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唐朝經濟為什麼比宋強

唐朝經濟為什麼比宋強

發布時間:2022-08-26 13:00:47

⑴ 中國最強盛的朝代是那個,曾和友人討論是唐,也有人說是明,唐強或宋強的依據是什麼拜託各位了 3Q

唐朝的強大從財富上可看出:藏富於民,而宋朝人民沒什麼錢緊緊是國家有錢也就是:藏富於朝。但從這點可看出那個朝代真正強大,這也是史學界公認唐朝的原因之一

⑵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那麼唐朝和宋朝誰更勝一籌呢

比軍事的話唐朝除了領土其他的還真不比宋強 如果想拿軍事粉大唐 有兩個東西諸位可千萬別提啊 一個是契丹 一個是吐蕃 如果愛拿宋朝歲幣說事的話 唐朝還真沒送過歲幣 送的都是嫁妝…送的可不比宋朝少 而且宋朝送的多是多 但是做生意都賺回來了……………唐對吐蕃可是上萬上萬的去死的 這就是拿輕騎兵對撞重騎兵的後果(相對唐軍 吐蕃軍那玩意就是重的)說句題外話 唐朝的領土說實話 都是捏軟柿子捏出來的碰到硬一點的就只有…………

論經濟如果大家覺得唐朝強於宋朝的話 那你們否認的不是宋朝 而是中國人幾百年來的辛苦…………
比人口的話北宋年間人口始越一億……

愛拿西夏說事的看看這個
-------------------------------------------
西夏「唱歌作樂田地,都被漢家占卻」——《續資治通鑒長編》;「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宋史》
「開拓疆境幅員三千餘里,其四至:正北及東南至夏國界,西過青海至龜茲國界,西至盧甘國界,東南至熙、河、蘭、岷州,接連階、成州界。」——《皇宋通鑒長編記事本末》
-------------------------------------------

如果要吹宋的經濟 那網路貼吧那個被轉爛的網文可以無視了 那網文曾經大言不慚的說宋的經濟佔世界百分之八十 不過這是假的 宋的經濟雖然發達 但沒那麼變態 美國還是有人統計過 懶得發圖了 那學者算得是百分之二十

整天在那叫囂著重文輕武的 希望你們不要人雲亦雲……宋朝的敵人都是屬於斯文敗類形的強大對手!要是稍微有點不重視武備後果就是悲劇。。北宋末年就是日久承平了 結果金人玩偷襲就悲劇了。。。如果愛拿重文輕武軍事制度說事 宋朝頂多玩玩潛規則 明朝都光明正大的搞了個文官督師卻沒人說。。整天說宋朝兵不識將將不識兵 說宋朝重文輕武習氣重 不過啊……每次談到軍人社會地位,大唐府兵就要淚流滿面啊~ "時關或富實,人尤尚氣,乃恥之,至有熨手足以避府兵者" 兵不識將 將不識兵其實唐朝也很嚴重

《新唐書·兵制》:初,府兵之置,居無事時耕於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漸,絕禍亂之萌也

整天說宋朝皇帝不鐵血 。。你給我弄馬來 沒馬什麼鐵血不鐵血都是P話

⑶ 宋朝很富,到底有多富

多少年來,歷史書上學到的知識和公開發表的論著中所描述的宋朝是個「積貧積弱」的朝代。在一個偶然的時間里,本人由於考試需要去查看一些歷史文獻時發現,宋朝,這個朝代被我們嚴重的誤解了很多很多年。真實的宋朝是怎麼樣的呢? 宋朝,絕對不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朝代!而是一個中國歷史上綜合國力最強盛的朝代!
也許有人會講:大唐帝國才是中國國力最強盛的朝代。唐宋兩個朝代相比較一下:

唐朝主要是軍事、外交表面上比宋強;但就經濟、生產力水平上講宋朝比唐朝強;尤其是經濟上 ,宋朝可以說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富有的時代。宋代整體上科技也比唐代強。
唐朝人口最盛時有五千多萬人口(唐朝100年後才恢復並超過隋朝極盛時的水平),宋朝人口最盛時突破一億。即使是南宋時的人口也比盛唐多一千多萬。唐宋差距有多大?是1:2的差距。
唐朝最盛之時人口超過10萬以上的城市也只有17座,而北宋末年超過10萬以上的城市竟發展到52座。唐朝與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17與52的差距。北宋的都城東京(開封),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宋史》載,「東京居民有20萬戶。」按每戶8人計算(前文「木棉收千株,八口不憂貧」一說可證,當時沒有計劃生育,人均壽命較高,中等戶一般都有子女10人左右,大戶「可達30—40人),大約有人口150萬左右。再加上數十萬禁軍(水滸中稱「80萬禁軍」),幾萬皇親國戚、政府官員及其家眷、傭僕,流動商販、遊民和外國僑民,東京人口應當不下200萬!這一數字不但超越了唐代的長安、洛陽,即便放在今天,也是一個當之無愧的特大城市。而11世紀時歐洲最大的城市倫敦、巴黎、威尼斯等人口均不超過萬人,到13世紀(南宋後期)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僅有10萬人口(今天聽到人們稱蘇州為「東方的威尼斯」我就覺得別扭,宋朝的蘇州不知比威尼斯富庶繁華多少倍)。不只是東京,宋代10萬戶以上的城市還由唐代的十多個增加到40多個,汴京和臨安繼長安、洛陽、南京之後,世界上第4、第5個人口超越百萬的大城市。北宋時,東京(開封府)、西京(洛陽)、南京(應天府)、北京(大名府)人口均在百萬以上。
唐朝的城市在夜裡寧靜漆黑,宋朝的城市在黑夜喧鬧燦爛。宋朝已出現了最早的夜市。宋城在黑夜裡是的光明之城。宋朝的城市是晝夜不息的商業涌動的城市。始終堅持著「城郭之人日夜經營不息,流通財貨,以售百物,以養鄉村」。所以宋朝的商業洪流、經濟的繁榮進步增長即使在黑夜也不曾停息中斷。唐宋差距有多大?是每天12小時與24小時的差距,是昏黑寧靜與光明喧鬧的差距。
唐朝從貞觀到天寶用了100多年的時間使墾田面積的增加了二百多萬頃。宋朝從開寶到天禧用了40多年使墾田面積的增加了二百多萬頃。從農業耕地面積發展效率上說宋朝是唐朝的2. 5倍。唐朝與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2與5的差距。
唐朝耕地面積最高約為620萬頃,宋朝耕地面積最高約為524萬頃。唐尺比宋尺小,唐代一畝約合今0.783畝,宋代一畝約合今0.974畝。換算成今畝算唐朝耕地面積為485萬多頃,宋朝耕地面積為511萬多頃。唐朝、宋朝都有隱田現象,而宋朝更嚴重。唐朝耕地面積最高估算摺合市畝為6億畝,宋朝耕地面積最高估算摺合市畝為8億畝。唐朝與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6與8的差距。

