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汕頭市有幾個區
㈡ 汕頭為什麼會被選為經濟特區
汕頭經濟特區位於廣東省東部沿海潮汕平原上,是中國五大經濟特區之一,全國著名僑鄉,華南重要港口城市,也是潮汕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為粵東和閩西南出海的門戶。歷來是粵東、閩西南、贛南地區的主要交通樞紐、進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20平方公里,總人口407萬人。汕頭於1861年正式開埠,是中國沿海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人稱"百載商埠",經濟外向,曾有美、英、法、德、日、俄、荷、比等8個國家在汕頭設領事館。目前有近1000萬潮裔鄉親旅居世界40多個國家港澳台地區,汕頭經濟特區已同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
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市區龍湖片區試辦經濟特區。1983 年12月22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原地區所屬 8縣 1市並入汕頭市。1984 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 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面積擴大為 52.6 平方公里,分龍湖和廣澳兩片區。1991年4月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並確定於是年11月正式實施;同年11月,潮汕行政區域調整,潮州、揭陽分設地級市。
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汕頭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潮陽、澄海撤市建區,原市區5個區調整合並為3個區,其中河浦、達濠兩個區合並為濠江區;昇平、金園兩區合並為金平區;龍湖區保留,將原屬澄海市的外砂鎮、新溪鎮劃歸龍湖區;澄海市撤市設區;潮陽市撤市分設潮陽、潮南兩個區。調整後,市區面積從原來的310平方公里擴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從原來的120萬增加到487.5萬。
㈢ 有關於潮陽海門資料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海門鎮
基本概況
海門鎮位於潮陽東部沿海,西隔練江與潮南井都鎮相望,與潮陽中心城區接壤,總面積38.5平方公里(其 潮陽區海門鎮
中海域面積10.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9.6公里,轄16個村(居),人口11.43萬人。2005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17億元,農(漁)業產值4.9億元,工業產值4.1億元,農村人均收入1852元。 蓮花峰景區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汕頭八景」之一,年接待海內外遊客逾55萬人次;位於鎮外四片區的潮陽經濟開發試驗區,現有面積5.5平方公里,1993年7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1999年1月起與海門鎮合署辦公。
地理環境
漁業是海門得天獨厚的傳統產業,占據鎮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海門漁港是國家一級良港、全省第三大漁港,並於2005年成功申報為國家中心漁港。現有各種作業機船430艘,年捕撈量5萬噸左右。2002年投資了2300萬元建成漁港碼頭、水產批發市場和水產品貿易商場。同時積極發展海淡水養殖業,現有鮑魚養殖公司4家,其中南弘海珍養殖公司培育的三種鮑魚雜交新品種,項目填補國內空白,該養殖公司在被評為「省鮑魚良種場」的基礎上,又被評為「省農業生產示範區」。 海門鎮投資環境優越;不但有開發區和澳內灣成片的土地資源,而且交通便利,位於鎮區內的潮陽商港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一類口岸,潮陽唯一對外貿易口岸,可對外國籍船舶開放;深汕高速公路在海門設有出入口。鎮區內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鎮黨政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工作,自覺轉變政府職能,積極為企業發展、項目上馬創造良好條件。目前,計劃首期投資100億元、佔地1000畝的華能汕頭電廠等項目,已確定落戶該鎮。
㈣ 汕頭經濟特區 汕頭市 這兩個名稱是一樣的嗎還是怎麼樣請詳細解答,謝謝
汕頭經濟特區以前是指汕頭市龍湖區面積52.6公里,其他區叫汕頭市(1980—1991)之後,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共234公里都統稱經濟特區,至2003年,南澳縣,澄海市,和潮陽市並入汕頭市,面積共是1956公里。汕頭經濟特區又改叫汕頭市至今。
㈤ 什麼是經開區
經濟開發區不是特定的某一個地方,它只是某一地區政府規劃出來的一片用來探索發展新經濟的試驗區,所以說不僅西安才有。
㈥ 汕頭經濟特區的歷史沿革
汕頭於1860年正式開埠,是中國沿海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人稱「百載商埠」,經濟外向,曾有美、英、法、德、日、俄、荷、比等8個國家在汕頭設領事館。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市區龍湖片區試辦經濟特區。1983 年12月22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原地區所屬8縣1市並入汕頭市。1984 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面積擴大為52.6平方公里,分龍湖和廣澳兩片區。1991年4月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並確定於是年11月正式實施;同年11月,潮汕行政區域調整,潮州、揭陽分設地級市 。
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汕頭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潮陽、澄海撤市建區,原市區5個區調整合並為3個區,其中河浦、達濠兩個區合並為濠江區;昇平、金園兩區合並為金平區;龍湖區保留,將原屬澄海市的外砂鎮、新溪鎮劃歸龍湖區;澄海市撤市設區;潮陽市撤市分設潮陽、潮南兩個區。調整後,市區面積從原來的310平方公里擴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從原來的120萬增加到487.5萬。經國務院批復,2011年5月1日汕頭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汕頭全市 ,即2003年來汕頭行政區劃范圍,含龍湖區、金平區、濠江區、潮陽區、潮南區、澄海區、南澳縣「六區一縣」。2014年9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在汕頭經濟特區設立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
㈦ 自貿區與經濟特區有什麼區別
1、選擇標准不同
經濟特區:對接港澳台,引進外資和技術;
自貿區:南北呼應,重在自我轉型和升級。
2、目標不同
經濟特區:對標港澳台的小經濟體模式;
自貿區:對標美日歐的大國經濟體模式。
3、著力點不同
經濟特區的誘餌是政策優惠;
自貿區的誘餌則是消除政策壁壘。
4、使命不同
