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口腔醫學在市場經濟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口腔醫學知識的廣泛普及和社區居民對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視,對我國現有體制下口腔衛生服務體系的服務水平、醫療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大眾逐漸認識到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生活質量的必要條件。致使口腔保健成為健康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方面,對口腔預防保健和口腔衛生保健用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
口腔健康是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口腔疾病是影響居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它不僅影響口腔的咀嚼、發音等生理功能,還與腦卒中、心臟病、糖尿病、消化系統疾病等全身系統疾病密切相關。黨中央、國務院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口腔健康工作,1983年開始,每10年左右開展一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1989年,確定每年的9月20日為全國「愛牙日」,從2008年起,中央財政設立專項在全國范圍開展兒童口腔疾病綜合干預項目,並將健康口腔納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了明確任務和目標要求。為科學制訂口腔疾病的防治策略,我國於1983年、1995年和2005年分別開展了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2015年,第四次全國口腔流行病學調查在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公益性行業專項的支持下,對全國31個省市區17.2萬人,選取有代表性的5個年齡組進行了一次流行病學的調查。調查顯示,與十年前相比,居民口腔健康素養水平和健康行為情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居民口腔健康知識知曉率為60.1%, 84.9%的人對口腔保健持積極態度。5歲和12歲兒童每天兩次刷牙率分別為24.1%、31.9%,含氟牙膏使用率分別為42.1%、55%,因預防口腔疾病和咨詢檢查就診的比例分別為40%、43.2%。成人每天兩次刷牙率為36.1%,含氟牙膏使用率為61.0%。各年齡組女性每天兩次刷牙率均高於男性,城市高於農村。調查發現,5歲兒童齲齒中經過充填治療的牙齒比例為4.1%。12歲兒童齲齒中經過充填治療的牙齒比例為16.5%。城市高於農村。這一數據較十年前上升了近50%,說明兒童家長對口腔衛生服務的利用水平在不斷提升。為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養和健康行為能力,2017年,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國家體育總局、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婦聯共同啟動了「三減三健」第二階段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通過「減糖」傳遞合理膳食的健康理念,通過「健康口腔」培養科學規范的口腔保健行為。
據我國各地多次口腔健康調查累積表明,目前,我國齲病患病率為30~40%, 牙周疾病患病率為60~50%,牙頜缺失、缺損檢出率為10~20%,牙頜畸形檢出率為30~50%,累計各種不同程度牙病患者占人口總數的80%以上,幾乎很少有人終身不患牙病。齲病是隨著工業化發展、飲食結構改變而不斷上升的疾病,在60年代至70年代,齲病曾一度在歐美兒童中患病率達90%以上,曾被戲稱為「文明病」,不少口腔醫學專家預測,隨著我國工業化的發展,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齲病在近期內將有上升的趨勢。我國口腔疾病仍然是一個最有廣泛性和普遍性的健康問題,社會大眾口腔衛生服務需求不斷增加。
② 影響醫學發展的社會歷史因素有哪些有哪些作用
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根本,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還有其他諸如:瘟疫流行有可能促進醫學發展;還有商業繁榮在另一方面也許會導致醫學停步不前,因為受利益的驅動,很多醫者不專於研究。
③ 經濟新常態對醫學生的影響
醫學院的學生要學的專業很多,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完成學業的[臨床實習--為人民服務]。所以學生無論學什麼都要刻苦專研學深學通學透,掌握所學的本領。
新常態:「新」就是「有異於舊質」;「常態」就是時常發生的狀態。這個詞本身就是矛盾的。在新的環境下發生的以前總是發生的狀態,這不是廢話嗎? 政府拿新名詞繞藤老百姓,就像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中國夢一樣,中國根子不改變,結出的果 子還是以前那樣的。 你說新常態和以前有區別嗎? 新常態告訴你,在新的環境下,濤聲依舊。 以前怎麼樣現在依舊怎麼樣就行
④ 戰國到三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對醫學的影響
從戰國到三國,經歷戰亂統一紛爭,醫學一直是發展的狀態。和解?戰亂不斷,受傷士兵不算,屍橫遍野,引起瘟疫,需要醫學的發展,和平時期,人們注重長壽之術,醫學有是不斷發展。
