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蕭燕燕成為太後之後遼國的實力怎麼樣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蕭綽在攝政的40多年裡,消除了漢族之間的不平等待遇,開辦軍校,選拔漢族人才,督促農牧業,保持軍事裝備的正常運轉,使遼國的經濟、文化、軍事都得到了日益發展,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蕭綽(953-1009年)是遼代209年的著名政治家、戰略家和改革家。正是她使遼國達到了歷史上的輝煌時期。蕭綽綽號燕燕,契丹人,自幼聰慧。遼景宗葉露仙繼位後,被原皇太後冊封為皇後。保寧二年(公元970年)五月,遼景宗到長山(今遼寧阜新)打獵。
986年,宋太宗認為年輕的遼王是收復失地--幽雲十六州的最佳時機,開始大規模北伐。他沒有想到,蕭綽能親自策劃部署,兵分三路進行抵抗。此外,她還率領駐扎在吐魯番的遼聖宗,幫助宋軍大敗而歸。蕭綽積累實力後,主動向周邊國家和部落挑戰。她仍然多次上陣,多次戰後凱旋而歸。此後,遼國的氣勢逐漸增強,周邊部落紛紛歸順遼國。
B. 宋朝每年賠給遼國10萬白銀,為何最後卻讓遼國的經濟不行了
雖然遼國每年都有十萬兩白銀進賬,但是他們的開銷也非常大,所以發展到後期就越來越入不敷出了,本國的經濟自然也會受到很大影響。我們都知道雖然宋代當時經濟比較發達,但是他們的軍事可謂是相當之差,即使有特別好的武器也無法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每次打仗的時候都會被遼國碾壓。不過讓人沒想到的是,宋代居然能夠憑借著經濟上的戰術拖垮遼國,這的確是讓人意想不到。
如此一來,和宋代進行貿易往來的遼國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經濟水平受到宋代商業的嚴重影響,從而導致了本國經濟的崩潰。
C. 澶淵之盟後,為何宋朝每年賠款銀絹30萬兩,經濟徹底崩潰
澶淵之盟後,宋朝每年賠款銀絹30萬兩,但是經濟反而更加的繁榮,經濟崩潰的是遼國。澶淵之盟之前是宋朝掌握著有利的局面,遼國處於被動的局面,宋朝的軍事實力不強,所以沒有必勝的把握,最後選擇和遼國議和。遼國軍事實力雖然不弱,但是他們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在澶淵之盟之後,兩個國家開始有了貿易往來,宋朝商業的發達, 可以向遼國輸送很多的商品,宋朝換來的是金銀貨幣,遼國的經濟漸漸的支撐不下去了。
宋朝簽訂澶淵之盟獲得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局面。因為宋朝的商品經濟是很發達的,遼國需要向宋國引進大量的物品。遼國購買宋朝的商品需要支付很多的金銀貨幣,這中間有很大的利潤,遼國的經濟就這么一點一點被宋朝拖垮,宋朝甚至控制了遼國的經濟。後來的遼國之所以被其他國家滅亡,遼國的經濟差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D. 澶淵之盟後,北宋每年賠給遼國10萬白銀,為何遼國不行
因為遼國的經濟不行了,澶淵之盟表面是遼國佔便宜,實際上是將遼國的經濟給掏空了,時間久了遼國自然就不行了。
北宋和遼國的戰爭持續了20多年,每年北宋為了攻打遼國,需要支付高昂的軍費、物資、人力等等,讓整個北宋陷入了非常疲憊的狀態。
遼國之所以不行了,就是因為本國的貨幣、經濟都完全依附於北宋。只要北宋的物價上漲,遼國就完蛋。
10萬兩白銀和20萬匹絹,這個數字在頭幾年算的上是巨資,可是隨著北宋經濟的發展,這個數字只不過是北宋的毛毛雨。而對於遼國這個數字是一年比一年是在貶值的。
這個就像是30年前的10000元和現在的10000元相比是一個道理的。貨幣會隨著時間的貶值而貶值的,遼國是堅持不下去的。
E. 遼國每年從宋手裡拿那麼多錢,為何最後垮的是經濟
這其實是由於遼國因為每年都能夠從宋國手中獲得這么多的錢,所以說在經濟發展方面就變得比較的懈怠。那到最後的時候就出現了這樣的局面,每年需要交一大筆錢的松果反而變得越來越強,而當時每年都會從宋國手中獲得一大筆錢的遼國,反而變得衰敗。
因為對於經濟發展方面的鬆懈使得後來的遼國在發展的過程之中,就逐漸的和宋國拉開了比較大的一個差距,而宋國他其實正是由於每年都要進貢這樣大的一筆錢,所以說從宋國的君主到宋國的百姓其實都是比較的兢兢業業的,一直在不斷努力的去發展經濟。
F. 遼朝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東北地區其實一直處於中原王朝統治的邊緣地帶,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受到中原王朝政府的有效管轄。一方面是因為距離中原王朝遙遠,同時由於封建歷史發展的前中期的王朝,國力十分有限,因此在實際真正有效的統治范圍基本上達不到東北地區。
但是,在中國封建歷史時期的幾個大一統王朝的勢力范圍中,比如兩漢、隋唐等政權,我們卻能夠看到當時中國的東北地區,已經處於中央王朝的封建統治之下。只不過當時各個政權的統治方式有所區別罷了,比如西漢時期就在東北地區,設置象徵中原王朝直接管轄的郡縣制。
