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有什麼
1.基本上就是包括了減量化原則,再使用原則,還有再循環原則,這三個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則。能在源頭上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大改善環境污染狀況。例如,我們使產品小型化和輕型化;使包裝簡單實用而不是豪華浪費;使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廢棄物排放量最少。生產者在產品設計和生產中,應摒棄一次性使用而追求利潤的思維,盡可能使產品經久耐用和反復使用。「3R原則」是循環經濟活動的行為准則『,所謂「3R原則」,:
1.即減量化 (rece)原則、再使用(reuse)原則和再循環(recycle)原則。 減量化(rece)原則 ,要求用盡可能少的原料和能源來完成既定的生產目標和消費的。這就能在源頭上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大改善環境污染狀況。例如,我們使產品小型化和輕型化;使包裝簡單實用而不是豪華浪費;使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廢棄物排放量最少。
2.再使用(reuse)原則 要求生產的產品和包裝物能夠被反復使用。生產者在產品設計和生產中,應摒介一次性使用而追求利潤的思維,盡可能使產品經久耐用和反復使用。
3.再循環(recycle)原則,要求產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後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同時也要求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邊角料、中間物料和其他一些物料也能返回到生產過程中或是另外加以利用。
拓展資料:
1.循環經濟:完整的表達是資源循環型經濟。以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為特徵、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強調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一產品_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徵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㈡ 在工業生產過程中,如何實現循環經濟(農業呢)
循環經濟包括清潔生產(工業)和生態農業。
一、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
傳統經濟是「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直線過程,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和產生的廢棄物就 越多,對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也就越大。
循環經濟則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因此,循環經濟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模式的根本變革。其基本特徵是:
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
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在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
在再生資源產生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
在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
一句話,傳統經濟是消耗資源,產生污染。循環經濟盡量做到全環節的無污染,循環利用。
二、實現的三條技術路徑
(一)資源的高效利用。
資源效率的提高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提高資源的利用水平和單位要素的產出率。
1、在農業生產領域,一是通過探索高效的生產方式,集約利用土地、節約利用水資源和能源等。如推廣套種、間種等高效栽培技術和混養高效養殖技術,引進或培育高產優質種子種苗和養殖品種,實施設施化、規模化和標准化農業生產,都能夠提高單位土地、水面的產出水平。通過優化多種水源利用方案,改善溝渠等輸水系統,改進灌溉方式和挖掘農藝節水等措施,實現種植節水。通過發展集約化節水型養殖,實現養殖業節水。二是改善土地、水體等資源的品質,提高農業資源的持續力和承載力。通過秸稈還田、測土配方科學施肥等先進實用手段,改善土壤有機質以及氮、磷、鉀元素等農作物高效生長所需條件,改良土壤肥力。利用酸鹼中和原理和先進技術改造沿海的鹽鹼地,或種植特效作物對鹽鹼地進行長期土壤改良,提高鹽鹼地的可種植性。控制農葯用量,嚴禁高毒農葯,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膜,推廣可降解農膜,減少其對土壤的侵蝕;畜禽養殖排泄物採取生態化處理,減少其對水體污染。適時調整放養密度和品種、合理投餌與施肥,防止養殖水域和灘塗的水質與塗質惡化。減少使用抗生素等葯物,保證農作物產品和畜禽產品滿足健康標准。
