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柳州有哪些經濟文化科技的成就
不斷完善科學發展思路,著力提升科學發展水平
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創新發展理念為先導,以謀劃發展戰略為載體,努力探索符合柳州實際的發展道路,為開創柳州科學發展的新局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確立了「工業強市,富民興柳」的總體發展思路,堅定不移地扎實推進,成為推動柳州科學發展的主旋律。我們立足工業城市這個最大的實際,把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與柳州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推進科學發展觀的柳州化和具體化,鮮明提出了「三個同步」發展理念,即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推進、宜居城市與國民經濟同步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同步提高。「三個同步」作為柳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理念,已經成為推動柳州科學發展的理論支撐。在「三個同步」發展理念推動下,我們確立了全面實施「二次創業」、努力實現「經濟升級,城市轉型」的中長期發展戰略,成為推動柳州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按照實施「二次創業」的總體要求,我們確定了建設工業名城、歷史名城、文化名城、旅遊名城的「四個名城」的戰略目標,策劃實施了「創新調整、產業升級,三年四千億、工業再翻番」戰略、柳州城鄉統籌發展新格局戰略等一系列戰略戰術,全力推進了「十大黨建工程」、「十大農業工程」、「十大商貿工程」、「十大旅遊工程」、「十大建設工程」、「十大文化建設工程」、「十大民生改善工程」等七個「十大工程」,成為推進柳州科學發展的有效載體。實踐證明,我們的思路理念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並日臻完善,戰略戰術符合柳州的實際並卓有成效,柳州科學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在全面總結繼承過去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我們研究制定了柳州未來五年發展規劃。以「經濟升級、城市轉型,全面發展、富民強柳」為總體發展思路,堅持「三個同步」發展理念,堅持以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和諧發展、全面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入實施「二次創業、升級轉型,聚集人氣、做大城市,建設更加美好柳州」戰略,打好經濟質量升級戰役、城市質量升級戰役、城鄉統籌升級戰役、生活質量升級戰役、社會服務升級戰役、改革開放升級戰役、黨的建設升級戰役等「八大升級戰役」,加快實現柳州由傳統工業城市向二三產共同主導型城市轉型、由傳統生產型城市向現代宜居城市轉型、由城鄉二元結構比較明顯的城市向城鄉統籌發展城市轉型、由人民生活總體小康型城市向全面小康型城市轉型、由廣西文化大市向廣西文化強市轉型、由單一經濟城市向社會和諧城市轉型、由內向發展型城市向合作共贏型城市轉型、由傳統化黨建城市向科學化黨建城市轉型等「八大轉型」,努力建設「山水美、環境美、形象美、氣質美、和諧美」和「人人都有好發展、家家都有好保障、個個都有好身體、天天都有好心情、戶戶都有好生活」的「五美五好」柳州。到2015年,柳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面邁上新台階,地區生產總值在2010年基礎上力爭翻一番,達到2500億元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工業總產值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以上,達到6000億元以上;財政收入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鎮化率達58%以上,市區建成區面積達2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230萬人;基本建成先進製造業基地、現代商貿物流中心、具有國際水平的廣西柳州汽車城、國內綜合交通運輸樞紐、西江經濟帶龍頭城市,工業名城、歷史名城、文化名城和旅遊名城建設進一步鞏固提升,以工業為主、全面發展的超大城市初步成型。
做大做強做優柳州工業,加快建設工業名城
我們堅持以創新為主導,以創業為動力,啟動實施了「三年四千億,工業再翻番」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入推進柳州特色新型工業化,實現了工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升。全市工業總產值保持了三年翻一番的良好勢頭,工業總量一直位居廣西各市之首,在推動廣西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和工業化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工業總量不斷做大的同時,工業發展的質量與效益不斷提高。2010年,全市工業利、稅雙雙突破百億元大關,利稅、利潤總額分別達216.5億元和108.1億元 ,創下歷史最好水平。汽車、冶金、機械三大支柱產業迅猛發展,集聚優勢更加明顯。2010年全市各類車輛產量達143.7萬輛,汽車產業產值實現1000億元的歷史性跨越,達到1027億元,成為我市首個、全區第二個千億元產業。柳鋼主營業務收入超過450億元,鋼和鋼材產量雙雙突破千萬噸,跨越全國千萬噸鋼鐵企業行列。全市工程機械產量超過5萬台。