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召和淅川的距離
主要出淅川縣要的時間長不過到南召最多也就4個小時左右
2. 河南省南召縣是貧困縣嗎
河南省南召縣是貧困縣。
3. 南陽哪個縣最窮
桐柏縣、淅川縣、南召縣、社旗縣
這幾個縣都是國家級的貧困縣
4. 南陽市淅川縣上集鎮是南陽市最窮的地方嗎
南陽市淅川縣上集鎮不是南陽市最窮的地方。
上集鎮,隸屬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地處淅川縣城郊,東接內鄉縣桃溪鎮,南與馬蹬鎮相接,北與西峽縣相鄰,行政區域面積18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上集鎮戶籍人口為71127人。
2019年,上集鎮有工業企業22個,其中規模以上1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50個。
上集鎮有52、325省道貫穿全境,距寧西鐵路16千米,312高速公路20千米。2011年末,鎮區修建淅西路、內淅路、上九路主幹公路。
氣候
上集鎮屬亞熱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季風影響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多年平均氣溫為15.8℃,極端最高氣溫42.6℃,極端最低氣溫-13.2℃。
年無霜期228天,太陽輻射總量為11.8千卡/平方厘米,等於或大於10℃以上的活動積溫為5123.2℃,年均日照時數為2047小時。
林木生產季節大於或等於10℃的日數為235.3天,多年平均降雨量為804.3毫米,但時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9月這三個月,長年降雨量58%,年降雨量時空分布不均和蒸發量接近降雨量2倍。
5. 南陽地區除了南陽市,哪個縣的經濟比較發達內鄉怎麼樣,鎮平、鄧州呢,還是唐河,方城那邊更好
內鄉不怎麼樣啊,內鄉排序第八名
縣市經濟比較發達如下:
1.鎮平
2.西峽
3.新野
4.鄧州
5.唐河
6.淅川
7.桐柏
8.內鄉
6. 河南的國家級貧困縣有哪些
河南省的貧困縣主要集中在大別山區,秦巴山區和黃河灘泛濫區
網友、
息縣人懶,懶的評,沒事奏不多走動走動,連息縣縣委書記都是光山人
我就是息縣的,看到這圖,TM的心疼,附近的縣都比息縣好,像固始省管縣,人家自稱河南第一大縣,連信陽市都不服;潢川一直在活動升縣級市,連自己的電話區號都有;光山房價7千多,經濟一直比息縣好;新縣是將軍縣,這就不說了……光山的領導每月都會往省里跑,人家上面有人!哎,窮的真是連貧困縣都評不上!
好像聽說過,因為沒錢去活動,所以沒有評上貧困縣,挺諷刺的,但也是現實
每一個貧困縣之所以貧困不是沒有根源的,而且會相對越來越貧困,因為都有比較富裕的方丈!
7. 南陽哪個縣最富哪個縣最窮最好把順序排列下來!
西峽縣
鎮平縣
鄧州市
新野縣
唐河縣
淅川縣
內鄉縣
南召縣
方城縣
社旗縣
各地都有窮有富,這只不過是經濟總量上的排名,僅供參考。
8. 南陽市縣城排行榜
按照經濟發展水平排名1西峽2鎮平3鄧州4新野5唐河6淅川7桐柏8內鄉9社旗10南召
9. 淅川縣的經濟
2014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81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57元,同比分別增長8.6%、53%、20%、10%和11%。綜合經濟實力繼續位居全市前列。
淅川經濟以農業為主,以建設「辣椒淅川、水上淅川、林果淅川」的特色農業強縣為目標。主導產業為小辣椒、花椒、林果、湖桑、水產、畜牧、林業,特色產品有食用菌、大棗、胡桑、煙葉,著力打造香花小辣椒、丹江魚、淅水鵝、淅川大靈棗四大品牌。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紅薯為主,其次是穀子,大豆,綠豆等粗糧作物;經濟作物有煙葉,辣椒,芝麻,花生,油菜籽等;果樹種類繁多,但具有規模批量生產的不多,主要有大棗,柿子,葡萄,櫻桃,蘋果,梨,紅果,栗子,核桃,杏;中葯材方面,以種植黃姜為主,主要分布區在西簧鄉、寺灣鎮以及老城、荊關、毛堂、大石橋一帶。
2014年,全年新發展茶葉、軟籽石榴、竹子和金銀花等生態產業6萬畝。農旅融合態勢良好,泓森植物園、竹博園、葯聖苑、金戈利生態休閑農庄等精品園規模和水平持續提升,成為生態、經濟「雙贏」的示範。生態造林成效明顯,完成營造林32萬畝,修復消落區生態1.5萬畝,環庫生態隔離帶建設快速推進,猴山省級森林公園獲得批復,林業生態建設繼續保持全省前列。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全年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88家、家庭農場80家,趙四鮮桃合作社晉升國家級示範社,「三品一標」認證數量37個、全市第一,源科生物有機小麥基地和京津源大閘蟹分別被授予省級農產品安全示範基地和安全農產品,綠新生物公司被授予「中日韓俄印互貿定點企業」。 參看:淅川縣產業集聚區、淅川新區
明代,淅川五匠六坊等手工業遍布境內;清代,制陶、造紙業相繼興起;民國17年(1928年),大泉寺造槍廠創立,開始半機械化生產。民國30年(1941年),縣興隆紡織廠、裕民鐵工廠和興漢、羅叱、豫華等卷煙廠陸續建成投產,後來由於國共內戰,工廠相繼倒閉。
