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宏觀經濟學問題
答案選c
Ⅱ 宏觀經濟學中四大支出的凈出口NX
GDP=C+I+G+NX。GDP是國內生產總值,也就是這個國家產生的經濟總量,如果理解C,I,G是我們國民的消費,同樣NX就是外國人為我國產品和勞務產出的消費。
當貿易順差,也就是說外國人為我們買單了,貢獻了他們的消費能力。當貿易逆差,也就是說我們消費國外的商品比較多,為國外的經濟做了貢獻。
就整個經濟體來說,所有部門的收入之和一定等於它們的支出之和,也等於產出之和,也就是「收入=支出=產出」。這為我們核算GDP提供了三條思路。
產出法:計算「果園」一年的總產量;支出法:計算「果園」一年總的銷售額;收入法:將「果園」所有人的工資和你獲得的利潤加起來。
通常以支出法來計算GDP,消費(C)+投資(I)+政府購買(G)+凈出口(NX)。
(2)宏觀經濟里i增加NX怎麼變擴展閱讀
經濟學上,衡量物價上漲的指標叫作價格指數,它反映了不同時期商品價格水平的變化方向、趨勢和程度,是經濟指數的一種,常以報告期和基期相對比的相對數來表示。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簡稱CPI)是根據普通居民經常消費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計算出來的。
PPI:生產者價格指數(簡稱PPI)是基於主要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價格而計算的。
CPI(ConsumerPriceIndex,消費價格指數)是度量消費商品及服務項目價格水平隨著時間變動的指數,是普通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服務的總費用的衡量標准。
調查方法:調查全國30多個省的500多個市、縣的近13萬戶居民家庭(城市5萬多,農村7萬多)的消費支出構成情況,近4,000名受過專業培訓的價格採集員從事價格收集工作,調查網點涉及5萬多個,所涉及的700多種商品和服務涵蓋了食品、衣著、居住等8大類的263個基本分類。
Ⅲ 關於宏觀經濟學里對"S-I=預算赤字+NX"的推導有疑問
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TA中包含TR,而TR是YD的組成部分,在減去TA後需要重新加回來。也就是說TA分為TR和TA-TR兩部分,其中TR是YD的組成部分而TA-TR不是,所以YD=Y-(TA-TR)=Y+TR-TA.
Ⅳ 有關宏觀經濟學的問題
首先要看是三部門還是四部門,兩種情況的乘數表達式是不一樣的,
(以三部門為例)首先有公式
1: y=c+i+g就是國民收入公式
2: c=a+by 這是消費函數
y是收入,c消費,i投資,g政府支出,a和b都是參數
把公式2帶入1,消去c,得到y=(a+i+g)/(1-b)
投資乘數、政府購買乘數分別就是上式對i和g求導,結果是一樣的,都是1/(1-b)
稅收乘數就是把式子2變為c=a+b(y-t) t是稅收
再代入式子1,得到y的表達式,對t求導。結果是b/(1-b)
政府轉移支付乘數就是把2式變為c=a+b(y+t) 這里的t是指轉移支付
然後重復上述步驟,得出來的就是轉移支付乘數
平衡預算乘數一般是指稅收和購買相等(g=t)時,支付預算平衡,政府購買為g時,國民收入會增加,增加的是g/(1-b),稅收t時,國民收入減少,減少的是bt/(1-b) 因為0<b<1
所以 g/(1-b) > bt/(1-b) 即總的國民收入會增加,因為g=t,所以g/(1-b)-bt/(1-b)=(g-bg)/(1-b)
結果是g 這個就是平衡預算乘數
