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美國有什麼經濟特點

美國有什麼經濟特點

發布時間:2022-08-30 14:15:06

Ⅰ 美國經濟的三大主要特徵是什麼

經濟穩定持續增長, 就業人數不斷增加,物價增幅保持在較低。

Ⅱ 美國的經濟體制的特點

二戰後美國的經濟發展及其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在完成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轉變之後,美國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上述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增長。從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雖然在同一時期西歐各國和日本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趕上了美國(法國為5.7%、聯邦德國為5.1%、日本為7.2%、英國為2.8%),但是戰後美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仍佔有優勢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連續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一記錄直至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之後才被打破。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比如美國政府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175億美元;對宇航工業的投資,從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億美元。美國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戰後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對新科技產業部門的投資風險高,因此戰後美國政府就主動出面承擔起對這些部門的投資任務。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的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在「援外」項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國出口比重中,1949年佔46%,50年代佔30%左右,60年代佔20%左右。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特點。首先,從50~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 233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1%,鋼產量的25%。1971年美國擁有汽車1.11億輛,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1970年美國農產品比1950年增長了2倍,一個農民能養活47.1個人。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1)上述已經提到的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2)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3)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4)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5)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美國傳統的工業區在東北部,隨著戰後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沒有傳統工業負擔的美國西部和南部,由於擁有新興工業的原料──石油而特別適宜於諸如飛機製造業、石油工業和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新財團也驟然興起,在經濟乃至政治上與傳統的東北部財團形成激烈的競爭。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的資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亞財團,控制了美國最大的銀行──美洲銀行;而南部的得克薩斯州由於戰時石油開采和軍事工業的擴建也形成了得克薩斯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在50年代就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財團,其實力僅次於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的實力雖然差一些,但是它經常和其他財團結盟與東北部的老財團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展開對抗。美國西部和南部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財團的興起,對美國的政治也產生巨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歷屆政府的大權主要由東北部的財團操縱,但是這種政治局面在戰後開始發生變化,西部和南部的財團逐漸在政治上與東北部的財團展開競爭。美國的政治權力不再由「多雪地帶」的東北部獨占,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開始分享政治權力。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上半期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地步。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原因是:(1)美國在戰後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美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並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2)美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並的浪潮。第一次兼並浪潮發生於 19、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第二次兼並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從控制生產開始,到控制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兼並浪潮就發生在二戰後,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點為混合合並,即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系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後混合兼並的美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范圍,並且其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龐大的利潤。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原先的主業是製造汽車,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公司除了製造汽車,還製造飛機發動機、洲際導彈、潛艇、宇宙飛船和家用電器等,並且在全球范圍內設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網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潤。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在60年代合並了120個不同的工商企業,並將業務擴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個國家中建立150餘家子公司,經營范圍也擴大到麵包和食品、人造纖維和紡織、建築、旅遊、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險等行業和部門,當然電話和通訊業依然是該公司的主業。最後,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戰後美國經歷的第一次經濟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間工業生產下降了8.3%,失業率達5%。第二次經濟衰退從1953年8月延續至1954年8月,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 9.1%,失業率達6.2%。第三次經濟衰退從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時間雖比較短,但是程度卻比較嚴重,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從上述一系列數字可見,雖然戰後美國經濟並沒有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周期性循環,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一次,但是經濟危機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這次持續的時間最短。另一方面,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危機都實行了一系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手段,即運用赤字財政,通過膨脹通貨,刺激總需求,從而抑制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避免大量的企業在危機中倒閉,同時控制失業率的急劇攀升,穩定社會秩序。當然,美國政府的這些國家干預的辦法,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債大增,通貨膨脹有增無減,以至於積重難返,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塑造美國現代經濟制度之路