經濟特區:「與國際慣例接軌」;
自貿區:新常態下主動應對全球化競爭。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2-02-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㈧ 經濟特區 經濟開發區和經濟開放區的含義分別是什麼,都有什麼規定,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經濟特區:中國政府允許外國企業或個人以及華僑、港澳同胞進行投資活動並實行特殊政策的地區。在經濟特區內,對國外投資者在企業設備、原材料、元器件的進口和產品出口,公司所得稅稅率和減免,外匯結算和利潤的匯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屬隨員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續等方面提供優惠條件。
從特徵上講,經濟特區是我國採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吸引外部資金、特別是外國資金進行開發建設的特殊經濟區域;從功能上講,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窗口、排頭兵和試驗場。這既是對經濟特區特殊政策、特殊體制、特殊發展道路的概括和總結,也是對經濟特區承擔的歷史使命和實際作用的概括和總結。
國家的經濟特區有: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實際上現在各個省、各個市都還有自己的開發區之類的實行特殊經濟政策的區域,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經濟特區,只不過沒有正式的國家級名義而已。
我國經濟特區的主要特點是:
1.特區經濟發展的資金以利用外資為主;
2.特區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為主;
3.對前來投資的客商給予特殊優惠和便利;
4.國家給特區較多經濟自主權。
建立經濟特區的重大意義在於:
1.可以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
2.可以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3.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了解世界經濟信息;
4.有利於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訓管理人才;
5.可以擴大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開辟世界了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窗口。
經濟開發區:經濟開發區,是某一個地方政府規化一個專門的區域,提出關於稅收減免,土地價格便宜和政府支持的一些優惠政策,吸引各種資金和實體投資辦廠,辦公司。一般這種規化出來的地方都比較大,配套設施齊全,招商引資後能帶動當地經濟起飛。像崑山的蘇州工業園,長沙的望城坡開發區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
經濟開放區: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加快經濟發展,我國先後設立了: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5個經濟特區;
確定了上海、天津、北海、湛江、廣州、福州、寧波、南通、連雲港、青島、威海、煙台、大連、秦皇島等14個城市為沿海開放城市;為了便於記憶——大、秦(晴)、天,
青、煙、通、雲,
上、寧、溫、福(浮),
廣、湛(展)、北
開辟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環渤海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
中國的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沿海經濟開放區大都位於沿海地區。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沿海經濟開放區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吸引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推動中國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的發展。
㈨ 汕頭市有哪幾個區
汕頭現轄5區1縣2市:龍湖、金園、昇平、達濠、河浦五個區和南澳縣,代管潮陽市、澄海市
㈩ 汕頭經濟特區是什麼時候成立的(具體日期)
汕頭經濟特區於1981年11月正式成立。
1991年4月,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並確定於是年11月正式實施;同年11月,潮汕行政區域調整,潮州、揭陽分設地級市。
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汕頭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潮陽、澄海撤市建區,原市區5個區調整合並為3個區,其中河浦、達濠兩個區合並為濠江區;昇平、金園兩區合並為金平區;
龍湖區保留,將原屬澄海市的外砂鎮、新溪鎮劃歸龍湖區;澄海市撤市設區;潮陽市撤市分設潮陽、潮南兩個區。調整後,市區面積從原來的310平方公里擴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從原來的120萬增加到487.5萬。
2011年5月1日,經國務院批復,汕頭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汕頭全市,即2003年來汕頭行政區劃范圍,含龍湖區、金平區、濠江區、潮陽區、潮南區、澄海區、南澳縣「六區一縣」。
2014年9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在汕頭經濟特區設立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
地形地貌
汕頭地貌以三角洲沖積平原為主,占汕頭市面積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積30.40%,台地等占總面積5.98%。
汕頭市地處海濱沖積平原之上,處在粵東的蓮花山脈到南海之間,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整個地形自西北向東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台地或階地——沖積平原或海積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隴和海蝕崖——島嶼。
東北部有蓮花山脈,西北是桑浦山,西南有大南山。東南部沿海沿出江口處為沖積平原或海積平原和海蝕地貌以及港灣和島嶼的分布。韓江、榕江、練江的中、下游流經市境,三江出口處成沖積平原,是粵東最大的平原。
汕頭依海而立,靠海而興,市區及所轄各縣(區)均臨海洋。汕頭海岸線曲折,島嶼多。汕頭市海岸線和島岸線長達289.1千米,納入汕頭市海洋功能區域工作面積約1萬平方千米,是陸域面積的5倍之多。
汕頭市有大小島嶼40個,最大的海島是南澳島,島西部高峰海拔587米,是汕頭的最高峰。南澳島也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周圍有南澎列島、勒門列島、鳳嶼、虎嶼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汕頭經濟特區,網路-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