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分別是什麼
1、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微觀」是希臘文「 μικρο 」的意譯,原意是「小")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的一門學科。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供給和收入分配。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換往往使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資源配置被認為是帕累托有效的。
2、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做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資源的利用問題,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與貨幣政策。
B. 為什麼西方宏觀經濟學又稱為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現代西方經濟學把經濟學原理或經濟理論,即有關經濟問題的知識體系的全部內容,區分為兩大組成部分或兩大分支學科: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是以單個經濟單位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和相應的經濟變數單項數值的決定來說明價格機制如何解決社會的資源配置問題的經濟理論。 宏觀經濟學是以整個國民經濟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經濟中各有關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化,來說明資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經濟理論。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在研究對象、解決的問題、中心理論和分析方法上是不同的。微觀經濟學(1)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2)解決的問題是資源配置;(3)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4)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宏觀經濟學:(1)研究的對象是整個經濟。(2)解決的問題是資源利用。(3)中心理論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4)研究方法是總量分析。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在上述各個方面存在著區別。但它們作為一門科學的一套理論體系或知識體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又是密切聯系的。首先,它們是整體與整體由以構成的個體之間的關系。兩者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補充的。其次,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都是實證分析。第三,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就是說,宏觀經濟行為的分析總是要以一定的微觀分析為其理論基礎。%D%A
C. 為什麼西方微觀經濟學又稱為價格理論,西方宏觀經濟學又稱為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微觀經濟學核心在於如何通過價格機制實現資源配置,宏觀經濟學則主要研究國民收入的波動,即經濟波動,經濟增長等,一般假定資源已配置好
D. 大學 宏觀經濟學,求GDP、NDP、NI、PI、DPI.
1、 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ct,簡稱GDP。國內生產凈值NDP從GDP中扣除資本折舊,就得到NDP。
2、 國民收入NI:一個國家一年內用於生產的各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DPI稅後的個人收入。NI=NDP(國內生產凈值)-間接稅+ZF補助金;而舉得美國的例子,確是NI=NNP(國民生產凈值)-間接稅+ZF補助金。GDP=C+I+G+NX。
3、 國民生產總值——GDP; 國內生產凈值——NDP; 國民收入——NI; 個人收入——PI; 個人可支配收入——DPI.
4、 相互關系如下: N D P = G D P _ 折 舊 N I = N D P _ 企 業 間 接 稅 P I = N I _ ( 公 司 所 得 稅 + 社 會 保 險 稅 + 公 司 未 分 配 利 潤 ) + 政 府 或 企 業 給 個 人 的 轉 移 支 付 + 利 息 調 整 D P I = P I _ 個 人 所 得 稅 NDP=GDP-折舊\ NI=NDP-企業間接稅\ PI=NI-(公司所得稅+社會保險稅+公司未分配利潤)+政府或企業給個人的轉移支付+利息調整\ DPI=PI-個人所得稅\ NDP=GDP_折舊 NI=NDP_企業間接稅 PI=NI_(公司所得稅+社會保險稅+公司未分配利潤)+政府或企業給個人的轉移支付+利息調整 DPI=PI_個人所得稅。
拓展資料:
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
1、 宏觀經濟學以國民經濟一般過程中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總就業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為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2、 宏觀經濟學屬於西方經濟學的範式。由於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是分離的,宏觀經濟學與科學一般經濟學之間的關系既不是整體的也不是局部的,也不是一般的或特殊的。因此,研究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宏觀經濟學的特殊規律,而僅僅從現象學的角度來描述宏觀層面上的經濟現象是不可能的。