——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制度的形成

胡國成著

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

前言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是探討美國現代經濟制度如何形成的一部研究著作。由於它涉及到經濟政策、經濟制度、經濟立法和經濟發展史等諸多領域,在我國現今正在進行的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也許會引起眾多讀者——不僅僅是政治、經濟、法律、歷史方面的研究工作者,而且包括從事工商企業經營和管理的工作人員,攻讀美國政治、經濟、法律和歷史專業的大專院校學生,及關心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人們——的興趣。
本書試圖從對19世紀美國進入工業革命以來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經濟發展和經濟制度變革的考察中,揭示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形成的動因及必然性,以進一步加深對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為內涵的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認識。在進行上述考察時,本書對於在美國現代經濟制度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經濟立法和政策做了較詳細的分析和闡述,其中不少具體的經濟措施對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以使我們吸取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在制定有關的經濟政策時少走彎路、從而避免大的經濟動盪。
本書通過上述考察和分析,提出了一些與傳統觀點不盡相同的看法。首先,通過對羅斯福新政時期發生的1937-1938年經濟危機的原因及促使此次危機緩解的主要因素的分析,確認了美國政府的財政經濟政策及對經濟的干預在其中所起的直接和主要的作用,論證了美國政府與壟斷組織及整個經濟運行之間的密不可分的關系,進而證明美國國家政權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已經深入到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已實際形成。其次,本書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對1929年開始的30年代美國經濟大危機的原因、特別是它所帶來的持續10年的「特種蕭條」的原因進行了探討,指出此次經濟危機中市場調節的失靈是由於壟斷發展和成熟的結果,並進一步揭示了10年特種蕭條的原因在於壟斷的成熟要求有國家干預,而美國聯邦政府、國會和最高法院內部經過10年的認識和斗爭才最終建立起國家干預體制,致使蕭條延續了10年。再次,本書在對30年代經濟大危機期間胡佛政府的反危機措施及「干預」政策與後來的羅斯福新政的干預政策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指出了胡佛「干預」政策的有限性及其實質,即胡佛的干預,是自由放任中的干預;其實質,是干預中的自由放任。由此駁斥了認為美國經濟的干預時代始於胡佛的似是而非的觀點。此外,本書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制度在經濟發展史上的地位作了評價,認為不應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看作是壟斷資本主義的特殊類型和階段,而應把它看作是壟斷資本主義的常規形態。排斥國家干預和參與的一般壟斷資本主義不過是向壟斷資本主義的正常形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過渡形態,是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完善過程中的一個暫時的過渡階段。
在研究過程中,盡管作者努力想拿出客觀、公正、全面、正確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奉獻給讀者,但囿於自己的知識和水平,深有完成此任非個人所能之感。對於本書所提出的所有觀點和看法以及可能存在的謬誤,作者殷切地期待著讀者和方家的賜教和匡正。
本書的研究、撰寫和出版得到了諸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項目經費資助,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黃紹湘教授和陳之驊研究員的推薦使本課題的研究得以立項,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陳寶森研究員閱讀了本書的初稿,並提出了極為寶貴的修改意見,上述兩所的圖書館工作人員為本書部分參考資料的獲得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中國經濟出版社李阿紅同志承擔了本書出版的責任編輯工作。沒有這些支持和幫助,本書的研究、撰寫和出版是不可想像的。對於所有這些支持和幫助,在本書付梓之時,謹在此表示作者深深的謝意。
胡國成
一九九五年四月
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

目 錄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早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因素 一、聯邦政府對鐵路建築的財政援助
聯邦政府的技術援助
州與地方政府的財政援助
聯邦贈地
二、聯邦政府對鐵路運營的管理
鐵路建築中的舞弊及運營中的肆意操縱
格蘭其法律
《州際貿易法》的制定和實施
對鐵路管制的加強
三、反托拉斯法的頒布與實施
企業的聯合與兼並
企業聯合運動的影響
反壟斷的思想傳統
《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的制定
《謝爾曼法》的實施
《克萊頓法》與《聯邦貿易委員會法》
反托拉斯法評價
四、《聯邦儲備法》與聯邦儲備系統
早期的銀行管制
國民銀行制度
《聯邦儲備法》的制定
聯邦儲備系統的運行
五、早期國家干預經濟的特點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的經濟政策
一、戰時工業委員會的建立及對工業的管制
戰時工業委員會的建立
戰時工業委員會對工業的管制
對運輸和燃料的管制
戰時對勞工的管制
對外貿、金融等其它方面的管制
二、對糧食和食品的管制
《利弗法》與糧食管理局
糧食管理局的管制
三、戰後的「恢復常態」政策
戰時經濟管制的放棄
鐵路歸還私人
「恢復常態」
企業聯合與兼並的再起
工會地位的衰落
四、戰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分析

第四章 一九二九年經濟大危機期間的國家干預
一、三十年代美國的經濟大危機
經濟大危機的原因
危機緣何持續十年
二、胡佛政府的反危機措施
三、放任主義的失敗
胡佛的哲學
胡佛的「干預」觀

第五章 新政時期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
一、對銀行與金融業的管制
銀行業的重整
控制貨幣:放棄金本位制
控制貨幣:美元貶值
管制證券業:1933年《證券法》
管制證券業:1935年《證券交易法》
復興金融公司的新職能
改革銀行制度:1933年《銀行法》
改革銀行制度:1935年《銀行法》
《農業調整法》的制定
農業調整局的管理
《農業調整法》的廢除與《土壤保護和國內農作物種植分配法》
第二個《農業調整法》
電力通向農村
不成功的扶貧措施
三、復興工業的努力:《國家工業復興法》
工業復興的不同方案
《國家工業復興法》的制定
「藍鷹運動」
行業法規的執行:價格政策問題
行業法規的執行:勞工問題
《國家工業復興法》的廢除
四、復興工業的努力:新政後期的管制
重新制定勞工法律
對公用事業的管制
對商業管制的加強
對交通和通訊業的管制
五、公共工程與救濟
聯邦緊急救濟
大規模工賑的開始
公共工程
田納西河流域改造工程
《社會保險法》的頒布

