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經濟怎麼轉型,轉型有什麼困難
國際金融危機無疑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沖擊,但大危機下往往蘊藏著大機遇。我們要抓住這次機遇讓我國經濟徹底轉型,實現我們10多年的追求和夢想。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難以獨善其身,因為中國的金融體系已經步入全球化的進程。由美國次貸危機迅速引爆的世界性金融危機,中國不可能置身事外。不僅是外面這個病造成了我們經濟環境上的問題,反觀我們自己的金融體系,也有不少問題,所以美國金融危機才會給我們造成這么大的沖擊。這個沖擊不能小視,不能說只要美國穩住了,我們就沒事了。我們經濟體系生病的根源是經濟發展方式出了問題。
依靠投資和出口支撐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曾經維持了我國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的高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學會了用出口來彌補國內需求不足。美國的儲蓄率過低,要向其他國家借錢來買其他國家的產品,從物質財富來說,它本身物質資源不夠,怎麼去借外國的資源呢?東亞國家正是利用了這么一個格局大量出口,也就是等於把我們自己的資源通過出超送給發達國家用,來增加國內需求,維持經濟的高速度增長。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短暫繁榮是因為當時我們有大量的勞動力需要就業,而且資源還不是那麼緊張。但是隨著投資比例的不斷提高,投資的效率卻越來越低,這嚴重製約了消費,特別是普通勞動者的消費,最終造成產能過剩、需求不足、貧富差距拉大。而資源的短缺和環境的惡化也讓出口驅動難以為繼。
一方面要救濟,一方面要轉型。去年下半年出現的「倒閉潮」,說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經迫在眉睫,而我們卻動手晚了,以至於現在有些企業面臨能不能活下去的問題,已經沒有能力考慮升級和轉型。救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一波危機過去了,還有下一波會來,或者乾脆這一波就挺不過去。因此,無論如何,一方面要救濟,要讓大多數企業活下來,另一方面要堅定不移地進行升級和轉型。
延伸產業鏈促行業升級
Ⅱ GDP從-6.8%到3.2%,中國是如何快速恢復經濟的
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蔓延,重啟世界經濟的腳步仍然艱辛。全球經濟合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逆流,單邊主義正在大行其道。在這樣一個復雜艱難的背景下,我國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能在短時間內控制疫情,實現經濟的由降轉升,由負6.8%到正3.2%,尤其是第二季度3.2%的增速,大大超出了國內外不少專家的預期。
考慮到第一季度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的重創,我們的這份成績來之不易。我們不僅要看這半年來的整體數據,更要看發展的趨勢、看事情的變化,其中的意義,不僅是要了解過去的情況,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幫助我們研判未來。只要我們瞄準正確的方向、勠力同心,就一定能夠渡過難關,把日子越過越好。
Ⅲ 金融危機何時才能真正結束/分析下!
當前位置:首頁 >>廳局動態 >>金融危機何時才能過去?
--------------------------------------------------------------------------------
報告
瀏覽字體:大 中 小
金融危機何時才能過去?
發表於:2008年11月24日 16點19分
標簽: 成思危 范劍平 金融危機 持續 正常軌道
★成思危:本次金融危機2至3年內就會過去
「我預計本次金融危機2至3年內就會過去,從2011年開始將迎來世界經濟的復甦。」在日前舉行的「2008小谷圍(島)金融論壇」 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成思危對此次金融危機的趨勢表達了審慎的樂觀態度,他認為盡管危機給中國經濟造成了一定沖擊,但同時也帶給國內金融業很多啟示。對於中國在這場危機中應當扮演的角色,成思危表示,保持中國經濟自身穩定增長就是對世界經濟的重要貢獻,「中國不能也沒有能力『英雄救美』。」
只能分擔責任無力救美