唐朝平均每畝約1.5石,宋朝平均每畝約為2石。宋朝平均每畝比唐朝提高30%。唐朝與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1.5與2的差距。唐朝耕地一年一種,最高畝產2石。宋朝耕地一年兩種,有的地方甚至是三種、四種。最高畝產達6至7石。唐朝因耗糧之故而屢有禁釀之法,而宋朝正相反,宋政府鼓勵釀酒。這正說明宋朝農業的強盛與發達。唐朝與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2與7的差距。
唐朝重要水利工程收到顯著效果的有九十一項,宋朝重要水利工程收到顯著效果的至少有四百九十六項。宋朝對領土的開發利用程度遠大於唐朝。用宋人的話說:「昔人足跡所未嘗者,今皆為膏腴之壤。」唐朝與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91與496的差距。
唐朝是小農經濟社會,宋朝是商品經濟社會。唐朝以「農業立國」,是以農業為主的農業經濟,農稅是國家稅收的根本。宋朝以「工商惠國」,是以商業為主的商業經濟,商稅是國家稅收的根本。所以宋人說:「州郡財計,除民租之外,全賴商稅。」唐朝與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小農經濟社會與商品經濟的差距。唐政府絹帛收入最高額為740萬匹,宋政府細絹收入則高達2445萬匹。這只是稅收,如果按產量算差距更大,而且唐朝的絹帛在質量也和宋朝相距甚遠。「唐絹粗而厚,宋絹細而薄。」唐朝與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740與2445的差距。是粗厚與精細的差距。
唐朝最高年鑄幣量為唐玄宗時的32萬7千貫。宋朝最高年鑄幣量為宋神宗時銅幣506萬貫,鐵幣為 88萬貫。兩者相差的近20倍。唐朝與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30與500的差距。這還不包括宋朝政府發行流通的紙幣。而且宋朝還有大量的黃金、白銀也進入商品流通領域。一個國家的貨幣流通量代表這個國家的經濟水平與實力。銅錢是足值貨幣,它本身的價值就超過它的面值。如果一年相差10多倍,十年、百年相差多少倍?唐宋差距有多大?唐朝與宋朝的經濟總量差距有多大?是足值貨幣總量千倍以上的差距。
宋朝時期除了中國以外,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在貧窮落後的野蠻與黑暗中摸索——歐洲也不例外。許多西方學者認為,當時一位歐洲君主的生活水平還比不上東京(汴梁)城裡一個看城門的士兵。近年來更有人通過黃金價格折算,計算出北宋的人均GDP達2280美元!這一數據即便是放在今天來衡量也是了不起的成就。雖然這樣的計算並不科學,但是史學界公認的看法是,宋朝的國民生產總值占當時世界的50%以上,最高達80%! (2013年我國的GDP才佔世界GDP總量的8%)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宋朝的時候中國很富裕,比世界其他地方最好水平至少富裕一倍!宋朝的富裕首先表現在朝廷的歲入(年財政收入)上。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宋朝經過100年的發展,歲入為1.1613億貫,神宗變法後最高達1.6億貫,大約為盛唐的7倍,按照銀錢的一般兌換率1貫摺合一兩白銀計算,約合白銀1.6億兩(考慮到有宋代銅錢一直緊俏短缺的因素,這一數值可能被大大低估)!即便是失去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億貫。這是一個怎樣的數字呢?明隆慶5年(1571)國家歲入白銀250萬兩。張居正改革後的萬曆28年(1600)年,歲入400萬兩。明末天下大亂,明政府為抵禦後金和剿滅農民起義軍,先後加派遼、練、剿「三餉」,橫征暴斂,每年也僅得1000萬兩左右。這時距南宋滅亡已300多年,明朝在國土面積遠大於宋朝的情況下,年財政收入連北宋的1/10都不到!清朝比明朝略好些,順治7年(1650年)歲入1485萬兩,200年後的咸豐年間,約為3000萬-4000萬兩。而此時中國人口已近4億,超過北宋2—3倍。直到清朝滅亡前那有限的幾年裡,在改變徵收體制、計算方法和一系列外因的作用下,國家歲入才達到宋朝的水平。
支持宋朝龐大財政收入的不是橫征暴斂、竭澤而漁,相反,宋人的生活水平相當高。即便在被宋徽宗胡天胡地折騰了20多年後的北宋末期,真正因為生活不下去而造反的人也很少。(試看《水滸》中的梁山好漢,有幾個是因為飢寒交迫才落草的? )宋朝的財政收入高,是基於宋朝發達的經濟,特別是繁榮的商業。以熙寧10年(1077)為例,北宋稅賦總收入為7070萬貫(不含左藏庫、封樁庫),其中農業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 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宋朝堪稱當時世界上唯一的「工業化」國家!

相比之下,唐朝最鼎盛的時期財政收入不過3500萬兩。
唐朝首都有140多個行業,宋朝首都有440多個行業。宋神宗時開封就有六千四百多家大中型工商業者,有八、九千家小商小販。南宋時杭州城外都是「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鋪席駢盛,數日經行不盡。」宋朝的產業結構的多樣化、精細化與系統化遠遠超過唐朝城市。宋朝比唐朝多的每一新興行業創造的價值是難以估計的。每一個新興行業的出現,都說明宋朝的蓬勃發展。每一個新興行業創造的價值也是難以估計的強大。如宋朝新興產業私人印刷業,把書籍大量翻印買到遼國、高麗、日本等國。宋商人用知識科技給宋朝換來大批利潤。唐朝沒有私人印刷業,更談不到出口創匯了。唐宋差距有多大?是140與440的差距。是0與300的差距。
唐朝的南方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是落後的蠻夷之地,所以在唐代文人筆下的南方竟是環境惡劣的「煙瘴之地」,乃「蠻夷之鄉」、「化外之國」。唐朝從始至終在南方長江流域沒有一座超過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而宋朝的南方長江流域杭州、蘇州、成都都是超過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唐宋差距有多大?是「南方地惡」、「江南瘴癘地」與「蘇湖熟,天下足」、「天上天堂,地下蘇杭」的差距。是落後、貧窮與繁榮、富強的差距。
唐朝的奴婢「律比畜產」,宋朝的奴婢是「僱傭良民」。唐朝的佃農、奴婢是奴,宋朝的佃農、奴婢是人。唐朝的農奴像狗一樣在市場和驢一起被買賣。「奴婢賤人,類同畜產」「買奴婢、馬牛馳騾驢等,依令並立市券。」他們沒有人的自由只是主子的私有財產。 「奴婢、部曲身系於主」、「奴婢既同資財,即合由主處分。」他們沒有翻身的一天,永遠是奴。而宋朝的佃農有人身的自由,「不願開墾者,即許退田別佃。」他們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地主、商人、將軍、官員。唐宋差距有多大,是畜產與良民,奴與人的差距。
唐與宋更大的差距是人與人的差距,唐朝的印刷術只用於印製佛經而未用於印刷書籍傳播文化知識。所以唐朝文盲多,沒有多少讀書人。宋朝的印刷術廣泛用於傳播知識,推廣文化。所以宋時的中國人讀書更容易。所以文盲相對少。宋人自豪的說:「宋三百年間,鋟板成市,板本布滿天下,而中秘所儲,莫不家藏而人有。無漢以前耳受之艱,無唐以前手抄之勤。讀書者事半而功倍,何其幸也。」唐朝是非學習型社會,宋朝是學習型社會。 「為父兄者,以其子與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凡今農、工、商賈之家,未有不舍其舊而為士者也。」宋時的中國人比唐時的中國人更有文化、更有教養、更有內涵、更有情趣。更幽雅、更浪漫、更幽默、更愛國。用法國漢學家謝和耐的話說:「13世紀的中國人似乎比其先人更善感、更浪漫。13世紀的中國人也顯示了某種好奇心和擴大了視野,這又是前幾個世紀中看不到的。他們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會使唐代祖先感到驚異。由於其謙虛有禮,富有幽默感,以及其社交的生活趣味和交談藝術,他們成了中華文明所曾經產生出的最精巧和最有教養的人格類型。從他們的日常生活歷史中,我們得到的一般印象是:他們能自然而然的自我約束,而且其生活中充滿了歡樂與魅力。」
唐與宋最大的差距是文明的差距、文明力量的差距。盛唐雖大,卻保持著「李唐承襲宇文泰『關中本位政策』,全國重心本在西北一隅,當唐代中國極盛之時,已不能不於東北方面采維持現狀之消極政略。」南宋雖小,卻奠定了「中國近八百年來的文化,是以南宋為領導的模式,以江浙一帶為重點。」唐把中國逐漸的變成蠻夷,宋把蠻夷逐漸的變成中國。唐朝還沒到一半就已經讓西域、河北、隴右、山東等等這些本是中國傳統文明固有的領土統統的蠻夷化。宋朝始終以強大的文明力量君臨天下,以經濟、文化、政治、科技、藝術、工藝等綜合國力,侵略著周遍蠻夷。遼國、女真、西夏、吐蕃、回鶻、大理、高麗、日本等等無不被宋朝文明所征服。蒙古人留給中國的廣大疆域就是被宋朝文明所征服的代價。

