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你如何看待中國在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方面的作用和主張
1、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捍衛者
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世貿組織規則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制度保障,符合各國的共同利益。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中方願同世貿組織成員共同努力,推動經濟全球化向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2、中國經濟是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強引擎
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驅動力,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意義重大。沒有中國的世界經濟將黯淡無光。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中國是全球經濟治理的積極參與者和貢獻者。
我們主張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經濟治理理念,積極推動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經濟,推動經濟全球化朝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我們積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機制改革,增加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發言權和代表性。
(1)經濟全球化更加普惠是什麼擴展閱讀:
堅定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
1、捍衛多邊:堅定支持經濟全球化
對於國際經貿往來中的問題,中國主張依照世貿組織規則,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相向而行、誠信為本的基礎上,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以貿易戰相威脅,不斷加征關稅的做法無益於問題解決。
2、擴大開放:創造更多增長機遇
中國通過自主擴大進口,消除貿易逆差,實現全球貿易再平衡。」提及正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波士頓大學研究教授、前智利駐華大使豪爾赫·海涅贊嘆道,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為全球經濟創造了巨大增長機遇。
❷ 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經濟全球化及其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和本質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後,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顯現:
首先,經濟全球化使全球經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勢態更加顯著。由於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導致了任何一國的內部經濟不平衡都會引發外部經濟不平衡,進而影響到與其具有密切經濟關系的國家,最終不同程度地「傳染」給所有國家。兩年前的泰國貨幣危機很快波及整個東南亞以及韓國和日本,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蔓延到俄羅斯及拉美地區,引發了全球范圍的金融動盪,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其次,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經濟主權、特別是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這種挑戰有的是經濟主權的「主動」讓步,包括世界貿易組織的歷次減讓關稅和貿易自由化談判,以及一些國家為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而被迫進行的「經濟調整」等。還有的則是跨國私人經濟力量對各國經濟主權的干擾。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是跨國公司和國際游資。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統計表明,目前世界生產總值的1/3、世界貿易額的2/3、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的90%都是由跨國公司創造的,而它們的戰略目標卻極少同東道國長遠經濟規劃一致,從而對東道國的經濟政策產生消極作用。許多國家的經驗都表明,在匯率動盪時期,跨國公司常常是大規模貨幣投機的主要責任者。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資本賬戶逐漸開放,資本管制的有效性不斷下降,為國際游資的沖擊打開了「方便之門」,使不少國家飽受外來資本沖擊之苦。
❸ 經濟全球化的載體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的載體是跨國公司。
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這一輪經濟全球化高潮之前,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和許多工業化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都沒有參與到國際貿易體系之中,國際貿易主要發生在工業化國家之間。國際貿易的各參與方在發展水平及資源稟賦上沒有明顯差異;
因而這個時期的國際貿易並不是典型的依據比較優勢原理而是依據規模經濟差異進行的,貿易的結果通常也不改變參與國家的生產要素相對回報水平。但20世紀90年代以後,國際貿易則更多地發生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本質上是前者以充裕的資本要素與後者豐富的勞動力要素進行交換。
於是,發達國家資本回報率得到提高而勞動報酬有所降低,發展中國家勞動報酬顯著提高而資本回報率有所降低。在美國,以跨國公司為載體的資本所有者從經濟全球化中賺得盆滿缽滿,但同時也出現了勞動力市場兩極化和中產階級規模縮小、收入差距擴大等問題。
與此同時,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在國際貿易和投資中所佔比重大幅上升,推動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這些情況令美國一些人陷入深深的緊張和焦慮。
(3)經濟全球化更加普惠是什麼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今天要解決的問題是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讓它更好惠及各國人民。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從國際角度看,既需要建立健全有效治理機制,也需要樹立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
從各國內部角度看,需要出台更具包容、普惠、平衡性的經濟和社會政策,尤其是完善社會保障政策,以更好融入經濟全球化。習近平主席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刻反映時代潮流,代表人類文明進步方向,有利於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這一理念已被寫入聯合國多項決議文件,得到世界廣泛認同。
❹ 認識和把握經濟全球化及其影響
如何認識和把握經濟全球化及其影響?
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生產不斷發展、科技加速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一國和地區的范圍而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一體化過程。經濟全球化是一場由發 達國家主導的,以跨國公司為主要動力的全球產業結構大調整。
經濟全球化的表現:①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②貿易全球化;③金融全球化;④企業生產經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經濟全球化體現了社會化生產的要求,不僅發達國家從中受益,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
①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②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③經濟全球化推動發展中國 家國際貿易發展;④經濟全球化促進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②加劇了發展中國家資源短缺 和環境污染惡化;③一定程度上增加經濟風險。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本的不斷增殖推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全球進行新的、急劇的擴張,使全球范圍內的生產力社會化與生產資料 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擴展到全球范圍,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新現象,是資本國際化進 程的新的高級階段。
對待經濟全球化負面影響的正確態度:面對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歷史必然性,面對國際范圍內保護主義傾向抬頭,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出 現政治化、碎片化的風險挑戰,必須認識到,經濟全球化不是一部分國家的獨角戲,而是世界各國、各民族共同實現發展的大舞台。 在世界經濟的大海中,想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不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 的。面對不同國家在生產方式、發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要以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引領經濟全球化,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 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❺ 為什麼要推動經濟全球化朝向更開放,包容,普惠的方向發展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所以說我們應該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的方向發展。
❻ 普惠是什麼意思呢
1、普惠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航空發動機供應商之一。1925年成立,此後,普惠一直為美國空軍和民航提供各種渦噴和渦扇發動機,並且有很多新的研發。
普拉特.惠特尼集團公司(Pratt & Whitney Group P&W 普惠)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航空發動機供應商之一,是除通用電氣(GE)、羅爾斯.羅伊斯(Rolls—Royce)之外最大的航空發動機和軍民用燃氣輪機生產商。也是美國主要的國防承包商之一。
2、指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
(6)經濟全球化更加普惠是什麼擴展閱讀:
普惠,意味著能有更多人可以高效率低成本地享受金融服務,通常從貸款的覆蓋率、審批率上就可以評估。有數據統計,當下國內仍有70%的普通人是無法在銀行貸款的,所以說普惠做的並不到位。
但值得欣慰的是,金融行業已經在行動了。以陸金所為例,70%以上資金來源於一線城市,60%以上資金流向三線以下城市及農村,而且,從它近6年三線以下城市及農村貸款人貸款佔比來看,從12年的43%提高到了17年的67%。再看其覆蓋率,截止2017年6月底,已經有 369個貧困縣獲得資金投放,覆蓋超過62%的全國重點貧困縣了。
❼ 什麼是經濟全球化它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簡單的說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貿易自由化
經濟全球化
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生產國際化
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資本全球化
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科技全球化
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經濟全球化的四個主要載體都與跨國公司密切相關,或者說跨國公司就是經濟全球化及其載體的推動者與擔當者。
❽ 經濟的深度全球化推動產業鏈向什麼發展
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
拓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最早是由T·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
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
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經濟全球化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最佳配置。從根源上說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產物。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