成思危在主題演講中強調,中國不能因為金融危機的發生而停止金融改革的步伐,今後應該積極慎重地推進金融系統改革,沿著系統化、國際化、市場化的方向改善金融服務,提高金融效率和國際競爭力。成思危認為,這次全球的金融危機給中國的啟示主要有四點:一是房地產價格的暴跌有可能引起金融風險;二是抵押貸款債券化可以有效地轉移銀行的風險;三是應該防止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過度投機;四是應該逐步推進金融監管和混業經營。
對於部分學者呼籲大幅動用外匯儲備幫助美國救市的建議,成思危認為對外投資應保持謹慎,不能亂花錢。成思危表示,中國不是要 「take leadership」(當領袖),而是「share responsibility」(分擔責任)。「我們還沒辦法去英雄救『美』!」一語雙關引發全場笑聲。
4萬億投資要防止滋生腐敗
成思危指出,國家拿出4萬億元以擴大內需、保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應該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貫徹。「我現在擔心兩個問題。一是決策失誤,項目沒有經過審慎調研就上馬。因為著急嘛,蘿卜快了不洗泥。第二就是要預防滋生腐敗。」他指出,要嚴防再出現「每修一條高速公路,就倒下一排幹部」的情況。
金融危機將會為中國帶來哪些機遇?成思危談道,我國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調整經濟結構、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國際合作。重要的一點是,金融危機有助於促進地區一體化。「我國已經和有關國家央行建立信用互換。如和韓國央行原來有40億美元的信用互換,現在將增加到100億-200億美元。」他認為,現在搞「亞元 」還不太可能,一是亞洲各國的發達程度相差較大,二是中、日、印三個大國達成一致需要做大量工作。「但地區一體化的進程是毋庸置疑的。」
成思危強調,面對金融危機,世界各國政府應該加強政策協調、堅定信心、加強合作、共渡難關。作為一名經濟學家,他預計2到3年內危機將會過去,從2011年開始將迎來世界經濟的復甦。
★范劍平: 僅靠投資內需中國經濟2010年即可恢復
當前,正在深度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也牽動著中國經濟的敏感神經。這場危機究竟會對中國經濟有多大影響?新近出台的4萬億「擴內需、保增長」計劃何時能夠真正顯現效果?近日,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在接受《市場報》專訪時表示,一年後,中國經濟將重回正軌。
《市場報》:目前,金融危機在全球的影響仍在深化,從歷史的角度看,應該如何「定義」這場危機?
范劍平:在經濟學上,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就是經濟衰退。
根據公布的數據,現在歐洲、日本已經連續兩個季度陷入負增長,美國則已經持續了三個季度,並且預計四季度負增長的幅度會更大。歐、美、日世界三大經濟體同時陷入負增長,這在歷史上還沒有先例。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形成一種共識,就是當今世界遇到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甚至會發展成經濟蕭條或者經濟危機。
《市場報》:那麼,這場危機究竟會給我國帶來多大影響呢?目前我國的經濟形勢怎麼樣?
范劍平:對中國經濟來講,可以說是遇到了改革開放以來最為嚴峻的外來沖擊,而且這個沖擊大大超出預期。
外貿出口方面,從表面上看,我們用美元來計算的出口總額增長速度依然不低,但如果把人民幣升值的因素考慮進去,以及把進出口價格上升的通貨膨脹因素考慮進去,我們的實際出口用集裝箱來衡量,現在是個位數增長。鹽田港集裝箱今年的吞吐量已經是負增長。
金融危機全球蔓延,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最深。9月份,我國的發電量居然只增長了3.4%,比上年同期增幅回落了9%。當時覺得是因為奧運期間採取的一些限制性措施。但到了10月份,我國的發電量出現了負增長,工業增加值增幅進一步下滑到8.4%,整個經濟過快下滑的勢頭已經形成。
企業效益也在明顯下降。第三季度,很多行業出現了全行業虧損,比如鋼鐵、有色等,出現了「小麥比麵包貴」。鐵礦石是高價買來的,但鋼材價格大幅下挫,每噸鋼材全國平均虧損1200塊錢;電解鋁每噸平均虧損4000塊錢,電解銅虧損5000塊錢。
財政收入也在減少。上半年中國財政收入增長了33.3%,但到9月份就只剩下3.1%,其中中央財政還首次出現了負增長。10月份,中央、地方加在一起負增長0.3%。出現這么大面積的財政收入負增長,在改革開放以來是很少有的。
《市場報》:為使經濟實現「軟著陸」,國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擴大內需保增長的措施,啟動了4萬億投資計劃,您如何評價這些措施?