化工、製糖、造紙、建材、日化五大傳統產業持續提升,機電儀一體化與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環保、生物及制葯四大新興產業初具規模,為柳州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下堅實基礎。中小企業發展迅速,2010年,全市產值過億元企業增至260家;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5家,總數達984家。工業布局不斷優化,園區工業蓬勃發展,園區工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例由2005年的4.4%上升到2010年的31.2%。縣區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柳南區、柳北區工業產值分別突破200億元 。我們大力推動「柳州製造」向「柳州創造」進而向「柳州智造」轉變,加大技術改造力度,不斷提升柳州工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今年4月柳州正式成為第二批國家級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試驗區。目前,柳州建成自治區級、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4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正加快建設乘用車、商用車、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鋼鐵、化工等6家廣西千億元產業研發中心,將極大地提升科技創新的支撐力。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
我們堅持用統籌城鄉發展新理念解決「三農」問題,認真落實中央支持「三農」發展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不斷增加「三農」投入,大力推進「十大農業工程」,不斷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了農村發展,促進了農業增效,確保了農民增收。2010年,全市完成第一產業增加值109.5億元,「十一五」期年均增長6.1%;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9.5億元,「十一五」期年均增長6.35%。深入實施柳州城鄉統籌發展新格局戰略,加快打造以市區為中心的「一小時經濟圈」和「兩小時經濟帶」,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鄉規劃覆蓋面不斷提高,在全區率先實現市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市轄六縣鄉鎮規劃編制覆蓋率達100%。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2009年市財政拿出四分之一新增可用財力用於支農建設,2010年市財政對農業生產性投入在2009年基礎上翻了一番。嚴格保護耕地,全市耕地保有量達33.2萬公頃,基本農田保護率為83.13%,連續五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不斷夯實農村基礎設施,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實施農村水利和道路建設大會戰,農村飲水工程大會戰特別是大石山區人畜飲水大會戰深入推進,「十一五」期解決了73.96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市轄六縣86個鄉鎮道路通暢率達到100%,939個行政村通達率達到98%。啟動實施「十大農業工程」,農業種植結構不斷優化,特色優勢產業得到較大提升,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市級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增至64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農村面貌進一步改善。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市轄六縣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62.49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394億元,年均增長19.28%,比全市增速高4.88個百分點。柳江縣、鹿寨縣工業總產值相繼突破100億元,成為中國西部百強縣。
加大城市建設管理,加快建設宜居城市
「十一五」期,我市城市建設進入了發展速度最快、發展水平最高的歷史時期,城市建設日顯大氣,城市環境日益美化,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城市發展後勁驟增。城市東擴戰略順利實施,柳東新區建設初見成效,城市框架逐步拉開,承載能力、輻射功能日益增強。城鎮化水平迅速提高,2010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1.27%,比「十五」期末提高5.82個百分點;市區建成區面積達130平方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23.8%。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城市交通加快完善,柳州環城高速路網基本形成,城市中心主骨架及內環路網全線貫通,人均道路面積達13.51平方米。「十大建設工程」加快推進,柳州地王國際財富中心303米主樓正式開工,白露大橋、鷓鴣江大橋順利合龍,柳州風情港、城市快速環道、金沙角片區舊城改造等項目進展良好,城市品位及整體形象不斷提升。著力加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山清水秀地干凈」的宜居生態環境日漸顯現。