2、在工業生產領域,資源利用效率提高主要體現在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的綜合利用等方面,是通過一系列的「高」與「低」、「新」與「舊」的替代、替換來實現的,圍繞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通過高效管理和生產技術替代低效管理和生產技術、高質能源替代低質能源、高性能設備替代低性能設備、高功能材料替代低功能材料,高層工業建築替代低層工業建築等來促進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圍繞資源的合理利用,在一些生產環節用余熱利用、中水回用,零部件和設備修理和再製造,以及廢金屬、廢塑料、廢紙張、廢橡膠等可再生資源替代原生資源、再生材料替代原生材料等資源化利用等以「低」替「高」、「舊」代「新」的合理替代,實現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
3、在生活消費領域,提倡節約資源的生活方式,推廣節能、節水用具。節約資源的生活方式不是要削減必要的生活消費,而是要克服浪費資源的不良行為,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消耗。
(二)資源的循環利用。
通過構築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建立起生產和生活中可再生利用資源的循環利用通道,達到資源的有效利用,減少向自然資源的索取,在與自然和諧循環中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1、在農業生產領域,農作物的種植和畜禽、水產養殖本身就要符合自然生態規律,通過先進技術實現有機耦合農業循環產業鏈,是遵循自然規律並按照經濟規律來組織有效的生產。包括:一是種植——飼料——養殖產業鏈。根據草本動物食性,充分發揮作物秸稈在養殖業中的天然飼料功能,構建種養鏈條;二是養殖——廢棄物——種植產業鏈。通過畜禽糞便的有機肥生產,將豬糞等養殖廢棄物加工成有機肥和沼液,可向農田、果園、茶園等地的種植作物提供清潔高效的有機肥料;畜禽糞便發酵後的沼渣還可以用於蘑菇等特色蔬菜種植;三是養殖——廢棄物——養殖產業鏈。開展桑蠶糞便養魚、雞糞養貝類和魚類、豬糞發酵沼渣養蚯蚓等實用技術開發推廣,實現養殖業內部循環,有利於體現治污與資源節約雙重功效;四是生態兼容型種植——養殖產業鏈。在控制放養密度前提下,利用開放式種植空間,散養一些對作物無危害甚至有正面作用的畜禽或水產動物,有條件地構築「稻鴨共育」、「稻蟹共生」、放山雞等種養兼容型產業鏈,可以促進種養兼得;五是廢棄物——能源或病蟲害防治產業鏈。畜禽糞便經過沼氣發酵,產生的沼氣可向農戶提供清潔的生活用能,用於照明、取暖、燒飯、儲糧保鮮、孵雞等方面,還可用於為農業生產提供二氧化碳氣肥、開展燈光誘蟲等用途。農作物廢棄秸稈也是形成生物質能源的重要原料,可以加以挖掘利用。
2、在工業生產領域,以生產集中區域為重點區域,以工業副產品、廢棄物、余熱余能、廢水等資源為載體,加強不同產業之間建立縱向、橫向產業鏈接,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再生利用。如圍繞能源,實施熱電聯產、區域集中供熱工程,開發余熱余能利用、有機廢棄物的能量回收,形成多種方式的能源梯級利用產業鏈;圍繞廢水,建設再生水製造和供水網路工程,合理組織廢水的串級使用,形成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產業鏈;圍繞廢舊物資和副產品,建立延伸產業鏈條,可再生資源的再生加工鏈條、廢棄物綜合利用鏈條以及設備和零部件的修復翻新加工鏈條,構築可再生、可利用資源的綜合利用鏈。在生活和服務業領域,重點是構建生活廢舊物質回收網路,充分發揮商貿服務業的流通功能,對生產生活中的二手產品、廢舊物資或廢棄物進行收集和回收,提高這些資源再回到生產環節的概率,促進資源的再利用或資源化。
(3)廢棄物的無害化排放。
通過對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減少生產和生活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在農業生產領域,主要是通過推廣生態養殖方式,實行清潔養殖。運用沼氣發酵技術,對畜禽養殖產生的糞便進行處理,化害為利,生產製造沼氣和有機農肥;控制水產養殖用葯,推廣科學投餌,減少水產養殖造成的水體污染。探索生態互補型水產品養殖,加強畜禽飼料的無害化處理、疫情檢驗與防治;實施農業清潔生產,採取生物、物理等病蟲害綜合防治,減少農葯的使用量,降低農作物的農葯殘留和土壤的農葯毒素的積累;採用可降解農用薄膜和實施農用薄膜回收,減少土地中的殘留。
在工業生產領域,推廣廢棄物排放減量化和清潔生產技術,應用燃煤鍋爐的除塵脫硫脫硝技術,工業廢油、廢水及有機固體的分解、生化處理、焚燒處理等無害化處理,大力降低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氣、廢液和固體廢棄物的產生量。擴大清潔能源的應用比例,降低能源生產和使用的有害物質排放。
在生活消費領域,提倡減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費方式,培養垃圾分類的生活習慣。
附:高中地理課本豬——沼——田,那就是循環經濟在農業上的例子。
工業例子有一道題,葡萄生產葡萄酒,然後葡萄皮製葯。。。
㈢ 請幫我找一篇以循環經濟為主體的論文
你的循環經濟為主體論文准備往什麼方向寫,選題老師審核通過了沒,有沒有列個大綱讓老師看一下寫作方向?
