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局,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打造合格的市場主體,推進科技創新市場化,創造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環境,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力推進:
一、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這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前提。一是加快政府投資體制改革。明確界定政府投資的職責和范圍,優化政府投資結構,政府投資加快從競爭領域退出,轉為主要用於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創新政府投資運作機制,積極推廣"代建制"等市場化運作模式,提高政府投資利用效率。二是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審批和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轉為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企業投資項目政府一律不再審批,政府僅從外部性、公共性、合規性方面對企業投資項目予以核准或備案,履行好對重大項目規劃協調、發布行業信息等服務職能。
二、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場主體。只有理性、合格的市場主體,才能有降低成本、追求技術進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內在動力,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載體。深化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積極引入國內外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形成多元投資主體,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繼續推動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做好政策性關閉破產,國有經濟要從一般性競爭領域退出,逐步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和影響力。深化鐵路、郵政等壟斷行業改革,實行政資分開、政企分開,引入競爭機制,積極推進特許經營模式。加快開展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試點,規范國家與國有企業的分配關系,體現政府的所有者權益。破除體制障礙,推進公平準入和改善融資條件,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三、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動力。有效的科技體制將為科技進步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供體制保障。要大力推進科技體制市場化改革,統籌不同所有制單位的科研投入,改變長期存在的所有制歧視和部門壁壘問題,支持教育體制改革,推動科技教育事業真正面向世界、面向市場、面向現代化。要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實施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和科技支撐計劃,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要創新產業研發資金的投入機制,擴大創業風險投資試點范圍,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四、加強環境資源制度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節能環保,構建能源資源等生產要素投入的約束機制,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條件。發展生產要素市場,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的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取消壟斷行業產品的行政定價機制,相應建立與完善價格調整聽證制度。建立落後產能的退出機制,加快淘汰高耗能行業落後產能。著力推進建築節能、高效照明產品推廣等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增強節能能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科技進步對節能減排的貢獻。繼續做好"三河三湖"和松花江等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和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報告、審計和能效標識工作,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完善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獎懲機制。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的比重。建立節能減排市場化運作機制,按照補償治理成本的原則,提高污水處理收費標准,實現治污成本內部化。
五、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提供製度與政策環境。優化財稅等政策設計與制度安排,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優良的政策環境。建立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完善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積極推行"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等財政管理改革,完善地方稅制,逐步建立財力向基層傾斜的機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引導地方政府由過於重視發展工業項目向重視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方面轉變。繼續運用出口退稅和關稅政策限制"兩高一資"和相關資源性產品出口,推進資源稅、燃油稅改革,加快擴大增值稅轉型試點,研究制定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方案,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良好稅收環境。繼續深化銀行業改革,加快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完善銀行內部法人治理結構,使其真正成為企業化運作的商業銀行,切實提高銀行自身經營效率,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⑵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王見定 李穎伯
{摘要}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經濟變數是以標量的形式出現的。本文提出:經濟變數實質上是一種矢量。但又不同於物理學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規律。資源的有效配置其實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一種形式。本文以一些實例對經濟矢量合成的法則進行說明,並進一步闡述這一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指導意義。(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一個5噸的混恁土構件;一個缸的發動機、一個底盤、一個車身構成一輛轎車;一個顯像管、一個復雜的線路和一個殼體構成一個精美的電視機;一個美容師半個小時的勞務加上對各種美容美發器械及化妝品的使用,產生了一個時髦的發型;一位外科大夫4個小時的手術以及四個同事的合作、醫療器械和各種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個心臟手術....這些都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噸和1噸盤鋼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變數,像這樣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經濟變數,我們定義為經濟矢量。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了一個5噸的混凝土構件,可以看成兩種經濟矢量的合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構件的用途決定的,而且這種比例將隨著生產的發展而變化(當然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現在有5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也只能構成5噸的混凝土構件,多生產的1噸混凝土在這一組合中是無用的。這就是經濟矢量的合成法則。這個法則對於不同的經濟矢量之間是不同的。這種經經濟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個經濟矢量中進行。例如一個發動機、二個車身、二個底盤也只能構成一輛轎車,其中的一個車身、一個底盤是多餘的。以上例子已說明了經濟矢量概念是客觀的,也說明經濟矢量是按一定法則合成而產生社會的綜合效益。這種法則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取決於合成商品和勞務的質量要求,也取決於屆時的生產水平。
通常,我們在經濟學教科書中見到的資源的有效配置,實際上也可看成是一種經濟矢量合成的實例,有效的含義就在於不進行多餘的生產。當然一種商品和勞務是否是有效的,還取決於價格和周圍的環境。例如:一輛賓士轎車,就它的發動機、底盤、車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設施都是可以說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萬美元的價格,相對一般市民來說,就不能說是完全有效的。而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卻可以看成是一種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環境而言,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美國、西歐它可能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當然也不能超過一定的數量)。而在那些經濟正處在發展中乃至落後的地區,它就不能算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國家,不管它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面臨著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不同程度的無效開發和無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⑶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途徑有那些