⑤ 我國經濟狀況對中醫葯的影響
中醫葯作為我國獨具民族特色和發展優勢的產業,是在國際經濟大循環中最有可能取得國際市場競爭優勢的產業,然而,在這個產業竟出現了「中國原產,韓國開花,日本結果,歐美收獲」的局面,究其原因,中醫葯產業的人力資源是關鍵因素之一,因為企業的成敗取決於經營企業人才的優劣。因此,有必要對我國中醫葯人力資源狀況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找出原因,振興民族產業。
一、學科特點因素
(一)思維方式因素。思維方式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門學科的存在與發展。中醫學從它誕生的《內經》起,就浸潤了濃厚的儒、道文化色彩,其整個理論體系充滿了宏觀(整體觀)與思辨(辨證論治)特色,其理論的形成及其發展主要依靠中國傳統的系統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和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通、水乳相融。中醫的傳統思維方式影響了中醫學科的發展:一是對人文和哲學科學先進的研究成果非常容易接納和吸收,中醫理論在其發展歷程中,移植和吸收了各個時代的先進的人文和哲學科研成果內容,如陰陽、五行、氣及陰陽學說等,都是從中國哲學中吸取而來的,中醫學體現了醫學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高度融合和統一;二是中醫的思維方式影響了中醫與現代自然科技文明的嫁接,而更注重於傳統文化知識的培養與教育。中醫的這種獨特的思維方式給中醫教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其理論和自身的發展沒有象西醫那樣隨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突飛猛進,不僅使中醫走向現代化的步伐延緩了,而且對中醫葯人力資源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研究方法因素。按照民族、區域、社會、歷史等原因形成的研究習慣來劃分,方法論大體分為兩大體系。其一是以綜合為主要傾向的研究方法,即在整體上把握對象的方法。它多以哲學方法、系統方法以及最新出現的模糊集合、模糊識別方法等為基礎。我國中醫學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就是運用這種宏觀和綜合的研究方法。其二是以分析為主要傾向的研究方法,即把整體分為若幹部分來研究的還原性研究方法,多以物理學、化學、數學方法為基礎。這就是西方西醫所習慣採用的研究方法。中醫學和西醫學由於其思維方式與研究方法的差異,導致形成兩個不同的生命科學理論體系。兩者理論體系的截然不同又決定了兩者基礎課程教育的差異,進而形成不同的醫學模式。西醫學以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為基礎課程,重點訓練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加其對感性知識的獲取能力,其醫學研究方法是比較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而中醫學以文學、歷史、哲學為基礎課程,側重訓練學生的思辯思維能力,培養其對理性知識的認知能力,其醫學研究方法是具有中醫特色的「時空-生物-心理-社會」的綜合模式。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科學的日益發展,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入,單靠某一種方法進行科學研究,難以達到探尋科學真諦目的,因此科學在高度分化的同時又出現了高度綜合的傾向,產生了以自覺綜合為主要傾向的現代科學方法論。研究方法的改變勢必導致兩種醫學模式在理論研究或者臨床實踐上的結合。這對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形成和培養將產生重大變革的影響。
(三)教育模式因素。中醫教育模式有兩種:一是師承教育;二是學院教育。這兩種教育模式均對中醫葯人才的培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師承教育是中醫教育的最早模式,它是由中醫學的人文思想和其經驗醫學的學術特性決定的,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中醫的學術體系中,「師帶徒」已經成為中醫傳承的關鍵。雖然中醫師承傳統的帶徒式的教育方式,為中醫學的生存、傳承、發展起到了主導性作用,但是傳統師承方式由於少數人、小范圍的限局性,無法適應現代這種大規模的、群體性的、敞開性學院教學的需求,不利於中醫學主動融入到大教育、大衛生的體系中去,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長期發展下去,其傳承的相對局限和單一性可能導致中醫陣地的萎縮和市場的丟失。另外,傳統的師承教育特點難以承擔中醫事業培養多元化和復合型人才的重任。
中醫教育模式因素直接影響到中醫葯人力資源的質量,產出的中醫葯衛生人力數量過多或過少、質量好與壞,不僅會影響中醫醫療衛生服務供給市場,也會影響到市場對中醫葯的認同感。因此,只有把師承教育和學院教育這兩種模式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使中醫葯人力資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也才能適應中醫學科的市場競爭。
二、供需平衡因素