老師有沒有和你說論文往哪個方向寫比較好?寫論文之前,一定要寫個大綱,這樣老師,好確定了框架,避免以後論文修改過程中出現大改的情況!!
學校的格式要求、寫作規范要注意,否則很可能發回來重新改,你要還有什麼不明白或不懂可以問我,希望你能夠順利畢業,邁向新的人生。
寫過畢業論文的學生都明白,畢業論文格式對論文的通過率有很大的影響。辛辛苦苦的寫的畢業論文,可能因為論文格式不符合要求或者規范被打回來,導致反反復復的修改,耗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對此,億智天下文化傳媒專門做了一個歸納概述,講解了本科畢業論文的格式要求及規范。
本科畢業論文一般分為四部分:論文封面及題目、論文前置部分、論文正文、參考文獻。每個部分的格式及要求不盡相同,因此在撰寫論文時需要仔細的閱讀和參考。除此之外,論文的格式還包括論文頁面的排版設置。
一、論文封面及題目的格式
論文的封麵包括如下內容:XXX學校本科畢業論文、論文題目、學生姓名、學號、指導教師、專業、年紀、學校。每個部分的格式如下:
XXX學校本科畢業論文:小2號黑體,居中
論文題名:2號黑體,居中
學生姓名:3號黑體
學 號:3號黑體
指導教師:3號黑體
專業:3號黑體
年 級:3號黑體
學 校:3號黑體
封面內容各項必須如實填寫完整。其中論文題目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畢業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論文題目所用的詞必須考慮到有助於選定關鍵詞和編制題錄、索引等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論文題目一般不宜超過30字。論文題目應該避免使用不常見的縮寫詞、首字縮寫字、字元、代號和公式等;論文題目語意未盡,可用副標題補充說明論文中的特定內容。
二、論文前置部分的格式
畢業論文前置部分一般包括摘要、英文摘要、關鍵詞、目錄。
摘要是對論文內容簡明扼要的概述,應該對論文的觀點進行一個簡要的陳述,且以第三人稱為宜。摘要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在不閱讀論文全文的情況下就能獲得必要和關鍵的信息。摘要的內容應包含與論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讀者確定有無必要閱讀全文,也供文摘等2次文獻採用。摘要一般應說明研究工作目的、實驗研究方法、結果和最終結論等,而重點是結果和結論。摘要中不要用圖、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用的符號、術語和非法定的計量單位。
摘要頁在封面頁之後。中文摘要一般為300-800字左右,字體為五號宋體,摘要應包括關鍵詞。英文摘要是以英文形式對文章的概述,它不是中文摘要的簡單翻譯,英文摘要頁置於中文摘要頁之後。
關鍵詞是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便於文獻標引工作從論文中選取。每篇論文的關鍵詞一般為3~5個詞。關鍵詞間用逗號分隔,最後1個詞後不打標點符號。以顯著的字元排在同種語言摘要的下方,盡量以《漢語主題詞表》等詞表提供的規范詞作為依據。
目錄頁由論文的章、節、條、附錄、題錄等的序號、名稱和頁碼組成,需要另起1頁排在摘要頁之後,章、節、小節分別以1、1.1、1.1.1、1.1.2、2、2.1等數字依次標出,一二級目錄用小四宋體,三級目錄用5號宋體,數字及英文字元採用times new roman格式。
三、論文正文的格式
1.論文正文包括引言和正文論述兩部分。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1)提出-論點;
(2)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3)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4)結論。
2.論文中的序號層次及格式為:
1××××:3號黑體,居中
××××××××××××××××××××××:內容用小4號宋體。
1.1××××:小3號黑體,居左
×××××××××××××××××××××:內容用小4號宋體。
1.1.1××××:4號黑體,居左
××××××××××××××××××××:內容用小4號宋體。
①××××: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a.××××: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3.論文中的圖、表、公式、算式格式
論文中的圖、表、公式、算式格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分別依序連編編排序號。序號分章依序編碼,其標注形式應便於互相區別,可分別為:圖2.1、表3.2、公式(3.5)等。
4.注釋
注釋是論文中對某1問題、概念、觀點等的簡單解釋、說明、評價、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現,可採用加註的形式。「注」應編排序號,「注」的序號以同1頁內出現的先後次序單獨排序,用①、②、③……依次標示在需加註處,以上標形式表示。「注」的說明文字以序號開頭。「注」的具體說明文字列於同1頁內的下端,與正文之間用1左對齊、占頁面1/4寬長度的橫線分隔。論文中以任何形式引用的資料,均須標出引用出處。
5.結論
結論是最終的,總體的結論,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結的簡單重復,結論應該准確、完整、明確、精煉。
四、參考文獻的格式
