隨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變得日益尖銳。
國家職能決定了主權國家不願放棄管理市場經濟的權力,即不願放棄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而這就形成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⑥ 當前阻礙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政治經濟動因是什麼
東營主要是為了收刮更多的財富傅
⑦ 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存在哪些重要問題
經濟全球化並非像有的人認為的那樣是給全人類帶來福音的普照之光。資本主義經濟的各種內在矛盾,以及被捲入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具有民族特性、階級特性和利益差異甚至對立,是產生價值沖突的根本原因。從世界性和民族性的關系看,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價值沖突主要表現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
首先,經濟價值的沖突。經濟全球化進程存在著一個悖論: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愈推進,民族的經濟利益問題愈突出。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通過吸收外資,引進先進技術,更新產業結構,促進了本國的經濟發展。而發達國家通過在發展中國家拓展新的市場,利用廉價的人力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來降低生產成本,緩解了發達國家面臨的生產相對過剩和國內需求相對不足的矛盾。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雖然存在著這種互補互利的一面,但也存在著經濟利益尖銳沖突的一面。強勢國家與弱勢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收益不均現象十分嚴重。據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告,發達國家以每年5000萬噸的規模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有毒或危險的廢物,把發展中國家變成自己的「垃圾場」。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統計,世界上絕大部分有毒污染是發達國家造成的,20多個發達國家生產了佔世界95%的有毒垃圾。全球化的「污染轉移」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進程。資本的全球性流動,加劇了各民族之間的競爭。民族利益是同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聯系在一起的。世界的資源和空間是有限的,這勢必引起民族利益的沖突;市場競爭是殘酷的,弱小或落後的民族在其經濟發展中必然要受到嚴峻的挑戰。幻想經濟全球化會帶來資源的合理配置而放棄自我保護,只能導致毀滅性的災難。如若不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及管理制度,迅速發展本國的經濟,增強競爭能力,就難免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再度落伍。
其次,政治價值的沖突。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經濟利益的沖突決定了政治利益的沖突,這主要通過兩個方面表現出來。
其一,資本的擴張導致政治的擴張。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實現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最大限度地拓展世界市場、攫取別國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必然要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充當霸主。由少數經濟和政治大國挑起、操縱或發起的名為捍衛「人權」或「道義」的國際爭端、侵略戰爭鬧得全球不得安寧。許多發展中國家為了維護本國或本民族的利益,對霸權主義發出了「不」的抗議。
其二,經濟全球化對國家主權原則產生了沖擊。高科技手段、市場經濟和資本擴張超越了國家的疆界,超越了民族相互隔離的界限、個性、差異,增強了世界的統一性、整體性。與此同時,民族國家原有的穩固地位受到了挑戰:跨國活動和跨國主體的急劇增加,超越了國家傳統意義上的主權和邊界。一些西方學者以資本無祖國為前提,推導出國家無主權的結論,鼓吹「國家主權過時論」、「國家主權消失論」。這種觀點為少數發達國家干涉別國內政、肆意踐踏別國主權提供了辯護。事實上,各個民族國家都擁有自己的主權。在一定范圍內與世界經濟接軌,對外開放,並不是放棄國家主權。經濟全球化並沒有導致國家主權的弱化。越是彼此尊重各個國家的主權,加強協作,就越有利於國際爭端的解決。相反,如果不尊重別國的主權,或者不注意保護自己國家主權的安全,就會對別國或者本國利益帶來危害。
再次,文化價值的沖突。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資本的全球性流動為文化的廣泛而迅速的傳播提供了載體、工具和渠道,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學習。但是,經濟全球化沒有也不可能造成全球文化的「同質化」。事實上,在一些生活方式、文化觀念越來越被人們所共同接受的同時,某些文化上的民族差異性乃至對立不僅沒有被消除,反而比以往更加明顯或突出。文化觀念的沖突主要表現在意識形態或政治價值觀念的沖突上。西方的意識形態反映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要求。西方國家試圖把自己的政治價值觀念強加給發展中國家,並且在人權等問題上搞雙重標准,遭到了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反對。一些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不僅搞經濟和政治的擴張和侵略,而且進行文化擴張和文化侵略,從而強化而不是削弱了覺醒的民族文化意識。文化的發展具有特殊的規律,它同一定民族的傳統緊密聯系在一起。越是具有民族性特點的文化,往往越具有文化的價值和生命力,因而也就越能走向世界。民族隔閡的消除,不僅不會削弱文化的民族性,反而會大大地加強全人類文化的「差異性」,使人類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現代化與全球化進程是交織在一起的。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既不能把經濟全球化簡單地當作現代化來加以肯定,也不能把經濟全球化與西化等同起來。如前所述,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經濟在全球范圍內擴張的趨勢,被捲入這一過程並不意味著就一定是在向現代化邁進,也不意味著就一定被西方資本主義同化或就範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現代化是世界性的概念。盡管對現代化的含義的理解還存在著分歧,但是人們普遍在下述觀點上達成了共識。即:從靜態上看,現代化是指世界范圍內國民經濟、社會生活諸方面在現時代所達到的先進水平;從動態上看,現代化則是指落後國家力爭達到現代世界先進水平的運動。從經濟領域看,現代化包括科學技術、社會生產力、產業結構等方面的現代化。各個國家或民族在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過程中,自然離不開世界文明發展的大道。但是,它們在世界經濟體系中處於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社會制度、民族特點,從而決定了它們在向現代化邁進過程中的起點不同,道路、模式也不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正確認識本國在當今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尤為重要。
鑒於經濟全球化進程及其作用的兩重性和現實中的種種價值沖突,我們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善於利用經濟全球化進程提供給我們的機遇和有利條件,積極利用外來的資金、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積極發展我們的經濟,增強國力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同時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盡量避免和減少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消極影響和危害因素,努力保護和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保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保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和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