而唐朝時期,由於其獨特的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方式,於東北地區便設置了大量的羈縻府州作為統治的象徵。雖然這種羈縻統治與正式的郡縣行政體制相比,有著很大的妥協性和靈活性,但是這也充分體現了當時中央王朝強大的國家實力。
耶律阿保機
東北地區一直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區,在西漢時期便已經開始進入到了中原王朝政局演變的舞台中。到了唐朝時期,東北地區生活的少數民族開始迅速發展,逐漸進入了文明階段,他們同唐朝展開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往。而五代十國時期,東北地區逐漸成為了少數民族建立政權的核心統治區,比如契丹民族建立的遼國。
前言
遼國政權的建立實際上是在唐朝滅亡之後,公元916年,時任部落酋長的耶律阿保機經過長期的部落兼並戰爭,終於實現了契丹諸多部落的統一,他自己也憑借著崇高的威望和權力,被擁護為可汗,遼國自此建立。此後遼國在阿保機以及繼任皇帝的耶律德光的領導下,開啟了快速發展的道路,勢力范圍明顯擴大,已經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游牧政權。
《遼史》載:"元年春正月,便命有司設壇於如迂王集會堝,焚柴告天,即皇帝位。尊母蕭氏為皇太後,北宰相蕭轄剌、南宰相耶律歐里思便率群臣上尊號曰天皇帝。"
在耶律德光時期,遼國已經兼並了當時東北臨海地區的強國渤海國,隨後又深入東北腹地,逐漸稱雄東北。我們要知道,遼國的主要建立民族契丹在唐朝時期也是其東北邊疆地區一個重要的族群。契丹與唐朝之間的往來十分頻繁,和戰關系也是變化無常。
契丹騎兵
正因如此,契丹才會如此迅速進入到了游牧帝國的建立過程當中,並且逐漸征服了東北地區的諸多少數民族。為了促進東北地區經濟的發展,遼國將大量的漢人以及渤海人強制前往東北。契丹人對於東北地區的經濟開發和經營,實際上對於東北地區民眾日後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起初契丹政權建立之時,其勢力范圍內部的政治、經濟發展非常不平衡,同時也由於契丹游牧性格的統治方式,使得本政權內部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特別是漢族與契丹人之間的沖突時有發生,另外契丹人對於其它勢力比較弱小的少數民族同樣使用非常專制的方式。但是後來由於契丹人逐漸轉化了統治方式,並且制定發展經濟的策略,使得東北地區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遼國也就開始逐漸強大起來。
南征中原
契丹對東北地區民族融合的推進
正如前文所講,契丹政權建立之初只不過是同在其之前建立的游牧政權類似,都是在較為原始的、落後的部落組織狀態下實現的。因此,在國家建立之後,如何運用正確的統治政策去進行治理,以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如何調整,這都成為了契丹政權起初的難題。
所以說在契丹建立之初的內部形勢還是非常嚴峻的,不過隨著治理國家的經驗的積累,在加上契丹人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吸收了先進的文明,這就為契丹政權很快走上正軌提供了可能。
《遼史》載:"上親征西部奚,奚部阻險,叛服不常,是役所向下,便分兵討東部奚,平之。東際海,南暨白檀,西逾松漠,北抵潢水,凡共五部,咸入版籍。"
契丹文字
契丹國建立之後,依靠契丹遊民軍隊的強大作戰能力,很快就基本上實現了中國北方地區的統一,特別是尚處於原始社會階段的東北地區,更是成為契丹國統治的核心地區。為了能夠使得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開發,使得國力有所增強,契丹利用強大的游牧政權管控力,強制進行了移民政策。
比如將契丹控制下的大部分漢人全部前往東北地區,因此漢人為這里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文明,這就為東北地區原始經濟的開發提供了基本條件。同時漢族與當地的土著民族、渤海人都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民族融合,這就使得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了更穩固的民族基礎。
遼國一統東北
遼國大力扶持東北地區基礎性產業:畜牧業和農業
契丹作為在唐朝時期逐漸興起的游牧民族,他們在五代十國之前一直處於唐王朝的羈縻統治之下,特別是在唐朝前期,契丹幾乎和唐朝之間的往來尤為密切。但是在武則天統治時期以及後來的玄宗時期,契丹人聯合當時的奚人也進行大規模的反叛戰爭,這也充分顯現了游牧民族那種不屈壓迫,以及善於四處進攻的特性。
安史之亂的爆發,實際上就有著大量契丹人和奚人的加入,他們得力於安祿山的長期扶植,逐漸在這個時期盡量吸取漢族的先進文明,同時不斷學習先進的軍事作戰方式和思想,這為契丹的獨立奠定了基礎。作為游牧民族,畜牧業當然是他們的支撐性產業,可以說畜牧業的重要性如同農業對於漢族人民的重要性相類似。
