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的經濟整體情況與分布
2007年,受盧比升值和物價上漲影響,印度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四個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分別增長9.1%、9.3%、8.9%和8.4%;預計2007-08年度(2007.4.1-2008.3.31)經濟增長8.9%,增幅比上年度回落0.7個百分點。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1、投資消費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印度經濟增長主要靠內需拉動,投資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90%。2007年4-12月,消費品生產指數同比增長5.8%,其中,非耐用消費品增長8.4%。投資保持快速增長,4-12月,投資品生產指數同比增長20.2%。2、第三產業快速增長。2007年印度第三產業主要行業增長都超過10%,2、3和4季度,貿易、酒店及通訊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9%、11.4%和11.3%,金融、房地產及公交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1%、10.7%和11.6%。3、工業生產增長放緩。2007年4-12月,工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9%,比上年同期回落2.2個百分點,其中12月份增幅回落5.8個百分點。製造業回落較多,分別回落2.6和6.1個百分點。木材和木質傢具、基本金屬、機械設備和化工產品生產增速依然較高。4、物價漲幅高位回落。2007年印度物價呈高位回落勢頭,四個季度批發價格指數同比分別上漲6.4%、5.3%、4.1%和3.4%,其中3月份上漲6.6%, 10月份上漲3.1%,分別是近幾年來的最高和最低水平。目前價格漲幅有所抬頭,11、12和今年1月份同比分別上漲3.3%、3.8%和3.9%。二、2008年經濟發展展望當前,對2008年印度經濟發展趨勢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是國外媒體認為印度經濟不會與美國經濟「脫鉤」,也會受到歐美經濟衰退的沖擊。經合組織、瑞士銀行最近都表示,2008年印度經濟增長將回落。美國花旗集團在《2008年亞洲經濟展望》中指出,印度具有10%以上的經濟增長潛力,但經濟結構不合理以及專業人才的匱乏,對經濟增長形成了長期障礙,如果全球經濟惡化,短期內印度經濟將面臨風險。二是印度國內經濟界普遍認為,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對印度沒有影響,經濟仍能保持9%的快速增長。財政部長奇丹巴拉姆說,在全球經濟環境充滿變數的時候,印度政府會適時迅速的調整經濟政策,維持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的平衡,政府有信心讓經濟增長接近9%。印度計劃委員會副主席摩泰克表示,2008-09財政年度,印度經濟將增長9%,並可持續5年。尼赫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認為,因為國內和國際都看好印度經濟前景,預期2008年印度股市將繼續上揚。印度財經類媒體也普遍認為,2007年雖然印度經濟增長勢頭有所減弱,但仍然是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而且更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了實現2008-09年經濟發展目標,印度政府確定了發展農業和製造業、鼓勵引進外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金融服務的工作重點。(1)加大農村建設力度,重點發展農村基礎設施,扶持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業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引擎。最新公布的新財政年度總預算案承諾,免除農民積欠國有金融機構的約5000億盧比(約合128億美元)債務,政府還將提供1000億盧比(約合26億美元)的特別資金幫助農民償還抵押貸款,兩項優惠措施將使400萬農民受益。另外還提出了30餘項優惠措施,包括興建水電及灌溉渠道、補貼肥料及種子采購費用、增建農村醫療與教育設施等。(2)大力消除引進外資的障礙,引導外資流向能創造更多就業的領域。最近政府公布了調整後的外資政策,鼓勵外資進入技術薄弱的行業,如允許100%外資進入鈦礦開采和飛機維護企業,將貨運和特許空運航線的外資限額從49%提高到74%(民用航空外資比例仍保持在49%),政府所屬石油、天然氣精煉企業的外資比例從26%提高到49%,允許金融部分領域的外資佔49%。但對沃爾瑪、家樂福等外國零售巨頭進入印度的政策仍未放寬。另外,還要加強基礎設施、能源建設以及金融服務;大力發展製造業,爭取成為製造業大國,解決日益嚴重的就業問題。當前,印度經濟要關注的幾個熱點問題:(一)外資監管近幾年,外資進入印度的速度很快,2006-07財年,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達160億美元,2007-08財年有望達到260億美元。2008-09財年,政府希望超過300億美元。目前,印度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最受歡迎的外國直接投資目的地,僅排在中國之後。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投機資金流入。外資的進入使印度的一些實體經濟有了很大發展,汽車行業成為世界第五大商用汽車生產國,亞洲第四大汽車市場。