宋朝礦產業、制瓷業、紡織業、造船業、造紙業、印刷業、軍工業、金融業、飲食業、種茶業、製糖業、釀酒業、建築業、制鹽業、文化產業、娛樂產業等等無一不遠遠領先於唐朝。唐朝很多地方和宋朝差距不是一點、半點,不止是相差一倍、幾倍,而是十幾倍,甚至是百倍、千倍。宋朝是一個革命的時代,是一個突飛猛進的時代,是一個大爆炸的時代。「鋼鐵革命」、「燃料革命」、「印刷革命」、「城市革命」、「農業革命」、「商業革命」、「金融革命」、「瓷器革命」等等,何為革命?革命是創新,革命是巨變,革命是質變。唐朝與宋朝的差距不只是量的差距而是質的差距。日本文史家內藤湖南認為:「唐代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宋代則是中國近代的開始。」唐朝與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古代與近代的差距。
宋朝最遭人詬病的是軍事的羸弱,不僅未能像漢唐一樣在草原上大展雄風,而且連本屬於漢地的幽雲十六州都未收回,北宋時和契丹簽訂「澶淵之盟」,最後被金國所滅;南宋則更加屈辱,先是向金稱臣,後被蒙古所滅。所以,宋朝歷來被認為是積貧積弱的一個朝代,喪權辱國的一個朝代,因而也被人認為是令人感到屈辱的一個朝代。
從表面現象來看確實如此。但如果深入分析當時的實際情況,則會發現:其實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長期堅持募兵制的朝代,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兵役制度,宋軍可以稱之為世界上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常備僱傭軍,且待遇極為優厚(這不禁讓人想起了今日的美軍),當時也只有宋朝有實力實行募兵制。其中最具獨創性的舉措就是「荒年募兵」,每當一地鬧災荒百姓生存不下去時,政府就在那裡大量募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則少一賊。」一人當兵,則全家溫飽無虞。宋代農民起義較少且規模都不大,荒年募兵功不可沒!宋朝的軍事實力,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雖然因為承平日久,不免文恬武嬉,但在外患的壓力下,宋朝一直保持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宋代的軍事訓練、武器裝備水平都是一流的。在統一中土之戰中北宋軍隊表現出的勢如破竹的強大戰鬥力令人刮目相看。南宋初年,在戰火中淬煉出來的宋軍愈戰愈強,打得不可一世的金軍節節敗退,並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膽寒之聲。宋史專家朱瑞熙先生在新修訂的《中國大網路全書》「宋朝」條目中,修正了以往強調宋朝對遼金等國處於劣勢地位的說法,認為北宋與遼朝長期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尤其是「澶淵之盟」以後。南宋與金朝,除宋高宗統治的前15年外,在「紹興和議」之後的長時期內,雙方實力相當,誰也奈何不了誰。南宋後期,蒙古軍南下攻宋,南宋在長達45年的時間里對蒙元這一勁敵雖處於劣勢地位,但進行了頑強的抵抗。而蒙古的崛起是世界歷史的一個「異數」,對當時所有的國家來說,蒙古都是「千年未有之強敵」,可謂打遍天下無敵手。然而,蒙古軍征服世界遇到的最強勁對手就是南宋!
不信各位可以比較這樣一組數據;
蒙古征服西遼用了1年;
蒙古征服花刺子模用了1年半;

蒙古征服羅斯聯盟(今俄羅斯)用了5年;
蒙古征服波斯和阿拔斯王朝用了8年;
蒙古征服西夏用了10年;
蒙古征服金朝用了22年;
而蒙古徹底打敗人們印象中所謂文弱的南宋居然用了45年! 而且這也是蒙古軍最大規模的調兵遣將,以舉國之兵進攻一國,還要通過迂迴包抄(滅亡大理後形成兩面夾擊)、多年苦戰之後才艱難取得勝利,這在蒙古征服史上是僅有的一次。更令蒙古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大汗(蒙哥)也在南宋的釣魚城下受傷殞命,南宋成為蒙古人最難啃的一塊骨頭。「積弱」之說,難以成立。
專家們詬病為「軍事軟弱」的宋朝,對外戰爭(交戰規模萬人以上,不包括統一戰爭和國內戰爭)的勝率超過了70%;而被認為是軍事最強盛的唐朝卻在對外戰爭中勝少負多。(本人看了《新唐書》《舊唐書》《宋史》《遼史》《金史》《元史》《西夏書事》《續資治通鑒長編》《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續資治通鑒》《宋會要輯稿》等書籍統計出來的,能力有限,或有錯漏,但>70%是沒問題的。)

說到《澶淵之盟》,大家感覺就跟提《南京條約》差不多。
《澶淵之盟》的內容大體上有這么兩條: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以後,誰家的皇帝年紀大,誰家皇帝就是哥哥。
二、宋每年向遼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開展自由貿易。