范劍平:盡管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沖擊大大超出了預期,但應該說,我國應對這場危機見識早、動手快。
中央亮出的擴大內需十大舉措,4萬億的投資規模,遠超很多人的預期。
從擴大投資來講,亞洲金融危機時著眼於積極財政經濟政策,主要是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由國家配置資源,搞了很多國債項目;而這次是兩條腿走路,同時推出了增值稅轉型的減稅方案。目的就是對企業設備更新改造、擴大投資給予財政上的優惠,調動企業投資的積極性,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辦法來提高投資效率。
其實,此次擴大內需,最根本的是擴大消費需求。中央明確提出要把擴大消費需求與調整收入分配關系結合起來,意思就是說,要想讓老百姓敢於消費,首先政府要敢於調整政府、企業和居民三方面的分配關系。改革開放30年來,城鄉居民的收入長期低於GDP的增長。過去講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但有人說實際是「兩匹壯馬加一匹瘦驢」,所以這次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要從根上解決這個問題。
另外,我們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現了雙擴張的政策,這表明我們的政策已經提前開始應對未來更加困難的局面。
《市場報》:在擴大消費需求方面,我們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范劍平:國外遇到危機,紛紛都是裁員減薪,中國卻反其道而行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要求把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穩定就業局勢作為當前的頭等大事來抓。要求國有企業首先要帶頭不裁員,對招收新員工的企業給予政策支持。
這次財政政策還明確提出要提高農民收入、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水平、城鄉低保人口的補助水平等等,都意在通過增加百姓收入來拉動消費。
《市場報》:企業眼下所遇到的困難還會持續多久?我國經濟何時能夠回到正常軌道?
范劍平:眼下,有些企業的投資預期可能正在由樂觀變得消極,還有的可能遇到了資金周轉的困難,有些行業在大范圍虧損,所以可能會放慢擴張新項目。但是對企業來講,眼下是一個投資成本最低的時期,不僅資金成本很低,而且原材料的價格也很低。
對未來形勢,我們一方面要看到沖擊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擴大內需的政策力度前所未有。根據我們的預測,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中國經濟還處於一個慣性下滑的過程中,但是只要中央目前的政策落實到位,明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就可以止跌甚至回升。到2010年,不管世界經濟多麼糟糕,僅僅靠我們國內投資消費內需,就可以使中國經濟重新回到正常運行的軌道上來。其實,所謂危機,有「危」也有「機」,對於中國來講,這也是一次加快提升我們在國際經濟中地位的難得機會。
Ⅳ 中國的經濟如何才能進入正常軌道
政治改革成功之後.
中國一直以來經濟發展的導向都是政策驅動型的,或者可以稱為政策市場,以前是政策推動市場前進,現在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府這塊卻還是沒有變化,據說現在政治體制不僅落後經濟體制的改革,還開始有了阻礙經濟的繼續發展的趨勢. 現在政府都在提倡行政效能和體制的轉變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只有政治改革跟上經濟改革之後,中國的經濟如何才能進入正常軌道.
Ⅳ 政府都採取了哪些宏觀經濟政策應對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應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政府依然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加財政支出,降低稅率,減免稅收,加大補貼力度,減輕企業稅收負擔,激發企業活力,增加社會總需求,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擴大信貸規模,增加社會貨幣流通量,提高資源利用率,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Ⅵ 中國經濟是如何進行轉型升級的
據報道,不久前,聯合國發布的《2018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指出,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的1/3依靠中國,5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同期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的總和。
預計,2018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有望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同時更加穩妥、更有節奏。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結構性政策要發揮更大作用,社會政策要注重解決突出民生問題等,都將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更為穩定的宏觀環境。
Ⅶ 國家發改委稱中國經濟運行會很快回歸正常軌道,透露了哪些信息
昨天,國家發改委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疫情的影響是暫時的、階段性的。隨著疫情防控成效日益顯現,一系列階段性應急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到位,特別是後續將推動一系列對沖政策適時出台,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和市場潛力。中國經濟運行一定會恢復正常,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會有很多支撐。針對當前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壓力,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孟瑋在會上介紹,國家統計局昨天發布了5月份的數據。
”該負責人表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疫情對經濟的短期影響是可以承受的。特別是中國擁有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為應對疫情沖擊提供了有力支撐。國內需求的復甦是顯而易見的。從消費來看,市場銷售正在逐步回暖。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2.8%,但降幅較上月收窄4.7個百分點。從投資看,投資降幅繼續收窄,前5個月固定資產投資下降6.3%,比前4個月收窄4個百分點。出口方面,今年5月人民幣計價出口增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