推進文化繁榮發展,豐富歷史文化旅遊名城底蘊
我們堅持把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促進城市未來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力量,把文化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推進,形成經濟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共同提升的新格局。我們圍繞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的目標,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在全市范圍內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市民的文明素質和城市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極大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報刊、電台、電視台、網站等各類新聞媒體建設進一步加強,輿論主陣地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不斷擴大。「十大文化建設工程」加快推進,水上噴泉、水上大舞台、柳州文廟、工業博物館、軍事博物園等成為市民享受文化大餐的勝地,歷史文化名城的形象進一步提升。群眾文化蓬勃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發展開創了新局面,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專業藝術劇團改革走在廣西前列。體育事業發展成果喜人,群眾體育深入開展,李寧體育館、柳州游泳館建成並投入使用,連續3年成功舉辦世界水上極速運動大賽,並舉辦多項國際頂級賽事。2011年,柳州市成功舉辦「2011柳州國際水上狂歡節」,包含世界水上極速運動大賽、柳州名人帆船邀請賽、柳州國際高空跳水邀請賽等八大文化項目、十二大體育項目,以水上運動為載體,深入挖掘水文化的內涵、大力拓展水文化的外延,通過諸多舉世矚目的國內、國際水上賽事活動,讓數以億計的觀眾領略到了「生態工業柳州、宜居創業城市」碧水藍天的神韻,打造「水上運動娛樂之都」初現成效。「十大旅遊工程」順利推進,「百里柳江」等項目建設步伐加快,世界規模最大的人工瀑布群、世界規模最大的水面噴泉群相繼建成,市轄區4A級以上景區增至8個,風情旅遊、特色旅遊初具規模,旅遊名城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加大民生工作力度,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滿意度
我們堅持「有情、用心、創新」的民生工作六字要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加民生工作投入,五年來累計投入690.39億元,辦群眾想辦的事、辦群眾看得見的事、辦群眾認可的事,人民群眾收入基本上與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增長保持了統一,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穩步提高。「十大民生改善工程」穩步推進。改制企業職工危舊房集中區改造工程已惠及13300多戶改制企業職工家庭。少數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已完成967個村屯的「四改」任務,村屯面貌明顯改善,火災事故、死亡人數分別下降了55%和80%。全市貧困縣和民族鄉10.02萬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生享受到了免費午餐,就餐標准提高到小學生每人每餐2.5元、初中生每人每餐3元,學生輟學率不斷下降、身體素質和學習成績不斷提高。「安居工程」穩步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今年上級下達保障房建設開工率實現100%,全年將新建3.35萬套保障房,超過全市現有保障房總量。平安柳州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人民群眾的安全感不斷增強。就業規模進一步擴大,五年來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5.12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7.0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加大教育投入,繼續完善教育資源的布局調整,推進各階段教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柳州職業教育品牌得到鞏固提升。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加強,社會保險的覆蓋面逐步擴大。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醫療衛生事業實現跨越發展,桂中醫療中心的地位極大提升,衛生資源總量和每千人擁有衛生資源指標均高於全國全區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確保了柳州社會大局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齊頭並進,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發展相得益彰,柳州人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大幅提升。繼續實施少數民族村寨火災統保工程,為三江、融水、融安三縣的12萬座木質結構住房購買保險,降低了群眾可能的因災損失。
