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體育經濟學
體育經濟學,體育科學的學科之一,是以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研究體育產業的應用經濟學。
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
體育產業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關系;體育產業;體育市場;體育消費;體育資金和體育投資;體育資產;體育產業內部的權利與收益分配製度和格局;體育產業的宏觀發展計劃與產業發展政策等。
(1)西方的體育經濟涵蓋了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1、體育經濟的兩大效益體育經濟的主要效益有兩個方面,包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體育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是統一的。體育事業只有在不斷追求它的經濟效益中,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活力和創造自己的發展條件。
一切有益於鼓舞和激勵人民精神向上,一切有益於豐富和充實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有益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體育項目和活動,都是社會效益的體現。體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者可以相互促進。
2、增益
一是要增強體育活動的經濟效益意識增強體育活動的經濟效益意識,要增強體育活動的「成本」和「效益」的觀念,還必須大部分體育資金趨向自立化和企業化;
二是要調整體育投資的結構。體育投資根據其目的和運行法則的不同,可分為政治性投資、知識性投資和娛樂性投資。
B. 體育經濟的概念
體育經濟(Sports Economy) 體育經濟是指從生產和經營的角度出發,把大眾的體育生活和與此相關的經濟行為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作為一項特殊的產業來發展。而相對的體育產業,指的就是以活動的形式向全社會提供各類體育服務的行業,是體育服務業的總稱
C. 現代西方國家體育發展概述是怎樣的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17—18世紀的科學技術革命和19世紀的工業革命為現代體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很多現代體育項目開始產生並發展。奧本海姆認為:「體育運動與20世紀的社會有一種共生的關系。」他甚至把1896年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運動的誕生看作是20世紀的起點。在這100多年裡,現代體育發展為「世界體育」,從體育的形式、體育的組織方式到對體育價值與功能的理解,從窮鄉僻壤的學校體育課堂到各種超大規模的運動賽事,展現了最充分、最全面、最深刻的內在統一性和相似性(譚華,2005:46)。
古茨穆斯(J.C.F.Guts Muths,1759—1839)於1796年在施涅芬塔爾博愛學校受任指導體育課程,在這里他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並寫出了一系列著作,尤以1793年的《青年體操》和1796年的《游戲》兩書影響最大。 古茨穆斯認為體操有兩大功能:一是滿足人的身體需要,二是通過練習使人身體完美;從事體操的人可以獲得身心的和諧和護身的技能。古茨穆斯認為體操對身體的作用在於,使整個身體和肌肉都得到運動,使身體強健,使肌肉和四肢受到鍛煉並形成技巧,使人的外在感覺受到鍛煉。他把前兩種作用稱作體操的生理作用,後兩種視為體操的教育作用。
D. 體育的經濟功能表現在哪些方面
體育的經濟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體育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2、體育產業發展有利於優化產業結構。
3、體育產業的發展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競技體育對經濟的直接驅動具有明顯性,主要體現在競技體育維持發展經濟驅動、競技體育競賽組織經濟驅動和競技體育競賽基礎投入經濟驅動等方面上。
競技體育對經濟發展的驅動,直接表現在項目投資、比賽場館建設及運動員培養等相關方面,是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驅動作用。
(4)西方的體育經濟涵蓋了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其發展速度和水平對經濟有著一定的依賴性。換句話說,體育運動又可以作用於經濟,促進經濟的發展。現如今,隨著社會對體育需求的不斷增長,體育產業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趨勢,體育的經濟功能已經開始為世界各國所關注。
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非常注意發揮體育的經濟功能,追求體育帶來的經濟效益。甚至有的國家已把競技體育作為謀取利潤的工具而採用各種方法來增加體育帶來的經濟效益。很多國家在體育經費的來源方面已然改變了完全依靠政府支持的局面,甚至在舉辦一些大型運動會時,還可以為政府贏得一筆可觀的收入。
E. 體育產業包括哪些方面