第一條,今天看,這不但不是不平等,甚至是完全符合《聯合國憲章》宗旨的。
第二條,今天大家罵條約不平等,主要原因應該是這第二條,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去想想:十萬兩白銀是個什麼概念,大宋的歲入,是一億兩,打宋遼戰爭,每年軍費是五千萬兩!
關鍵在於第二條的第二款,兩國開始自由貿易。
這「歲幣+自由貿易」可太厲害了。
遼國除了賣羊賣馬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產品可以輸出給宋,而宋的每一種商品都是遼需要的。開始遼還賣一些馬,後來發現大宋的騎兵越來越多,就不敢再賣馬了,蕭太後下令誰出口馬,殺誰全家,結果,邊境貿易從一開始就變成一邊倒的對宋貿易巨額逆差。大遼收的歲幣,到年底全被大宋賺的乾乾凈凈,每年還倒賠。
經濟學的角度看,歲幣更像今天中央支援邊疆建設的財政補貼。

大遼不懂經濟,後來就乾脆不發行貨幣了,反正發行出來,也沒老百姓認,即使大遼皇帝本人也覺得只有大宋的錢才是真正的錢。
要了大遼老命的貨幣戰爭,就這么悄無聲息的開始了。(個人認為,這招才是最狠毒的。)
結果是,一百年雙方無戰事,大遼的財富通過貨幣戰爭,源源不斷輸入大宋。大宋的先進文化傳播滲透進了大遼的每一個毛孔。
金滅遼,大宋跟金打了一下,發現也打不過金,就跑到南方繼續與金玩貨幣戰爭,大金不知是計,接受了「歲幣+自由貿易」的游戲規則,也放棄了貨幣發行權,全國繼續使用大宋的貨幣,結果一百年後,大金也虛得不行了。
今天的古代錢幣收藏界,很難找到遼和金的銅錢,反倒是宋的銅錢既質量好,又款式多,數量多的比清代的還便宜,就是這場曠日持久三百年的貨幣戰爭的遺跡。蒙古滅金後南侵,大宋的群臣拒絕議和,非要PK蒙古,結果,漢族的歷史從此走入黑暗。
其實歷史上蒙古人最初是想跟大宋繼續「歲幣+貿易」游戲的,只不過價碼要的比金高了,價碼再高,它也是要用大宋鑄的幣,可惜啊!!!

宋朝通過鑄幣,實際掌握了北方的財政權。北方的原材料與勞動剩餘價值,通過自由貿易和使用南方的鑄幣,源源不斷的輸入南方,換回南方的商品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壯觀的南北貨幣戰爭,持續了整個遼、金與宋對峙的三百年歷史。 宋亡的自身原因是什麼? 症結在於「家天下」的政體本身。盡管趙匡胤以其超人的智慧設計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政治制度,但他卻無法保證自己的子孫能和自己一樣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能夠和自己—樣勤國是,勵精圖治。綜觀兩宋驚人相似的滅亡,無不與他的不肖子孫道德淪喪和戰略失誤有關。

道德淪喪。古今中外,幾乎所有王朝和國家的衰亡都從道德淪喪開始,兩宋也不例外。由於北宋歷經了政治上從積極改革到意氣用事再到私慾橫行,軍事上從求勝心切到戰而不利再到一味求和,文化上從寬厚仁和到故步自封再到寡廉鮮恥,最終無可奈何走向衰亡的過程。而到了南宋,連改革的勇氣都沒有了(南宋諸君,除了宋高宗,大都平庸),守著半壁江山在主戰還是主和的爭論中逐漸走向荒淫無恥、腐化墮落。而這一切問題的出現,都指向於當權者的道德淪喪。支撐有宋一代精神脊樑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和「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士人風骨」。這種風骨,在北宋表現為蘇軾筆下的「浩然之氣」:「是氣也,寓於尋常之中,而塞乎********,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泣鬼神,而明則復為人!」 在南宋表現為文天祥筆下的「天地正氣」:「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是氣所磅礴,凜冽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然而到了北宋和南宋末期,擁有「士人風骨」的社會精英,幾乎全部被排斥在了權力核心之外。當朝君臣尤其是士大夫的無恥,造成「亂自上作」,「敗自下生」,「社會灰化」,統治面臨崩潰的邊緣。蔡京之流之於宋徽宗,賈似道之流之於宋度宗,將人世間驕奢淫逸、荒唐無恥之事發揮到了極至。宋徽宗身為一國之君居然夜出狎妓,賈似道身為宰相卻把鬥蟋蟀當成軍國重事,說明這個王朝道德淪喪到了何種程度! 而兩宋的悲劇在於,當朝君臣的無恥造成了兩宋的滅亡,而在野的社會精英卻成為抗敵救亡的中堅力量(那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悲壯的—頁。宋朝是仁人志士、英雄豪傑輩出的時代,而中國歷史上兩次漢奸高潮出現在明末和抗日戰爭時期),但是最終無力回天。
戰略失誤。北宋滅亡,直接誘因是聯金滅遼;南宋滅亡,直接誘因是聯蒙滅金。每一次的結果都是前門驅狼,後門引虎,遭受更加慘痛的劫難。唇亡齒寒的道理宋人不是不懂,然而當權者的鼠目寸光導致了戰略上的極大被動。每一次宋人都低估了新崛起的野蠻民族的力量。遼與宋有世仇,但澶淵之盟後,宋朝以自身強大的「軟實力」逐漸使之「漢化」,換來了長達百年的相對和平局面。但是聯金滅遼卻使野蠻的金人在聯合作戰中摸清了北宋的虛實,得到燕雲十六州後更發現這是進攻中原的絕佳「跳板」,結果一鼓作氣,長驅直入,導致北宋滅亡。蒙古崛起後,南宋統治者居然未能「吃一塹長一智」,聯合蒙古攻打已經漢化的金朝。盡管金哀宗遣使宋廷,指出「蒙古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必及於我,我亡必及於宋。唇亡齒寒,必然之理也。」 但南宋君臣一意孤行毫不理會。結果滅金之後才發現,蒙古虎遠甚於金國狼。倘若南宋君臣能看清形勢,暫時擱置仇恨,制定有遠見的戰略規劃,助金國抵禦蒙古,待機而動,則局面可能大不相同。以南宋強大的經濟和科技實力援金,估計金國可再多支撐10 年,加上金國本就能抵抗的22年,南宋有30多年的時間來以備強敵。可惜南宋堅持聯蒙滅金,在加速金國滅亡的同時也加速了自己的滅亡。更加不可思議的是,在與蒙古進入全面戰爭狀態後,南宋居然沒有在全國實行「緊急狀態」,更沒有全民皆兵,依舊在按部就班地發展經濟,享受文治的成果。也許南宋朝廷這樣做確實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犧牲(南宋亡後人口約為戰前74%,而金亡後人口只有戰前的11%左右),但是亡國之痛和由此導致的中華文明的巨大倒退卻令人扼腕嘆息。
這就是大宋,一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也最令人痛心的充滿枯澀記憶與回味的大宋!