B. 請問柳州各個區的經濟發展狀況
柳南區:在柳州4個市轄區之中經濟實力最強,2009年柳南區gdp率先突破100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30.5億元,同比增長28.5%;三產銷售收入實現345.2億元,同比增長15.8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2億元,同比增長103.1%;財政收入完成16.27億元,同比增長33.5%。中鐵柳州物流園就在柳南區,物流十分方便。柳州火車站也在柳南區,交通也很方便。柳南區還有廣西的重要零售、批發市場,有谷埠街國際商城、新時代商業港等大型商場,第三產業發展強勁。柳南區還有柳工、五菱等大型企業,還有一個自治區級的工業新區(河西工業區),工業水平高。
城中區:是柳州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在柳州市4城區中最高,河東新區為城中區下轄的一個新區,柳州市2008年啟動的「十大工程項目」,有6項在城中區,所以城中區發展潛力巨大。
柳北區:有廣西最大的企業—柳鋼,臨近城中區,有柳州目前最大的小區—勝利小區,第二、三產業在不斷增強,個人認為柳北區競爭力在城中區、柳南區和魚峰區之後。
魚峰區:又大量的居住小區和風景區,工業較少,環境比柳北、柳南兩個區好,目前魚峰區的很多條路都在改擴建,長遠來看魚峰區的第三產業發展也會很好。
柳東新區:柳東新區是指柳州市三門江森林公園柳江以東,柳州北環高速公路、桂柳高速公路圍合的區域,主要包括官塘片區、陽和片區和雒容片區。柳東新區是廣西三大新區之一(另外兩個是分別是南寧五象新區和桂林臨桂新區),是未來柳州的第二城市中心,柳東新區規劃用地面積13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設用地面積82平方公里。2020年柳東新區規劃人口47萬,同期柳州城市總人口達200萬;規劃期末2050年,柳東新區總人口70萬。
競爭力(潛力)排名:柳東新區、城中區、柳南區、魚峰區、柳北區
柳州市2020年規劃物流中心布局圖:
C. 柳州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你好!
柳州,又稱龍城,是廣西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廣西工業名城、歷史名城、文化名城、旅遊名城。全市轄6縣4區,總面積1.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72萬。作為廣西最大的工業城市,柳州工業總量約占廣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蘊濃厚的歷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滿風情的旅遊名城。柳州的民族風情獨具神韻,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和侗族的樓,堪稱柳州「民族風情四絕」。
D. 柳州有什麼文化特色
1、小吃:
柳州地區小吃眾多,口味多以香、辣、酸為主,尤以「螺螄粉」最為出名,而今,柳州螺螄粉已經成為人氣網紅小吃,店面開遍全國各大城市乃至國外。
袋裝螺螄粉更是暢銷海內外,螺螄粉已成為當今柳州的美食代表,外地遊客來到柳州必定要品嘗最地道的螺螄粉才算「不虛此行」。
2、工藝:
柳州棺材(官財)手工藝品,寓意陞官發財。食在廣州,穿在蘇州,玩在杭州,死在柳州;這是一句民間諺語,「死在柳州」指柳州有好木材,可以打一副好棺材,這在過去以土葬為主的歲月,一副好棺材確是有它的魅力,那時棺材是人的最後歸宿,所以便有了人們對「死在柳州」的欣羨。
隨著人們喪葬觀念的改變,「死在柳州」漸為人們所淡漠,而手工藝品「官財」卻以其新的寓意在市場上產生新的效應,使「死在柳州」這一古老的諺語綻發了新意。
(4)柳州有哪些經濟文化科技擴展閱讀:
柳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最早古人類之一的「柳江人」發祥地,有2100多年建置史,古屬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嶺南後,屬桂林郡。秦末漢初柳州屬南越國地。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設鬱林等郡,置潭中縣,為柳州建置之始。
以柳州為圓心的250千米半徑范圍內,集中了廣西80%以上的4A級旅遊風景區,與毗鄰的桂林市共同構成享譽世界的大桂林旅遊風景區。柳州擁「柳州奇石甲天下」,被譽為「中華石都」。
柳州是壯族歌仙劉三姐傳歌聖地,傳說劉三姐在魚峰山唱歌感動上天而得道成仙,山歌世代在魚峰山腳下繚繞。壯族的歌、侗族的樓、苗族的舞、瑤族的節堪稱柳州民族風情四絕。
E. 柳州古跡,地域文化有哪些
東門,柳江人 柳侯公園 ·立魚峰 ·三江侗鄉 ·融水苗寨 ·柳侯祠 ·蟠龍公園 ·九萬山 ·馬鞍山 ·程陽永濟橋 ·西來寺 ·響水風景區·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 ·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 ·都樂公園·都樂岩· ·柳州清真寺 ·元寶山 ·紅茶溝森林公園 ·老虎潭峽谷 ·雷潭 ·丹洲古城 ·程陽景區 ·石門沖生態旅遊景區 ·香橋岩 ·天生橋
從考古發掘到的文物來看,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生活著「柳江人」。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地始建都城,取名潭中。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稱柳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在此設龍城郡。