出口乘數的話
1式變為y=c+i+g+nx nx表示凈出口
2式變為c=a+by-ry r是參數
同樣代入,對nx求導,結果是1/(1-b+r)這個就是出口乘數
第二個在電腦上輸就太麻煩了,樓主還是找個課本看看容易懂。謝謝
Ⅳ 經濟學中GDP包含有C+I+G+NX,那比如外國企業在本國擴大其工廠,對什麼部分有影響,曼昆教材答案是影響NX
曼昆的答案是正確的。
正如樓主所舉的例子:本田公司擴大其在俄亥俄州馬利斯維爾的工廠(答案:本田公司擴大其在俄亥俄州馬利斯維爾的工廠增加了GDP 中的凈出口(NX),因為本田公司是一家日本企業,它在美國的投資減少了美國對日本本田汽車的進口,使NX增加)。
樓主的疑惑:我覺得外企進入本國,如果是用他的資金來擴大其工廠,必然涉及到工廠的建築物,設備等,這些都是用於未來生產更多的產品,這是支出法中GDP投資,增加了I,而短時間不會明顯影響凈出口NX。這種想法的錯誤在於你沒有理解GDP的內涵,GDP是指一國或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最終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注意定義中的一個關鍵點是最終物品或者勞務,也就是中間產品是不計入GDP的,工廠的建築和設備都是為了生產最終產品而建設和購置的,它們不是最終產品,是中間產品,因而不能計入GDP,所以它們並沒有增加投資I。
Ⅵ 宏觀經濟的問題
1. Yd=Y-T=0.85Y-6.25 C=30+0.8Yd=25+0.68Y
Y=C+I+G+NX=0.63Y+185
0.37Y=185
Y=500
2. I 增加10,則收入增加10/0.37=27
Ⅶ 宏觀問題:如果目前實際匯率較高,S-I>NX,也就是資本凈流出大於出口,市場如何作用使匯率下降,達到均衡
我認為如果是浮動匯率國家,匯率的變動在正常范圍內是允許的,不需要政府幹預,浮動匯率本身就是市場作用的結果。但如果國家有穩定匯率的需要,中央銀行可以在外匯市場上拋售外匯資產買進本幣。
匯率升高--本幣貶值--出口增加,進口減少,資本凈流出減少--本幣升值
Ⅷ 有關曼昆宏觀經濟學原理的選擇題問題
凈出口=國民儲蓄-國內投資(NX=S-I)
原因是:
∵Y=C+I+G+NX
∴Y-C-G=I+NX
∵S=Y-C-G
∴S=I+NX
∴NX=S-I
所以當儲蓄增加,凈出口也會增加
凈資本流出(net capital outflow)國內儲蓄和國內投資之間的差額 (S-I)
∵Y=C+I+G+NX
∴Y-C-G=I+NX
∵S=Y-C-G; NX=NCO
∴S=I+NCO
∴NCO=S-I
所以當儲蓄增加,資本凈流出也會增加
但是答案無增加,只能選不變!
Ⅸ 宏觀經濟學,開放經濟部分。根據S-I=NX,NX=CF,(CF表示資本凈流出)如果一國存在貿易逆差
S是國民儲蓄,I是投資額。如果NX>0,說明儲蓄足夠,本國資本流出。是貿易盈餘。是債權人,即債主。
如果貿易逆差,就是外國資本流入本國市場。是債務方,欠錢的。此時的NX<0,CF<0,本國資本流出大。本國貨幣量減少,貨幣有升值趨勢。
如果一個國家經常出現貿易赤字現象,為了要支付進口的債務,必須要在市場上賣出本幣以購買他國的貨幣來支付出口國的債務,這樣,國民收入便會流出國外,使國家經濟表現轉弱。政府若要改善這種狀況,就必須要把國家的貨幣貶值,因為幣值下降,即變相把出口商品價格降低,可以提高出口產品的競爭能力。因此,當該國外貿赤字擴大時,就會利淡該國貨幣,令該國貨幣下跌;反之,當出現外貿盈餘時,則是利好該種貨幣的。
前者是市場趨勢,後者是政府調節干預後的趨勢,後者是阻止前者以達到平衡。
所以,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