請採納

⑷ 唐朝,宋朝繁榮時期

唐朝主要是軍事, 外交表面上比宋強 ; 但就經濟,
生產力水平上講宋朝比唐朝強尤其是經濟上 。宋朝可以說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富有的時代 。 宋代整體上科技也比唐代強 。 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
所以個人認為宋朝要比唐朝強。下面是我找到的關於唐宋差距的資料:
唐代漢民族的發展並不像外表上顯示得那樣強大,相反地,宋代漢民族的發達,其健全的程度卻超出一般人想像。」————日本近代史學泰斗和田清先生

唐朝大部分是亂世,用宋朝人的話說:「凡唐之世治如此其少,亂日如彼其多。其治安之久者,不過數十年。」以明朝人的話說:「唐自高宗以後,非弒械起於宮
闈,則叛臣訌於肘腋,自開元二十餘年粗安而外,皆亂日也。」
宋朝大部分是治世,用元朝人的話說:「自景德以來,四方無事,百姓康樂,戶口蕃庶,田野日辟。」用明朝人的話說:「宋之富盛,過今(明)遠矣。」
唐宋差距有多大?是亂世與治世的差距
唐朝人口最盛時有五千多萬人口,宋朝人口最盛時突破一億。即使是南宋時的人口也比盛唐多一千多萬。所以宋人宣稱:「生民以來,能濟登茲者,未有如大宋之隆
也。」唐宋差距有多大?是1:2的差距。唐朝最盛之時人口超過10萬以上的城市也只有17座,而北宋末年超過10萬以上的城市竟發展到52座。唐朝與宋朝
的差距有多大?是17與52的差距。

唐朝的城市在夜裡寧靜漆黑,宋朝的城市在黑夜喧鬧燦爛。宋朝已出現了最早的夜市。宋城在黑夜裡是的光明之城。宋朝的城市是晝夜不息的商業涌動的城市。始終
堅持著「城郭之人日夜經營不息,流通財貨,以售百物,以養鄉村」。所以宋朝的商業洪流、經濟的繁榮進步增長即使在黑夜也不曾停息中斷。唐宋差距有多大?是
每天12小時與24小時的差距,是昏黑寧靜與光明喧鬧的差距。
唐朝從貞觀到天寶用了100多年的時間使墾田面積的增加了二百多萬頃。宋朝從開寶到天禧用了40多年使墾田面積的增加了二百多萬頃。從農業耕地面積發展效率上說宋朝是唐朝的2. 5倍。唐朝與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2與5的差距。

唐朝耕地面積最高約為620萬頃,宋朝耕地面積最高約為524萬頃。唐尺比宋尺小,唐代一畝約合今0.783畝,宋代一畝約合今0.974畝。換算成今畝
算唐朝耕地面積為485萬多頃,宋朝耕地面積為511萬多頃。唐朝、宋朝都有隱田現象,而宋朝更嚴重。唐朝耕地面積最高估算摺合市畝為6億畝,宋朝耕地面
積最高估算摺合市畝為8億畝。唐朝與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6與8的差距。

唐朝平均每畝約1.5石,宋朝平均每畝約為2石。宋朝平均每畝比唐朝提高30%。唐朝與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1.5與2的差距。唐朝耕地一年一種,最高畝
產2石。宋朝耕地一年兩種,有的地方甚至是三種、四種。最高畝產達6至7石。唐朝因耗糧之故而屢有禁釀之法,而宋朝正相反,宋政府鼓勵釀酒。這正說明宋朝
農業的強盛與發達。唐朝與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2與7的差距。
唐朝重要水利工程收到顯著效果的有九十一項,宋朝重要水利工程收到顯著效果的至少有四百九十六項。宋朝對領土的開發利用程度遠大於唐朝。用宋人的話說:「昔人足跡所未嘗者,今皆為膏腴之壤。」唐朝與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91與496的差距。
唐朝是小農經濟社會,宋朝是商品經濟社會。唐朝以「農業立國」,是以農業為主的農業經濟,農稅是國家稅收的根本。宋朝以「工商惠國」,是以商業為主的商業經濟,商稅是國家稅收的根本。所以宋人說:「州郡財計,除民租之外,全賴商稅。」唐朝與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小農經濟社會與商品經濟的差距。
唐政府絹帛收入最高額為740萬匹,宋政府細絹收入則高達2445萬匹。這只是稅收,如果按產量算差距更大,而且唐朝的絹帛在質量也和宋朝相距甚遠。「唐絹粗而厚,宋絹細而薄。」唐朝與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740與2445的差距。是粗厚與精細的差距。
唐朝最高年鑄幣量為唐玄宗時
的32萬7千貫。宋朝最高年鑄幣量為宋神宗時銅幣506萬貫,鐵幣為
88萬貫。兩者相差的近20倍。唐朝與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30與500的差距。這還不包括宋朝政府發行流通的紙幣。而且宋朝還有大量的黃金、白銀也進入
商品流通領域。一個國家的貨幣流通量代表這個國家的經濟水平與實力。銅錢是足值貨幣,它本身的價值就超過它的面值。如果一年相差10多倍,十年、百年相差
多少倍?唐宋差距有多大?唐朝與宋朝的經濟總量差距有多大?是足值貨幣總量千倍以上的差距。

唐朝首都有140多個行業,宋朝首都有440多個行業。宋神宗時開封就有六千四百多家大中型工商業者,有八、九千家小商小販。南宋時杭州城外都是「民物阜
蕃,市井坊陌,鋪席駢盛,數日經行不盡。」宋朝的產業結構的多樣化、精細化與系統化遠遠超過唐朝城市。宋朝比唐朝多的每一新興行業創造的價值是難以估計
的。每一個新興行業的出現,都說明宋朝的蓬勃發展。每一個新興行業創造的價值也是難以估計的強大。如宋朝新興產業私人印刷業,把書籍大量翻印買到遼國、高
麗、日本等國。宋商人用知識科技給宋朝換來大批利潤。唐朝沒有私人印刷業,更談不到出口創匯了。唐宋差距有多大?是140與440的差距。是0與300的
差距。

唐朝的南方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是落後的蠻夷之地,所以在唐代文人筆下的南方竟是環境惡劣的「煙瘴之地」,乃「蠻夷之鄉」、「化外之國」。唐朝從始至終在南
方長江流域沒有一座超過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而宋朝的南方長江流域杭州、蘇州、成都都是超過百萬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唐宋差距有多大?是「南方地惡」、
「江南瘴癘地」與「蘇湖熟,天下足」、「天上天堂,地下蘇杭」的差距。是落後、貧窮與繁榮、富強的差距。