柳州是南中國古人類「柳江人」的發祥地。古人類文化遺址有白蓮洞遺址(舊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約30000—7000年)、大龍潭鯉魚嘴遺址(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約7000年)、蠻王城遺址(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約4000年)以及柳江兩岸台地、藍家村台地、九頭山、甘前岩等古人類文化遺址,此為柳州之原始地域。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潭中縣,屬鬱林郡,此為柳州建城的開端。
三國孫吳鳳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鬱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縣屬桂林郡。
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為郡治所。
南朝齊(公元479—502年),從潭中縣地分置齊熙郡。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後為潭中治馬平郡治所。
隋開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縣改為桂林縣,後又改為馬平縣。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馬平縣屬桂林。
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屬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名為龍城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龍城郡復名柳州。
改革開放以來,柳州市先後被列為:
1、全國最早進行綜合改革的試點城市
2、全國「科技經濟體制綜合配套試點城市」
3、全國首批「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
4、國家技術創新試點城市
5、歷史文化名城
6、國務院批準的一類口岸城市。
7、2002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確定柳州為中國「二十一世紀城市規劃、管理和發展」的試點城市。
F. 廣西柳州市是個怎樣的城市
柳州興則廣西興,柳州衰則廣西暗。沒有辦法的。柳州的工業產值佔全區1/4強。是全國唯一一個五大汽車集團存在的城市。再就是柳工、柳鋼、金嗓子原來的柳煙(被強迫拼去南寧劉三姐虧損企業)哪一個都是響當當的企業。在廣西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名氣僅次於桂林山水在全國的影響。五菱神車跑遍華夏大地。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五菱車(借用豐田廣告)。就是搞一個螺獅粉都能賣到全國。柳州人文化結構差比不了隔壁兄弟城市,柳州仔大方,好擺譜講義氣,柳州仔粗口重。知道自己的斤兩,對外來人才有足夠尊重,柳州的發展一刻都離不開外省市(滬、京、津、湘、川、蘇、浙、鄂、粵)等地人才的鼎力支持。山清水秀地干凈是溫家寶總理對柳州的評語。
G. 柳州文化產業有哪些
柳州文化產業:
1、小吃:小吃眾多,口味多以香、辣、酸為主,尤以「螺螄粉」最為出名,而今,柳州螺螄粉已成為人氣網紅小吃,店面開遍全國各大城市乃至國外。
2、工藝:棺材手工藝品,寓意陞官發財。民間諺語食在廣州,穿在蘇州,玩在杭州,留在柳州。
3、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最早古人類之一的「柳江人」發祥地。
其他文化特點:
以柳州為圓心的250千米半徑范圍內,集中了廣西80%以上的4A級旅遊風景區,與毗鄰的桂林市共同構成享譽世界的大桂林旅遊風景區。柳州擁「柳州奇石甲天下」,被譽為「中華石都」。柳州是壯族歌仙劉三姐傳歌聖地,傳說劉三姐在魚峰山唱歌感動上天而得道成仙,山歌世代在魚峰山腳下繚繞。壯族的歌、侗族的樓、苗族的舞、瑤族的節堪稱柳州民族風情四絕。
H. 柳州的經濟概況
柳州號稱中國西部的工業重鎮,是廣西有名的工業城市。柳州已形成汽車及零部件、鋼材、家電、機電產品、建材、農副產品、服裝、日用消費品等批發市場,商業網點服務功能完善,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發展迅速,物流業快速發展。
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GDP)1571.05億元,比上年增長10.6%。人均GDP超過4.1萬元,摺合近6500美元。201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46.0億元,增長11.7%。
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2010.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9.29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1274.93億元,增長11.6%,其中工業增加值1166.65億元,增長11.0%;第三產業增加值575.84億元,增長7.6%。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9%,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63.4%,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8.6%。
