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融危機過後,中國經濟大約什麼時候能夠蘇醒
中國經濟什麼時候遇到的危機呀 中國不是對美國依賴特別大的國家 中國不是西歐小國 他們經濟體 以及經濟制度本身比較脆弱 但是中國不同 中國對美國依賴並不強 所以既然沒有沉寂當然也談不上蘇醒 中國的外貿是受到一定的影響 但是相反美國以及歐洲對中國的依賴在增強 因為中國是一個相對於穩定的經濟體 人口多 消費力強 所以你看這次美國的特保案 這次中國的反應多塊 你在看看以前美國封殺中國紡織品的時候 是什麼反應時鮮明的對比
中國現在是美國的第一債權國 所以你說中國在這次風暴中受到的影響非常的小 但是中國提出4萬億的刺激經濟的計劃 他不是做給國人看的 他是做給老外看的 表示中國有最廣闊的市場 有最龐大的消費人群 刺激老外來投資的 但是中國為什麼能在短短30年的時間就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這個就很多 我們可以以後交流 所以這次危機中國不但受的影響不大 反而賺夠了國際聲譽 國際地位 你看看 最近錦濤同志有多忙你就知道了
㈡ 2020年經濟什麼時候能回轉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為中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回顧五年計劃/規劃的歷史,不僅能描繪建國以來經濟發展的大體脈絡,也能從中探索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通過對比與檢視過去,可以從歷史的發展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從而指導未來的經濟發展。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2020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 [1] 。8月16日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開展網上意見徵求。
應答時間:2020-10-1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㈢ 國民經濟恢復的時間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2年底,是我國進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主要措施有:平衡財政收支,穩定物價、恢復交通運輸業,重修鐵路、恢復農業生產,實行土地改革和發展農業生產互助合作、恢復工業生產、調整私營工商業,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等。三年中,社會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帝國主義在華特權被取消,官僚資本被沒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消滅。到1952年底,各種經濟成份在國民收入生產中的比重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佔19.1%,集體所有制經濟佔1.5%,公私合營經濟佔0.7%,資本主義經濟佔6.9%,個體經濟(主要是小農經濟)佔71.8%,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已經確立。
㈣ 國企建築行業很多沒有活可以干,你覺得經濟可以在短時間內復甦嗎
其實相對於國內的整個經濟而言的話,不管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復甦的非常快速。因為在整個國內的話,其實不僅僅是有國企建築行業,像其他的一些交投啊。
因為當整個經濟如果有下滑的時候,其實會有相關的這個政策出來進行一個宏觀調控。因為為了穩定整個市場的運行的話,其實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失業或者說能夠有所增加自己的收入。
所以這個時候其實很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啊,方法啊,補貼啊之類的都是非常大的。
㈤ 中國的經濟什麼時候能好在這樣下去我們的工廠就要倒閉了。
根據歷史數據,一般都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恢復。其實中國實體經濟疲軟已經有一陣了,之前提出一帶一路和國企改革等,思路是很好,但是這些政策能否有成效,具體多久才有成效,都很難說
㈥ 中國經濟什麼時候可以復甦
復甦只需1-2年,但這種復甦只不過仍然是像現在一樣的所謂的GDP的高增長,於真正改善民生、改善自然環境作用不大。中國經濟離真正的健康發展還有很大距離,至少10年內還做不到。
以上為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㈦ 新中國為什麼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全面恢復國民經濟
新中國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全面恢復國民經濟的原因:
1、沒收官僚資本和建立國營經濟,既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同時又具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人民政府還收回了帝國主義把持近百年的海關管理權,肅清了帝國主義在華經濟侵略勢力。
2、通過「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穩定了全國的物價。
3、將全國財政經濟由中央統一管理,形成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這在當時是很必要的。
4、通過土改,合理調整工商業和精兵簡政措施,使國家財政經濟根本好轉。
5、人民政府領導人民大力恢復和發展生產,引導農民互助合作,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在城市、工礦企業進行了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對恢復和發展生產起了重要作用,也完成了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
(7)國企經濟什麼時候能恢復擴展閱讀:
三大變換後在1956年上半年完成,黨中央提出的主要任務為全黨和全國人民在未來,也就是說,專注於發展生產力,並把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盡快。