第六章 美國現代經濟制度的形成
一、美國現代經濟制度的財政保障
聯邦稅收政策的變化
財政開支政策的變革
二、美國現代經濟制度的形成
新政時期國家干預經濟的特點
1937年經濟危機的啟示

Ⅲ 美國新經濟的特點和成因是什麼

美國新經濟的特點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1991年3月至2000年第二季度,美國經濟處於歷史上最長的連續增長期,且經濟運行態勢形成了"高增長+低通貨膨脹+低失業率"的理想組合。稱這一時期為「新經濟時期」。
美國新經濟的成因:
(1)經濟結構的調整。
(2)美國的有效調控機制。
(3)經濟的全球化浪潮。

Ⅳ 簡述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 以及美國成為經濟大國的優勢 簡潔快速回答喲 最重要的是簡潔 今晚就要~

美國經濟的發展的特點:美國經濟的發展速度處於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前列;經歷了繁榮—危機—持續穩定發展的過程;高新技術產業發達,科技含量高.
優勢:1、作為戰勝國掠奪他國人才技術資源2、本土未受戰爭影響,戰後大量出口3、控制以石油為主的世界資源4、以美元取代英鎊成為世界貨幣5、重視教育,以發展高科技為新經濟增長點.6、大力發展軍工,提高軍事實力.

Ⅳ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70年代發生危機,經濟地位下降;80年代進行調整,經濟形勢逐漸好轉。

阻礙亞太地區和平發展的主要因素:亞太沿海國家「海權意識」紛紛「蘇醒」,區域海軍競賽顯現,中國海軍現代化尤其被「關注」、一再被妄議。——國際恐怖主義繼續活躍於南亞及東南亞。

二戰後,全球經濟發展呈現兩個明顯的趨勢:一是區域經濟集團化,二是經濟全球化。這種趨勢背後的根本動力是開拓市場,通過分期付款的方法,刺激國內消費市場的表面活躍;擴大對外商品輸出,占據過去由英德控制的世界貿易市場。

(5)美國有什麼經濟特點擴展閱讀:

20世紀20年代,世界進入一個暫時的和平時期,全球經濟也逐漸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美國當時在許多經濟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和穩定的國家。

當時美國的良好經濟環境和樂觀情緒為後來的超級大牛市奠定了足夠的基礎,美國資本市場新發行的證券是1822種到1929年達到了6417種融資購買股票十分流行。

在1928年和1929年,美聯儲8次加息(提升再貼現率),將其由3.5%上升至6%,以圖遏制證券市場的投機,減緩經濟增長,這是標準的逆周期調節策略。但是在大蕭條出現後,在應對1930-1933年的銀行恐慌中,美聯儲沒有完成其最後貸款人的使命,許多銀行被迫走上倒閉命運。

Ⅵ 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

.1、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
2、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
3、改善人民生活,創造經濟發展環境
4、羅斯福新政的實施挽救了美國經濟
5、新經濟的出現(高新技

Ⅶ 美國自由資本主義經濟模式有何特點

(1)美國自由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的主要特點:私人經濟占絕對主導,國有經濟比重小;私人資本集中度高,壟斷性強;市場自發調節作用很大,國家干預少;勞動力市場的自由開放度高、流動性大,就業競爭壓力大。(4分)
(2)要歷史地、辯證地認識美國自由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美國經濟模式強調發揮市場的作用,好處在於束縛少,有利於激發企業活力,但由於缺乏必要的干預和嚴格的監控,容易出現經濟危機。(3分)

閱讀全文

與美國有什麼經濟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叫三金美女 瀏覽:313
江蘇一個月事業單位如何上岸 瀏覽:250
幸福的定義和本質是什麼 瀏覽:873
鱷魚的愛情寓意代表什麼 瀏覽:546
為什麼健身是健康的 瀏覽:691
貓吊墜項鏈在愛情里寓意什麼 瀏覽:53
如何十秒鍾講一個故事 瀏覽:126
小崗村如何實施的集體經濟 瀏覽:108
咸寧婚姻律師有哪些 瀏覽:842
董小美的10段故事第19關怎麼過 瀏覽:896
什麼鍋使用最健康 瀏覽:336
被騙的婚姻有哪些 瀏覽:802
看不到夠不著的愛情怎麼維持 瀏覽:48
2019年新泰經濟房什麼時候分房 瀏覽:397
愛國一生電影主要講了什麼故事 瀏覽:282
用毛筆寫幸福倆字怎麼寫 瀏覽:412
廣東和河南經濟哪個發達 瀏覽:149
青州兩個健康是指什麼內容 瀏覽:583
vivos9怎麼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204
獲得什麼會幸福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