2007年通用汽車公司在印度的汽車產量比上年提高68%,2008年計劃在印度建設第二家廠,預計2010年銷量在現有基礎上增長10%。2007年賓士汽車在全球的銷售量比上年增長22%,戴姆勒公司決定投入6700萬美元在印度建廠,每年生產5000輛賓士汽車。除此之外,福特公司計劃投資5億美元,菲亞特,鈴木等廠家也有投資意向。不斷湧入的外資也給印度帶來很多問題,如盧比升值,股市風險。2007年印度股市異常火爆,股指屢創新高。3月5日印度孟買敏感30指數收盤12415.04,為全年最低,12月12日達到年內最高點20375.87,上漲64.1%。5月29日市值突破一萬億美元,成為繼中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市值過萬億美元的新興市場。下半年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股市發生了4次大的波動,分別是7月25日-8月23日累計下跌10.2%,10月17-22日下跌7.5%,11月1-22日下跌6.6%,12月13-19日下跌6.3%。在股市大漲的同時,匯率也大幅上升,10月11日,印度盧比對美元匯率達到39.27:1,創下1998年2月以來最高水平,與年初相比盧比累計升值超過12%。為穩定股市,政府欲採取措施抑制熱錢流入,卻引發股市更劇烈的振盪。10月17日,因證券交易委員會提出禁止外國機構投資者購買參與憑證類的衍生產品建議後,敏感30指數一度暴跌9.2%,為歷史最大單日跌幅,外資撤離約17億美元,股市交易被迫暫停一小時。當天盧比對美元匯率出現了兩個月以來最大幅度的下跌,至39.96:1,印度財長不得不緊急出面安撫市場情緒。盡管政策未能出台,但最近印度仍然表示,要穩步推進國內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同時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防範短期跨境資本流動的沖擊和金融風險。(二)通貨膨脹由於美國經濟增長放緩,不少經濟學者認為印度央行可能會在今年1月29日的議息會議上宣布下調利率,但央行認為,當前通貨膨脹壓力比經濟增長放緩的威脅更大,因此繼續維持基準回購利率在7.75%高位不變。目前通脹上行的壓力主要來自於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由於印度很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食品價格的上漲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基本生活。雖然政府對燃油等商品進行價格補貼(2006年6月以來,零售燃料價格沒有出現增長)對抑制通脹起到了明顯作用,但價格上漲的壓力不容忽視,截至1月26日當周,批發價格指數上漲4.11%。而受財政壓力影響,政府今後有可能減少燃油補貼,2008年物價漲幅有可能擴大。(三)高利率高利率是印度經濟加快增長的不利因素。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為了遏制通脹,印度央行從2004年10月開始連續9次加息,使貸款利率處於高水平,抑制了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印度第二大摩托車公司銷售量已經連續12個月下滑,今年1月份下降16%;消費者購買汽車和洗衣機的數量減少,一些人推遲了房屋購買計劃。貸款增長放緩的現象已經出現,在截至今年1月的12個月中,印度的貸款額增長22.6%,增幅同比回落7.2個百分點。今年初印度財長呼籲印度央行減息,改變貸款和投資增長放緩的局面,2月11日印度國有銀行降低優惠貸款利率25個基點至12.5%,房屋發展金融公司、印度抵押貸款公司等多家銀行也下調了貸款利率,這將有利於促進消費和投資的擴大。
㈡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農業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能否成為超級大國
按照如今全球國家經濟增長率指數來看,印度近幾年的國家GDP增長較快,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並且躋身全球十大經濟體之一,同時印度還是亞洲地區排名第三的經濟體,僅次於中國、日本。那麼,很多人就有疑問,印度這個國家不是世界上著名的貧窮國家嗎?為什麼國家經濟增長的這么快?
印度的確是世界上有名的貧窮國家,這是因為他們人口眾多,因而印度的人均經濟收入增長的較為緩慢,全國有一半多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但是,印度還有大量的中產階級以上的人群,在國家經濟層次上,印度政府充分利用本國多平原、多人口等優勢,通過廉價勞動力和廣袤的耕地面積,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以及服務業。
因此,印度經濟的攀升和本國人口紅利有著極大的關系;那麼,印度經濟產業中,究竟在哪些方面聞名全球呢?
印度是國際上著名的農業大國,別看其領土面積不如我國大,但是印度的耕地面積比我國還多,位居世界第二位;他們的林業、種植業、水產業、畜牧業發展勢頭都比較迅猛;印度農業相關產業佔全國國民生產總值一直在10%左右徘徊。
而按照國家經濟 健康 發展指標分析,一個國家的農業如果佔到10%以上,那麼這個國家很大程度就是經濟欠發達國家;所以,印度在嚴格意義上來講屬於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國家。
不僅如此,印度 社會 總勞動力有近6成人口,都從事農業生產,這是什麼概念?如果我們以印度十幾億人口計算,其中拋開幼童、老年人,那印度至少有8億人口是主要勞動力,而這八億人口中就有近五億的人口從事農業。
所以,農業在印度國內扮演的角色,不僅是國家經濟體系的主要結構,更承載著國家大部分勞動力就業,以及人口的生存發展;如果從經濟的角度上看,印度這種制度很顯然是過度依賴於農業發展。
不過,雖然說印度的農業是國家支柱產業,但是,印度農業生產力水平卻較為低下,這又是什麼原因?這與印度政府推行的農業補貼政策,有著很大的關聯,當初,印度為了扶持農業發展並且減少貧困率,於是每年從財政上撥出巨款專門補貼印度農民。