體育產業是指生產體育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提供體育服務的各行業的總和。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部門,具有與其他產業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場效益、講求經濟效益,同時又具有不同於其他產業部門的特性。其產品的重要功能還在於提高居民身體素質、發展社會生產、振奮民族精神、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 體育產業包括體育本體產業、體育外圍產業、體育中介產業和體育產業消費者等。其中,體育本體產業是整個體育產業的核心,包括體育競技業與大眾健身業;體育外圍產業的產業鏈包括體育用品商、體育器材商、體育服裝商、體育旅遊業商、體育博彩商和體育建築商等;體育中介產業的產業鏈包括體育廣告商、體育贊助商和體育保險業等。
F. 體育產業包括哪些領域
體育產業包括體育本體產業、體育外圍產業、體育中介產業和體育產業消費者等。其中,體育本體產業是整個體育產業的核心,包括體育競技業與大眾健身業;體育外圍產業的產業鏈包括體育用品商、體育器材商、體育服裝商、體育旅遊業商、體育博彩商和體育建築商等;體育中介產業的產業鏈包括體育廣告商、體育贊助商和體育保險業等。
G. 西方體育的主要特徵與形成背景
1、西方體育文化的特點:
西方體育文化,起源於古希臘、羅馬的西歐文化。它是在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市場經濟的社會條件下,以城市為中心發展起來的,以競技為主要特徵的一種體育文化。西方體育文化與資本主義歷史條件以及競爭、冒險的哲學思想相適應,從而形成了重視「練形」、健美,講究外在統一和激烈競爭的風格。奧林匹克運動文化便是西方資產階級價值觀的產物。它的基本概念或范疇,如尊重、和平、友誼、團結、公平、人的全面發展都是西方工業文明的產物。這些觀念代表了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趨勢,具有進步意義。它'是一個超越體育范疇,影響波及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相對獨立的社會現象。
隨著西方物質文明的高速發展,人們越來越對現代社會中精神頹廢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厭倦。而東方體育中強調「養生修性」,練養結合,動靜平衡的體育思想,對西方人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他們試圖從東方的處世之道和養生方法中尋求出路。
人類對僅追求勝負與狂熱刺激的西方體育競技日感不滿,人們需要更多層面的身心體驗和更深邃的高情感活動。東方體育具有注重肉體和精神統一的文化價值特徵,在緩解高科技帶給人類的不良影響方面,具有劃時代的功能效應,成為滿足人類精神需求,促進人類身心健康的高情感體育活動。
二.形成背景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期,歐美開始出現職業體育俱樂部並迅速發展,業余體育俱樂同現、體操運動的衰落與競技術運動的興起、娛樂活動的階段趨向、體育越出學校和貴族圈子、娛樂活動的商業化趨勢是其興趣的歷史背景。
H. 什麼是體育經濟
體育經濟是指從生產和經營的角度出發,把大眾性的體育生活和與此相關的經濟行為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作為一項特殊的產業來發展.
一、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障礙因素分析
我國目前可堪稱世界體育強國,但我國體育經濟的發展與體育事業的蒸蒸日上極不相稱。筆者對其加以具 體分析後,認為影響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障礙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定位不準。在計劃經濟時期,人們的思想受到嚴重束縛,視野不開闊,認識不到體育與經濟的關系 ,造成二者嚴重脫節。多年來只強調國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業開發。國家隊出國參加大型比賽拉贊助,從 來都迴避創收的動機,並沒有把體育定位在一種商業活動的格局上;對體育的消費也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層次 消費上,而沒有將其引向貨幣化、市場化的高層次消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進一步解放思想,人們雖逐步 認識到體育與經濟的互動關系,但在摸索發展體育產業的同時,常常不能完全脫離十幾年的慣性思維,以開闊 的眼界邁開步子大膽干。另一方面,亦或是經驗不足、缺乏理論的指導,在中國的產業結構需要大調整的時候 ,大部分企業家還有點跟不上形勢。
2.傳統體制制肘。我國體育賽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國家體委包辦,形成一種法定的計劃運轉。在改革過程中 ,才嘗試性地使體育從政府行為向企業行為轉變。這一舉動雖然帶有相當濃重的市場經濟成分,但在某種程度 上仍帶有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企業在與體育部門聯合辦體育的過程中,往往不能獲得足夠的自主權。另外, 在贏利後,企業得到的往往佔少數,許多賽事的投入越來越多,而效益好的卻寥寥無幾。長此以往,打消了欲 投資體育的企業的積極性。
3.市場競爭乏力。我國全球知名企業少,眾多企業與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企業相比,資本明顯處 於弱勢。因此,在很多國際性的重大賽事,如奧運會、世界盃足球賽的冠名權、指定性產品等的商業競爭中往 往難以佔有一席之地。
