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經濟特區與特別行政區的最大區別
我國經濟特區與特別行政區的最大區別是社會制度不同。主要有以下幾項內容:
第一,經濟特區在大陸范圍內,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經濟特區是我國採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吸引外部資金、特別是外國資金進行開發建設的特殊經濟區域;從功能上講,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窗口、排頭兵和試驗場。特別行政區實行不同於祖國內地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我國憲法和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實行「一國兩制」,即在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主體部分堅持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這一前提下,為解決香港、澳門、台灣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根據憲法的規定建立特別行政區,在一個相當的時期內,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實行社會主義的制度和政策。
第二,經濟特區建立的目的是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建立起開放型經濟,促進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別行政區實行高度自治,依照法律的規定享有立法權、行政管理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特別行政區通用自己的貨幣,財政獨立、收入全部用於自身需要,不上繳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不在特別行政區征稅。
第三,經濟特區是大陸的地方行政機構,雖然有較多經濟自主權,但管轄權歸省或直轄市,經濟特區,不是政治特區,經濟特區內全面行使中國國家主權,經濟特區是擴大出口貿易、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發展經濟的比較成功的好形式。特別行政區的事務由當地人進行管理。即特別行政區的政權機關由當地人組成,中央人民政府不派遣幹部到特別行政區擔任公職。
2. 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區縣行政區域有什麼區別
區別如下:
1.設立的條件不一樣:
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分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各地方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即省級,市級,縣級),除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需上報國家批准外,其他各地方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只需各地方政府批准即可。
2.行政級別不一樣:
各地方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目的就是發展經濟,根據重視程序不同,設立的行政級別也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各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行政級別都要比同等級的地方行政區域高半級。
3.政策不一樣
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的目的就是發展經濟,著重於發揮樞紐作用,即對內對外輻射作用,溝通中外經濟聯系,通過外引內聯促進內地經濟發展與對外貿易,為繁榮經濟作出貢獻;因此享受了比地方行政區域更多的優惠經濟條件,比如免徵或減征所得稅,匯出稅,關稅,進口稅和工商稅等稅收,減化行政審批手續,提供優惠貸款,優先發展交通、電訊,供水、供電等生產、生活設施,而這些是地方行政區域享受不到的。
(2)經濟區與行政區區別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國家對開發區實行優惠政策:
1、區內開辦中外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外商獨資經營的生產性企業(統稱開發區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按15%的稅率徵收所得稅。其中,經營期在10年以上的經企業申請、市稅務機關批准,從開始獲利的年度起,第一和第二年免徵所得稅,第三至第五年減半徵收所得稅。
2、對開發區企業徵收的地方所得稅,需要給予減征、免徵優惠的,由開發區所在地人民政府決定。
3、開發區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外商將從企業分得的利潤匯出境外,免徵匯出稅。
4、外商在中國境內沒有設立機構而有來源於開發區的股息、利息、租金、特許權使用費和其他所得,依法給予減征企業所得稅優惠。其中,提供資金、設備的條件優惠或者轉讓的先進技術,需要更多給予減征、免徵優惠的,由開發區所在地人民政府決定。
5、開發區企業進口自用的建築材料、生產設備、原材料、零配件、元器件、交通工具和辦公用品,免徵關稅和進口稅。
6、開發區企業用進口的免稅原材料、零配件、元器件加工的產品轉為內銷時,對其所用的進口料件,照章補稅。開發區企業生產的出口產品,除石油、成品油和國家另有規定的產品外,免徵生產環節的工商稅;內銷產品照章征稅。
7、在開發區企業中工作或者在開發區內居住的外商人員,攜帶進口自用的安家物品和交通工具,憑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的證明文件,在合理數量內免徵關稅和進口稅。12個城市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交通、電訊暢通,供水、供電充足,生產、生活設施齊備,為發展外向型經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縣級行政區:
1、縣級行政區是行政地位與「縣」相同的行政區劃總稱,其管轄鄉級行政區,為鄉、鎮的上一級行政區劃單位。
2、按照三級行政區劃體系區分,縣級行政區屬於第二級行政區,為直轄市(國家一級行政區)的行政分區;
3、按照四級行政區劃體系,縣級行政區屬於第三級行政區,為地級行政區的行政分區。
4、中國的縣形成於戰國,確立於秦朝,歷代行政區劃雖有變更,但變化不大。
3. 特別行政區和經濟特區有什麼異同