這種農業補貼措施實施後,的確便利了農民,農民在國家的保底下,種植生產不至於會出現血本無歸的情況,而且有了農業補貼,就相當於國家每年給農民免費發放工資,對農民而言,何樂不可為? 這既維護了印度的農業安全,又解決了大批農民的吃飯問題 。
不過,這種制度雖說明面上是一項良策,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農業補貼反而制約了外來資本對農業的投資;例如:印度政府按照土地規劃,一個農民只要自己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農作物,進行農業生產,那麼這個農民就會獲得農業補貼。
然而,政府給錢一般都是只給擁有該土地地契的人,農民如果要是把土地賣給企業,那麼,農民將失去每年的國家農業補貼,而企業卻會因此獲得農業補貼,也就說,國家的補貼,只認地契,而不認人。
基於這個原因,印度農民如果不是太過缺錢,他們是絕對不會把土地賣給其他人;而這樣的情況就對外來資本的投入,顯得十分不友好。
企業化農業生產一般都是需要兩個要素:土地和技術,用通俗的話來講,企業想要通過發展農業來賺錢,就必須要規模化,那麼規模化就需要土地,但是土地都在農民的手裡,農民們如果不賣土地,那麼企業就無法規模化。
同時,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企業購買農民土地一般都按照高於市場價10%左右的金額購買,但是,這種購買方式很顯然在印度是水土不服,因為,印度土地主人只要擁有這塊地,那麼,這塊地就將獲得每年的農業補貼。
因此,印度農業為什麼生產效率低下,就是因為國家還政府在補貼和土地販賣等規定上,還需要進行修正和完善,要不然按照這種方式搞農業生產,最終,將遇到農業發展的瓶頸期。
而印度農業世界聞名,他們的產量也的確是高,但這種「高產量」,完全就是靠著幾億人民給堆積起來,如果印度失去了人口紅利,那麼他們的國家農業經濟將發展不起來。
紡織業是印度第二大勞動力來源,服裝紡織業,在這幾年時間里獲得了快速的發展,最出色的就是印度棉花品牌,印度的長絨棉是世界很有名氣的棉花,在印度國內也有許多處大型棉花種植基地;因此,印度的棉花類原材料不僅享譽全國,更是享譽於世界。
緊接著就是印度的服裝工業和他們的地毯工業,去過印度的小夥伴都有個直觀的印象,那就是在印度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地毯,地毯在其他國家屬於半奢侈品,但是在印度就是屬於日常商品,印度本國地毯商品非常具有性比價。
全國大小市場內不僅充斥著形形色色的衣料、地毯,而且整體均價都非常親民,因此,印度的紡織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成為印度主要特色產業。而印度紡織產業一直遵循傳統結合現代工業的模式發展,在這種模式發展下,印度充分發揮了他們在設計方面的特點和優勢,所以,印度紡織產品也深受國際市場的青睞。
另外,印度擁有著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而這些勞動力除了從事農業之外,還有不少的勞動力在農閑之餘兼職紡織工作,所以,依仗著龐大熟練古代廉價勞動力,印度紡織產品在成本上可以節省出一大筆開支,因而可以支撐紡織服裝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印度的服務業,多年以來一直在不斷地跨步發展;服務業是一個相當廣泛的領域,也包括商業服務、軟體IT外包服務等領域,商業服務領域中信息技術和信息技術服務,是印度高頂尖技術發展的前沿陣地,他們依仗於本國廉價勞動力、優質的服務、低廉的價格,深受歐美發達國家的青睞。
許多歐美大型企業,往往都喜歡把一些沒有過多技術含量、工作量極重的業務丟給印度相關服務公司代工;這就是印度的IT行業發達的真正原因,他們信息技術領域的發達,不是技術發達,而是業務的發達。
印度國民憑借掌握英語這門國際語言,以及龐大的人口優勢,他們組成了世界最大的信息技術外包市場。不過,業務外包不代表印度本國IT信息技術領域就沒有技術發展,印度IT領域擁有非常多的從業人員,憑借著龐大外包工作訂單,印度IT人士也開始被帶動著發展起本國的IT領域。
印度近些年在互聯網信息技術領域上,已經實現了許多項技術發展,也因此,依仗國外訂單和本國信息行業的高速發展,印度的IT業也被順帶發展起來,而且還把印度的服務業也給帶動起來。因此,服務業是未來印度國內潛力最大的經濟產業。
印度經濟發展一直秉承多元化發展,但是發展到盡頭,農業、紡織業和服務業一直占據印度國民生產總值的大頭,而且這三個產業也是印度最著名的產業,我們細看一下,這三大領域能取得如此成就,不過是印度藉助人口紅利而已。因此,印度想實現多元化經濟發展,最關鍵還是得解決人的問題。
此外,印度國內文盲率較高,而且大多數印度人習慣於傳統市場經濟,他們很難接受新興開放經濟,此外,印度國內還有很嚴重的種姓問題,以及各種宗教對人創新思維的約束;因此,這些問題也將成為制約印度發展的一大難題。
總之,如果從領土面積、地理優勢、人口數量、海岸線長度來看,印度無疑具備成為超級大國或者超級強國的實力;而印度憑著高速增長的經濟,龐大的人口基數,一直想成為超級大國,至少是南亞地區霸主國家,印度一直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一直在爭取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直在拓展自己對國際的影響力,然而,由於印度有死敵巴基斯坦的牽制,內有嚴重的種姓問題和宗教問題,這些都成為印度國力騰飛的障礙。
㈢ 全面的介紹印度
【印度經濟】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由嚴重缺糧達到基本自給。工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印度政府於1991年7月開始進行全面經濟改革,放鬆對工業、外貿和金融部門的管制,2001年至2006年「十五」計劃期間經濟年均增長率為7.76%。2006年,印出台十一�6�1五計劃,將2007年-2012年的經濟增長率定為年均9%。
