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家為什麼要把經濟增速放緩
GDP增速的放緩,有助於解決中國經濟中掩蓋的很多結構性問題。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不是增長速度問題,而是質量和效益問題。經濟增長固然重要,增長速度適度回落,有利於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有利於使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之間的關系更加協調。GDP快速增長並不必然意味著社會進步、民眾幸福,因為我們的環境、資源、能源已經無法繼續承載過快的GDP增長,GDP需要停下腳步,等等民生,等等環境承載力,等等新的產業轉移與升級。
② 中國經濟放緩是什麼原因造成
從根本上來說,是原先的靠大量廉價生產要素投入驅動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的潛力快挖盡了,市場、資源、環境、人口的制約作用開始凸顯。經濟改革消除了很多阻礙生產力發展的不利因素,勞動生產率快速增長,但是中國產業層次不高,在國際分工體系的位置低的問題一直存在。很多地方外資企業林立,工業產值雖高但實際上是外資企業的代工生產基地,在利潤分配上沒有自主話語權,屬於一種「打工經濟」。即便是一些本土品牌,缺乏核心技術,產品的核心部件需要進口,只能賺取一點微薄的組裝加工費用,缺乏議價權,是一種「組裝經濟」。很多利用外國資金技術結合本國豐富廉價勞動力建立起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水平,比較成本優勢削弱了之後,原有的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和發展方式遇到瓶頸,但是產業又沒能順利地轉型升級,就會遇到經濟和居民收入增長停滯的問題,也就是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中國目前的狀況,是靠加工出口貿易發展起來的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一種「天花板效應」,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中國要靠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來突破這個桎梏,提升自己在價值鏈的位置,才能順利邁入發達國家行業。
③ 中國我為啥要放緩經濟
不是為啥要放緩
是社會和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就會慢
社會上兩代人奮鬥了50年,也累了,沒有最初那種意氣風發
經濟也是一樣,科技不能普惠到所有人的時候,大家也懶得追求了
另外大環境也不允許了,國際經濟環境更差,我們這種低端出口模式自然沒辦法延續
④ 全球貿易增速放緩有哪些原因
全球貨物貿易增速放緩的十大原因
1、需求因素。由於貿易增速的較強波動性,在分析其增長或下降時,首要的應是從短期因素加以考慮。2012年,世界經濟增速3.37%,2013年增速為3.28%,2014年預計增速為3.3%。與此同時,2010年和2011年世界經濟增速均超過4%。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收入增長緩慢,自然最終需求不足,眾多研究文獻強調了需求因素的重要性。如Eaton等人在2011年NBER的工作論文中就強調了需求下降對貿易災難的重要貢獻。該文獻運用國際貿易中經典的Eaton-Kortum模型對此作了數值模擬分析。
2、中國加入WTO對世界貿易的拉動效應減弱。2001年,中國加入WTO是全球金融危機前世界貿易快速增長的重要外在推動力。這不僅使中國出口高速增長,也使得中國進口快速增加,從而帶動整個世界的貿易增速。近兩年,中國貿易開始進入個位數增長時代,對世界貿易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
3、全球價值鏈分工模式的背景因素。現有研究普遍認為,全球價值鏈分工模式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繁榮起來,這一分工模式的重要特點是產品的不同生產環節位於不同的國家。這一分工模式往往能對貿易增長或下降起到放大效應。比如,1單位美國對中國產品最終需求的下降不僅導致中國出口下降,也會導致中國進口中間品的下降,從而導致不同生產環節國家的進出口均會收到影響,從而使得貿易增速下滑比GDP下滑更加嚴重。當然,如果GDP增速提升,貿易增速提升幅度往往也會更大。當然前提是,全球價值鏈得到修復。金融危機之後的兩年貿易增速恢復迅速,但隨即陷入低迷。這可能是全球價值鏈尚未完全修復的緣故。
4、全球價值鏈已發展到足夠深的程度,邊際深化程度有限。這一原因是WTO提供的解釋,《世界經濟黃皮書》做了引用,即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價值鏈分工模式發展迅速,在此過程中,貿易增速較高。但是,由於現在全球價值鏈已發展到足夠深的程度,很難再深化,因此這一提升貿易增速的動力不復存在,從而造成現在的貿易低迷。如果這一判斷成立,那麼貿易增速低迷將是長期存在的現象。我們認為,全球價值鏈確實已深化到一定程度,再繼續深化雖有較大潛力,但需要深層次的因素來推動,因此,邊際深化難度加大。一般來講,可以使用增加值出口和總值出口的比率(VAX Ratio,簡寫為VAXR)來衡量各國全球價值鏈分工程度,該值越大,說明分工程度越低;該值越低,則分工程度越高。平均而言,世界整體的VAXR略大於0.6,世界上VAXR最低的經濟體只有0.4,且屬於小型經濟體,因此,全球價值鏈往後繼續深化確實有較大難度。