4.政策扶植乏力。在美、英等體育經濟發達國家、政府為扶植本國體育經濟的發展,都相應地在政策上予 以傾斜。對體育部門舉辦的體育比賽、體育組織接受的捐贈和體育場館的經營收入,不同程度地減免稅收;企 業出資贊助體育比賽,可以記入企業生產成本或作廣告支出;修建體育場館可以享受土地徵用的優惠政策和低 息貸款。而我國在這方面的扶植力度遠遠不夠,同教育、文化等事業相比、體育產業在政策優惠方面受到「冷 遇」。
5.相關服務不完善。體育產業和所有其他產業一樣需要一系列完善的產前、產後服務措施,服務措施跟不 上必將會阻礙體育產業的發展。我國絕大部分體育用品生產企業一味地強調體育產品的生產、銷售,卻不注重 體育產品的消費咨詢、培訓和指導,沒有及時地為消費者提供體育指導員,體育中介公司亦嚴重匱乏。這些因 素都延滯了體育經濟的發展。就拿曾經火爆一時的健身器材市場來說,對於如今出現的令人費解的市場萎縮現 象眾說紛紜。但究其主要原因,則是由於針對健身器材的選擇與使用的指導從沒熱過,有些產品根本沒有使用 方法說明,或者有,也只是極其簡單的寥寥數語,根本起不到作用。消費者沒有科學的「健身計劃」,沒有合 理的運動指導。
6.缺乏宏觀調控和科學管理。國內企業存在著嚴重的盲從傾向,哪種體育運動獲利較高時,眾商家便都往 一條道上擠,造成了重復建設、規劃不科學、盲目攀比建設規模的不良現象;同時,由於現有的體育經營管理 人員大都是退役的運動員、教練員和待業下崗人員,他們一般只熟悉體育工作,而缺乏對市場運作及其規律的 了解,體育產業經營管理水平了亟待提高。
二、我國體育經濟發展出路
1.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體育改革力度。我國體育在計劃經濟時代是完全依賴國家預算,吃「皇糧」。這 種現象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將逐步消失,體育也處於改革的大潮中。體育部門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與企業聯 手辦體育,同時刪減分流行政人員: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逐步實現政體(即體育企業)分開,真正按市場規 律發展體育經濟。如上海市為舉辦八運會興建的具有國際標準的場館耗資56億元,沒要國家一分錢,完全用市 場方法運作,堪稱氣勢恢弘的大手筆。我們企業家的思維也應從工業經濟的圈子延伸到體育經濟領域,考察國 外極富商業價值的體育產業,結合我國國情、開拓中國市場。
2.大力推進體育產業化經營。
(1)發展體育品牌經營。①體育用品品牌經營。 就是將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的服飾、飲料等實行品牌經 營。中國體育用品有李寧、青島雙星等名品。但擋不住耐克、彪馬等國外品牌的強大攻勢。國內市場難以守住 ,在進攻國際市場時實力又遠遠不及。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及舉國上下正在興起的「全民健身運動」, 為體育界提供了無限商機,但又不乏挑戰。面對硝煙彌漫的體育用品市場,各商家應認清市場形勢,主動進行 企業的產品、產業結構調整,通過主動調整,去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在體育用品的材料、功能上 不斷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著力發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國內市場的同時,闖出去佔領國際市場。②體 育賽事品牌經營。在中國體育日漸步入社會化、產業化發展軌道的大背景下,把一個體育賽事經營成名牌賽和 把一個體育產品經營成品牌產品一樣,同樣可以獲得品牌效應。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已經發展成為國內最有影響 的國際田徑賽事,並被列入世界十大A 級馬拉松賽的行列。
(2)實行體育設施多種經營。很多體育館由於經營不善, 偌大的場地閑置,體育館也入不敷出。體育館 可以以體為主,按市場經濟規律全力開發體育市場,走出一條全新的體育產業化道路。譬如,開放籃球場、羽 毛球場、乒乓球廳等場館,服務全民健身;以良好的硬體建設和優質服務爭取體育競技活動、展覽會、學術交 流會在場館舉辦;開辦體育俱樂部,並配合體育活動開辦餐飲、住宿、小攤亭等其他經營活動。趁著我國「全 民健身運動」的熱潮,實行多種經營,讓閑置設施活起來,變單調用途為多用途,以館養館,反哺體育。
(3)依託體育進行借光經營。借光經營就是借一些體壇名人、 名物、名事的影響力來擴大產品、企業的 知名度,進而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具體運作方式有如下幾種:①與體壇名人聯合辦學,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 展培養後繼人才。②「出口」優秀的選手和教練。我國在乒乓球、跳水、羽毛球方面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將我 國優秀選手和教練「輸出」到有需求的國家,既可開展兩國體育交流,又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③借體育賽事 在本國舉行之機,推進國內旅遊、博覽等業的發展,推動經貿合作。
(4)推進協會實體化。協會實體化是體育改革的發展方向, 中國足球協會較快、較成功地走完了脫胎換 骨的歷程。國家每年300 萬元的經費只是足協家底兒的1/20,足協目前每年已能從社會上賺回6000 萬元。中 國籃球協會一年有3000萬元入賬。國家體育總局20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有11個中心一年可贏利1000萬元。國 家體育總局一年從社會上拿到4億元,已不亞於國家的財政撥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