近幾年來,印政府不斷深化第二階段經濟改革,加速國有企業私有化,實行包括農產品在內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銷售自由化,改善投資環境,精簡政府機構,削減財政赤字。2006/2007年度印度經濟實現9.6%的高增長。2007/2008年度為應對通脹,印政府採取緊縮貨幣政策,大幅提高利率,經濟增長小幅放緩至8.7%。
國內生產總值(2007/2008年度):311400億盧比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7/2008年度):8.7%
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
匯率(2004/2005年度平均):1美元=40.41盧比
通貨膨脹率:2007-2008年5.5%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
【資源】資源豐富,煤儲量居世界第四,產量居世界第三。鐵礦石產量居世界第四,鋁土產量居世界第六。截至2007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134.6億噸,鋁土24.6億噸,鉻鐵礦0.97億噸,錳礦石1.67億噸,鋅970萬噸,銅530萬噸,鉛238萬噸,石灰石756億噸,磷酸鹽1.42億噸,黃金86噸,石油6億噸,天然氣923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6783萬公頃,覆蓋率為20.6%。
【工業】印工業增長佔GDP比重2007年為26.4%。近年來,印度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發展迅速。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煤41290 28242 29515
原油3400 3210 3480
水泥13360 14780 16130
鋼材3930 4650 5080
(萬噸)
化肥1540.5 1557 1609
(萬噸)
布 453.8 495.8 533.9
(億平方米)
發電量6086 6175 6624
(億度)
汽車 156.5 170.2 206.5
(萬輛)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
【農業】農村人口約佔全國的67%。全國耕地面積約1.4億公頃,人均0.13公頃。2007/2008年度農業及相關產業增長率2.6%,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5%。近些年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2004/2005 2005/2006 2006/2007
糧食總產量 20461 20860 21610
稻米 8531 9180 9270
小麥 7200 6940 7490
牛奶 9070 9710 10090
油料 2610 2800 2380
甘蔗 23232 28120 34530
茶(1-12月) 82.0 90 90
皮棉(萬包)* 1700 1850 2270
黃麻(萬包)** 1049 1000 1030
注*每包皮棉為170公斤。
**每包黃麻為180公斤。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7/2008年度經濟概覽)
軍事
印軍前身為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僱傭軍。1947年印巴分治後始建分立的三軍。1978年創建獨立的海岸警衛隊。總統是印度軍隊制服閱兵式名義上的武裝力量統帥,內閣為最高軍事決策機構。國防部負責部隊的指揮、管理和協調。各軍種司令部負責擬定、實施作戰計劃,指揮作戰行動。現陸軍參謀長上將S. 潘德馬那巴汗(S.Padmanabhan),空軍參謀長上將S.克里希納斯瓦米(S.Krishnaswamy),海軍參謀長上將M.辛格(M. Singh)。實行募兵制。陸、海、空三軍總兵力為127萬,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陸軍103.5萬,分東、南、西、北和中央五大軍區,擁有中程導彈,已具備核能力。海軍7萬,分為西、東二支艦隊和南部科欽訓練基地;孟買和維沙卡帕特南為最大的海軍基地,分別是西、東艦隊司令部所在地。1999年新成立遠東軍區,司令部設在布萊爾港。空軍17萬,分成西、西南、東、南和中央五個軍區,擁有米格29、幻影2000等先進作戰飛機。海岸警衛隊分西岸、東岸、安達曼和尼科巴三個大隊,指揮部分設於孟買、馬德拉斯和布萊爾港。另有50多萬預備役軍人和100多萬准軍事部隊。
1998年5月,以印度人民黨為首的聯合政府進行核試驗,堅持建立最低有效核威懾。 1999年8月17日,印國家安全顧問委員會提出核構想草案,提出印要建立陸基、空基、海基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強調印將奉行擁有可信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懾力的理論,稱印擁有核武器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阻止任何國家或實體對印及其部隊使用和威脅使用核武器,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及不對無核國家動用核武器。 2003年1月,印正式全面出台核政策框架,成立核指揮機構及其直屬戰略部隊司令部,核指揮機構由總理、國防、內政、外交和財政部長、各軍種參謀長等組成的政治委員會控制。
2001/2002年度國防預算開支為6200億盧比(約合13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8%。
[編輯本段]文化教育
【文化】
印度已知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雅利安人第一次在印度北部定居的移民浪潮為開始。很可能在移民和當地居民之間發生了激烈沖突。但顯然是偉大的印度的同化精神和忍耐精神取勝,這種精神一直持續到現在。在以後的一千年間雅利安人遍布整個印度,創造了大部分早期的古典梵語文獻,如《梵經》、《吠陀經》、《奧義書》和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 《摩訶婆羅多》。