特別行政區是指根據憲法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域范圍內設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區域。特別行政區是我國為以和平方式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香港問題、澳門問題和台灣問題而設立的特殊的地方行政區域。特別行政區的建立構成了我國單一制的一大特色,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在我國具體情況下的創造性運用。 根據1984和1987年中英、中葡兩國政府聯合聲明,在中國恢復對香港和澳門行使主權的同時,分別設立了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的設立,有助於維持香港與澳門的繁榮和穩定。
PS:198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四川省汶川縣卧龍特別行政區成立,同年7月改名四川省汶川卧龍特別行政區與保護區管理局合署辦公。卧龍特別行政區是中國四川省的一個特殊政區,現有人口5343人,由卧龍鎮和耿達鄉組成,行政區劃屬汶川縣管轄,隸屬於四川省人民政府,但實際管理則是由四川省林業廳負責。卧龍特別行政區的轄區與四川卧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完全重合。
經濟特區是在國內劃定一定范圍,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採取較國內其它地區更加開放和靈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區。在我國,是中國政府允許外國企業或個人以及華僑、港澳同胞進行投資活動並實行特殊政策的地區。在經濟特區內,對國外投資者在企業設備、原材料、元器件的進口和產品出口,公司所得稅稅率和減免,外匯結算和利潤的匯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屬隨員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續等方面提供優惠條件。
從特徵上講,經濟特區是我國採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吸引外部資金、特別是外國資金進行開發建設的特殊經濟區域;從功能上講,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窗口、排頭兵和試驗場。這既是對經濟特區特殊政策、特殊體制、特殊發展道路的概括和總結,也是對經濟特區承擔的歷史使命和實際作用的概括和總結。
經濟特區的目的和作用可以概括為:(1)擴大本國的對外貿易;(2)引進更多的國外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3)增加就業機會,擴大社會就業;(4)加快特定地區經濟發展與經濟開發的速度,形成新的產業結構和社會經濟結構,對全國(地區)經濟發展形成吸納和輻射作用(5)獲得更多的土地出售、出讓和出租收益。
4. 什麼是行政劃分區什麼又是經濟劃分區呢
1.行政區劃是行政區域劃分的簡稱,指國家對轄境進行的行政分區。
或者說,它是指國家為了便於行政管理,根據政治、經濟、民族、歷史等各種因素的不同,把領土劃分成大小不同、層次不等的區域,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政權機關進行社會管理的制度。
簡言之,若行政區劃按三級制,則各級為中國一級行政區即省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即第二級行政區和鄉級行政區即第三級行政區;若行政區劃按四級制,則各級為省級、地級、縣級和鄉級。
2.2009年,馬慶林鞍照區域內部、區域之間協調發展的要求,採用外部擾動一致性標准劃分經濟區域,將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劃分為5個經濟區域,分別為北方經濟區、長江流域經濟區、東南經濟區、西南經濟區和西北經濟區。
5. 特別行政區和經濟特區的區別有哪些
特別行政區是指在我國行政區域內,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專門設立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實行特殊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的行政區域.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但又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 特別行政區與經濟特區有著本質區別.經濟特區是在我國一定的區域內,根據經濟發展條件劃出一定范圍,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以達到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目的.因此,經濟特區不屬於行政區域劃分,是為了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而採取的一項措施.我國現有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等經濟特區.
6. 經濟區域、自然區域 行政區域的異同點。異同。
同點:都是存在某種內在聯系的地理區域。
異點:穩定性不同,自然區域最為穩定,經濟區域次之,行政區域最為不穩定(比如現在的省級單位和剛解放已有大不同)。
暫時想到這些,有新的我再修改吧。
7. 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區縣行政區域有什麼區別
區別如下:
1、設立條件不一樣:
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分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各地方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即省級,市級,縣級),除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需上報國家批准外,其他各地方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只需各地方政府批准即可.
2、行政級別不一樣:
各地方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目的就是發展經濟,根據重視程序不同,設立的行政級別也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各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行政級別都要比同等級的地方行政區域高半級,比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在地級市的,但他的行政級別就跟地級市一樣,而地級市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主官一般都是由地級市的副市長或相關局長親自掛帥.縣級的由副縣長掛帥.
3、政策不一樣
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的目的就是發展經濟,著重於發揮樞紐作用,即對內對外輻射作用,溝通中外經濟聯系,通過外引內聯促進內地經濟發展與對外貿易,為繁榮經濟作出貢獻;因此享受了比地方行政區域更多的優惠經濟條件,比如免徵或減征所得稅,匯出稅,關稅,進口稅和工商稅等稅收,減化行政審批手續,提供優惠貸款,優先發展交通、電訊,供水、供電等生產、生活設施,而這些是地方行政區域享受不到的.