3、 宏觀經濟學研究經濟資源的利用,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和貨幣政策。宏觀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
E. 什麼是宏觀經濟
宏觀經濟 即宏觀層面的國民經濟,包括一國國民經濟總量、國民經濟構成(主要分為GDP部門與非GDP部門)、產業發展階段與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程度(人類發展指數、社會發展指數、社會福利指數、幸福指數)。
宏觀經濟 指總量經濟活動。是指整個國民經濟或國民經濟總體及其經濟活動和運行狀態,如總供給與總需求;國民經濟的總值及其增長速度;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比例關系;物價的總水平;勞動就業的總水平與失業率;貨幣發行的總規模與增長速度;進出口貿易的總規模及其變動等。
一般認為此詞1933年由挪威經濟學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觀經濟學"時所提出。宏觀經濟的主要目標是維持高水平和快速增長的產出率、低失業率和穩定的價格水平。
概念比較
微觀經濟是:指個量經濟活動,即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是指個別企業、經營單位及其經濟活動,如個別企業的生產、供銷、個別交換的價格等。微觀經濟的運行,以價格和市場信號為誘導,通過競爭而自行調整與平衡;而宏觀經濟的運行,有許多市場機制的作用不能達到的領域,需要國家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出發,運用各種手段,進行宏觀調節和控制。
兩者聯系
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經濟活動和經濟運行的兩個不同層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微觀經濟是宏觀經濟的基礎,宏觀經濟的良好狀況是微觀經濟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社會經濟活動本身就是一個整體,宏觀與微觀之間,生產、流通、分配、交換的各個環節之間都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計劃和市場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調節手段。在現代社會化商品經濟條件下,只有合理運用計劃與市場這兩種配置資源的經濟手段,才能更有效地實現社會生產按比例發展。計劃與市場兩者,市場處在更基礎的位置,計劃則是在市場作用下發揮宏觀調節功能和微觀指導功能。只有將計劃和市場有機結合,才能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時期,國家特別需要用宏觀經濟法律手段進行調控。
宏觀經濟是與微觀經濟相對應的概念。市場經濟中以個人、家庭和企業為單位進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活動即是微觀經濟。
現代市場經濟雖然仍以單個微觀經濟主體為基本單位,但隨著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商品交換日益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經濟活動已不再是單純的個體行為,而日益呈現出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整體特徵。個人財富、家庭福利和企業利潤的增加,已經不再單純地取決於自身的努力,還必然要依賴於整體經濟狀況,整個經濟運行越來越表現出明顯的總量、綜合和全局性特徵。
F. 宏觀經濟學的中心是什麼理論
宏觀經濟學的中心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還包括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等。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國民收入的水平是如何決定的?宏觀經濟學認為,國民收入的水平,反映著整個社會生產與就業的水平。
宏觀經濟學在解釋經濟周期時,強調投資的變動的關鍵作用,投資的變動往往比消費的變動來得大,指出投資在相當程度上既是收入變動的原因,也是它的結果。它在解釋投資的變動與國民收入的變動之間的關系時,提出了加速數和乘數相互作用的原理。
(6)宏觀經濟學也叫什麼決定理論擴展閱讀:
宏觀經濟學在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年出版後迅速發展起來。凱恩斯把國民收入和就業人數聯系作為中心進行了綜合分析。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宏觀經濟學階段,或稱古典宏觀經濟學階段。
2、第二階段: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30年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階段。
3、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建立階段。
4、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以後,是宏觀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演變的階段。
G. 宏觀經濟學的定義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
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微觀經濟學而言的。
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做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7)宏觀經濟學也叫什麼決定理論擴展閱讀
宏觀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
1、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
2、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即經濟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既定的目標)、經濟政策效應與運用。