印度到處是無數歷史紀念碑。 一些保存佛祖骨灰的古老佛塔、刻有法令的阿育王柱、銅匾和石碑散布在整個次大陸。瑪哈拉施特拉邦等地有雕刻精美的阿旃塔石窟、愛羅拉石窟、艾勒凡塔石窟,東南西北有保存完好的不同建築風格的雄偉的廟宇,拉加斯坦的城堡和庄園、德里的壯麗的紅堡、歷史紀念碑、壯觀的法特普爾西克里王宮、宏偉美麗的泰姬陵……數說不完的名勝古跡。遊客一旦被吸引到神化般的印度來,會讓他千眼萬眼看不夠。
現代印度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國家, 就透明的民主性而言,她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應該為此感到自豪。二戰以後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中,有很少的國家能象印度那樣這么忠實地保護其民主制度。不可諱言,印度城鎮還有窮人,還有貧民窟。但隨著印度的科學和工業技術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會隨之提高,到了21世紀,一定會達到中等生活水平。印度的新興的信息技術工程人員和信息企業贏得了世界的尊敬。其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僅次於中國。印度人民決心在現代世界崛起,印度脈搏隨著人民的青春般的活力躍動。
印度的語言同樣多樣化。印度有大約2000種,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有各自巨大的文學寶庫的發展完善的19種語言被承認為印度的官方語言。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印度的信仰印度的人占絕大多數,為85%,其次為穆斯林、基督教、佛教、猶太教、拜火教、耆那教等,所有不同宗教和諧相處。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的漂亮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業特大都市孟買可以說是印度宗教、種族、語言多樣性的一個縮影。市內除了以上各教的廟、堂外,還有有著名的亞美尼亞教堂、神道教廟和大同教廟等。
【教育】
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此外還有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2001/2002年度,印政府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99%,成人識字率為65.38%。2000/01年度中小學入學率81.6%,但小學綴學率為40.7%,初中綴學率為53.7%。全國現有254所綜合性大學,著名的有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加爾各答大學等。至2000/01年度,各級學校、學生和教師情況如下:
學校(萬所)在校人數(萬人)
高等院校1.04606*
高級中學12.62880
初級中學20.64280
小學63.8711380
㈣ 印度經濟發展經歷了哪些時期
印度經濟大致可分為三段時期,第一段為前殖民時期,直至17世紀止,第二段為英國統治時期,由17世紀開始,而第三段則是由1947年印度獨立開始。
前殖民時期
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們在印度河流域聚居並耕種和畜牧、使用統一的度量衡、製造工具和武器,群體之間亦開始貿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發現,古代遺跡包括具規模的街道、排水系統及供水系統,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個公共衛生系統及市政府的雛型。
1872年的統計調查顯示,印度99.3%的人口居於鄉村;鄉村的經濟以農業為主,與外界隔離並且自給自足。農作物為紡織、食物加工和工藝品提供原料。雖然不少王國發行貨幣,以物易物仍相當普遍。
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種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對印度的經濟活動產生具大影響。種姓制度有如中世紀歐洲的行會,確保了分工,促進技術的傳承。
以往,印度對外貿易大多由外國人及伊斯蘭教徒經營。紡織品如棉布、披巾及農產品如黑椒、肉桂、鴉片和靛藍出口到歐洲、中東和南亞地區,換入黃金和白銀。
殖民時代
殖民統治改變了稅制,由收入稅改為財產稅,使農民陷入苦況;而通過契約,殖民者的財產權受到保障。同時,殖民政府亦提倡自由貿易、制定統一貨幣、固定匯率、統一度量衡、資本市場、建設鐵路及電報設施、政治中立的公務員隊伍、普通法法制等。不過,在殖民時代末,印度是當時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之一, 工業停滯,農業發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長。
劍橋大學歷史學家推算,印度佔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約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雖然英國殖民統治被認為是印度經濟發展落後的禍根,但通過審視宏觀經濟,學者指出印度的經濟發展是殖民主義及世界邁向工業化和經濟融合的結果。
獨立至1991年
獨立後的印度經濟政策傾向保護主義,強調工業化、國家干預勞工和金融市場、龐大的公營機構、監管商業活動、中央規劃等。印度獨立後初期的經濟政策由其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主導,並由其後的英迪拉·甘地繼承。不過,1947至1980年期間,相對其他亞洲國家,尤其是亞洲四小龍,印度經濟增長緩慢,更被諷刺為「印度式經濟增長率」(Hin rate of growth)。