遼國使臣
為了能夠保證契丹人的基礎性產業發展,契丹統治者大力扶植和發展畜牧業,特別是在東北地區,以及今天的河北東北部都劃了大片的草原牧場,以此作為畜牧業的養殖基地。與此同時,由於游牧民族農業生產不發達,因此他們的基本生活來源,以及日常用品基本上都需要從漢人政權那裡進口。
為了擺脫對於當時中原王朝的經濟依賴,同時保證游牧民族的基本生活供應,契丹統治者也大力發展了農業,將大量的漢人、渤海人強行前往東北地區,就是希望他們能夠最大程度發掘出東北地區農業經濟的潛力。在漢人、渤海人以及東北地區的女真人的通力合作下,東北地區的農業生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進步。
《宋史》載:"自阿保機時於近日,河朔戶口,遂虜掠極多,並在錦帳。平盧亦邇柳城,遼海編戶有數十萬余,耕墾千里,既殄異類,悉為王民。易其衣冠,被以聲教。"
遼國音樂文化
遼國統治者充分發掘東北地區的工商業潛力
在長期與唐朝頻繁接觸的契丹人,從中學到了不少的先進手工業生產技術以及商業經營思想。因此契丹人在建立政權之後,為了大力發展本國的經濟實力,也開始與中原王朝以及周邊的國家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
那麼有人會問,前文不是已經說了契丹政權在東北地區已經大力發展農業經濟了嗎,為什麼還需要和中原王朝進行邊境貿易呢?遼國的農業經濟有所發展的確是事實,但是這並不代表其所農業生產能夠完全滿足本國的需要,同時也並不代表遼國能夠在短時間內就建立起完善的農業種植和生產體系。
白釉花口瓶
因此作為主營畜牧業和漁獵經濟的游牧政權,其農產品還是非常缺乏的,為了滿足本國匱乏的物質資料,遼國不斷通過本國先進的畜牧產業以及相關的手工業,積極展開與周邊政權的邊境貿易。比如遼國統治者就非常重視利用東北地區的礦產資源,通過當地的鐵礦優勢,不斷發展冶鐵工業,因此當時遼國的武器裝備非常先進。
《遼史》載:"與黃室韋挑戰,矢貫數札,乃為懿祖。生勻德實,始教民稼穡,擅畜牧,國因殷富,是為玄祖。玄祖生撒刺的,仁民愛物,始置錢冶,教民鼓鑄。"
與此同時,隨著漢人大規模前往東北地區,漢族先進的手工業,例如陶瓷業、紡織業等等都成為了當時東北地區重點發展的手工產業。為了能夠最大程度實現手工業生產的經濟利益,遼國不斷與當時中原地區的五代、西域地區的高昌、於闐、回紇等國頻繁進行貿易。甚至當時南方十國中的南唐政權,都與遼國展開了經濟往來關系,在內蒙古地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不少吳越的陶瓷工藝品。
大康通寶
評價
中國歷史時期的東北地區作為中原王朝重要的勢力影響范圍,實際上受到中原漢族文明的影響還是非常深遠的。這也使得東北地區與中原王朝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也開始變得愈發頻繁。
唐朝時期生活於東北地區的契丹、奚等民族,雖然處於唐朝中央政府的羈縻統治之下,但是實際上卻有著非常大的自由性和靈活性。因此,該時期也成為了契丹等東北少數民族快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
隨著唐朝勢力的不斷衰落,其對於周邊地區和民族的影響力也在不斷下降。進入五代十國初期,東北地區的契丹終於開始擺脫了中原王朝的強大影響,逐漸走上了自主發展道路。公元916年契丹獨立游牧政權的建立,實際上就說明了東北地區的政局,乃至之後整個中國封建歷史的走向出現了重大變化。
遼國的建立,實際上對於長期處於中原王朝邊緣統治的東北地區日後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且不說政治、軍事以及文化上的影響如何,但是經濟上的影響就已經使得東北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在此之後,東北地區由於經濟地位的崛起,逐漸成為了日後中原封建王朝重點關注的對象。
G. 在全盛時期的遼朝,實力究竟有多強大
契丹人在歷史上共建立了六個政權,其中以「大遼國」(又稱大契丹、大中央胡里只契丹國、哈喇契丹)的疆域面積最大,存在時間最長,對中國的歷史影響最大。
遼國的實力肯定沒有宋朝厲害,當時北宋的經濟是全世界最強的,只不過宋朝重文輕武,尚武精神不足。在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勝負主要靠人心。如果從軍人數量,經濟實力,武器裝備等方面對比,宋軍碾壓遼軍,畢竟宋的經濟和人口資源在那擺著呢,但是宋的軍人數量和經濟實力並沒有轉化為宋軍的戰鬥力,遼國使用中原漢族人的先進制度,又保留了游牧民族的軍事傳統,士兵職業性強,部隊素質高,而且遼國士兵都有配馬,從機動性和戰鬥力上超越了以臨時徵召兵為主的宋軍。
北宋的都城位於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的開封市。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是古代的交通樞紐更是當時世界的第一大城市。反觀大遼,實行五京制,其都城大多建在不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