中醫葯人力資源供需平衡因素包括兩組供需關系:一是中醫葯衛生服務的供方和社會對中醫葯的需求構成的供需關系。在這組供需關系中供方提供的醫療服務量(病床總量、門診總量、病床使用率等)受社會需方(包括人口總量、城鎮人口比例、老齡化和14歲兒童以下人口比例)等各種因素的制約,供方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數量取決於社會需求量的多少,如果過多或過少提供醫療服務,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或不能滿足人們的醫療衛生的需求;二是中醫葯教育和中醫葯衛生服務供方,它們構成中醫葯人力資源的第二組供需關系。中醫葯教育機構是中醫葯衛生人力的生產者,中醫葯教育的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決定了中醫葯衛生人力的基本情況,中醫葯教育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中醫葯衛生人力質量的好壞,而中醫葯衛生人力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中醫葯衛生供方產出狀況。中醫葯衛生服務供方對中醫葯人力的需求是中醫葯教育層次、規模、結構確立和優化的基本依據。因此,中醫葯教育和中醫葯衛生服務供方是辨證的相輔相成的關系。中醫葯教育產出的中醫葯衛生人力,應當滿足和符合中醫葯衛生服務需方的要求,這樣二者才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不至於造成人才的浪費和無謂的損失,才能符合人力市場規律。但是我國近幾年中醫葯教育和中醫葯服務這組供需關系的實際情況卻違背了人力市場的供需運轉規律。從1999年到2004年,全國實際中醫葯衛生技術人員每年呈遞減趨勢,平均每年減少5729人,平均減幅為0.75%。而中醫葯每年各種層次教育培養的畢業生人數卻在不斷增加。這種現象表明中醫葯高校培養的人才數量並未按照中醫葯衛生人力服務供方對中醫葯人力的需求相吻合,出現較大的偏差,不符合按照教育與人力市場需求的關系規律。
中醫葯衛生人力的產出和需求牽扯到中醫葯教育市場、中醫葯衛生人力市場和中醫葯衛生服務供給市場,如果這三個市場的銜接和運轉過程不暢通,將會直接影響到中醫葯衛生服務供方提供中醫葯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數量,將會導致中醫葯人力資源的供需平衡,從而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
三、社會經濟因素
(一)影響中醫葯人力資源社會因素。中醫葯人力資源的規模、儲量、結構是由中醫葯衛生服務供方的需求所決定的。而中醫葯衛生服務供方的提供的中醫葯人力數量卻取決於社會對中醫葯的需求量。影響中醫葯人力資源的社會因素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人口因素、醫療觀念因素和醫療保險制度。
1、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對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人口數量、人口年齡結構(老年人口比例和少兒人口比例)、城鎮人口比例。
(1)人口數量。人口數量是衛生服務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人口增長與衛生人力資源需求呈正比例關系,但人口數量的增長對中醫葯衛生服務的需求影響有多大呢?為了考察人口增長對中醫葯衛生服務需求的影響程度,我們把1999年——2004年人口增長情況與中醫葯人員數量的增長情況進行比較。考慮到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而造成對中醫葯人力需求的影響因素,我們分東、中、西三個地區對人口增長、中醫葯人員增長數量情況進行比較,排除2002年的人口增長統計數據非正常因素,結果顯示:東部地區人口增長600萬左右,中醫葯人數增長數為2人,中、西部地區人口增長300萬人,但中醫葯人員數則為負增長。
(2)人口結構。人口年齡結構比例的變化也將直接影響衛生服務的需求,而人均年齡與人均醫療費用密切相關。根據《中國衛生服務調查研究——第三次國家服務調查分析報告》調查分析結果表明:65歲以上老年人群的住院率為80‰,14歲以下少兒人群的住院率為52‰,中青年組住院率為30‰;從門診數量看,兩周就診率65歲以上組接近300‰,14歲以下組為430‰,中青年組平均為160‰-180‰。根據最新人口老齡化趨勢研究結果表明,我國人口在未來15年裡,老年人每年增加590萬人,到2020年我國老齡化人口將達到2.5億人,人口老齡化必將導致中醫葯衛生服務需求的增加。
(3)城鎮人口比例。由於經濟水平、文化程度、交通條件和醫療觀念等因素的差異,城鎮居民的衛生保健意識、衛生服務利用等高於農村居民。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城市(鎮)化步伐也隨著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口將成為城鎮居民,根據預測,在21世紀的前10年裡,我國城鎮居民的比例將達到50%-60%,為目前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因此,中醫葯人力資源需求預測必須考慮人口城鎮化水平這一重要因素。
2、社會醫療觀念。社會醫療觀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中醫葯的認同;二是對疾病的看法。雖然社會醫療觀念屬於文化認識范疇,但它對中醫葯衛生服務需求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年輕人為適應社會生存和發展所產生的心理壓力不斷加大,導致很多人群的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而西醫對此療效不理想,所以人們越來越重視飲食營養、食品安全、美容美體、整形護膚、健身、養生等中醫葯保健,老年人對中醫葯的認同感要較其他人群要高,社會醫療觀念的變化會促進和帶動了中醫葯衛生服務的需求。