1991年後
1980年代後期,拉吉夫·甘地放寬投資限制,取消價格控制,降低企業稅項。措施對經濟增長有幫助,但同時導致政府財政赤字高企,經常帳惡化。隨著印度的主要貿易夥伴蘇聯解體,加上波斯灣戰爭使油價飆升,導致印度貿易失衡,政府瀕臨破產邊緣。印度政府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經濟制度為代價,獲得了總額達18億美元的緊急貸款。資金注入後,當時的總理納拉辛哈·拉奧與財長曼莫漢·辛格於1991年正式展開經濟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資、工業及入口牌照),結束國營公司的壟斷,同時放寬外來投資,免除了多個行業的外資審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經濟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針亦未受政黨輪替所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政黨敢觸及強勢的貿易協會和農場主的利益:改革從未涉及勞動法和農業補貼等敏感議題。1990年代,除了為數不多的低迷時期,印度經濟發展迅速。人均預期壽命,識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隨之進步。
1998年的核試驗打擊了印度的國際信用評級,但持續的經濟發展令標准普爾、穆迪等金融分析機構於2007年調高了印度的信用等級。2003年,高盛估計印度的名義GDP將於2020年超越法國和義大利,2025年超越德國、英國及俄羅斯,到2035年超越日本,成為第三大經濟體,次於美國和中國大陸。
修正後的2007年統計數據顯示,印度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外國直接投資加速流入。據此,高盛公司預測,「自2007年到2020年,以美元計算的印度人均GDP有望增長四倍」,並在2043年前超過美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高盛列出了十項注意事項:1.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增加大學數目,提高辦學質量;4.控制通貨膨脹;5.制定可靠的財政政策;6.推進金融市場自由化;7.提升與鄰國的貿易水平;8.提升農業生產水平;9.改善基礎設施;10.加強環保,改善環境。
㈤ 印度1900——1950年經濟增長狀況
在獨立之後的30年裡,人們用「印度式的」(Hin)經濟增長率這個詞語來形容印度的經濟表現,意思是令人失望但並非災難性的結果,而且與印度宗教所宣揚的安於此生的宗教信條相一致。
當然,隨著過去20年印度發生的巨變,這一陳詞濫調逐漸被廢棄了。自1980年開始,印度的人均經濟增長率增加了一倍多,從1950-1980年的1.7%上升到1980—2000年的3.8%。過去,在社會主義政策和許可證、配額制度的束縛下,印度經常被作為錯誤發展戰略的反面典型。現在,印度成了一個模範生,人們用她作為例子,來說明如果轉向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經濟增長潛力可以得到多麼大的發揮.雖然印度的經濟增長率沒有中國高(收入水平也不及中國),但由於其可靠的民主制度和信息技術領域的強勁表現,在許多觀察家的眼中,這個國家就算是不能取代中國的地位,也越來越對中國形成了強有力的挑戰。
印度的經濟進步對於她的10億國民來說是一個福音。同樣重要的是,這一轉變也給其他貧困國家帶來了希望,她向世界表明,如果採取適當的政策,快速的經濟增長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那些產生印度奇跡的「適當」政策是什麼呢?在政策報告和報刊上,充斥著許多關於這一問題的答案。傳統和常見的觀點認為,在1991年之前,印度實行貿易管制政策,印度經濟與外隔絕,在國家引導下建立的產業非常低效,過度管制阻礙了私有部門的發展,政府的控制和官僚主義窒息了私有經濟的活力,但這些情況在1991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國際收支危機的刺激下,印度的政策制定者起用了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這樣的專家來治國。辛格很快啟動了經濟自由化進程,貿易壁壘被拆除,外國直接投資受到鼓勵,許可證制度被廢除,私有化開始了。在軟體出口和呼叫中心業務的帶動下,印度經濟開始騰飛。
如同所有的簡單描述一樣,上述觀點確有一定的道理。印度的經濟一度是世界上管制最嚴厲、最封閉的經濟之一,這種情況直到最近才有所改變。的確,1991年的經濟自由化可以說是印度經濟的分水嶺。但是,上述觀點沒有認識到的一點是,印度經濟的加速增長早在1991年前的10年就開始了。只要對印度的經濟增長歷史做一個粗略的觀察,就可以發現印度的經濟加速增長起步於1980年左右,這一增長趨勢在1991年後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實際上,一些指標,如社會全要素生產率甚至在1991年後表現出相反的特徵,增長速度有所下降。因此,1980年後,印度經濟的良好表現並不能歸因於1991年改革。1991年改革可能的確對維持和加快印度經濟增長起到了作用,但是我們需要有更寬廣的視角來理解印度經濟增長中的變化。由此得出的一個相關論點是,最近出現的一些現象,如IT產業和相關服務業的崛起並非印度經濟增長的源泉。
本文將對印度經濟增長提供一個不同的解釋。我們認為,印度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中央政府於1980年採取了支持私有部門的態度。在此之前,執政的國大黨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和偏向窮人(pro-poor)的政策。當英迪拉·甘地於1980年重掌政權之後,她調整了自己的政治盟友,與私有部門代表結合在一起,開始拋棄以前華而不實的政策。中央政府對企業的態度從敵視轉變為支持。1984年,拉吉夫·甘地上台之後,英迪拉·甘地的政策得到進一步推進和強化,而且不像以前那麼含蓄。在我們看來,這是80年代早期釋放印度私有部門活力的關鍵轉變。