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應是論文作者親自考察過的對畢業論文有參考價值的文獻。參考文獻應具有權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獻。
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參考文獻以文獻在整個論文中出現的次序用[1]、[2]、[3]……形式統1排序、依次列出。參考文獻的表示格式為:
著作:[序號]作者.譯者.書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時間.引用部分起止頁
期刊:[序號]作者.譯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年份.卷號(期數). 引用部分起止頁
會議論文集:[序號]作者.譯者.文章名.文集名 .會址.開會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時間.引用部分起止頁
㈣ 循環經濟的主要途徑
首先要在生產源頭——輸入端就充分考慮節省資源、提高單位生產產品對資源的利用率、預防和減少廢物的產生;其次是對於源頭不能削減的污染物和經過消費者使用的包裝廢棄物、舊貨等加以回收利用,使它們回到經濟循環中。
只有當避免產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實現時,才允許將最終廢棄物進行環境無害化處理。環境與發展協調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從末端治理到源頭控制,從利用廢物到減少廢物的質的飛躍,要從根本上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從而也就減少環境負載的污染。
(4)如何進行循環經濟選題擴展閱讀
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於: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徵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在這種經濟中,人們高強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提取出來,然後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氣和土壤中,對資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為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
㈤ 循環經濟的三個原則是什麼
你好,三大原則: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
2006年,「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獨立章節提出,並對循環經濟的規范化提出了要求。 國家標准委適時開展循環經濟標准化試點,以減量化、再利用和循環利用為重點,加快循環經濟先進技術推廣應用。
該試點凝聚了先進的循環經濟技術和實踐經驗,有利於循環經濟急需標準的制修訂和相關標準的實施,促進循環經濟的形成和規模化標准化。
拓展資料:一:發展循環經濟
發展循環經濟是對消耗大量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的一次革命。發展循環經濟,要樹立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公正發展三個理念。這三個理念是經濟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和推動。
和諧發展理念。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系統論和生態學為基礎,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循環利用的原則,構建經濟、生態、社會和諧發展的鏈條。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經濟系統、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人類選擇循環經濟發展方式的直接動因是解決經濟發展帶來的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資源枯竭的矛盾,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
公正發展的概念。公正是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的基本准則,是經濟社會進步的重要尺度。發展循環經濟的正義觀是集經濟正義、社會正義和生態正義於一體的綜合正義觀。
二:什麼是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即物質循環經濟和流動經濟,是指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浪費的全過程中,將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型經濟轉變為依賴生態資源循環的經濟。 人力、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體系。
該理論於1960年代提出,主要應用於化學、經濟和社會領域。
㈥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模式是什麼