(7)經濟區與行政區區別是什麼擴展閱讀:
發展沿革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國家級經開區)自改革開放初期建立以來,艱苦創業、積極探索、銳意創新、大膽實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對外開放、體制創新、產業集聚、科技創新、集約用地、城市建設等方面積累了重要經驗,發揮了窗口、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已成為中國經濟最有活力、最具潛力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中國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熱土 。
1984年,中國在14個沿海開放城市建立了第一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深化,根據不同時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戰略的需要,經開區建設也從沿海地區向沿江、沿邊和內陸省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拓展。
經開區作為沿海開放戰略以及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幾大戰略目標的重要支撐點,為中國構建「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做出了突出貢獻。
隨著內地國家級經開區的加快建設,經開區區域布局更加合理,基本覆蓋了中國主要的經濟區域。同時,經開區的內涵不斷拓展,經濟水平快速提高,產業結構顯著優化,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總體水平最高、利用外資最多、投資環境最優的現代化產業重要集聚區。
我國設立國家級開發區主要有三大背景:第一,接納國際資本和產業轉移的需要。初衷主要是吸引外資、引進先進的製造業,擴大出口創匯,替代先進材料和零部件的進口。第二,特區成功經驗的推廣和放大。在沿海城市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特區試驗成功後對外開放戰略的組成部分。第三,充分發揮沿海港口城市的優勢,將對外開放與發揮國內工業基礎相結合的嘗試。
8. 經濟區與行政區的含義,聯系與區別,並舉出五個以上我國現有的經濟區組織形式
含義:
經濟區:以城市為經濟中心,以專門化生產為主體,將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方向大體一致的行政區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地域。經濟區是在生產社會化,商品經濟發展的條件下,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表現形式,是由多種生產要素組合的地域經濟組織形式。
行政區:行政區劃是行政區域劃分的簡稱,是國家為了進行分級管理而實行的區域劃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分為省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鄉級行政區三個級別;中國行政區劃分為省、縣、鄉三級。
聯系:
經濟區是以城市為經濟中心,以專門化生產為主體,將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方向大體一致的行政區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地域。
區別:
經濟區是在生產社會化,商品經濟發展的條件下,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表現形式,是由多種生產要素組合的地域經濟組織形式。
國家在一級政權內部,為了實現某一單項職能的管理而劃分的區域,作為一種行政區劃。
經濟區組織形式:
1、由省、市、自治區聯合而成的經濟協作區,如上海經濟協作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
2、由跨省市的毗鄰地區聯合而成的經濟協作區,如淮海經濟協作區,包括蘇魯豫皖接壤的徐洲,棗庄、臨沂、商丘、淮北、宿州、阜陰、蚌埠等15個地市。
3、由省內地、市、縣組成的經濟協作區,如長、株、潭經濟區,包括 長沙、株州、湘潭。
4、島、廊房、保定、承德、張家口。
5、由分散在一個地區的城市群組成的城市經濟協作網路,如長江沿岸 中心城市經濟協調會,包括從四川省的渡口市起經重慶、武漢、南京、直至上海、在沿江 3590 多公里地帶內的 23 座城市。
(8)經濟區與行政區區別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分為省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鄉級行政區三個級別;中國行政區劃分為省、縣、鄉三級,詳細實行如下原則:
(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
(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
(三)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
中國現行行政區劃分為省級行政區、地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鄉級行政區。
9. 經濟區與行政區的含義
經濟區
又叫綜合經濟區,在勞動地域分工基礎上形成的不同層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經濟單元。是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交通運輸和商品流通為脈絡,具有發達的內部經濟聯系,並在全國經濟聯系中擔負某種專門化職能的地域生產綜合體。中國的經濟區是全國統一的地域經濟系統的組成部分,是為因地制宜發展國民經濟服務的。每一個經濟區,應根據其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揚長避短,發展一個或數個具有全國或區際交換意義的專門化部門以及輔助性部分,自給性部門和基礎設施,使區內國民經濟個部門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按一定比例協調發展。經濟區具有以下特點:
①客觀性。它作為社會生產地域分工的表現形式,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可以認識的。
②區域性。它占據一定的空間,具有相對合理的地域組成范圍,有四至與邊界,可表示在地圖上,並可度量。
③多元性和多層次性。它包括不同等級和層次,每個上一級經濟區是若干個下一級經濟區的有機集合,各個層次客觀地反映了不同等級的地域經濟單元。
④開放性。每個經濟區不是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它通過復雜的物質流、信息流、人流與其他經濟區保持密切聯系。
⑤發展變化性與相對穩定性。經濟區形成後,並非一成不變,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地域分工的演變,經濟區經歷著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前者表現為地區經濟特徵的相對穩定,後者導致區域范圍和區內經濟結構的變化,為此需要重新劃定經濟區。
經濟區的形成和發展決定於生產力發展水平、勞動地域分工的特點和規模,專門化與綜合發展結合的程度,並且是由低級向高級循序漸進的過程。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各經濟區可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有的經濟區已建成高度發達的地域生產綜合體;而在一些邊遠地區,由於社會歷史原因和自然條件、地理位置等因素,尚未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地域生產綜合體,只能稱為「後備經濟區」或「正在形成中的經濟區」。一個高效能的經濟區是內部結構協調發展,當地自然、勞動力資源和經濟潛力得到充分發揮,生態系統保持良性循環,並和區外保持暢通經濟聯系的經濟實體。根據經濟區的結構和職能特點,可分為部門經濟區和綜合經濟區兩類。
行政區
行政區劃就是國家為了進行分級管理而實行的國土和政治、行政權力的劃分。具體地講,就是國家根據政治和行政管理的需要,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充分考慮經濟聯系、地理條件、民族分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地區差異、人口密度等客觀因素,將全國的地域劃分為若干層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區域,設置相應的地方國家機關,實施行政管理。行政區劃以國家或次級地方在特定的區域內建立一定形式、具有層次唯一性的政權機關為標志。行政區劃因不同的國家結構形式而不同。行政區劃的層級與一個國家的中央地方關系模式、國土面積的大小、政府與公眾的關系狀況等因素有關。 一般說來,行政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