5、生產和貿易結構。在認識危機期間GDP和貨物貿易增速的差異時,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是生產和貿易結構的不同。我們在本文中僅分析貨物貿易,而不包括服務貿易,這是現有關注危機期間貿易表現文獻的通常做法。那麼,很顯然,GDP作為生產面,不僅包括商品生產,也包括服務生產,而服務貿易占總貿易比重是有限的,尤其是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貨物貿易中的耐用消費品一般容易受到危機沖擊,即在危機來臨時,消費者對必需品的消費下降較少,而大幅削減對耐用品的消費。但是,對於GDP而言,商品生產占其一部分,服務業的穩定可以熨平GDP增速的波動。
6、價格效應。金融危機之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明顯。以現價美元計價大宗商品價格指數2008年達到峰值水平298.6,同年12月底跌到谷底186(《黃皮書》,p.237)。由於各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刺激,2010年和2011年大宗商品價格反彈起來,2012年和2013年大宗商品價格則又開始下跌。這將會導致以貨幣單位衡量的貿易額下降。此外,危機期間,出口往往困難,出口商為促進出口,往往採用價格競爭的方式進行競爭,從而導致製造品價格也會不同程度的下降。2012年以來,美元堅挺也會導致以美元計價的貿易額增速受到影響。近兩年,美元指數整體呈現上漲態勢。
7、融資受阻。這也是現有文獻較多關注的一個原因。金融危機期間,首先受到影響的是金融業,導致貿易信貸緊張,企業融資難,企業融資成本上升。即使危機之後,短期內也難以恢復。受此影響,出口和進口企業往往難以順利獲得生產或進口需要的資金,從而導致生產面的出口和需求面的進口均受到影響。
8、貿易保護。危機期間,貿易保護程度甚於平常時期,也會影響全球貿易增速。根據已有的研究,包括反傾銷、反補貼在內的貿易保護措施往往對企業出口的種類數和已有種類的出口數量都造成顯著的影響。近兩年的貿易保護程度並沒有下降,出口面臨的國際環境沒有好轉,使得貿易增速受到影響。
9、貿易和投資的替代關系。在貿易保護較為嚴重的危機時期,各國企業往往轉而通過對外投資來供應當地市場,從而減少出口。這種替代關系也是貿易受阻的一個因素。上述已經指出,危機期間,各國往往出現金融困難,從而相比往常更加歡迎外商投資帶來的資金,使得企業更加易於投資(同等條件下)。
10、貿易增速放緩的最後一個原因是貿易自由化受阻。多哈回合談判啟動後,一直沒有完成,世界貿易自由化進程一直沒有明顯進展。在此背景下,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開始啟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但是近兩年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也未取得明顯進展。由此,世界貿易一直缺乏貿易自由化這一重要引擎的推動,在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增長低迷的情況下,貿易自由化受阻對貿易增速的負面影響便顯現出來。
綜上所述,全球貿易增速放緩出現在2012年和2013年,持續下去的可能性不大,2015年之後世界貿易增速又會高於經濟增速。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十大原因疊加在一起促成了近兩年的貿易低迷,即需求因素、中國加入WTO後對世界貿易的拉動效應減弱、全球價值鏈分工模式、全球價值鏈趨於飽和、生產和貿易結構、價格效應、融資受阻、貿易保護、貿易和投資的替代、貿易自由化受阻。
⑤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而增速放緩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沖擊中國速度的第一因素當然是世界經濟的影響。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對《經濟參考報》說,2011年,歐美經濟即使不會出現衰退,但復甦緩慢幾乎成為共識,全球貿易在未來的一兩年將充滿很大的不確定性。
歐美債務危機將通過下面三個渠道影響我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和穩定:
第一,通過出口影響我國的實體經濟;
第二,通過金融渠道影響我國經濟的穩定;
第三,影響投資和消費信心。
(5)經濟放緩是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為什麼當前中國經濟層面更強調增長的質量而不是速度,這其中固然有短期各種因素沖擊的原因,更多的則是中國當前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仍然希望像以前那樣發展將越來越難以持續,所以必須鞏固發展的基礎,以保證未來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實際上由於多方制約因素的出現,經濟學家普遍預測,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可能從2012年開始進入中速階段。
⑥ 中國放緩經濟是如何實現的
中國經濟放緩是如下兩個原因:
1、中國經濟放緩與世界經濟相關
國經濟增速放緩、市場相對變冷,是與世界經濟形勢密切相關的,是受到世界經濟,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經濟的直接和間接影響的。這其中,出口嚴重受阻,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並不是在其他國家經濟形勢都很好、增速都很快、市場都很熱的情況下,獨「惡」其身。
2、總量擴大後增速放緩屬正常
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用電量的硬指標也確實出現了不景氣的現象。但這些指標除了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外,與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以及節能降耗措施的推廣等也密切相關。如果中國經濟仍然滿足於高耗能、高消耗、高浪費、低端製造、低端加工、賺取簡單的加工費等,那麼,中國經濟將真的會有一天要出現嚴重的危機,甚至被世界經濟所拋棄。