正確地描述印度政府的這一態度轉變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我們對促進市場導向(pro-market)和促進企業導向(pro-business)加以區別。前者著重於消除市場障礙,致力於經濟自由化,為新設企業和消費者提供好處。而促進企業導向則著重於提高現有企業的盈利性,它對現有企業和生產者有利。促進企業導向的政策包括減少現有企業生產能力擴張限制、消除價格控制和降低公司稅(這些都發生在80年代),等等;而促進市場導向的政策的典型例子是貿易自由化(直到90年代,這一政策轉變才取得進展)。通過比較東亞和拉美的改革方式,可以理解促進市場導向和促進企業導向之間的區別。韓國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改革基本上是促進企業導向而非促進市場導向的,而拉美90年代的改革基本上是促進市場導向的。
印度80年代早期的政策變化可以被稱為促進企業導向的,而非促進市場導向的。在那一時期,對於已有企業來說,真正的自由化基本上是不受歡迎的。與獲得已有企業的政治支持相比,英迪拉·甘地對實行對外開放和消除競爭障礙相對不感興趣。拉吉夫·甘地本人更傾向於自由化,但是由於他步子邁得過大,博福斯軍火丑聞(Bofors scandal)使他的威信受損,他又不得不走了一段回頭路。因此,這一時期改革的受益者主要是已有企業和原有業務,而非新企業和新業務。但是,我們認為,這一時期向促進企業導向的政策轉變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推動80年代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基本因素。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們發現1991年之後的真正自由化並沒有改善總體的經濟表現。很明顯,雖然存在價格扭曲和其他市場扭曲,這一時期的政府態度轉變是經濟增長的一個有力推動器。
政府的態度變化之所以能夠對經濟增長產生重大影響,與印度的初始改革條件有關。相對於同等收入水平的國家來說,印度具有很好的政治經濟制度。她是一個民主國家,存在廣泛的法治,產權得到充分保護。如果按照其他類似國家的標准來看,印度的收入水平應該是現在的好幾倍。這背後的隱含之義是政策環境的較小改變都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巨大影響。我們可以將政府取消對私有部門的敵意視為改變之一,這對於實際政策來說並非一個很大的變化,但是對投資者的心理產生了重要影響。
本文將首先介紹印度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轉變並進行相應比較。我們認為,這一轉變是基於生產率的巨大進步(而非要素積累)。我們還認為,印度已經從1980年之前的落後者轉變為一個優勝者。
接著,我們將提供對這一轉變的一系列解釋,並指出為什麼它們不能令人滿意。在80年代,印度並沒有出現過很多自由化政策,而且為數不多的一些還是發生在80年代後期。在這一時期,印度經濟仍然與外界隔絕,甚至在某些方面保護程度還有所加劇。綠色革命並不能成為非農業部門發展的源泉,因為我們沒有發現內部貿易條件的必需變化。需求因素也不足以解釋生產率的上升。公共部門投資也不可能提供充分的解釋,除非我們做出滯後假設。
隨後,我們提出自己的解釋,並提供一些經驗數據進行支持。我們尤其強調,1980年之後的經濟增長在某些特定的經濟活動領域和特定的地區更為強勁,這些經濟活動領域和地區最容易享受政府態度轉變帶來的好處,它們就是在以前的政策體制下建立的正規製造業部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在以前政策體制下產生的知識和現代製造業基地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一旦政策環境發生就了有利於私有部門的轉變,經濟可以順利起飛。所以,在前期的投資已經發生的地方,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
本文的分析重點是80年代印度經濟向高增長的轉變,而很少涉及1991年改革和90年代的經驗。我們認為,啟動經濟增長和保持經濟增長是截然不同的挑戰,需要不同的政策和方法(Rodrik,2003;Hausmann等,2004)。本文主要關注啟動經濟增長的挑戰以及印度的相關經驗。
一、事實
本文所基於的一個關鍵事實是印度經濟增長的轉折點發生在1980年左右而非大多數人所認為的90年代。正是從1980年開始,印度開始揮手告別過去的「印度式的增長」。其實,我們並不是第一個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德龍(DeLong,2003)、威廉姆森和扎哈(Williamson和Zagha,2002)都強調了印度經濟增長速度的翻倍早在1991年改革前10年就發生了。但是,我們沒有發現運用標準的政策導向因素來分析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文獻,而且所有的解釋給人的印象都是90年代的改革導致了印度卓越的經濟表現(Ahluwalia,2000;Srinivasan和Tenlkar,2003)。
圖1描繪了與總體經濟表現有關的3個指標:實際人均GDP、每個工人創造的實際GDP和全要素生產率。從1980年開始,這3個指標都呈快速上升勢頭,而此前20年間基本保持平穩。表1也表明,80年代與70年代相比,前者的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比例都要高出大約3個百分點。盡管90年代仍然保持強勁的經濟增長,但各個生產率指標的增長呈下降趨勢,比80年代下降了0.3到0.6個百分點不等。不管90年代是否比80年代略差(或略好),數據已經充分證明印度的經濟增長是從1980年左右才開始大幅度改善的。