3、醫療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是國家對醫療衛生市場的宏觀干預,是一種解決醫療衛生消費的制度,由於醫療保險制度是利用社會醫療保險的渠道組織提供醫療衛生服務,這將勢必改變我國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和人們醫療消費的方式,我國目前醫療保障制度有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家屬半勞保醫療、其他各種醫療保險、新農村合作醫療等,這些醫療保險制度不僅減輕人們對醫療的負擔,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國醫葯人力資源市場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隨著國際上一些國家對中醫葯治療疾病的認同,也在逐步把中醫葯治療納入政府和社會的醫療保險范圍,這對中醫葯人力資源走向國際市場起著極大地推動作用。
(二)影響中醫葯人力資源經濟因素。綜合國內外多年來的衛生服務研究結果,經濟因素對醫葯衛生人力資源的影響大致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水平與居民衛生服務需求不僅呈明顯的正相關,而且還表現出一定的增量效應,人均GDP每增長1%,衛生服務消費則增加1.04%;二是在影響醫療服務的諸多因素中,居民收入水平在不同年齡,職業,性別,文化程度,婚姻及就業狀況等組別中均是第一位影響因素;三是經濟因素不僅影響衛生服務的需方,而且對衛生服務的供方也起著重要的影響。就衛生服務需方來講,經濟水平決定了居民的就醫意願,就醫能力,就醫地點等;就衛生服務供方來講,經濟水平決定了衛生服務的設備、衛生人力、管理水平和醫療質量。經濟因素對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影響宏觀觀測指標可以從人均GDP和衛生費用佔GDP比例測得。
綜上所述,影響中醫葯人力資源發展的市場因素既有市場供需平衡因素,也有社會經濟因素,它們是互相制約、互相促進、互相影響的關系。
四、影響中醫葯人力資源區域差異因素
(一)城鄉差別因素。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02》的統計,1997年至2001年,全國農民衛生總支出佔全國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一直維持在16%左右,即20%的城市人口佔用了80%的醫療資源和設施,80%的農村人口只佔用了20%的醫療資源和設施,城鄉在醫療衛生領域已經形成了巨大「剪刀差」。隨著「新農合」醫療試點和不斷推廣,中醫葯人力資源出現了巨大的需求市場,政府應當及時採取激勵政策讓中醫葯衛生人力流向農村,培養中醫葯人力資源的高等院校也要密切關注農村醫療市場,大力培養適合農村的中醫葯人才。
(二)東、中、西部差異。東、中、西部地區的中醫葯人力資源區域差異導致我國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區域分布、人口擁有中醫葯衛生人力的不均衡。2002年-2004年,東部地區的中醫葯人員數量大幅增加,西部地區卻急劇減少,數據表明西部地區的中醫葯人力資源大量流向東部地區。而東部地區的城鎮人口增長、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狀況、中醫醫療環境、中醫葯人員待遇等因素可能是吸引西部地區中醫葯人員的主要原因。為減少區域差異對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影響,應當進行衛生事業改革,制定有效的區域衛生規劃及衛生人力總量控制政策,以重新配置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分布。政府應當在尊重各省市區的中醫葯衛生人力的發展規律基礎上,通過衛生改革和政策引導,使繼續增長地區的中醫葯人力資源流向繼續下降的地區,或使在可能增長的省市區減少增幅,而在預測中醫葯人力可能下降的地區要通過人才流動保持適當增加態勢,從而使全國各省市區之間的中醫葯人力資源維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發展趨勢當中。
綜上所述,只有當我們全面了解影響中醫葯人力資源的因素,才能夠有針對性的從政策、體制和教育源頭等方面去調控和解決這些影響因素,從而振興民族產業,使我國的中醫葯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⑥ 醫學的發展,會對人類有什麼影響
醫學發展對人類的積極作用
1、首先從古代講起,在遠古時代,人類茹毛飲血,壽命很短,大概20歲左右,一旦患病基本等於死亡,而這一時期人類數量很少。而古代醫學的發展將人類的壽命大大提高,基本為40~60歲。而近代醫學的迅猛發展更是將人類壽命延長到了80歲左右。由此可將醫學發展對人類的積極作用之一就是延長人類的壽命。
2、醫學發展對古代歷史發展擁有重要意義,朝代更迭時期,戰亂頻繁,醫學發展使戰爭中的士兵受傷後得到救治而避免死亡,從而保證在朝代更迭時期人口波動不致太大,局勢在短時間內能夠穩定,經濟文化也能在短時間內穩定。一定意義上來說醫學的發展也促進了歷史文明的發展。
3、醫學的發展讓人類能夠治癒大多數疾病,使人類減輕病痛的折磨,減少患病時間,使人類長期保持健康的狀態。
⑦ 健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雙向作用有哪些
一、 經濟發展對健康水平的影響
(一)經濟發展促進健康水平的提高
分析經濟因素(economic factor)對健康的影響,常常用反映經濟發展的指標及居民健康指標進行綜合分析。衡量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是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則排除了人口因素影響一便於國家或地區間的比較,是分析經濟因素與健康關系的重要指標。