唐朝的奴婢「律比畜產」,宋朝的奴婢是「僱傭良民」。唐朝的佃農、奴婢是奴,宋朝的佃農、奴婢是人。唐朝的農奴像狗一樣在市場和驢一起被買賣。「奴婢賤
人,類同畜產」「買奴婢、馬牛馳騾驢等,依令並立市券。」他們沒有人的自由只是主子的私有財產。
「奴婢、部曲身系於主」、「奴婢既同資財,即合由主處分。」他們沒有翻身的一天,永遠是奴。而宋朝的佃農有人身的自由,「不願開墾者,即許退田別佃。」他
們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地主、商人、將軍、官員。唐宋差距有多大,是畜產與良民,奴與人的差距。

唐與宋更大的差距是人與人的差距,唐朝的印刷術只用於印製佛經而未用於印刷書籍傳播文化知識。所以唐朝文盲多,沒有多少讀書人。宋朝的印刷術廣泛用於傳播
知識,推廣文化。所以宋時的中國人讀書更容易。所以文盲相對少。宋人自豪的說:「宋三百年間,鋟板成市,板本布滿天下,而中秘所儲,莫不家藏而人有。無漢
以前耳受之艱,無唐以前手抄之勤。讀書者事半而功倍,何其幸也。」唐朝是非學習型社會,宋朝是學習型社會。
「為父兄者,以其子與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凡今農、工、商賈之家,未有不舍其舊而為士者也。」宋時的中國人比唐時的中國人更有
文化、更有教養、更有內涵、更有情趣。更幽雅、更浪漫、更幽默、更愛國。用法國漢學家謝和耐的話說:「13世紀的中國人似乎比其先人更善感、更浪漫。13
世紀的中國人也顯示了某種好奇心和擴大了視野,這又是前幾個世紀中看不到的。他們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會使唐代祖先感到驚異。由於其謙虛有禮,富有幽默感,
以及其社交的生活趣味和交談藝術,他們成了中華文明所曾經產生出的最精巧和最有教養的人格類型。從他們的日常生活歷史中,我們得到的一般印象是:他們能自
然而然的自我約束,而且其生活中充滿了歡樂與魅力。」

唐與宋最大的差距是文明的差距、文明力量的差距。盛唐雖大,卻保持著「李唐承襲宇文泰『關中本位政策』,全國重心本在西北一隅,當唐代中國極盛之時,已不
能不於東北方面采維持現狀之消極政略。」南宋雖小,卻奠定了「中國近八百年來的文化,是以南宋為領導的模式,以江浙一帶為重點。」唐把中國逐漸的變成蠻
夷,宋把蠻夷逐漸的變成中國。唐朝還沒到一半就已經讓西域、河北、隴右、山東等等這些本是中國傳統文明固有的領土統統的蠻夷化。宋朝始終以強大的文明力量
君臨天下,以經濟、文化、政治、科技、藝術、工藝等綜合國力,侵略著周遍蠻夷。遼國、女真、西夏、吐蕃、回鶻、大理、高麗、日本等等無不被宋朝文明所征
服。蒙古人留給中國的廣大疆域就是被宋朝文明所征服的代價。

宋朝礦產業、制瓷業、紡織業、造船業、造紙業、印刷業、軍工業、金融業、飲食業、種茶業、製糖業、釀酒業、建築業、制鹽業、文化產業、娛樂產業等等無一不
遠遠領先於唐朝。唐朝很多地方和宋朝差距不是一點、半點,不止是相差一倍、幾倍,而是十幾倍,甚至是百倍、千倍。宋朝是一個革命的時代,是一個突飛猛進的
時代,是一個大爆炸的時代。「鋼鐵革命」、「燃料革命」、「印刷革命」、「城市革命」、「農業革命」、「商業革命」、「金融革命」、「瓷器革命」等等,何
為革命?革命是創新,革命是巨變,革命是質變。唐朝與宋朝的差距不只是量的差距而是質的差距。所以日本文史家內藤湖南認為:「唐代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宋
代則是中國近代的開始。」唐朝與宋朝的差距有多大?是古代與近代的差距。
宋朝最遭人詬病的是軍事的羸弱,不僅未能像漢唐一樣在草原上大展雄風,而且連本屬於漢地的幽雲十六州都未收回,北宋時和契丹簽訂「澶淵之盟」,最後被金國所滅;南宋則更加屈辱,先是向金稱臣,後被蒙古所滅。所以,宋朝歷來被認為是積貧積弱的一個朝代,喪權辱國的一個朝代,因而也被人認為是令人感到屈辱的一個朝代。
從表面現象來看確實如此。但如果深入分析當時的實際情況,則會發現宋朝能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維持三百二十年,已經是奇跡了,宋朝的軍隊並非是想像的那樣不堪一擊,至少其行為是情有可原的。
一、宋朝的立國在軍事上先天不足。宋朝立國時,北方的契丹已經先立國幾十年,它在後晉的石敬塘手裡搶去了幽雲十六州,使得中原的北大門洞開;同時產馬地在北宋建立之前即被西夏和遼國佔有,所以北宋一直少馬,難以和北方的少數民族騎兵對抗。所以宋朝的立國是相當捉襟見肘的。
二、
宋朝碰到了多個空前強大的敵人。首先,從數量上來說,宋朝碰到的對手是最多的。(對手是指有較大實力能征服別的蠻族而且向中原王朝進攻的蠻族,如果中原王
朝只需要少數的軍隊就能鎮壓,就算不上對手,如漢朝時候的羌族,宋朝時候的交趾;如果從不進攻中原王朝,如唐朝時的回紇,在唐朝衰微的時候也沒有進攻過唐
朝,宋朝時候的大理國,也就算不上對手,)兩漢的對手就只有匈奴一個,唐朝的對手也就突厥,明朝時候的對手是蒙古和滿族,而宋朝時候的對手多達四個:契
丹、黨項、女真、蒙古。
其次,從力量上看,宋朝碰到的對手都是空前強大的。理由如下:(1)、匈奴、突厥是處於文明前野蠻階段,而宋朝的對手契
丹、黨項、女真、蒙古以及明末的滿族是處於正向文明階段進化的階段(這些蠻族的文明進化與唐朝的文明輸出及宋朝的文明興盛有很大關系,在後遼的時候,後遼
甚至以宋朝的年號為自己的年號)。這產生了以下差別:1、經濟基礎不同。前者完全靠自然條件生存,自然條件惡劣的話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其興也勃焉,其
亡也忽焉;而後者則掌握了農業生產技術,根本上解決了靠天吃飯的問題,其經濟基礎更加穩定而強大。正因為如此,除西漢的匈奴正處於上升階段以外,東漢的匈
奴、唐朝的突厥都是因為自然條件惡劣正處於衰落階段被中原王朝滅掉的。2、國防條件不同。匈奴、突厥沒有國防觀念,因此衛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時長驅直入,而後者則已經有很強的國防觀念,並且修築了堅實的國防設施。3、野心不同。前者的野心就是到中原來搶劫,對土地沒有野心;而後者的野心大大增加,契丹已經知道了土地的重要性,因而對幽雲十六州非常看重,而女真、蒙古則一直想統一天下做皇帝。4、軍事領袖的強弱不同。前者沒有產生真正強有力的軍事領袖,而後者則產生了非常傑出的軍事家,如耶律阿寶機、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等。(2)、西漢的匈奴正處於上升階段的強盛時期,而東漢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則處於沒落階段的衰敗時期。而宋朝的對手契丹、黨項、女真、蒙古則都處於強盛時期,並且一夥強於一夥。