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2120.8億元,增長8.5%;工業總產值4406.0億元,增長10.0%;財政收入316.6億元,增長11.1%;固定資產投資1765.5億元,增長16.0%。
2015年,柳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11億元,增長8.0%;工業總產值4573億元,增長4.0%;固定資產投資2048億元,增長16.0%;財政收入343.8億元,增長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0億元,增長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62元,增長10.0%;農民人均純收入9553元,增長11.0%。城鎮登記失業率3.9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全年累計上漲1.7%。 2013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3.31億元,按上年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1%。其中,農業產值151.07億元,增長5.5%;林業產值22.33億元,增長6.0%;牧業產值73.92億元,增長3.2%;漁業產值7.32億元,增長8.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8.67億元,增長10.5%。
2013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09.09千公頃,比上年增加0.55 千公頃,增長0.13%。其中,糧食種植面積170.29千公頃,增加1.44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1.84千公頃,增加0.89千公頃;甘蔗種植面積109.92千公頃,減少4.93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90.65千公頃,增加1.65千公頃;果園面積50.65千公頃,增加2.74千公頃;桑園面積31.54千公頃,增加0.37千公頃;茶園面積12.62千公頃,增加0.7千公頃。 全市工業涵蓋30多個行業,2009年全市已擁有工業企業34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430戶,11家國家大型企業,柳州鋼鐵(集團)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柳工集團、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等5戶企業躋身工業企業全國500強。 已形成以汽車、機械、冶金為支柱產業,制葯、化工、造紙、製糖、建材、紡織等傳統產業並存的現代工業體系,擁有一批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較高市場佔有率的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
柳州工業發達,支柱產業包括以東風柳汽,上汽通用五菱等大型汽車集團公司為代表的汽車製造業,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機械製造業和廣西柳州鋼鐵(集團)公司為代表的冶金業,以廣西花紅葯業股份有限公司、金嗓子喉寶為代表的制葯業,以兩面針為代表的輕工業等。
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3150億元,比上年增長20.1%。
2013年全部工業總產值4014.18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907.15億元,增長13.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6%。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3752.5億元,增長13.3%。規模以上汽車、冶金、機械三大支柱行業工業總產值2891.1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汽車工業總產值1713.8億元,增長18.4%;冶金工業總產值876.7億元,增長11.5%;機械工業總產值300.6億元,增長8.7%。
新區: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柳東新區
柳州商業貿易活躍,素有「桂中商埠」之稱,擁有谷埠街國際商城、飛鵝商城、龍城五一路地下街、新時代商業港、溫州商貿城、飛龍新城及五星商業步行街等商貿中心。
柳州第三產業蓬勃發展,來柳投資的各大百貨超市眾多,如:北京銀泰百貨,上海世紀聯華(廣西總部),深圳人人樂超市,南城百貨,優越百貨,長沙步步高百貨,南寧百貨,廣西夢之島百貨,台灣大潤發百貨等大型百貨超市。柳州本土實力百貨公司:柳州百貨公司(五星商廈)、柳州工貿、東都百貨、五象百貨和客家緣購物廣場等實力零售商。
201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66.71億元,比上年增長19.4%。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522.12億元,增長19.5%。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8.42億元,比上年增長14.6%。全年進出口總額28.8億美元,比上年下降7.5%。其中,出口8.7億美元,下降3.5%;進口20.1億美元,下降9.1%。
2013年接待入境遊客16.74萬人次,增長21.5%。國際旅遊(外匯收入5882.45萬美元,增長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