3、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包括根據各派理論所建立的不同模型。這些模型可用於理論驗證、經濟預測、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應檢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宏觀經濟學
(經濟學流派)
H. 什麼叫宏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古典的微觀經濟學而言的。
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
歷史簡介
亞當·史密斯於其著作《國富論》中即已討論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原因與條件。而一直到二十世界初期的主流經濟學家,對於的討論多著重於經濟成長的方面。
在1929年至1939年間,歐美自由經濟國家發生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在歷史中這現象被稱為經濟大蕭條或經濟大恐慌,這經濟大蕭條期間,失業嚴重,產量又下降。
在經濟大蕭條之前,當時主流學者不認為經濟衰退是一個嚴重且長久的現象。這些所謂的古典學派的經濟學家延續著《國富論》的觀點,認為自由市場的價格機能就如同一隻全能的黑手(看不見的手),可使經濟平穩的運作。但古典學派有一個極端的看法,就是完全否定了需求不足與失業嚴重存在的可能,其看法以當時法國經濟學家賽依(Jean-Baptiste Say ,1767年—1832年)為代表,他認為供給可以創造出同額的需求,而此看法被後人稱為賽依法則(Say's law)。
但上述的看法卻與大蕭條時期的經濟狀況不符合。經濟大蕭條持續了將近十年,但嚴重的失業現象卻未曾消失,是故在此背景之下,凱因斯(J. Keynes,1883年—1946年)在1936年發表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或簡稱為《通論》,而這也代表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始。凱因斯認為政府應在經濟衰退時提出各種政策以刺激需求,進而達到減緩失業與恢復經濟繁榮的目的。
但到了1970年代,新的總體經濟問題又產生了。在1974年至1975年及1980年至1982年期間,歐美各國陷入二次大戰之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因石油危機、高通貨膨脹及高失業率產生的問題,逐漸的凱因斯理論受到了另一些不同理論的挑戰。
這些理論包含了以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1912年—2006年)為代表的貨幣學派(Monetarism)和以小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Emerson Lucas, Jr.,1937年— )與托馬斯·薩金特(Thomas J. Sargent,1943年— )為代表的新興古典學派(New Classical School)或稱理性預期學派(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的理論。而米爾頓·傅利曼與小羅伯特·盧卡斯分別於1976年和1995年因此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研究對象
宏觀經濟學要研究的問題是一個國家既有的各種生產資源(如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以及資本)實際上會有多少被投入於各生產部門,並且研究投入後所產生的各種現象,以及研究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和規律。具體來講,有一下三大研究問題。
經濟周期問題
經濟周期問題有時候也被稱為經濟周期理論或者經濟危機理論。其研究的主題是為什麼一些國家的國民收入在其長期增長趨勢中會出現周期性的上下波動現象。
經濟增長問題
主條目: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問題也被稱為經濟增長理論或經濟發展理論。其討論的主要問題是在特定國家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制約和促進國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和規律。從宏觀經濟學的角度講,拉動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增長的有三大要素,分別是投資、消費、出口,俗稱「三架馬車」。
[編輯] 國民收入和就業問題
國民收入和就業問題有時也被稱為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或失業理論。具體來講就是研究一個時期國民收入的總量和就業量(或失業量)是怎樣決定的。
I. 宏觀經濟學被稱為國民收入的決定理論 請詳細論證此觀點
經濟學家在討論宏觀經濟學問題,總是分為長期問題和短期問題。
1、長期問題即經濟增長問題,如何保證經濟持續健康增長是宏觀經濟學在研究長期問題的核心任務。經濟增長決定了一國能為本國居民提供物品和勞務的能力和潛力,因而決定了一國的國民收入,所以在長期宏觀經濟學的核心是如何保持經濟增長,如何保證國民收入的持續增加,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描述經濟增長問題的理論主要是經濟增長理論,包括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也稱索洛模型或者外生經濟增長理論)和新經濟增長理論(也稱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等;此外經濟增長也可以用丹尼森的經濟增長因素分析核算方法。
2、短期問題即經濟波動,短期宏觀經濟學的目標是如何保證經濟穩定增長,具體有四大目標: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這四大目標都與國民收入有密切關系,比如物價上漲會導致通脹,減少人民的實際收入;失業會使失業者的收入急劇下降;凈出口減少會使本國的收入下降,出口型企業破產。所以說在短期經濟波動也是直接影響國民收入的。描述短期經濟問題的理論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凱恩斯主義(IS-LM模型或者AD-AS模型也可以),因此凱恩斯主義又被稱為是短期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由於國民收入決定是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因此人們常稱宏觀經濟學為收入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