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1重要性: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決策。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措施:(1)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發展新動力。(2)推進經濟結構戰略型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依靠內需拉動,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總體戰略,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3)推動城鄉一體化。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4)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能力。
⑷ 如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一、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這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前提。一是加快政府投資體制改革。明確界定政府投資的職責和范圍,優化政府投資結構,政府投資加快從競爭領域退出,轉為主要用於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創新政府投資運作機制,積極推廣"代建制"等市場化運作模式,提高政府投資利用效率。二是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審批和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轉為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企業投資項目政府一律不再審批,政府僅從外部性、公共性、合規性方面對企業投資項目予以核准或備案,履行好對重大項目規劃協調、發布行業信息等服務職能。
二、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場主體。只有理性、合格的市場主體,才能有降低成本、追求技術進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內在動力,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載體。深化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積極引入國內外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形成多元投資主體,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繼續推動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做好政策性關閉破產,國有經濟要從一般性競爭領域退出,逐步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和影響力。深化鐵路、郵政等壟斷行業改革,實行政資分開、政企分開,引入競爭機制,積極推進特許經營模式。加快開展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試點,規范國家與國有企業的分配關系,體現政府的所有者權益。破除體制障礙,推進公平準入和改善融資條件,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三、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動力。有效的科技體制將為科技進步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供體制保障。要大力推進科技體制市場化改革,統籌不同所有制單位的科研投入,改變長期存在的所有制歧視和部門壁壘問題,支持教育體制改革,推動科技教育事業真正面向世界、面向市場、面向現代化。要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實施基礎研究、高技術研究和科技支撐計劃,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國家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要創新產業研發資金的投入機制,擴大創業風險投資試點范圍,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四、加強環境資源制度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節能環保,構建能源資源等生產要素投入的約束機制,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條件。發展生產要素市場,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的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取消壟斷行業產品的行政定價機制,相應建立與完善價格調整聽證制度。建立落後產能的退出機制,加快淘汰高耗能行業落後產能。著力推進建築節能、高效照明產品推廣等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增強節能能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科技進步對節能減排的貢獻。繼續做好"三河三湖"和松花江等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渤海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和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方案。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報告、審計和能效標識工作,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完善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獎懲機制。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的比重。建立節能減排市場化運作機制,按照補償治理成本的原則,提高污水處理收費標准,實現治污成本內部化。
五、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提供製度與政策環境。優化財稅等政策設計與制度安排,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優良的政策環境。建立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完善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積極推行"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等財政管理改革,完善地方稅制,逐步建立財力向基層傾斜的機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引導地方政府由過於重視發展工業項目向重視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方面轉變。繼續運用出口退稅和關稅政策限制"兩高一資"和相關資源性產品出口,推進資源稅、燃油稅改革,加快擴大增值稅轉型試點,研究制定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方案,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良好稅收環境。繼續深化銀行業改革,加快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完善銀行內部法人治理結構,使其真正成為企業化運作的商業銀行,切實提高銀行自身經營效率,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⑸ 如何理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⑹ 中國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推動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投入及其組合的方式,其實質是依賴什麼要素,藉助什麼手段,通過什麼途徑,怎樣實現經濟增長。
(1)原因:在發展中國家行列,中國經濟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長,堪稱奇跡。但種種跡象表明,中國也為高速的經濟增長付出了沉重代價。一是環境污染嚴重,經濟增長以犧牲生態環境質量為代價。據預計,對環境影響消耗了所創造GDP的7%。二是經濟增長效益低。據有關專家計算,中國目前GDP總量大約佔世界總量的4%,但創造單位GDP所消耗的資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因此,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已經是不需要爭論的問題。
(2)意義:從近期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的需要。從長遠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從更廣闊的視野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子孫後代和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3)現狀:經濟增長方式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根本性問題。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但增長方式轉變難如人意。1994年制定「九五」計劃時,就提出了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但是10年來,經濟增長方式沒有取得根本性轉變,「兩重兩輕」即重速度、重數量、輕質量、輕效益和「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情況依然嚴峻。這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也付出了環境破壞的代價。目前,煤炭已屬超能力開采,仍供不應求。國際原油價格節節攀升,壓力很大。今後如果不在增長方式上有一個根本的轉變,逐步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資源、環境難以支撐,增長難以為繼。