以,匈奴、突厥是純粹的游牧民族,其力量在於彪悍的體魄,強健高大的戰馬和快速的反映機制,其目標在於搶劫,所以相當與一群強悍的有武裝的強盜;而契丹、
黨項、女真、蒙古則不僅保持了游牧民族的強悍和快速,而且有比較穩定的經濟基礎、堅實的國防設施以及善於運用兵法的軍事領袖,其目標在於土地甚至統治全
國,所以他們已經超越了前者而成為一個強大的有極大野心的掠奪型的武裝國家。所以宋朝遇到的敵人強大而可怕。
有對比才有鑒別,我們首先分析漢唐明在對匈奴和突厥時的表現,然後再對比宋朝對外時的表現。
匈奴是中原王朝碰到的第一個勁敵,強盛的時間比較久,到漢朝的時候也正處於上升階段,曾經和趙國有過戰爭,互有勝負,秦朝時候蒙恬率大軍北卻匈奴,漢朝開國時曾有「白登之圍」,後通過和親暫時解決了問題,在呂後時匈奴曾致信侮辱呂後,到文景之時一直保持和親,並賜玉帛。漢朝一開始也是對匈奴採取一種妥協退讓態度。漢武帝時期依靠文景之治積累起來的經濟基礎對匈奴展開反擊,通過三次大戰役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這是令很多人感到自豪的事情。但深入實際,就會發現漢武帝時期也只有在衛青、霍去病這兩位天才的將領時期才能打勝仗,而當這兩位天才將領去世以後,漢朝就敗多勝少了,李陵、李廣利甚至還投降了匈奴,匈奴在漢武帝末期又開始囂張起來了。可見,漢武帝傾舉國之力,也未能消滅匈奴,卻弄得天下空虛,戶口減半,民怨沸騰,差一點天下大亂。
東漢擊敗匈奴和唐朝擊敗突厥都是在他們正處於衰落期,並且當時遭受大天災,所以擊敗他們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並且唐朝在開國時曾向突厥稱臣。

朝在明成祖時曾大敗蒙古,史稱「疆域遠邁漢唐」。但深入分析就會知道,明朝時候的蒙古早已雄風不再,因為他們已經經過幾十年的中原生活,被徹底腐化掉了,
同時內部紛爭不已,所以並不強大。而「土木之變」則純粹是皇帝荒唐、宦官誤國的結果,而並不是蒙古有多麼了不起的強大。
而到宋朝立國時,面對的
敵人已經遠非匈奴、突厥、明朝時的蒙古可比。如果說,匈奴、突厥、明朝時的蒙古是一些強悍的強盜的話,而宋朝面對的敵人就是一個強大而富有侵略性且處在上
升時期的武裝國家。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宋朝像漢唐擊敗匈奴、突厥一樣擊敗契丹、西夏、女真、蒙古,已經是不現實的問題了。後人對這一點反倒糊塗,而當時的
政治家對這一點則是心知肚明的。宋太宗時期曾兩次發動對遼國的戰爭,都遭到臣下的反對,趙普和李肪甚至在宋軍節節勝利的時候上書反對北伐,批評宋太宗是
「樂禍求功」。而宋太宗在經過兩次較量之後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採取了防禦的政策。
在這種情況下,加上宋朝立國的先天不足,宋朝也只能採取防禦為主的策略,它已經不具備那種以進攻立國的條件了。即使這個時候仍然是唐太宗在位,恐怕也只能如此了,況且唐太宗時曾率大軍進攻高麗也大敗而歸,他對高麗也無可奈何。
平心而論,宋朝的防禦政策還是相當成功的。至少不是很多人所說的那樣--一觸即潰。當然,這么說並不是說宋朝的軍制沒有弱點,因為宋朝的國策是防禦型的,所以進攻能力不強,但防禦能力還是很強的。
我們再來分析宋朝的歷次戰役,可以發現也有輝煌的時候,雖然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強敵,但仍拚死抵抗,雖然失敗,但屢敗屢戰,極其悲壯,可歌可泣,而決不是像後人想像的那樣不堪一擊,懦弱怯戰。

太祖時期宋遼有過一些小規模的戰役,宋軍基本上取得了勝利;太宗時期曾對遼發動過兩次大規模戰役,旨在奪回幽雲十六州,都先勝後敗,但遼國侵入宋境也馬上
失敗,後人認為當時如果是宋太祖在位的話,肯定會取得勝利,這種說法有道理,因為畢竟宋太宗不是軍事天才,但也不能樂觀地認為宋太祖能把遼國滅了,宋遼之
間基本上實力平衡,要徹底打破這種平衡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後人相當看好的漢武帝、唐太宗在位的話,也肯定是無可奈何的,因為戰爭是靠實力說話,而不是一
相情願的;其後的「澶淵之盟」,與宋真宗的厭戰有關,如果當時有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很可能可以大敗遼國,甚至乘機奪回幽雲十六州,但從結果來說,也是可
以的,畢竟保持了宋遼百餘年的和平,賜點財物給它也無關緊要,並且在外貿中都賺了回來的。後人之所以認為「澶淵之盟」是一個恥辱,是因為漢唐雖然也與蠻族
簽定過城下之盟,但最後都報了仇的,洗刷了恥辱的。但後人沒有認識到的是,與一群實力不能與中原王朝相提並論的蠻夷簽定城下之盟當然是恥辱,但與一個相當
強大的國家簽定城下之盟則應該是很正常的了,就像今天和美國簽定一個協議,只要協議的內容沒有損害國家利益,就是可以接受的,而不是什麼恥辱。其後與西夏
有過多年的戰爭,互有勝負。宋遼、宋夏戰爭體現了宋朝的進攻能力不行,但防禦能力是很強大的,因為西夏也並不能真正侵入到宋境。
靖康恥給中原王朝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其後的宋金戰爭剛開始宋朝方面很狼狽,但後來慢慢轉入了反攻,後面宋朝甚至略占上風,但趙構葬送了這一大好的反攻
時機,保持了宋金之間的平衡。這里雖然確實恥辱,但也應該注意到,此時經歷了元佑更化、紹聖新政、宋徽宗亂政等折騰,宋朝正處於衰落的時候,一個朝代衰落
的時候碰到比契丹更兇狠的敵人,滅亡也是自然的事情,而後面南宋能夠重建,轉入反攻,實現中興,也是個奇跡。可以設想,如果漢朝元帝或者成帝時期碰上女真
一樣強大的敵人,可能連半壁江山都保不住,而唐朝即使在極盛時期遭遇安史之亂之後也就再也振作不起來了,而如果安史之亂以後再遇到女真一樣強大的敵人,中
國也可能早就滅亡了。所以,一個朝代衰落的時候遇到如此強大的敵人而能立足,雖然屈辱但仍值得肯定。況且宋金戰爭中各路軍民拚死抵抗,很少有投降的,更沒
有所謂望風而降,其中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史所罕見。
應該說,宋朝確實很不幸運,在遭遇了契丹、黨項、女真之後,女真也已經腐朽的時候,卻遇到了更難對付的敵人--蒙古。蒙古的崛起確實是個值得研究的奇跡。
不幸運的還不止這些,還有宋朝這個時候又是衰落的時候,碰上宋度宗這個弱智皇帝。但即使如此,宋朝在這個征服了世界的敵人面前也有過驕人的表現--在宋理
宗時期宋蒙戰爭中宋朝少有敗過,蒙古多次被宋軍擊退。而即使在後面襄樊之戰後,宋朝在失去了藩籬的情況下,也沒有出現過一潰千里的情況,各路宋軍節節抵
抗,將帥以身殉國,表現了高度的民族氣節。蒙古滅亡金國只用了五年時間,但滅亡南宋卻用了四十五年,在一段很長的時間里蒙古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滅亡南
宋。這種情況和明朝末年的滿清入關甚至抗日戰爭比起來,更可以看出宋朝時期那種高昂的民族精神。文天祥則是這種精神的最高代表。
所以,兩宋三百年雖然宋軍從未在草原上展示過他的雄風,甚至是一路的潰敗與退卻,但事出有因,並且宋軍節節抵抗、屢敗屢戰,其精神可歌可泣。如果漢朝或者
唐朝像宋朝一樣碰上那麼多的那麼強的敵人,結果還未必能像宋朝一樣壯觀。一個明顯的例證則是明朝,明朝初年也號稱輝煌,甚至「疆域遠邁漢唐」,但在既衰之
蒙古手裡遭遇「土木之變」,再出一個滿清就亡了國,並且亡國之時各路將帥望風而降,全然沒有一點民族氣節。如果說宋亡給歷史留下了悲壯的一葉,那麼明亡給
歷史留下了恥辱的一葉。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⑸ 宋朝被稱為是屈辱的朝代,為何很多人認為宋強於唐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宋朝存在三百餘年,二度傾覆,似乎一直在戰敗,給人一種好像宋朝非常孱弱的感覺,但是其實宋朝只是軍事實力沒有那麼強,這是受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的影響,但是就其他方面而言,宋朝的發展未必比唐朝差,實際上宋朝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具體表現如下:

一、經濟繁華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在宋朝第一次出現了紙幣“交子”,可見宋朝經濟之繁華。

宋朝的強大不在它的軍事實力上,而在表現在其他很多方面,繁榮的文學,先進的科技等都是宋朝強大的表現。

⑹ 唐朝是不是古代最繁榮昌盛的朝代

不是 是大宋

宋朝,絕對不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朝代!而是一個中國歷史上綜合國力最強盛的朝代!

首先說說宋朝繼承的政治遺產,北宋立國是在五代十國四分五裂的基礎上的,漢朝、唐朝則不一樣。漢承秦制,唐承隋制,這些都是這兩個朝代強大的基礎。

支持宋朝龐大財政收入的不是橫征暴斂、竭澤而漁,相反,宋人的生活水平相當高。

唐朝的印刷術只用於印製佛經而未用於印刷書籍傳播文化知識。所以唐朝文盲多,沒有多少讀書人。宋朝的印刷術廣泛用於傳播知識,推廣文化。所以宋時的中國人讀書更容易。所以文盲相對少。宋時的中國人比唐時的中國人更有文化、更有教養、更有內涵、更有情趣。更幽雅、更浪漫、更幽默、更愛國。

⑺ 唐朝和宋朝,哪個朝代更加開放

我認為唐朝,在唐朝時期無論是對待女性的地位,經濟看上去更加開放。首先唐朝在世界的影響力比宋強,西方人知道中國有個唐朝。第二一統天下算不了宋,而南宋算不上朝,北宋後期開始到南宋天天打仗,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中。厲害的是宋朝對銀礦的開采力度非常大,一年的開采量定是唐朝N年的稅收總和,以至於家家戶戶能用得上銀制餐具。

相較下來,他們兩個朝代的開放程度並沒有相差太多。那時候可以說可以女扮男裝在社會上走動是唐朝,可是與她們與男性的接觸機會並不多,而晚上的宵禁更是限制了百姓的夜生活。由於宋朝的程朱理學,女子的規矩還是比較大的,但廢除了宵禁,女性們也可以穿著低胸衣走上大街,或是遊玩,或是工作。

⑻ 唐宋兩代哪個實力更強

文化:
宋朝強些。宋朝出現了紙幣,宋朝的文人在唐朝詩歌的基礎上,創造了宋詞.唐宋八大家,宋朝就佔了一半.宋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文化。他是中國歷代朝代中 經濟最發達的 國民文化最興旺的 科技創新成果最多的 人口基數增長最健康的 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的 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繁榮鼎盛朝代

軍事:
唐朝強。宋朝重文輕武,不信任武將,老以為他們要造反,誰出頭就殺誰。除了有重文輕武的因素外,宋朝的徵兵制也有問題。 宋朝時基本上邊關一直受到夏、遼、金、蒙古的侵擾不得安寧。朝庭一直在賠款,經濟也受到相當嚴重的影響。

生活水平:]
宋朝強。
當時GDP佔全世界的50%還要多,比今天的美國還要強大。人口超過20萬的鎮(四大名鎮:朱仙鎮、景德鎮、漢口鎮、佛山鎮)都有好幾個,而歐洲當時人口超過20萬的城市都沒有幾個。

閱讀全文

與唐朝經濟為什麼比宋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隊長在給灰灰講什麼故事呢 瀏覽:444
美女帥哥群怎麼添加 瀏覽:593
事業單位市直的和新區的哪個好 瀏覽:85
包頭幸福路五號街坊是什麼構造 瀏覽:757
在王藍莓的幸福生活中怎麼開飯 瀏覽:897
歸鄉記講的是什麼故事 瀏覽:430
幸福到家什麼時候開播 瀏覽:186
美女現在紋眉多少錢 瀏覽:120
長沙市跟福州市哪個地方經濟好 瀏覽:384
第三十七卦怎麼解釋事業 瀏覽:573
這樣的婚姻到底有沒有什麼意義 瀏覽:454
當天真遇上愛情的結局是什麼 瀏覽:615
通達海外事業部是做什麼的 瀏覽:962
愛情公寓里酒吧的酒是什麼酒 瀏覽:380
阿里雲智能事業部在杭州哪個區 瀏覽:73
小美女不戴胸罩什麼樣子 瀏覽:75
人要怎麼樣才幸福 瀏覽:896
幸福拍手歌如何設計游戲 瀏覽:1001
單獨事業單位考試多久出成績 瀏覽:555
美女笑臉藏著什麼 瀏覽: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