總體來講,目前關於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研究成果。
1.C模式
1)A、B、C模式介紹
諸大建等人定義了經濟發展的A、B兩種模式,並且通過對生態效率的情景分析,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即C模式。
A模式是指當前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也稱增物質模式。這種模式與以往中國經濟發展存在類似的規律,遵循傳統的發展模式,即GDP的增長依賴資源投入總量的增加;GDP的增長伴隨污染排放總量的增加;如果繼續保持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所需的資源投入與污染排放將隨經濟同步增加。
B模式是指當前發達國家所沿用的發展模式,也稱減物質模式。這種模式屬於綠色的發展道路,經濟社會發展對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可以通過一系列革命性的改革計劃得到解決。從增物質化到減物質化的兩種選擇如圖6.9所示。
圖6.9從增物質化到減物質化的兩種選擇
顯然,A模式屬於危險的發展道路,可能帶來社會的不穩定和環境的退化,我國迫於資源和環境的壓力不能繼續遵循傳統的A模式。然而,從我國當前的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來看,也不可能沿用B模式。
通過對生態效率進行情景分析,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C(China)模式。C模式也稱1.5~2倍數發展戰略,即我國到2020年經濟總量翻兩番的同時,允許資源消耗和污染產生(但是污染排放需要嚴加控制)最多增加1倍左右,用不高於2倍的自然資本消耗換取4倍的經濟增長和相應的社會福利。該模式將給予我國GDP增長一個15~20年左右緩沖的階段,並希望經過15~20年的經濟增長方式調整,最終達到一種相對的減物質化階段。
2)C模式的實現需要技術和政策的雙重保障
產品層面上,生態效率的提高有四個階段,見表6.1。配合四個階段在技術方面提高生態效率有四種途徑。
圖6.11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
貴陽市是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批準的我國首座循環經濟試點城市,也是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進行跨越式戰略轉型的首次嘗試。貴陽市提出了「一個目標、兩個環節、三個核心系統和八大循環體系」戰略框架,建立和採取了「政府主導、規劃先行、制度建設、立足生產、轉變觀念」的循環經濟建設和推進體系。
推行循環經濟模式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並結合我國區域發展的特點以及循環經濟發展的趨勢,設計了工業生態園整合模式、虛擬仿生循環模式、企業內部的清潔生產模式、工農業融合模式、農戶群的共生網路模式、以可再生資源利用為核心的區域循環經濟模式、商業化專業化的回收處理模式等特色區域發展模式。
㈦ 如何發展循環經濟產業園區
生態工業園區在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工業園區在發展循環經濟時應如何規劃自己的發展之路?應注意哪些發展誤區……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參與多個生態工業示範園區規劃設計的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段寧。 記者:在我國現階段的發展中,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或者說在工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對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有何影響? 段寧:目前,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發展中期,尤其是在重化工發展階段,也就是說,中國經濟正處於「長身體」的時候,特別是長骨骼(工業)的時候。根據各國的發展歷史來看,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階段,主要是依靠工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大力發展工業,必定會大量增加資源和能源的消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就成為我國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工業園區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形式,我國工業發展的相當部分集中在工業園區,工業園區在經濟質量和總量增長、引入高新技術、先進管理理念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可以說,工業園區建設對我國工業發展的很多趨勢都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因此,在工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可以作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試驗田」和領跑者,以此來帶動整個循環經濟的發展和循環型社會的形成。 