經濟增長方式轉換,一定要突破傳統狹隘的發展思維方式,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放在「四位一體」(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人自身的全面發展)中去把握,賦予經濟增長以新的含義。因為我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不僅資源、環境約束相當嚴重,原來的那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而且推動新型工業與經濟現代化、中國在未來新時期所面臨的外部競爭壓力,也要求我們必須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還因為我國已經進入WTO的後過渡期,逐步與國際融合到一起,就有一個怎麼樣提高經濟競爭力的問題。加上世界范圍內的新技術革命崛起,這兩個潮流同時涌來,給中國經濟帶來極大的壓力,要提高本國的核心競爭力,必須轉變增長方式。
(4)指導思想: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本質就是站在「人」的高度看問題,一切從生活質量出發,讓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最根本問題,這一點解決了,也就解決了經濟增長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問題,也就解決了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在20多年改革發展的基礎上,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強調了要通過經濟文化的發展,實現、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過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把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即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是我們黨在理論上的重大突破。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5)方式: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舉全國之力,從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進行不懈的艱苦努力。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摒棄傳統觀念。要辯證地認識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轉變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發展應該始終把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為出發點和歸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調整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途徑和重要內容。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推進科技進步。一方面,科技進步既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標示了方向,同時也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手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加快體制創新。經濟增長方式難以實現根本性轉變,關鍵在於導致增長方式不合理的體制和機制還沒有實現根本性轉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強化企業管理。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微觀基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國民素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歸根到底要靠人。
⑺ 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高一政治題
1、把高新技術投入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源,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迅速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
2、把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作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
3、優化產業結構,就是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強化需求導向,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合理布局建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
4、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就是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大力促進中西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5、推進城鎮化,就是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聚集功能。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拓展資料: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
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再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我們黨對我國現代化發展階段的敏銳洞察,是繼續推進中國現代化航船的戰略抉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這「五個堅持」,指明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向和重點,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反映了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性認識。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
第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如果說以前歷次思想解放更多是尋求政策層面的突破,要求體制松綁,那麼現在解放思想更多地需要提高全國各族人民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文化、教育素質,更快地適應科學發展。
思想的解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我們深入地刻苦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與傳統的不合時宜的思想和觀念決裂,特別是與一味追求經濟增長而不顧及環境和社會代價的傳統思想決裂。
第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然涉及到各個方面的切身利益,如何處理好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個人利益與社會、國家利益,需要審慎處理,處理好了社會就穩定,處理不好就會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源泉,最終殃及全社會。
第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加快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科技進步和創新將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當前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次新的科學技術革命,范圍之廣、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需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同時又將深刻地改變人類的命運,我們難以想像5年之後、10年之後、20年之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第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並不僅僅意味著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更多的是要解決人與經濟、經濟與社會、經濟與資源、經濟與環境、經濟與文化等一系列各個層面的問題,而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要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
⑻ 什麼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主要內容是指:
1、經濟增長的方式由不可持續性向可持續性轉變;
2、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3、由出口拉動向出口、消費、投資協調發展轉變;
4、由結構失衡型向結構均衡型轉變;由高碳經濟型向低碳經濟型轉變;
5、由投資拉動型向技術進步型轉變;
6、由技術引進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
7、由第二產業帶動向三大產業協調發展轉變;
8、由忽略環境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
9、由「少數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轉變。
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概念。在經濟理論范疇中,經濟增長一般是指經濟活動單純的數量增加,經濟發展一般是指經濟總量增加與經濟結構優化同時出現。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具有了更加廣泛和深刻的含義。
但是也要看到,第一,經濟增長依然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或核心,離開經濟數量增加而談經濟結構優化是不可能的;第二,上述對各種經濟增長類型的劃分其實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表現,在不嚴格限制的場合,兩者概念是可以互換的。
(8)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些基本特徵:
1、經濟增長效率高,主要表現為綜合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及其貢獻率高;
2、國際競爭力強,主要表現為產品及服務的質量高而成本低;
3、通貨膨脹率低,即通貨膨脹低於經濟增長率,或經濟增長中通貨膨脹程度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