新中國建立後的80年代淅川以礦產開采和金屬加工為主。近幾年則是以電解鋁、鐵合金冶煉、汽車減振器加工、制葯業為主。因為工業中大多為資源開發型企業,並且污染嚴重,但為了保護水質,該縣關閉了大批污染企業,主力發展「低碳經濟」。淅川正在建設淅川產業集聚區,聚集區位於香花鎮、厚坡鎮和九重鎮境內,該區交通便捷,省道S335貫穿全境,距離焦枝鐵路和二廣高速不足30公里,距南陽機場在100公里以內,寧西鐵路和漢十鐵路連線、內鄧高速均穿境而過;電力供應充裕,現有35KV變電站二座,110KV變電站四座、220KV變電站一座,全區規劃面積19.7平方公里,已建成區面積5.1平方公里。主導產業為新材料、化工產業
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320億元、增加值70.3億元,工業綜合實力穩居全市第一方陣。淅鋁、淅減入選省百強企業,福森葯業入選省百高企業。圍繞「一縣一業」,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加工產業,全年新增關聯企業10家,總數達到75家,實現行業產值90億元。淅減公司列車減振器通過南車集團評審,轎車減振器正式與賓士汽車配套,步入行業制高點。 明代成化八年(1472年),老城東南創建儒學,明正德年間(1506年至1521年),建立陰陽學(主要教授天文、氣象、地理等知識)和醫學各一所。清代嘉慶至乾隆年間(1736年至1820年),相繼建立了崇文、文興、昆陽三大書院,同時,縣內繁華的集鎮開始興辦社學、義學和私塾。教學內容主要是《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等。清末,廢書院、興學堂,學部規定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為教育宗旨,先後創辦初、高等小學堂、女子學堂、中學堂和初級師范學堂等。
民國伊始,改學堂為學校,縣境內普遍扒神像,改廟宇,興辦教育,教育宗旨從「養成健全人格,發展共和精神」到後來的以「禮義廉恥」為校訓。民國二十年(1931年)淅川推行地方自治,教育事業有較大的發展,各區設中心小學,各保設國民小學。地方自治派要求各級學校以「政教養衛」為原則,訓練學生以服務社會為目的。抗日戰爭期間,省會開封以及豫東20多所大、中學校先後遷入淅川,對淅川的教育事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受各種政治運動以及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的影響,淅川的教育質量連年下降,後隨著社會進入正常化狀態,教育得到一定改善,截止2008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825所,其中高中5所,初中30所,小學514所,職業學校2所,成人技術學校15所,幼兒園258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淅川一高的前身是1905年的「淅川廳中學堂」,已有百年歷史,校址位於淅川縣西城區。淅川縣實驗中學(淅川二高)於1978年創建,位於淅川縣城東部。河南大學荊紫關附屬高中創建於1901年,位於荊紫關鎮水安城裡。淅川縣第五高級中學由原「厚坡高中」移建,校址位於原淅川一高舊址。 1959年至1978年,受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影響,初期工程淹沒了淅川縣城1座,大型集鎮(李官橋)1個,一般集鎮(區所在地:埠口、三官殿、宋灣、滔河、馬蹬)5個,小集鎮(下寺、雙河鎮、關防灘、下集、龍城、凌樓、黨子口、泉店)8個, 20.2萬人被迫移民。
1961年,丹江口大壩蓄水,庫區124米以下的居民需全部遷走,淅川有2萬6千多移民。1964年,淅川有6萬8千多移民遷往湖北荊門和鍾祥,其中4.9萬人被安置在鍾祥柴湖鎮。
2009年至2011年間淅川縣南水北調中線移民人口165471人,涉及10個鄉鎮184個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後,淅川仍是主要淹沒區和移民區,新增淹沒面積144平方公里,占庫區總淹沒面積的47.6%,淹沒耕園地13.1萬畝,占庫區總淹沒耕地的51.1%,庫周肥沃良田幾乎淹沒殆盡。涉淹集鎮3個,公路548.7公里,關停並轉遷企業130餘家,,各項淹沒實物靜態損失達90餘億元,主要淹沒指標居庫區兩省六縣市之首,相當於湖北省庫區五縣市總和,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再次被打破。
2013年9月1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開始蓄水,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末的丹江口大壩經加高,壩頂高程已由原來的162米提高到176.6米,今後水庫正常蓄水位將由157米提高至170米,庫容相應增加了116億立方米。
10. 新野的經濟實力在南陽各縣城中排第幾
新野還是不錯的,縣很小但是常年列第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