記者:目前,我國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模式主要有哪幾種?各地的工業園區如何選擇適合區域情況的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段寧:工業園區一般分為過程工業的工業園區和產品工業的工業園區,像包頭(鋁業)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屬於前者,是為最終產品提供原材料的,而天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泰達)則屬於後者,是直接向社會提供產品的。兩者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也有所區別。 我國最初的幾個生態工業示範園區都是在像包頭(鋁業)、貴港(糖業)等污染比較重的地區和行業中進行的,但後來成為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的天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則屬於污染比較輕的工業園區。對不同類型的生態工業園區應有不同的考核指標和衡量標准,要承認行業與工業園區類型的差異,不能搞「一刀切」。 各地工業園區要根據本地區特色優勢,如資源、能源供應情況、工業發展歷史和基礎、人力資源以及傳統文化等因素來選擇自己的生態工業發展模式。 記者:當前,我國生態工業園區正處於起步階段,人們對生態工業園區在認識和實踐過程中存在著哪些誤區? 段寧:目前,我國發展生態工業園區中,在准確理解生態工業的內涵和本質上確實存在一些誤區。 生態工業園區和循環經濟理論最早是發達國家為了解決環境問題提出,在中國,解決環境問題更具有現實性,生態承載能力不足正是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驅動力。從當前的實際國情來看,我國生態承載力的短缺程度明顯大於資源承載力的短缺程度。而生態工業園區不僅是提高經濟質量的發展形式,還是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的重要形式。當前,不少工業園區對區域經濟增長、資源利用率的要求很高,但對環境質量改善提得相對較少,對單位產值污染物產生量的下降要求得很少。循環經濟提出的「3R原則」中的減量化,不僅包括對資源、能源利用的減量,還包括對污染物的減量化。這是當前一些生態工業園區規劃中注意不夠的地方。同時,不少工業園區在規劃時忽視了環境在園區中的循環利用,這是誤區之一。 誤區之二是不少生態工業園區對把上下游企業連在一起串成產業鏈很重視,但對這條鏈上每一個企業產污、排污的控制重視不夠,忽視了生產過程的污染控制。發展生態工業園區和循環經濟所追求的是生態工業鏈每一個環節都是清潔的,其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產生都是很低的。因此,發展生態工業的很重要一環就是清潔生產,尤其要重視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 誤區之三在於對一些工業園區在規劃和建設時,一些產品和廢物利用的科技含量和價值不是很高。 記者:目前,我國生態工業示範園區中有哪些經驗是值得推廣的? 段寧:不同類型的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具有不同的經驗,它們在產品代謝和廢物代謝這兩種工業代謝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其他園區學習。 以包頭(鋁業)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為例,過去,該園區所在的包頭市東河區多年來一直在尋找改善環境的突破口,後來以包鋁為龍頭企業進行鋁業為主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實行鋁電聯營,降低了成本;同時還從法國、挪威和香港分別引進了精鋁生產線、用廢鋁生產電解鋁生產線和汽車輪轂生產線,使得產品代謝從過去的只是鋁錠和少量的鋁合金擴展到現在的合金鋁產品系列和精鋁產品系列等。同時,狠抓了電解鋁工藝改造,大部分自焙槽已改成預焙槽,剩餘的自焙槽正在改建中,污染大大減輕。通過工業園區的集中供熱,砍掉了幾百根煙囪。可以說,當地通過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改善環境的切入點。 而天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污染本來就輕,怎麼進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該園區在做規劃時就分別對產品代謝和廢物代謝進行分析,設計了4條生態工業鏈條,通過核心企業帶動,把產業鏈條拉長,資源利用率提高,增加了價值。同時,從廢物的減量化入手,進行廢物綜合利用,廢物代謝做得也是非常好的。天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實踐告訴我們,即使在這樣一個起點很高的工業園區,也是有很多生態工業潛力可挖的。 同時,通過這幾年在我國推行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的實踐,我們感到,政府部門的定位很重要。具體地說,政府應在改善當地發展生態工業的軟環境上下工夫,如提高辦事效率、辦事質量、吸引和引進人才、改善居住環境。當地政府要捨得在這些方面投入,特別是區域生態環境改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