後來,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逐漸提出。從1957年到1966年的十年裡,我們黨按照這個戰略目標,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在此期間,犯了許多錯誤,有些甚至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但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的生產發展並沒有放鬆,特別是1961年至1965年的五年國民經濟調整,使生產力有了長足發展,社會主義建設興旺發達。
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只用了三年時間就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到1952年底,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了77.5%。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145%,農業總產值增長48.5%,主要產品產量大大超過建國前的最高年產量。
國民經濟復甦期間,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全國職工平均工資提高70%左右,各地農民收入普遍提高30%以上。國家的財政經濟條件有了較大改善,為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造提供了條件。
㈧ 中國經濟兩三年內能恢復原狀嗎
很難,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30年內中國經濟轉型都很難成功,金融危機讓歐美發達國家超前消費經濟不斷進入熊市,從而不斷打擊中國的出口經濟。外部的需求萎縮讓中國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而過去幾年來的經濟刺激政策又讓過剩的產能不斷膨脹不斷泡沫化。因此,為了應對經濟下滑,中國不得不加大力度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猛力刺激內需,大肆挖消費,淘汰落後的產能,扶持中高端產業和微型企業。
中國希望通過一系列的努力來讓經濟能夠在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內成功轉型,又快又好就成了中國比較喜歡的口號。不過,口號是口號,現實還是殘酷現實。
如兩三年前廣東甚至不斷吶喊著要騰龍換鳥,結果也是不了了之,大量的廠房區成為了鬼城。因為當時失業嚴重,影響到社會穩定問題,所以被中央喊停。
畢竟,相對於發展,中國更擔心社會穩定,轉型則意味著將有大量的人口會失業,從而威脅到社會的穩定發展。所以,很多時候,希望是希望,事實確是殘酷的事實,很多時候希望很難轉變成事實。帶著夢想般的希望總是很難敵得過殘酷的社會現實。
看,現在隨著出口經濟的不斷惡化和投資經濟的不斷放緩,而消費經濟卻還在弱不禁風中,所以中國又再次面臨著殘酷的高失業率風險了。而來勢洶洶的失業率將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結構順利轉型之一。因為過度擔憂失業率,所以中國在推動經濟結構轉型上自然也會患得患失,從而不斷錯失良機。
正因為高失業率這個超級大炸彈虎視眈眈,所以,個人認為,三十年內中國經濟轉型也很難成功。甚至五十年內都很難成功。高失業率固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是缺乏先進的技術設備還有高尖端創新人才,這才是中國經濟轉型難以成功的關鍵因素。
而中國都不可能在三十年內能夠取得巨大的技術創新和人才儲備。原因是中國的教育和科研發展相對滯後,
再加上貧富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合理,所以中國很難再三十年內能夠培養出創新經濟所需要的人才,所以中國也同樣無法再三十年內取設備和科技的創新。
雖然中國人口眾多,中國每年培養出的人才也眾多,但是在一刀切的教育體制,中國很難培養出創新類人才和開拓性人才。而國內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的意識形態讓中國很難吸引得住國際類頂尖人才,相反,反而讓中國國內的人才不斷流失。
或許有人說,過去前蘇聯不是吸引了很多全球頂尖科技人才嗎,這跟政治體制有什麼關系?在這里,需要說的是,雖然前蘇聯在第一次全球經濟危機之後曾經吸引了很多的全球頂尖的科技人才,所以也曾經迎來巨大的科技發展。但是,獨裁的政治和意識形態也讓人才最後不得流失,甚至喪失,所以前蘇聯的科技發展只是曇花一現,遠沒有美國和德國的強大生命力,尤其是美國。
美國除了本土能夠培養出大量的人才,每年還有很多全球性頂尖人才不斷流入,因為美國能夠吸引並能夠守得住人才。歷史上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超越美國,像美國那樣迎來迎來巨大的科技變革。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百年之內也不會有。
如果說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是中國教育發展的障礙,讓中國難以培養出創新類人才,從而不斷阻礙中國經濟發展,那麼經濟上的壟斷同樣也讓中國難以轉型成功。目前中國的經濟主要壟斷在國有企業手中,其次是外企企業手中,民營企業相對國企和外企,其實生存壓力更大。因為民企一直在國企和外企的狹縫中謀求生存。而中國的高端人才基本都是流入國企和外企中。
不管是外企還是國企,都很難出現創新。國企因為官僚主義管理,缺乏激勵機制,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公和急功近利,好高騖遠,所以國企很難培養出頂端科技人才。同樣,外企因為技術保密問題,所以總部不會在中國設立,因此,關鍵技術也不在中國,所以研發機構也同樣不在中國設立。那樣,即便中國高端人才進入外企,也很難接觸的尖端技術。而民企企業因為太弱,再加上中國各種管制太多,所以民企也很難成立自己的科研機構,這除了缺乏資金外,也缺乏政策的支持。因此,中國即使能夠培養出人才,也只是在軍工中才能夠培養出,其他部分很難培養出。
所以,中國三十年,甚至五十年內都很難培養出經濟轉型所需要的大量人才,沒有人才,又談何科技創新?雖然現在全球經濟危機給中國提供了很多購買國際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的機會,但是購買只是能夠解決暫時的問題,不可能解決得了長遠問題,更何況由於發達國家高科技的禁止對華輸出,有錢想買都沒得買。唯一自己本土研製出的設備和技術,才是真正有生命力。
而中國只有到自己能夠培養出足夠多的高端類創新人才時,中國才能夠真正解決掉技術頸瓶的壓力,到時中國的經濟轉型才能夠真正成功,不然都是曇花一現,同樣不免陷入拉美地區的中等發展國家陷阱。
目前,中國政治體制制約教育發展的弊端已經不斷出現,從而不過給經濟帶來壓力。而缺乏對創新人才和科技機構的激勵機制同時又進一步制約中國的科技發展。中國如果不繼續推動政治改革和教育改革,還有制定出對高端科技人才和科技機構的激勵政策,那麼,可以這么說,中國三十年,甚至五十年內,都無法讓中國經濟轉型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