許多研究都提供了印度經濟增長轉折點發生在1980年左右的證據。首先,利用白聚山和佩龍(Bai和Perron,1998,2003)所描述的方法,我們計算了四個增長率的最優單轉折點、最優兩轉折點和最優三轉折點,這四個增長率的基礎指標分別是以固定美元價格(世界銀行)計算的人均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每個工人創造的GDP和全要素生產率(Bosworth Collins,2003)。在所有的情況下,我們都發現單轉折點發生在1979年。第二,奧斯曼等人(Hausmann等,即將發表)利用大量的跨國數據分析了向高經濟增長的轉變,將印度的經濟增長轉折點定為1982年。最後,沃勒克對印度GDP及其分解項目進行了節點分析。她發現在80年代初中期印度的GDP增長出現節點。在1980年,存在節點的F統計值最高(Wallack,2003,第4314頁)。
1980年之後印度總體生產率的提高是由於什麼原因?僅僅是資源從低生產率部門(農業)轉移到高生產率部門(製造業和服務業),還是私人部門的表現改善了?在三個主要部門的勞動力構成方面,曾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顯著的是農業部門的勞動力比例從1975年到1995年間下降了大約10%,同時服務業和工業的勞動力比例分別上升了大約7.5%和2.5%。但是,這一變化僅僅能夠解釋總體生產率上升中的很小部分(不到10%)。例如,當利用固定(基期)就業比例計算總勞動生產率時,80年代的增長速度比70年代提高2.6%-2.9%,90年代的增長速度比80年代下降0.4%-0.6%(表1)。
表1 印度總增長和部門增長核算(年均增長率,除非特別說明)
時期
1960-1970
1970-1980
1980-1990
1990-1999
Bosworth-Collins(B-C)
產出
3.84
2.98
5.85
5.59
工人的單位產出
1.87
0.69
3.9
3.27
工人的人均資本
0.83
0.61
1.06
1.32
教育
0.29
0.58
0.32
0.34
全要素生產率
0.74
-0.5
2.49
1.57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產出
3.75
3.16
5.64
5.61
工人的單位產出
1.77
0.86
3.69
3.3
全要素生產率①
1.17
0.47
2.89
2.44
全要素生產率②
-0.94
-2.07
1.28
0.94
根據當前就業比例分解的工人產出增長率
農業③
1.2
0.13
2.57
1.29
製造業④
2
6.3
6
服務業(B-C)⑤
2.12
6.32
6.57
服務業(IMF)⑥
3.14
5.3
6.69
以基期的就業比例為權重測算的總的工人單位產出增長率
總(Bosworth-Collins)
0.69
3.66
3.08
總(IMF)
0.86
3.49
3.11
勞動轉移對總的單位工人產出增長的貢獻
總(Bosworth-Collins)
n.a.
0.24
0.19
總(IMF)
n.a.
0.2
0.19
就業比例
1975
1985
1995
農業
70.8
64.4
60.8
工業
12.4
15.2
15.8
服務業
16.8
20.4
23.4
資料來源:Bosworth和Collins(2003);Ghose(1999);和作者的估計。
①根據勞動力。
②根據15歲以上人口上學的平均年數
③根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
④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數據摘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作論文,70年代的數據,根據Ahluwalia(1995)估計而來。
⑤通過從B—C的單位工人產出總增長率中減去平均部門生產率增長率而計算出來的殘差。
⑥通過從IMF的單位工人產出總增長率中減去平均部門生產率增長率而計算出來的殘差。
⑦得自Ghose(1999)。其中,1977和1978年的數字是通過運用1977/1978-1983年間的趨勢回推至1975年推算出來的,而1993-1994年的數字是通過運用1987/1988—1993/1994年間的趨勢前推至1995年推算出來的。
作者:丹尼·羅德里克 阿爾溫德·蘇布拉馬尼揚 來源:《比較》第十四輯
㈥ 印度經濟這幾年增長很快,其背後的因素究竟是什麼
印度這幾年來經濟迅速發展,國民經濟不斷提高,在國際上也越來越受到其他國家的關注。主要原因有世界格局的穩定,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強,還有和諧健康的外交關系,主要還是國家制定的發展計劃符合當下的形式,各種條件的相互協調,才能夠使印度的發展越來越好。
在國際上,現在主張公平和諧的外交關系,印度作為一個重要交通位置的國家,很好抓住了這個契機,大力發展國外經濟,以此拉動經濟增長。而且效果很明顯,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了很多。
㈦ 上半年增經濟增速5.4%,莫迪如何實現5年內讓經濟總量達到5億美元的目標
上半年增經濟增速5.4%,莫迪想要實現5年內讓經濟總量達到5億美元的目標還是很有困難的,他們要想達到這個目標,那麼GPD的增速在百分之七才有可能做到。
經濟增速放緩,最著急的莫過於印度總理莫迪了。今年4月份,印度大選之後,莫迪開出空頭支票——「5年內將印度建成一個5萬億美元的經濟體」。今年7月初,印度財政部的經濟調查報告還預測,2019財年內,印度的GDP增速有望恢復到7%以上。但各大機構對印度全年的經濟增速預測似乎並沒有那麼樂觀了。全球評級機構穆迪最新預測:2019年印度經濟可能僅增長6.2%。前幾次的預測分別是6.8%、7.4%、7.5%。數據顯示,印度2018年的GDP大約為2.726萬億美元,要實現「5萬億美元」的目標,GDP增速需要達到83.4%。過去5年,印度的GDP增速約為46.56%。在這一基礎上,印度的年均GDP增速在7%左右。也就是說,印度要達到這一目標,GDP增速必須要在7%以上,甚至8%。如此看來,要實現這一目標對於印度來說,難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