全世界范圍的統計資料表明,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宏觀經濟發展水平與居民健康狀況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從時間跨度看,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生物技術不斷進步,全世界人口的平均期望壽命從1950年的48歲提高到2000年的67歲,在短短的50年時間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中國人的平均期望壽命則從1950年的38歲提高到2000年的71歲。從地區跨度看,不同經濟水平的國家之間,健康水平也存在顯著差異。與發達國家比較,發展中國家的健康狀況則要差得多。
(二)經濟發展促進健康水平提高的途徑
經濟發展對居民健康水平的促進作用,是多渠道綜合作用的結果:
1.經濟發展提高了居民物質生活水平 經濟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質基礎,提供了充足的食物營養,安全飲用水和基本的葯物供應,促進了人類物質生活條件及衛生狀況的改善,從而有利於居民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的提高。
2.經濟發展有利於增加衛生投資,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國家、社會對衛生保健的投入及衛生服務的組織實施過程直接關繫到人民的健康。衛生事業的投入和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為預防控制和消滅某些疾病創造了較好的物質條件。
3.經濟發展通過對教育的影響間接影響了人群健康 人們受教育的水平的高低將影響他們接受衛生保健知識,開展自我保健活動的能力。進而影響人群的健康水平。
二、經濟發展帶來的新問題
經濟發展有利於健康水平提高,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對環境的破壞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應,帶來一些新的健康問題。
(一)現代社會病的產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交通的高度發達、人口流動性增加以及自然資源的開采、大量合成化學物質的使用等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酗酒、吸毒、性亂、不良飲食及睡眠習慣、缺乏運動等越來越普遍,直接對人類健康產生有害的影響,導致了肥胖症、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等疾病以及車禍等傷害。這些都與社會現代化、物質文明高度發展以及相應的生活方式有關,被稱之為「現代社會病」。
(二)心理緊張因素增加
經濟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方式的改變,高技術的應用,對個人工作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過去獲得的勞動技能可能會在很短時間內被淘汰,對人們形成了強大的壓力。激烈競爭使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緊張、人際關系復雜、應激事件增加,使心身疾病、精神疾病、自殺現象增多。
(三)環境污染和破壞
環境污染是經濟發展在一定歷史時期出現的影響健康的重大問題,尤其在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許多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口壓力大、忽視環境保護而導致了大規模的生態環境破壞。工業生產、交通的發展大大增加了廢物、廢氣、廢水的排放,工業化、都市化進程導致大量的植被破壞:汽車尾氣及雜訊成為影響現代城市環境污染主要的來源,由此產生的健康問題和潛在危害廣泛存在。
三、健康水平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經濟發展從根本上說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具有一定體力、智力和勞動技能的人,人的健康與智能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說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必將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一)有助於延長勞動力的工作時間,創造更多的財富
建國以來,我國居民的平均期望壽命從35歲增加到現在的70歲以上,以60歲退休計算,平均每個勞動者延長工作25年。我國學者測算1950~1980年間,僅由於延長壽命所創造的經濟價值每年約773億美元,相當於我國80年代國民生產總值的24%左右。前蘇聯施特米林院士的研究表明,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公共衛生事業曾一度較為成功,國民收入增加部分的1/5以上是靠防治疾病、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而獲得的。
(二)有助於降低病、傷缺勤的損失
據調查估算,1988年初的上海甲型肝炎爆發流行,因患甲肝損失勞動日299萬天,由於陪護損失勞動日167萬天,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8億元,間接經濟損失5.57億元,合計10.65億元,這個估算數是上海市當年全年衛生事業費用的4.O倍,是預防經費的24.65倍。
(三)有助於提高勞動效率
身體健康是智力發展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工作技能的先決條件。沒有人群健康就沒有工作的高效率和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人群健康對於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⑧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醫療行業的影響