(6)經濟放緩是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如下:
十八大強調要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求的是尊重經濟規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經濟結構中實現增長。
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執政以來不斷強調要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而這正是保持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積蓄更長時間發展潛力與能量的戰略需要。因此,當前的中國經濟必然要進入轉型升級的歷史新階段「發展換擋期」,增長速度需要轉換至7%至8%的區間,這也是2010年至2020年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
雖然當前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正在放緩,但它滑穿下限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因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增長動力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今後,中國經濟仍具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潛力和條件:仍處於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仍處在消費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廣袤的中西部地區後發優勢比較明顯;企業改革創新、自主發展的步伐正在加快。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增速放緩:重塑中國經濟的必要代價
人民網-理性看待中國經濟的放緩
⑦ 從政治經濟學談談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原因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16
⑧ 中國放緩經濟是如何實現的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市場相對變冷,是與世界經濟形勢密切相關的,是受到世界經濟,特別是歐美發達國家經濟的直接和間接影響的。這其中,出口嚴重受阻,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國並不是在其他國家經濟形勢都很好、增速都很快、市場都很熱的情況下獨「惡」其身。「唱空中國」者,除了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經濟增長速度回落到「8」以內這一現象之外,主要依據的是房地產市場低迷以及用電量和製造業指數不景氣等幾個所謂的硬指標。
正常情況下,這些指標確實是反映經濟景氣程度的重要依據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最主要的依據之一,但卻不是絕對和唯一的依據。反映經濟景氣程度的指標,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其他很多指標。
其中,國民對經濟前景的信心,是不可忽視的指標之一,不僅如此,用電量等指標的好壞,除數據本身之外,還要看有沒有外部因素的影響,有沒有非指標本身因素的影響等。
(8)經濟放緩是什麼原因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放緩達到均衡點須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由於中國過去是靠投資驅動的,所以必須讓投資軟著陸。
第二,要找到一個有效的制度辦法徹底解決過剩產能。
第三,要讓新增長動力成為主導力量。
一位經濟學家指出,研究中國經濟,應從真實世界來了解背後的理論,而不是根據現有理論來看真實世界。回顧剛過去不久的國慶黃金周,不少人注意到了兩個有意思的消費數據:在北京,眾多老字型大小餐館的午餐翻台率在2次以上,晚餐翻台率甚至達到3次以上。
一些重點監測企業,大屏幕高清電視銷量同比增長5倍以上,洗干一體機、凈水器、健康空調、智能馬桶蓋銷量同比增長一至兩倍。餐飲服務消費依然火熱,優質商品銷量穩中有增,「身邊經濟學」不僅是對「消費降級」的有力反駁,也從正面說明,中國經濟引擎依然動力十足。
無需否認,美國挑起的貿易戰必然會給中國經濟帶來壓力。然而,中國經濟有足夠強的韌勁、有足夠大的迴旋餘地、有足夠多的政策工具,來應對不確定性帶來的沖擊。
更需要看到的是,即便中國經濟總量在短短幾十年內,就從不到3700億元增長到如今的超過82萬億元,體量已經如此巨大,但仍有極大的增長潛力。一時間增加的礁石險灘,改變不了中國經濟這條大河奔湧向前的大方向。
⑨ 為什麼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持續放緩
增速放緩,一則是因為世界經濟有些不景氣,二則是因為中國經濟基數太大了,現在6%多的增長率,每年已經要新增4萬多億元的經濟量了,幾乎是新增一個小國家的經濟總量了。比中國大的美國,增速僅僅3%,就已經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