國際上關於經濟全球化的四種基本觀點是:第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全球化是資本擴張的必然結果,所以,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就是資本主義化、甚至可以說是美國化,是美國模式資本主義在全球取得最後勝利的標志,這是所謂「自由派」觀點;第二種觀點也認為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化、美國化,因此本質上就是經濟殖民主義,是帝國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必須堅決批判與反對,這是所謂「新馬克思主義」觀點或「左」派觀點;第三種是懷疑派觀點,歷史並沒有顯現所謂全球化的事實,充其量不過是出現了高水平的國際化,也就是國家之間經濟互動而已,經濟全球化是某些理論家的神話;第四種觀點認為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紀推動社會經濟、政治快速變革的中心力量,這些變革正在重新塑造著現在世界,但未來如何尚看進一步變革,即著名的「變革論」。某些發達國家高唱經濟全球化,想的盡是對他們通向更加富裕的機遇,而沒有看到對他們的日益嚴峻的挑戰。這些挑戰有些是近在眼前的,有些是嚴峻地潛在著的。就說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南北差距」越來越大的趨勢,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將對發達國家意味著什麼?首先,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將無力購買發達國家的產品,使全球市場萎縮,「貿易自由化」還有什麼實質意義?貧窮的國家總是帶來嚴重的社會矛盾與動盪,從而投資環境惡化,「金融自由化」又有什麼實質意義?占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發展中國家無法參與,還有什麼經濟全球化?這樣,反過來必將制約發達國家自己的經濟發展,引發起全球性經濟危機。在全球性經濟危機中,發達國家不僅無法倖免,而且即使不首當其沖也必然損失巨大。其次,「南北差距」越來越大,意味著歷史上殖民地與殖民主義的對立將以新的形式再現。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一個貧窮國家的動亂將引起周邊地區乃至全球性動亂。更嚴重的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是歷史鐵的規律,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反對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浪潮必將一浪高一浪,階級斗爭也將從國內走向全球化,和平與發展時代將結束,代之以新一輪的全球范圍的革命與戰爭。即使在血與火中誕生一個新世界,也將是人類一次空前的災難。從這個意義上講,經濟全球化也是向人類的挑戰,全人類應該在這一挑戰面前深思。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我國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一方面,發達國家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的主導者和推動者,掌握著主動權,而且現存的國際經濟規則大部分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制定的,有些規則則是在我國缺席的情況下制定的,如某些產業規則、信息技術產品協議和勞工標准等,這就決定了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始終處於與發達國家無法相比的不利地位。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經濟基礎不穩固,市場發育不完備,經濟結構相對脆弱,資金匱乏,技術比較落後,人才流失嚴重等,很容易受到經濟全球化的沖擊而產生國內經濟波動。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時,我國也面臨著尷尬的局面。一方面我們要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卻被發達國家指責為破壞環境的對象。實際上,發達國家已經超越了工業化發展階段,應對已形成的環境污染結果負責。同時,經濟全球化使發達國家將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以及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產業向我國轉移。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使我國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得到較大發展,加快其工業化進程,但是卻因此而使其良好的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平衡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資源浪費現象相當嚴重,社會負擔成本日益加重,更重要的是無助於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加快科技進步,從而影響到我國發展並最終影響到整個世界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